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的“完美”与“完整”解读
健全的人格的八个标准

健全的人格的八个标准人的人格可以用八个标准来衡量,这八个标准是:正直、感恩、宽容、真诚、尊重、谦虚、智慧和积极。
这八个标准的共同特点是,它们的结合提供了一种明确的尊重别人的把握。
在人生的各个阶段,这八个标准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己,发现自己的价值,发掘我们内心深处的力量。
正直是一种坚定不移的道德轨迹,它表明了我们追求自己真实理想的决心,坚定地执行自己的良知与义务。
我们应该有勇气去追求自己的信念,不被外部条件所勾勒,站在自己坚实的观点上,保持正直,坚持不懈。
感恩是一种感情,我们可以以它来表达对他人的感谢,我们应该感恩我们的父母、朋友和他人的帮助以及我们拥有的一切。
感恩的心态会带给我们莫大的安慰和快乐,这种快乐不仅仅是对它人的感恩,也是对生活的感恩。
宽容表示我们以一种暖和的态度接纳别人的异议,接纳他人的不同思想和观点,以表示我们认同他人的存在,不把自己的理想强加给他人,而是以温柔和礼貌的方式接受他人,接受他人的想法。
宽容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接纳他人,最终达到和谐的境界。
真诚是一种真实的表达,它使我们的行为和情感统一,我们应该保持真诚。
在交流中,我们应该把真实的想法放到心里,诚实地表达出来,不掩饰,也不改变,这样我们才能赢取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尊重是一种尊重,它也是一种表达礼貌的方式,好的人格就要有这样的尊重之心,我们要尊重别人的身份,尊重别人的观点,遵循基本的礼仪,表达出自己的态度,用一种温和的心态去接纳他人的想法。
当我们能够尊重他人,他人也会尊重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会更加深厚,同样也会增进理解和友谊。
谦虚是一种自我调节的方式,它使我们保持谦逊的心态,不要把自己放在别人之上,不要因个人的能力而自满自大。
谦虚的人能够保持理智,不会自以为是,这样才能更容易接受别人的忠告和意见。
智慧是智慧,它表示我们能够正确地判断事物,能够正确地选择在生活中的道路,在决策中可以做出正确的决定。
九型人格解读

九型人格解读第一型:完美型(代表人物:周瑜——既生瑜何生亮)1.相信原则,贯彻始终;诚实可靠,有让人信赖的本领;2.组织能力强,有条理,做事井井有条;3.对组织的缺陷有警觉性和觉察力,并会提出实质性改进建议;4.道德感强、理想主义,是团体中的精神领袖;5.客观、公平、公正,追求真理,锲而不舍,坚持到底;6.喜爱学习和认识事物,并极力将它们用于事业和生活中;7.自律能力强,勇于自我批评。
适合工作类型:适合需要坚持原则与公正的所有领域,如法官、医生、质量检查、纪律检查、安全检查、财会等。
第二型:助人型(代表人物:雷锋)1.有爱心和同情心,较易感知别人的需要,易与人产生共鸣;2.乐于助人,主动地驱动自己把事情作好;3.适应力强,善于同不同类型的人交往,获得他人的欢心和信任;4.钟情,对人一往情深,并富于表达情感,容易建立长久友谊;5.慷慨热情、友善体贴,外在具有弹性,调整自己迎合他人需要。
6.有欣赏能力,自发赞美他人,容易赢得他人友谊。
适合工作类型:在营销推广的领域中拥有非比寻常的优势,特别是讲求高质量个人直销服务的行业,例如保险行业等。
所有跟人打交道的工作都能发挥第二型天赋的才能,如客服、教师、护士、工会主席、推销人员。
第三型:成就型(代表人物:诸葛亮)1.精力充沛、活力十足,与人融洽相处、有凝聚力;2.有效率、灵活变通;实际、不好高务远;3.乐观、自信,是让人信服的领导者;会授权、组织、领导能力强;4.勤奋、自我推动,为实现目标卧薪尝胆、奋发图强;5.目标明确、头脑清醒、条理分明;6.有能力处理危机,知道如何避免冲突。
适合工作类型:充满弹性,擅长说服别人,又很有目标性,在具有挑战性和说服别人的工作中尤其能发挥天赋的才能,如在推销、保险、演讲等领域尤其容易成功。
给第三型一个团队也能充分发挥他的才华,马云就是,他不会编程、不懂做账,但是他知道谁会。
大家可以看看这篇文章:《ceo的本事就是会用别人的脑袋》——马云第四型:自我型/艺术型(代表人物:林黛玉)1.有创意、创造力和艺术感;2.敏感性高,慈悲情怀,同情他人的不幸遭遇并乐于提供帮助;3.敏锐的直觉、有内省能力、对日常事物有着过人的洞察力;4.真诚、忠于自己的感情和真诚的朋友,直率,善于表达;5.热情洋溢、精神亢奋时能量惊人、精力饱满地投入工作;6.举止优雅、智慧、机智,为人和善。
人格的“完美”与“完整”解读

人格的“完美”与“完整”我国传统理想人格追求人格的“完美”,结果却违背初衷 ,葬送了国民的“精神家园”。
本文提出完整人格 ,以人格的“完整”来归还本属于个人的人格完整性和生活的真实性 ,引领人们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并主张完善人格 ,从完整人格升华到现代意义上的理想人格。
