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文言文阅读练习题.doc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小学六年级课外经典文言文阅读考试(含答案)

部编人教小学六年级课外经典文言文阅读考试(含答案)

部编人教小学六年级课外经典文言文阅读考试(含答案)本次考试共设12道选择题和2篇阅读理解题,分别为古诗文《登高》和《孔乙己》。

总分为100分,满分为120分。

选择题1. 以下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是:(B)A. 我们要学会研究,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B.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C.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 人生苦短,何必念念不忘。

2. 古诗《登高》的作者是(D)A. 李白B. 杜甫C. 白居易D. 王之涣3. 下面哪个成语的意思与众不同?(A)A. 掩耳盗铃B. 调虎离山C. 孟母三迁D. 画龙点睛4. 古诗《登高》中的“千山鸟飞绝”一句的意思是(B)A. 千山之中没有鸟儿B. 在登高之处可以看到千山和飞鸟的美景C. 天空中有千只飞鸟D. 千山的其他地方有飞鸟5. 古诗《登高》的下一句是(C)A.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B.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C. 单怀万古心,无为谁生外。

D.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6. 古诗《孔乙己》中的“小店”是(A)A. 饮食店B. 木材店C. 衣帽店D. 鞋店7. 古诗《孔乙己》中的“饱经忧患”一句的意思是(D)A. 没有经历过什么悲伤和困难B. 活得非常优哉游哉C. 时常感到惆怅D. 面对很多的烦恼和痛苦8. 下列哪句话体现了《孔乙己》中的“儒雅”主题?(C)A. “那时店内的一切——破旧粗陋的茶几凳子,柜里凌乱的饭食酒菜轻盈的小贩——都凝聚成庄严而又优美的涵义,深深地侵入我们的记忆。

”B. “我早已饱吃了数不清的爆米花和饮料,也看厌了现场放映的电影,乘机准备离开,可一个人突然走到了我的身边。

”C. “那人举止儒雅,走起路来依旧双手负在腰间,显得极有风度。

”D. “酒醒后漏长,罚款二元,留店工作一个时辰。

”9. 古诗《孔乙己》的作者是(B)A. 贾平凹B. 鲁迅C. 龚自珍D. 钱钟书10. “守株待兔”这个典故出自于(C)A. 《左传》B. 《孟子》C. 《列子》D. 《庄子》11. 唐代诗人中,以思想深邃著称的是(A)A. 李白B. 王维C. 杜牧D. 白居易12. 古诗《登高》和《孔乙己》的时代相差(D)A. 战国B. 秦朝C. 汉朝D. 五代阅读理解古诗文《登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习题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习题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习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凿壁借光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①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②人大姓文不识③,家富多书,衡乃与④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⑤给以书,遂成大学⑥。

(注)①引:引来,使出现。

②邑:同乡。

③文不识:人名。

④与:帮助。

⑤资:借。

⑥大学:大学问家。

[1]解释划线的词。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________②遂成大学________[2]根据意思写由文中的原句。

①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匡衡于是帮助那个大户人家做工却不要报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像这样讲古人刻苦读书的成语故事还有:________。

[4]匡衡为什么给那个大户人家做工而不要报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课外阅读。

小儿不畏虎苏轼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①于水者。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

二小儿戏沙上自若②。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③其一就惧;而儿痴,竟不知。

虎亦寻④卒去⑤。

噫,虎之食人,先被⑥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注释)①浣衣:洗衣服。

②自若:神情不紧张。

③庶几:差不多,有那么一点。

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

④寻:副词,随即,不久。

⑤去:离开。

⑥被:施加,给……加上。

[1]写出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虎熟视久之。

(____)(2)虎亦寻卒去。

(____)[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的妇人和她的两个孩子为什么对老虎的突然到来有不同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找出一句与“浣衣于水”句式一致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人教小学六年级课外经典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部编人教小学六年级课外经典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部编人教小学六年级课外经典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课外经典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一)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2)破.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

