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儒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

合集下载

论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三个层次

论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三个层次
平其利,商贾以通其货,工不失其务,农不失其时,是
谓和德。”[10]
在道德水平上,圣人能够“参於天地,并於鬼
神”[3]。“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
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8]不仅如此,圣人还能合
“天道”、“地道”、“人道”于一身,“立天之道,曰阴与
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8]
威。”[1]。《国语》也说:“君子务治,小人务力。”[2]说
明春秋战国时期,“君子”和“小人”是因劳动方式的
不同而造成了社会地位的高低之别。儒家出于规范
每个等级行为规范的目的,在承认“君子”拥有比“小
人”较高的等级身份的前提下,又赋予了他们高尚的
道德品质。无论是“圣人”还是“贤人”,行“内圣外王
personality. They affirmed that everybody had the potential diathesis and the realistic potent to
consummate his perfect personality. But the potent between them was not equal. Different estate
“圣人”在先秦儒家理想的人格境界中居于最高
地位。无论是道德品格的水平,还是道德修养的自
觉程度,圣人都居所有人格之首。圣人是人类文明
史上有作出过杰出贡献的人。圣人改变了上古穴居
野处的生活环境,而“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
雨。”[8]圣人以棺椁的葬制和哀丧的丧礼,取代了古
之“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8]
道”的体悟,自觉修养身心,形成“仁”德,然后超越内

儒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

儒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

儒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引言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精神,它提倡的理念和思想塑造了中国人一种理想人格的追求。

本文将探讨儒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儒家文化精神的内涵儒家文化精神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理念和精髓,具有以下几个重要要素:1. 仁义道德儒家文化强调仁义道德的重要性。

仁者爱人,具有宽厚的胸怀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义者尊重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注重正义和公平。

儒家文化鼓励人们追求道德品质的完善,并通过仁义道德的实践来构建和维护社会和谐。

2. 尊孔崇经儒家文化尊重和崇拜古代圣贤先哲,特别是孔子。

儒家倡导学习和传承经典,认为通过研读经典可以获得真实的知识和智慧。

尊孔崇经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珍视,也代表了一种对历史文化积淀的回归和继承。

3. 和谐共享儒家文化倡导和谐共享的价值观。

和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追求和谐意味着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与此同时,儒家文化强调共享,认为个体的幸福应该与他人的幸福紧密相连,通过共享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4. 文化积淀儒家文化倡导崇尚文化传统和持续的文化积淀。

文化积淀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儒家文化通过强调文化传承和文化积淀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儒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儒家文化精神对理想人格的塑造有重要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个人道德修养儒家文化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

通过仁义道德的实践和遵守,个人可以获得道德的完善和提升。

儒家文化精神塑造了一种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个人形象,具有坚定的道德信仰和正确的行为准则。

2. 社会责任感儒家文化强调个体对社会的责任感。

理想人格应该具备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积极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

儒家文化通过强调仁义道德和和谐共享的价值观,培养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得个人更加关心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围绕思考儒家理想人格的传承对当代人的意义和作用400字作文

围绕思考儒家理想人格的传承对当代人的意义和作用400字作文

围绕思考儒家理想人格的传承对当代人的意义和作用400字作文《论语》是做人的灵魂、准则。

孔子认为,道德高尚的人在具备仁爱之心的同时,还必须兼备社会良知,敢于担当社会责任与正义——这就是孔子在《论语》中经常强调的“义”。

这里的“义”即道义、正义,准确地说,是一种社会良知与责任感……在孔夫子看来,“义”是安身立命之根本,道德的价值高于物质的利益,人的精神追求远比物质需要有意义。

合乎道义的生活,即使贫贱困苦,也能使人感到精神充实、快乐,而那种凭借不正当的手段谋得的富贵利禄,虽然可以使人得到物质利益的满足,却只如飘忽即逝的浮云,不值得一顾。

孔子主张道德高尚的人应“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为了追求道德的价值,即使是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这是孔子重“义”的一面。

同时,孔子虽然强调道德的价值,却并非绝对地排斥利。

他明确肯定,追求物质利益是人的天性,这一点连他本人也不例外。

孔夫子特别强调的是,谋求物质利益必须建立在合乎道义的基础上,不能无所节制,不能没有限度,不能为了个人的私利而损害道义。

他指出:“官与贵,是人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道德和金钱的关系问题凸现出来。

为此,正确看待和处理义与利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也是关系到做人立身的大事。

孔夫子的“见利思义”思想,有助于启迪今天的社会成员在这方面做出正确的道德取向,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也有利于社会朝着健康、良性的轨道迈进。

