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三《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文言特殊句式教案(公开课)

文言特殊句式教案(公开课)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文言文“宾语前置”及“状语后置”的特点。
2、学会辨析以上句式,并懂得运用。
【课时安排】1课时【学法指导】借助具体的句子给学生小组观察、分析、思考,并整理出自己的结论,学生们相互补充,总结出各种句式的规律,并进行运用。
【考纲表述】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
【考纲精解】主前宾后谓居中定状补语辅其间~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
【考查题型】选择题翻译题考题回顾:(06年广东卷)3、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句是()A、君何以知燕王B、夫子何哂(shěn 讥笑)由也}C、夫晋,何厌之有D、何故而至此?(06全国卷一)翻译句子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
一、宾语前置现代汉语中,一般把宾语放在谓语动词后面。
古汉语中,有时把宾语放在动词前面,叫宾语前置。
探究一: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⑴大王来何操⑵沛公安在⑶执肃手曰:“卿欲何言”⑷微斯人,吾谁与归<⑸客何为者总结规律:规律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宾语前置。
积累:常见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安、奚”等。
牛刀小试: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A、臣实不才,又敢谁怨B、豫州今欲何至}C、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D、而今安在哉答案:C探究二: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⑴古之人不余欺也。
⑵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⑶忌不自信。
⑷臣未之闻也。
⑸时人莫之许也。
总结规律:`规律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积累:常见否定词:“不”、“无”、“毋”、“未”、“弗”“莫”常见代词:“之”、“余”、“吾”、“己”、“尔”、“自”牛刀小试: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居则曰:“不吾知也。
”B、受制于人。
…C、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D、城中皆不之觉答案:B探究三: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教案标题:探索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学目标:1. 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常见类型和运用方法。
3. 能够运用文言文特殊句式进行文本分析和写作。
教学内容:1. 引入:通过引用一段文言文句子或诗句,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兴趣。
2. 知识讲解:a. 介绍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定义和特点,如倒装、比拟、排比等。
b. 分类介绍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常见类型,如并列句、状语从句、主谓结构等。
c. 分析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运用方法,如强调、修饰、对比等。
3. 实例分析:a. 选取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句子,分析其中的特殊句式,并解释其运用效果。
b. 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尝试分析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4. 练习与巩固:a. 提供一些文言文段落,要求学生找出其中的特殊句式,并解释其作用。
b. 设计一些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文言文特殊句式进行写作,如写一篇描写景色的文章或写一首古体诗。
5. 总结与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他们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掌握程度,并提出进一步的学习建议。
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引入有趣的文言文句子或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与示范相结合:在知识讲解环节,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和运用方法。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经典的文言文句子,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特殊句式的运用效果。
4. 个性化练习: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需求,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和写作任务,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教学资源:1. 文言文教材:提供经典的文言文篇章,供学生分析特殊句式。
2. 练习题:提供一些针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 课堂展示:准备一些文言文句子的PPT或手写板,便于讲解和示范。
评估方式:1. 口头回答问题:在课堂上提问学生关于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知识点,检查他们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评价:对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进行评价,检查他们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
文言特殊句式教案

文言特殊句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正确识别和运用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和练习,掌握文言特殊句式的用法。
二、教学内容1. 判断句2. 被动句3. 倒装句4. 省略句5. 疑问句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疑问句的识别和运用。
2. 难点:倒装句的分类和疑问句的构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举例、分析、练习相结合的方法。
2.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特殊句式,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1. 判断句:以“……也”为标志,表示判断或肯定。
举例:《岳阳楼记》中的“此则岳阳楼也”。
2. 被动句:用“被”、“受”、“遭”、“见”、“给”等词表示被动。
举例:《史记》中的“项伯见杀”。
3. 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
举例:宾语前置如《诗经》中的“谁谓草木不如人”。
4. 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
举例:省略主语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5. 疑问句:用疑问词或语气词表示疑问。
举例:《论语》中的“吾谁欺,欺天乎”。
3. 练习:设计相应练习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句子类型,巩固所学内容。
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5.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阅读文言文,识别和分析其中的特殊句式,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古代汉语中的其他特殊句式,如固定结构、对仗句等。
2.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文言特殊句式在现代汉语中的演变和应用。
七、教学互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在课外阅读中遇到的文言特殊句式。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讨论如何准确识别和翻译这些特殊句式。
八、案例分析1. 选取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文言特殊句式。
2. 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特殊句式的含义和作用。
2015届高考文言文句式教学案(学生版) - 复制

