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山的灯笼火把》教学设计 (S版四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满山的灯笼火把》教学设计 (S版四年级上册)

《满山的灯笼火把》教学设计 (S版四年级上册)

《满山的灯笼火把》教学设计 (S版四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抓住重点句子品读感悟,体会“我”的善于思考与坚强勇敢,体验“我”得到全村父老乡亲救助时的感动与感激之情,进而感悟乡亲们的淳朴和善良,我们的生活需要互相帮助。

2、指导学生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雨幕、盲目、坚持、渴望、漫山遍野”,正确运用这些词。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总会有许多难以忘怀的事情,总有令人终生铭记的感动,那一声声焦急的呼唤,那满山遍野的灯笼火把就永远铭刻在作家邹德学的心里。

孩子们,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九课《满山的灯笼火把》,一同去体验那份感动于感激。

二、细读2—5自然段,体会“我”的聪明、勇敢。

1、通过昨天的学习,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按社么顺序讲述的?2、体验环境恶劣。

(1)这件事怎么发生的?听老师读课文,边听边想象当时的天气情况,在特别能表现天气情况的词语下面画上圆点。

(2)生交流找到的词语,课件出示句子,理解“雨幕”。

(3)你能用一个词说说当时的天气情况吗?(4)作者为社么要这样具体些天气的恶劣?3、体验刚坠入土井时的慌乱无助。

(1)刚坠井时,我是怎么做的?找出有关的句子画上直线,读一读,在写我动作的词下滑上三角形符号,并用心体会我是怎样一种心情。

(2)指名生读句子,(课件出示句子)找出动词。

(3)你从中体会到我此时是怎样一种心情?(4)能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我当时的慌乱吗?(自读、指名读、点评指导再齐读。

)4、品读3—5自然段,体会我的冷静聪明、勇敢坚强。

(1)然而,这样一番艰苦努力的结果却是——(生回答)那我是怎样面对的?默读课文3—5自然段,用直线画出写我怎么想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写我怎么做的句子,多读几遍,用心体会,从中你感受到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批注在书上。

(2)我怎么想的?(生读句子,课件出示)(3)指导学生联系前后文理解“盲目”。

为什么乱挣扎的结果只会更坏?(4)引导孩子们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例理解“坚持”。

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满山的灯笼火把

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满山的灯笼火把

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满山的灯笼火把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秋节的历史及民俗。

2.获得课文中生词的理解。

3.进一步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性格和感情。

二、教学重点1.中秋节的历史及民俗。

2.课文中的生词。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人物的性格和感情。

四、教学准备1.课文《满山的灯笼火把》。

2.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师生互动:问学生们是否知道中秋节及相关的民俗和活动。

2.教师简要介绍中秋节的历史、传说和习俗,并播放相关视频。

(二)预习生词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词,比如“欣喜若狂”、“眼花缭乱”、“借着”等。

2.学生们跟读生词并理解其意思。

(三)阅读课文1.教师放映课文的多媒体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

2.学生跟读课文,并注意标点符号和语气。

3.教师根据课程设置的难易程度,适当提问学生。

(四)理解课文1.教师问学生对课文进行了哪些理解,哪个人物最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等问题。

2.学生小组讨论并分享结果,教师参与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3.教师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人物性格和感情转变。

(五)课堂练习1.教师出题,让学生通过语文知识来练习分析课文。

比如:“将‘满山的灯笼火把’比喻成什么?”、“为什么文中村里的人要准备饭菜和酒?”等。

2.学生们小组讨论并答题,教师逐一点评。

(六)课堂讨论1.教师出示中秋节的相关图片,让学生们进行讨论,激发他们对中秋节的热情。

2.教师组织学生们分享自己的中秋节习俗和活动。

六、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并写出自己的感想。

2.了解家乡的中秋节民俗和习惯并做笔记。

七、板书设计课文标题满山的灯笼火把生词欣喜若狂、眼花缭乱、借着中秋节历史、传说、习俗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中秋节的一些知识、传说、习俗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学生们的阅读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课文。

