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处世哲学

合集下载

《庄子》十大处世哲学,坦然面对天地人生

《庄子》十大处世哲学,坦然面对天地人生

《庄子》十大处世哲学,坦然面对天地人生《庄子》十大处世哲学,坦然面对天地人生《庄子》亦称《南华经》,是道家经典著作之一。

原书分为内、外、杂篇,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至西汉大致成形,而今本《庄子》仅33篇6万5千多字,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

《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它和《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

1、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如果一个人能保持淳朴本性的话,那他就是这世界上最完美的人。

2、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主观偏见会妨碍对真理的追求,花言巧语容易掩盖真言。

3、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最大的快乐就是摆脱了世俗所谓的快乐,最高的荣誉就是摆脱了世俗所谓的荣誉。

如果我们能把世俗的钱财、美色、权利、荣誉都放下,也许就会体会到生活中真正的快乐。

4、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即使全世界的人都称赞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努力,即使全世界的人都反对他,他也不会因此而灰心丧气。

在人生道理上,听取他人的意见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准则去做事,不受外界的影响,不做随风摇摆的人。

5、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一个人的嗜好欲望太多的话,他的本性智慧就会被遮蔽。

当人沉醉于财色名食睡等享受时,个人的判断力就会受影响,甚至失去智慧的心。

6、绝迹易,无行地难。

不走路当然不会留下什么痕迹,但如果一个人又要走路又不留下痕迹,这就很难了。

我们每个人都要对自己做过的事情负责,做事情不能不考虑后果,这便是“因果”了。

7、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

知道自己的困难处境无法改变,而安于这种处境,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做到这样。

生活工作中必然会碰到无法逾越的困难,平静地接受现实,这便是生活中的智慧了。

8、以众小不胜为大盛。

在一些小问题上,不与世俗之人争胜负,而在大的方面取得胜利才是真的胜利。

为一点儿小利小益你争我夺,是智者所不愿意做的,以一种超脱的心态看到更高远的目标,就能取得更大的胜利。

简述庄子的处世哲学

简述庄子的处世哲学

简述庄子的处世哲学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对于处世哲学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思考。

他主张人们应该以自然为师,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摆脱世俗的束缚,追寻内心的真正自我。

庄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认为人应该像自然一样顺其自然,不要过分追求名利和物质财富,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在。

他用“大道至简”来形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自然的无为而治是至高无上的智慧。

人们应该学会顺应自然,领悟自然的道理,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心灵的和谐与宁静。

庄子提倡“无为而治”。

他认为人们应该放弃功利心和执着,不要过分追求成就和成功,而是要顺从自然的法则,以无为而治的态度去面对事物。

他用“无为而无不为”来形容这种境界,意味着人们在顺应自然的同时,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做事,但不为功利和成就所驱使,而是为了内心的满足和人生的意义。

庄子认为,只有摆脱功利的束缚,人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和意义。

第三,庄子提倡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他认为人们应该放下一切的束缚和拘束,追求内心的自由与舒适。

他用“逍遥游”来形容这种状态,即以一种自在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种种境遇。

庄子认为,人生就像一场梦境,一切都是虚幻的,唯有心灵的自由才是真实的存在。

只有放下一切的执念和负担,人们才能真正体验到逍遥自在的乐趣。

庄子提倡自我修养和心灵的觉醒。

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修炼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境界。

他用“养生”来形容这种修行的过程,认为通过放松身心,舒缓压力,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宁静,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庄子认为,只有通过自我修养,人们才能拥有内在的力量和智慧,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庄子的处世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倡导“无为而治”,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提倡自我修养和心灵的觉醒。

他的思想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被繁琐的事务和功利的追求所困扰,很难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内心自在。

因此,我们需要从庄子的思想中汲取智慧,学会顺应自然,放下功利,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在,从而实现真正的幸福和意义。

谈庄子处世哲学——“外化而内不化”

谈庄子处世哲学——“外化而内不化”

