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理想人格及其现代价值
先秦儒家理想人格模式的现代价值

人” 这一理想人格表现得最为尊重 , 述得最 为详 论
细 。先秦 儒家 认为 ,圣 人 ” 至 高 、 “ 是 至大 、 至神 的理 想人 格 ,君子 ” 格则 比“ 人” 一个 层 次 。如 果 “ 人 圣 低 说 ,圣 人 ” 为一 种 最 高 的理 想 人 格 , 修养 者 一 “ 作 给
是 既通 晓一统 天下 的外王 之道又 通 晓道 德修 养 内圣
之学 的理想人 格 。所 以在苟 子 的 著述 中 , 大 量使 他 用 “ 王” 圣 一词 , 代 表 其 心 目中 的理想 修 养 目标 。 来 应 该说 , 苟子 树 立 的 “ 王 ” 圣 理想 , 承 发 展 了 孔 子 继
21 02年 5月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M y2 1 a ,0 2
第 3 总第 17 期( 5 期总第 2 卷) 8
J r lfhn u Yu n ei oPlc cn o aoS d g oh i ̄ yf oi ic u a o tU v t i  ̄Se e n t
挖掘出这一模式的丰富 内涵 , 以期对现代社会理想
人格 模式 的建 构提 供养 分 。
先秦儒 家 理想人 格模 式 的历史 流变
一
、
种可望不可 即的感 觉, 相对而言 , 先秦儒 家树立 的
“ 子” 君 人格 , 则是 一种 对修 养 者来 说 较 为 贴 近实 际 的道德 楷模 。需要 指 出 的是 , 游 世 型 的道 家 和 出 与
・
5・
体 修养所 得 推广 到社 会层 面 , 去齐家 、 国 、 天下 。 治 平 用 一个 词概 括 即 “ 内圣外 王 ” 。虽 然 “ 内圣 外 王 ” 一 词 最早 出现 在 道 家 代 表 人 物 庄 子 的 著述 里 , 圣有 “
浅论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及其现实价值

浅论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及其现实价值作者:赵江燕王悦霏来源:《山东工业技术》2013年第09期【摘要】先秦儒家君子人格强调“君子”应当以“仁”为本,以“礼”为质,并具备重义轻利的品质、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诚信的价值观念。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进行现代转化之后,对于当代社会提升国民精神境界、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现实价值先秦儒学无疑是中国儒家思想发展最基本的源头。
先秦儒学最令人们追忆的不是百家争鸣的学术地位,也不是它严谨的思想体系,而是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思想。
其中,“君子人格”的人生精神与道德目标,为后人最为追仰、推崇。
1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的内涵“君子”一词早在《尚书》、《周易》、《诗经》等一些先秦典籍中就已经出现。
但最初的“君子”是贵族统治者的专称,专指社会上位居高位的人。
后来,到了春秋后期,出现了“礼崩乐坏”、“春秋无义战”的混乱局面。
面对混乱的社会现状和日益滑坡的社会道德标准,孔子提出了最为理想的人格形象——“君子”,希望通过这种理想人格重塑社会道德标准。
孔子对“君子”作了新的诠释并大力倡导,“君子”逐渐从身份地位上的概念演化为道德品质的内涵,成为代表个人道德品质高低的名词。
如“谦谦君子”[1]。
“君子”作为孔子学说中的理想人格范式与“小人”是相对的。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4];“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5]。
在孔子看来,君子形象是内外美兼修的统一,既要有“仁者爱人”的伟大情怀,又要有得体高雅的仪表言谈。
相对于“君子”,“人格”是一个出现较晚的词。
“人格”,即“为人之道”,是指一个人为人处事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一个人在社会道德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
因此,儒家思想者们将他们所提倡的“理想人格”称之为“君子人格”。
2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的基本特质2.1 君子要有“仁爱”的情怀“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其人格理论的基点。
儒家理想人格的主要内容

儒家理想人格的主要内容儒家理想人格的主要内容1. 仁者为本•仁者为本是儒家理想人格的核心价值观。
