小学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5篇

合集下载

小学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解针对练习题人教版

小学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解针对练习题人教版

小学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解针对练习题人教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文言文阅读。

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也。

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

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

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

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父大喜。

[1]用一个四字成语为短文取个题目,写在横线上。

[2]解释下列带点的字。

值祖父六十寿诞(________)置于寿台之上(_______)母令融分之(_________)融从容对曰(_______)[3]用自己的话说说对“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读了这则故事,你觉得孔融是个怎样的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古文阅读。

短文(一)晏子使楚晏子将①使楚。

楚王闻②之,谓左右③曰:“晏婴,齐之习辞者④也。

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⑤?”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⑥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⑦?’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⑧晏子酒。

酒酣⑨,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⑩,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注释)①将:将要。

②闻:听说。

③左右:身边的人。

④习辞者:善于辞令(很会说话)的人。

⑤何以也:用什么办法呢?⑥缚:捆绑。

⑦坐:犯罪。

⑧赐:赏赐,给予。

⑨酒酣:酒喝得正畅快的时候。

⑩枳:一种灌木类植物,果实小而苦,也叫枸橘。

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

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

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赞刘谐有一道学①,高屐②大履,长袖阔带,“纲常"③之冠,“人伦"④之衣,拾纸墨⑤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

时遇刘谐。

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是未知我仲尼兄也。

"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刘谐曰:“怪得羲皇⑥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⑦而行也?"其人默然自止。

然安知其言之至哉!李生⑧闻而善,曰:“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

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

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选自明•李贽《李温陵集》)[注释]①道学:指崇奉儒家学说的人。

②屐(jī):木底有齿的鞋,此指鞋底。

③纲常:指三纲五常,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及仁、义礼、智、信。

它是封建社会提倡的道德规范。

④人伦:为人的伦理道德。

⑤纸墨:指儒家著作。

⑥羲皇:伏羲氏,传说中的古帝。

⑦纸烛:灯笼。

⑧李生:作者李贽自称。

[文言知识]词类的活用。

词类的活用,古今汉语中均有,只不过古汉语中稍多罢了。

现代汉语中“铁了心"的“铁”,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上文“敢呼仲尼而兄之”中的“兄”,是名词作动词用,“兄之”意为做他的兄长。

又,上文“李生闻而善”中的“善”,本为形容词,但在句子中要作动词用,解释为“认为好"。

又,上文“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中的“昭”,本为形容词,指明朗,在句子中要理解为“照亮”天空。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的词性在句子中临时活用为其他词性。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哂②斯③易2.翻译:①窃唇吻之三四②其人勃然作色而起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3.解释下列词组与句子中的“徒":①自谓真仲尼之徒焉(上文) ②徒劳无益③家徒四壁;④徒步当车4.理解:“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是一个反问句,请用陈述句表示它的意思。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积累练习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积累练习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积累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节选)大抵①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②,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④”。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注释)①大抵:大概。

②牵强暗记:勉强硬记,指没有读熟文章,就一句一句在心里硬记。

③云:说。

④见:同“现”。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几案(______)不可倒一字(______)牵强暗记(______)[2]根据注释和自己的理解,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短文第1自然段告诉我们,读书要先______,在此基础上进行______,这样才能有所得。

[4]读书前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读书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请用“______”画出来。

[6]多读的好处有哪些?请你根据短文归纳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小古文阅读。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1]这番话是写__________的。

小学语文短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①(1)

小学语文短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①(1)

小学小古文阅读专项训练题一一、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司马光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2.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与群儿戏于庭.()(2)众皆.弃去()(3)光持.石击瓮破之()3.给画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足跌没水中。

()A.没有B.埋没C.淹没(2)光持石击瓮破之()A.代词,指群儿B.代词,指瓮C.代词,指石头(3)众皆弃去。

()A.离开B.距离C.除掉4.下列停顿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群儿/戏于庭B.一儿/登瓮C.光持/石/击瓮/破之D.足跌/没水中5.根据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概括司马光的特点,并说说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自相矛盾楚人有鬻(yù,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誉.之曰(称赞)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C.吾矛之利.(好处)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3.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4.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三、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称象曹操得巨象。

欲知其轻重,不能称。

操之幼子名冲,告操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

去象,将他物积载船中,使水及原痕。

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全)

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全)

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全)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郑玄对应劭时大将军袁绍①总兵②冀州③,遣使要玄④,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

身长八尺,饮酒一斛⑤,秀眉明目,容仪温伟。

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说异端⑥,百家互起。

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

时汝南⑦应劭亦归于绍,因自赞曰:“故太山⑧太守应中远⑨,北面称弟子何如?”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⑩,回、赐⑾之徒不称官阀⑿。

