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人生哲学的理想人格论

合集下载

浅谈庄子的理想人格

浅谈庄子的理想人格

便会本着J其 自然的态度来面对一切 ,这也正是庄子理想人格的 I 顷 部分。通过“ 心斋” 坐忘” “ 等等来泯物我 、 同生死 、 超厉害 、 一寿 天, 与整个自然宇宙合而为一 ,未始有物, “ 与道同一” 。他认为只有

“ 吾丧我”才能达到或取得真吾( 。不计利害、 , 我) 是非 、 功过 , 忘乎 物我、 主客、 人己. 从而让 自我”“ 、坐忘”“ 、物化” 自然而然的就能得 到一种超脱 谷的美的享受。 () 2 固本求真

庄子作为我 国战国时期伟大的哲学家 、 思想家 、 文学家 , 以其 曼妙的文辞向我们传达了中国哲学的深刻思想 ,同时构建了中国 传统文人的理想 ^ 格及其内心世界。 庄子隔 宦 寻的理想 人格 . 也在 现实与精神的双重世界中不断成形并得到完善 。
l 庄子理想人格形成 的历史背 景
任何思想的形成都无法脱离所处的时代 ,庄子的理想人格的 形成亦是如此。那是一个新旧社会交替的时代 ,旧的社会体制瓦 解, 新的社会体制已经 海。在这样~个动乱的时代 。 一方面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 ,相对先进的封建制度 逐步摧毁了腐朽没落的奴隶制度 ; 另~方面 , 伴随着生产规模 的不 断扩大, 人类开始变得浮躁 , 平和的心态已被打破 , 力、 对权 财富 、 享受、 欲望的渴望不断积累和增加。 面对当时这种社会现象以及人们的内心世界 ,庄子希望人们 能够回归“ 本性”但是当世界无法改变时 , , 他只能选择进行精神上 的思索 , 同时, 在心中构建自己幻想中的小国寡民的原始“ 至德” 社 会 。正是f 这种让会现实的理解和认识更加激发了他对人生的 寸 思考, 从而丰富了他的人生哲学 , 构建了完善的理想 ^ 格。
没 有遵 循 自然发 展 的 夫j 见聿强行 改变 了混 沌 的外 在形 态 ,而 最终 导

浅析《庄子》中的人格理想

浅析《庄子》中的人格理想

浅析《庄子》中的人格理想
《《庄子》是一部充满深奥思想的经典之作,可供研究的领域极为深广。

庄子人生哲学主要是对人生的理想境界和实践方法的思考,有不少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有些是侧重神话传说方面,有些是侧重文艺美学方面,还有些是侧重比较研究方面,也有些是侧重与老子的顺承层面,其中不乏独特深刻的见解,但是也应该看到有一些问题还存在,如有相当一部分研究人员只是把“真人”直接归结为《庄子》中的理想人格,而把“真人”“神人”这类人与《庄子》中出现的一系列畸人、以及《庄子》文本中的庄子本人一起归结为《庄子》中的理想人格的研究还不多;还有老子与庄子理想人格共同顺承远古神话方面的研究也很少,综合性的研究还不够。

国学经典导论04-07庄子的理想人格

国学经典导论04-07庄子的理想人格

4-7庄子的理想人格在先秦诸子中,庄子是非常特殊的一个存在,他继承了老子“道”的哲学思想,并以此阐释了人的个体与群体、心灵与肉体的关系。

他关注的目标是人怎样才能获得所谓的“天乐”,他的哲学是提倡回到人的自然本性的人生哲学。

在庄子内篇第一的《逍遥游》里,他反复论述了他的独立无待、逍遥自由的思想以及对此的美好畅想。

庄子认为,宇宙中万事万物都是不逍遥的,不自由的。

因为它们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需要条件,也即是“有所待”,有所依靠,因此都会受到限制。