但是,由于时间有限,学生对文中人物的性格和情感转变的分析还不够深入和细致。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课文。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满山的灯笼火把教案语文S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满山的灯笼火把教案语文S版

满山的灯笼火把教学目标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

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课文重点,读懂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作者是看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法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学法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2课时第1课时1.“满山的灯笼火把”是个什么景象?2.从课题我们一定想知道发生过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1.默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2.学生互动学习,老师利用生字卡或投影检验自学效果。

1.默读课文思考:写了一件什么事?2.思考好了在小组里说一说。

1.回忆的这个故事是分哪两部分写的?仔细阅读,想想哪些情景使你感动。

注音或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

2.指定学生朗读,评估朗读效果。

抽几个学生分段读课文,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

3.学习生字交流记忆的方法。

础。

第2课时1.交流:哪些情景最使你感动?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为什么受感动。

2.把令你感动的内容读给大家听。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不要大段大段的齐读,要引导学生边阅读理解,边把自己理解的、体会到的情感通过读表达出来。

可以读一句、几句、一个自然段……根据情况而定。

有的内容适合个人读,比如“天上下着大雨……又往下陷了一点儿。

”这几句还有第3、5自然段;而第6自然段的场面描写为了烘托那感人的气氛,激发感情,可以采用齐读的方式。

1、把没读懂的地方记下来。

2.找出相关的语句及段落,并根据自己的题解来叙述。

3.把你感兴趣的内容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为什么感兴趣。

4.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

悟出文章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法,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

夸讲,与证人的语言: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满山的灯笼火把》教学设计 (S版四年级上册)

《满山的灯笼火把》教学设计 (S版四年级上册)

《满山的灯笼火把》教学设计 (S版四年级上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积累词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课文重点,读懂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是怎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教学时间: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1、读了“满山的灯笼火把”你眼前出现什么景象?2、读了课题我们一定想知道发生过一个怎样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板书课题)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默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2、学生互动学习,老师利用生字卡或投影检验自学效果。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思考好了在小组里说一说。

四、细读课文,理解感悟:回忆的这个故事是分哪两部分写的?仔细阅读,想想哪些情景使你感动。

1、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动笔划出重点句及重点词,并在旁边做好批注。

2、把令你感动的内容读给大家听。

3、交流汇报:(1)、我是怎么附入那口井的?当时的情形怎样?找出具体的语句。

(2)、指导朗读课文,注意读出当时环境的恶劣以及我坠入土井时的慌乱和无助的感觉。

(3)思考:我为什么不再挣扎了?我又为什么不在哭喊了?(4)、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是否正确、流利,是否读出我的当时坚定的信念。

(5)、请用一些词语来形容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6)、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4、默读课文,思考:结果是怎样呢?亲人们是怎样来救我呢?5、“泪如泉涌”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会泪如泉涌呢?请联系课文内容谈一谈。

6、你是怎么理解“……只有眼泪在不停地流着,是热的?这句话的?五、总结全文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2.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亲情是伟大的。

因为我们是一个独立的人,我们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我们的周围,我们的身边,将处处充满温情,充满阳光!)六、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1、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学习描写的方法。

满山的灯笼火把一等奖说课稿3篇

满山的灯笼火把一等奖说课稿3篇

1、满山的灯笼火把一等奖说课稿一、说教材:1、《满山的灯笼火把》这篇课文选自S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中的一个成长故事,故事记叙了作者住在农村的外婆家时,一天在风雨中坠入田边的土井后,经过挣扎和等待后,最后被乡村们救起的感人故事。

文章褒扬了作者遇事善于动脑思考及勇敢的品质,说明了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离不开别人无私的帮助。

课文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

是一篇优秀的记事文章。

2.依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理清文章的两条线索,找动词---经历线;体会心情变化---情感线,指导学生抓住一个“情”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课文内容,从作者童年这件难忘的事情中得到成长的启示。

3.根据课文的内容,我将本课教学重点定为:(1)品味课文语言,引领学生得到成长的启示。

(2)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新课标指出,教师是课堂的主导,为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我将选用以下教法:采用创设情景法,以读促悟法。

