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庄子人生哲学
《庄子》中的人生态度与世界观解读

庄子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原名周,字子休,又称庄周,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主要著作是《庄子》,该书以幽默诙谐的语言,探讨了人生态度与世界观的重要问题。
1. 庄子与道家思想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道家思想强调追求自然与无为而治,强调个体心灵的安宁和超越。
庄子以寓言故事和比喻等形式,诠释了自然界中万物自由变化、无所谓固定真理的观点;同时也提出了“逍遥游”、“胜己复礼”等个体修行和处世原则。
2. 人生态度:放下执著在《庄子》中,庄子通过多个寓言故事展示了他对于人生态度的独特看法。
他认为人们过于追求功名利禄、社会地位以及荣华富贵,并将这些外在因素作为评价成功与否的标准。
但庄子认为这种追求只会使人们陷入无止境的欲望循环中,最终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
庄子主张放下执著,以达到内心的自由与安宁。
他用“鱼游于水”、“蝉噪林间”等比喻来描述人们应当追求天然自发、无拘无束的状态,而不是被社会价值观所奴役。
3. 世界观:宇宙合一庄子的世界观极具包容性和超验性。
他从宇宙角度出发,认为万物都是统一、互相联系的整体。
他通过“至乐”、“大同”等思想表达了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共融的向往。
在《齐物论》中,庄子提出了“大道至简”的理念,即通过回归到本真和纯粹的状态来领悟宏大而简单的世界秩序。
他认为每个个体都有各自独特的发展路径,并呼吁人们顺应天道、找到适合自己生活方式。
4. 应用于现代生活尽管《庄子》写作于两千多年前,但其中所蕴含的智慧依然对于现代人们有着启发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着各种压力、追求和不安。
通过学习庄子的思想,人们可以学会放下执著,追求内心自由与平静;同时,也可以明白个体对于整体的影响和互动关系。
庄子强调个体心灵的宁静和美好的自然状态兼容并包在现代社会中追求幸福与成功的挑战之下。
他呼吁人们寻找适合自己生活方式,并在适当情况下放下功利心态,更加注重内心的情感体验。
庄子人生哲学超脱尘世

庄子人生哲学超脱尘世庄子,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影响了许多后世的思想家和文化人,被广泛地研究和传承。
庄子的人生哲学以超脱尘世为核心,探讨了人的本性和追求真理的道路。
本文将深入探讨庄子的人生哲学,解读他的超脱尘世的理念。
一、人生的本质理解庄子认为人是天地间的一部分,他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真理和神性的完美境界。
他提出了“寿则天地之雌雄,天地之祸福也”,寿命的长短取决于个体与大道的联系。
庄子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的,追求内心真实和道德境界的自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二、超脱尘世的实践庄子批判了现实世界的繁琐和追求权力地位的行为。
他主张人们应当远离功利和物质欲望,以达到超脱尘世的理想状态。
庄子以“世界有”、“得失之利”为例,告诫人们不要被外在的名利所左右,而是要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他认为人应当像大自然一样保持自然的状态,不受外界的影响。
三、顺应自然的生命智慧庄子强调人应当顺应自然的变化,认识到人的存在只是宇宙的一部分,没有必要过分追求个人的欲望和利益。
他提出了“自得其所”的主张,即在顺应自然的过程中体验到生命的真正价值。
庄子通过比喻和寓言的方式,启示人们要放下执着和欲望,回归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四、逍遥游的境界庄子通过讲述自己的逍遥游的境界,揭示了他追求超脱尘世的理念。
他认为人应该像大鱼游于大海,随波逐流,不受外界桎梏。
在逍遥游中,人们可以超越物质和形式的束缚,体验到内心的自在和快乐。
庄子以自己与蝴蝶的对话,表达了追求无拘无束的自由状态。
五、生命的人生观庄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的,不受物质世界的拘束。
他提倡超脱尘世的人生观,以追求自由、宁静和真理。
庄子倡导人们透过日常琐事,寻找内心真实和完美,并通过顺应自然的变化,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结语:庄子的人生哲学超脱尘世,突破常规的思维模式,引领着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与出路。
他通过超脱尘世的境界,引导人们去追求自由、宁静和真理。
古文阅读庄子中的哲学思想

古文阅读庄子中的哲学思想庄子,中国古代哲学家,与老子并称为道家学派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著作《庄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
本文将围绕古文庄子中的哲学思想展开探讨和解读。
1. 庄子的自由观念庄子提出了自由观念,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强调顺其自然。
他认为,人应当放下一切束缚和执着,以达到心灵的自由状态。