我国历来倡导的完美人格 ,大都成了只是看上去很美的人格理想。
其症结何在 ? 出路何在 ? 对此 ,笔者想作个初步探讨 ,以抛砖引玉。
一、我国历代完美人格的最终走向我国历代的完美人格 ,其最终走向是人格的分裂化、精神的病变化和心理的无端崩溃、“自我”被理想化或虚幻化 ,导致自我精神家园的失落。
人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作“人品”,二者等同。
孔子前 ,人们将“三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 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和人格评价的标准 ,并划分人格要素为:仁义、礼智、信、忠、孝、悌、慈、惠、和、恭。
儒家建立了合情合理合礼、文质彬彬的君子型人格理论。
道家则消极避世 ,超然无为 ,其理想人格是至人、神人、圣人 ,所谓“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 ,即只有做到无名、无功、无己才可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墨家主张“兼士”人格 ,强调爱民、利民 ,为公的统一。
法家主张赤裸裸的权势和暴力 ,崇尚以法治国 ,提出了具有鲜明专制权术特色的“法术之士”人格理论。
宋明理学家追求“存天理 ,灭人欲”的人格理想 ,而明清比较典型的是王夫之的理想人格 ,他的人格理论分作以下几方面:天理德性与形色欲望有机统一。
珍视“名义”、“乐观其反”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 ,“七尺从天乞活埋”的丈夫气节 ,以及“以身任天下”的奋斗目标。
上述我国历史上的种种人格理想 ,其倡导的都不外乎是完美人格。
但不管多么美妙 ,它们说到底都是一种分裂的人格 ,是对个人“阴影”消极面、不完善面的矢口否认 ,采用抑制或压抑的形式去掩盖自己本性中的原始部分一切激情和“不道德”的欲望行为 ,而将自己与光明的力量相等同。
《九型人格》之“完美型人格”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

《九型人格》之“完美型人格”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很多人害怕九型,是因为害怕面对真实的自己。
九型只是一个工具,它存在的意义是帮助我们认识自己,而只有全面地认识自己,才有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声明:1).不要把自己的性格类型当做不去进步的借口;2).你可能会讨厌自己的性格类型而羡慕某种类型,其实,每种类型都有其优势和劣势,重要的是扬长避短,发挥你的优势;3).每个性格类型都有“亚健康、一般和健康”三种状态,同一个人在平静和压力的情况下会表现出不同的反应,你要用动态的眼光去察觉。
完美型的明显特征:爱生气:你的要求都是高标准和完美,所以你在每件事情中都能找到生气的理由;认死理:你总强调是非对错,你的世界非黑即白,要么对要么错,还总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别人身上,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你很累:事无巨细,凡事你都要亲力亲为,而且你很严肃,你表情僵硬,毫无幽默可言。
完美型的人经常这样说干工作就得把它干好,不能有任何的失误。
当别人批评我的时候,我会认真检讨,我总觉得这事我脱不了干系。
当别人不按规矩办事的时候,我几乎没办法压抑我的怒火,虽然我不是老板,但我就是看不惯,忍不住要提出来。
我喜欢把自己打扮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再出门,我每天回家都要打扫卫生,不然我就浑身不自在。
一起吃饭吧。
不行,我还有报告没做完。
明天再做吧,又不急着交。
这怎么行呢!我最讨厌做事情没有计划同事,我还真是受够了!我最害怕突发状况,会让我不知所措。
你内心最大的需求是平静你原则性很强,你希望大家规规矩矩、认真负责任和注重伦理道德,你追求完美,你希望一切都很平静,一切井井有条并正常运转。
1). 当你的“平静”需求不被满足时,你就浑身不自在,你希望这一切变好而要去教育或批评别人,而没有谁是喜欢被批评或说教的,当别人说“你管得着吗”的时候,你会更加愤怒,结果只会让你你离安静更远。
2).你是完美主义,你觉得任何事情都有进步的可能性,所以一方面你很少夸别人,还反而经常挑刺;另一方面,你会做很多分外工作,比如下班后还加班,所以辛苦也不好意思抱怨,当然这是你自找的。
九型人格-完美型人格

第一型人格
∙核心价值观:希望每件事都做得最完美。
对错,做事情守规矩,有原则
∙注意力焦点:我如何才能避免出错?
