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翻译主体性在童话译介中的体现——以《金鹅》的典型汉译本为例
译者主体性创新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创新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体现作者:程晓丽李可心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6期摘; 要:文学作品作为人类的精神食粮,对于优化人类文化基因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作品的魅力超越古今,跨越中西而历久弥新。
不同国别的文化有着色彩各异的特色,不论哪个国家的文学作品,无不流露出人间的真善美,展示着世界的丰富多彩和人生的波诡云谲。
外国文学是认识本国之外更加广阔的文学艺术的重要途径,因此,翻译承担起了不同语言和国别文化流通的重要任务。
外国文学作品本身的文化特性对人们产生了深深的吸引力,而高水平的译者在不改变原著表达意图的基础上所发挥的译者主体创新,无疑是在原有著作艺术水平上的锦上添花。
古往今来,不论是对文言文的翻译,还是对其他国家文学作品的翻译,都涌现出了很多经典作品。
为经典原著的流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文通过度文学作品翻译当中译者主体性概述和译者主体创新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译者在翻译中充分发挥主体创新性,提升翻译作品质量提出积极建议。
关键词:文学作品;翻译;主体;创造性[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6-0-01一、文学翻译过程中翻译主体性创新缺失的表现1、翻译质量不高文学作品翻译是一项集文化交流与语言交际的活动,在不同的语言转换过程中体现了语言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而文学翻译的主要任务是真实准确的还原文学作品,让不同国别的阅读者感受到语言文字和作品本身的魅力。
因此,高质量的翻译和基础性的翻译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语言之间的组合规则和适用规则千差万别,尤其是很多词语随着年代久远已经推出了语言交际领域。
而译者要将这些信息翻译出来,一方面要对作品有足够的了解,另一方面要有较高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
同时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
如今翻译质量不高,最明显的是语言不通顺,对语言规则缺乏真正的了解,一些词语翻译错误,表达不准确。
使得作品原有的艺术内涵不能很好地传达给阅读者,影响了作品整体的传播范围。
国内童话翻译现况及反思

国内童话翻译现况及反思儿童文学翻译有助于扩大儿童知识面,加深儿童对世界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孩子们包容并蓄的良好品质,较早地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
诸多西方经典童话故事,以及近年来风靡世界的畅销儿童文学作品,如《哈利波特系列》、《鸡皮疙瘩系列》等,均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了我国少年儿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国家教育部推荐的100部小学生课外读物中,外国译作共计38部,其中文学翻译作品27部。
1此外,翻译读物长久以来占据了我国少儿图书市场的重要位置,比重呈持续上升的趋势。
据官方统计,1995~1999年间,中国外文图书版权贸易达2.07万宗,1999年至2003年则达4.27万宗;2003年当年的外文版权贸易额为1.94亿美元。
2005年全国引进或翻译作品少儿读物类43368种次,共计39.12万册。
2和儿童翻译图书的出版热度相比,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显得甚为滞后,一直处于极其边缘的位置,不论是文学研究领域还是翻译研究领域都少有对儿童文学翻译的特别注重。
正如徐德荣在2004年刊载于《中国翻译》的《儿童文学翻译刍议》一文中指出的,“儿童文学的翻译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发展很不平衡:儿童文学的译作层出不穷,而针对儿童文学翻译的专门研究却少得可怜。
对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在国际上已经起步,但在中国这个领域的深入研究还暂付阙如。
