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的“完美”与“完整”

合集下载

人格特征分型

人格特征分型

人格的特征,具有稳定性,综合性,功能性,一般分为九型人格,包括完美型,全爱型,成就型,艺术型,智慧思想型,忠诚型,活跃开朗型,领袖能力型,和平和谐型。

主要的是为个人修养与自我提升历练提供深入的洞察力。

人格特征主要有以下的表现和特点:
1、最主要的表现是人格特征具有一定稳定性,一旦养成人格的特征就很难改变。

2、主要是具有一定独特性,每个人的人格与别人的人格都有很大的区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同时人格也有一定完整性,每个人的人格都是相对独立而且完整的,每个人都是非常与众不同的、完整的个体。

3、人格具有一定改变性和适应性,也就是通过教育、人际交往、人际经验等等,还可以慢慢进行改变和塑造。

人格健全的标准

人格健全的标准

人格健全的标准人格健全是指一个人具有良好的品德、高尚的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一个人的人格健全程度直接关系到他的社会交往和生活质量。

那么,人格健全的标准是什么呢?首先,人格健全的标准之一是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个人应该具备诚实守信、正直诚实、善良宽容、勇敢坚强等道德品质。

他应该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懂得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和一个好的社会成员。

其次,人格健全的标准还包括具有积极向上的心态。

一个人应该乐观向上,积极进取,有一颗不畏艰难、不怕挫折的心。

他应该学会面对困难,勇敢克服挑战,不轻言放弃,勇往直前。

另外,人格健全的标准还包括具有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一个人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被情绪左右,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做出错误的决定。

他应该学会冷静思考,理性分析问题,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此外,人格健全的标准还包括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一个人应该学会与人为善,善于沟通,懂得尊重他人,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与他人和睦相处。

他应该学会团结同事,合作共赢,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最后,人格健全的标准还包括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个人应该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为名利所诱,不为物质所迷,不为权力所惑,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内心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总之,人格健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个人如果能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向上的心态、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么他就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努力提升自己,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格的“完美”与“完整”解读

人格的“完美”与“完整”解读

人格的“完美”与“完整”我国传统理想人格追求人格的“完美”,结果却违背初衷 ,葬送了国民的“精神家园”。

本文提出完整人格 ,以人格的“完整”来归还本属于个人的人格完整性和生活的真实性 ,引领人们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并主张完善人格 ,从完整人格升华到现代意义上的理想人格。

我国历来倡导的完美人格 ,大都成了只是看上去很美的人格理想。

其症结何在 ? 出路何在 ? 对此 ,笔者想作个初步探讨 ,以抛砖引玉。

一、我国历代完美人格的最终走向我国历代的完美人格 ,其最终走向是人格的分裂化、精神的病变化和心理的无端崩溃、“自我”被理想化或虚幻化 ,导致自我精神家园的失落。

人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作“人品”,二者等同。

孔子前 ,人们将“三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 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和人格评价的标准 ,并划分人格要素为:仁义、礼智、信、忠、孝、悌、慈、惠、和、恭。

儒家建立了合情合理合礼、文质彬彬的君子型人格理论。

道家则消极避世 ,超然无为 ,其理想人格是至人、神人、圣人 ,所谓“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 ,即只有做到无名、无功、无己才可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墨家主张“兼士”人格 ,强调爱民、利民 ,为公的统一。

法家主张赤裸裸的权势和暴力 ,崇尚以法治国 ,提出了具有鲜明专制权术特色的“法术之士”人格理论。

宋明理学家追求“存天理 ,灭人欲”的人格理想 ,而明清比较典型的是王夫之的理想人格 ,他的人格理论分作以下几方面:天理德性与形色欲望有机统一。

珍视“名义”、“乐观其反”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 ,“七尺从天乞活埋”的丈夫气节 ,以及“以身任天下”的奋斗目标。

