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变迁4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7年级上册第2章第4节《海陆变迁》精品课件

1、地球表 层由6大板 块组成
2、板块处 在不断的运 动中 3、板块与 板块交界处, 地壳比较活 跃,多火山 和地震
三 板块构造学说
(
板 运
动
块 方
向
运 不
同
动 )
使地表隆起抬升 使地表发生断裂
高山
板块1
板块2
板块碰撞挤压运动,地表所产生的现象
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喜马拉雅山
裂谷和海洋
变
迁
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
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板块构造学 说
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 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 较活跃
火山与地震
分布:板块张裂或碰撞挤压的地带 地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 山地震带
板书设计
沧海桑田
本课复习内容
沧海桑田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
板块运动—— 六大板块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下列现象:
1.红海面积将会? 2.地中海面积将会? 3.阿尔卑斯山是如何形成的? 4.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在? 5. 为什么英国地震很少? 6.为什么日本地震很频繁?
火山地震带
火山与地震
活动题: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地表形态变化: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
提出者:德国科学家魏格纳
原先地球上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
大陆漂移假
说
海
主要观点
陆
地,被叫做“泛大洋”的广袤海洋所包围 两亿年以前,泛大陆破裂,“碎块”像浮在 水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距今大约两 三百万年前,这些漂移的大陆漂到今天的位 置,形成现在的海陆的基本轮廓
4 海陆分布与海陆变迁

九年级地理总复习资料(第四课)
(1)由坚硬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非整体大板块。
它们是:A 板块,B 板块,C
(1)请将字母A(环太平洋沿岸的火山地震带)和B(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填注在图相应的位置上。
(2)环太平洋沿岸的火山地震带位于太平洋板块、
板块、板块、
板块的接触地带。
(3)我国的台湾岛多火山和地震,原因是台湾岛位于
山地震带上。
3.想一想:下图表示的是非洲和南美洲海牛和鸵鸟的分布。
海牛
栖息在热带浅海环境中,鸵鸟生活在陆地上,而且不会飞,按理它们
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
请你解释一下它们为什么会分布在大西洋的
每一课的内容都是由课题、考纲、知识点、学生练习题这四项基本要求组成。
容量一般是以教材上一章的中考内容为一课的内容(一课内容可用1-2课时),数量一般为四页。
湘教版七年级上教案第二章第四节 海陆变迁

第四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并能列举海陆变迁的实例。
2.掌握“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3.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火山和山脉、山系的形成原因。
4.在图中正确填注六大板块和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名称。
5.通过火山、地震带的学习,培养防震抗灾、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陆变迁的各种现象。
通过读图启发式、分析归纳法等方法进行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激发学生要善于观察,并能为自己的设想付诸实际行动,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分组在地震中逃生的活动让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教学难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火山和山脉山系的形成原因。
课前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世界地图填写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讲授新课:根据问题,学生自主学习。
1、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2、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者是谁?其主要内容和依据是什么?3、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地球表层有哪六大板块?4、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是哪两个?分布在什么地方?5、世界上的两大山系是哪两个?学:略师:先做简单的归纳,再次开始细讲。
海陆变迁的原因2、海陆变迁的原因,PPT展示三张图片讲解(喜马拉雅山有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海海底发现人类活动的古河道,荷兰围海造陆)。
3、海陆变迁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大陆漂移学说提出者---魏格纳。
学生观察世界地图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得到什么结论(PPT展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世界分布图),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学生小组讨论,找出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论据。
生:略师:对学生的证据进行总结(结合PPT图片展示讲解)(1)、轮廓的吻合性(2)、动物的相似性(3)、底层的相似性从魏格纳故事———大陆漂移学说提出,我们得到的启示。
七年级地理上册_第二章第4节海陆变迁课件_湘教版

B)
2、读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鞍部 陡崖 (1)A表示的地形是_________,G表示的地形是__________。 B (2)B、H两点中坡度较陡的是________。 EF (3)CD、EF两处中表示山谷的是______。 170米 (4)乙山与甲山的相对高度是______;乙山位于甲山的 西南 方。
山 脊
山 脊
山顶
山顶(山峰): 山的最高部分。 在地形图上为面 积较小的封闭曲 线,从外到内数 值逐渐增大。
鞍部
鞍 部
鞍部:相邻两 个山顶之间相 对低平的部分 ,类似马鞍。
鞍部
山脊
山脊:山顶到山麓的凸 起部分,等高线的弯曲 部分向海拔低处(数值 小的方向)凸出。 (分水岭)
300 200 100
1
5
2 1
2 3
6
4
美 洲 板 块
碰 撞 挤 压
板块碰撞挤压,地表会产生隆起抬升现象。
思考:哪两大板块碰撞挤压产生了喜马拉雅山脉?