文言文复习之文言句式教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学习重点】理解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及其用法。
【学习难点】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学习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要点:掌握判断句、倒装句句式特点并准确翻译这些句式。
学习过程一、考点阐释“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层级为B级。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词类活用等。
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是复习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时不可忽视的一个考点。
近年来高考命题中,句式往往是隐含在文言文主观翻译题中作为“采分点”。
二、高考典题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010年(江苏卷)《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1)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要点:殓、介宾结构后置、主谓倒装句式、甚】译文:(1)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2)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要点:使、累其心、抑、判断句。
】译文:(2)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
2、2014年(江苏卷)《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⑴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
【被动句】翻译:至于老师的名称,正被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
⑵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也。
【倒装句】翻译:尽快跟精通学问之道的人商量并且到古代典籍中验证,老师就不缺乏了。
三、学习要点[一]判断句式。
1.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翻译判断句时,加上判断词“是”】。
2.分析下列句式特点并完成规律总结。
⑴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⑵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⑶粟者,民之所种。
⑷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⑸秦,虎狼之国。
此亡秦之续耳。
⑹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教案

一、判断句式——以“……也”结尾【教学目标】1. 理解判断句式的概念。
2. 学会使用“……也”结尾的判断句式。
3. 能够正确翻译和运用判断句式。
【教学重点】1. 判断句式的概念。
2. “……也”结尾的判断句式的使用。
【教学难点】1. 判断句式的翻译和运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判断句式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判断句式的定义和特点,重点讲解“……也”结尾的判断句式。
3. 练习:给出一些句子,让学生判断其是否为判断句式,并改正错误。
4. 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使用“……也”结尾的判断句式。
【课后作业】1. 复习判断句式的概念和特点。
2. 练习使用“……也”结尾的判断句式。
二、被动句式——以“被”字开头【教学目标】1. 理解被动句式的概念。
2. 学会使用“被”字开头的被动句式。
3. 能够正确翻译和运用被动句式。
【教学重点】1. 被动句式的概念。
2. “被”字开头的被动句式的使用。
【教学难点】1. 被动句式的翻译和运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被动句式的概念。
2. 讲解:讲解被动句式的定义和特点,重点讲解“被”字开头的被动句式。
3. 练习:给出一些句子,让学生判断其是否为被动句式,并改正错误。
4. 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使用“被”字开头的被动句式。
【课后作业】1. 复习被动句式的概念和特点。
2. 练习使用“被”字开头的被动句式。
三、省略句式——主语、谓语、宾语的省略【教学目标】1. 理解省略句式的概念。
2. 学会使用主语、谓语、宾语的省略句式。
3. 能够正确翻译和运用省略句式。
【教学重点】1. 省略句式的概念。
2. 主语、谓语、宾语的省略句式的使用。
【教学难点】1. 省略句式的翻译和运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省略句式的概念。
2. 讲解:讲解省略句式的定义和特点,重点讲解主语、谓语、宾语的省略句式。
3. 练习:给出一些句子,让学生判断其是否为省略句式,并改正错误。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第一章: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与分类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分类。
1.2 教学内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定义。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分类: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
1.3 教学步骤1.3.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现代文特殊句式,如疑问句、否定句等,为学习文言文特殊句式做铺垫。
1.3.2 讲解: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定义和分类。
1.3.3 举例:给出具体例句,让学生理解各个特殊句式的特点。
1.3.4 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区分和运用各个特殊句式。
第二章:倒装句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倒装句的定义和分类。
让学生能够正确辨别和运用倒装句。
2.2 教学内容倒装句的定义。
倒装句的分类: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2.3 教学步骤2.3.1 导入:回顾上章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章的学习。
2.3.2 讲解:讲解倒装句的定义和分类。
2.3.3 举例:给出具体例句,让学生理解各个倒装句的特点。
2.3.4 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区分和运用各个倒装句。
第三章:被动句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被动句的定义和特点。
让学生能够正确辨别和运用被动句。
3.2 教学内容被动句的定义。
被动句的特点。
3.3 教学步骤3.3.1 导入:回顾前两章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章的学习。
3.3.2 讲解:讲解被动句的定义和特点。
3.3.3 举例:给出具体例句,让学生理解被动句的特点。
3.3.4 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区分和运用被动句。
第四章:省略句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省略句的定义和分类。
让学生能够正确辨别和运用省略句。
4.2 教学内容省略句的定义。
省略句的分类:主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省略、兼语省略。
4.3 教学步骤4.3.1 导入:回顾前三章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章的学习。
4.3.2 讲解:讲解省略句的定义和分类。
4.3.3 举例:给出具体例句,让学生理解各个省略句的特点。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正确判断和运用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
3. 通过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倒装句2. 被动句3. 省略句4. 判断句5. 疑问句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疑问句的识别和运用。
2. 教学难点:倒装句的种类和被动句的判断。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特点和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句,让学生深入理解特殊句式。
3. 练习法: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讨论法: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讲解:讲解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疑问句的特点和用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例句,让学生深入理解特殊句式。
