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一定要读的成语故事_箭在弦上
箭在弦上成语出处

《箭在弦上成语出处》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箭在弦上”这个成语的出处。
“箭在弦上”这个成语啊,最早出自于三国时期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
陈琳是个很有才华的人,他写的这篇文章是为袁绍讨伐曹操而作。
当时的情况很紧张,就像箭已经搭在弓弦上,不得不发一样。
给你们讲个小故事来理解一下。
比如说,在古代的战场上,两方军队对峙。
一方的将军已经下令准备进攻,士兵们都把箭搭在弓弦上,只等将军一声令下,箭就会射出去。
这时候的状态就是“箭在弦上”,没有退路,必须做出行动。
再比如,有个小偷被发现了,周围的人把他围了起来,小偷想跑也跑不了,就像箭在弦上,无处可逃。
同学们,这样是不是能更好地理解“箭在弦上”的出处啦?《箭在弦上成语出处》同学们,咱们接着讲讲“箭在弦上”的出处。
“箭在弦上”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可精彩啦。
在三国那个动荡的年代,各方势力争夺天下。
袁绍想要攻打曹操,就让陈琳写了一篇很有气势的檄文。
在这篇文章里,用“箭在弦上”来形容局势的紧迫和不得不采取行动的决心。
比如说,有个村子经常受到强盗的骚扰。
村民们决定一起抵抗强盗,他们准备了武器,当强盗再次来的时候,大家都严阵以待,那种一触即发的状态,就像箭在弦上。
还有啊,两个好朋友因为一点小事闹了矛盾,互不相让,眼看就要打起来了,这也是箭在弦上的紧张时刻。
同学们,能感受到这种紧张的气氛了吗?《箭在弦上成语出处》同学们,今天咱们再深入地说一说“箭在弦上”的出处。
“箭在弦上”这个成语的出处充满了历史的韵味。
三国时期,战争频繁,局势复杂。
陈琳的那篇檄文,把当时的紧张局势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比如说,有个将军要攻打一座城池,士兵们都准备好了,云梯、投石车都在阵前,只等将军下令进攻,这就是箭在弦上的时刻。
再比如,在一次比赛中,两个选手实力相当,到了最后关头,谁都不敢松懈,就像箭在弦上,随时准备冲刺。
同学们,了解了“箭在弦上”的出处,是不是对这个成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呀?。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意思----------------------------------------------------------------------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读音jiàn zài xián shàng,bù dé bù fā,汉语成语,箭已搭在弦上,不得不发射。
意指箭被射出非己所愿,乃弦之故,比喻自己虽然是执行者,却是被人指使,身不由己不得不做罢了。
出自于三国·魏·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李善注引《魏志》:“矢在弦上,不可不发。
”【解释】成语: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拼音:jiàn zài xián shàng,bù dé bù fā释义:箭:弓箭;弦:弓上用以发箭的牛筋绳子。
意指箭被射出非己所愿,乃弦之故,比喻自己虽然是执行者,却是被人指使,身不由己不得不做罢了。
【出处】三国·魏·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李善注引《魏志》:“矢在弦上,不可不发。
【故事】袁绍命陈琳作讨曹檄文,陈琳领命援笔立就。
文章畅快淋漓,结构文辞气势无不精彩;曹操于许都正患头风,览檄毛骨悚然,一身冷汗,头风立愈。
后冀州城破,陈琳被捉见操,操问:“汝前为本初作檄,但罪状孤可也;何乃辱及祖耶?”琳答曰:“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
”左右劝操杀之;操怜其才,乃赦之,命为从事。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的回答堪为经典,正是这句妙答使陈琳化险为夷。
陈琳当时可以说命悬一线,因为那个时代公开骂人祖宗是非常犯忌的事;曹操当然大度爱才,可涉及忠孝等大是大非问题,杀才也很正常。
当时问话看来随意,其实杀气腾腾;刚才,陈琳的上司审配在曹操审案中拒不配合,就被曹操判了个斩立决。
好个陈琳,无愧才子!以区区九字化解了危机。
檄文白纸黑字,“罪行”昭昭无可争辩。