•仁者指的是具备博爱、仁爱、慈悲等品德的人。
•儒家主张人应以仁为本,追求真善美,成就道德高尚的人格。
2. 孝道与家庭观念•孝道在儒家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
•儒家强调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的重要性。
•儒家认为,通过履行孝道可以培养个人品德,塑造良好家庭关系,维系社会稳定。
3. 中庸之道与平衡•儒家追求中庸之道,强调在各个方面保持适度和平衡。
•中庸指的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寻找平衡点。
•儒家主张追求适度的欲望、思想与行为,避免过度的极端。
4.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理想人格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全面发展。
•修身指个人要自我反省,修养品德,使自己成为有道德的人。
•齐家指要照顾家庭,维系家庭和谐。
•治国强调君主和官员应依法治国,为人民谋福祉。
•平天下指实现社会公平和和谐。
5. 教育与君子理想•儒家推崇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教育塑造君子人格。
•君子是指具备高尚品德和修养的人。
•儒家认为君子应追求道德完美,做到知行合一。
6. 礼仪与道德规范•礼仪与道德规范是儒家倡导的行为准则。
•礼仪指的是社会交往中的规范和礼节。
•儒家主张人应遵循道德规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7. 忠诚与忍让•儒家强调忠诚于国家和君主,将道义放在第一位。
•忍让是指在人际关系中要宽容、谦让、退让。
•儒家认为忠诚和忍让是塑造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
总结:儒家理想人格的主要内容包括仁者为本、孝道与家庭观念、中庸之道与平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教育与君子理想、礼仪与道德规范、忠诚与忍让等。
这些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构成了儒家理念下的道德人格模范。
8. 自律与自我反省•儒家强调个人的自律和自我反省。
•自律是指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追求内在的道德准则。
•自我反省是指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反思,及时纠正错误,不断改进自己。
9. 和谐人际关系•儒家强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论儒家的核心思想仁及时代价值

论儒家的核心思想仁及时代价值作者:秦洋洋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14期摘要:“仁”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思想内涵十分丰富,作为人与人发生关系应本的理性精神和道理来说,其内涵和外延可归纳为爱人、忠恕、务实三条。
“仁”既是理想人格,又是道德境界;仁学是人际关系学也是道德论。
在这个大变动时代,“仁”是生存之道,处世之道,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仁;哲学基础;内涵;时代价值“仁”观念是孔子学说的中心,《论语》58章中,记述孔子使用仁字达109次,均超出所用的礼、乐、道、德、义各字很多。
而孔子所言“礼”、“乐”、“道”、“德”、“义”,都直接或间接本着“仁”、又归结于“仁”;没了“仁”,“礼”、“乐”、“道”、“德”、“义”就成了空壳;没有了内容,或者不是“仁”这个内容了。
用孔子的话说,这就是“仁而不仁如礼何,仁而不仁如乐何”。
据此可知,孔子的道就是一切从“仁”出发,把“仁”贯穿于他的思想体系的全过程。
无疑,“仁”就是儒家基本思想范畴的总的基础。
一、仁的哲学基础有人说:孔子的仁,在认识论上,有唯物论的经验性质;在方法论上,有辩证法思维。
这样从哲学高度的评价,是合乎实际,有其道理的。
因为(1)唯物论的经验论,是认识来源于客观存在,而孔子在如何让确立仁的概念上就明确地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用现在的话说,也就是说,能够从客观存在的现实之中抓住带有普遍性的典型事例,分析问题,找出原因,就可说是确立仁的方式。
这个分析问题,找出原因的方式,亦即孔子所说的“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可知孔子的仁的概念的确立,是本着客观存在的,当然也是从社会实践中得出的结论。
(2)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辩证法是普遍联系的科学。
