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O六韵、平水韵、中原音韵、十三辙和中华新韵之间的关系
汉语拼音新韵与平水韵之比较(本文转自网络)

汉语拼音新韵与平水韵之比较(本文转自网络)汉语拼音新韵与平水韵之比较(本文转自网络)刘先生编制的《汉语拼音韵、平水韵对检表》,这对不懂拼音的老年诗友用新韵写诗很有帮助,对学过拼音却不熟悉平水韵,却有写格律诗词愿望的青年朋友及后人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刘先生编订的拼音韵为20个(a啊、ai哎、an安、ang肮、ao 凹、e婀、ei/ui微、en恩/un温、eng庚的韵母、er儿、i衣、ie耶、in因、ing英、o噢、ou欧/iu油、ong东的韵母、u乌、ü迂、üe 曰),跟《十三辙》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诗韵新编》基本一致。
下面是 1.《拼音韵》2.《诗韵新编》3.《中原音韵》4.《十三辙》的韵名比较:(1)a ai an ang ao e ei/ui en/un eng i ie o ou/iu ong u ü er(2)麻开寒唐豪歌微痕庚衣皆波侯东乌鱼儿(3)家麻皆来寒山江阳萧豪车遮齐微真文庚青支思皆来歌戈尤侯东钟鱼模支思(4) 发花怀来言前江阳遥条梭波灰堆人辰中东一七乜斜梭波油求中东姑苏儿在《拼音韵》里还有er儿韵、《平水韵》归在上平声四支里,《中原音韵》归入支思韵。
语音差别较大,所以《十三辙》、《新编》和《拼音韵》把它分出来是合理的。
《十三辙》里“梭波”辙包括“o、e”两韵,《新编》分为“波、歌”两韵,拼音韵也是主张分开来。
应该注意的是,在《平水韵》、《词林正韵》中的歌目在《十三辙》中看不出是否有变化,北方人可以认“歌”是“e”韵,吴方言里仍可以认作“歌波”同韵。
在《新编》和《拼音韵》里就分得符合现代规范汉语语音实际了。
在《十三辙》里,“ü”韵跟“支、齐”合为“一七”辙;《新编》则分为“鱼、支、齐”三韵目;《拼音韵》则主张“支、齐”合为一韵目。
《十三辙》里的“人辰”辙包括“en、in、uen、ün"四韵;《新编》标“痕”韵;《拼音韵》则主张把“in”韵分出,该韵属《词林正韵》第十三部,即《平水韵》中的“侵、寝、沁”三目,另三韵则属词韵第六部,即《平水韵》中的“真、文、元(半)”目。
中华新韵十四韵表

中华新韵十四韵表中华新韵是一种现代化的汉字拼音输入法,具有高效、准确、简便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技术领域。
新韵的构成方法是将单字音节分解成声母和韵母两个部分进行编码,以实现汉字的输入和处理。
在新韵中,一共有14个韵部,分别是平、仄、上声、去声、入声、三、关、韵、戈、陌、画、切、藉、杂。
1. 平韵:平韵是指声调平坦的韵母,包括a、o、e、i、u、ü等。
这些韵母发音简单,字数较多,常与轻声搭配使用,如:“啊、哦、嗯、喂、唔”。
2. 仄韵:仄韵是指声调上扬的韵母,包括ia、ua、uo等。
这些韵母发音较为复杂,字数较少,常用于词中位置,如:“夜、山、草”。
3. 上声:上声是指声调上升的韵母,包括ang、eng、ong等。
这些韵母发音有一定的特点,常见于地名、人名等,如:“临、陇、宕”。
4. 去声:去声是指声调下降的韵母,包括ai、ei、ao等。
这些韵母发音较为抑扬顿挫,用于形容词、动词或名词,如:“喜、春、飞”。
5. 入声:入声是指声调喑哑的韵母,包括ian、uan、un等。
这些韵母发音低沉平稳,字形繁复,用于感叹词、叹词或名词,如:“呃、唉、恩”。
6. 三:三是指韵部由三个音节组成,包括ing、ang、ong等。
这些韵母发音清晰顺溜,常用于副词、形容词或动词,如:“清、亮、快”。
