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合集下载

小学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5篇

小学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5篇

小学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5篇阅读一:买椟还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①之柜②,薰以桂椒③,缀以珠玉,饰以玫瑰④,辑⑤以羽翠。

郑人买其椟⑥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⑦珠也。

——《韩非子》【注释】①木兰:一种木纹很细的香木。

②柜:盒子。

③桂椒(jiāo):肉桂及山椒,这里指高级香料。

④玫瑰:这里指一种美丽的玉石。

⑤辑(jí):通“缉”⑥椟(dú):盒子。

⑦鬻(yù):卖。

知识卡片韩非和《韩非子》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王(韩国君主)之子,荀子的学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被尊称为韩非子或韩子。

著有《韩非子》一书,该书共包括五十五篇,十万余字,著作中有许多当代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

作为秦国的法家代表,韩非子备受秦王嬴政赏识,但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

阅读训练1.《韩非子》是____时期的____(人名)所著。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为木兰之柜()(2)此可谓善卖椟矣()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

(2)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4“. 买椟还珠”在本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我们现在用这个成语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战国韩非2.做善于3.(1)楚国有个商人,在郑国卖他的珠宝。

(2)有个郑国人把匣子买了去,却把匣子里面的珠子还给了他。

4.买了装珍珠的木匣退还了珍珠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古文今译楚国有个商人,在郑国卖他的珠宝。

他用名贵的木兰雕了一只装珠的匣子,用桂椒调制的香料将盒子熏香,用珠宝美玉点缀它,又用翡翠装饰它。

有个郑国人把匣子买了去,却把匣子里面的珠子还给了他。

可以说,这个珠宝商人很善于卖匣子,而不善于卖珠宝啊!阅读二: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50篇(有答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50篇(有答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50篇一.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

”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妻之市之:往 B.顾反,为女杀彘反:.同“返”C.妻适市反适:往 D.特与婴儿戏耳特:特别2.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译文:3.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A、以荻画地以:用B、教以书字书:写C、使学为诗为:作为D、及其稍长把及:等到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A、欧阳修聪明过人B、太夫人教子有方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D、欧阳修刻苦攻读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三.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世说新语?容止》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2)既毕,令间谍问曰(3)魏王雅望非常(4)魏武闻之,追杀此使2.魏王为什么要“追杀此使”?3.用“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一成语形容文中的魏王是否恰当?为什么?你认为魏王是个怎样的人?四.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小学文言文阅读提高题50篇含答案

小学文言文阅读提高题50篇含答案

小学文言文阅读提高题50篇含答案第一篇:《人之初》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1. 请解释“人之初”的意思。

2. 请解释“性本善”的意思。

答案1. “人之初”的意思是人的一生开始的时候。

2. “性本善”的意思是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第二篇:《大学》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 请解释“大学”的意思。

2. 请解释“明明德”的意思。

答案1. “大学”的意思是大的学问或者说是成人之学。

2. “明明德”的意思是彰显美好的德性。

---第三篇:《中庸》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中庸之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1. 请解释“中庸”的意思。

2. 请解释“不可须臾离也”的意思。

答案1. “中庸”的意思是中等之道或者说是平衡之道。

2. “不可须臾离也”的意思是不能片刻离开。

---第四篇:《论语·为政》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政者,正也。

子率为四时而政,无夺乎民时。

1. 请解释“为政”的意思。

2. 请解释“无夺乎民时”的意思。

答案1. “为政”的意思是治理国家或者管理事务。

2. “无夺乎民时”的意思是不能剥夺民众的农时。

---第五篇:《孟子·离娄上》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离娄之明,不足以察秋毫之末;师旷之聪,不足以闻声之微。

1. 请解释“离娄”的意思。

2. 请解释“不足以察秋毫之末”的意思。

答案1. “离娄”的意思是一个古代传说中非常聪明的人。

2. “不足以察秋毫之末”的意思是连秋毫这么细小的东西都看不清楚。

---以上是前五篇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答案,后续题目将逐一提供。

希望这份资料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欢迎随时提问。

小学文言文精读训练题60篇含答案

小学文言文精读训练题60篇含答案

小学文言文精读训练题60篇含答案训练题1:《静夜思》题目阅读李白的《静夜思》,并回答下列问题。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问题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 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情景?3. 请解释“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的意思。

