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 第4章 第4节 课时1 氨和铵盐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化学 第四章第四节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

,及自然固氮的不足,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了解氨气溶于水的实验步骤,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理解氨的物理性质。
3.掌握氨与水、酸反应的性质,认识氨能被氧化的性质,及氨的主要用途(化
工原料和作制冷剂)。
4.掌握氨参与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5.掌握氨气制备的反应原理和实验原理。
拓展性目标:
1.铵盐的热不稳定性。除掌握NH4Cl、NH4HCO3的分解规律外,可简单介绍某
一种铵盐(如NH4NO3)分解的产物与此不同。
2.由氨气的制备原理类推这一类气体制备实验的实验装置
3.能正确书写铵盐与碱在溶液中反应的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在氨气的溶解性、氨气的制备过程中,体会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的基本过程 和思考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氨气的溶解性、氨气的制备过程中,体验利用化学实验探究物质性质的探
【指导】要求各小组的操作同学先叙述喷 泉实验的操作步骤,评价后,由小组本次
观察氨气的颜色、状态、 打开橡胶塞闻氨气的气 味,记录氨气的相关性质 :常温下无色有刺激性气 味的气体 据操作步骤操作喷泉实 验,记录现象,按学案中
用心 爱心 专心
8
①氨与 水反应
②氨与 酸反应
③氨的 还原性: 氨气的催 化氧化和 氨气的分 解
渡 氨气还具有什么性质,引入氨
容,完成:
引 气的还原性。
1.标出N线中各氮元素
入
化合价
氨
2.完成转化的化学反应
气
方程式
的
还
原
性
铵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98中的铵 盐 盐的性质
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内 3min 容,讨论归纳铵盐的物
的
理性质、铵盐的化学性
高中化学 4.4.1氨和铵盐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2 新知识·预习探索 学习目标
1.了解氨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氨气的化学性质。 2.理解氨气喷泉实验的原理。 3.掌握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4.了解铵盐的性质及 NH+ 4 的检验方法。
②烧瓶不干燥 ③NH3 未充满烧瓶 ④塞子未塞紧 ⑤由胶头滴管挤入烧瓶内的水太少等。 b.有些气体虽然在水中溶解度不大,但能与某种溶液反应,从而 产生压强差而形成喷泉。 实验反思:形成喷泉一定是形成内外压强差,只要具有了合 适的压强差都会形成喷泉。 c.烧瓶干燥气密好,气体充满切记牢。 挤压胶头要迅速,红色喷泉多妖娆。
同时放出大量的热,液氨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物质的温度
急剧下降,因此常被用作制冷剂。 (4)密度小: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5)喷泉实验
实验 装置
在干燥的圆底烧瓶中充满 NH3,用带有玻璃管和滴管(事先吸有 实验 水)的塞子塞紧瓶口。倒置烧瓶,使玻璃管插入滴有酚酞的盛水
步骤 烧杯中,打开橡胶管上的夹子,挤压滴管上的胶头,使少量水
【答案】 B
6.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闪电时氮气和氧气化合,生成的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吸收的过程,
属于自然界氮的固定。( √ ) (2)氨气可以利用排水法收集。( × ) (3)NH3 和 HCl 可以共存于同一个容器中。( × ) (4)氨和铵盐的水溶液都能导电,所以氨和铵盐都是电解质。( × )
4NO+6H2O。
4.铵盐都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 ,与碱反应加热时放出氨气 。
写出氯化铵、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NH4Cl==△===NH3↑ +HCl↑、NH4HCO3==△===NH3↑+H2O↑+CO2↑。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4.4 氨 铵盐 授课教案设计

氨和铵盐【考纲要求】1.了解氨气、铵盐的性质及用途;掌握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2.掌握铵根离子的检验。
【基础知识梳理】一.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1.物理性质氨气是_____色有_______气味的______体,_______液化可作制冷剂,常温、常压下,1体积的水可溶解_______体积的氨气。
2.分子结构化学式:_________ 电子式:____________ 结构式:__________ 空间结构:________。
3.氨的化学性质①与水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氨气溶于水得氨水,氨水中含有的粒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水合氨为可溶性一元弱碱,易挥发,不稳定,易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氨气与酸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与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其现象为__________,将浓盐酸改为__________,也会出现相同的现象。