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请举一例。

(二)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1.解释下列词语。

A.嬉:B.贾人: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三)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四)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小学六年级部编人教版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易考题

小学六年级部编人教版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易考题

小学六年级部编人教版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易考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文言文阅读。

神农①化民古之人民皆食②兽禽肉,至于③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④,分地之利,制耒耜⑤,教民劳作。

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⑥之神农也。

——选自《白虎通义》(注释)①神农: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

②食:吃。

③至于:到了。

④因天之时:顺着天时。

因:顺着。

⑤耒耜(lěi sì):古代一种像犁的农具。

也用作农具的统称。

⑥故谓:所以称。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1)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__________)(2)故谓之神农也(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谓之神农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本文中可知,神农为什么教民众农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神农氏不但是传说中农业的发明者,还是医药的发明者,你还知道哪些与神农氏有关的故事?请简述故事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文言文理解。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是吾剑之所从坠(这)B.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代词,代指剑)C.不亦惑乎(糊涂)D.求剑若此(像)[2]翻译下面的句子。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个寓言讽刺了怎样的人?你明白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王蓝田①性急。

尝食鸡子,以箸(zhù)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齐人攫金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到)鬻(yù卖)金(金子)者之所(地方),因攫(抢)其金而去。

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1]解释文中的加点字①衣冠_________ ②之所_________③因_________④因攫(抢)其金而去_________⑤取金之时_________[2]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3]这篇文章讽刺了社会上什么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理解。

宋濂嗜学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①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②人多以书假余。

余因得遍观群书。

(注释:①假借:同义复合词,假就是“借”。

②以是:因此)[1]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余幼时即嗜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弗之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走送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试着翻译词句。

手自笔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是人多以书假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读了短文,你觉得可以向宋濂学习哪些品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理解。

杨布打狗杨朱①之弟曰②布,衣素衣而出。

天雨,解素衣,衣缁③衣而反。

其狗不知,迎而吠之。

杨布怒,将扑之。

六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练习

六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练习

六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割席①分坐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②而掷③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④过门者,宁⑤读如故,歆⑥废⑦书出看。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选自《世说新语•德行第一》(注释)①席:古人把席子铺在地上,席地而坐。

②捉:握,拿。

③掷:扔,抛。

④轩冕(xuān miǎn):古代卿大夫的车乘和礼服。

这里实际上只有“轩”的意思。

轩,古代大夫以上乘坐的车,四周有帷幕,前顶较高。

⑤宁:上文称管,这里称宁,都是指管宁。

⑥歆:上文称华,这里称歆,都是指华歆。

⑦废:放下。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一处。

子非吾友也[2]解释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________(2)宁读如故__________(3)有乘轩冕过门者_______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宁割席分坐,日:“子非吾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是否赞同管宁“割席分坐”的做法?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短文。

小时了了孔文举①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

诣门者皆俊才清称②及中表③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乃李府君亲。

”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④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⑤。

为通好也。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曰:“小时了了⑥,大未必佳。

”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踧踖⑦。

(注释)①孔文举:东汉的孔融。

②清称:有名誉。

③中表:指的是亲戚。

④伯阳:老子的号。

⑤奕世:世世代代。

⑥了了:聪明。

⑦踧踖(cù jí):局促不安的样子。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试题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试题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试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昪,字正伦,徐州人也。