孔子思想体系的形成过程,就是孔子把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人的思维与客观存在普遍联系起来而统一考虑,反复分析、推理的交错复杂的辩证思维过程。
孔子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换句话说,也就是他主张“学”、“思“兼顾。
孔子的理想世界与理想人格

孔子的理想世界与理想人格严循东 2021年4月30日孔子理想人格的典型:君子要“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1、孔子的理想世界孔子的理想世界是一个个体与群体和谐的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个人追求理想人生,可以达成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技术与经济停滞的时代,一九七二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顾志耐称之为“传统停滞时代”(traditional stagnation epoch)。
传统停滞时代并非没有技术进步,而是没有长期持续不断的技术进步。
偶发一次性的技术进步,使劳动生产力提高,社会的总产值,即GDP增加,人均产值因而增加,生活改善,然而人口随之增加,使人均产值重回原来的水准。
所以传统停滞时代只有GDP增加,没有人均GDP增加。
因此孔子的理想世界,不追求经济进步或经济成长,只追求社会和谐,让人民在和谐的环境中安居乐业,过幸福的日子。
十八世纪后半,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展开,技术进步在科技研发和资主义制度支持下,取得长期持续不断的性质,带领世界进入顾志耐的现代成长时代(modern growth epoch),理想世界就必须在社会和谐之外,加上经济进步或经济成长。
2、伦理优先的价值观孔子的理想人生最根本的部分,是伦理优先的价值观。
所谓价值就是可以直接满足我们内心需要,让我们感到幸福的东西,主要为伦理、财富,以及社会地位与名声;由于可以直接满足我们内心的需要,所以叫作“内在价值”(intrinsicvalue),也是人生追求的“最终目的”(ultimate end )。
伦理就是人与人之间适当的关系。
伦理的实践是道德,道德表现在行为之上为品德,具有品德之人为君子。
君子是孔子理想人格的典型。
孔子的理想人生包括三个阶段,代表三种不断提升的境界,就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3、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

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理想人格大丈夫在儒家思想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大丈夫是孟子对于人类理想人格的一种描述,代表着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和人格风范。
本文将从大丈夫的概念、特点、实践意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大丈夫的概念大丈夫这个概念源自于孟子的思想,他认为大丈夫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意志,能够超越个人的利益和情感,以天下为己任,担当起社会责任。
大丈夫在行为上应该做到正直、诚实、有勇气,不屈不挠地追求真理和正义。
在精神上,大丈夫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境界和崇高的品质,能够超越个人的得失和情感波动,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做出贡献。
二、大丈夫的特点1.高尚的道德品质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是成为大丈夫的基础。
这种道德品质包括仁爱、忠诚、诚实、公正等。
大丈夫应该时刻保持这些美德,并在实践中体现出来。
2.坚定的意志大丈夫还应该具备坚定的意志,能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勇气。
这种坚定的意志能够使大丈夫在追求真理和正义的过程中不屈不挠,始终保持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3.以天下为己任大丈夫应该具备超越个人利益的社会责任感,能够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种责任感不仅体现在言语上,更体现在实践中。
大丈夫应该在行动上表现出对社会的关爱和责任,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4.正直和诚实大丈夫应该具备正直和诚实的品质,能够在言行中保持一致,不虚假、不隐瞒。