”3一、2004年前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概述学翻译”为主题的文章共计16篇,除去2篇相关儿童文学引进与输出的文章,2篇报道和1篇期刊目录,涉及儿童文学翻译的论文共10篇,分别是:王泉根《略论文学研究会翻译外国儿童文学的工作》(1986)、金燕玉《茅盾的儿童文学翻译》(1986)、徐家荣《儿童文学翻译中形象再现的艺术手法》(1991)、张文萍《试论“信,达,雅”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使用》(2002)、于天池《论李长之的童话译著及其儿童创作论》(2003)、秦弓《“五四”时期的安徒生童话翻译》(2004)、《五四时间儿童文学翻译的特点》(2004)、《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上)》(2004)及《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下)》(2004)、徐德荣《儿童文学翻译刍议》(2004)。
移情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精神分析解读

2452020年39期总第531期ENGLISH ON CAMPUS移情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精神分析解读文/郭 灿和创造性精神的偏爱影响了他对原文的选择。
他曾经解释过为什么他选择翻译Fitzgerald版本的《鲁拜亚特》:“除了Fitzgerald的版本外,还有E.H.Whinfield和J.Payne的版本,它们被认为更忠实。
然而,作为一首译诗,Fitzgerald的版本比其他版本要好得多……我曾经读过一个日文版,共有150首诗,是直接从波斯语原著中翻译出来的。
我把它和Fitzgerald 的版本做了比较,发现它们在内容上几乎完全不同,但在贯穿整首诗的语气上却相似。
像Fitzgerald这样的翻译可以被称为创作之作。
我的版本是从菲茨杰拉德的英文译本第四版翻译过来的。
你可以在我的译文中找到李白的印记。
”(郭沫若,1979)从以上的解释可以看出,有些译者提倡的是基于语气的对等,而不是基于词或短语的对等。
这一观点是根据罗宾逊(Robinson)的“习语基础对等”理论,将对等置于译者的内心感受中。
无论是哪种情绪或感觉,它都源于译者,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
总之,选择作者就像选择朋友一样,通常会选择那些表达相似观点的作品。
2.个人经历。
郭沫若曾经陷入包办婚姻的泥潭,几乎找不到爱情和相互理解。
他不满意这个安排,就去了日本,在那里他爱上了一个女孩安娜。
他在《三叶记》中表达了对婚姻自由的向往。
郭沫若利用自己的婚姻观选择了要翻译的作品。
他总是选择他所爱的诗人,比如雪莱。
用他的话来说,他们在翻译领域中“结婚”了。
“婚姻只能发生在坠入爱河、有同情心和情感交流的男女之间。
我爱雪莱。
我能感受到他的感受,共情于他。
所以我们结婚,我们成为一个整体。
我爱雪莱。
那么他的诗就像我的诗,我翻译他的作品就好像我在写这些诗一样。
”(郭沫若,1979)。
在郭沫若的心目中,译者不仅可以在“恋爱”时与作者“结婚”,也可以在激情消退时“离婚”。
这一观点可以从他与歌德的“婚姻——离婚——再婚”经历中得到印证。
少儿文学翻译与译者主体性

少儿文学翻译与译者主体性儿童文学的翻译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学翻译不同,因为其目标读者为儿童,这决定了在翻译时充分考虑到原作和译本的艺术性以及目标读者的接受性时,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创造性可能更大。
赵元任是将《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介绍进中国的第一人,赵译版本是中文第一种全译本。
在这部世界著名的儿童文学巨著中,原作者路易斯加乐尔创造性地使用了大量的双关、讽刺、揶揄、典故、藏头诗、打油诗、文字游戏等,这些独具匠心的创作手法为读者们创造了无限的审美趣味,同时,也给译者的翻译造成了相当大的困难。
本文通过对赵元任译本的个案研究,以期揭示译者主体性对儿童文学翻译原则以及策略的影响。
一、译者主体性的体现译者的主体性应该是一种客观存有。
任何译者不管他持有什么样的翻译原则,采取什么样的翻译策略,其最终产出的译本都会表现出一定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个哲学意义上的概念,是指主体的本质特性,这种本质特性通过主体的对象性活动表现出来。
“主体性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本质力量的外化,能动地改造客体、影响客体、控制客体,使客体为主体服务的特性。
”[1]35所以,主体性的内涵是丰富的、非单一的,它包括主体的目的性、主动性、创造性等等,简来说之,主观能动性。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是一个系统功能的多元化表现,多方面的因素构成并且影响了译者的主体性。