b.与CO2等酸性氧化物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NH3的还原性Ⅰ、氨的催化氧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Ⅱ、 2NH3+3CuO==N2+3Cu+3H2OⅢ、8NH3+3Cl2(少量)== N2+ 6NH4Cl (检验输氯管道是否泄漏)④与盐溶液反应:将氨水加入下列溶液,完成下表:4.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反应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装置→净化装置→收集装置→验满方法→尾气处理【讨论】实验室制氨气还有其它方法吗?【思考1】下图所示是实验室制取氨气的装置和选用的试剂,其中错误的是________。
(人教版)高中化学课件必修一:4-4-1《氨和铵盐》课件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4.4.1氨与 铵盐教学设计

课题:《氨与铵盐》教学设计目录1. 教学内容分析 (1)1.1 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1)1.2 知识价值 (1)2. 学情分析 (2)2.1 知识经验层面 (2)2.2 身心发展水平层面 (2)2.3 个体差异层面 (2)3. 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2)3.1 三维教学目标 (2)3.1.1 知识与技能目标 (2)3.1.2 过程与方法目标 (2)3.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3.2 教学重难点 (3)4. 教学理念 (3)5. 教法学法 (3)6. 教学准备 (3)6.1实验准备 (3)6.2设备准备 (4)7. 教学过程 (4)7.1 教学总体思路设计 (4)7.2 具体教学过程设计 (5)8. 教学反思 (13)附:板书设计 (14)《氨与铵盐》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分析1.1 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题选自山东省正在使用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三章第二节第二课时。
对于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方面,它是继前一节《碳的多样性》后又一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也是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进一步应用和深化。
另一方面,它为后续《硫的转化》及《海水中的元素》的学习提供思路和方法,也为选修模块相关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1.2 知识价值研究表明:“要实现从知识向能力和素养的转化与飞跃,关键是要认真分析科学知识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怎样的价值”(亓英丽、毕华林,科学教育中科学知识的价值分析,全球教育展望,2012)。
鉴于此,我将借鉴够体现以“信息价值—应用价值—认识价值”社会线、“信息价值—探究价值—情意价值”学生线、“认识价值—情意价值”文化线的知识价值模型图(图1),对本节内容的价值分析如表1所示。
图1 知识价值模型表1. 《氨与铵盐》知识价值分析2. 学情分析2.1 知识经验层面从知识经验上讲,此时的学生对氮肥有所了解;知道氨有异味,氨水显碱性,但不知道背后蕴含的原理;通过前面单元的学习,具备一定的氧化还原知识。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4.4 氨 实用教案设计

《氨》教案一、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通过实验了解氮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多生态环境的影响。
讨论自然界中碳、氮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2、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氨》选自人教版《化学1》(必修)第四章第四节,隶属课标中的第三部分“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这一节之前学习了《氮的氧化物》,而本节的氨是氮的氢化物,很好的巩固了前面所学内容。
氨有大多数非金属元素的氢化物所具有的性质,同时它又是水溶液呈碱性的惟一气体,而且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物质,本节既是对本章的总结也是对初中所学非金属元素知识的延伸,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学内容氨的主干知识是水溶液呈碱性,因此容易与酸反应生成盐。
教科书对于这些主干知识采用实验进行建构,用图示进行加深,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强化。
而对其他一些基本知识,则采用“思考与交流”等形式来呈现。
此外,教材还重视环境教育,对于自然界中氮的循环,教科书采用图片与问题相结合的形式,旨在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氮的循环对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知识方面:学生在初中时对氮肥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比如受热易分解,遇碱性物质放出氨气,但对于氨气的性质缺乏系统性掌握。
