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3篇)

合集下载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4篇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4篇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4篇《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4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能力目标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

情感目标通过从材料到总结分析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名人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要求: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了解大陆漂移假说以及其形成的条件教学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地质现象教学难点: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教学方法:材料演示由现象到推理总结出的本质原因的过程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海陆是变迁的师: 世界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

"沧海桑田"这个成语就是古人的智慧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生:大海变成田地,田地变成大海。

比喻万事多变化大。

师: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

古人久已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图片活动。

(观察、分析、讨论)提示:1、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2、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3、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古井等人的总称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已往是什么状态?)4、荷兰的国土面积在已往的百年中为何在不停扩大?师:请同学们总结海陆变迁的方式?(总结)生:变迁方式有三种:1.地壳变更;2.海平面升降;3.人类的活动师: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是就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阅读《魏格纳与大陆飘移假说》。

七年级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范文

七年级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范文

七年级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掌握地球表面变化的基本规律,了解亿万年来海陆的变迁过程;2.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带来的影响,包括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等方面;3.帮助学生激发对地球演化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探究的方式可以包括上网搜索、采集数据和实地考察等。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变化的基本规律以及类比探究学习的方法;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归纳地球表面变化规律并能够判断其所带来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自主学习阶段让学生自主上网搜索海陆变迁的资料,能够了解海陆变迁的概述以及变迁规律。

输出结果可以以文字或图片的形式呈现,并在班内展示。

2. 小组探究阶段将学生分成小组,标注好班级周边地图中的河流、山脉、水库等地貌,并让学生寻找相关信息,了解这些地貌形成的过程,以此类比亿万年来地球地貌变迁的过程。

3. 合作学习阶段在小组内让学生观察彼此小组补充的信息,然后对比分析不同地区的地貌变化规律、遗址文化等信息,让学生能够理解海陆变迁所带来的影响。

4. 讨论分享阶段在合作学习阶段的基础上,进行班级范围的讨论和分享。

引导学生述说海陆变迁所带来的环境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四、防范措施1.在进行这个教学活动之前,要指导学生的安全意识,以免出现学生偏离教学重点,或是使用不当。

2.最好在实地考察或寻找信息资料时加强安全加强措施。

建议学生小组组成时有一名教师或家长负责管理。

3.在授课过程中,主要要注意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的素质和认知水平。

五、评价方法1.以探究报告的方式,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2.书写沙龙的方式进行讨论,让学生共享自己的看法和建议;3.对学生提交的探究作品进行评估。

六、教师反思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在前期自主学习和小组探究阶段提出了很多有趣且有价值的问题及资料。

在合作学习阶段中,小组之间的交流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在讨论分享阶段中,同学们具有很强的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教学中也能够理解和掌握提出问题、寻找细节和关系的方法。

《海陆的变迁》初中地理教案

《海陆的变迁》初中地理教案

《海陆的变迁》初中地理教案《海陆的变迁》初中地理教案「篇一」微格教学教案(10分钟)设计者:郭倩教学对象:高一学生科目:地理课题:地球自转与公转主要的教学技能:演示教学目标:认知目标: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灯方面的规律和特点;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技能目标:能够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能够读懂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各种示意图,会画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方向,能够利用自转和公转相关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一切物质处于运动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和特点;黄赤交角的形成,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空间概念的建立教学过程:《海陆的变迁》初中地理教案「篇二」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地球与赤道的平均半径以及赤道周长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探讨地球形状的滑动和相关事例,用简单的方法证明地球的形状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受到科学史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地球的大小教学难点地球形状的认识教学具器材地图导学过程批注(一)新课引入课前:[欢迎画面]自制欢迎画面:世界地图和一个小姑娘探究头像及欢迎词:欢迎你进入地理知识殿堂!(制造一个研究地理学科的学术氛围,利用文字和女孩头像使气氛严肃而不失亲切。

这对刚刚进入地理学习的学生来说很重要,他们有了被尊重的感觉,也激发他们热爱地理科学,愿意学习地理学科的愿望。

)(二)新课讲授上课:欢迎大家进入我们的地理知识殿堂!作为一个地球人,你合格吗?(老师亲切地说,配合黑板文字进行。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根据课堂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设计1﹏5个有关问题,在考察学生的同事引入教学,下划线处是连接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下面我们来聊一下七年级教案吧。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篇1知识目标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亚洲的位置特点;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准备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教学过程:师生活动导入: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