答案1. 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

2.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夜晚静坐时,看到床前的明月光,联想到故乡的景象,引发了思乡之情。

3. “疑”字在这里表示“怀疑”或“以为是”,作者看到明亮的月光,以为是地上的霜。

---训练题2:《春晓》题目阅读孟浩然的《春晓》,并回答下列问题。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问题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 这首诗描绘了哪个季节的景象?3. 请解释“春眠不觉晓”中的“春眠”是什么意思?答案1. 这首诗的作者是孟浩然。

2.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象。

3. “春眠”指的是春天的睡意,表示春天人们容易困倦。

---训练题3:《登鹳雀楼》题目阅读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并回答下列问题。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问题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 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景象?3. 请解释“欲穷千里目”中的“欲”字的意思。

答案1. 这首诗的作者是王之涣。

2.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看到夕阳落在山的那一边,黄河流入大海的景象。

3. “欲”字在这里表示“想要”,表示作者想要看得更远,所以要再往高处走。

---以上是前三篇训练题的答案,如果您需要更多训练题的答案,请告诉我。

小学生文言文阅读真题试卷

小学生文言文阅读真题试卷

小学生文言文阅读真题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个选项是“之”字在文言文中的常见用法?A. 代词B. 助词C. 连词D. 副词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出自哪部作品?A. 《岳阳楼记》B. 《出师表》C. 《滕王阁序》D. 《桃花源记》3.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描述的是哪种情景?A. 一个人的力量很大B. 一个人在关口,很多人无法通过C. 一个人守着关口,很多人无法通过D. 一个人在关口,很多人可以轻易通过4.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话体现了什么思想?A. 尊老爱幼B. 个人主义C. 利己主义D. 集体主义5.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的意思是?A. 桃树和李树不讲话,但人们会自然地在树下行走B. 桃树和李树不讲话,但它们会自然地生长C. 桃树和李树不讲话,但它们的果实很受欢迎D. 桃树和李树不讲话,但它们的花很美丽6.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出自哪部经典?A. 《论语》B. 《孟子》C. 《大学》D. 《中庸》7.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的“天行健”指的是什么?A. 天空行走的很健康B. 天空运行的很强壮C. 天空运行的很稳定D. 天空运行的很快速8.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句话的寓意是什么?A. 塞翁失去了马,但不知道这是福是祸B. 塞翁失去了马,但可能因此得到福气C. 塞翁失去了马,但可能因此得到祸害D. 塞翁失去了马,但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9. “温故而知新”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A. 学习新知识很重要B. 复习旧知识很重要C. 通过复习旧知识可以学到新知识D. 学习新知识比复习旧知识更重要10.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句话出自哪部诗歌?A. 《诗经》B. 《楚辞》C. 《古诗十九首》D. 《乐府诗集》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1. “______,死而后已”,这句话出自《论语》,表达了对学习的态度。

12. “______,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出自《论语》,表达了对品德高尚的人的赞美。

小学文言文阅读题训练

小学文言文阅读题训练

小学文言文阅读题训练一、楚人隐形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

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

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同“否”)?”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dài,哄骗)云“不见”。

嘿(同“默”)然大喜,赍(j ī,携带)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1)下列划线字注音及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A . 螳螂执叶伺蝉(sì,等待)遂于树下仰取叶(zhú,就)B . 扫取数斗归(shǔ,好几)汝见我不(fǒu,同“否”)?C . 乃厌倦不堪(kān,能忍受)妻始时恒答言“见”(héng,总是)D . 吏遂缚诣县(fù,绑)(zhǐ,到……去)(2)写出下列“以”字的含义。

①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②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③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3)翻译语句。

①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

②对面取人物。

(4)“楚人”真的能够自隐其形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5)用原文回答:“楚人”的妻子是在什么情况下说不见的?(6)“嘿然大喜”表现“楚人”怎样的心态?(7)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本则选文的内容:。