7. 关:关是指韵部由关键字组成,包括uan、en、ue等。
这些韵母发音轻盈灵活,用于表达心情、感叹或形容,如:“数、新、情”。
8. 韵:韵是指韵部由韵母组成,包括in、ao、iu等。
这些韵母发音柔和悠扬,常用于诗歌、文学作品中,如:“春、斗、秋”。
9. 戈:戈是指韵部由韵母和声母“g”组成,包括uang、iong、ie等。
这些韵母发音豪放有力,用于描述动作、事情或地点,如:“广、共、蝶”。
10. 陌:陌是指韵部由韵母和声母“m”组成,包括ie、in、i等。
这些韵母发音婉转动人,用于表达情感、思考或转述,如:“脉、臻、慈”。
中华新韵十八韵一览表

中华新韵十八韵一览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文脉,也有着丰富多彩、极富变化的文字文化。
在中华文字文化中,韵文文字特别重要,韵文是汉语中最不变且最熟悉的文字形式。
最古老的韵文是《宋韵》,今天被广泛使用的韵文是《中华新韵十八韵》。
《中华新韵十八韵》是在1930年由语言学家包公领衔编写的,是宋词真韵的标准。
在这十八韵中,是以“平”和“仄”的韵结构为基础组成的,“平”是单韵母收尾,而“仄”是双韵母收尾。
每韵含有八个字,一共构成一览表,用来方便记忆和学习。
以下就是《中华新韵十八韵一览表》:一、平声【阳平】一:李俞尧,伊余耀,怡欲瑶,颐余尧,宜曜尤,夷羽尤,诒于蚤,义宇谣【上声】二:诗思瑶,西曜瑶,似疑尤,思余谣,兹欲尤,以言谣,字以蚤,子宇谣【去声】三:至彼瑶,曜尤,辟思瑶,毗尤,匹尤,皮以蚤,耆言蚤,施宇谣二、仄声【阴平】四:涵毗瑶,汗衣尤,函怡瑶,含以尤,寒彝尤,汉以蚤,晗言蚤,患宇谣【上声】五:含迷瑶,涵衣尤,罕伊瑶,含以尤,汉委尤,翰以蚤,咸言蚤,旱宇谣【去声】六:函暨瑶,汗衣尤,涵怡瑶,憾尤,汗支尤,汗以蚤,旱言蚤,邯宇谣《中华新韵十八韵》一览表可以帮助学习者轻松记忆和通晓文言文韵文,也可以帮助学习者审读、认知和理解韵文文体。
今天,《中华新韵十八韵》仍在国内和海外高校、中小学等教学领域中广泛使用,用于汉语常用词汇、文言文语法和文言文衔接的研究,经久不衰。
未来,《中华新韵十八韵》还将被用于汉语国际(HSK)考试,以及其他汉语水平考试的教学和测试工作。
《中华新韵十八韵》是中华文化中珍贵的文字符号,是中华文化中最宝贵的宝藏,在汉语语言文字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地位。
只有理解和掌握《中华新韵十八韵》,才能更好地掌握汉语语言文字,从而更好地了解和发掘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它也是中国语言文字教学的重要基础。
中 华新韵简表

中华新韵简表《中华新韵简表》在诗词创作中,韵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中华新韵的出现,为诗词爱好者们提供了新的韵律规范和便利。
中华新韵是以普通话读音为基础,将汉语拼音的韵母划分为不同的韵部,使得诗词创作在遵循韵律规则的同时,更贴近现代语言的发音。
一、韵部划分中华新韵共分为十四韵部,分别是:1、一麻:a、ia、ua。
2、二波:o、e、uo。
3、三皆:ie、üe。
4、四开:ai、uai。
5、五微:ei、ui(uei)。
6、六豪:ao、iao。
7、七尤:ou、iu(iou)。
8、八寒:an、ian、uan、üan。
9、九文:en、in(ien)、un(uen)、ün。
10、十唐:ang、iang、uang。
11、十一庚:eng、ing(ieng)、ong(ueng)、iong。
12、十二齐:i、er、ü。
13、十三支:i(零韵母)。
14、十四姑:u。