世本微贱,父荣,遇唐末之乱,不知其所终。

昪少孤,流寓濠、泗间,杨行密攻濠州,得之,奇其状貌,养以为子。

而杨氏诸子不能容,行密以乞徐温,乃冒姓徐氏,名知诰。

昪事徐温甚孝谨,温尝骂其诸子不如昪,诸子颇不能容,而知训尤甚,尝召昪饮酒,伏剑士欲害之,行酒吏刁彦能觉之,酒至昪,以手爪掐之,昪悟起走,乃免。

后昪自润州入觐,知训与饮于山光寺,又欲害之,徐知谏以其谋告昪,昪起遁去。

知训以剑授刁彦能,使追杀之,及于中途而还,绐以不及,由是得免。

后昪贵,以彦能为抚州节度使。

知训之用事也,尝凌弱杨氏而骄侮诸将,遂以见杀。

及昪秉政,欲收人心,乃宽刑法、推恩信,起延宾亭以待四方之士,士有羁旅于吴者,皆齿用之。

尝阴使人察视民间有婚丧匮乏者,往往赒给之。

盛暑未尝张盖、操扇,左右进盖,必却之,曰:“士众尚多暴露,我何用此?”以故温虽遥秉大政,而吴人颇已归昪。

武义元年,拜左仆射,参知政事。

温行军司马徐玠数劝温以己子代昪,温遣子知询入广陵,谋代昪秉政。

会温病卒,知询奔还金陵,玠反为昪谋,诬知询以罪,以知询为右统军。

昪照鉴见白须,顾其吏周宗叹曰:“功业已就,而吾老矣,奈何?”宗知其意,驰诣广陵见宋齐丘,谋禅代。

齐丘以为未可,请斩宗以谢吴人,昪黜宗为池州刺史。

五年,昪封齐王。

已而闽、越诸国皆遣使劝进,昪谓人望已归。

天祚三年,建齐国,以宋齐丘、徐玠为左、右丞相。

徐氏诸子请昪复姓,昪谦抑不敢忘徐氏恩,下其议百官,百官皆请,然后复姓李氏,改名曰昪。

七年,昪卒,年五十六,谥曰光文肃武孝高皇帝,庙号烈祖,陵曰永陵。

子景立。

(选自《新五代史》)[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奇其状貌奇:认为……奇特B.伏剑士欲害之伏:倒下C.绐以不及及:赶得上,追得上D.请斩宗以谢吴人谢:谢罪[2]下列“而”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而杨氏诸子不能容B.及于中途而还C.而吴人颇已归昪D.而吾老矣[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精选文言文练习题30篇(经典版)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精选文言文练习题30篇(经典版)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精选文言文练习题30篇(经典版)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1.课内阅读。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根据课文内容,选出每句中“之”字的含义。

之:A.弈秋的教导 B.天鹅 C.他,这里指前一个人 D.的①通国之善弈者也。

________ ②一人虽听之。

________③思援弓缴而射之。

________ ④虽与之俱学。

________(2)朗读“为是其智弗若与”应该读出________的语气。

朗读“曰:非然也”应该读出________的语气。

A.疑问B.反问C.否定D.肯定(3)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描写两个学生学习状态的句子。

(4)读完这个故事,你受到怎样的启示?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齐大饥。

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

终不食而死。

(1)解释划线词的含义:①以至于斯也斯:________②从而谢焉谢:________(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愚人食盐昔有愚人,适友人家,与主人共食。

嫌淡而无味。

主人既闻,乃益盐。

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薄暮至家,母已具食。

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

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

”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

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1)给下面的句子断句,停顿处用“/”画开,(限断两处)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昔有愚人:________②食之,甚美:________(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主人既闻,乃益盐。

②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小学文言文阅读练习题班级姓名学号1、把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在()里填上序号。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宋人有耕田者。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2008年广州市十六所民办初中新生入学检测题2、《学弈》中“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援”是的意思。

由这个学弈的人学习态度,我想到了这个成语。

——2010年广州市十七所民办初中新生入学检测题3、《两小儿辩日》中,一儿认为“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的依据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2012广州市民办初中(五校联考)新生入学检测题二、课内文言文理解(一)《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见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1、写出下列带点字的读音,并填空。