∙情绪反应:当事情一错再错时会有情绪,埋怨,自责。
∙行为习惯:经常关注哪出错了,哪里是否符合标准和要求?
∙气质形态:整齐端正,腰板直,目光如炬,严肃拘谨,衣着整洁,喜欢穿同样款式的衣服和每天的装束都大同小异。
∙行为动机:做事力求完美,有原则、有标准、理性正直,时常压抑自己人性中不宣的一面,怨而不怒。
∙性格倾向:内向、被动、批判;关注错误,纠正错误、持续监测,喜欢每件事都井井有条,顺序编排;急于把事情办好,努力完美;有理性、独立、勤奋工作有责任、成熟、有目标、且看中效率;对自己和他人都很喜欢批评、没耐性、吹毛求疵;先工作,后享乐;压抑冲动和渴望;过度刚性;将高尚作为自己的报酬;嘴边常挂着『应该怎样做』这句话;一向坚持自己的原则,很难容忍其他不同意见;个性严谨,严格没有笑容,不拘言笑;很少顾及家人,喜欢鸡蛋里挑骨头,常埋怨和生气他人做事不够好;是一个合理、实际、脚踏实地的人。
∙精力浪费处:大小事件都不敢委托他人,事必躬亲是完美型的人物最浪费精力的地方,另外,做事细心,太注意小节,也是将精力消耗而无法有大建设、大进展。
∙早年认同--性格形成的可能性原因:也许有个较严厉或自我要求很高的长辈,很善指导和批评。
由于从小得不到别人的鼓励和赞美,所以在极度渴求下,转而要求自己要做得尽善尽美,由于有要求完美的心,因此时时刻刻自我反省,反省的结果发觉自己不够努力,又会苛责自己,让自己的良心受谴责,因此活得好累、好辛苦,此时此刻如果又看到别人舒服、懒散、自由自在,不由得会恨从心上生,懊恼、沮丧又怨恨。
健全人格

人格心理学——对健全人格的理解健全,即强健而完备、无缺陷。
人格的定义有很多,我的理解是一个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稳定心理特质的独特总和。
所谓健全人格,是指人格和谐、全面、健康的发展,人格处于健康状态,与社会环境相适应,为其他社会成员所接受而又充分展现主体个性特征的人格模式,人格构成诸要素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方面平衡发展,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
人格健全的主要标志是:1.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不存在明显缺陷与偏差。
2.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
3.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以积极进取的信念、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
人格健全的主要表现有:1.自我悦纳,接纳他人。
人格健全的学生能够积极的开放自我,正确地认识自己,坦率地接受自己的囿限并对生活持乐观向上的态度。
2.人际关系和谐。
人格健全者心胸开阔,善解人意,宽容他人,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对不同的人际交往对象表现出合适的态度,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在人际关系中具有吸引人,深受大家的喜欢。
3.独立自尊。
人格健全者人生态度乐观向上,生活态度积极热情,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能够用理性分析生活事件,头脑中非理性观念较少。
人格独立,自信自尊。
4.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
人格健全的大学生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塑造与自我完善的能力。
能够充分开发自身的创造力,创造性地生活,发现生命的意义并选择有意义的生活。