这种正直和诚实能够使大丈夫在社会交往中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三、大丈夫的实践意义1.对个人的意义成为大丈夫对于个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具备大丈夫的品质能够使个人在道德上更加完善,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其次,具备大丈夫的品质能够使个人在职业生涯中更加成功。
因为大丈夫的品质能够使个人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从而在事业上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支持。
最后,具备大丈夫的品质能够使个人在社会中更加有用。
孔子君子道德理想人格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孔子君子道德理想人格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作者:胡嘉宴来源:《山东青年》2014年第07期摘要:孔子所提出的“君子”人格是一种理想人格,且已经成为人们的道德典范。
针对“君子”人格的内涵,孔子指出,“仁、智、勇”是君子必备的德性,“中庸”是君子的处世之道,而“仁者安仁”则是君子的价值观。
孔子所提出的“君子”理想人格对于当今社会的健康进步和道德价值观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君子人格;孔子思想;儒家学说;现代价值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创立并大力发展了儒家学说,并提出了“君子”人格。
经由众多儒家学者的不断传承和修正,“君子”的人格概念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
君子人格对现代社会的价值和作用有哪些呢?一、提出“君子”人格的历史环境孔子所生活的年代是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中国处于从奴隶社会转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局势、思想文化等领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1、社会经济条件——由奴隶制逐渐转向封建制在原有的奴隶社会中,奴隶没有任何私有财产,其自身所具备的劳动力以及所有的生产资料都归奴隶主所有,而随着封建社会的建立,农民拥有了自己的土地,能自己支配除“交租”之外剩余的粮食。
封建制社会的形成,不断驱使农民积极开垦土地。
但是,与此同时,也滋生了人们“贪财”、“好富”的贪欲,这种贪欲颠覆了原有的道德和价值观念,道德风气逐渐得到破坏。
2、政治条件——争夺土地的战争不断封建制社会的建立,建立了新的社会生产关系,也动摇了奴隶制社会的政治基础。
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有了土地就意味着能够有权势。
因此,争夺土地的战争此起彼伏。
而在平民百姓中,父子、兄弟也相互争夺土地的继承权,甚至不少亲人因此而反目成仇。
政治局势的混乱以及民间风气的破坏,使得整个社会的秩序都十分混乱。
3、思想领域——思想学派不断出现社会秩序的混乱以及原有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迅速衰亡,使得社会需要新的道德价值观念来统领,以建立有序、安定的新的社会秩序。
儒家思想的社会学价值及其现实意义

刍议儒家思想的社会学价值及其现实意义摘要: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最重要的文化思想学说,它兼容并包、与时俱进,最全面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儒家思想中国文化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法国巴黎集会时发布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这一警世名言,既深刻反映了当今世界对于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文化之认可,又透视了儒家文化在当今全球化浪潮中的重大现实价值。
一,儒家思想的社会学价值孔子创立、其他先哲们补充与完善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 儒家文化就是我国古代的社会学,并且是内容十分丰富博大精深的,以“礼”、“仁”为理论核心,以经世致用即应用性为主要特点,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宗旨和蓝图的具有中华文明特色的社会学。