三、针对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经验,我引导学生采用如下一些学习方法:采用“读、找、想、议、悟、说”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四、说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引出新知。

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使学生以较快的速度投入到本课学习中去,这样的'导入虽然简单,但是十分有效。

学生通过预习能解决的问题,课堂上就不再安排学习的时间。

体现了追求高效课堂的理念。

(二)创设情境,抓住主线。

新的语文学习理念要求我们,课文不应该逐句逐段地讲,应该抓住主要的线索,贯穿全篇课文来理解。

所以我首先伴着风雨交加的场景引读,把学生带进小男孩坠入井口的画面中,然后直奔重点,让学生默读课文2-5自然段,找有关小男孩坠入井口后有关表现的动词---经历线。

这样既创设了情境,又抓住了文章的线索。

(三)以读促悟,体会心情文中共描写了两个重要的场景即分成两部分:一是描写小作者落入井后的表现;二是描写乡亲们持着火把找小作者的景象。

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满山的灯笼火把》教学设计和反思

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满山的灯笼火把》教学设计和反思

语文 S 版四年级上册《满山的灯笼火把》优秀教课方案和反思满山的灯笼火把》第二课时讲的是在一次不测遇险时,全村的同乡们都举着灯笼火把四周找寻我,让我感觉到了浓浓的亲情。

这课时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关怀别人,珍爱别人的教育。

学情解析:1、本班学生开朗,但不擅长表达自己的见解,在教课中我让他们经过不一样形式的朗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口语能力。

2、要让学生很好地领会文中所表达的浓浓的亲情,一定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一想力,并身临其境思虑如何做。

3、经过学习,加深领会,让学生遇到优秀的教育。

教课目标:1、学习课文第 2—— 8 自然段。

2、理解课文中要点句子的意思,领会亲情的伟大,关怀别人的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培育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研究的能力。

教课重、难点:要点: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要点句子的含义。

难点:谈谈课文中的哪些情形让你动人。

教课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

1、听写本课生字词。

2、过渡:经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回答)3、板书课题:满山的灯笼火把。

二、教课 2---8自然段(一)师范读课文第2—8 自然段,认识内容。

1、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生谈论朗读状况。

2、学生齐读课文。

(二)学生自主学习。

1、同桌相互谈谈读懂了什么?再指名回答。

2、找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提出在小组内交流、谈论。

3、学生报告自学结果,老师对疑难问题加以点拨。

(三)要点解析1、我为何不再挣扎?又为何不再哭喊了?为何会有这类变化?学生分成八小组谈论反响:(1)我忽然间理解了———不可以再这样盲目地胡乱挣扎了,结果只好更坏,我应当保存体力。

(2)我不再哭喊——我要用全力拽住井边的杂草,不让自己再往下坠。

(3)我相信亲人们必定会来救我。

2、我坚持的结果如何?我的眼泪为何会不断地流着,是热的?学生谈论反响:(1)我听到了忧虑、平和而又悠久的呼叫,我还看到了那满山的灯笼火把。

(2)我被亲情所动人。

9.满山的灯笼火把(教案)-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9.满山的灯笼火把(教案)-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精品)9语文S版9.满山的灯笼火把【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把握本课的10个认知生字,会写8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遇事要平复、沉着,会动脑摸索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把握本课的10个认知生字,会写8个生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遇事要平复、沉着,会动脑摸索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演示法、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预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趣味导课1.播放歌曲《火把》。

2.同学们,听着这优美的旋律,我们被火把节气氛所感染,那么什么缘故课文中的火把给作者留下了如何样的印象?什么缘故永生难忘?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课文《满山的灯笼火把》。

3.出示课题:《满山的灯笼火把》。

二、初读课文,感知明白得1.自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①认读课后生字,在课文中圈出与课后生字相关的词语。