这个学期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

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完成P3活动一(1)(2)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

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完成P3活动二(1)(2)(展示“亚洲的范围图”)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

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七年级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范文

七年级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范文

七年级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海陆比例的变化历程;2.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和过程;3.能够初步认识海陆资源的分布与利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海陆比例的变化历程;•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和过程。

2.教学难点•教学生认识海陆资源分布与利用;•能够初步表述相关海洋知识。

三、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第一课时1.1 什么是海陆比例?1.2 海陆比例的历史变迁第二课时2.1 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与过程2.2 海洋资源的分布与利用四、教学策略1.项目式教学教师主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一个项目进行课堂展示,并与小组成员一起交流并解决问题。

2.情境式教学通过引入生活情境,让学生对海洋进行想象,能感受到海洋的重要性,认识到学习海洋科学不能脱离实际生活。

3.案例式教学通过海洋活动痕迹和历史文化案例,增加学生学习海洋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能深入了解海洋知识。

五、教学手段和教具1.多媒体教学法,导入视频、图片等情境元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和过程;2.本课教学将用到地球仪、碟式图、海陆比例图等教具。

六、教学评估1.课堂互动,注重学生参与感,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发言,活跃课堂气氛,有益于学生学习知识,并通过互动评估学生学习的效果;2.班级小组活动,课上分为小组讨论展示,教学生在小组互动中学习掌握知识,从而进行小组内部评估。

七、教学反思本次地理课教学基于七年级学生的基本需求,通过项目、情境和案例教学法实现了教与学的有效对接。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中。

同时,教师也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实现教学目标和教育任务。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第一篇: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观察活动,探究发现并归纳总结出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通过实验演示,探究发现板块运动的方式和产生的地形,探究发现地震、火山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证据,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地震、火山相关内容的学习,培养防灾减灾的观点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1.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了解海陆变迁的地理事实并能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 2.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海陆地形的成因。

三、教学方法1.教法;创设情景法、实验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2.学法:情景感受法、实验体会法、绘画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你听说过台湾与大陆有过亲密接触、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的地理事实吗?日前,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省东山县博物馆考古人员,从水下考古地挖掘到了100多件与台湾有关的哺乳类动物化石。

近些年来,台湾渔民先后在台湾海峡捕捞作业时拖网拖上来的有3000多件陆生哺乳动物化石,这些哺乳动物化石有剑齿象、亚洲象、古菱齿象、熊、中国犀、马、猪、四不象鹿、斑鹿、山羊等。

至此,近年来在台湾海峡已通过海底考古挖掘、收集了哺乳类动物化石达3100多件。

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的地理事实,就说明了地球自形成以来,海陆变迁就一直在不断的发生,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地理教学设计海陆变迁3篇

地理教学设计海陆变迁3篇

地理教学设计海陆变迁3篇地理教学设计:海陆变迁一一、设计理念二、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作用"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让学生树立起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念。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产生的背景,知道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

(3)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4)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成因。

三、学情分析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

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四、教法选用、学法指导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以启发探究为主,辅以读书指导法、讲解法和直观演示法等。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3篇)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3篇)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3篇)《海陆的变迁》篇1一、教材依据: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二、设计思想:[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和观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之一。

本课即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

[设计理念]:“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

本课教学内容的设计逻辑顺序:发现问题—思考假设—证明论证。

[教材分析]:“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

通过学习本节海陆的变迁等实例,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

[学情分析]:世界海陆分布的原因探究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问题。

就初中生的心理而言,本节内容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

本节重在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树立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认识海陆是变动的,并能用实例加以说明。

2.学会“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3.了解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实例,认识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

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培养学生科学的思考能力。

2.通过阅读示意图和模拟演示等,初步了解板块相互间的运动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魏格纳和地图的故事,鼓励学生要有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精神,要不怕吃苦、不畏牺牲。

2.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四、教学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规律。