就儒文化社会学的现代价值来看,其价值、作用仍是多方面的。
其精华仍可被视为国宝,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优秀、最有价值的东西,是祖先留给中华民族的,也是前人留给全人类代代子孙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有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在现代仍有着强大的社会整合价值,及有着促进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社会价值三个方面。
儒文化社会学中的自强不息的思想和民族精神,如:革故鼎新精神,重教化的精神,修、齐、治、平,为政以德及德法兼施的政治思想,重人伦道德的精神,仁、义、礼、智、信五常美德,尊义重信守诚的价值观,君子人格,人和自然和谐思想等等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都有着重大现实价值。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文化发展没有中断的国家。
中国文化传统之所以能一以贯之,古代文化典籍之所以能比较完整的保存和流传,其中孔子编订“六经”功不可没。
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化始终如一地朝着自己独特的路径迈进,这不能不说与孔子编订“六经”有关。
“六经”中体现的孔子思想,不但影响着后人,规约着后人的行为,而且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育。
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这一历史进程中,除儒家文化外,没有任何其他东西可以深刻到足以给中国文化提供主体性的东西,其他文化只能自觉融入到儒家文化中才有自己的生存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φ //www.cnki.net 论 儒 家 理 想 人 格 及 其 现 代 价 值 郭广银 内容提要 总览历 代儒家的伦理 思想 ,可以发现理 想人格 学说在其 中 占有极 为 重要的地位 。从理想人格的具体模 式看,在儒家的伦理 思想 中,有 两 类 理 想人格一直 是世人所推 崇 的t 一是圣王 人格 ,一是君子人格 。前者是儒家所设定的做人的最高典 范,后者是做人的一般范型 。圣王 人格源 于孔 孟,发展于苟 子及《 大 学·礼记》,最终完 备于束明理 学,形成 了 由格物、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八条目 组 成 的圣王人格理论 。儒家的君子人格作为 做人的一般范型 ,是对圣王人格的补充 ,君子 人格体现在 重 义轻利 的素质、安 贫 乐道的风范 、自强 不 息的精神 、坦 荡宽容的品 性 几 个方 面 。儒家理想人格理论有其积极 的现代价值 ,对于 当 代社会的人们 加强群体合作 关 系 、克服社会危机 、解决环境问题 ,促进 人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
儒家理想人格的剖视 在我国道德理论与实践中 ,理想人格问 题一直是古人从事道德修养所普遍关心 的问 题。所谓人格,它是人之所以为人之所在 。在 古代,格的原始意义指方形的框子 ,引申意为 法式和标准 。因而合乎做人的标准就称有人 格,不合做人的标准就叫无人格 。理想人格问 题就是要求做人达到 、合乎什么样的标准 、范 式的问题,它是人们在立人立德的修养生活 中所追寻的做人的终极范式 。 作为传统思想的主流 ,儒家伦理学说的 理论兴奋点一直在理想人格上 。翻开世界文 明史,欧、亚、印三大古老文明系统 ,就对理想 人格论述的力度和跨度而言 ,无有出其右者 。 从理想人格的具体模式来看 ,总览历代儒家 伦理学说,有两类理想人格是一直得到公认 的,这便是圣王人格和君子人格 。前者是该学 说所设定的做人的最高典范 ,后者则是做人 的一般范型。 儒家的圣王人格即内圣外王人格 ,是全 德、全智 、全功的体现 ,它是在儒家伦理学说 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起源于孔子和孟 子 ,发展于苟子及《大学· 札记》,最终完备于 宋明理学 。《论语》里并没有“圣王”一词 ,但事 实上 ,内圣外王的观念奠基于孔子 。《论语》中 记载了孔子与子贡的这样一段对话 :“子贡 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何如?可谓仁乎 ? 子曰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 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① 可 见,在孔子看来 ,圣人高于仁者,圣人是至高 、 至大 、至神的理想人格 。这样的境界,就连尧 舜也难完全达到 ,更何况一般的凡夫俗子 。然 而,孔子并未因此而放弃对理想人格的倡导 与追求 。孔子的时代,礼崩乐坏的社会问题相 当严重 ,曾长期作为约束人们行为和维系社