②借助字典等工具书,明白得文章中生词的意义。

出示词语:狂风骤起乌云翻动田埂援救哆嗦冻僵(1)学生自学生字词。

(2)开火车读词语,集体纠正。

(3)同桌之间互读,互相检查朗情形。

(4)找学生领读生词,检查对生词识记情形。

2.课文要紧写什么?我在狂风骤雨的傍晚回家,不幸坠入一口土井,在危险中意识到不要乱挣扎,要保持体力,等待亲人援救。

最后在全村男女老少关心救助下,得救了。

3.课文按照如何样的顺序记叙的?按照情况的进展顺序。

三、精读领会1.学习第1自然段,回答问题。

(1)父母什么缘故把我送到乡下?A.父母常年在野外工作。

B.父母无法照管我。

(2)在那儿长大的?四川农村外婆家2.学习第2自然段,回答问题。

(1)事件发生的时刻、地点?时刻:一天傍晚。

地点:田埂上。

(2)我回家时的天气如何?狂风骤起乌云翻动大雨倾盆(3)在我掉进枯井时,用了哪些动词?穿拎走避滑坠卡(4)画出我内心活动的句子?天上下着大雨,身下浸着井水,我哭着、喊着、挣扎着,两手抠着井沿上的泥土和杂草,期望能爬上来。

语文S版四上《满山的灯笼火把》教学设计

语文S版四上《满山的灯笼火把》教学设计

语文S版四上《满山的灯笼火把》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满山的灯笼火把》的内容,懂得文章情节发展,能够正确理解和表达文章中的主要意思;掌握番茄鸡蛋煮豆腐、火把鱼以及长途汽车几个词语的拼音和正确书写;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和情境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思考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让学生了解劳动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尊重劳动、关爱他人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整个故事和文章的情节发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能力,以及对语言表达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或教学课件的展示)教师利用图片或课件里的城市夜市灯笼场景,介绍夜市的繁华和灯笼的美丽,引起学生对灯笼火把的兴趣,导入故事主题。

2.故事导读教师简单介绍《满山的灯笼火把》的故事内容,告诉学生故事情节中主要包括大妈摆摊、小女孩卖火把、同学一起拔河、山上的狮子舞、读书和放炮。

3.故事讲解教师逐段讲述故事情节,带领学生感受其中的情节发展,引导学生观察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和变化。

4.阅读理解教师出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1)大妈摆摊上的衣服种类有哪些?(2)小女孩什么时候卖火把?(3)为什么小女孩想和同学一起拔河?(4)故事中登场的狮子舞有什么表演内容?(5)故事的最后发生了什么?5.情境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情境分析和讨论:(1)情境一:山上没电,大人们没有手机和手电筒,问学生该如何解决问题?(2)情境二:小女孩为了卖火把而站了一天,问学生怎样评价小女孩的努力和勇气?6.词语学习教师出示ppt,教学番茄鸡蛋煮豆腐、火把鱼和长途汽车三个词语的拼音和正确书写,引导学生进行词语拼读和书写。

7.讨论与小结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探究讨论,总结故事中的主要内容和思想,让学生从中领悟到劳动的重要性和团结的力量。

8.作文练习以《满山的灯笼火把》为题材,要求学生写一篇记叙文,讲述自己参与劳动的经历和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山的灯笼火把》教学设计 (S版四年
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1、认读7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会用“坚持、渴望、满山遍野”各写一句话。

5、理解课文,体会课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6、教育学生关心他人,爱护他人的思想感情。

二、重难点:
1、学习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课文中哪些情景让你感动,跟同学交流。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图文结合法讲练结合
四、教学准备:相关的幻灯片
五、教学时间: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9满山的灯笼火把
1、一起读课题,学生质疑课题。

学生自由说
2、过渡:是呀,课文中描写的山为什么满山都是灯笼火把呢?他们举着灯笼火把是为了做什么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

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不读破词破句。

其余学生用笔画出本课的。

2、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师生共同评价学生朗读情况。

4、幻灯出示本课生字。

5、指名认读生字,并做到口头组词。

6、出示文中的词语:
艰苦坚信渴望喧哗悠长哆嗦
焦急挣扎抽搭援救幸亏盲目
7、指定小组进行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各个小组在小组内先相互交流,进行改进。