谈庄子处世哲学——“外化而内不化”处世哲学是庄子人生观的理论学说。

他关注个体的情感心理和精神世界,在出世与入世二元对立中,努力摆脱现实的束缚,追求处世哲学的圆融与超越。

庄子的处世哲学表达了他对社会、人生、理想、自由等问题的根本看法,反映了他的生活目标、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

其中,“外化而内不化”是精华所在,只有做到“外化”而“内不化”,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人世中真正地实现“逍遥游”。

标签:庄子;外化而内不化;处世哲学;现实意义庄子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在洞察社会现实后表现出作为一位知识分子的个人的独特的态度与看法。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曾经做过宋国管理漆园的小官吏,最终被罢免。

为了生活,他以打草鞋为业,但经常入不敷出,甚至靠借贷度日。

再加上当时春秋战国时代,“五霸强,七雄出,逞干戈,尚游说”,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周朝已经名存实亡,庄子感同身受。

面对举步维艰的生活处境和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庄子并没有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同流合污,而是使自己呈“无用”状态,通过“无用”来保全自己,再图“大用”。

从而形成了庄子既顺应这个社会,又追求精神逍遥的处世之道。

处世之道,自古有之,但人与人之间的处世之道却不尽相同,古人与今人的也不尽相同。

处世指在社会上活动,与人相处。

处世之道就是指个人在社会之中活动时,对待社会世俗生活的态度与方法,也就是作为个体的个人在处理个人与社会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上所持有的态度与方法。

善处世者,无论在任何环境之下,常能逍遥自在,怡然自得,澹然自安,欣欣自乐。

其中,“外化而内不化”是精华所在,也是全面分析庄子处世哲学的一个契机。

只有做到“外化”而“内不化”,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人世中真正地实现“逍遥游”。

一、理解“外化而内不化”的含义《庄子·知北游》说:“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

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

”古之人是庄子学派的理想人物。

“外化而内不化”是庄子学派理想的处世原则,也是全面分析庄子处世哲学的一个契机。

10-庄子的处世哲学

10-庄子的处世哲学

--书摘--庄子的处世哲学--
《庄子的处世哲学》杨帆著述
P.18
承认自己无知,然后才叫真知。

——庄子《徐无鬼》语译
人生在世,实际只有两件事:让世界变得美好,让人生变得美好。

要做好这两件事,就要不断加强自己的修养,善于待己,也能善于待人;(在事业上是强者,在众人的眼里是个好人;)明白世事人生的道理,也能正确对待自己的成败得失;为人处世,能大处着眼,也会小处着手。

要做到这样,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不会遇到麻烦。

因此,先要明白道理,其次是不要苛求。

P.62
所以,勤劳者安,不贪者富。

P.106
道可以领会、顿悟、感觉,但不可用语言形容、描绘、介绍。

也就是说,道可意会,难以言传;可以神会,不可口授。

口授的道,只提供得到道的方向、路径;语言只能说出道的模糊轮廓,犹如蝉蜕与蝉,影子与人。

P.107
还比如文章之道。

真正会写文章的人,根本不谈文章的写法、技巧这些所谓的文章之道。

P.108
经商之道,先是为人之道。

说无商不奸,则为商必败。

(I,外代,医药公司)
P.193
所以,自古圣贤者皆贫贱。

但贫者贱者,圣贤还是圣贤。

穷困的只是环境,贫贱的只是衣貌,而精神、骨气总还是圣,总还是贤。

1。

《庄子》中的人性观与处世哲学

《庄子》中的人性观与处世哲学

庄子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字周,又称南华真人,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文化名人之一。

他的主要著作《庄子》是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一,对后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庄子》中的人性观与处世哲学。