孔夫子认为,道德高尚的人要懂礼、讲礼。

礼是一个人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内心修养,具有强制性。

孔夫子非常赞赏周礼,“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周礼包括《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为“三礼”。

《周礼》又称《周官》,讲官制和政治制度;《仪礼》记述有关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礼仪制度;《礼记》则是一部秦汉以前儒家有关各种礼仪制度的论著选集,其中既有礼仪制度的记述,也有关于礼的理论及其伦理道德、学术思想的论述。

儒家文化的精神与价值观

儒家文化的精神与价值观

1998年第1期第35卷(总185期)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 U RN AL O F P EKIN G UN IV ERSIT Y(Huma nities and So cial Sciences) N o.11998 Gene ral No.185 V o l.35儒家文化的精神与价值观张学智内容提要 儒家文化的精神可以概括为道德理想主义、普遍和谐、自律和内在超越几个方面。

儒家文化的价值观以“三不朽”为集中体现。

道德理想主义以道德完美为人生最高追求,建立功业以道德修养为基础。

这是贯穿整个儒学发展的基本原则。

它对工具理性发达、人文价值失落的现实文化偏向有匡正作用。

普遍和谐包括自然界本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的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的和谐。

这对人的健康发展,人与环境的谐调,建立合理的人际关系有现实意义。

自律原则把人的道德选择的主动权、培养理想人格的精神动力提到突出地位,重视精神境界的提高,主张内在超越。

儒家的价值次序是立德、立功、立言,从中衍生出一系列中国文化的特点。

关键词 道德理想主义 普遍和谐 自律 内在超越 三不朽儒家是中国文化的主干,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中,儒家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各个方面,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东亚各国的文化也发生了巨大影响。

最近二十年来,由于亚洲四小龙及其他东亚国家显著的经济成就,儒家文化越来越多地引起世界的关注。

儒家文化对东亚经济的作用,越来越成为人们普遍感兴趣的问题。

儒家文化的精神,最重要的有以下几点:一、道德理想主义,二、普遍和谐观念,三、自律原则和内在超越。

儒家文化的价值观,则以“三不朽”为集中体现。

一、道德理想主义所谓道德理想主义指以道德完美为人生的第一价值,最高追求,完成道德人格是人生的最后归宿,建立功业以道德修养为基础。

在哲学上,道德理想主义把道德性作为宇宙本体,作为宇宙间一切事物体现出的性质。

2.1儒家文化的精髓及其现代意义

2.1儒家文化的精髓及其现代意义

儒家文化的精髓及其现代意义一、儒家文化的精髓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

它以心灵的自我修养与自我完善为主要目的。

而儒家文化的精髓主要在仁、礼和中庸这三个方面,一直绵延至今。

其具体意义如下:1.儒家文化的“仁”儒家文化中“仁”,就是爱人,就是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

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秩序,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对自身社会地位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

仁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必要,礼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意识。

——人们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就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人们普遍认可社会的道德秩序,普遍遵守符合自身社会地位的道德规范,造反作乱就没有道德依据(即没有意识形态基础)。

人民既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又没有造反作乱的意识,社会就可以长治久安。

古今中外,凡是能够使国家达到太平的统治,事实上都没有违背儒学的仁和礼两大原则。

2.儒家文化的“礼”儒学的真谛是仁礼一体。

不讲究仁,只讲究礼,人民就会反抗其统治。

不讲究礼,只讲究仁,人民就会轻慢其统治——即人民不受道德约束,就会由思想上的无政府状态引发现实中的无政府状态。

所以,仁和礼是一刻也不可以分开的,这就叫作仁礼一体。

人类社会是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古代人类受到自然界的威胁特别严重,每个人都必须依赖群体的力量才能生存。

因为这个原故,所以每个人都习惯于遵守群体共同的道德规范,而认为群体共性对个性的约束非常合理。

但是越到后世,人类受到自然界的威胁不断减弱。

因此,反对共性约束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潮便逐步发展起来。

所以,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就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