综合各学派的观点,找出共同的东西,得出以下几个方面对人格健全进行衡量:1.客观的自我认识和积极的自我态度。
这包含三层意思,首先是有自我认识且这种认识是全面的、丰富的;其次是不歪曲自己的特性,即既不夸大也不缩小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第二是能够经常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感受到什么,并知道行为、体验缘何而起。
积极的自我态度与自我认识有联系但不光全由后者决定。
最权威详细的九型人格解读及分析

九型人格第一型:完美型(Reformer/Perfectionist)【完美主义者】*【欲望特质】:追求不断进步〖基本困思〗:我若不完美,就没有人会爱我。
〖主要特征〗:原则性、不易妥协、常说“应该”及“不应该”、黑白分明、对自己和别人要求甚高、追求完美、不断改进、感情世界薄弱;希望把每件事都做得尽善尽美,希望自己或是这个世界都更进步。
时时刻刻反省自己是否犯错,也会纠正别人的错。
〖主要特质〗:忍耐、有毅力、守承诺、贯彻始终、爱家顾家、守法、有影响力的领袖、喜欢控制、光明磊落。
〖生活风格〗:爱劝勉教导,逃避表达忿怒,相信自己每天有干不完的事。
〖人际关系〗:你是典型的完美主义者,显浅易明。
正因为你事事追求完美,你很少讲出称赞的说话,很多时只有批评,无论是对自己,或是对身边的人也是!又因为你对自己的超超高标准,你给自己很大压力,会很难放松自己去尽情的玩、开心的笑!〖愤怒、不满〗属于第一型的你,相信常常这感觉,对吧?你们常有愤怒、不满的感觉都是源自你们超高的生活要求。
当遇到什么不顺意时,就很容易感到嬲怒、不满,觉得事情不应该这样发生……这种情绪不单是对自己,还有对周围的环境和人,都是一样,因为你对他们一样带有超高的要求。
但要注意,作为你的朋友,要承受你的嬲怒情绪,的确不是容易,也会造成压力,所以要多加注意啊!〖失望、沮丧〗同样因为你们事事追求完美的态度,让你们在生活里常常感到碰钉子、不如意。
除了是对外发泄愤怒情绪,其实在内心不断经历挫败,不断经历失望。
这些情绪对你们并不健康,必须积极处理。
最根源的方法不是让自己做得更出色,而是调节对每事每情的看法,轻松面对!其他类型上面说的有的事正确的〖基本恐惧〗:怕自己做错,变坏,被腐败〖基本欲望〗:希望自己是对的,好的,贞洁的,有诚信的第二型:全爱型、助人型(Helper/Giver)【给予者】*【欲望特质】:追求服待〖基本困思〗:我若不帮助人,就没有人会爱我。
〖主要特征〗:渴望别人的爱或良好关系、甘愿迁就他人、以人为本、要别人觉得需要自己、常忽略自己;很在意别人的感情和需要,十分热心,愿意付出爱给别人,看到别人满足地接受他们的爱,才会觉得自己活得有价值。
九型人格之完美型

1-完美型----重原则,不易妥协,黑白分明,对自己和别人均要求高,追求完美。
性格素描:第一型的人爱批判自己,也爱批判别人,他们内心拥有一张列满应该与不应该的清单。
他们认真尽责,希望所做的每件事情都绝对正确。
他们很难为了自己而轻松玩乐,因为他们以超高标准来审查自己的行为,而且老觉得做得还不够。
他们有可能因为害怕无法臻于完美而耽搁了事情。
第一型的人有种道德优越感,很厌恶那些不守规矩的人,特别是当这些人越矩得逞时。
他们是优秀的组织人才,能够紧追错误和必须完成的事项,把任务完成。
身体语言:
腰板挺直;
肌肉紧绷;
目光直视;
身体语言可能泄露出自己否定的态度;
衣着讲究,经过仔细整理;
谈话方式:
精确的,直接的,振奋人心的,清晰的详细的;
和别人分享关于工作任务的想法;
经常挂在嘴边的词包括:应该,应当,必须,正确的,好的,错误的,
正当的等等;
思维反应快速;
在被批评时开始自我防御;
世界观:[这个世界总是不完美,我有正确的做法,等我教你做啦!] 潜在恐惧:受自己良心责备或遭他人谴责
潜在渴望:事事追求完美,把事情做对
注意力焦点:规则和批判
自我保护机制:反向作用
个人执念和难以驾驭的陋习:挑剔,不耐烦,或者生气;固执的坚持自己的观点;