汶川
东非大裂谷的扩张与红海的变迁
两大火山地震带
印度尼西亚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 非洲西北部火山地震带
2.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
⑴ 按照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海洋的形成和发 展都大致经历了五个过程过程。
2.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
证据1——非洲和南美洲轮廓的拼合
大陆漂移的证据2——动物的相似性 海牛生活在热带 海洋,鸵鸟不会 飞,它们都没有 远涉大洋的能力, 为什么会有这样 的分布特点呢?
大陆漂移的证据3——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三、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地球岩石圈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
有效训练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二节 海陆变迁教案4 中图版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第三节海陆变迁1教学目标(一)学问与力量:1、把握海陆变迁的缘由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内容3、把握六大板块名称、分布4、可以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实例,生疏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
初步生疏自然界的进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生疏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培育同学科学的思考力量。
2、通过阅读示意图等,初步了解板块相互间的运动变化,培育同学观看力量和想象力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魏格纳和地图的故事,鼓舞同学要有勇于探究、献身科学的精神,要不怕吃苦、不畏牺牲。
2、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学情分析世界海陆分布的缘由探究始终是科学家们争辩的热点问题。
就学校生的心理而言,本节内容可激发他们的古怪心和爱好,对同学有肯定的吸引力。
本节重在让同学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树立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大陆漂移假说”;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4教学过程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师: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四大洋与七大洲,还记得它们的名称与位置吗?待同学充分发言后导入,我们所生疏的大洲大洋,它们的位置与分布是永恒不变的吗?我们今日这节课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新课教学:1、海陆的运动和变化(1)请同学们阅读<沧海桑田>小故事,从故事中,你们发觉了什么?同学发言后,老师总结:对,我们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的,只是由于经受的时间漫长,人们很难察觉到。
(设计意图:吸引同学留意力,激发同学的爱好。
第四节 海陆变迁

C.日本神户的人工岛 D.地球绕太阳公转、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海陆变迁
16、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峦起伏,坡度较陡的是 ( ) A、盆地 B、丘陵 C、山地 D、高原
17、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有( ) A、亚洲、非洲
B、欧洲、亚洲
C、欧洲、北美洲
18、在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中,绿色表示( ) A、海洋
二、板块运动
海陆变迁
1、在三张硬纸片上分别标注美洲板块、欧亚板块和非 洲板块,将它们按照正确的方位拼好平放在课桌上,然后 美洲板块向西、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向东移动,从中感悟 大西洋的形成过程。
2、请用硬纸片演示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从中感悟地 球上高大山脉的形成过程。
海陆变迁交界 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多 发生火山、地震。
海陆变迁
大 陆 拼 合 图
我只能生活 在热带浅海, 为什么南美 洲和非洲都 有我的存在
呢?
海陆变迁
我不会飞, 为什么南美 洲和非洲都 有我的存在
呢?