4. 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讨论: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6.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反思,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提问回答的表现。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质量,评估其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分析和表达能力。
4.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估其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5. 长期效果:通过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学生的表现,观察学生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长期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文言文教材,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2. 投影仪:用于展示例句和讲解,增强视觉效果。
3. 练习题库:准备一系列练习题,包括判断题、填空题、改写句子等,用于课堂练习和学生课后自学。
文言文之特殊句式专题教案

一、文言文之特殊句式专题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特殊句式进行表达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判断句2. 被动句3. 倒装句4. 省略句5. 疑问句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各种特殊句式的概念、特点和运用。
2. 教学难点:特殊句式的辨别和正确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分别讲解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疑问句的概念和特点,并通过例句进行说明。
3. 练习:让学生进行特殊句式的练习,辨别和运用各种特殊句式。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6.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情况,了解他们对特殊句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评估他们对各种特殊句式的辨别和运用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了解他们对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
4.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文言文案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特殊句式的运用。
2. 互动教学:采用提问、回答、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积极参与。
3. 练习巩固:通过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反复巩固所学特殊句式的知识。
4. 鼓励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提高他们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文言文教材:提供相关的文言文教材,用于讲解和练习特殊句式。
2. 教学PPT:制作精美的教学PPT,展示特殊句式的概念、特点和例句。
3. 练习题库:准备一定量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和评估学生对特殊句式的掌握程度。
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的文言文材料和相关知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届高三《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2015届高三《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教学课题2015届高三《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延及高考。
教学重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归纳积累。
课时安排5课时主备人郭春红教学过程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教学补充第一课时导入:考点阐释: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高考中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判断句定义: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文判断句在主谓之间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判断词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1.典型例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者,……也2.典型例句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为的是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徒慕君之高义也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也3.典型例句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粟者,民之所种。
3.……者,……4.典型例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秦国从秦穆公以来共有二十多个君王,没有一个是使信约明确而固定的。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晏子,齐之习辞者也。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4.……者也5.典型例句刘备天下枭雄。
刘豫州王室之胄。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秦,虎狼之国。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此亡秦之续耳。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5.无标志判断句6.典型例句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以后典籍皆为板本。
予购三百盆,皆病梅。
梁文即楚将项燕。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7.典型例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7.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略讲)8.典型例句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司马光《赤壁之战》)8.用是表示判断,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略讲)【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对接高考1.翻译(2014.广东)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
(3分)答案:王甲知道刘敞能为自己申明冤屈,才敢告发,原来杀人的人,是姓陈的富人。
2.翻译(2013.广东)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3分)答案:傅先生是天下有才德的人,我尚且不能成为他的朋友,你是什么人,竟敢叫他的名字!相关练习1、选出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A )A.人马烧溺死者甚众B.此帝王之资也C.我,子瑜友也D.此乃天也2、乃表示判断的一项是(B )A.今君乃亡赵走燕B.嬴乃夷门抱关者C.旬乃还第D.而陋者乃斧斤考击而求之3、是表判断的一项是(D )A.是天下之大贼也B.是胜之舍人也C.是吾剑之所从坠D.不知木兰是女郎4、则表示判断的一项是(C )A.如此则荆吴之势强B.故木受绳则直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位卑则足羞5、即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A)A.梁父即楚将项燕B.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C.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D.若即若离6、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C )A. 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B .蔺相如者,赵人也。
C.然是说也,余犹疑之D .其人勇士。