会比人强的智能:逆境智能
性格倾向:被动,凭直觉办事,内向,思考,批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格的“完美”与“完整”我国传统理想人格追求人格的“完美”,结果却违背初衷 ,葬送了国民的“精神家园”。
本文提出完整人格 ,以人格的“完整”来归还本属于个人的人格完整性和生活的真实性 ,引领人们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并主张完善人格 ,从完整人格升华到现代意义上的理想人格。
我国历来倡导的完美人格 ,大都成了只是看上去很美的人格理想。
其症结何在 ? 出路何在 ? 对此 ,笔者想作个初步探讨 ,以抛砖引玉。
一、我国历代完美人格的最终走向我国历代的完美人格 ,其最终走向是人格的分裂化、精神的病变化和心理的无端崩溃、“自我”被理想化或虚幻化 ,导致自我精神家园的失落。
人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作“人品”,二者等同。
孔子前 ,人们将“三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 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和人格评价的标准 ,并划分人格要素为:仁义、礼智、信、忠、孝、悌、慈、惠、和、恭。
儒家建立了合情合理合礼、文质彬彬的君子型人格理论。
道家则消极避世 ,超然无为 ,其理想人格是至人、神人、圣人 ,所谓“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 ,即只有做到无名、无功、无己才可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墨家主张“兼士”人格 ,强调爱民、利民 ,为公的统一。
法家主张赤裸裸的权势和暴力 ,崇尚以法治国 ,提出了具有鲜明专制权术特色的“法术之士”人格理论。
宋明理学家追求“存天理 ,灭人欲”的人格理想 ,而明清比较典型的是王夫之的理想人格 ,他的人格理论分作以下几方面:天理德性与形色欲望有机统一。
珍视“名义”、“乐观其反”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 ,“七尺从天乞活埋”的丈夫气节 ,以及“以身任天下”的奋斗目标。
上述我国历史上的种种人格理想 ,其倡导的都不外乎是完美人格。
但不管多么美妙 ,它们说到底都是一种分裂的人格 ,是对个人“阴影”消极面、不完善面的矢口否认 ,采用抑制或压抑的形式去掩盖自己本性中的原始部分一切激情和“不道德”的欲望行为 ,而将自己与光明的力量相等同。
以投射的形式放弃“阴暗面”,将它搁置到他人身上 ,然后以“在那边的邪恶”的形式来体验它。
他们将精神的完美定为标准和目标 ,要求只拥有自身人性中的善良部分 ,而不惜将消极面转移到他人身上来保持这一言过其实的自我理想化。
这颇象鲁迅描述的“阿Q 式胜利法”———客观上处处失败 ,而主观上时时胜利 ,物质方面一无所有 ,而精神方面自满自足;感情上样样合乎圣贤经传、祖宗成法 ,更有排斥异端的正气 ,但行动上却常常违规犯禁。
其实 ,这种道德的实际上的无能、虚假的自我理想化已经让国民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和真正的精神贫乏 ,已把现代人带到绝望的边缘 ,成了“令人烦恼的根源”。
因为简单的抑制不足以维持一个人的美德感和优越感。
当阴影的内容被投射、被储藏在他人身上时 ,留给人们的只剩两种选择:1产生自卑 ,失去自我 ,缺乏个人的整体性、真实性 ,失去个人的“独立人格”,走入不负责的道德异化境地马克思曾这样理解人的独立:“人只有在成为他自身的主人的时候 ,才能将自己当作独立的存在物 ,而且只有当他把自己的存在归之于他自身的时候 ,他才是自己的主人。