对曹法官的提问,如果被告陈琳选择默然,可能不会有好结果,因为曹操素来不喜欢被告随便享受“沉默权”。
箭在弦上的故事

箭在弦上的故事弓箭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远程武器之一,而箭在弦上的故事从古至今一直吸引着人们的想象和情感。
在不同的文化中,弓箭被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成为了战争、狩猎、竞技、仪式等方面的不可或缺的元素。
本文将探讨箭在弦上的故事代表的不同含义和曾经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
1. 弓箭在战争中的象征意义弓箭在古代战争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亚洲国家的战争中。
在中国古代,弓箭手常被列入军队中的主力,他们的训练要求不亚于其他兵种。
箭在弦上代表着弹无虚发的勇气和决心,往往能够鼓舞士气、压制敌军。
例如,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神射手李广的传说和岳飞的“精忠报国”故事中都有箭在弦上的戏码。
而在日本的武士文化中,箭矢多被认为是“武器中的君子”,在战争中更是荣誉的象征,只有打出“箭无虚发”的精神才能取得胜利。
2. 弓箭在狩猎中的象征意义除了在战争中,弓箭还作为狩猎的必备工具。
在古代狩猎文化中,弓箭代表着狩猎者的技艺和勇气,也反映出了狩猎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保护之心。
例如在北美印第安部落中,箭被视为神圣之物,而箭在弦上的过程则被认为是与神灵交流的象征。
而在欧洲中世纪时期,尤其是英格兰,间接成为了骑士精神的象征。
轻盈的弓箭手在狩猎或战争中飞驰的样子不仅仅是一种魂慕的情感,也是初学者学习时必须掌握的要领。
3. 弓箭在竞技中的象征意义不同于战争和狩猎中的单方面竞争,弓箭竞技是一种真正的对抗。
弓箭运动之所以备受人们喜爱,还在于它的敏捷性和技术含量。
在许多国家中,弓箭运动被视为一项传统的体育项目,而箭在弦上更是代表着选手们坚定的信念和决心。
例如在欧洲,箭在弦上已成为传统竞技的必要环节,例如英国的弓箭运动和法国的靶场运动,这些运动不仅检验了选手们的技术水平,也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传承。
4. 弓箭在仪式中的象征意义弓箭在许多文化中也被用于祭祀、仪式等场合。
在中国古代,箭被广泛用于祭祀和祈福中,例如在桃花源的故事中,桃花源里的人们每年春天都要举行一次祭祀,其中的一项是射箭比赛,以表达对丰收的期望和感恩之情。
20字内的成语故事

20字内的成语故事1、雪中送炭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范成大一生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深受人们的喜爱,晚年退居故乡石湖,自号石湖居士,他着作被编为《石湖居士诗集》,其中有一首《大雪送炭与芥隐》诗:“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2、画饼充饥曹操的孙子曹睿当上皇帝后急于找一个“中书郎”,让大臣卢毓推荐一个真有本事的人,并告诫他推荐人才不能只看名声,名声就像画在地上的一张饼,饥饿时不能吃。
卢毓经过仔细挑选为曹睿选中中书郎。
3、囫囵吞枣从前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人们吃梨子对牙好但伤脾,吃枣子却刚好相反。
他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这样就不会伤牙与伤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囵吞枣。
4、尔虞我诈春秋时期,强大的楚国包围了弱小的宋国都城,宋国大帅华元誓死守城不降,楚军存粮不多,车夫申叔向楚庄王献计,要士兵盖房种地,装做长住的样子。
华元急了,偷偷潜入楚军统帅子反的营帐,说城里缺粮人们易子而食。
于是两军讲和。
5、草船借箭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攻打东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周瑜心胸狭隘,很忌妒诸葛亮,设计让诸葛亮三天之间完成造箭十万支。
诸葛亮向鲁肃借了20只船及草人,趁夜色大雾之机,开船向曹营,曹操率军拼命向草人上射箭,圆满完成任务。
6、嫦娥奔月传说古代天空中有10个太阳同时出来,大地被烤成焦土,后羿为民除害射掉了9个太阳,西天的王母娘娘奖赏他长生不老的仙药。
他的妻子嫦娥趁后羿不注意时偷吃了这些药,突然她就成仙飞向天宫,王母娘娘惩罚她,让她在广寒宫里思过。