所以,礼必须根据不同的时代而有不同的内容。

拿着古代的“礼”来统治现代的社会,就会违背仁的原则。

违背了仁的礼,一定会受到人民的反对和反抗。

所以,礼贵在不违背仁的原则。

不违背仁的原则,就必须根据不同的时代而改变礼的一些具体内容。

只有根据时代变化而改变和调整礼的一些具体内容,才可以达到不违背仁的原则。

中国文化概论 第七章:儒家文化内容以及理想人格

中国文化概论 第七章:儒家文化内容以及理想人格

4、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本体论:理一元论。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 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 又各得之而以为性”。
朱熹
认识论:格物致知 “格物是物上穷其至理,致知是吾心无所不知”
二、陆、王心学
1、陆九渊:心学的创始人
王守仁
陆九渊与朱熹的思想分歧和交锋: 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 “鹅湖之会”
帝王
鲁哀公 汉平帝 隋文帝 唐太宗 唐太宗
封号
尼父 褒成宣尼公 先师尼父 先圣 宣父
北魏孝文帝 文圣尼父
唐朝
唐朝 唐朝 宋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清朝
乾封元年(666年)
天绶元年(690年) 开元二十七年(739年)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 大德十一年(1307年) 嘉靖九年(1530年) 顺治二年(1645年) 顺治十四年(1657年)
九经(唐代):
《诗经》、《书经》、《易经》、《周礼》、《礼记》、 《仪礼》、《左传》、《公羊传》、《榖梁传》
十三经(宋代):
《诗经》、《书经》、《易经》、《周礼》、《礼记》、 《仪礼》、《左传》、《公羊传》、《榖梁传》、 《论语》、《孝经》、《孟子》、《尔雅》
今文经: 1、以汉代流行文字隶书写成; 2、六经皆孔子所作,系托古改制之作; 3、尊奉孔子,认为孔子是政治家、教育家; 4、探求经文背后的微言大义。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托古改制的 社会改良思想,即用儒学来解释改 良思想。
三、新儒学的嬗变阶段: 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
孙中山“籍古创制”,仿慕儒家体制,创立了政权与治 权分立的民权学说和五权分立的政体学说。 <建国方略> 三民主义

儒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概论

儒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概论
《史记·孔子世家》
第二十七页,共58页。
2008奥运会迎宾(yínɡ bīn)语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颜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德不孤,必有邻。《里仁》 礼之用,和为贵。 《学而》 一、孔子是当时学问(xué wen)最大的人。 二、孔子是社会批评家。 三、孔子是百家争鸣的开启者。
第二十八页,共58页。
孔子死后,弟子及门人传播他的学术 和思想,形成了不同的门派。嫡派的孔门 道统是由曾子来进行的。曾参,小孔子四 十六岁,著《大学》、《孝经》,孔子孙 子子思师从曾子,著有《中庸》,孟子是 子思的弟子,是孔子的三传弟子。而荀子 这一派(yī pai)是从子夏这一派(yī pai)流出 来的。
《卫灵公》
第二十三页,共58页。
孔子的人学内涵(nèihán) 一、以人为本。 二、与人为善 三、修人以德 四、学而成人 “贤哉回也: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 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 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学 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3、在社会伦理方面,以“仁”释“礼”,试图把 社会外在的规范化为个人内在的道德伦理意识的 自觉要求。
4、在修身论方面,设计出一套由小及大,由近及 远的发展(fāzhǎn)人格和安邦定国的方案,为巩 固封建政权体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第十页,共58页。
孔子的生平及思想 孔子是父亲64岁“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为政第二(dì èr)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儒家文化的精神价值解读

儒家文化的精神价值解读

儒家文化的精神价值解读儒家是中国文化的主干,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中,儒家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各个方面,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东亚各国的文化也发生了巨大影响。

最近三十年来,由于中国及其他东亚国家显著的经济成就,儒家文化越来越多地引起世界的关注。

儒家文化对东亚经济的作用,越来越成为人们普遍感兴趣的问题。

儒家文化的精神,最重要的有以下几点:一、道德理想主义,二、普遍和谐观念,三、自律原则和内在超越。

儒家文化的价值观,则以“三不朽”为集中体现。

一、道德理想主义所谓道德理想主义指以道德完美为人生的最高价值,最高追求,完成道德人格是人生的最后归宿,建立功业以道德修养为基础。

在哲学上,道德理想主义把道德性作为宇宙本体,作为宇宙间一切事物体现出的性质。

先秦儒家的著名文献《易传》说:“天地之大德日生”,“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生生不息是宇宙的自然法则,也是道德原理,是儒家最主要的道德范畴“仁”的形上根据。

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了一些道德项目,但没有对这些项目作哲学学理上的发挥。

孟子从人的现实心理感受、心理经验方面论证了道德的本原地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把道德作为人本有的属性,人区别于禽兽的根本特点。