每个韵部包含了一系列读音相近的韵母,在诗词创作中,同一韵部的字可以通押。
二、与旧韵的区别相较于传统的平水韵等旧韵,中华新韵具有明显的优势和不同。
旧韵的韵部划分较为复杂,很多读音在现代普通话中已经发生了变化,导致使用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而中华新韵基于现代普通话,更符合当代人的语言习惯,降低了入门门槛,让更多人能够轻松地进行诗词创作。
旧韵中有很多入声字,而在现代普通话中已经没有了入声的读音。
中华新韵则不再强调入声字的特殊处理,使得押韵更加直观和自然。
三、创作中的应用在诗词创作中使用中华新韵,能够让作品更富有时代气息,也更容易被广大读者理解和接受。
首先,确定诗词的主题和情感基调后,根据所要表达的内容选择合适的韵部。
比如,描绘欢快、明朗的场景,可以选择一些开口度较大、发音响亮的韵部,如“一麻”“二波”等;而表达深沉、忧伤的情感,则可以选择“八寒”“九文”等韵部。
其次,在同一韵部中挑选合适的字来表达诗意。
要注意字的含义和意境,使得诗词不仅押韵,而且富有内涵。
中华新韵十八韵字表

中华新韵十八韵字表一、引言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诗词歌赋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墨客们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重要载体。
而诗词的韵味和美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韵律的运用。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中华新韵十八韵,这将是诗词创作中的一把钥匙,帮助你打开韵味世界的大门。
二、中华新韵十八韵的定义和作用中华新韵十八韵,是指在现代汉语普通话诗歌创作中,按照拼音韵母归类,形成的18个韵部。
这18个韵部包括了韵母、声母以及韵尾的变化,它们在诗词中起到了音韵和谐、朗诵优美的作用。
掌握这十八韵,是诗词创作者必备的基本功。
三、详细解析十八韵字表1.麻韵:包括韵母“a、ia、ua”,如“花、家、夸”。
2.波韵:包括韵母“o、e、uo”,如“波、哥、和”。
3.皆韵:包括韵母“ie、üe”,如“界、月、雪”。
4.庚韵:包括韵母“eng、ing、ong”,如“风、兄、钟”。
5.蒸韵:包括韵母“eng、ing”,如“灯、冰、鹰”。
6.尤韵:包括韵母“ou、iu、ui”,如“游、秋、楼”。
7.侵韵:包括韵母“in、ing”,如“心、琴、金”。
8.覃韵:包括韵母“an、ian、uan”,如“寒、看、传”。
9.盐韵:包括韵母“ian、uan”,如“天、前、圆”。
10.咸韵:包括韵母“en、in、un”,如“人、春、孙”。
四、如何运用中华新韵十八韵创作诗词在创作诗词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严格按照中华新韵十八韵的韵部选字,使诗词音韵和谐。
2.尽量选择同韵部的字词,以增强诗词的韵味。
3.注意平仄的搭配,使诗词节奏鲜明。
4.运用韵律美的字词,增加诗词的艺术魅力。
五、结论掌握中华新韵十八韵,对于诗词创作者来说至关重要。
通过熟悉这十八韵,我们能更好地运用音韵之美,使诗词创作更具艺术价值。
平水韵与新韵的区别及新韵讲解

平水韵与新韵的区别及新韵讲解一平水韵与新韵的区别平水韵由宋末平水人刘渊而得名。
平水韵依据唐人诗词用韵情况,当时把汉字划分成107个韵部,清朝改为106个韵部,其中平声三十个韵部,每个韵部包含若干字。
王力先生指出,旧体格律诗的一首诗,规定只能押一个韵部的字,不能换韵,必须一韵到底,而且不能用邻韵通押,否则就是出韵。