他以自然界为榜样,主张追求无为而不争的境界,摆脱一切烦扰和纷争,获得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2. 庄子的虚无观念庄子对于人生的虚无观念也是他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人生之所以活得疲惫和无趣,是因为过于执着于名利和功成名就。
他倡导人们舍弃这些功利观念,追求思想的纯粹和内心的宁静。
庄子的虚无观念并不是悲观消极的,而是提出了一种超越世俗的人生态度。
3. 庄子的矛盾统一观念庄子的哲学追求矛盾的统一,他主张相反的事物在某种层面上是相互依存和平衡的。
他在《逍遥游》中提到蝴蝶和周而复始的梦境,以此说明人与自然之间的无处不在的联系。
他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相互关联的,没有绝对的对立和矛盾。
庄子通过这种思维方式,超越了传统的二元对立观念,倡导和谐统一的世界观。
4. 庄子的自我超越观念庄子的哲学思想中,强调通过超越自我的方式,获得心灵的自由和境界的提升。
他认为人们应该放下身心的执着,超越个人利益和欲望的限制,追求精神的升华和境界的提高。
通过自我超越,庄子认为人们可以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超越尘世纷扰,获得返璞归真的心灵解脱。
5. 庄子的反思主义观念庄子的哲学思想中,有着深刻的反思主义观念。
他主张人们应该反思现实和自我,超越主观和客观的局限,以达到境界的升华。
他以逍遥游的境地为例,在梦里觉醒的他意识到人生的无常和虚幻,进而提出反思和怀疑的观点。
庄子认为,反思和怀疑能够打破既有的框架和常规,给人们带来新的思考和认识。
总结起来,古文庄子中的哲学思想深邃而富有启发性。
庄子强调自由观念、虚无观念、矛盾统一观念、自我超越观念和反思主义观念,通过这些哲学思想,引领人们超越尘世的困扰和纷争,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庄子中的人生哲学思考

庄子中的人生哲学思考庄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之一,他的著作《庄子》被誉为中国哲学、文化宝库之一。
在这部著作中,庄子提出了独特的人生哲学观点,对人们的生活与人生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本文将从庄子的人生观、生命态度以及生活方式三个方面,对庄子中的人生哲学思考进行探讨。
一、庄子的人生观庄子的人生观可以用“齐物论”来概括。
他认为人与世界是一个整体,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内在的平衡与和谐。
他认为世界万物皆有其自身的存在和价值,人不应该凌驾于自然之上,而应该反思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
庄子认为人生应该追求自我实现和内心的宁静。
他强调人性本善,人与自然应该保持真诚、自然的态度。
通过舍弃功名利禄等世俗欲望,人们才能达到内心的宁静与真实自我。
二、庄子的生命态度庄子提出了一种超然于尘世之上的生命态度,他认为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追求功名利禄和社会地位,而在于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他采用了许多寓言和插话的方式,抒发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反思。
他通过描绘蝴蝶梦幻般的飞舞、鱼儿在水中畅游等寓言故事,告诉人们要摆脱一切的羁绊,拥抱内心的自由,超越世俗的束缚。
他主张人应该以一种轻松自在的心态对待人生,顺应自然的变化,不为外在的压力和困扰所束缚。
三、庄子的生活方式庄子的生活方式与他的人生观和生命态度相一致。
他主张人们应该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不受世俗的桎梏。
他反对“为名不顾身”的虚荣追求,主张回归本真,追求内心的满足和真实。
庄子在他的著作中以修身养性、守持自我为生活方式,强调自我修行和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追求内在的满足和心灵的宁静,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在庄子的生活方式中,他提倡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不与外界争斗。
他认为人们应该拥抱自然变化,以宽容和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起落和变化。
总结:庄子的人生哲学思考为我们揭示了新的人生方式和生活态度。
他通过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真实自我,以及顺应自然的变化等观点,引导人们摆脱功名利禄的追逐,寻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追求真正的快乐与幸福。
庄子人生哲学探讨

庄子人生哲学探讨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全名庄周,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同时也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文风,在古代中国哲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庄子的思想涉及众多领域,包括人性、自然、道德、政治等。
本文将探讨庄子对人生哲学的思考和主张。
一、人生态度:轻松自在,超越世俗庄子强调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自由自在”。
他认为人生中最重要的是摆脱束缚,保持内心的自由和舒适。