能力方面: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但在对比学习、实验设计和操作方面缺乏训练,而且不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不习惯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独立思考。
情感方面:通过一年半的化学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环保意识,但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认识不足。
习惯情况:这阶段的学生定势思维较强,迁移能力较弱,自学能力有待提高。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从达到本课题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以及和本单元《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中心内容联系起来,《氨》这一课时的重点,可以确定为“氨的化学性质”。
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已对氨的性质有所了解,这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教学资源。
教材中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当不断扩大学生知识领域,使他们获得丰富的全面的思维材料,从而实现突出教学重点的教学目标。
2019年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4章 第4节 课时1 氨和铵盐

第四节 氨 硝酸 硫酸课时1 氨和铵盐学习目标:1.了解氨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氨气的化学性质。
2.理解氨气喷泉实验的原理。
3.掌握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4.了解铵盐的性质及NH +4的检验方法。
[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1.氮的固定(1)定义:将游离态的氮转变为氮的化合物的过程。
(2)方法:①雷电固氮——N 2+O 2=====放电或高温2NO(填写化学方程式,下同);②人工固氮:N 2+3H 2 2NH 3;③生物固氮: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吸收N 2形成含氮化合物。
2.氨气的性质及应用(1)物理性质NH 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小,极易溶于水,通常情况下,1体积水大约可溶解700体积NH 3,熔点为-33.5 ℃,易液化。
(2)化学性质微点拨:氨水中存在NH 3、NH 3·H 2O 、H 2O 、NH +4、OH -、H +,但通常认为氨水中的溶质是NH 3。
如17%的氨水表示100 g 氨水中含有氨为17 g ,溶质物质的量为1 mol 。
(3)用途①氮肥工业、有机合成工业及制造硝酸、铵盐和纯碱的原料。
②氨易液化,可用作制冷剂。
3.铵盐的性质与应用(1)物理性质 常温下,铵盐都是无色晶体,易溶于水,属于离子化合物。
(2)化学性质①铵盐受热易分解NH 4Cl 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NH 4Cl=====△NH 3↑+HCl ↑;NH 4HCO 3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NH 4HCO 3=====△NH 3↑+CO 2↑+H 2O 。
②铵盐与碱反应共热NaOH 与NH 4NO 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OH +NH 4NO 3=====△NaNO 3+NH 3↑+H 2O 。
微点拨:铵盐变热不一定均生成NH 3,如(NH 4)2SO 4,NH 4NO 3受热分解不能生成NH 3。
(3)NH +4的检验的一般思路待测液――――→NaOH 溶液①――→△②气体――――→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若变蓝,证明待测液中含有NH +4。
2021学年高中化学第四章4第1课时氨和铵盐学案人教版必修1.doc

第1课时氨和铵盐课程目标1.了解氨的物理性质,掌握氨的化学性质。
2.掌握氨的实验室制法。
3.了解氨的用途。
4.了解铵盐的性质。
图说考点[新知预习]一、氮的固定二、氨气1.物理性质颜色气味密度溶解性沸点无色刺激性气味小于空气极易溶于水(常温下,体积比为1:700)较低,易液化实验装置操作及现象结论(1)打开止水夹,并挤压滴管的胶头(2)烧杯中的溶液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喷泉,瓶内液体呈红色氨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4.氨水的性质三、实验室制法四、铵盐[即时性自测]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闪电时氮气和氧气化合,生成的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吸收的过程,属于自然固氮。
( )(2)1 mol/L的氨水中,c(NH3·H2O)为1 mol/L。
( )(3)浓氨水与所有酸反应过程均可产生白烟。
( )(4)NH3可以用水作喷泉实验,说明NH3易溶于水。
( )(5)任何铵盐受热均生成NH3。
( )(6)实验室可以用NH4Cl和NaOH加热制取NH3。