上述我国历史上的种种人格理想 ,其倡导的都不外乎是完美人格。

但不管多么美妙 ,它们说到底都是一种分裂的人格 ,是对个人“阴影”消极面、不完善面的矢口否认 ,采用抑制或压抑的形式去掩盖自己本性中的原始部分一切激情和“不道德”的欲望行为 ,而将自己与光明的力量相等同。

健全人格的标准

健全人格的标准

健全人格的标准健全的人格是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目标,它是一个人内在品质的体现,也是一个人与他人相处的基础。

那么,健全人格的标准是什么呢?首先,健全人格的标准之一是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是一个人健全人格的基础,一个人应该做到言行一致,言出必践,言而有信。

只有诚实守信的人,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才能在社会生活中立足。

一个人如果没有诚实守信的品质,就很难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也很难取得成功。

其次,健全人格的标准还包括正直坦诚。

正直坦诚是一个人健全人格的重要表现,一个人应该坦诚待人,不说谎言,不欺骗他人。

只有正直坦诚的人,才能与他人建立真诚的友谊,才能在困难面前不背叛朋友,不抛弃同伴。

正直坦诚的人,也更容易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此外,健全人格的标准还应包括宽容谦逊。

一个健全的人格应该是宽容的,能够包容他人的不足,理解他人的错误,不轻易责备他人。

宽容的人,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能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同时,健全的人格也应该是谦逊的,能够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不自大,不傲慢,不自以为是。

谦逊的人,才能不断进步,才能与他人和睦相处。

最后,健全人格的标准还应包括坚韧不拔。

一个健全的人格应该是坚韧的,能够在逆境中不屈不挠,能够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只有坚韧不拔的人,才能在困难面前不气馁,不放弃,才能取得成功,成就自己的人生。

总之,健全人格的标准是多方面的,包括诚实守信、正直坦诚、宽容谦逊、坚韧不拔等品质。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这些品质,才能算得上是一个健全的人格。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努力修炼自己的人格,成为一个健全的人。

孕育完整人格读后感

孕育完整人格读后感

孕育完整人格读后感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它就像一个知心的老朋友,拉着你的手,坐在沙发上,和你唠唠关于人格成长这档子事儿。

它没有那些让人晕头转向的高深理论,而是用特别接地气儿的方式,跟你讲怎么才能让自己的人格变得完整。

我以前吧,总觉得人格这东西很虚,看不见摸不着的。

但是这本书告诉我,人格就像是一个拼图,每一块都很重要。

比如说,我们的情绪、思维、行为方式等等,这些都是拼图的小碎片。

如果哪一块缺了或者歪了,那整个人格的拼图就不完美了。

就像我自己,以前老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小脾气,一有事儿就炸毛。

看了这本书之后才明白,这就是我人格拼图里情绪管理那一块没摆好。

书里还讲到了家庭对人格塑造的巨大影响。

家庭就像是一个大温室,孩子就像温室里的小花朵。

如果家庭这个温室里充满了爱、理解和尊重,那小花朵就会茁壮成长,人格也会健康发展。

我就想起我自己的成长经历,我爸妈虽然不是什么教育专家,但他们给了我很多的爱和自由空间,这可能就是我人格里积极乐观那部分的来源吧。

不过呢,书里也提到了一些家庭里可能出现的问题,像父母过于严厉或者溺爱,这些就像温室里的害虫,会影响小花朵的成长。

这让我觉得,要是以后我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可一定要注意这些问题,可不能让我的孩子人格发展跑偏了。

而且啊,这本书还让我意识到,完整的人格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不断成长和完善的过程。

就像爬山一样,你得一步一个脚印地往上走。

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这些都是我们塑造人格的好机会。

比如说,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个特别难搞的项目,压力大得像座山。

这个时候,我们是选择退缩呢,还是勇敢地面对,想办法克服它?这就是对人格的一种考验。

如果我们能在这样的挑战中学会坚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那我们人格的拼图就又多了一块完整的小碎片。