庄子提出“逍遥游”的理念,即人应当像自由的风一样自在地行走于世间,不受世俗的拘束和压力。
他主张超越功利主义和纷乱复杂的社会规范,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不为物质和权势所左右。
庄子的这种人生态度,向人们传递着勇敢追求内心真我、解脱尘世纷扰的重要意义。
二、人的本性:积极向善,与自然和谐庄子主张人的本性是积极向善的。
他认为人类的本性是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万物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
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实现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关键。
庄子引用了很多自然界的比喻,如蝴蝶梦、鱼游、花开花落等,来说明人应当顺应自然,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他主张人们应该尽力去发现自己真正需要的事物,适应自然的变化,并在和谐中追求幸福与满足。
三、人生境界:心静观天地,达到无为而治庄子对于人生境界有着独特的理解。
他认为真正的修行应该是心静观天地,达到无为而治的境地。
庄子主张人们通过修炼内心,放弃功利心和私欲,使自己的内心达到无为而治的理想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人能够摆脱一切束缚,洞悉世间万物的本质,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庄子的这种人生境界,对于当代人们摆脱繁忙而无意义的生活,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心灵的自由,具有启示意义。
四、人生意义:遵循道德,追求真理庄子认为,人的一生应该遵循道德原则,追求真理和智慧。
他主张人们要追求自己内在的信仰和价值观,探索人生的真谛,超越一切表象和形式。
庄子提出“道”的概念,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和根本,是超越一切的真理和智慧。
文言文解析庄子中的人生哲学

文言文解析庄子中的人生哲学庄子,名周,字子鱼,战国末期的思想家、哲学家,被尊称为“庄子”,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他的著作《庄子》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其中不仅融入了他独特的思想观点,也阐述了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庄子文言文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庄子中的人生哲学。
一、虚无主义与自由人生观庄子提出了虚无主义的思想,他认为世界本身是无常变化的,人类的价值观和追求都应该建立在这种虚无之上。
他用“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来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合一,以及超越个体身份的境界。
庄子主张自由的人生观,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与追求,追求内心的自在和乐观。
他的思想模糊了界限,让人们能够超越种种束缚,拥抱真正的自由。
二、无为而治与淡泊名利庄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即认为人们应该遵从自然的道德规律,顺应自然的发展趋势,放下功利心和暴力行为,通过无为而治来达到和谐共生的境界。
这种思想体现了庄子对于人生的哲学思考和对于社会的治理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理念。
与此同时,他还强调了对名利的淡泊,认为名利是社会给予人们的枷锁,让人固守形式,忽视内心的真正需要。
他提倡“与天地合一”的境界,认为通过舍弃名利追求内心平和与自在,才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美好。
三、人性本善与自由选择庄子相信人性本善,他坚信人们心中本有善良、宽厚之心。
在他的哲学观中,人无论身处何种环境,内心都能保持自我,实现内心的平和与自在。
庄子认为人是万物之灵,拥有自主意识和自由选择的能力,也就是说,人们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轨迹。
庄子在《庄子·养生主》中提出了“养生之道”,强调个体的自我养护与修炼,通过调整心态、修身养性,实现自我修身养性,并追求真正的幸福与愉悦。
四、顺受自然与心灵解放庄子崇尚顺受自然,主张积极的适应和融入自然。
他认为,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运行规律,追求自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他的哲学思想中,心灵解放是最终目标,他通过对“胡为乎难之”的深刻思考,提出了超越世俗束缚和伦理道德约束的理念。
庄子中的人生哲学原文与解析

庄子中的人生哲学原文与解析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文风被后世所传诵。
他的著作《庄子》是一部集哲学思辨、文学艺术于一体的文化经典。
本文将围绕庄子的人生哲学展开讨论,通过分析原文中的观点,带领读者一起解读庄子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思考。