所以使用平水韵,就必须熟悉它,理解它,才能运用自如。
举例来说,曲江对酒文/杜甫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这首七律用的是平水韵中十一真韵部的韵字,如果按今天的读音十一真和十二文、十三元(部分)、十二侵的韵母都是en,在用新韵时,可以通押,但是古代在写诗时不行,不能用别的韵部的韵字,否则就是出韵。
由于平水韵的汉字读音和现在有很大的差别,再如;按现代说法韵母是“an”的平声韵字都在一个韵部里么,而古韵就涉及到七个韵部: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一先、十三覃、十四盐和十五咸。
今天,我们已经找不出它们在读音上有多大的差别,但是,一旦我们写诗时,混用了不同韵部的字,就是出韵,违反了格律的游戏规则,绝句不是绝句,律诗不是律诗。
为了达到格律要求,只好在其中某一个韵部选择韵字,使我们可选择的韵字数量大大减少。
给我们写作古韵诗词带来了困难。
二古体诗与近体诗有哪些区别?1、以格律分类:古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
唐代以前写诗对平仄没有明确规定,所以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声的。
古体诗也不讲究相粘。
近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受到格律的限制。
2、以字数分类:古体诗有四言、五言(称五古)、七言(称七古)、字数不整齐的称杂言古诗(杂言古诗因有七字句,所以也称七古),也有少数三言、六言。
近体诗句有定字,流行的只有五言的和七言的两种,不得任意增减。
3、以句数分类:古体诗从二句到百句都有。
近体诗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句数不等)。
中华新韵口诀

中华新韵口诀中华新韵作为一种音韵规则,是用来标注汉字拼音的音节平仄的。
它是在普通话汉语拼音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以优化汉字的拼音规则,使得每个音标能够对应唯一的汉字,并且能够准确地规定同音字的音调。
中华新韵口诀是为了方便学习者记忆中华新韵规则而编写的,具有简洁、易记的特点。
下面是中华新韵口诀的参考内容:一平韵调用平声,呼韵前加h成轻。
平韵二声调阳轻阴,对应齐声其中八。
三声阴阳轻如故,去声阳平调愈低。
二平连韵心声合,音节首尾只改一个。
声母单独为韵调,声母前气声轻如豆。
零声母声调只有五,入声调阴韵尾出。
以上是中华新韵口诀的大致内容。
口诀通过简洁明了的描述,将中华新韵的规则概括并融入易记的诀窍,使得学习者能够快速掌握规则并灵活运用。
在上述口诀中,首先介绍了一平韵和呼韵的规则。
一平韵的音调使用平声,而呼韵需要在前面加上一个h成为轻声。
接着介绍了平声韵中的二声、四声、三声和去声的音调规则,以及齐声中其中八个的对应关系。
然后描述了阴阳轻音调的规则,即三声阴韵和阳韵的音调没有改变,去声阳平调更低。
最后指出了连韵和音节首尾只改一个的特点。
在声母的部分,口诀指出声母单独成为韵调,而声母前的气声轻如豆。
接着介绍了零声母和入声的规则,即声调只有五个,而入声的调阴韵尾出。
通过口诀的记忆,学习者能够快速掌握中华新韵的规则,并在实际应用中准确地进行拼音标注。
同时,口诀的简单和易记性也为学习者提供了便利,使得学习中华新韵更加高效和有趣。
总之,中华新韵口诀是为了方便学习者记忆中华新韵规则而编写的,具有简洁、易记的特点。
通过口诀的记忆,学习者能够快速掌握规则,并在实际应用中准确地进行拼音标注。