”劭有惭色。

选自《后汉书•郑玄传》)注释]①袁绍:东汉末年大豪强。

②总兵:总领兵马。

③冀州:古州名,在今河北一带。

④玄:郑玄:当时著名儒学大师。

⑤斛(hú):量器名。

古代以十斗为一斛。

⑥异端:此指与儒学格格不入的观点。

⑦汝南: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

⑧太山:泰山。

⑨应中远:即应劭,字中远。

⑩考以四科:讲学四科;“四科”是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⑾回、赐:孔子的弟子颜回、子贡。

⑿不称官阀:不按官职相称。

文化常识]“尺”及其他。

“尺”是古代的度量单位。

10寸为1尺,10尺为1丈,10丈为l引。

古代的尺要比现代的短,据考证,周朝的1尺,约合今天6.5寸左右,到汉朝,约合今之7寸左右。

上文说郑玄“身长八尺”,按现代度量计算,约为1.85米,算是个高个子。

如果不了解上述情况,将古今尺寸视为相同,那么郑玄身高便为2.7米左右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要②会③竞④归.翻译:①乃延升上坐②未以通人许之③咸出问表④莫不嗟服3.理解:为什么郑玄最后的一番话会使“劭有惭色”?【参考译文】当时大将军袁绍统兵冀州,派使者邀请郑玄,大宴宾客,郑玄最后才到,便请到上座。

郑玄身高八尺,能喝一斛酒,眉目清秀,仪容温和高大。

袁绍的客人中有许多豪爽俊杰之士,且很有口才。

他们见郑玄是个儒生,不认为他是个学识渊博的人,竞相设置奇异的问题,百家交替提问。

郑玄依次辩论答对,都出乎问者的意料之外,都是他们闻所未闻的,他们全都惊叹佩服。

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20篇(含答案)

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20篇(含答案)
51.给文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上“√”。
52.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孔君平诣其父造诣B.甚聪惠惠顾
C.儿应声答曰答应D.此是君家果君子
53.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B.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C.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D.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54.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填空。
55.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多选题)
A.在对方姓氏上做文章,机智应答。
B.用类推的方法否认杨梅是自己家的果子。
C.指出了孔君平的“孔”是孔雀的“孔”。
D.既否定了孔君平的话,又不失应有的礼貌。
阅读短文。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A.绝句B.绝技C.绝妙D.断绝
4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
(2)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
45.伯牙是传说中的善弹琴的人,钟子期是善听音的人。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46.短文告诉我们知音就是。
47.小学六年,你一定积累了很多有关朋友之间友情的名言或诗句,马上就要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请你写一句送给你即将告别的同学:,。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①日中:正午时分。②元方:陈太丘长子。③委:丢下,舍去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理解。

武松见了,叫声:“呵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梢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

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蹿撺)将下来。

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跨胯)一掀,掀将起来。

武松只一闪,闪在一边。

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辟)(历雳),震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

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

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

[1]把文中括号里正确的字用“√”标出来。

[2]用“________”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这句话把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虎进攻的招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武松应对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武松在面对老虎的进攻时,连续三“闪”避其锋芒,从这个“闪”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武松不直接正面同老虎进行搏斗的原因是( )A.老虎太凶猛了。

B.武松害怕了。

C.武松是在避其锋芒,耗尽老虎的力气,挫伤老虎的锐气,再寻找时机打虎。

[6]从文中可以看出武松是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课内阅读。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yù yì)也。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全)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全)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全)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青文胜为民请命青文胜,字质夫,夔州①人。