比如貌似逍遥的鲲鹏,活动范围大,行为豪迈壮观,但升起它的身躯,需要足够展开翅膀的空间和飓风,想飞远,得靠六月的季风,鲲鹏如此,更不要说人类了。

人类面对着名利富贵、伦理道德、感情欲望等多种牵累,还要承受“终有一死”的精神负担,是自然界受到限制最多的,比起其他生物来说离自然原始本性最远。

因此也是最不自由的。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呢?庄子说“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也就是那些洞察了宇宙万物的本质,顺应着大自然的规律,掌握了天地之间阴阳晦明风雨的变化的人,“至人”、“神人”、“圣人”,也就是《大宗师》里面的“真人”!庄子用了大量的笔墨去形容他心中的理想人格:“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

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

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

(《逍遥游》)“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

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齐物论》)乍一看,庄子所描述的,实在是惊世骇俗,浪漫夸张到极致:渺远的姑射山上的神人,肌肤洁白莹润,行动从容洒脱,餐风饮露不食人间五谷,腾云驾龙游遍南北西东;他们不会伤害万物,所到之处五谷丰登;万物也不能伤害他们,洪水滔天不能将他们淹没,天下大旱、湖泊沸腾不能使他们感到炎热,河水结冰不能使他们感到冷,地震海啸不能使他们改变容色;他们身上的一些尘埃草籽,都能培养出尧舜这样的圣贤。

庄子的理想人格及其修养

庄子的理想人格及其修养

庄子的理想人格及其修养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儒家思想长期占统治地位。

与儒家思想不同,道家的思想虽然不占统治地位,但它主张以“道”为体,“道法自然”,倡导“清静无为”的思想,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儒道互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事实”和人们的共识。

如果说儒家以其刚健有为、积极入世这一侧面影响和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的话,那么道家则可以说是从超越现实人生,追求个体人格自由这一侧面影响和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而显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

超越现实人生,追求人格自由在庄子思想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1任何理想人格的构想,都离不开社会、时代的土壤,都要以一定的现实为基础。

庄子所构想、追求的理想人格,是庄子对其所生活现实的回应、超越。

庄子生活于战国,这是一个社会转型、急剧动荡的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转型时期,伴随着剧烈的阵痛。

其表现为战乱频仍,群雄割据,社会动荡不安。

根据史载统计,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的战争达480多次,弑君36起,灭国52个。

面对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灵涂炭,敏感的知识分子能无动于衷吗?于是,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生活于春秋后期,面对“礼崩乐坏”、天下动荡形势的孔子,提出“仁”的观念作为济世良方,开创了儒家仁政德治的理想主义之先河。

与儒家仁政德治的道德理想主义不同,老子反对儒家所倡导的仁政德治,主张无为而治,认为社会动荡不已的原因是人们的“知”(智巧)和“欲”(欲望),而儒家倡导的以仁义治乱世,不但于治世无补,反而会滋长人们的贪欲、伪诈,加剧社会的动乱。

最好的办法应是自然无为,即取消人们的智巧和欲望,使人回到原始古朴、无知无欲的自然状态。

老子开创了道家批判现实社会、主张清静无为思想的先河。

庄子继承了老子以道为本,自然无为,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现实人生的否定的思想。

在庄子看来,“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庄子人间世》。

下引《庄子》,仅注篇名。

)“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

浅析庄子人生哲学

浅析庄子人生哲学

浅析庄子人生哲学摘要:在庄子的哲学中,最核心的内容是人生哲学,其描述了人如何在不如意的现实环境中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

本文从超越自然生死、超越社会环境到超越自我层层递进,进行分析论述,并指出庄子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有利于现代人在迷惘的现实中寻求解脱。

关键字:庄子;人生哲学;精神自由目录:一、超越自然死生二、超越社会(一)现实社会1.时代背景2.所处环境(二)理想社会三、超越自我(一)世人人格(二)理想人格1.超越情感和物欲2.超越自我3.回归自然四、现实意义(一)积极方面1.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2.强烈的自我批判精神(二)消极方面一、超越自然死生《至乐》描述: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