通过口诀的帮助,学习者能够提高学习效率,更轻松地掌握中华新韵的规则。
《中原音韵》名词解释

《中原音韵》名词解释中原音韵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重要技巧,它源于五言绝句,是中国文化传承的不朽精髓,及其在现代文学创作中的重要理论基础。
每一种音韵都有着不同的特点,表现出不同的基调,可以激发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更深入地挖掘文字大美。
以下是关于中原音韵的主要解释:一、古韵:古韵指的是从汉代到唐代的音韵技巧,它的特点是使用复杂的音韵结构,古韵的音韵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由于它具有抽象的特点,在现代文学创作中非常常用。
二、六韵:六韵是宋代诗人苏轼发明的一种韵律,它是古韵的简化版本,不仅简单易学,而且节奏感强,并且具有较强的语义特征,一般用于乐府诗的歌颂之中。
三、七言律诗:七言律诗也被称之为“诗歌原子”,它是宋代诗人秦观、柳宗元等创造的一种新的韵律,其特点是结构简练,押韵规律,语言深邃,有着极强的情感力量,一般用来表达深刻的哲理和思想,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中重要的篇章。
四、七绝:七绝是以七言律诗为基本形式,又把结构简化,语言更加简练,压韵更加紧凑,主题更加深刻的形式,通常多用于对人生更细微的议论,如婉辞写感情之类,也可以表达批判和讽刺性的味道。
五、小韵:小韵是宋代诗人徐夤发明的一种把古韵方言变种的新型韵律,押韵的规律比六韵更加松散,更有表现力,因此常用于抒情诗的创作。
六、孙子韵:孙子韵是元朝诗人孙子发明的韵律,它具有古韵与小韵的特点,押韵的规律由题头的节奏精确控制,诗句简洁而又多变;此韵以商韵、解韵和律韵相混合,并有较大发展,能够更好地体现诗人思想感情。
以上就是中原音韵的解释,它们既有各自的特色,又有共性,在古典诗歌的创作过程中,配合合理地运用,不仅可以表现出诗人的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而且也能提升诗篇的艺术水准,传达出越来越高尚的文化艺术。
因此,中原音韵已深入人心并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现代文学中依旧起到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 旨在弄 清语 音发展 流变的过程 , 进 而更好 的掌握语音 史。
关键词 : 广韵 ; 平 水 韵 ;中 原音 韵 ; 十 三 辙 ;中 华新 韵 中图 分 类 号 : H 0 2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 3 4 4 X( 2 0 1 4 ) 1 0 - 0 0 2 2 - 0 3
作者简介 : 甘 国芳( 1 9 8 8一) , 女, 安徽 当涂人 , 硕士 , 研 究方向为汉语 言文字学。
一
、
概 述
音, 陈寅恪 认为代 表东 晋南 渡 以前洛 阳及 其附 近之 音 。 ( 3 ) 综 合音 系说 。 即认 为切 韵 音 不是 一 时 一 地 之 音 , 而是综 合南 北 语 音 特 点 而 形 成 的音 系 , “ 因 论 古 今 通
由陈彭年丘庸等人主持修订定名 为《 大宋重修广韵》 , 简 称《 广韵》, 它是在《 切韵》 的基 础 上 增 定 而成 , 共 有 2 0 6 韵 。由于《 广韵》 是根据隋唐时代 的《 切韵》 等韵 书增订而成 , 其语音与《 切韵》 完全一 致 , 故2 0 6韵只 能看作中古语音系统的代表, 而不是宋代语音系统 。
.