先秦儒家的另一位大师荀子提出“隆礼”、“重法”的主张,把道德作为政治纲领和立国根本,强调士君子的修身是施政的基础。

《中庸》提出“天命之谓性”,把宇宙的普遍法则“道”、“天命”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认为人性、物性是对“道”、“天”的获得,它有自然的和道德的双重含义。

《大学》提出“三纲领,八条目”,以格物致知为人格修养的最初步骤,以正心诚意为修齐治平的前提和根据,以“止至善”为修养的归宿。

先秦儒家的这些思想是后世儒家普遍奉行的原则和致思方向。

两汉是儒家经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

这一时期儒家和阴阳家结合,以阴阳五行为架构为范型笼罩一切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论语· 子路》 )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 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 阳货》) ★仁学的精妙之处: ★将外在的等级制度、历史传统转化为内在的道 德伦理意识的自觉要求,从整顿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推广到治理国家与社会上。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 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 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 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 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 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 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 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义是确定人的行为是否符合仁的价值准绳。
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 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 《孟子· 尽心上》 五、荀子及其思想 (一)荀子——博学踏实、致力于弘扬儒家学说的 学者
(二)性恶论 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荀子· 正名》) ①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 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 ②人性与社会道德不相协调。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 性恶篇》) ③提出‚化性起伪‛,即通过人为努力转化‚恶‛ 的人性,获得‚善‛的品质,使它符合道德规范。
(三)隆礼重法 ★荀子认为,矫正性恶的最好手段是礼 ,但也要 辅以法。 故礼者,养也。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别。曷谓 别?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 也。 ——《荀子· 礼论》 ★礼是法的根据,法的总纲,法是礼的体现、礼 的确认。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 宁。‛ ——《荀子· 修身》
“克己复礼为仁。‛《论语· 颜渊》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 颜渊》 ★孔子强调:社会各阶层都应用礼来约束自己的 行为,由礼乐培养内在的感情,完善人格精神。 ★孔子的思想立足于人本身来考虑问题,因此早 期儒学也被称为人学。
四、孟子与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一)中华民族的亚圣——孟子
★仁由家庭人伦发散到社会政治,从而构筑起中 国传统文化伦理——社会——政治学说的基本框 架的理论基础。 2、礼 以仁为基础的遵守宗法等级差别的行 为规范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 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 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 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
六、董仲舒与儒学独尊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对儒学的 最大贡献 (二)天人感应
★天是至高无上的人格神。
‚天者,自神之君也,王者之所尊也。‛
★“天人感应‛的直接表现就是君的意志代表天的 意志。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将阴阳五行伦理化:人有阴阳,天也有阴阳。 按照阳尊阴卑的理论
三纲五常(其中心是把忠和孝绝对化,其实质为 强化家族的宗法统治和封建君权)
三、孔子的主要思想 (一)仁——孔子思想的核心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1、爱亲人
血缘的亲子之爱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孝悌——为仁之本 思考:为什么中国人很早就产生了孝亲的意识, 为什么儒家孝亲的伦理观念一直被统治阶层与被 统治阶层所接受?
★儒家推崇的孝亲思想符合农业经济的需要。
2、爱他人 以爱心对待别人 3、忠恕原则——为仁之道 ①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 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 语· 卫灵公》) ②忠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 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 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 语· 雍也》)
的中心是爱人,尊重人,维护人的人格与尊 严。 4、 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体系 “刚、毅、木、讷近仁。‛
(《论语· 子路》 )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 宪 问》 )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 而无义为盗。‛ (《论语· 阳货》)
六、程朱理学对儒家思想的第二次改造 (一)二程 程 颐 程 颢
一、何谓‚儒‛? 商代——对一种宗教职业人员的称呼。 胡适曾说:‚儒是殷民族的教士‛。 冯友兰先生则说:‚儒本是有知识、技艺者之通 称。‛
春秋——以传授礼仪知识谋生的学识丰富的学者
二、孔子与先秦儒家学派的初创 (一)学识渊博、开办私学——成为儒家学派的 创始人
北京孔庙
(二)希望实践自己的政治主张,却被敬而不用。
《孟子· 公孙丑上》
3、性善论
仁政说的思想基础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 告子上》)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 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孟子· 公孙丑上》 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
对应仁、义、礼、智四种品德
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 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 腾文公上》)
(二)孟子的思想 1、孟子所处的时代——纷乱的战国时代 2、仁政思想 ★将仁从道德范畴推广到政治范畴
★仁政思想贯穿着‚民本‛思想的线索。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尽心下》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 心。‛ 《孟子· 滕文公上》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 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 视君如寇雠。‛ 《孟子· 离娄》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