( )答案:(1)√(2)×(3)×(4)√(5)×(6)×2.关于氨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氨易液化,因此可用来作制冷剂B.氨易溶于水,因此可用来作喷泉实验C.氨极易溶于水,因此氨水比较稳定不容易分解D.氨溶于水显弱碱性,因此可使酚酞试剂变为红色答案:C3.氨水显弱碱性的主要原因是( )A.通常状况下,氨的溶解度不大B.氨水中的NH3·H2O少量电离C.溶于水的氨分子只有少量发生电离D.氨本身的碱性弱解析:氨气极易溶于水,溶于水的氨气大部分与水结合成一水合氨(NH3·H2O),NH3·H2O 少部分电离成NH+4和OH-,因此氨水呈弱碱性。
氨气本身不能电离,也不显碱性。
答案:B4.关于铵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都是晶体B.都易溶于水C.铵盐都能与碱反应,也可能与酸反应D.所有铵盐中,氮元素化合价都是-3价解析:NH4NO3中N元素化合价分别为-3价和+5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1 氨和铵盐目标与素养:1.了解NH 3的性质、制法和应用。
(变化观念与科学探究)2.了解铵盐的性质及应用和NH +4的检验。
(宏观辨识与变化观念)一、氨气 1.氮的固定2.氨气的性质及应用 (1)物理性质NH 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小,极易溶于水,通常情况下,1体积水大约可溶解700体积NH 3,沸点为-33.5 ℃,易液化,作制冷剂。
(2)化学性质①NH 3与H 2O 反应——氨气极易溶于水可用喷泉实验证明 NH 3+H 2ONH 3·H 2ONH +4+OH -a .氨水呈碱性。
b .氨水的成分有H 2O 、NH 3·H 2O 、NH 3、NH +4、OH -、H +。
②氨气与氯化氢的反应——将分别蘸有浓氨水、浓盐酸的两支玻璃棒渐渐靠近 a .现象:有白烟产生。
b .原因:浓氨水挥发产生的氨气与浓盐酸挥发产生的氯化氢在空气中相遇迅速反应生成氯化铵晶体小颗粒。
c .化学方程式:NH 3+HCl===NH 4Cl 。
③从氮元素的化合价分析氨的性质a .NH 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在化学反应中氮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是化合价升高,因此氨具有还原性。
b .请写出氨气与氧气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NO 的化学方程式:4NH 3+5O 2=====催化剂△4NO +6H 2O 。
3.氨水的性质(1)弱碱性:与指示剂作用。
如使酚酞变红,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2)不稳定性:NH 3·H 2O=====△NH 3↑+H 2O 。
(3)沉淀反应(与Al 3+反应)Al 3++3NH 3·H 2O===Al(OH)3↓+3NH +4。
二、铵盐和NH 3的实验室制法 1.铵盐及其性质(1)农业上常用的铵态氮肥,如NH 4Cl ,NH 4HCO 3等属于铵盐,它们都是易溶于水的晶体。
(2)在试管中加热氯化铵固体①观察到的现象是NH 4Cl 固体消失,试管上方凝结成白色固体。
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H 4Cl=====△NH 3↑+HCl↑,NH 3+HCl===NH 4Cl 。
(3)NH 4HCO 3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NH 4HCO 3=====△NH 3↑+CO 2↑+H 2O 。
(4)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钠的混合溶液,在试管口放一张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①观察到的现象是红色石蕊试纸变蓝;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H 4Cl +NaOH=====△NaCl +NH 3↑+H 2O 。
2.氨的实验室制法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NH 3的催化氧化与NO 的氧化均为固氮反应。
( ) (2)NH 3的水溶液呈碱性,故NH 3为一种碱。
( ) (3)NH 3与O 2反应时可直接氧化成NO 2。
( )[答案] (1)× (2)× (3)×2.只用一种试剂就能将NH 4Cl 、(NH 4)2SO 4、NaCl 、Na 2SO 4四种溶液区分开,这种试剂是( ) A .NaOH 溶液 B .AgNO 3溶液 C .Ba(OH)2溶液 D .BaCl 2溶液[答案] C3.某化学实验小组同学利用以下实验装置制备氨气,并探究氨气的性质(部分仪器已略去)。
请回答:(1)实验室制备氨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装置B 收集氨气时,应选择氨气的进气口是________(填“a”或“b”),并说明选择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打开装置B 中的止水夹c ,若观察到烧瓶内产生了红色喷泉,则说明氨气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NH 4Cl +Ca(OH)2=====△CaCl 2+2NH 3↑+2H 2O (2)a 氨气密度比空气密度小 (3)氨气极易溶于水 水溶液显碱性NH 3、铵盐的主要性质及转化32.NH 3、铵盐的主要性质和铵根离子的检验(1)(2)3.NH +4检验的一般思路待测液――――――――→NaOH 溶液① ――→△② 气体―――――――→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若变蓝,证明待测液中含有NH +4。
1.以下有关氨及铵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铵态氮肥不能与碱性物质如草木灰混合施用B.氨的喷泉实验体现了氨的溶解性和氧化性C.实验室里常用固体氯化铵与氢氧化钙反应制取少量氨气D.氨具有还原性,一定条件下可与氧化性的物质如氧气发生反应B[氨的喷泉实验无法体现NH3的氧化性。
]2.如图所示,利用培养皿探究NH3的性质。