海陆变迁
这好比撕碎了 的一张报纸, 拼合以后的印 刷文字和行列 也一一对应。
海陆变迁
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观点: 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
B、高原、高山
C、丘陵、低山 D、平原
19、四大洋中,只有一个大洋没有与亚洲相连,这个大洋是( ) A、太平洋 B、印度洋 C、大西洋 D、北冰洋
20、七大洲、四大洋中,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 ) A、亚洲、北冰洋 B、南极洲、太平洋 C、亚洲、太平洋 D、南极洲、北冰洋
5.地球上跨纬度最多的大洲是
海陆变(迁 )
A.非洲 B.南极洲 C.北美洲 D.亚洲
2.4海陆变迁(第2课时)(教案)- 2022-2023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精品课堂(湘教版)

2.4海陆变迁(第2课时)(教案)- 2022-2023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精品课堂(湘教版)课程名称:海陆变迁授课年级:七年级教材版本:湘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的主要陆地和海洋,能够描述其地理位置和特点。
2.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如板块运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等。
3.掌握海岸线的形成和变化,了解海岸侵蚀和堆积的原理。
4.学习海洋的主要类型,如海湾、海峡、海峡和海平面等。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了解自然界的变迁和地理演变。
教学重点:1.地球表面的主要陆地和海洋。
2.海岸线的形成和变化。
3.海洋的主要类型。
教学难点:1.板块运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原理和影响。
2.海洋的生命形成和演变。
教学方法:1.讲授法:针对知识点,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2.探究法:通过实践、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理解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通过图片、地图等展示地球表面的主要陆地和海洋。
2.利用问答的方式,引领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二、讲授(40分钟)1.板块运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原理和影响。
(1)板块运动的概念和分类。
(2)板块运动引起的地震、火山活动和地质构造演变。
(3)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如大气CO2浓度的变化、海洋温度的上升等。
2.海岸线的形成和变化。
(1)海岸线的概念和类型。
(2)海岸线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如海平面的变化、长江河口的侵蚀和堆积等。
(3)海岸侵蚀和堆积的原理和影响,如海蚀平台和海蚀崖的形成等。
3.海洋的主要类型。
(1)海洋的概念和类型。
(2)海洋的生命形成和演变,如海洋浮游生物、珊瑚礁等。
(3)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渔业、石油等。
三、总结(5分钟)1.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总结学习成果,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作业(5分钟)1.完成课本上的相关习题。
2.自己找一些图片或资料,了解更多有关海陆变迁的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海陆变迁展开,讲解了地球表面的主要陆地和海洋、板块运动、全球气候变化、海岸线的形成和变化以及海洋的主要类型等知识点。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2.4《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2.4《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列举实例知道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2、学会运用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世界海陆分布格局,解释世界主要山系、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及成因。
3、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勇于探究精神的培养,通过了解防灾减灾的常识,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的关系。
难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电教手段及教具:多媒体导入:海陆变迁视频导入:《国庆中秋喜相逢,华夏大地共欢庆》导语:麻古发现随时会被海水淹没的礁石-永暑礁成了南沙群岛的第一大岛永暑岛,感叹真是沧海桑田,中国历经71年,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变,而我们的地球也真正经历过巨大的海洋与陆地的变迁!学生:观看视频,升华感情,为新课学习做准备。
设计意图:由具有爱国情感的、生活中的地理的视频导入,引领学生顺其自然、兴趣盎然进入新课学习。
过渡:神仙麻姑曾亲眼看到过东海三次变为桑田,这是真的吗?让我们和麻姑一起用事实来说话。
新授:一.地表形态变化1.出示地表形态变化的4个实例和一则新闻,引导学生感受地表形态的变化。
2.归纳总结: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观察实例,解释现象,体会地表形态变化。
让学生从直观去感受地表形态产生的变化。
过渡:地表形态在变化,海陆之间也在变化,那么海陆之间是如何变化的呢,善于思考的麻姑又提出了新的问题。
让我们和麻姑一起探讨这个问题的答案吧?二.大陆漂移假说1.慧眼识图:出示世界海陆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发现的奥妙。
你的发现跟德国科学家魏格纳不谋而合。
2.大胆假设:南美洲和非洲是一个整体。
3.小实验:一张报纸4.验证假设:出示证据5.得出结论:大陆漂移假说途径①从课本获得②演示过程6.解释现象:南极发现了煤7.魏格纳的事迹进行情感教育学生观察,发现问题,进行猜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0万年前
青藏高原东缘的 九寨沟 已经隆升到海拔 3000米
260万年前
冰川 钙华
毁灭者与创造者 陆续登场 冰川、地震 钙华、流水 他们 合力完成了 一件惊世艺术品 ——九寨沟
地震
流水
49年前
人类 带着现代伐木工具 进入九寨沟 森林 整片整片地消失 水土流失、泥石流 加剧 直到九寨沟自然保 护区建立
假设一:板块的张裂会造成裂谷和海洋。 假设二:板块的碰撞会形成山脉。
碰撞运动
假设三:板块内部稳定,边界活跃。
张裂运动
陈禾谷原 创
剩 余 时 间
3
小组合作探究要求:
1.找到蓝色地图文件夹,查看文件夹外贴纸上的小组合作任务。
2.确定小组合作任务的内容: 假设一:板块的张裂会造成裂谷和海洋。 假设二:板块的碰撞会形成山脉。 时间到 假设三:板块内部稳定,边界活跃。 3.小组合作探究:选择合适的地图,完成学案[板块的运动]内容; 并选定组员代表进行展示。 4.小组合作探究时间为3分钟。
山脉
,
③板块交界处地壳
活跃 ,多 火山
、地震
。
科学的探究方法
第一步 大 胆 假 设
第二步 科 学 求 证
第三步 得 出 结 论
解密时刻
九寨沟为什么发生地震?
