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理想人格

合集下载

历史趣谈:庄子的三种人生境界 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历史趣谈:庄子的三种人生境界 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庄子的三种人生境界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导语:《庄子逍遥游》开宗明义提出了道家的理想人格至人、神人、圣人。

单看内七篇,三种人格,代表着三种不同的荣誉。

称号,此三者所以不同《庄子·逍遥游》开宗明义提出了道家的理想人格——至人、神人、圣人。

单看内七篇,三种人格,代表着三种不同的荣誉。

称号,此三者所以不同。

但作为三种人生境界,它们到底有什么不同,譬如至人到底比圣人高明在哪,庄周又未尝赋予深意。

"至人无已",无已便彻底打破了对立面,进入到所谓"吾丧我"(《齐物论》)的超然状态,由此看来,大约至人的境界最为高了。

但是,《大宗师》载女仍讲授"圣人"治道的步骤,即"外天下"——"外死生"(生指性)——"朝彻"——"见独"——"无古今"——"不死不生"——"撄宁"。

此处说的"不死不生"即指"外死生"(《天下篇》),"撄宁"即指打破了一切对立,这也就是"无己"。

可见,"圣人"的境界与"至人"的境界,理论上没有根本的不同,凡终其天年,视死如归,打破一切对立面的人,都算修成了正果,只是作为一种荣誉,"至人"、"神人"、"圣人"才表示不同的品位。

如宋荣子"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逍遥游》);列子"御风而行,冷然善也"(《逍遥游》);老子"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养生主》);他们分别代表着"圣人"、"神人"、和"至人"。

道家的五种境界

道家的五种境界

道家的五种境界
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流派,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法则,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外在的自由。

道家思想中的五种境界,是道家修行者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理解道家思想的重要方面。

一、逍遥游
逍遥游是道家思想中的最高境界,它强调的是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精神状态。

在逍遥游的境界中,人们不再受到世俗的束缚和限制,能够自由自在地追求内心的真实感受,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一种超脱的境界。

二、齐物论
齐物论是道家思想中的第二境界,它强调的是一种平等和包容的精神。

在齐物论的境界中,人们不再受到世俗的偏见和歧视,能够平等地看待万物,包容不同的思想和观念,达到一种宽广的境界。

三、养生主
养生主是道家思想中的第三境界,它强调的是一种健康和长寿的生活方式。

在养生主的境界中,人们注重饮食起居的规律和身体的锻炼,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四、大宗师
大宗师是道家思想中的第四境界,它强调的是一种道德和精神的高度。

在大宗师的境界中,人们注重道德修养和精神追求,追求一种高尚的人格和品质,以达到一种崇高的境界。

五、天地人
天地人是道家思想中的第五境界,它强调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在天地人的境界中,人们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精神状态,以达到一种永恒的境界。

道家的五种境界是道家修行者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理解道家思想的重要方面。

通过了解这些境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道家的思想精髓和修行方法,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实践。

浅谈道家的理想人格和《道德经》

浅谈道家的理想人格和《道德经》

浅谈道家的理想人格和《道德经》的现实意义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庄的“道”奠定了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基础,《道德经》中讲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家的哲学思想成为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时代精神产物,以及一种重要的文化渊源。

老子的《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博大精深。

《道德经》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著作,涵盖了宇宙观,人生观和社会政治观,虽然只有区区五千字,但是其中的辩证思想和哲学道理让人常读常新。

理想人格一般是指一定社会或阶级所倡导的道德上的完美典型,是人们普遍认为的完美人格形象,是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和道德理想的最高体现,不同的时代和社会有不同的理想人格。

每一时代都有自己的理想人格,它体现一个时代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体现着做人的方向和人格的标准。

在古代士人的人格建构中,道家思想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道家认定天道自然无为,把人从传统的天命论中解放出来,主张强调人性的自然性和真实性,把人的本质归于自然、素朴、无为和虚静,因此道家主张的是自然主义的理想人格。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各成其言,形成了各家学派追求的理想人格。

有人认为:“世界上最为完美的理想人格典范是道家的灵魂,儒家的形象,法家的技巧,这三者实现有机完美的统一”。

儒家和道家是中国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学派。

儒家教给我们在世间的进入,即一个人的自我实现,道家教给我们在世间的出世,即人格的超越。

道家是推行避世自修的,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治天下”主张,庄子的“回归自然,听任自然,顺应人情”态度,都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思考。

《道德经》中蕴含的辩证思想和主张的做人的原则对我们完美人格的形成有着很重要的导向意义。

老子追求的理想人格是清静,无为,不争。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阐释的是人理想的方式是顺导万物而不是妨害万物,圣人的行为准则是虽有所作为但是不与别人争。