91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φ //www .crud.net
会稳定的力量的周代文制 ,日趋动摇和失效 。 这种现象促使孔子深思 z 是什么原因使周代 的文制动摇和失效了 ?他思考的结果是 :社会 礼崩乐坏根源在于人心的麻痹和堕落 ,所以 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式 ,不在于修改文制去适 应人,而是要从人心上着手,重建自我控制的 能力,以适应客观的规范。于是,孔子的学说 就必然落脚于“克己”的修养上 ,这正是内圣 的核心之所在。不过,内圣只是孔子所提倡的 手段,而重建周代文制的权威才是目 的.显然 归宿又落到了外王上 。由此可见,内圣外王的 观念,在孔子那里已初具规模 。 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圣人观 ,认为圣 人代表了人们道德的极至,严格意义上的圣 人不是每个时代都能出现的 。《孟子· 离委 上》中说:“规矩 ,方圆之至也 P 圣人,人伦之至 也。”把圣人规定为人伦之至后 ,孟子又把圣 的涵义阐释为“仁且智飞 他把孔子推崇为既 仁又智的圣人 ,他说 z “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 : 夫子圣矣乎 ?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庆 而教不倦也 。子贡曰 t 学不厌,智也 z教不倦 , 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②这样,孟子把 崇高的圣人理想人格用仁与智等具体的道德 修养内容联系起来 ,鼓励人们在修养过程不 断见贤思齐,向圣人境界努力 。他一再强调 : “仁者无敌于天下”、“修其身而天下平”,使内 圣与外王之间的关系更为明晰密切 。应当指 出的是,孔孟作为圣王人格的开辟者 ,对于内 圣与外王的差别以及由内圣走向外王的具体 途径并没有清醒的认识 ,在他们看来 ,内圣一 面如完成 ,外王一面也就自然 眼着完成。 如果说孟子强调在仁且智的内在道德修 养方面铸造“圣人”理想人格的话 ,那么苟子 则是强调“圣人”理想人格的外在的社会事 功;如果说孟子强调“内圣”的话,那么苟子更 多的强调“外王”。苟子明确提出内圣外王是 有区别的 ,内圣是主观的,外王是客观的 ,圣 王人格应该是主客观统一的结果 。所以在他
92
的论著中,大量出现了“圣王”一词 ,来代表其 理想人格 。在苟子看来,“圣人”的外王功夫 , 并非轻视内在的道德素养 。相反 ,他认为修身 是治国的前提 ,个人的心性道德修养比治国 的事功更为重要 。《苟子· 修身》中首先说 :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傲然必 以自省 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 ,不善在身,然必 以自恶也。”苟子还首倡“慎独”的修养论以鼓 励 人们努力达到“至德”的理想人格 。他说 : “君子至德,嘿然至喻,未施而亲 ,不怒而威 : 夫此顺命 ,以慎其独也”③ 。这种在个人独处 而无人觉察时仍需谨慎地遵行道德标准 、严 格自律的修养要求 ,开启了儒家“慎独”修养 说的先河 。由此可以看出 ,苟子树立的“圣 王”人格 ,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圣人吨见 。他所 谓的“圣王”是集内在修养和外在事功于一 体,是“尽伦”与“尽制”的结合体.为学者的努 力目标就是要塑造“ 尽伦”、··尽制”的圣王人 格 。苟子的这一思想 ,在后来的儒学经典著作 《 礼记·大学》中得以阐辑和发挥 ,形成了系 统的由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八条目组成的圣王人格理论 。宋明 理学的圣王人格正是对这八条目 的继承、发 展和完善 。 儒家的君子人格作为做人的一般范型 . 是对圣王人格的有效补充 ,这是因为.一方 面,在理论上圣王是一般 人很难达到的最高 典范 ,另一方面.在现实上自秦汉大一统以 后,圣王已成为专制帝王拥有的“代号” ,一般 人是决不允许以此作为自己的理想的 。因此. “ 圣王”作为一种最高的理想人格 ,常常给修 养者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 。相对而言,儒 家树立的“君子”人格 ,是 种对修养者来说 切实可行 、贴近实际的道德偶像和学习情模 。 正因为如此 ,君子人格遂成为历代儒家一以 贯之的话题 。儒家经典依据人们的不同地位 和角色,对君子人格作了颇为详尽的论述 ,从 总体上说,君子人格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质 z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φ //www .crud.net