(一)文化因素的影响翻译的本质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以及两种语言之间信息的传达,但是,语言的背后却是由文化这个广阔的背景做铺垫的,同时,语言也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任何语言的使用与交流都是文化现象。
所以,这就要求从事翻译活动的译者不但要会使用两种语言,还必须深谙两种语言文化,必须掌握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
再者,对原作与译本的考察也必须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之下,毕竟,语言仅是一种文化的“表层结构”,译者不能仅满足于表层结构的传达,还要凸显出文化的“深层结构”,孤立地将语言和文化割裂开来,极有可能造成翻译中的“失真”现象。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以《水浒传》两英译本中的谶言翻译为例

以《 浒传》 水 两英译本 中的谶 言翻译 为例
欧晓南 , 贾德 江
( 南华 大 学 外 国语 学院 , 湖南 衡 阳 4 10 ) 20 1
摘
要: 译者主体性贯 穿于翻译 活动 的全过程 , 实际上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 中的一种创 造意识。它表 现在 译者接受原 它
著过程中的主体性 。任 何一种翻译活动都 离不开译者对原作的再认识 和理解。 因此 , 每个 译者 的理 解方 式以及 对文本
而富, 遇州而迁 ( 七十回本 ) 遇水而兴( / 一百 回本) 遇 ,
江 而止 。
这四句偈语实际上是对鲁智深一生命运的一个暗
示 和总结 。遇林 而 起 , 指鲁 智深 遇 到 与 “ ” 有关 的 林 字
作为中国古典四大文学名著之一 ,水浒传》 《 的译 本 不在 少数 , 而大多 数是 以节译 本 出现 , 有两个 英译 本
沙博理译( 沙译 )T k tni t r t p s r :ae c o eo s r p a i n h fe , o e
i e mo n a n ,f u ih a d t e wae s u at a n t u t i s l rs mi h tr ,b t h l t h o ter e .’ 5 h i r [ 0 v ]
容 :第一体现在接受原著过程中的主体性 ; “ 第二体现
在审美再创造过程中的主体性 。两者相互融合并贯穿 于翻译过程 的始终 ”3 【 。可见 , 者在翻译 中充 当着 ] 译 读者、 阐释者和再创造者的多重角色, 这无疑会给翻译 作 品融 入个人 风格 。
《 水浒传》 五回( 第 原文 以沙译一百 回本为参照) 智真长老临别赠给鲁智深 的四句偈语 : 遇林而起 , 遇山
阐释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爱在集市》中译本为例

《》2021年第1期收稿日期:2020-05-21作者简介:徐荣嵘(1995-),女,安徽铜陵人,铜陵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华裔美国文学作家李翊云于2005年发表小说集《千年敬祈》,本文选自小说集第九篇《爱在集市》。
文章充分体现了中美文化间的冲突与交融,深入剖析和批判传统文化中腐朽落后的部分,对中国文化的反思极为深刻。
本文在阐释学视角下,从信任、侵入、吸收、补偿四步骤来分析《爱在集市》中译本中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的体现,同时也结合华裔美国文学作品的特点,总结翻译的经验。
一、阐释学翻译理论与译者主体性(一)阐释学翻译理论阐释学的基本意义是“解释的艺术”,是一种探究如何理解和解释意义的理论。
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狄尔泰(Dilthey)在18世纪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开始将阐释学作为独立的一门理论进行研究。
20世纪70年代,斯坦纳对于现代阐释学在翻译上的应用作了进一步研究并提出了翻译过程著名的四步:信任、侵入、吸收、补偿。
谢天振(2000)引用阐释学中伽达默尔(Gadamer)和赫施(Hirsch)所分别代表的两个主要流派的不同观点探讨了译者是否能够获得作者的原意,并认为虽然不同译者对于同一文本会得出各种不同的理解,但这些理解中存在共同可循的价值判断[1]。
在对阐释学的思想源头的研究上,刘孔喜、许明武(2019)从不同角度细致、深入地挖掘施莱尔马赫的阐释学翻译观,推动翻译界对传统经典阐释学翻译理论重读与思考[2]。
夏天(2009)通过理论分析充分肯定了斯坦纳阐释学理论对于翻译研究的重大价值,并对斯坦纳的阐释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具体运用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展和细化,提高了翻译实践中阐释学理论的可操作性[3]。
刘畅(2016)以具体文学作品《喜福会》为分析对象,利用阐释学翻译理论证明完整翻译过程的实现需要依赖于翻译主体能动地改造原作、控制原作,使原作为译者主体服务[4]。