五、教学难点:“大陆漂移假说”;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重难点突破: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游戏,动画演示使学生有所感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3篇)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收集整理的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1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1.教学重点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一些现象。

2.教学难点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一、沧海变桑田引入:师:同学们听说过“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吗?“沧海桑田”原意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海陆变迁师:在地球上海陆变迁的例子很多,不仅有沧海变桑田,也有桑田变沧海。

——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化石谁来说说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中会有海洋化石?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海洋。

师:对,地壳运动使这里从沧海变成了桑田。

——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河流的遗迹谁来说说为什么东部海域的海底会发现古河流的遗迹?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陆地。

师:对,海平面的上升使这里从桑田变成了沧海。

——荷兰填海造陆谁来说说为什么欧洲的荷兰全国三分之一的土地是通过围海造陆获得的?学生回答:因为荷兰有四分之一的陆地低于海洋,人们通过自己的力量对地面进行改造。

师:对,这说明人类的活动也可以造成海陆变迁。

从这三个事例中,我们得出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有三个:1.地壳运动2.海平面升降3.人类活动——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学生连线:喜马拉雅山————地壳变动我国东部海底———海平面升降荷兰的围海大坝——人类活动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过渡:人们已经知道了海陆是变迁的,那么七大洲四大洋是否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上半页在地理学史上有一场激烈的争论,那是“地球活动论”和“地球固定论”之间的较量。

地球活动论者认为:七大洲四大洋在运动。

地球固定论者认为:大地很坚固、稳定,海陆轮廓自古就是这样。

师:一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

他是谁?他是通过什么证据证明他的观点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本36页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学生回答:他是魏格纳,他在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轮廓吻合,于是他怀疑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师:对,这就是魏格纳的大陆漂移猜想。

但是发现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轮廓吻合,能不能直接说它们原先就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学生回答:不能,因为会有巧合。

师:很好,现在我们做个实验来看看是不是有巧合。

:教师课前准备一张报纸A,撕出一个角1,再在另一张报纸上撕出一个和角1一模一样的角2,教师分别将角1和角2与原报纸A拼成完整的一张报纸。

提问:角1和角2的轮廓都能与这张报纸相吻合,但哪一个才真正是这张报纸的一部分呢?为什么?学生回答:角1,因为角1上的文字和图片与原报纸拼合后一一对应。

——撕碎的报纸师:非常好,仅有这个证据还不足够,我们看看魏格纳还找到哪些重要证据。

学生回答: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拼合的几种古老地层相似,另外,鸵鸟不会飞,海牛只生活在热带浅海,按理它们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但是他们在非洲和南美洲大陆都有分布。

——古老地层证据和古生物证据师:魏格纳一生都在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在他50岁生日那一天,他牺牲在他寻找证据的途中,用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大陆漂移学说的建立,这是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的表现。

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演示flash动画“大陆漂移”两亿年前,各大洲是连在一起,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

后来才分裂为几块,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布局。

三、板块运动过渡:我们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里得到一个启示:科学是需要认真观察、敢于怀疑、勇于实践的。

大陆漂移学说很快被人们接受,于是人们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大陆为什么会漂移?是什么推动它漂移的呢?在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后,美国的迪茨和赫茨提出了“海底扩张学说”。

在此基础上,英国科学家首创了“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陆漂移是板块运动引起的,现在板块构造学说已成为最流行的地理科学新理论,该学说较好地解释了世界火山、地震等现象发生和分布的成因。

师:我们先来看看“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三大观点:1.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2.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中的;3.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比较活跃。

“内稳边活”.——六大板块的分布师:请同学分别指出六大板块及其分布。

——板块的运动师:看看板块又是如何运动的?学生回答:有些板块之间在互相靠拢,有些则正在分离。

师:是的,比如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就在靠拢,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就在分离。

板块之间有两种运动形式。

一种是相对运动,一种是相离运动。

第一种运动形式叫板块挤压,它使地表隆起抬升,第二种运动形式叫板块张裂,它使地表发生断裂。

师:请同学们先将书托到半空中,再用两手从书的两侧向内挤压,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回答:会发生隆起或凹陷。