《老子》的理想人格与人生实践

《老子》的理想人格与人生实践

《老子》的理想人格与人生实践《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由老子所著,被誉为道家经典之首。

老子谈论了人的理想人格和人生实践,主张追求内在的真实自然,与世俗的功利、利益观念划清界限。

以下将从《老子》中探讨理想人格与人生实践。

首先,老子对理想人格的描述可以总结为“无为而治”。

他认为,高尚的人应追求无为而治的理想,即不做一些过分干扰或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让自然的道德真理自行运行。

这种无为而治的人格特质,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操之过急,减少对外界的干扰与干预。

其次,老子主张“以柔克刚”。

在《老子》中,他强调虚弱、柔顺的品质优于强势、刚强。

他认为柔弱可以战胜强大,以忍耐与温柔来回应在生活中的挑战。

在理想人格中,柔弱的特质能够让人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保持平和的心态,不为外来因素所动摇。

此外,老子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他认为理想人格应该拥有全然无为的自然状态,没有个人意图的干涉和追求。

这种无为的状况并不是指不做任何事情,而是指在行动中没有追求权力、虚荣和欲望的背离。

无为而无不为表达了一种无欲无求的心境,远离功利欲望,追求真实、自然的生活方式。

针对理想人格的实践,老子提出了相应的生活哲学。

他主张“守拙”,即在生活中要保持谦逊和简单的态度,不追求外在的名利和虚荣。

只有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符合自然的规律。

他同时鼓励人们遵循“无欲则刚”,即不贪图身外物质的诱惑,保持自己的纯真本性,追求心灵的平静和宁静。

在人生实践中,老子主张“无为而不为”。

他认为,人应当按照自己真实的本性去行动,不要追求权力、地位和欲望,而是要保持谦逊、无私、宽容的态度,实现自己与自然的共生与和谐。

通过不为外物所动,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人们能够更好地探索自己的内在世界,发现内心的真实需求,并与他人共同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总结起来,《老子》提出了一种理想人格和人生实践方式,强调追求内在的真实自然,与功利、利益的世俗观念相区分。

道家玄门弟子的特点

道家玄门弟子的特点

道家玄门弟子的特点
1.谦逊低调:道家认为“柔弱胜刚强”,注重柔性力量和内在修养,因此道家弟子都比较谦逊低调,不喜欢张扬和争斗。

2. 崇尚自然:道家弟子注重与自然相融合,追求自然的本真和自然之道,常常修炼在山林中,借助自然力量来提升自身修养。

3. 追求无为而治:道家认为“无为而治”是最高境界,因此弟子们注重“无为”,不过度干预事物的发展,以达到顺其自然的效果。

4. 持守中庸:道家认为“中庸之道”是最理想的状态,因此弟子们注重保持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地处理事物,不走极端。

5. 崇尚道德:道家注重修养自身,追求道德高尚,因此弟子们都有着高度的道德自律和自我约束力。

6. 多修炼:在道家中,修炼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道家弟子常常进行各种修炼,如静坐、气功、养生等,以提升自身的修养。

- 1 -。

先秦儒道理想人格思想之比较及现实意义

先秦儒道理想人格思想之比较及现实意义

先秦儒道理想人格思想之比较及现实意义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是中国文化领域中两大主流思潮。

两家主张各异,但对于理想人格的探讨均颇有建树。

儒家主张以仁爱为中心,追求完美的君子之德;道家则主张以自然为中心,推崇完美的自然人格。

本文将对两家理想人格思想进行比较,并探讨其现实意义。

一、理想人格思想比较儒家强调“人之为人也,必具备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方才是真正的人”,强调追求完美的君子之德。

儒家认为,只有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尊重、诚信、善待他人等美德才是合格的人。

同时,儒家也追求自我完美,认为适度的奢华、美食、美酒等,表现出对自己的合理关爱是必要的。

道家则主张以自然为中心,推崇完美的自然人格。

道家认为,人类不应该与自然对抗,而应该悉心照顾自然,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道家强调,追求自我完美,不应该在外在材料上追求,而应该在自我内心修养中寻求。

他们认为,自我修行只有在内心境界完善,达到“无我”的状态,才是真正的完美。

二、现实意义探讨1. 追求真正的人格魅力现今社会中,被称作“颜值即正义”的观念已经占据了很大比重,但是在儒学和道家的思想中,都强调了人格魅力的重要性。

这就提醒我们,在个人追求完美的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和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尊重他人,善待他人,更加信赖自己,从而让自己有更加美好的人生。

2. 解决沟通障碍在当今社会中,许多在职场及个人境遇中,人们之间的沟通遭遇越来越多,而儒家思想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道家思想中的“以和为贵”,都提醒人们在沟通中要解决冲突,多一些宽容和谅解,尊重他人隐私权和观点,这样与他人交流时就不容易出现误解。