论英语儿童文学汉译中语言风格处理的译者主体性

论英语儿童文学汉译中语言风格处理的译者主体性好的翻译作品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译文的读者,每一项翻译都有特定的读者群体,读者的认知水平、社会背景、生活经历等都使他们对译文的要求有所不同。
儿童时期是人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儿童文学作品对儿童的健康发展举足轻重。
儿童由于大脑和心理的发育尚未成熟,对文字语言的处理能力不强,儿童的语言属于非正式的随意体,所以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与成人文学作品的翻译有很大的区别。
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中,译者应该根据儿童的智力水平、心理特点和审美需求,用符合儿童语体特点的语言,把原文中的幽默感、美感、音乐感忠实地翻译出来,才能激起儿童的兴趣。
译文只有做到既忠实于原作又符合儿童的语言习惯,才能受到广大儿童的青睐。
下面将从词汇和修辞两个层面探讨译者主体性在译文中的体现。
一、词汇层面1.叠词。
例1:But from that day on,the grating in his throat,which he could neither cough up nor swallow down,prevented himeating anything except very,very small fish.译文:但从那以后,那道栅栏就卡在它的喉咙里,它吞也吞不进去,吐也吐不出来。
从此,它只能吃一些很小很小的鱼虾。
例2:The Leopard lived in a place called the High Veldt. Member it wasn’t the Low Veldt,or the Bush Veldt,or the Sour Veldt,but the sclusively bare,hot,shiny High Veldt.译文:豹子住在一个叫“高高草原”的地方。
请记住,那不是“低低草原”,不是“灌木草原”,也不是“湿冷草原”,而是光秃秃、热烘烘、闪亮亮的“高高草原”。
例3:This satiable Elephant’s Child took a hundred pounds of bananas (the little short red kind),and a hundred pounds of sugar-cane (the long purple kind),and seventeen melons (the greeny-crackly kind),and said to all his dear families,“Goodbye. ”译文:那头永不满足的小象带了一百磅香蕉(是又小又红的那种)一百磅甘蔗(是又长又紫的那种)和十七个大西瓜(是又绿又脆的那种)就准备出发了。
译者主体性在林语堂英文作品中的体现

生不同的译本, 译者主体性得以充分体现。在林语堂 的英文作品 ( T h e G a y G e n i u s : T h e
S u T u n g p o ) ( 中文译 名《 苏东坡 传》 ) 中林 语堂 翻译 了 苏 东坡 最著 名的一 首《 水 调歌头 》 , 他 的译本 和 另一
的译本。
从第一句开始 , “ 明月几 时有”许渊冲译 为“ Ho w
l o n g w i l l t h e f u l l mo o n a p p e a r ? ”而林语堂先生没有像
许渊 冲所 代 表 的大 多数 人一 样将 它理 解 为 一个 问
句 ,而是 选择译 成一个 感叹句 , “ H o w r a r e t h e m o o n ,
而在《 苏东坡传》 中, 对苏东坡的千百篇诗词、 文
章 、书信 及笔记的英译 处理 林语 堂则 基本上采取 了
■本 文 系湖北 省教 育厅 人文项 目 “ 林 语堂英 文作 品 中中国文化 元素 的表现 及其翻 译策 略研 究” ( 课题 编号 : 2 0 1 1 j y t e 2 5 9 ) 阶段性 成 果 _ -。
在 谈到对译 者的要 求方面 ,林语 堂曾经说过 第
一
条就是要 求译者 对原文文 字上及 内容上透彻地 了
解。 但 同样 的文本不同的人通常会有不同的理解 , 这
尤其体 现在 中国古诗 词的翻译 上。 因为中国古诗词
讲究 高度 的浓缩和精 练 ,短短几 十个字里 作者不可
能把每个 细节 明确地 交代清楚 。这就导致 中国古诗
语义等值 法( 二 老爷
e c o n d m a s t e r ) 、 语义 增减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健译 《 德 国童话 集 》, 也 收 录 了《白雪 娃 》 等“ 格利姆” 童话 1 0篇 ; 在此 前后 , 上海 崇 文 书局 还 出版 了赵景 深 译《 格列姆 童话 集》 。 _ 4 《 金 鹅》 是格 林 童话 的名 篇之 一 , 讲 述 的故 事是 一
个被 外人 嘲笑 的有些 笨 的男 孩 , 因 为 自己乐 善好 施 的 优 秀品质 而被赠 予 了一 只 浑 身 长满 金 质 羽 毛 的鹅 , 这 只鹅给 他带来 了好 运 , 最 后 得 到幸 福 。 整个 故 事 完 全