人性观在《庄子》中,庄子展示了独特的人性观。

他认为,人类天生具有自由自足的本性,并提倡追求自身内心的自由、宁静和放松。

他同时也强调个体与大自然之间的联系和融合。

庄子以"天地与我并生"来概括这种关系,并主张人性应当符合天地之道。

天道与个体生活庄子对于处世哲学有着独特而深入的见解。

他强调个体应该顺从自然法则,并用"无为而治"这一概念来表达。

这意味着个体不应过度干预事物的运行,而要以柔和、包容和自然流动的方式去适应环境变化。

他还认为,凡事都有其相对立面或对立面的变化,而个体需要通过平衡和调整来应对这些变化。

庄子以自然界中的"水"作为典型的例子,通过它来阐释人们在世界中的处境。

放弃欲望与逍遥游庄子认为,人们应该从追求名利和物质财富中解脱出来,摆脱尘世的琐碎纷扰,并通过内心的修炼来达到精神上的自由。

他主张摈弃欲望,推崇无为而治,提倡逍遥游。

逍遥游是指个体能够保持内心的安宁与自由,在外部环境变化时保持一种超然、超越胜者之态度。

幽默与反直觉庄子的处世哲学中充满了幽默感和反直觉思维。

他通过戏剧性和讽刺性的言辞来告诉读者生活中常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我们不能过分相信表面现象,在混乱和不确定性中寻找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结论总结起来,《庄子》中所展示的人性观与处世哲学契合了道家学说的核心理念,强调个体应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顺从自然法则,并通过放弃欲望、逍遥游和接受不确定性来达到真正的自由状态。

庄子以独特的角度诠释了人性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为后世思想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简述庄子的处世哲学

简述庄子的处世哲学

简述庄子的处世哲学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思想被称为道家哲学,他的处世哲学主要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我解放。

庄子的处世哲学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要点。

庄子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我解放。

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不受外界的束缚和限制。

庄子认为人们应该超越物质欲望的追求,追求心灵的宁静和内心的自由。

他提出了“无为而治”的观点,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分追求功利和名利,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庄子主张顺应自然。

他认为自然是最高的道德准则,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去追求过分的功利和名利。

庄子认为人们应该像自然界的万物一样,顺应自然的变化和规律,不要去违背自然的本性。

他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整体,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要去违背自然的规律。

庄子主张“逍遥游”。

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不要过分追求功利和名利。

庄子认为人们应该像逍遥游一样,不受外界的束缚和限制,自由自在地生活。

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心灵的宁静和内心的自由,不要过分追求物质的欲望。

庄子主张“无为而治”。

他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分追求功利和名利,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庄子认为人们应该像自然界的万物一样,顺应自然的变化和规律,不要去违背自然的本性。

他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整体,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要去违背自然的规律。

总的来说,庄子的处世哲学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我解放,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不要过分追求功利和名利。

他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该学会放下功利和名利的追求,追求心灵的宁静和内心的自由,顺应自然的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样才能真正找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庄子逍遥自得的处世哲学

庄子逍遥自得的处世哲学

庄子逍遥自得的处世哲学千里之鲲化作千里之鹏,击水三千,扶摇而上九万里...开篇庄子就大而无当得勾勒出一幅恣意逍遥的画面,逍遥者,难道就是纵情作为吗?不然,虽然大可以有大的作为,但其有所恃,“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千里之躯也要借助风力方能有所为,侵掠之火,东风之力助之。

在庄子看来,无所依赖,天人合一的境界才是真正的逍遥:“成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食人间烟火,入五谷轮回之所,生老病死,怎能做到无所恃呢。

觅生计,终日劳心损力,无穷的欲望促使我们无休止的追求。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有限的人生是无法满足无限的追求的,如果这样做,那就糟糕了。

凡事适可而止,过分的贪欲,无止的追求对自身是一种伤害,过犹不及,最终得到的结果也未必就是最好的。

“事若小若大,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

”办事不成,你与他人之间必会有心结;而为了成事,也往往要呕心沥血。

只有万事莫强求,顺其自然,保持良好的心境才能无阴阳之患。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这就是天人合一。