庄子的人生哲学主要集中在两个核心观点上:一是独立自由的个体存在,二是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
他认为,人应该尊重自然,以自然的方式生活,并将心灵从琐碎的俗务中解放出来,达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在庄子的著作中,他以寓言故事和幽默的修辞手法来传达他的思想,让人读起来耐人寻味。
比如,他通过描述“胡蝶梦”来传递人生虚幻的观点。
他认为人生就像胡蝶的一个梦境,我们所体验的一切都只是虚幻的幻象。
这个观点意味着人们不应该过于执着于世俗的名利地位,而是要超越尘世的虚妄,寻找内心深处的真实自我。
庄子还强调了个体的独立性与自由意志。
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并且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特性。
他通过“大知”和“大同”的概念,告诫人们应该从自己内心寻找真正的幸福,而不是盲目追随他人的观念和价值观。
在他的理念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和追求方式,应该坚守自己的真实,不被外界的压力和诱惑所左右。
此外,庄子也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他倡导人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摆脱一切对物质的欲望和追求,返璞归真地去体验自然的美。
他以水为例,告诫人们要像水一样宽容、自由地生活。
庄子相信,只有当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真正达到心灵的平静和内在的自由。
综上所述,庄子的人生哲学主张独立自由的个体存在和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
他通过幽默而富有启发性的寓言故事和修辞手法,带领读者思考人生的真实意义。
他的思想深邃而超越时空,给予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导和启迪。
因此,我们可以从庄子的人生哲学中汲取智慧,找到自己独特的存在方式,并追求真正的幸福和自由。
庄子_法天贵真_的人生哲学浅析

为珠玑, 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耶 ! 何以加 此? 弟子曰: 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 庄子曰: 在上为乌鸢食 , 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 何 其偏也。 庄子对自己后 事的看法 , 一任自然, 十分旷达 , 大大超乎常人。 齐物论 出: 中庄子从 道的立场 , 对 生死哀乐关系作 了哲学 论述。指 方生方死, 方死方生 ; 方可方不可 , 方不 彼亦一是非 , 此亦一是非。 彼是 可方可。
复, 与天为一。天地者 , 万物之父母也。 说明 人乃自然之子, 形体健全 , 精神饱满, 应与万物 之父母融为一体成就大我。 庄子 时期人与自然融洽无间的情状 : 描述了上古 神农之世 , 卧
其和 , 故我 修身 千二 百岁 矣, 吾 形未 尝 衰。 阴阳、天人和谐也。守一处和 , 形神双超越 , 乃 可长生。 庄子 认为神农、黄帝乃守一处和、 法天贵真的典范。 若乎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 无誉无訾 , 一龙一蛇, 与时俱化, 而无肯专为。 一上一下 , 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 , 物物而 不物于物 , 则胡可得而累耶! 此神农、黄帝之法 则也。 不物于物 , 不为物累, 一龙一蛇 , 提出守一处 与时俱化 , 浮游于大道之中 , 与自然和谐相处, 乃炎黄二帝长生之法则。 大宗师 宁。所谓 和、法天贵真的具体修行法。一曰坐忘 , 二曰撄 撄宁 , 即排除外物干扰 , 保持心地 写道: 吾犹守而告之 , 三日而 九日而后 七日而后能外物 宁静。 大宗师 后能外天下,
导致人的自然本性的丧失。世俗生活中多方面的 欲望 , 正是自然本性败坏和丧失的根源。写道: 且夫失性有五 : 一曰五色乱目, 使目不明; 二 曰五声乱耳, 使耳不聪; 三曰五臭薰鼻 , 困惾中 颡; 四曰 五 味 浊 口, 使 口 厉 爽; 五 曰 趣 舍 滑 ( 乱) 心, 使性飞扬。此五者, 皆生 ( 性 ) 之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庄子人生哲学摘要:在庄子的哲学中,最核心的内容是人生哲学,其描述了人如何在不如意的现实环境中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
本文从超越自然生死、超越社会环境到超越自我层层递进,进行分析论述,并指出庄子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有利于现代人在迷惘的现实中寻求解脱。
关键字:庄子;人生哲学;精神自由目录:一、超越自然死生二、超越社会(一)现实社会1.时代背景2.所处环境(二)理想社会三、超越自我(一)世人人格(二)理想人格1.超越情感和物欲2.超越自我3.回归自然四、现实意义(一)积极方面1.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2.强烈的自我批判精神(二)消极方面一、超越自然死生《至乐》描述: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
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人且俨然侵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命乎,故止也。