”然而传统人格理论由于自身内含的畸形家族群体意识和片面的宗法道德服从型结构 ,使个体滋生了道德偏见 ,将视角局限于非常狭隘的空间 ,用自己固有的成见来取舍一切 ,对不符合自己已有成见的一概排斥 ,并以情绪化的方式去表达 ,使自己被驯服 ,听命于封建纲常名教 ,结果“率天下之男女 ,为臣、为子、为妻 ,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人格者 ,三纲之说为之也” ,个体完整性、真实性惨遭剥夺 ,自卑有余而匮乏自尊。
我们知道 ,个性越雷同 ,社会便越缺少凝聚力 ,无个性的个体结合在一起就会缺乏活力 ,缺少生机。
这样的社会只能强制要求人们用“别人”的模式来规范自己、塑造自己 ,用别人的伟大来藏匿、淹没自己 ,用社会团体来代替个人“发言”。
个人的存在 ,也只是作为共同体的分子存在的“个体”。
每个人尽管在各种类型的乌托邦的庇护下对尽善尽美的生活大加赞赏、孜孜以求 ,但毕竟乌托邦多数时间、多数地点里只能给予我们以美感的眩晕。
一旦付诸实施 ,它就必须要求社会尽由圣贤和道德楷模组成 ,而个人只是被义务性地视作手段和工具。
久而久之 ,人们便天然地形成了“凡是只问该不该 ,而不计较是不是”的习惯 ,过着生存屈从于意义的生活。
可见 ,传统人格带给个人的只有“自卑”的阴影 ,无独立意识能力 ,无自由可言。
而自由与责任的关系告诉我们 ,对一行为进行道德评判的前提是行为者是否享有独立人格、自由意志。
若行为并非出于主体的意志自由选择 ,而是出于强迫或勉强 ,便无所谓道德责任。
因为 ,此时人们往往奉行“个人归属于阶级 ,阶级体现于政党 ,政党集中于领袖 ,领袖听命于历史规律”,就这样心安理得地把责任一层一层抽象化、推卸掉。
当推卸受阻时 ,信仰危机便会扑面而来 ,逼使人们从头反省而改弦易辙 ,或者可能依然仅仅为一种制度、一种权威、一种榜样活着 ,宁可牺牲人道 ,牺牲道德尊严 ,甚至牺牲许多人的利益或集体利益铤而走险 ,却毫无内疚感和负罪感。
2易患“夸大狂”、“自恋癖”,走向自我中心主义 ,他人仿效又会走向另一极端当自我得到集体道德承认的奖赏而凸现出来时 ,即当自我对集体价值趋同导致自我的膨胀时 ,这种膨胀“通过它的个人自我对以集体价值形式出现的非个人自我的趋同 ,有限的个体失去了与它自己有限的接触并变得无人性” ,这样人便奴隶式地审视“非我”,奴役自我 ,让自己沦为自我的奴隶 ,陷入崇尚自我中心主义的怪圈 ,自我中心式地躬行自我确定 ,使自己的人格残缺 ,不再如原初那般完整 ,这样的个人主义者隔绝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系 ,孤芳自赏 ,投机钻营 ,追逐实惠 ,并试图把这种个人主义的封闭性合理化 ,沉溺于自己的那个“似我非我”,过分专注自己的状态。
其实 ,这只是一种伪善的道德败坏 ,实质上的二重人格或人格面具依然相当普遍。
在现实生活中 ,在金钱的诱惑之下 ,良心开始显得脆弱 ,廉耻开始变得苍白无力 ,而个人的神经却硬朗起来 ,行为也变得狂放 ,头脑变得异常浮躁不安简单起来。
因而 ,君不见:那些特别卖力地鼓吹“大公无私”的人却常常是最贪婪地掠夺财产、病态地挥霍、放纵自己的人 ,他们与从来就不讲“大公无私”的暴发户只是异曲同工而已。
什么良心、羞耻心、道德责任感都变得一钱不值。
恩格斯曾说过:“当一个人只同自己打交道 ,他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 ,而且决不会对己对人都有利” ,可是当初恩格斯认为发生概率极小的事情却偏偏在当代中国流行起来。
古有奸臣当道、草菅人命 ,或愚忠爱国 ,迂腐有余;今有玩忽职守、贪赃枉法 ,忘却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就不足为奇了。
究其根源 ,笔者认为 ,这都是传统人格闯下的祸 ,即完美人格的不完美性和虚幻性种下的孽根。
二、完整人格提出的现代意义完美人格的不真实性和不可救药的顽症以及自相矛盾的“不完美性”,带给人们的不是迷茫就是异常的病态;并导致现实中到处充斥着病态人格、无责任人格 ,而独立人格、责任人格、健康人格大量稀缺。