读完这本书,我就像是给自己做了一次心灵的大扫除。

我看到了自己人格里的闪光点,也发现了那些需要修补和完善的地方。

我感觉自己像是拿到了一本人生的小秘籍,虽然不能一下子就变成超级完美的人,但至少知道了努力的方向。

九型人格分析

九型人格分析
1 真诚相待,讲话清楚明白 2 不要过分的夸奖和赞美,记得合情合理 3 注重细节,举例和数据证明你的观点,从各个角 度获得信任 4 不断倾听、支持他们、与他们站在一起 5 理解他们的担心,多聆听对方的疑问,给予认真 回答 6 客观描述产品,不必过分夸耀
7 用危机引导法促成销售
8 给予他们足够的售后保障
与第7型的人沟通秘诀
1 以轻松愉快的方式交谈 2 聆听他们的故事,欣赏他们的乐观 3 理解他们的随意性 4 不要试图以辩论的方式说服他们 5 让沟通的过程更有意思 6 通过吃喝玩乐或者新奇刺激的经历加深感情 7 把产品与他们的快乐联系在一起 8 适时促成销售,他们签单只需要一个念头:新鲜、 好玩、多用途等
对你来说,放松,放假是怎么样的?
你是不是总要工作?你做事情会不会把事情想得很清楚,计划对你很 重要吗? 你是不是那种很注意形象的人?你有多少个形象?
4的问题
有些人很情绪化,看到落叶,就会多愁善感,你是不是这样的人呢? 你伤感的时间多不多呢? 你情绪起伏大不大呢? 对你来说什么叫做坦诚呢? 对你来说,接触到很深的感情,有多容易? 生命中缺失的东西,对你来说是个很大的主题吗? 对你来说,你更熟悉悲伤,还是悲伤和快乐都同在的? 当你悲伤的时候,会特别去做些什么事情吗?
7的问题
有些人喜欢想和玩新鲜的事情,喜欢玩,你是怎样的? 你玩的时间多还是工作的时间多? 如果有工作要做,又有地方可以玩,那你会怎样? 但是如果有一个优先次序,工作重要些还是玩重要些? 平时你都玩些有什么乐趣的事? 很多可能性对你来说有多重要? 对你来说,有趣有多重要? 如果有人要控制你,管你,你会做什么?
与第3型的人沟通秘诀
1 直接嘉许他们的能力和成就 2 欣赏和赞美他们的努力和认真 3 与他们建立同一个目标 4 尽量少提及他们的失误,未经许可时不提意见 5 理解他们的急功近利和有时候的夸张表达 6 话题围绕他们的目标 7 随时随地记得给他们面子 8 必要的时候适当地营造紧迫感让他们快速做决定

最权威详细的九型人格解读及分析

最权威详细的九型人格解读及分析

九型人格第一型:完美型(Reformer/Perfectionist)【完美主义者】*【欲望特质】:追求不断进步〖基本困思〗:我若不完美,就没有人会爱我。

〖主要特征〗:原则性、不易妥协、常说“应该”及“不应该”、黑白分明、对自己和别人要求甚高、追求完美、不断改进、感情世界薄弱;希望把每件事都做得尽善尽美,希望自己或是这个世界都更进步。

时时刻刻反省自己是否犯错,也会纠正别人的错。

〖主要特质〗:忍耐、有毅力、守承诺、贯彻始终、爱家顾家、守法、有影响力的领袖、喜欢控制、光明磊落。

〖生活风格〗:爱劝勉教导,逃避表达忿怒,相信自己每天有干不完的事。

〖人际关系〗:你是典型的完美主义者,显浅易明。

正因为你事事追求完美,你很少讲出称赞的说话,很多时只有批评,无论是对自己,或是对身边的人也是!又因为你对自己的超超高标准,你给自己很大压力,会很难放松自己去尽情的玩、开心的笑!〖愤怒、不满〗属于第一型的你,相信常常这感觉,对吧?你们常有愤怒、不满的感觉都是源自你们超高的生活要求。