实验时向NaOH固体上滴几滴浓氨水,立即将表面皿扣在上面。
下表中对实验现象所进行的解释正确的是( )选项实验现象解释A 浓盐酸附近产生白烟NH3与HCl反应生成NH4Cl固体B 浓硫酸附近无现象NH3与浓硫酸不反应C 氯化物溶液变浑浊该溶液一定是AlCl3溶液D 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不变色,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NH3是可溶性碱2NH3挥发。
NH3能与HCl发生化合反应生成NH4Cl白色固体,NH3也能与H2SO4发生化合反应,生成(NH4)2SO4,A项正确,B项错误;NH3与氯化物溶液反应生成沉淀,该氯化物可以是AlCl3或MgCl2等,C项错误;NH3溶于水生成NH3·H2O,NH3·H2O是可溶性碱,NH3是氢化物,D项错误。
](1)氨气也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铵,但是二者反应不产生白烟,所以无法通过硫酸与氨气的反应现象来检验氨气的存在。
(2)不能将铵盐直接加热验证NH+4的存在,因为有的铵盐加热分解不一定生成氨气。
例如,NH4NO3分解不产生氨气。
NH3的实验室制法42 3微点拨:①本实验中试剂的选取:NH 4Cl 可用(NH 4)2SO 4等代替,但不能用NH 4HCO 3或NH 4NO 3代替,因为NH 4HCO 3、NH 4NO 3受热分解产生杂质气体。
②消石灰不能用KOH 或NaOH 代替,因为KOH 和NaOH 易吸水,易结块,不利于产生NH 3,且高温下腐蚀试管。
③收集NH 3的试管口放蘸有稀硫酸的棉花团,防止NH 3与空气对流和污染空气。
科学探究——快速制NH 3的方法(1)加热浓氨水法:NH 3·H 2O 不稳定,受热易分解生成NH 3:NH 3·H 2O=====△NH 3↑+H 2O ,故可直接加热浓氨水制备NH 3。
(2)浓氨水加固体NaOH(或生石灰、碱石灰)法:固体NaOH 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会促使氨水分解,而生石灰可与水反应生成Ca(OH)2,同时反应放热,也会促使氨水分解,故可在常温下向固体NaOH 或CaO 中滴加浓氨水来制备NH 3。
反应装置图分别为:3.下面是实验室制取氨气的装置和选用的试剂,其中错误的是(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A[因为氯化铵分解生成的NH3与HCl冷却后又生成NH4Cl,不能得到NH3,①错误;实验室制取氨气的方法有:铵盐与碱加热制取氨气,常用NH4Cl固体与Ca(OH)2固体反应,因为有水生成,试管口应向下倾斜,③错误;在浓氨水中加入CaO,CaO与水反应使溶液中c(OH-)增大,消耗了水,并且放出大量的热,使NH3·H2O分解放出氨气,②正确;加热浓氨水,加快氨气挥发,④正确。
]4.下列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制备和净化NH3 B.吸收NH3C.检查装置气密性D.利用排空气法收集NH3[答案] A系列微专题5:喷泉实验1.减小内压法(如图Ⅰ所示)图Ⅰ(1)原理:烧瓶内气体与液体接触→气体溶解或发生化学反应→烧瓶内压强减小→外部液体迅速进入形成喷泉。
(2)常见气体与吸收剂的组合气体HClNH3CO2、Cl2、H2S、SO2NO2+O2吸收剂水或NaOH溶液水或盐酸NaOH溶液水图Ⅱ2.增大外压法(如图Ⅱ所示)锥形瓶内液体挥发或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气体→锥形瓶内压强增大→锥形瓶内液体迅速进入烧瓶形成喷泉。
如喷雾器、人造喷泉、火山喷发等均是此原理。
1.在如图装置中,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a,将滴管中的液体b挤入烧瓶内,轻轻振荡烧瓶,然后打开弹簧夹f,烧杯中的液体b呈喷泉状喷出,最终几乎充满整个烧瓶。
则a和b分别是( )选项a(干燥气体) b(液体)A NO2水B CO2CaCl2溶液C Cl2饱和NaCl溶液D NH3水D[气体a在液体b强急剧下降,打开弹簧夹f,烧杯中的液体b被大气压压入烧瓶,形成喷泉。
氨气极易溶于水,所以D项符合题意。
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一氧化氮,气体体积变为原来的三分之一,A项不符合题意;常温下,二氧化碳在CaCl2溶液中的溶解度很小,B项不符合题意;氯气在饱和NaCl 溶液中的溶解度很小,C项不符合题意。
]2.喷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存在压强差。
图1 图2 图3(1)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种即可)。
①用图1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充满干燥氨气,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只提供如图2的装置,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图3装置,在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后可能产生喷泉的是________。
A .Cu 与稀盐酸B .NaHCO 3溶液与NaOH 溶液C .CaCO 3与稀硫酸D .NH 4HCO 3与稀盐酸(3)从产生喷泉的原理分析,图1、2是________上部烧瓶内的压强。
图3是________下部锥形瓶内气体的压强(均填“增大”或“减小”)。
人造喷泉及火山爆发的原理与上述装置图________原理相似。
[解析] (1)图1引发喷泉,只需打开止水夹,挤压胶头滴管即可,图2则需先打开止水夹,再用热毛巾捂住圆底烧瓶,发现有气泡冒出后,移去热毛巾即可。
(2)能在锥形瓶内反应产生气体,压强大于圆底烧瓶内压强方可,故应选NH 4HCO 3和稀盐酸,其他要么不反应,要么反应不生成气体或产生气体很少。
(3)图1、2是上部压强减小导致喷泉,图3是下部压强增大导致喷泉,人造喷泉及火山爆发均与图3原理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