3. 用平和心态面对孤独现在的社会杂乱无章,人们之间的沟通渐渐变得浅薄,而道家的理想人格追求,暗示我们可以用平和的心态面对孤独。

在人生中会有这样那样的独处时间,在此期间,我们可以通过独自反省,自我修养的方式,寻找自我,达到心灵上的完善。

在独居时,通过阅读、思考等方式开拓自己的心灵,令精神得到提升,以达到完美的自我。

道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实用资料ppt

道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实用资料ppt
(汉、唐、宋初都用道家思想治国,当盛世时皆用儒学)
魏晋玄学——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是道家思想的深化; 二、简述庄子的思想。
庄子把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发展为相对主义的诡辩论,又把老子的无为论推向极端,改造为无心于一切的“逍遥游”,而不再幻想通过 无为的手段达到无不为的政治目的。
能自觉而严格地区分“可玄道”学之发“道展”与的“三恒道个”的时本期质区:别;
庄子把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发展为相对主义的诡辩论,又把老子 的无为论推向极端,改造为无心于一切的“逍遥游”,而不 再幻想通过无为的手段达到无不为的政治目的。
庄子从对生命内在本性(自然生活)的感悟中,提出寻找精神 家园的希望,表达了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之情。
第二节 道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演变
《淮南子》——黄老之学的集大成之作,代表了汉代道学的最 高成就; 道是庄子抽象出来的一个无所不有、无所不能、没有意
顺任自然 长生久视 修性养生 超迈逍遥 (内倾思维、养生得道、抱朴守拙)
第四节 儒家与道家的互补
一、儒道互补是一种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
(同源异流,各有擅长,魏晋儒道合流,程朱理学)
二、儒道互补是一个不断实践的历程
(汉、唐、宋初都用道家思想治国,当盛世时皆用儒学)
三、儒道互补还表现为人格精神的高度熔铸
(论述)
1.老子把“道”作为宇宙观的最高范畴; 2.能自觉而严格地区分“可道”之“道”与“恒道”的本质区
别;
3.并以“道”来贯通天、地、人三个层面,表现出对宇宙本质 的终极探寻
4.开辟了中国思辨哲学的全新道路,具有合理的唯物内核; 5.它打破了人们对天的敬畏,推倒了“天”的人格神地位。 6.具体说来,老子的“道”具有三大内涵:第一,道是“无”
它打破了人们对天的敬畏,推倒了“天”的人格神地位。

追求“清静无为”的道家“隐士人格”

追求“清静无为”的道家“隐士人格”

追求“清静无为”的道家“隐士人格”追求“清静无为”的道家“隐士人格”_中国传统文化概观(一)道家的理想人格——隐士人格与儒家积极入世的态度不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设计了一种企图超越世俗的游世型的理想人格,即“隐士人格”。

或许春秋战国时代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使老庄感慨:“祸兮福所倚!”所以,人活在世上最重要的是要懂得明哲保身,要明哲保身就要与世无争,宠辱不惊,大智若愚,随遇而安,知足常乐,吃亏是福,难得糊涂等等。

1.道家理想人格的特征道家的理想人格特征是主张淡泊名利,平和心性,主张“轻利寡欲”、“致虚守静”、“无私不争”,强调“复归于朴”、“绝圣弃智”,崇尚清静无为,提倡无欲,“是以圣人不行而智,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老子》第四十七章)。

反之,如果图荣华、享宝贵、争名逐利,恣情纵欲,胡作妄为,必然背“道”而驰,离“道”更远,不能得到“道”了。

2.道家理想人格的实质道家的理想人格实质是“道通为一”、“抱一为天下式”,一就是道的意思,意思是,圣人守道,以作为天下的法则,道就是顺其自然。

道家认为委屈反而可以保全,弯曲反而可以伸直,底下反而可以盈满,破旧反而可以更新,少了反而可以得到,多了反而变得疑惑,所以老子认为一切要顺其自然,在顺其自然中保持人的精神自由和意志独立。

在道家看来,现实的个人在社会中是极其渺小的,人所要做的是保持其自然本性,不为物欲蒙蔽,不为他物牵累,“致虚极,守静笃”,“依德而行,循道而趋”,纵情于山水间,逍遥于天地外,做到不辨物我,不执是非,不论善恶,安时处顺,全真保性,从而达到本性与大道统一。

总的来说,道家主张取“遁世”态度,主张与世无争,回避社会矛盾,向后退让:退回自然,返璞归真,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退回自我及其内心情感,清静无为,陶情冶性,寻求自我内心的和谐宁静。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的人生理论对中华民族的心理文化结构和人生观的塑造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道家反对人为物役,主张不为礼法所拘、追求个体身心自由,直接影响了魏晋时期人的觉醒,开后代个性解放思想之先河;道家超迈旷达的人生态度,培养了中国人的乐观精神,陶冶了人们的豪放性格;道家要求人们超凡脱俗、自然无为,返璞归真,保持纯洁的天性和心境的虚静淡泊,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使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保持心灵上的宁静和心理上的平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是我国古代社会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整个社会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这种变革反映在思想届就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这在我国是绝对空前绝后的。