师:对,书有这种现象,地面也有。

在两个板块相碰地区,常形成山脉,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师:图一: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靠近,使古地中海不断缩小;图二:两个大陆继续靠近,相互挤压的力量使地面不断隆起,最后两个大陆结合在一起,古地中海消失;图三:印度洋板块挤入亚欧板块下方,板块碰撞形成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而且喜马拉雅山脉至今仍以每年0.33—1.27厘米的速度上升。

——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的动态图请同学们再想象一下,如果给一张报纸一个相离的力,结果会是怎样?学生回答:报纸会被撕裂。

师:在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红海、大西洋、东非大裂谷。

——展示卫星图片:东非大裂谷、红海)东非大裂谷的成因:东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去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位于非洲东部。

在1000多万年前,地壳的断裂作用形成了这一巨大的陷落带。

地壳的张裂至今一直进行着,裂谷带仍在不断地向两侧扩展。

红海的形成:红海地处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边界上,由于地壳张裂作用而形成的,而且一直在扩大,预测以后会成为全球第五个大洋。

师:那么同学们想一想,两个如此巨大的板块长期相互碰撞或张裂,是板块边缘地壳运动活跃还是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活跃?学生回答:板块边缘地壳运动活跃师:很好,板块边缘地壳运动活跃,自然就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

我们来一起找找哪些地方最容易发生。

——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学生回答:环绕着太平洋沿岸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师:对。

这里有世界上两个著名的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火山地震都是大型自然灾害,不仅对地表形态有破坏,对人类的生活环境也有很大的破坏。

下面来看看火山地震带来的灾害。

——火山地震图下面同学们也可以做一个小小科学家,展望未来,预测下列地理事物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1.地中海的面积将会……2.红海的面积将会……3.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将会……·4.东非大裂谷将会……5.在南极地区发现了煤炭资源,这说明了……6.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的遗迹,这说明了……回顾我们认识海陆变迁的这种过程,你会得到怎样的启示?答:人类在认识自然的历程中,始终是要不断经历提出问题、大胆假设、探索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

一定要有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才能有所突破,取得成绩。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能力目标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

情感目标通过从材料到总结分析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名人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要求: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了解大陆漂移假说以及其形成的条件教学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地质现象教学难点: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教学方法:材料演示由现象到推理总结出的本质原因的过程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海陆是变迁的师:世界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

”沧海桑田”这个成语就是古人的智慧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生:大海变成田地,田地变成大海。

比喻万事多变化大。

师: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

古人久已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图片活动。

提示:1、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2、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3、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古井等人的总称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已往是什么状态?)4、荷兰的国土面积在已往的百年中为何在不停扩大?师:请同学们总结海陆变迁的方式?生:变迁方式有三种:1.地壳变更;2.海平面升降;3.人类的活动师: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是就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阅读《魏格纳与大陆飘移假说》。

生:阅读。

三、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及其合理性师:魏格纳发现非洲大陆、美洲大陆轮廓吻合生:是否就能验证假说,分组讨论师:结合学生学生所观察的作出评价。

事实表明不能看到轮廓吻合就主观认为二者是连接在一起的。

要认真求证,不能想当然。

谁来介绍1个魏格纳寻找证据的过程?生:魏格纳终身为科学而献身。

师:从魏格纳发现并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呢?生:科学解释的前提是认真的观察分析总结四、大陆漂移假说观点师:现在咱们就来看一看大陆漂移假说。

它的基本观点是什么?生:两亿年前,各大洲是连在一起的,它的四周是一片汪洋。

后来才分裂为几块,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结构。

师:对照现在的世界地图看一看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活动:分组讨论。

总结:生:之前没有大西洋,后来非洲、欧罗巴洲与南北美洲逐步漂移开才形成大西洋。

生:太平洋在逐渐缩小。

师:太平洋将来会怎样呢?生:会消失。

师:据科学家考证,在白雪皑皑的南极洲地下埋藏着大量的煤矿,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活动:讨论。

总结:生:煤是树在高温高压下经过很长时间形成的,树是生活在温暖潮湿的地方。

说明南极大陆之前不在这里,而是在1个温暖多雨的地方,后来才漂移到这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