刀刃者人也,彼节者事也,人处事而无劳损,就要游刃其间,不相刃相糜。

与人要和善,为事要自然,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就会劳损心力。

所以对物欲的追求,对人事的纠葛是向上的动力,是鹏所恃之风,同时也注定了与逍遥无缘。

逍遥者天之所与,多寡亦足,是非成败,谈笑风中。

老庄讲求无为,是虚无缥缈的“道”,是一种理想的境界。

人人无为无求,自然太平盛世。

道家在晋朝为人们所推崇,与其时代背景分不开的。

在那个门阀外戚掌权,主弱臣强的畸形政权下,朝臣们以无为思想为依托来蚕食朝政;君主也只能以这种思想明哲保身,聊以慰藉;有志之士则逃避现实,寄情与山水,求仙问道于名川。

当然这都是有悖道家思想的本意,逍遥不是妄自胡为,不是委曲求全,也不是躲闪逃避,他是自然之道,“适来,时也;适去,顺也”,“缘督以为经”,不刻意雕琢,寻求自身与自然的共鸣,已达到保身养生。

庄子人生观和处世态度的看法

庄子人生观和处世态度的看法

庄子人生观和处世态度的看法
1. 庄子那自由洒脱的人生观啊,就像一阵清风,让人好生羡慕!你看那鲲鹏,能在广阔天地自由翱翔,这不正是庄子追求的无拘无束吗?我们为啥就不能像庄子那样,抛开束缚,大胆去追寻自己心中的自由呢!
2. 庄子的处世态度,简直绝了!就好比水一样,能适应各种环境。

咱就说和人相处的时候,为啥不能学学庄子的包容呢,别老是斤斤计较,多些宽容不好吗?
3. 庄子说要顺应自然,哎呀,这多有道理呀!你想想看,那些拼命违背自然规律做事的人,最后不都落得个不好的下场嘛。

咱就该像庄子一样,顺应自然,那生活得多惬意呀!
4. 庄子那种超然物外的心境,真的好牛啊!就像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一样,能不被世俗的东西所羁绊,我们怎么就不能有点这样的气魄呢?
5. 庄子讲齐物论,这可太有意思了!这世界上的万物不都是平等的嘛,那我们干嘛还要分个三六九等呢,多可笑啊!
6. 庄子的逍遥游,哇,那真是让人向往啊!就跟我们梦想去一个没有烦恼的地方一样,为啥不能学学庄子,让自己的内心也逍遥起来呢?
7. 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也太豁达了吧!人固有一死,就像花开花落一样自然,我们干嘛要那么怕死呢,还不如好好享受当下!
8. 庄子强调无用之用,这不是很有深意嘛!有时候那些看似没用的东西,说不定在关键时刻能发挥大作用呢,就像那闲置的物品,说不定哪天就派上用场了,对不?
9. 庄子的达观真让人佩服啊!遇到困难就唉声叹气有啥用,学学庄子的乐观,相信总会有办法解决的,是不是?
10. 庄子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真的是我们人生的宝贵财富呀!我们要是能真正领悟并运用,那我们的生活肯定会大不一样,难道不是吗?
我的观点结论:庄子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充满了智慧和启示,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借鉴,让我们能更从容地面对生活的种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的处世哲学之——“外化而内不化”。

所谓“外化”,就是顺应社会的潮流,不为社会所淘汰。

社会一直都在发展着,历史的车轮永远向前滚动着,特别是如今,正处于信息时代,千变万化,纷繁复杂,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需要找到如何顺应社会的筹码。

所谓“内不化”,就是在顺应社会潮流的同时,要保持一份安定的心,不随波逐流,不被纷繁复杂的社会外物所左右,经得住诱惑,不受身外之物的束缚等。

这话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难!“内不化”,面对社会越来越多的诱惑,能保持一份安定自若的心胸,不为“禁果”所左右,对于大千世界之下的芸芸众生来说,的确不是一件易事!因为人也是动物,有动物本能的****和需求,人性,都是向往追求到最好的,****是无止尽的。