笔者认为 ,其根本原因在于完美人格与现实状况缺少趋同性、相通性 ,二者总是貌合神离。
解决问题最迫切的途径是倡导一种贴近“当下”的完整人格 ,还个人以自身的本真状态 ,找回被完美人格扼杀的真实个人。
提出完整人格 ,就是自我光明与阴暗面的双重变奏 ,衍生个人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实现个人从“天堂”回到“人间”。
完整人格 ,指的是个人的完整性、非缺失性 ,它是独立人格、自由人格和责任人格的统一体 ,是一种非依附性的个体人格。
本文提出完整人格 ,旨在为弥补传统完美人格存在的不足提供参考性的思路与方法。
完整人格放弃完美的要求 ,其最高价值已不再是“尽善尽美”,而是完整与现实 ,因而它拥有和应付着我们全部的人性。
具体而言 ,他们学会了承认、接受和整合自己的“阴影”无意识的不完善方面 ,学会了与自己交朋友 ,学会将自己的阴影面体验为创造性生命力不可少的“构件”。
承认自身的黑暗和阴影 ,其实是对人类无敌的特征的一种深刻和谦卑的认识;接受阴影并不意味着对阴影不负责的屈服和自我意识的丧失 ,其实这是人格转变的首要成分 ,这样做可以解决旧日的无意识的窘境———或屈服于阴影和被征服 ,或投射它和完全失去它;而整合阴影则意味着对更完全的意识的渴望和创造性过程的开始 ,以及个体创造能力的激活。
完整人格与完美人格相比 ,有以下几个特征: 1 独特性。
过去的“人格”被失落在凝固不变的伦理关系中 ,缺少个人的独立性 ,缺乏自由意识和创造的冲动以及选择的权利。
而完整人格是一种个体人格 ,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内容和基础的。
而自我的本质便在于与别人的差异性 ,在于自我的独特性。
其实“共性只是人的表层特征 ,是容易了解的特征 ,占人的全部内容的一小部分。
人的个别性才是人的深层特征 ,是个体特征的主体。
”一个人如果没有独特性 ,就不会有独特的思想、独立的主张 ,便不能作出独立的选择和判断 ,便无法显示其独立人格。
当然完整人格并不是主张只为自己活着而不要别人、不要社会。
恰恰相反 ,它认为只有每个人都懂得为“我”活着的意义后 ,才会尊重别人“为我活着”的权利和尊严。
2 求真与求善的统一性。
传统人格强调礼仪或道德修养 ,主张存理灭欲、重善而抑真。
而完整人格既求善又求真。
传统人格的善意并不能以真为基础 ,显示并认识了本真 ,有了对本真的认识能力 ,是真正意义上的善 ,是真实的 ,既放眼现实 ,又贴近大众。
3 责任性。
完整人格实现了主体的自我同一性、完整性 ,从而归还了个人道德意志的自由 ,达到了独立人格。
自由与责任的辩证关系说明 , 道德自由内在地包含或粘连着对道德责任的可负状态。
完整人格的拥有者在道德行为的选择上完全是自觉自愿的 ,因而就能够对这一自由选择的后果承担道德责任。
完整人格将自我统一体中善恶即光明面与阴暗面两种冲突对立的力量再次统一起来 ,成为超级统一体。
它认为每个个体都应该有意识地管好自己的“阴影”,“它不仅要采纳集体的价值 ,还要经常保证满足那些与集体价值背道而驰的个体需要” ,以及以独立和负责的方式去“处理”我们自己的“邪恶”,实现“作为整体的一个人能够和自己的邪恶一起生活在这种本能方式中”。
完整人格逃脱了完美人格的自我贬损和“绝对义务”的发号施令 ,而表征了现代人的自我肯定和对世俗生活的真心诚意的接受 ,接纳了具有危险双重性的世界和他自己。
人性得以复归、得以完整 ,处于人性整体中心的也不再是自我 ,而是象弗洛伊德所说的“超我”和佛教禅宗所谓的“自性”,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格圆满。
而且完整人格有其较强的适应性和较理想人格、消极人格更深远的影响力。
它不仅弥补了后者的缺陷 ,而且适应了人们的真实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