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人且俨然侵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命乎,故止也。

”与自己相濡以沫的结发妻子去世,庄子不但不哭反而鼓盆而歌,从人伦的角度看,这是违背情理的,丧失了一个在社会生活中的人应有的基本情感,故而惠子对此极为不满。

然而在庄子眼里,人之生源于自然,人之死又返于自然,相送就要嗷嗷哭泣,岂非不通达明理?妻子睡在天地这个大屋子里即将成为永恒,以天为被以地为席,不再有痛苦和贫穷,所以当然要为她庆贺。

庄子并非只对他人的死看的开,对于他自身,一样看破死生。

《大宗师》描述:庄子将死,弟子们欲厚葬,他立刻予以否定:“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赉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如此!”当弟子们又担心乌鸦老鹰会啄食时,庄子宽慰他们道:“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由此可见,庄子对人的生死抱有非常达观的态度,看淡生死,把生和死当作一个必然要发生的过程,一笑而过。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当人想到稍纵即逝的瞬间,他就把现实事物当作是渐趋死亡的,像所有生命的朝生暮死一样,成为生长、腐朽和再生这一周期的一部分。

《庄子》对理想人格的塑造

《庄子》对理想人格的塑造

《庄子》对理想人格的塑造若水《庄子》一书洋洋乎十余万言,"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庄子天下》,下引《庄子》之文只注篇名﹚,不为王侯将相之安邦治国,不为圣人君子之普渡众生,只为要塑造一个"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万物"﹙《天下》﹚,"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逍遥游》﹚的理想人格--"真人"1。

正如司马迁所说,庄子"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2。

本文旨在探讨庄子"真人"人格的理论根基、品格特征和修为之法。

一、道通为一庄子在《齐物论》第一段中为我们展示了两幅极其精彩而生动的画面,一为"地籁图":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号。

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枧、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

冷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

一为"天籁图":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

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两幅图为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天地万物,无论虫、鱼、草、兽、山、河、湖、泽,无论是、非、美、丑,善、恶、贵、贱,莫不经有限而趋无限,由相对而达绝对。

毛嫱,可谓人间美女也,而"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齐物论》﹚,如是则何为美、何为丑?朝菌,朝生而暮落,惠姑,春生而夏死;彭祖寿至七百,而大椿年延三万,如是则孰为寿、孰为夭?庄周梦蝴蝶,蝶亦梦庄周,如是则周耶、蝶耶?梦耶、觉耶?所以,在庄子看来,"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同上﹚,"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德充符》﹚,这就是庄子的"齐物论"。

文言文解析庄子中的人生哲学

文言文解析庄子中的人生哲学

文言文解析庄子中的人生哲学庄子,名周,字子鱼,战国末期的思想家、哲学家,被尊称为“庄子”,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他的著作《庄子》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其中不仅融入了他独特的思想观点,也阐述了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庄子文言文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庄子中的人生哲学。

一、虚无主义与自由人生观庄子提出了虚无主义的思想,他认为世界本身是无常变化的,人类的价值观和追求都应该建立在这种虚无之上。

他用“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来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合一,以及超越个体身份的境界。

庄子主张自由的人生观,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与追求,追求内心的自在和乐观。

他的思想模糊了界限,让人们能够超越种种束缚,拥抱真正的自由。

二、无为而治与淡泊名利庄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即认为人们应该遵从自然的道德规律,顺应自然的发展趋势,放下功利心和暴力行为,通过无为而治来达到和谐共生的境界。

这种思想体现了庄子对于人生的哲学思考和对于社会的治理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理念。

与此同时,他还强调了对名利的淡泊,认为名利是社会给予人们的枷锁,让人固守形式,忽视内心的真正需要。

他提倡“与天地合一”的境界,认为通过舍弃名利追求内心平和与自在,才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美好。