7、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B )A.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B. 庭中始为篱C.灭六国者六国也D.夫天者,人之始也8、选出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B.宾语前置也)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无伤也,是乃仁术也D.斯固百世之遇也9、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D )A.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B.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刘备天下枭雄C.《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妪,先大母婢也D.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10、下列句中为字用法不表判断的一项是( B )A.是为何谷B.何为以公名C.以臣为愚D.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第二课时被动句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形式:1.表被动的于字句例: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君子役于物,小人役于物。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2.表被动的见字句或见……于……结构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暴见于王。
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人皆以见侮为辱。
辨析:慈父见背冀君实或见恕也。
(分析:见字在六朝时期经常用作指代性副词,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称代,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
一般译为我,现代汉语中的见谅也是此种用法。
见谅即请原谅我)3.表被动的为字句或为……所……结构例: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恐为操所先。
父母宗族,皆为戮殁。
其印为予从所得。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者,皆且为所虏。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4.表被动的受字句或受……于……结构(此结构比较少)。
例: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5.用被表示被动,构成被+动词的形式。
例: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6.无标志的被动句,即意念被动句。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动词本身表被动,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
例:城陷,忠烈拔刀自裁。
兵不克,执至白下。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帝感其诚有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感斯人言。
相关练习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A )A.禹,汤被之矣。
B. 恐为操所先。
C. 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D.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2、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A )A.同舍生皆被绮绣B.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 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D. 受制于人。
3、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B )A.行将为人所并B. 视为止,行为迟。
C.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D. 激于义而死焉。
4、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D )A.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B.激昂大义C.使不辱于诸侯D. 败秦师于崤5、选出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C 状语后置句)A.予犹记周公之被逮B.洎牧以谗诛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D.智勇多困于所溺6.下列句中不是被动句的一句是(C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B. 毋宁毙于虞人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7.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子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 )A.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D.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8.下列句子中见不表被动的一句是( B )A.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B.苏秦富贵,以百金偿之,遍报诸所尝见德者C.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D.人皆以见侮为辱,故斗也9.下面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B )A.人为临淄市掾,不见知B.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C.乐毅畏诛而不敢归D.身死国灭,为天下笑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B )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其印为予从辈所得报充里正役C.生孩六月,慈你见背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D.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第三、四课时倒装句导入: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大量的倒装句,那在现代汉语中有没有倒装句呢?(请学生举例)如: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是典型的谓语前置句,奋斗吧,为了祖国的明天是状语后置句。
在文言文中这种现象很常见,如果我们不懂倒装句,往往会造成误读,闹出笑话。
二、现代汉语中语序:主谓宾,是主干,定语藏在主宾前,谓语一看着了急,前状后补巧打扮。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示例:﹙高中﹚学生〔应努力〕学〈好〉﹙语法﹚知识。
可以说,与通常顺序不一样的句子,就属于倒装句。
文言文中常见的倒装句有: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即谓语前置)。
从语法功能上讲,前置的倒装句主要起强调的作用,而后置的倒装句则是古人的语言习惯。
翻译这类句子,就要理顺表达顺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三、倒装句(一)宾语前置1、概念:将宾语移置到谓语之前的现象2、阅读下列句子,完成后面的小题: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秋水》)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鸿门宴》)沛公安在?(《鸿门宴》)A其中和是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类似的疑问代词还有谁、奚、胡、何、曷、安、恶、焉等。
B和是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类似的否定词还有不、未、无、莫、毋、弗等,类似的代词还有余、吾、尔、自、之、是等。
C和是用之字和是字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两个字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D和是在介宾短语中,宾语放在介词之前了。
3、小练习下列句子属于上述情况中的哪一种,请在句子后面的括号内填入序号。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孟子》)(B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C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A )一言以蔽之。
(《论语》)(D )(二)介词结构后置1、概念:文言文中介词结构放在谓语之后做补语,而现代汉语则习惯将它放在谓语之前做状语。
这种现象又称状语后置。
2、阅读下列句子并完成后面的小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