回望历史,荀子主张“性恶论”,也是道出了点人的本性,虽然我个人并不主张之。

《性恶》篇开首即云:“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天性在于耳目之欲,声色之好,因而出现争夺、残贼、淫乱等伤风败俗的现象,所以需要教育,用礼仪进行教化,需要施行赏罚,这是荀子的处置法则。

从荀子的观点中,我们可以体味到人的****和需求等感性的满足如果没有理性的指导与规则则会导致人性的衰微,道德的败坏,甚至社会的倒退。

的确,人很难做到一直理性下去。

清官难道从没受到外在金钱和名望的诱惑吗?正人君子难道从没走过弯路?那些小说中所谓的英雄人物都是人性理想的化身,传达的是人类的期望,满足人性追求完美的****;而现实中的英雄伟人,例如古人之民族英雄岳飞,今人之伟人毛泽东,难道在他们的一生中,从没犯过错误?总之,人性是复杂的。

何况,水太清的话,鱼儿就活不了了,这可是常识。

所以,要想在大千世界面对诱惑而不动摇,保持自我安定的心境,做到处变不惊的一种坦然,经惑不疑的一种态度,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可能有人会说,那我外也不化,我内心是怎么坚持的,那我外在也特立独行,做一个桀骜之人,外面的世界与我无关,纷纷扰扰不足为观。

这样的话,不就孤立于社会大家族了吗?一个人,离开了社会,能生存吗,更何况发展自己?虽然庄子主张“无待”、“逍遥游”,但还是要懂得如何遵守社会法则,这是前提。

因为,人,不仅有他的自然属性,更有他的社会属性。

如果一个人光凭着内心的一种把持,而脱离于社会的潮流与法则,那他拿什么来安身立命呢?有什么资格来安身立命呢?因为人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

况且,“无待”,也是从有待慢慢的过渡到之,即使永远不能达到“无待”,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需要自己努力的修炼,让内心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不断趋近于“无待”的境界。

话说回来,人还是不能脱离于社会的。

庄子在《人间世》中说,人间万事,有很多的潜规则,其中有两项是必须遵守的,其一命也,其一义也。

作为子女,要孝敬父母,这是你的命,是命就要毫不犹豫地去遵守;作为臣子,你就必须对你所在的国家忠诚,这是义,你也要去遵守之。

虽然庄子提倡特立独行,遨游于天地万物,但他也不反对人间万事中的潜规则,当然了,这也是庄子的矛盾所在。

毕竟庄子还有人的躯壳和人的思想与灵魂,不可能做到真正的“无待”。

人,生存在这个社会,必然有角色定位。

对于父母,你就是儿女;对于上司,你就是员工;对于老师,你就是学生;对于丈夫,你就是妻子等等,你的角色定位会随着你所处的社会位置不同而相应发生改变,所以,人与人之间,只要挂上钩,就会存在着利害关系。

其实,不光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甚至人与自然之间都会存在着这种利害关系。

怎样处理好这样的利害关系?我们基本都会选择趋利避害,也就是,对自己有好处的,能改善自己的生存空间的和能提高自己生活质量的等,我们都会尽力的去迎进之;而那些对自己不利的,我们会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和举止。

趋利避害,这是人性的一种外在展现,是人适应于社会的价值取舍,也是“外化”的一种本能应变。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我们怎样才能面对外在的诱惑进行内在的把持呢?又怎样才能远离桀骜不驯的态度,让社会所容呢?《庄子》里的处世哲学值得我们去研究与学习。

庄子在《大宗师》里曾经写过,有一个老者,但却返老还童,有着孩童的面容,周围人都感到不可思议,问他为什么如此年轻呢?他回答说他有人生的参悟,分为七个阶段:“身外”、“外物”、“外生”、“彻悟”、“见独”、“无古今”、“不死不生”。