首先 ,君子有重义轻利的素质 。道义问题 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所在 。“志于仁”还是“志 于利”成为君子小人的分界线 。孔子说 :“君子 而不仁者有矣夫 ,未有小人而仁者也”④ ,“君 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⑤ 。孔子提出了“君子 义以为上”、··君子义以为质 ”的原则 ,对君子 人格提出了较高的修养要求 ,要求人们在现 实生活中超脱功利 ,追求道德仁义 ,做担当道 义的志士仁人 。真正的君子 ,在必要的时候不 惜个人生命去坚持道义 ,追求道义 。孔子说 : “ 志士 仁 人 ,无 求 生 以害仁 ,有 杀 身以 成 仁”⑥ 。孔子关于君子“以义为质 ”的思想 ,到 孟子那里 ,发展成为“舍生取义”的修养原则 。 第二 ,君子有安贫乐道的风范 。君子的安 贫乐道是与其“重义轻利”相连的 。早在两千 多年前,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就清醒地意识 到, 君子要有志于担当道义 ,就必然要两袖清风 , 一身正气,也就必然要远离物欲的追求和世 欲的功利 ,甚至处于生活窘迫 、穷困的境地 。 由于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充实 ,所以君子常常 因追求道义而拥有人生的愉悦 、快乐,处于 “乐以忘忧”的境界 。除了安贫乐道之外 ,君子 同时也忧道 ,这丝毫也不矛盾 ,因为君子之 忧,不是个人利害得失之忧 ,而是天下利害得 失之忧 、天下无道之忧 。孔子说过 :“君子忧道 不忧贫”。⑦孔子还说 :“德之不修 ,学之不讲 , 闻义不能徙 ,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⑧ 所 以,君子忧道与安贫乐道是一致的 。 第三 ,君子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自强不 息,是指一种自我努力向上 、永不懈怠的精 神。《易·乾》中最早提出“天行健 ,君子以自 强不息”的命题 ,从此历代思想家都倡导 以自 强不息的精神加强道德修养 ,成就君子之道 。 有着强烈的入世精神的儒家更是大力提倡自 强不息。《论语》中阐述的“发愤忘食,乐以忘 忧 ,不知老之将至”与“为之不庆 、诲人不倦” 的人生态度 ,正是自强不息精神的写照 。《论 语·泰伯》中 曾子所说的“士不可不弘毅” “仁以为己任” ,“死而后已”等也是自强不息 精神的阐发 。《苟子·劝学》中所说的“模而不 舍,金石可楼”也是君子自强不息精神的最好 表达。 第四 ,君子有坦荡宽容的品性 。《论语》中 一句“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成为君子人 格胸襟的最好写照 。中华传统道德修养论中 的君子人格 ,能够孝顺恭敬,襟怀坦白 ,不患 得患失 。孟子认为 ,君子穷不失义 ,达不离道 : 宽而不隘 ,恭而不慢 。苟子认为 ,发寒知松柏 . 患难见君子 。君子宽而不怠慢 ,有原则而不伤 人 ,善辩而不争论 ,明察而不偏激,正直而不 凌人,坚强而不粗暴 ,柔和而不随流 ,恭敬谨 慎而又宽容 。儒家眼中的君子,还善于处理与 他人的关系 ,善于人己之道 :“君子和而不同 , 小人同而不和”⑥ ,“君子矜而不争 ,群而不 党”⑩.“君子成人之美 ,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 是” 。儒家眼中的君子,总是与人为善 ,严以 律己,宽以待人z “君子与人为善 ,取诸人以为 恶 ,是与人为善者也 。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 善”@ ,“君子之度己则用绳 ,接人则用拙 。度 己以绳,故足以为天下法则矣 。接人用拙 ,故 能宽容 ,因众以成天下之大事矣”⑩ ,如此等 等 ,都是君子坦荡宽容晶性的表现 。 圣王人格和君子人格经过历代儒家不断 地深入探求和广泛宣传 ,在中国传统社会产 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 ,从而造就了中华民族 在追求理想人格方面所展示出的独特的历史 风貌 。其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对理想人格最高 境界一一天人合一的设定 。儒家的“天人合 一”是指“天道”与“人道”的结合 ,其终的在于 从形而上的高度确证人的伦理原 则或道德生 活的必然性和绝对性 。人道、人性上达天道 , 与天道为一 ,一句话 ,人性源之于天道,乃是 儒家“天人合一”的性命说的本旨大耍 。《中 庸》指出 :“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诚者 天之道也 ,诚之者 ,人之道也” 。《易传》认为 , 人只要体认 、扩充“天”之德性,便“可以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