7、恃才傲物南朝时期,齐武帝的侄子萧子显从小聪慧过人,文思敏捷。
在任梁国国子博士时,把梁武帝写的'《经义》作太学的教材授课。
他写成《后汉书》卷,《齐史》60卷。
他深得梁武帝的信任。
梁武帝认为他恃才傲物,在他死后赐他谥号“骄”。
8、舍生取义春秋末期,大夫赵襄子杀了大夫智伯。
智伯的心腹豫让发誓舍身取义要杀赵襄子,他潜入赵襄子的宅内行刺未遂。
成语箭在弦上的出处

成语箭在弦上的出处
摘要:
一、成语箭在弦上的含义
二、成语箭在弦上的出处
三、成语箭在弦上的用法和例句
四、总结
正文:
【成语箭在弦上的含义】
成语“箭在弦上”形容事情已经到了不得不做,或者即将发生的时候。
这个成语形象地表达了形势紧迫,事态严重,就像箭已经搭在弦上,一触即发。
【成语箭在弦上的出处】
成语“箭在弦上”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这句话的意思是,箭已经搭在弦上,不得不发射出去。
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的《左传》一书中,用来形容战争即将爆发的紧张气氛。
【成语箭在弦上的用法和例句】
1.目前我国正面临着箭在弦上的经济危机,我们必须采取果断措施应对。
2.随着比赛的临近,队员们都感受到了箭在弦上的压力,全力以赴地备战。
3.环保问题已经成为箭在弦上的全球性议题,各国政府都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总结】
成语“箭在弦上”通过形象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事态紧迫的情景。
箭在弦上的故事

箭在弦上
【成语拼音】:jiàn zài xián shàng
【成语解释】:箭已搭在弦上。
比喻为形势所迫,不得不采取某种行动。
【成语出处】:三国魏·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注引《魏志》:“矢在弦上,不可不发。
”
【成语例句】:我觉得以文字结怨于小人,是不值得的。
至于我,其实乃是箭在弦上。
(《鲁迅书信集·致杨霁云》)【近义词】:如箭在弦
【反义词】:一心一意、专心致志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比喻情况危急
【成语故事】:陈琳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原是北方军阀袁绍手下的一名书记官。
野心勃勃的袁绍,见曹操崛起,对自己威胁越来越大,便把矛头对准了他。
袁绍让陈琳写了一篇《为袁绍檄豫州》的檄文,以此来讨伐曹操。
在檄文中,陈琳慷慨陈词,将曹操的各种罪状一一列举出来,并且顺带还痛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
檄文最后向天下发出号召,要各州郡一同起兵,讨伐曹操。
当时,曹操患有较厉害的头痛病。
这一天,曹操的老毛病
又犯了,正好侍从把陈琳起草的讨伐他的檄文送了过来。
尽管里面的内容很令曹操讨厌,但它精彩的文笔却很快打动了曹操。
他越读越兴奋,甚至觉得头也不痛了。
当他得知如此有才的人竟为袁绍所用,觉得非常可惜。
曹操最后还是打败了骄横无能的袁绍,陈琳也转而投靠了曹操。
一次,曹操责问陈琳:“你那时为袁绍写檄文,骂我就行了,为何还要骂我祖宗三代呢?”陈琳谢罪说:“当时的情况是箭已经搭在弓弦上,不得不发射出去。
”
曹操觉得陈琳此话有理,也就既往不咎,还重用他,任他为司空参谋祭酒。
《半部论语》《出人头地》《矢在弦上,不得不发》等成语故事合集

半部论语的成语故事这个成语来源于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人言普山东人,所读止《论谱》.....太宗尝以此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
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赵普,原先是后周当节度使的赵匡胤手下的推官。
公元960年,赵匡胤率军北上,部队到达陈桥时,赵普为赵匡胤出谋划策,发动兵变。
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宋,史称宋太祖。
接着,赵普又辅佐宋太祖东征西讨,统一了全国。
后来,宋太祖任命他为宰相。
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继位,史称宋太宗。
赵普仍然担任宰相。
有人对宋太宗说赵普是山东人,不学无术,所读之书仅仅是儒家的一部经典《论语》而已,当宰相不恰当。
宋太宗不以为然地说:“赵普读书不多,这我一向知道。
但说他只读一部《论语》,我也是不相信的。