也就是把社会人际关系和物质的东西等全都放下,抛之脑后,不为之所束缚,心里获得一份空灵之境,把天地万物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因为一切都是相对而言,然后安详地穿越人生中的每一步,看淡生死,求得生命的本初等。

这是一种超脱,常人也很难达到这种境界,但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至少提醒我们要少一分外物的束缚,不要过分地追求身外之物,只要过得自然、坦然,让人生少留一丝遗憾,多一点快乐和安详。

佛经上说,人生有八大苦: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蕴炽盛等。

前四者是人无法左右的,其来之,我们只能去面对,但我们很难想得开,等自己处于当时的境地时,即使只与生存层面有关。

要想得开,就必须让自己的灵魂达到一定的境界,不然很难看淡之。

后四者上升到生活的高度,表现为人生的****和需求等感性的层面无法得到满足。

佛经认为这是人生苦之根源。

其实这八大苦都可以归结为身外之物,可我们多少人能看开呢?谁不想追求更好的人生,能够渡过苦海获得快乐的源泉呢?可人的****的力量是无穷尽的,所谓的更多的快乐是需要付出苦的代价的。

我们为什么要如此的去追逐世俗呢?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安定下来寻求生命本初的愿望呢?我们为什么不能留一掊心灵净土,让灵魂得到安详和超脱呢?我们为什么不能寻求一份简单的快乐的并且唾手可得的人生呢?心存一份坚定的信念,不要让自己的灵魂受到身外之物的束缚,坦然地面对社会,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少一些纷纷扰扰,多一些简单快乐,做到“外化而内不化”!而这是我们从《庄子》中得到的处世之智慧。

庄子的思想主张,大史学家大文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归于老子之言。

”所以后世把老庄并称,作为道家宗主的总代表。

因此我们在认识庄子某些哲学思想的同时有必要认识一下老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有句名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以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非常名。

”以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老子以后“自然”一词,被人多方套用,大多不是老子的木义,老子要人效法天,天是怎样值得效法呢?他明自地告诉人们,“天于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这就是说,天地生长作育万物,它没有当行,止其所当止,做到真能无私而大公的标准,才是天理的固然。

山此可见,老子具有非常质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虽然后世把老庄并称,作为道家思想宗主的总代表,事实上,庄子的学术与老子的思想已经大有不同了,庄子的学术已不比老子思想那样质朴厂,而且杂有英气成份,是一个主观唯心主义者的观点。

我们通过庄子的《逍遥游》《养生主》等文章来总结一下庄子的养生和处世哲学。

一、庄子关于人生处世的哲学观点:大家知道,占今中外的哲学,都在研究宇宙人生的问题,想在其中求得使人类得到永久平安的对策,庄子认为人要在世上获得永久的平安就要顺应自然自私的目的,也没有对立条件的要求,更没有利害、是与世无争安日处顺,《养生主》正是体现厂他的这一观非等功利的作用,它只有施舍和给子,没有要求收回点,借危一解牛说明人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上不要被世什么,万物从它而生、而灭都是自然的现象,它不辞劳上复杂事物所累心,要哀乐不人才能养生尽年,也就苦而长远地生作万物,一是它不居功、不自恃、不占为是说要人们听任自然,尤所作为,正如他在《养生主》己有,所以人能效法天地大公无私的仁慈精神,才是所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道德的标准,也便是“形而上”道的境界。

就是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

老子有名的“无为”学说,便是根据他自己天道自用有限而短暂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事业等于去死。

再然的至理,用“无为”一词来说明天道的境界和功能,如,他说:“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并不像后人所“无为”与“无不为”的观念也正是他自己解释“无为”想的那样主张做好事不要为名利,做坏事没有不受刑的道理,并非是不作的意思。