当遇到什么不顺意时,就很容易感到嬲怒、不满,觉得事情不应该这样发生……这种情绪不单是对自己,还有对周围的环境和人,都是一样,因为你对他们一样带有超高的要求。

但要注意,作为你的朋友,要承受你的嬲怒情绪,的确不是容易,也会造成压力,所以要多加注意啊!〖失望、沮丧〗同样因为你们事事追求完美的态度,让你们在生活里常常感到碰钉子、不如意。

除了是对外发泄愤怒情绪,其实在内心不断经历挫败,不断经历失望。

这些情绪对你们并不健康,必须积极处理。

最根源的方法不是让自己做得更出色,而是调节对每事每情的看法,轻松面对!其他类型上面说的有的事正确的〖基本恐惧〗:怕自己做错,变坏,被腐败〖基本欲望〗:希望自己是对的,好的,贞洁的,有诚信的第二型:全爱型、助人型(Helper/Giver)【给予者】*【欲望特质】:追求服待〖基本困思〗:我若不帮助人,就没有人会爱我。

〖主要特征〗:渴望别人的爱或良好关系、甘愿迁就他人、以人为本、要别人觉得需要自己、常忽略自己;很在意别人的感情和需要,十分热心,愿意付出爱给别人,看到别人满足地接受他们的爱,才会觉得自己活得有价值。

人格统一完整的评价

人格统一完整的评价

人格统一完整的评价
人格完整,是一个表达人的本质存在状态的新时代概念。

人格完整的理想标准,就是人格的生理、心理、道德、社会等各要素,完美地统一、平衡、协调,使人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人格完整,也就是对自身的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对自己奋斗的目标是否明确。

自己的人格是否健全,都不是一件值得卑微和炫耀的事情,真正的健全,取决于自己本身。

什么是人格的完整表现?完整的人格主要体现在人格的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四个方面。

完整的人格表现是不存在明显缺陷与偏差,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行为;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格的“完美”与“完整”
我国传统理想人格追求人格的“完美”,结果却违背初衷,葬送了国民的“精神家园”。

本文提出完整人格,以人格的“完整”来归还本属于个人的人格完整性和生活的真实性,引领人们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并主张完善人格,从完整人格升华到现代意义上的理想人格。

我国历来倡导的完美人格,大都成了只是看上去很美的人格理想。

其症结何在? 出路何在? 对此,笔者想作个初步探讨,以抛砖引玉。

一、我国历代完美人格的最终走向
我国历代的完美人格,其最终走向是人格的分裂化、精神的病变化和心理的无端崩溃、“自我”被理想化或虚幻化,导致自我精神家园的失落。

人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作“人品”,二者等同。

孔子前,人们将“三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 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和人格评价的标准,并划分人格要素为:仁义、礼智、信、忠、孝、悌、慈、惠、和、恭。

儒家建立了合情合理合礼、文质彬彬的君子型人格理论。

道家则消极避世,超然无为,其理想人格是至人、神人、圣人,所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即只有做到无名、无功、无己才可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墨家主张“兼士”人格,强调爱民、利民,为公的统一。

法家主张赤裸裸的权势和暴力,崇尚以法治国,提出了具有鲜明专制权术特色的“法术之士”人格理论。

宋明理学家追求“存天理,灭人欲”的人格理想,而明清比较典型的是王夫之的理想人格,他的人格理论分作以下几方面:天理德性与形色欲望有机统一。

珍视“名义”、“乐观其反”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七尺从天乞活埋”的丈夫气节,以及“以身任天下”的奋斗目标。

上述我国历史上的种种人格理想,其倡导的都不外乎是完美人格。

但不管多么美
妙,它们说到底都是一种分裂的人格,是对个人“阴影”消极面、不完善面的矢口否认,采用抑制或压抑的形式去掩盖自己本性中的原始部分一切激情和“不道德”的欲望行为,而将自己与光明的力量相等同。