二、越人种稻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桔槔,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

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

欲学兵,则老矣。

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

人谓宜泻水种黍,弗对,而仍其旧。

乃大旱连岁,计其获,则偿所歉而赢焉。

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

(1)解释下列字盖:鄙:兵:偿:(2)翻译最后一段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

(3)文章运用了哪一种写作方法?(4)这两个故事寄寓了什么道理?(5)你更喜欢哪一个人物?为什么?三、洛阳纸贵复欲赋三都①……遂构思十年,门庭藩②溷③皆著④笔纸,偶得一句,即便疏⑤之。

小学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带答案30篇)

小学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带答案30篇)

小学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30篇)一、愚人篇1.永县之氓永之氓咸善游。

一日, 水暴甚, 有五六氓, 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 船破, 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 汝善游最也, 今何后为?曰: 吾腰千钱, 重, 是以后。

曰: 何不去之?不应, 摇其首。

有顷, 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 呼且号曰: 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 何以货为?又摇其首, 遂溺死。

【练习】1. 解释加点词:(1)永之氓咸.善游 ___________________(2)乘小船绝.湘水 ___________________(3)吾腰.千钱 ___________________(4)有顷, 益怠 ___________________2. 翻译句子。

(1)汝善游最也, 今何后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曰: 吾腰千钱, 重, 是以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汝愚之甚!蔽之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身且死, 何以货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些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济阴贾人济阴之贾人, 渡河而亡其舟, 栖于浮苴(jū)上号焉。

【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附参考答案)

【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附参考答案)

【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附参考答案)(一)敏慧1、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

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

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

“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

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

“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诏②奇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②即以其言应诏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2、神童庄有恭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

”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

”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

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

③神格:神条与气质。

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

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象棋。

围棋与象棋是的两大棋类活动。

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一、《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写出下列带点的汉字的读音,并填空。

孔君平诣其父(),“诣”的意思
是;为设果(),
是为设果;儿应()声答曰()。

2、“惠”通假字是(),“甚聪惠”是说杨氏
子从文

这一句话可以看出。

3、杨氏子的回答非常巧妙,妙

2、理解句子的意思。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
也。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
也。

3、回答问题
那你知道后者为什么学不好吗?从他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四、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

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去人近及日
中孰为汝多
知乎
“为”是多音字,文中的“为”如:此不为读()孰为读()。

2、联系课文,把下面句子的意思写出来
孔子不能决
也。

孰为汝多知
乎?
两小孩辩斗的原因是一儿认为原因是一儿认为原因是
3、科学知识。

我知道早晨和中午的太阳与地球的距离

早晨的太阳之所以看起来比中午的大这是视觉

造成的中午的气温比早晨高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射大地中午太阳射大地
五、精卫填海
《山海经》
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1、填空。

“精卫”的样子

它是
2、精卫填海这个故事象征了中华民
族的精神。

六、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楚人刻舟求剑的结果原因是(文中原话)
2、这个故事告诉我

七、夸父追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1、理解词句意思。

夸父与日逐
走,
渴,欲得
饮,邓林是指
2、夸父追日象征

八、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

及返,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理解词句意思。

履:度:
遂:
何不试之以
足?
宁信度,无自信
也。

2、这是一则故事,告诫我们做

九、晏子使楚(原文)
晏子使楚。

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

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

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的人。

十、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1、填空,理解词句意思。

鬻():誉:其矛:
其人:
其人弗能应
也。

2、这个寓言告诉我

十一、揠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注释:1.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长(zhǎng)——生长,成长,
揠(yà)——拔。

2.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3.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4.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5.趋:快走。

往——去,到……去。

6.槁(gǎo):草木干枯。

1、根据注释把全文写成白话文。

2、“予”在文中指“我”读音()。

这个寓言故事教育我们做事

十二、《为学》彭端淑(1699—1779),清代四川人。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理解词句意思。

本文第一段使用了、修辞手法。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句子的意思是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1、读故事我知道女娲以补天,我觉得女娲是
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