三、人性本善与自由选择庄子相信人性本善,他坚信人们心中本有善良、宽厚之心。

在他的哲学观中,人无论身处何种环境,内心都能保持自我,实现内心的平和与自在。

庄子认为人是万物之灵,拥有自主意识和自由选择的能力,也就是说,人们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轨迹。

庄子在《庄子·养生主》中提出了“养生之道”,强调个体的自我养护与修炼,通过调整心态、修身养性,实现自我修身养性,并追求真正的幸福与愉悦。

四、顺受自然与心灵解放庄子崇尚顺受自然,主张积极的适应和融入自然。

他认为,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运行规律,追求自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他的哲学思想中,心灵解放是最终目标,他通过对“胡为乎难之”的深刻思考,提出了超越世俗束缚和伦理道德约束的理念。

浅谈庄子的理想人格

浅谈庄子的理想人格

浅谈庄子的理想人格浅淡庄子的理想人格--《庄子的气质》一文读后感/ 王忠文《庄子》一书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作,更是中华文化典籍的块宝。

在大马教育文凭考试(STPM)中文科里,《庄子.逍遥游》一文也被选入十一篇的文选项目。

一般说来,本地华文报少有谈及庄子思想的文章,在5-11-1998《星洲日报》的言路版里却欣见许加军先生所作《庄子的气质》一文。

阅毕,笔者有两项看法,想向诸君略说一二。

其一,' 道' 为中华文化的最高范畴,谈 '道' 论及庄子自是无可厚非,但省略了论其' 道' 之源的始祖老子,未免可惜!老子的道论虽然未必人尽皆知其真义,但其《道德经》的开卷名句:「道可道,非常道」却让众人耳熟能详,朗朗上口。

就连电台广播里的某咖啡广告也引用此言,而且还藉一名小孩之口作如是言:' 说不出的味道,才是真正的好味道!' 限于篇幅,未能尽谈老子之道论,有兴趣者不妨阅读笔者的专文《老子之道与回教上帝观的比较》(1998 年马来西亚国民大学UKM 学士论文)。

"无待、无功、无用"的妙用与境界其二,笔者对于许君结论中「并不赞同他( 指庄子) 的' 无待'、 ' 无功'、' 无用' 的絮叨」,觉得对庄子颇不公平。

这是因为前述的庄子思想精华,并非人人知晓,许君不对此作些许说明,也不详细谈及自己不赞同的理由,就在结论里下此断言,实有欠公允。

有鉴于此,笔者特写作此文,简要解释以上的术语及谈谈庄子的理想人格。

庄子的思想属于逍遥哲学体系,' 逍遥' 一词源自于《诗经》,而庄子所引用的' 逍遥',也就是今日所说的绝对自由。

在今日民主社会里,大家都知道' 不自由,毋宁死',而作为逍遥始祖的庄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高声呐喊自由,其前瞻性是不容否认的。

' 无待、无功、无用' 其实是属于达致绝对自由的方法与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第452期·2011第5期□姜智庄子人生哲学的理想人格论逍遥境界一直被大多数庄学研究者看作是庄子人生哲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但是对于什么是逍遥境界,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20世纪60年代,关锋曾把“有待”、“无待”当作研究庄子思想的基本哲学范畴,并以此为据替庄子构造了一个“有待———无己———无待”的三段式思想骨架。

〔1〕此说在学术界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许多学者都认为庄子是要摆脱周围环境和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追求实现一种无所羁绊的绝对自由的状态。

刘笑敢对此进行了细致的考证,他认为《庄子》一书中根本没有“无待”一词,把“有待”、“无待”当作哲学范畴的不是庄子,而是注《庄子》的郭象。

并认为这样解释庄子思想过于简单化,并没有抓住庄子思想的特点。

〔2〕在我看来,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分析庄子心目中的理想人生境界,《庄子》一书中通过对理想人格所生活的境域描述来彰显其理想境界。