以投射的形式放弃“阴暗面”,将它搁置到他人身上,然后以“在那边的邪恶”的形式来体验它。

他们将精神的完美定为标准和目标,要求只拥有自身人性中的善良部分,而不惜将消极面转移到他人身上来保持这一言过其实的自我理想化。

这颇象鲁迅描述的“阿Q 式胜利法”———客观上处处失败,而主观上时时胜利,物质方面一无所有,而精神方面自满自足;感情上样样合乎圣贤经传、祖宗成法,更有排斥异端的正气,但行动上却常常违规犯禁。

其实,这种道德的实际上的无能、虚假的自我理想化已经让国民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和真正的精神贫乏,已把现代人带到绝望的边缘,成了“令人烦恼的根源”。

因为简单的抑制不足以维持一个人的美德感和优越感。

当阴影的内容被投射、被储藏在他人身上时,留给人们的只剩两种选择:
1产生自卑,失去自我,缺乏个人的整体性、真实性,失去个人的“独立人格”,走入不负责的道德异化境地马克思曾这样理解人的独立:“人只有在成为他自身的主人的时候,才能将自己当作独立的存在物,而且只有当他把自己的存在归之于他自身的时候,他才是自己的主人。

”然而传统人格理论由于自身内含的畸形家族群体意识和片面的宗法道德服从型结构,使个体滋生了道德偏见,将视角局限于非常狭隘的空间,用自己固有的成见来取舍一切,对不符合自己已有成见的一概排斥,并以情绪化的方式去表达,使自己被驯服,听命于封建纲常名教,结果“率天下之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人格者,三纲之说为之也”,个体完整性、真实性惨遭剥夺,自卑有余而匮乏自尊。

我们知道,个性越雷同,社会便越缺少凝聚力,无个性的个体结合在一起就会缺乏活力,缺少
生机。

这样的社会只能强制要求人们用“别人”的模式来规范自己、塑造自己,用别人的伟大来藏匿、淹没自己,用社会团体来代替个人“发言”。

个人的存在,也只是作为共同体的分子存在的“个体”。

每个人尽管在各种类型的乌托邦的庇护下对尽善尽美的生活大加赞赏、孜孜以求,但毕竟乌托邦多数时间、多数地点里只能给予我们以美感的眩晕。

一旦付诸实施,它就必须要求社会尽由圣贤和道德楷模组成,而个人只是被义务性地视作手段和工具。

久而久之,人们便天然地形成了“凡是只问该不该,而不计较是不是”的习惯,过着生存屈从于意义的生活。

可见,传统人格带给个人的只有“自卑”的阴影,无独立意识能力,无自由可言。

而自由与责任的关系告诉我们,对一行为进行道德评判的前提是行为者是否享有独立人格、自由意志。

若行为并非出于主体的意志自由选择,而是出于强迫或勉强,便无所谓道德责任。

因为,此时人们往往奉行“个人归属于阶级,阶级体现于政党,政党集中于领袖,领袖听命于历史规律”,就这样心安理得地把责任一层一层抽象化、推卸掉。

当推卸受阻时,信仰危机便会扑面而来,逼使人们从头反省而改弦易辙,或者可能依然仅仅为一种制度、一种权威、一种榜样活着,宁可牺牲人道,牺牲道德尊严,甚至牺牲许多人的利益或集体利益铤而走险,却毫无内疚感和负罪感。

2易患“夸大狂”、“自恋癖”,走向自我中心主义,他人仿效又会走向另一极端当自我得到集体道德承认的奖赏而凸现出来时,即当自我对集体价值趋同导致自我的膨胀时,这种膨胀“通过它的个人自我对以集体价值形式出现的非个人自我的趋同,有限的个体失去了与它自己有限的接触并变得无人性”,这样人便奴隶式地审视“非我”,奴役自我,让自己沦为自我的奴隶,陷入崇尚自我中心主义的怪圈,自我中心式地躬行自我确定,使自己的人格残缺,不再如原初那般完整,
这样的个人主义者隔绝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系,孤芳自赏,投机钻
营,追逐实惠,并试图把这种个人主义的封闭性合理化,沉溺于自己的那个“似我非我”,过分专注自己的状态。