并推荐代表准备发言。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2、你读懂了什么?
3、你知道“我”的父母当时为什么要把“我”送到乡下吗?
五、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第一段,知道了文中的我因为父母常年在野外工作,无法照顾我,所以把我送一乡下外婆家。

我是和那儿的孩子们一起长大的。

六、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本课生字
2、听写词语
3、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2~3自然段
三、指名朗读课文2~3自然段
1、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2、学生自主学习本段。

3、反馈学习情况: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懂的?
……
4、当时的环境怎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5、从这两段中找出人们关心我的语句。

6、我是怎么附入那口井的?当时的情形怎样?找出具
体的语句。

7、指名朗读课文,。

注意读出当时环境的恶劣以及我
坠入土井时的慌乱和无助的感觉。

四、学习第4~5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思考:我为什么不再挣扎了?我又为什么不现哭喊了?
2、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是否正确、流利,是否读
出我的当时坚定的信念。

3、那么我为什么不现挣扎了?我又为什么不再哭喊了?
4、那么请用一些词语来形容的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5、读了这两自然段,你认为我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
6、为什么呢?你会读出这种语气吗?
7、全班齐读。

要读出神气、独特的感觉。

五、学习课文6~8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结果是怎样呢?亲人们是否会你
我坚信的那样一起来救我呢?
2、“泪如泉涌”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会泪如泉涌呢?请联系课文内容谈一谈。

3、你是怎么理解“……只有眼泪在不停地流着,是热的?这句话的?
六、总结全文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
2、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亲情是伟大的。

因为我们是一空人,我们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我们的周围,我们的身边,将处处充满温情,充满阳光!)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3。

3、用“坚持、渴望、满山遍野”各写一句话。

反思:我的父母常年在野外工作。

他们无法照顾我,就把我送到远在四川农村的外婆(pó)家。

我是和那儿的孩子们一起长大的。

一天,我跟着大人们到田里去干杂活。

傍晚,突然狂风骤(zhòu)起,乌云翻滚。

大人们怕大雨把我淋坏了,让我先回家。

我看了看茫茫雨幕中的田野,决定抄近路回家。

因为舍不得穿鞋,就脱下来拎(līn)着,光着小脚丫,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滑溜溜的窄窄的田埂(ɡěnɡ)上走着。

又一阵疾风扑面而来,我不由自主地侧身避(bì)风,不料,脚下一滑,一下坠(zhuì)入田边的土井中,幸亏那上大下小的背篓(lǒu)和我瘦弱的身子恰(qià)恰能卡[qiǎ]住井口。

天上下着大雨,身下浸着井水,我哭着、喊着、挣扎着,两
手抠(kōu)着井沿上的泥土和杂草,希望能爬上来。

然而,一番艰苦努力的结果却是又往下陷了一点儿。

危急中,我突然明白了:不能再这样盲(mánɡ)目地胡
乱挣扎了,乱挣扎的结果只会更坏。

我应该保存体力,坚持
着不再往下掉,等人来援(yuán)救。

我知道亲人们一定会
来救我的。

我不再哭,也不再喊,只是全力拽(zhuài)住井口的杂草,不让自己再往下坠。

雨渐渐小了,停了,天色也渐渐暗
了下来。

四周死一般的寂静,连一个人影也看不见。

虽然四肢(zhī)已经发麻直哆嗦(duōsuo),身子又可怕地往下陷了一点儿,可是我仍然坚持着,坚信着。

突然,从远处村庄的方向,传来我急切渴望听到的声音。

那是一声又一声焦急、亲切而悠长的呼唤。

紧接着又看到了
涌出的先是一线,很快是一片、一大片的亮光。

那满山遍野
的灯笼火把,越来越近,越来越亮……顿时,我泪如泉涌。

当人们小心地把我从井口拽上来,紧紧搂在怀里的时候,我已经冻僵(jiānɡ)了,全身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只有眼泪在不停地流着,是热的。

你知道有多少人出来寻找我吗?整个村庄男男女女、老
老少少一百多人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