4亿年前
这里还是一片浅海 海水清澈温暖, 阳光直射海底, 大量古生物在此 繁衍生息。
6500万年前
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 开始碰撞 青藏高原剧烈隆起
2
1
成果展示要求:
1.小组代表到讲台前,手持地图资料进行讲解。 2.展示时,先说出本组求证假设的内容,选用地图 的图号和图名,再进行说理解释。 3.说理解释时,准确运用地图,形象生动、科学地 表达论点,也可以简单地演示。
①
②
⑤
④
③
板块
的。
②板块运动方式为碰撞和张裂,碰撞会形成 张裂会形成 裂谷或海洋 。
敏锐的洞察力
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的探究方法
证据一:古生物 证据二:古老地层
鸵鸟不会飞,海牛生活在热带的浅海, 它们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
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 确实曾经连在一起
大胆假设 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
大陆漂移假说
2 亿年前 现在 6500 万年前
魏格纳 德国(1880-1930)
板块构造学说
从永暑礁到永暑岛
从一块随时会被潮水淹没的礁石, 到现在的南沙群岛第一大岛。
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 曾经连在一起
观察地图,你发现了什么?
爱“拼”才会赢 ---拼图背后的秘密
游戏规则: 1.小组合作拼图,找出曾经连在一 起的拼图碎片,思考碎片能拼合在一起 的原因和不能拼合的原因。 2.完成的小组,请一位同学手拿本 组拼图起立,展示给大家。看哪个小 组最快,最准确。 3.拼图资料在白色文件夹内。
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初识板块
全球大致分为几大板块? 能不能说出这些板块的名字?
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图 北
六大板块分布图
太平 洋板 块
亚欧板块
南
?
非洲板 块
?
印度洋板 块
?
?
?
南极洲板块
?
模拟实验
思考:板块的运动有哪两种方式? 会带来什么影响和后果?
张裂、碰撞运动 会带来什么影响和后果?
今天
一场地震自然无法“毁灭”九寨沟的美 未来的九寨沟 一定会有旧的景观消失 也一定也会有新的景观诞生
而在地质史上 从一天到万年 都只是短短的一瞬 正所谓 白浪茫茫与海连, 平沙浩浩四无边。 暮去朝来淘不住, 遂令东海变桑田。
板块的碰撞
形成山脉
板块的碰撞会形成山脉
板块内部稳定,边界活跃
她曾经是中国最宽的瀑布……
她曾经出现在83版《西游记》片尾曲中……
她曾经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的中国最美的六大瀑布之一……
诺日朗瀑布
九寨沟
海陆变迁
济南普利初级中学
李 钢
群体珊瑚化石
古代海底森林
1999年10月9日,14号 强台风登陆漳州之后, 海湾的滩涂上冒出大片 黑褐色树桩一样的东西, 颜色和质地却像木炭。 当地还有一个非常奇怪 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