理想人格是一种人生哲学中体现人生价值、完成人生目标的人物形象,是一种人生哲学理论宗旨的标志。

从某种意义上说,理想人格也是理想的人生境界的表现形态。

庄子对于理想境界的描述总是很模糊,并没有一个固定、清晰的模式。

这也许就是庄子人生哲学的魅力所在吧!一、庄子人生哲学中的四种人格《庄子》书中多次讲到真人、至人、神人、圣人,从这些论述中,亦可看出庄子的人生境界追求。

他在《逍遥游》中有一著名的论断:“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许多庄学研究者就是通过这三种理想人格去分析庄子所追求达到的逍遥境界。

徐复观在其《中国人性论史》中高度评价庄子的“三无”思想:“‘至人无己’三句话,乃庄子的全目的、全功夫之所在。

《庄子》全书,可以说都是这几句话多方面的发挥。

”〔3〕1.至人我们首先来看看“至人”,庄子曰: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风振海而不能惊。

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庄子·齐物论》)郭象注“至人神矣”一句说:“无心而无不顺”,突出的是至人无心、无己,不为外物所动,随顺万物的境界。

后面再通过“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风振海而不能惊”这种神话般的描述来说明“至人”守静而不为外物所动。

至人能够“神全形具而体与物冥者”(郭象注)、“游乎四海之外”,之所以能够如此,肯定不是外在形体能够做到这一点,而是内在的精神不执著于外物,从而达到一种虚己无心的境界。

除此以外,他还具有两个特点是“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能够无畏于生死,无惧于利害。

生死之限、利害之欲都是每个现实的人所无法回避的,二者使人的内在精神陷入极度紧张、忧虑的状态,唯有“至人”能够忘记自己的形体,从而使内在精神彻底解脱出来,这就是所谓:“至人无己”。

2.神人再看看“神人”,庄子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

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庄子·逍遥游》)神人在容貌方面“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风姿绰约,仪态万方,冰清玉洁,如出水芙蓉;在饮食方面,神人“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在行动方面,神人“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腾云驾雾,遨游于仙山琼阁;更有甚者,神人不会被自然和人力的各种灾难,疾病所伤,“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

这里是采用神话式的语言表达庄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带有神异的特征。

因此,肩吾以此为狂乱之语,而不信以为真。

连山语之曰: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

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

是其言也,犹时女也。

之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摘要:逍遥境界一直被大多数庄学研究者看作是庄子人生哲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但是对于逍遥境界的内涵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庄子》书中关于至人、神人、圣人、真人四种理想人格,进而提出一个以真人为统领,含摄至人、神人、圣人在内的“三位一体”的理想人格论,以期对庄子的理想境界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庄子;理想人格;真人;三位一体〔中图分类号〕B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547(2011)05-0121-03[收稿日期]2010-12-09[作者简介]姜智,重庆万州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儒释道三教关系研究。

【国学研究】121·总第452期·2011第5期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

是其尘垢粃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庄子·逍遥游》)外在肉体方面存在机能性障碍的人是无法洞察外物的,比如瞽者看不到文章的美妙,聋者听不到钟鼓的乐声。

同样,在精神方面存在障碍的人只能执著于事物表面上的差异,更不能了解“神人”所达到的“旁礴万物以为一”、“物莫之伤”的独特境界。

“神人无功”,“无功”即“无为”,表示神人不为外界所扰,使万物按照自身的本性自然发展;“不以物为事”,不计较事物之间的各种区别、利害、是非、毁誉,消除人们求取功名利禄的贪欲,超越于世俗事务之外,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

3.圣人关于“圣人”,庄子的描述就比较详细: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

(《庄子·齐物论》)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

善矢善老,善始善终。

人犹效之,又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庄子·大宗师》)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

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

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

(《庄子·天道》)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

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

故曰:夫恬淡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质也。

故曰: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淡矣。

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故曰: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