孔君平诣.其父(),“诣”的意思是;为.设果(),是为设果;儿应.()声答曰.()。

2、“惠”通假字是(),“甚聪惠”是说杨氏子,从文中“”这一句话可以看出。

3、杨氏子的回答非常巧妙,妙在:(二)《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解释,把序号填入括号。

绝:①断绝②穷尽③走不通的④独一无二的⑤极、最伯牙绝.琴()斩尽杀绝.()绝.处逢生()美妙绝.伦()绝.大多数()悬崖绝.壁()善:①擅长、善于②好③善良④容易,易于⑤办好、弄好伯牙善.鼓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心怀不善.()多愁善.感()善.始善终()英勇善.战()2、句子停顿不恰当的一句是:()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②善哉,洋洋/兮若/江河!③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④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按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①句子含义:②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

①句子含义:②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4、成语出自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中是的知音,从“”这两句可以看出。

5、人们常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叹:。

6、高山流水比喻,人们把知音比作的人。

(三)《学弈》弈秋,通国之_______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__________,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______之矣。

这是其智弗若与?曰:__________。

1、理解词语意思。

诲:惟:援:俱:2、“之”在古文中有不同的意思,在本文中出现多次,请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之”的意思。

①通国之.善弈者也。

()②一人虽听之.。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

()④虽与之.俱学。

()3、你认为正确的一种朗读停顿是():A、使\弈秋\诲二人\弈。

B、使\弈秋\诲\二人弈。

C、使弈秋\诲\二人\弈。

4、理解句子的意思。

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5、回答问题你知道《学弈》中的后者为什么学不好吗?从他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四《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故去人近:及日中:2、联系课文,把下面句子的意思写出来。

①孔子不能决也。

②孰为汝多知乎?3、两小孩辩斗的原因一儿认为原因是:一儿认为原因是:4、有关《两小儿辨日》中的科学知识。

我知道早晨和中午的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早晨的太阳之所以看起来比中午的大这是视觉的。

造成的中午的气温比早晨高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射大地,中午太阳射大地。

三、课外文言文理解(一)精卫填海——《山海经》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 ,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1、填空。

“精卫”的样子是它是2、“精卫填海”这个故事象征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二)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楚人刻舟求剑的结果,原因是(用文中原话回答)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三)夸父追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1、理解词句意思。

夸父与日逐走:渴,欲得饮:“邓林”是指:2、夸父追日象征着(四)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

及返,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理解词句意思。

履:度:遂:何不试之以足?宁信度,无自信也。

2、这是一则故事,告诫我们做事(五)晏子使楚晏子使楚。

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

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

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1、理解词句意思。

短:“更”的读音是():“不肖”的“肖”读音():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齐无人耶,使子为使?2、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这三个成语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来表现齐国人多。

我知道成语的意思是3、这两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晏子是一个的人。

(用三个以上成语或四字词)(六)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1、填空,理解词句意思。

鬻():誉:其矛:其人:其人弗能应也。

2、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七)揠苗助长宋人有闵①其苗之不长②而揠③之者,芒芒然④归,谓其人曰:“今日病⑤矣!予⑥助苗长矣。

”其子趋⑦而往⑧视之,苗则槁⑨矣。

注释:①闵(mǐn):同“悯” ,担心,忧虑。

②长(zhǎng)——生长,成长。

③揠(yà)——拔。

④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⑤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⑥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⑦趋:快走。

⑧往——去,到……去。

⑨槁(gǎo):草木干枯。

1、根据注释把全文写成白话文。

2、“予”在文中指“我”,读音是()。

这个寓言故事教育我们做事要(八)为学①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注释:①作者彭端淑(1699—1779),清代四川人。

1、理解词句意思。

本文第一段使用了、修辞手法。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句子的意思是:2、作者讲述了的故事,告诉人们做事、求学问只要,就的道理。

(九)女娲补天——《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

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火爁燚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1、读故事我知道女娲以补天,我觉得女娲是的人。

2、用自己的话翻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