“无为”并非是不为,后人罚的,实际庄子木人的观点是要人们做好事不要做出一提到“无为”便把它纳人不为的观念,那真冤枉了老厂名,因为在他看来露锋芒的迟早要受挫,而不能达子,以我的浅见来说那却是各人借题发挥的理论,老到养生尽年,“为恶无近刑”是说人不要处处约束自子说无为是天道道体的境界,“无不为”是道体虽然己,可以自山自在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哪怕是坏“无为”但却具有生生不已的功能和作用。

他提出天道事只要注意不要触犯刑律就行犷,这样一以获得自山的“无为”而“无不为”也是说明人应效法天地,行其所和保身,庄子通过危」解牛阐述厂他的养生之道,他用牛身上的筋骨交错,比喻社会事物的复杂,用刀子的运行比喻人在社会上应当怎样去行事,告诉人们要保护好自己,要像刀子一样不去碰筋骨交错之处,在人生的缝隙生活,这样才不会碰壁,就可以保身,全性,养亲,尽年了,可见庄子的养生处世之道就是顺应自然,与世无争之道,这就完全否定厂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作用,是一种明哲保身的混世主义哲学,它只能引导人们远离现实,忘怀世界,无所作为,庄子在论述无为观点指出,人要真正达到保身尽年就要处于有用和无用之间。

庄子有一回带领学生走在山路上,看见儿棵巨大的树,枝叶茂盛,但是,伐木工没有砍伐,他上前问为什么不砍这棵树,伐木工回答说就因为这些树没有用才长得如此高大啊。

庄子下山后路过朋友家,前去拜访。

朋友命儿子去杀只鹅来下洒,儿子问主人两只鹅,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杀哪一只?主人说杀不能叫的那一只。

在返回的路上,庄子学生问庄子,做人到底应该如何自处,是有用好还是无用好,庄子回答说人应处于无用和有用之间,但庄子认为处于有用和无用之间,还是要受累赘的,如果人像危了解牛用的刀子那样躲躲闪闪的活在世上那不是活的很累吗?于是庄子便追求一种所谓天道自然逍遥自得的养生哲学。

以上是本人读庄子《养生主》的一点浅薄感悟,愿与前辈专家探讨。

二、庄子天道自然的养生观念:凡是社会发展发生大变动的日」期,相当多的人受到时代环境的刺激,或者讲究现实,贪图一时的享受而找刺激;或者逃避现实,倾向神秘,自寻理想境界的出现。

前者属于现实享受主义后者属于逃避现实主义,如果从广义上讲,春秋战国日」期,老庄的思想开展,也当然具有这种日」代背景的因索,虽不尽然,而势所难免,尤其以庄子为更甚,庄子所有的学说的哲学基础,儿乎完全山这种精神而出发。

这也是山他木身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环境而决定的,他出身于没落奴隶主贵族之家,但到庄子时候家境已趋于没落,他生活贫困,颇有衣食不给之忧,在战国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他站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立场上,对变厂的现实极为不满,但又无能为力,因而适己任性,宁可贫困潦倒一生,也决不肯出仕去做官,继而产生一种逍遥自得的人生观,《逍遥游》就是一篇阐发庄子追求绝对自山的思想观点的代表作,是讲超越现实社会,任其逍遥自在,才是绝对自山,它通过对人对物的诸种事例的列举,试图证明一切事物都有所待,算不得,只有“无己”“无功”“无名”川页应自然超然物外,才能算得上自山,这种思想观念,正是庄子没落奴隶主阶级悲观厌世,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庄子在阐发这一思想观点时,先从具体事物论述而后得出结论,就物来说,大至神奇莫测的大鹏鸟能高飞九万里,有待海运时的大风;小至石气的升滕,尘埃的荡起,有待风力的吹拂,圳虽然嘲笑大鹏鸟有待海运时的大风才能远徙高飞,为自己“决起而飞”而自鸣得意;“滕跃而上”而沽沾自喜,似乎它们都一无所待了,殊不知它们也要有待风力才能飞起,只不过它们与大鹏鸟相比只是大小不同所待有另罢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