不为福先,不为祸始。

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

去知与故,循天之理。

故无天灾,无物累,无人非,无鬼责。

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不思虑,不豫谋。

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

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神纯粹,其魂不罢。

虚无恬淡,乃合天德。

(《庄子·刻意》)夫圣人未始有天,未始有人,未始有始,未始有物,与世偕行而不替,所行之备而不洫,其合之也若之何?(《庄子·则阳》)圣人安其所安,不安其所不安;众人安其所不安,不安其所安。

(《庄子·列御寇》)圣人以必不必,故无兵;众人以不必必之,故多兵。

顺于兵,故行有求。

兵,恃之则亡。

(《庄子·列御寇》)庄子心目中的“圣人”与儒家那种积极倡导仁义礼智的“圣人”有所不同,〔4〕郭象注曰:“圣人者,物得性之名耳,未足以名其所以得也。

”(《庄子注·逍遥游》)〔5〕可见,我们无法用一个专有名词来描述圣人,他只是表现为对自然的遵循和效仿,“恬淡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质也”,追求的正是配天地之德的至高境界。

要想达到这一境界,其功夫在于“无为”,“不从事于务,不趋利,不避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这样就能实现“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之所以能够做到“无为”就在于内在心灵的恬淡与宁静、无知无欲,“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

”说明圣人要想保持内心的虚静,就在于不要受到外在事物的侵扰。

4.真人其实在《庄子》中描述最多的并非前面三种理想人格,而是“真人”。

庄子对其进行了详细而富有诗意的描述,那么接下来,我们具体分析一下“真人”这种理想人格。

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

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

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热。

是知之能登假于道也若此。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屈服者,其嗌言若哇。

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

其出不忻,其入不距。

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

不忘其始,不求其所终。

受而喜之,忘而复之。

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

是之谓真人。

若然者,其心忘,其容寂,其颡頯。

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庄子·大宗师》)这段话对于理想人格“真人”的精神状态或境界的细腻描述,实际上可以分解、归纳为两方面的内容:超脱与神异。

显然,它是从三层意思来描述“真人”的“超脱”的特征,分别以“古之真人”起句:(1)真人与外在物、事的关系,他能够做到身处事外,无心于外物、无为于事,表现出顺应时命的态度。

(2)真人与内在情欲的关系,他能够做到“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的状态,源于他寡少嗜欲,其心静泊,达到无情无欲的境界。

(3)真人还能够做到不悦生,不恶死,这就是齐一生死的表现。

同时,这段也表明“真人”具有神异的特能,能“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热”,表明他与“神人”具有某种内在的一致性。

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与乎其觚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邴邴乎其似喜乎!崔乎其不得已乎!滀乎进我色也,与乎止我德也,厉乎其似世乎!謷乎其未可制也,连乎其好闭也,悗乎忘其言也……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

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

其一,与天为德;其不一,与人为德。

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庄子·大宗师》)这是对真人境界的进一步说明,是对“真人”内在精神状态的描述,一方面真人能够不逆世而与世俗相推移,“其状义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与乎其觚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邴邴乎其似喜乎!崔乎其不得已乎!滀乎进我色也,与乎止我德也,厉乎其似世乎!”另一方面就是真人所表现出来的天性与人性之间的合而为一的状态,“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

二、三位一体的理想人格论有一种观点认为,至人、神人、圣人,其名虽异,而其【国学研究】122·总第452期·2011第5期质则同,所突出的都是内在心灵的淡泊与宁静。

〔6〕但笔者认为,虽然这三者都具有超然放达的秉性,均为庄子所推崇的理想人格精神,但庄子之所以三者分言而未混为一谈,其中必有深意。

通观《庄子》各篇,真人者,突出的是人的本真;至人者,突出的是人所达到的境界;神人者,突出的是其与常人的区别;圣人者,突出的是其人格的崇高与伟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