”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闲聊,宋太宗随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分。
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天下太平。
”后来赵普因为年老体衰病逝,家人打开他的书箧,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论语》。
成语解释:成语名称:半部论语成语拼音:bàn bù lún yǔ成语解释:旧时对儒学经典之一《论语》的夸赞之辞,掌握半部《论语》,人的能力就会提高,就能治理国家。
典故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第七卷:“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成语例句:况且从前古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半部亦何妨。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六十四回)出人头地的成语故事北宋嘉佑年间,四川的苏轼到京城汴梁参加进士考试,主考官欧阳修看到苏轼的试卷以为是自己朋友的,将本应取第一名的只给其第二名。
苏轼考取进士后给欧阳修写了一封感谢信,欧阳修感叹他的才华,说应该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
成语解释:成语名称:出人头地成语拼音:chū rén tóu dì成语解释:原意是让这个人高出一头。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六字以上成语】出处解释成语故事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六字以上成语】出处|解释|成语故事
【注音】jiàn zài xián shàng , bù dé bù fā
【出处】三国·魏·陈琳《为袁绍檄豫州》矢在弦上,不可不发。
李善注引《魏志》
【解释】箭:弓箭;弦:弓上用以发箭的牛筋绳子。
箭已搭在弦上,不得不发射。
比喻事情到了不得不采取行动的时候。
【用法】作宾语、定语;比喻情况危急
【结构】复句式
【近义词】箭在弦上
【同韵词】之死靡它、赤手起家、天摧地塌、南征北战,东荡西杀、如锥画沙、事怕行家、啛啛喳喳、执法不阿、白玉映沙、好自矜夸、......
【年代】古代
【英语】therecanbenoturningback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袁绍为了攻打曹操,让陈琳写一篇《为袁绍檄豫州》的檄文,列举曹操的罪状,大骂曹操祖宗三代。
袁绍官渡之战败给曹操,陈琳也趁机投靠曹操。
曹操问陈琳为什么写那篇檄文,陈琳说那时箭在弦上被袁绍所逼而写
【成语举例】至于我,其实乃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鲁迅书信集》
【其它使用】
◎ 当年绩溪胡公办《努力周报》议论时事,曾就"问题"与"主义"之急再三撰文,自称有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之势。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末文学家陈琳,字孔璋,广陵(今江苏扬州)人,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
他最初在何进手下任主簿,何进死后,他归附袁绍。
袁绍失败后,他又归附曹操,为曹操草拟各种书信公文,掌管文字工作。
陈琳写得一手好文章,他跟随袁绍时,曾写过一篇声讨曹操的檄文《为袁绍檄豫州》(檄,声讨的意思)。
这篇文章不仅将曹操骂了个狗血淋头,还辱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
后来袁绍被曹操打败,许多人被杀,陈琳也被刀斧手带到曹操面前。
曹操对陈琳说:“你当初为袁绍写文章声讨我,就该只数落我的罪状罢了,为什么要侮辱我的祖先呢?”陈琳向曹操谢罪道:“我当时在袁绍手下做事,就只得听他的命令,也是不得已。
如同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
曹操是一个非常爱惜人才的人,他一向十分欣赏陈琳的文章。
当时,左右的人都劝曹操杀掉陈琳,但他实在看重陈琳的才华,就赦免他的罪过,让他为自己做事。
陈琳果然不负曹操所望,他撰写的各种书信公文,不仅富有文采,而且深合曹操的心意。
曹操的儿子、著名文学家曹丕认为陈琳写的章表书记类文章是当时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