《 中原音韵》 是元代周德 清于元泰定元 年 甲子 ( 公元 1 3 2 4年 ) 写成 , 是综 合 元 曲 大家 的戏 曲用 韵 编 成 的一 部 戏 曲韵 书 。该 书对 当时 词 曲 用韵 混 乱 进 行 了规 范 ,
二 O六 韵 、 平 水韵 、 中 原音 韵 、 十 三 辙 和 中 华 新 韵 之 间 的 关 系
甘 国芳
( 安徽 师 范大 学 文 学院 , 安徽 芜湖 2 4 1 0 0 0 )
摘 要: 、 十三辙 中十三韵部和 中华新韵 十八韵部 进行梳
2 0 1 4年 1 0月
湖北第二师范学 院学报
J o u na r l o f Hu b e i Un i v e  ̄i t y o f E d u c a t i o n
Oe t . 2 01 4 V o 1 . 3 1 No . 1 0
第3 1 卷第 1 0期
来流行的《 平水韵》 就是这一 0六韵 。平水韵分五卷 , 上平 十五 韵 , 下平 十五韵 , 上声 二 十九韵 , 去声 三 十韵 ,
入声 十七 韵 。关 于 平水韵 与广 韵二 百零 六韵 之 间的关 系到 后文 详细介 绍 。 ( 三) 《 中原 音韵》 与 十九韵部 语 音 史 的第 三 阶段 是 近 代 , 我 们 常将 晚唐 五代 到 清末 视为 近代 , 定《 中原 音 韵 》 音系为近代音的代表。
( 5 ) 普林 斯 顿 假 说 。持 这 种 观 点 的主 要 有 罗 杰 瑞 、 桥
本 万太 郎和梅 祖麟 。
( 二) 平水 韵 平水 韵 共 有一 0六 韵 。南 宋 理宗 淳佑 十二 年 , 江 北平 水刘 渊编 《 壬子 新 刊礼部 韵 略》 分 一 0七 韵 , 在这
之前 的金 人王 文郁 编《 平 水新 刊韵 略》 分 一 0六韵 , 后
字字 数 。每个 韵 目下 的字 是 同韵字 。在 同韵 中 , 凡声 母 韵 目相 同 的 字 归 为 一 类 , 用 圆 圈 隔开 , 叫 做 一 个
小韵 。
关 于《 广韵》 音系的性质 , 目前学界主要存在以下 几种 学说 : ( 1 ) 吴 音 说 。持 此 观 点 的有 李 涪 、 苏鹗 、 孙
( 一) 《 广韵 》 二百 零六 韵 语 音 史 上 的 第 二 分 期 是 中古 音 , 通 常 认 为 是 魏
晋 —— 隋唐 , 代 表这 一 时 期 的语 音音 系 以隋 陆法 言 编
的《 切 韵》 为主 , 它是 汉语 史上 共 同语 标 准 音第 一 次 有 了系 统 的记 录 。《 广韵 》 是 在 北 宋 真宗 大 中祥 符 元 年 ,
塞, 南北 是 非” 。戴 震 认 为切 韵 代 表 时音 和 古 音 , 章 炳 麟 认为 切韵 是时 音 、 古 音和 方音 的结合 , 绍荣 分 王显认 为是 以洛 阳音为基 础 , 同时吸收 金 陵话 的特 点 , 还有 一 种是认 为 以洛 阳 音 为 基 础 , 兼存古 音。( 4) 雅 言说。 周 祖模 先 生认 为 “ 公 元 6世 纪南 北 士 人通 用 的雅 言 是 当时承用 的书 音 和 官 于 金 陵 的士 大 夫 通 用 的 语 音 ” 。
光宪 。李 涪生 活在 晚唐 五代 , 当时 的说 话 音 与 《 切 韵》
已经不一样 , 但他 了解 到吴地人 说话音 与《 切韵》 一 致, 故认为是吴音。苏鹗《 苏 氏演义》 中记载“ 皆以法 言为 吴人 而为 吴 音 也 ” ④。孙 光 宪 《 北 梦 琐 言 》“ 广 明
以前 , 切韵 多用 吴音 , 而清 青 之字 不 必 分用 ” 。他 认 为 吴地 “ 清、 青” 不分。( 2 ) 单 一 音 系 说 。 即认 为 切 韵 代 表 一 时一地 之 音 。如 高本 汉认 为切 韵代 表 隋唐 时 长安
关 于《 广 韵》 的体例 主 要是 : 广 韵 按 平 上去 人 四声
分卷, 平 声 分 两 卷—— 上 平 卷 和 下 平 卷 , 上 去 入 各 一 卷, 共计 五卷 。广 韵共 有 二 0六韵 , 上 平声 2 8韵 , 下 平声 2 9韵 , 上声 5 5韵 , 去声 6 0韵 , 入声 3 4韵 。人 声 韵②与 阳声 韵④ 相 配 。每一 韵 以常用 字 作 为韵 目, 每个 韵 目前都 标有 序号 一 、 二、 三 … …表示韵 的次第 。一韵 目下先释 义 , 后 注反 切 , 最后是 该 韵 目下所 代表 的 同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