”与自己相濡以沫的结发妻子去世,庄子不但不哭反而鼓盆而歌,从人伦的角度看,这是违背情理的,丧失了一个在社会生活中的人应有的基本情感,故而惠子对此极为不满。
然而在庄子眼里,人之生源于自然,人之死又返于自然,相送就要嗷嗷哭泣,岂非不通达明理?妻子睡在天地这个大屋子里即将成为永恒,以天为被以地为席,不再有痛苦和贫穷,所以当然要为她庆贺。
庄子并非只对他人的死看的开,对于他自身,一样看破死生。
《大宗师》描述:庄子将死,弟子们欲厚葬,他立刻予以否定:“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赉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如此!”当弟子们又担心乌鸦老鹰会啄食时,庄子宽慰他们道:“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由此可见,庄子对人的生死抱有非常达观的态度,看淡生死,把生和死当作一个必然要发生的过程,一笑而过。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当人想到稍纵即逝的瞬间,他就把现实事物当作是渐趋死亡的,像所有生命的朝生暮死一样,成为生长、腐朽和再生这一周期的一部分。
他承认自己是属于自然的,和自然相认同。
”①当庄子面对触目惊心的死亡惨状想到生命的脆弱和短暂,像白驹过隙般不可逆转奔向生命的尽头时,他以“自然之道”的价值尺度否定了社会生活中的道德价值。
一个人应该因任自然,保持心境或精神上恬静,才是真正的生活。
世人多不理解庄子的高义,指责他太过冷漠,以至于后来荀子批评他“不知人”。
直至清朝出了一位他的知音,清人胡文英在《庄子独见》中指出:“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
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
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②二、超越社会(一)现实社会1.时代背景(1)战争频发,生灵涂炭。
春秋时期,周室衰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孟子》),一降为“自诸候出”,再降则“政在大夫”,三降至“陪臣执国命”。
各国诸侯相继称王尊霸,诺大的疆域成为霸主之间争斗逞凶的场所。
春秋五霸,或为一己的私利,或为满足好大喜功的心理,连年发动战争。
“杀人之士民,兼人之土地,以养吾私。
其战不知孰善?”(《庄子·徐无鬼》)。
战国时期更是以“战”而闻名的时代,春秋时代的流弊愈演愈烈,或者内讧,或者变乱,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社会组织处于无序状态。
庄子对历史上的种种混战及其所带来的恶果了然于心:“争地之战,杀人盈野;争城之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
战争就是人类规模化的相互残杀,一场战争下来,辄有数万人十数万人,丧生于刀光剑影之中。
(2)等级森严,贫富悬殊。
封建领主制社会,等级森严,人有了三六九等分,对资源的利用配置自然会不平等,随之而来的贫富差距是必然的。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孟子·梁惠王上》)。
然而,王权何来?凭何以王权凌驾于他人之上,王与众人又有何异?“天地之养一也,君独为万乘之主,以苦一国之民,以养耳日口鼻,夫神者不资许也”(《徐无鬼》)。
人的生命是道、天赋予的,是自然造化的结果,天赋的人是平等无差别的,因此人权才是最根本、与人的生命共存的基本属性。
而王权却是人造出来,强加于众人头上的,完全是人为的,绝非人类的本质属性,而这种附加的成分,却剥夺了人人共有的尊严和自由,成为部分人的专利,这就从根本上背离了天赋人权,人人平等的自然律则。
(3)苛刑厉法,惨绝人寰。
商鞅变法是著名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其自身的统治而实行严刑苛法的案例。
治人者为了保持自身的权力,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制定严政酷刑,逼人就范,使人迫于刑罚,产生畏惧心理而屈从,进而固化为一种角色意识,承认自己受制于人的地位为一件必然、合理的事,从而放弃抗争。
“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人间世》)“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形戮者相望也。
”(《在宥》)。
这是一种社会的异化,社会已经颠倒,人格已经扭曲。
庄子认为,生活在此种社会中的人已经失去了对事物的正常看法和正常心态,人心疲惫,处昏乱相之间。
2.所处环境庄子自己是宋国人,宋国于公元前286年为齐所灭。
庄子生活的时期,宋国是在偃王的统治之下,宋偃王更是以暴虐嗜杀闻名。
《史记·宋世家》中记载:“(宋偃王)盛血以韦囊,悬而射之,命曰‘射天’。
淫于酒妇人,群臣谏者辄射之。
于是诸侯皆曰‘桀宋’。
”这时的庄子在做什么呢?《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齐宣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但庄子拒不出仕,并对使者说:“千金,重利,卿相,尊位。
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
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庄子把入仕看成自愿当祭品,失去人格,宁在穷闾陋巷中织缕维持生计,也不愿受卿相利禄的引诱。
庄子为何不肯入仕呢?其根本原因正是他看到了社会现实的险恶和残酷。
(二)理想社会对于理想社会的描述,古今中外的哲人、艺术家、思想家们无不尽其所能发挥着各自的想象,表达着对美好社会的向往。