仕为龙阳典史④。

龙阳濒洞庭④,岁罹水患,逋赋⑤数十万,敲扑死者相踵。

文胜慨然诣阙⑥上疏⑦,为民请命。

再上,皆不报⑧。

叹曰:“何面目归见父老!”复具疏,击登闻鼓以进,遂自经于鼓下。

帝闻大惊,悯其为民杀身,诏宽⑨龙阳租二万四千余石⑩,定为额。

邑人建祠祀之。

妻子贫不能归,养以公田百亩。

万历⑾十四年诏有司⑿春秋致祭,名其祠曰“惠烈”。

(选自《明史》卷一百四十)[注释] ①夔(kuí)州:古州名,在今四川境内。

②龙阳:古县名,在今湖南境内。

③典史:县令的属官。

④洞庭:指洞庭湖。

⑤逋赋:拖欠赋税。

⑥阙(què):宫殿外的望楼。

此指宫门外。

⑦疏:给皇帝的奏章。

⑧不报:不答复。

⑨诏宽:皇帝下令宽贷。

⑩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⑾万历:明神宗年号。

⑿有司:官吏。

[文化常识]“登闻鼓”及其他。

登闻鼓是古代统治者为了表示听取臣民谏议之言或怨抑之情,特在朝堂外悬鼓,让臣民击鼓以使里面的人听到。

从县、府、州直至皇宫外,都设有“登闻鼓”。

所谓“击鼓鸣怨”就是敲击登闻鼓喊冤枉。

然而古代有几个青天大老爷呢?登闻鼓只是形式罢了,从上文看,青文胜击鼓后还不是因毫无作用转而自杀的吗?有句谚语叫“堂堂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古代百姓申怨还有一种方法,即拦住官员出行的马车,诉说冤情,但效果也极小。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仕②濒③具④悯⑤邑⑥祀2.选择:①“文胜慨然诣阙上疏”中的“诣”,解释为:(A)上告;(B)到;(C)登上;(D)责骂。

②“妻子贫不能归”中的“归”,是指(A)回到娘家;(B)回到故乡;(c)没有住房;(D)不能耕种。

3.翻译:①岁罹水患②死者相踵③遂自经于鼓下④养以公田百亩4.理解:这则故事除赞扬青文胜为民请命外,还说明什么【译文】青文胜,字质夫,夔州人。

做官担任龙阳县令的属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5篇
阅读一:买椟还珠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①之柜②,薰以桂椒③,缀以珠玉,饰以玫瑰④,辑⑤以羽翠。

郑人买其椟⑥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⑦珠也。

——《韩非子》【注释】
①木兰:一种木纹很细的香木。

②柜:盒子。

③桂椒(jiāo):肉桂及山椒,这里指高级香料。

④玫瑰:这里指一种美丽的玉石。

⑤辑(jí):通“缉”⑥椟(dú):盒子。

⑦鬻(yù):卖。

知识卡片
韩非和《韩非子》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王(韩国君主)之子,荀子的学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被尊称为韩非子或韩子。

著有《韩非子》一书,该书共包括五十五篇,十万余字,著作中有许多当代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

作为秦国的法家代表,韩非子备受秦王嬴政赏识,但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

阅读训练
1.《韩非子》是____时期的____(人名)所著。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为木兰之柜()(2)此可谓善卖椟矣()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

(2)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4“. 买椟还珠”在本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我们现在用这个成语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战国韩非
2.做善于
3.(1)楚国有个商人,在郑国卖他的珠宝。

(2)有个郑国人把匣子买了去,却把匣子里面的珠子还给了他。

4.买了装珍珠的木匣退还了珍珠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古文今译
楚国有个商人,在郑国卖他的珠宝。

他用名贵的木兰雕了一只装珠的匣子,用桂椒调制的香料将盒子熏香,用珠宝美玉点缀它,又用翡翠装饰它。

有个郑国人把匣子买了去,却把匣子里面的珠子还给了他。

可以说,这个珠宝商人很善于卖匣子,而不善于卖珠宝啊!
阅读二: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度”字
(1)先自度其足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忘持度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宁信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何不试之以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只允许回答三个)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
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1.(1)dúo量(长短)(2)dù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
2.等到他返回后,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也没有买到鞋。

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
3.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至之市(到、往)而忘操之(脚的尺寸)反归取之(脚的尺寸)何不试之以足(鞋子)
4.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三: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1.解释字义。

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
②臣安敢戏.其君:
③孰与昧.行乎:
④何不炳.烛乎:
2.翻译下列句子。

(1)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1.①向②戏弄③昏暗④点燃
2.
(1)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2)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3.一个人要有活到才老学到老的精神。

阅读四:凿壁偷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字义。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③资给以书
④遂成大学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文:
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4.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1.①到,此指照射过来②报酬③把④于是
2.①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让邻居家的光亮照过来,拿着书映着灯光来读书。

②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3.凿壁借光,凿开墙壁,借邻居的灯光来读书,现在这个成语形容勤学苦
练。

4.①学习要主动——匡衡凿壁借光,主动创造条件来学习,其好学的精神
值得学习。

②学习要刻苦——虽然家庭贫穷,可是,他不畏艰苦的环境,并且能以“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方式“得主人书遍读之”,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阅读五: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解释字义。

(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为:
(2)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说:
(3)好一一听之,处士逃好:
2.请你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的大意:
3.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竿,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南郭处士逃走后,你认为他会去做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1.
(1)替,给
(2)通“悦”,愉快,高兴
(3)喜欢,喜爱
2.滥竽充数
3.管理混乱,职责不明;领导昏庸,优劣不辨。

4.(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