而在众多的学术流派中比较著名的就是:儒、道、法、墨这四家,其中又以儒、道最为影响深远。

道家理想人格虽然不像儒家理想人格那样占据历史文化的主流,但它独特而深刻的内涵体现着该时代人们特有的文化心态、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今天仍不失为时代新人格构建有借鉴意义的蓝本。

于丹教授曾经在她的演讲中说过“儒家与道家给我们的是什么呢?我觉得儒家给我们的中国人的一片心灵的土地,道家给我们的是头顶上一片心灵的天空。

”与儒家教给我们的“接济天下”不同,道家教给我们的是一个人的社会人格的实现,是出世,是自我的超越,它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至人无己”的一种虚拟的理想人格。

一、道家理想人格的基础
道家的这种理想人格是在其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条件下形成的,是当时的人们依据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形象塑造出来的、最值得追求向往的最完美的人格典范。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理想人格的主要构想者,其代表作为《老子》和《庄子》。

道家理想人格的提出建立在对现实的批判、否定与超越的基础之上,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老子指出,当时的社会现状、儒家的道德说教都是对人类天性的限制和损害,是造成贫困的根源。

他认为,“仁义”是人的最大桎梏,因此,他主张“绝巧弃利”,“绝仁弃义”,“绝圣弃智”等。

鼓励人们崇尚自然无为,追求内在自我,摒弃一切外在诱惑,保持内心的平静,进入一种“真人”的境界。

二、道家理想人格的特点
与其他各家相比,道家的独特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内圣外王、修身治国的价值目标。

道家也以“内圣外王”为其理想人格结构,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一种精神境界,着眼于“内圣”,“无不为”则指治世之道,着眼于“外王”。

道家思想中的理想人格也包含有治国平天下的重大社会责任,要求人们把个人的良好品格推及社会。

老子设想的“小国寡民”社会和庄子向往的“至德之地”都是由此而来的。

老子认为真正的圣人应是内修其本,而不是外在。

第二,超越物欲、超越现实的思想境界。

老庄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社会动荡、人人自危的时代。

君子不是为物质的享受而活着,主要是以道德的完美,以理义悦我心。

老庄主张无私无欲,不让精神受外物所累。

老子主张让小民“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庄子认为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摆脱外在的诱惑,远离声色,达到“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

他们深切地体会到,现实社会已把人变成奴隶,扭曲了人的本性,人们对“名”、“利”的追求变得虚伪贪婪,所以道家的理想人格要求超越世俗羁绊。

第三,“为道日损”、心斋、坐忘的构建途径。

在道家看来,欲望和知识会干扰人的清静之心,是道德沦丧的原因和表现。

所以他们提出要崇尚自然无为,把一切都忘掉,这样才能“天人合一”,达到最终的理想人格。

三、道家理想人格的现代启示
面对现代社会人们道德观念的退化,道家理想人格对我们仍有有益的启示。

第一,提倡“功成名遂身退”。

韩信在楚汉战争中为刘汉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不知谦退,居功自傲,最后被杀,至死才明白“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的道理。

道家鄙视权贵,淡化做官心理。

这种“粪土万户侯”的精神,无论过去或现在都具有某种进步意义。

第二,道家尚“俭”,主张“少私寡欲”。

老子指出贪欲是伤身、败德、破家、亡国的根原。

我们不能不深思,当前市场经济的利益原则常常驱使我们走向功利,无限度地追求财富。

我们应该可以从道家思想中吸取其合理成份,节制自己的欲望,使身心能健康发展。

第三,道家重“容”。

道家思想立足整个宇宙,使人心胸豁达,提供了在逆境中得到解脱的方法,求得心理平衡,从而填补了儒法思想留下来的精神空间。

有容乃大,泰山不厌泥土故成其高,大海不捐细流故成其深。

要重视每个人的价值,善于帮助人、培养人,并认为:“以德报怨”是调解仇怨的最好办法。

当然,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道家理想人格的局限性。

例如道家理想人格标准的帝王化、神圣化,人格取向上的片面性,重义轻利,重德轻才,重道轻器,以道制欲,对民族性格的形成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后果。

我们应辩证地看待,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参考:白平——《道家的理想人格》
左高山左妙芳——《论道家理想人格及其现代启示》
于丹——《论儒家与道家——心灵的天空心灵的土地》
道教的理想人格
班级:经管系会计一班
姓名:李筱晨
学号:0803010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