《老子》中说:“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能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八十章》)。
《庄子》也说:“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
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
夫至德之世,同于禽兽居,族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马蹄》)。
更有甚者,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在《变形记》中是这样描述四大时代中的黄金时代:“这时民风醇厚,无须法律和强迫,人们自动地保持了信义和正道;大地也无须强迫,无须用锄犁去耕耘,便自动生长出各种需要的物品,溪水中流的是乳汁和甘美的鲜露,青葱的橡树上淌出黄蜡般的蜂蜜。
”这样的想象虽则梦幻,但确实是人们向往和平安宁的生活的真实写照。
庄子延续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人们盘踞一地,甘食美服,安居乐俗,人与人之间纯朴和谐,人与自然万物相依相存。
人们无知无识,不讲仁义忠信,没有是非恩怨,没有亲疏爱憎。
人们处事作为没有功利无目,社会组织浑然一体,人人平等,无尊卑贵贱,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既无衣食之忧,又无心灵之苦,饱食终日,悠哉乐哉,完全是一派安乐祥和的纯朴自然的状态。
具有“无政治的和道德的规范约束(自由),无人与人的互相倾轧(平等),无沉重的生活负累(快乐)”③的特点。
庄子所理想的社会状态是没有国家,没有阶级,完全超乎政治范围之外的。
三、超越自我(一)世人人格庄子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感受力,深刻地指出了人发生了异化。
由于人的欲望的膨胀,人性中的贪婪、自私、狡诈有了滋长的空间,功与名成为人们普遍的追求,人迷失了自我,成为物欲的奴隶。
“驰其形性,潜之万物,终身不反,悲夫!”(《徐无鬼》)“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
与物相刃相靡,其形尽如驰而莫知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功,恭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齐物论》)。
在物欲的追求中,人们已背离了自己的天然状态,难以复返。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心更显得险峻和复杂:“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夏秋冬之期;人着貌厚深情;故有貌厚而益,有长若比消,有顺怀而达,有坚而慢,有缓而钎;故其就义若渴者,其去义若热。
”(《列御寇》)。
人心复杂难测,要了解人心比知天还难。
天有行常,四季交替,日夜相代,这都是可以认识的,可以把握的,人心却不是这样,有的人看似憨厚而行为骄横,有的人看似长者实为不肖,有的人看似柔顺而内心刚直,有的人看似坚实而实际怠慢,有的人看似舒缓而内心焦虑。
正是这种人心不可测,不可把握,才生出种种的忧虑、恐惧、喜怒、贪欲,为了满足贪婪,仁义君子尽可丧尽斯文。
上至君王臣相,下至士人小子,一幅幅畸形画面令人恐惧,也令人深思忧虑:杀父杀君者有之,逐兄囚弟者有之,追逐名利者有之,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有之,大言辩辩者有之,贪财好色者有之,自以为是者有之,觉而不醒者有之,病入膏肓者有之,至死不觉者有之…人都为物累,为名利所役,失去了自我,丢掉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
(二)理想人格1.超越情感和物欲庄子认为,爱、憎、喜、怒、哀、乐等情感因素,以及声色、滋味、权势、利禄等欲望因素都是人的先天本性,并不需要后天的培养和影响。
“夫声色滋味权势之于人,必不待学而乐之,体不待象而安之,夫欲恶避就,因不待师,此人之性也。
”(《盗跖》)。
一个正常的人只要生活在现实中,就摆脱不了社会文化无孔不入的影响,再加上人趋利避害的生理本性,情感和物欲之无法逾越如同死亡无法克服。
那如何摆脱情感与物欲的限制呢?孔子称道颜回身在陋卷,“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
庄子将这种道德的乐观主义发挥为精神的乐观主义,庄子认为要达到这种精神的绝对自由,只有真正理解自然本性,摆脱感官的诱惑,远离声色,才能达到“喜怒哀乐不入胸次”,(《田子方》)“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在庄子看来,人的喜怒哀乐之情应顺于自然,相通于大道,这样他才能不再为情所烦扰,他的心也不再受外物变化所影响,达到“无心无情”。
2.超越自我庄子人生哲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即逍遥。
何谓“逍遥”?如上述所论,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社会的变迁必然导致身处其中的个人受到或大或小的影响,如“桃花源”中避于山间、安于一隅的人毕竟是少数,甚至根本就是理想中的乌托邦。
那么,既说要追求“逍遥”,又说无法达到“逍遥”,岂不自相矛盾?实则不然,历史大趋势、社会大变革确实是无法靠个人力量改变的,甚至整个人类自身都无法抗衡历史车轮的滚过,但从庄子面对人生困境所提出的解脱方法不难看出,庄子最终的追求目标并非形而下的、形体上的自由,而是形而上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