2 0 1 3年 9月
湖北第 二师范学 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Hu b e i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Ed u c a t i o n
S e p. 2 01 3 Vo 1 _ 3 0 No . 9
第3 0卷第 9期
者主体性在广 义的翻译主体性 中被普遍认 为 占有最主要 的地位 , 但是童话故事的翻译 因为要 考虑 到特殊 的读 者群体 , 所 以读 者的主体地位也起到不 可忽视的作 用。本文结合格林童话《 金鹅》 的几种汉译本 , 来分析读 者及 译者的主体作 用在
重话 译 介 中的主体 ; 格 林 童话 ; 金 鹅 中 图分 类 号 : I 2 0 7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 3 4 4 X( 2 0 1 3 ) 9 - 0 1 2 0 — 0 2
一
符合 格林 童话惩 恶扬 善 的传 统 风格 。早 在 《 时谐 》 中, 《 金鹅》 就 被译 成汉语 收 录进 去 , 之后 更 是屡 次 和其 他
些名 篇一起 翻译 出版 。我们选 取影 响较 大 的魏 以新 译 本和杨 武能译 本 , 并从 其 他 诸 多译 本 中选 出近几 年 新 出版 的谢华 明 的译本 , 放 在 一 起来 分 析 其 中的几 个 重要 片段 。我们 首先从 文 章 的开 始部 分 看 起 , 从 这 里 就可 以洞察 到几位 译者全 篇 的翻译 风格 。
魏译本 : 从前 有 一 个人 , 他 有 三 个 儿子 , 最 小的 叫 “ 蠢 儿” ; 他被 人轻视 嘲 笑 , 无论 遇 着 什 么事 , 他 总要 吃
浅谈 翻译 主体性在 童话译 介 中的体 现
— —
以《 金鹅》 的典 型汉译本 为例
李 婷
( 吉林 师范 大学 外 国语 学 院 , 吉林 四平 1 3 6 0 0 0 )
摘 要: 对 原 文 的 忠 实 度 始 终是 判 断 一篇 译 文好 坏 的主 要 标 准 。语 言 与 文 化 的差 异 又 限 制 了译 者 对 原 著 的 忠 实性 。 译
主从 关系 。我们 常讲 文 学 翻译 为 艺 术 再创 造 , 这再 字 的含 义之一 , 就体 现 于文 学 翻译 家 的创 造 是 在原 著 所
给定 的范 围乃 至线路 中进 行 的 , 只许 尽 可 能地 遵 循 和 贴近 , 不得 随 意偏 离 、 自由放 任 ” _ 2 j 。所 以 , 在“ 忠实” 与“ 叛逆” 之 间寻 找一个 平 衡点 , 正 是 我们 研 究 翻译 主 体 性 的意义 所在 。 格 林 童 话 是 由德 国著 名 的 语 言 学 家 格 林 兄 弟 ( G e b r t i d e r G r i mm) —— 雅 各 布 ・ 格林 ( J a c o b G r i m m, 1 7 8 5—1 8 6 3 ) 和 威 廉 ・格 林 ( Wi l h e l m G r i m m,1 7 8 6— 1 8 5 9 ) , 于1 8 0 6—1 8 2 2年之 间 , 在 以 口授 的方 式搜 集 了 大量 散落 于德 国 民问 的童 话 故事 之 后 , 将 其 编 辑整 理 而 出版 的一 套 童话 集 。对 于搜 集 到 的童话 故 事 , 格 林 兄弟 坚持对 童话 的情 节 不 作 任何 改 变 , 决 不 歪 曲故事 的 主题 。整部 童 话 集 共 分 为 : “ 儿 童 和 家庭 童 话 ” 2 0 0
作者简介 : 李
婷( 1 9 8 5一) , 女, 山 东济宁人 , 助教 , 硕 士, 研 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 实践 。
千百 年来 , 人 们 赋予 译 者 的这一 “ 仆人 ” 的 身份 ,
基 本 上是得 到 了认 同 的 。译 者 在 翻 译作 品时 , 也 总 是
童话 ; 1 9 2 8年 , 北京 文化学 社 编译 所 推 出刘 海蓬 、 杨 钟
片段 1 :
E s w a r e i n Ma n n ,d e r h a t t e d r e i S S h n e ,d a v o n h i e [ 3
d e r j t i n g s t e d e r D u m ml i n g ,u n d w u r d e v e r a c h t e t u n d v e r s p o t t e t , u n d b e i j e d e r G e l e g e n h e i t z u r t i e k g e s e t z t .
小 心翼 翼地 在原作 者 和读者 之 间履 行着 自己的这 一职
责 。但 是实 践证 明 , 译 者对原 作 的亦步 亦趋 , 并 不 完全 能 保证 译者 履行 好 忠 实 的 “ 仆人” 的 职责 , “ 语 言 与 文 化 的实 际差 异 构 成 了译 者 忠 实 的局 限 ” 。 _ 1 杨 武 能 说 过: “ 原 著与 译 本 、 原 作 者 与译 者之 间 的关 系 , 是 一 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