其实,这只是一种伪善的道德败坏,实质上的二重人格或人格面具依然相当普遍。

在现实生活中,在金钱的诱惑之下,良心开始显得脆弱,廉耻开始变得苍白无力,而个人的神经却硬朗起来,行为也变得狂放,头脑变得异常浮躁不安简单起来。

因而,君不见:那些特别卖力地鼓吹“大公无私”的人却常常是最贪婪地掠夺财产、病态地挥霍、放纵自己的人,他们与从来就不讲“大公无私”的暴发户只是异曲同工而已。

什么良心、羞耻心、道德责任感都变得一钱不值。

恩格斯曾说过:“当一个人只同自己打交道,他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而且决不会对己对人都有利”,可是当初恩格斯认为发生概率极小的事情却偏偏在当代中国流行起来。

古有奸臣当道、草菅人命,或愚忠爱国,迂腐有余;今有玩忽职守、贪赃枉法,忘却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就不足为奇了。

究其根源,笔者认为,这都是传统人格闯下的祸,即完美人格的不完美性和虚幻性种下的孽根。

二、完整人格提出的现代意义
完美人格的不真实性和不可救药的顽症以及自相矛盾的“不完美性”,带给人们的不是迷茫就是异常的病态;并导致现实中到处充斥着病态人格、无责任人格,而独立人格、责任人格、健康人格大量稀缺。

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完美人格与现实状况缺少趋同性、相通性,二者总是貌合神离。

解决问题最迫切的途径是倡导一种贴近“当下”的完整人格,还个人以自身的本真状态,找回被完美人格扼杀的真实个人。

提出完整人格,就是自我光明与阴暗面的双重变奏,衍生个人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实现个人从“天堂”回到“人间”。

完整人格,指的是个人
的完整性、非缺失性,它是独立人格、自由人格和责任人格的统一体,是一种非依附性的个体人格。

本文提出完整人格,旨在为弥补传统完美人格存在的不足提供参考性的思路与方法。

完整人格放弃完美的要求,其最高价值已不再是“尽善尽美”,而是完整与现实,因而它拥有和应付着我们全部的人性。

具体而言,他们学会了承认、接受和整合自己的“阴影”无意识的不完善方面,学会了与自己交朋友,学会将自己的阴影面体验为创造性生命力不可少的“构件”。

承认自身的黑暗和阴影,其实是对人类无敌的特征的一种深刻和谦卑的认识;接受阴影并不意味着对阴影不负责的屈服和自我意识的丧失,其实这是人格转变的首要成分,这样做可以解决旧日的无意识的窘境———或屈服于阴影和被征服,或投射它和完全失去它;而整合阴影则意味着对更完全的意识的渴望和创造性过程的开始,以及个体创造能力的激活。

完整人格与完美人格相比,有以下几个特征: 1 独特性。

过去的“人格”被失落在凝固不变的伦理关系中,缺少个人的独立性,缺乏自由意识和创造的冲动以及选择的权利。

而完整人格是一种个体人格,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内容和基础的。

而自我的本质便在于与别人的差异性,在于自我的独特性。

其实“共性只是人的表层特征,是容易了解的特征,占人的全部内容的一小部分。

人的个别性才是人的深层特征,是个体特征的主体。

”一个人如果没有独特性,就不会有独特的思想、独立的主张,便不能作出独立的选择和判断,便无法显示其独立人格。

当然完整人格并不是主张只为自己活着而不要别人、不要社会。

恰恰相反,它认为只有每个人都懂得为“我”活着的意义后,才会尊重别人“为我活着”的权利和尊严。

2 求真与求善的统一性。

传统人格强调礼仪或道德修养,主张存理灭欲、重善而抑真。

而完整人格既求善又求真。

传统人格的善意并不能以真为基础,显示并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