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庄子人生观

合集下载

浅析-庄子人生观

浅析-庄子人生观

编号XX师X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析庄子人生观系(部)文学院专业语文教育班级1303班学号学生XX 马焕指导教师X羽职称助教2016 年 4 月目录摘要: (1)Abstract:. (1)一、名利观 (2)(一)贪求名利的思想根源 (2)(二)贪求名利的危害 (3)(三)树立正确的名利观 (4)二、生死观 (4)(一)生死为自然想象 (4)(二)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5)三、养生观 (5)(一)顺应自然 (6)(二)忘我无欲 (6)(三)乐观豁达 (6)参考文献 (8)致谢 (9)浅析庄子人生观摘要: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字子休;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庄子认为,名利来自人心,是主观能动的,它无利弊之分,而过于看重名利那就会失去本心,因此庄子一生最求淡泊逍遥。

而对于常人所追求的长生与常人所惧怕的死亡,庄子却认为生死只是人们存于世间的一种形式,他提倡生死应当顺其自然,坦然面对。

而对于自古以来人们所看重的养生之道,庄子提倡无欲无求,他认为无欲得以长生,乐观处事方能摆脱精神枷锁。

要获得人生的幸福就要保持内心的恬静,就要顺应自然,就要有辩证的“利”、“弊”观和宽广的胸怀。

庄子的人生观,对于今天的人们安顿心灵,实现人生幸福有重要的意义。

键词关:庄子;人生观;名利;顺其自然;乐观豁达Analysis of Zhuang zi's outlook on lifeAbstract:Zhuang zi's philosophy is the key of his thought, and his mind and way of thinking express the brilliant intelligence of great philosopher in China ancient time. Facing life and death from nature, destiny and situation from society, different kinds of life troubles from self-emotion and self-desire. Zhuangzi's philosophy points out that as long as people can accord with the nature, furthermore understand the essence of nature, fully present its native, people can be able to achieve the highest state oflife-free and unfettered. Look through zhuangzi's thought, you will find that it still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real life.Keywords: Zhungzi; philosophy; nature; optimistic; fame and gain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谈谈《庄子》中的人生境界及价值观

谈谈《庄子》中的人生境界及价值观

谈谈《庄子》中的人生境界及价值观摘要:庄子是我国伟大的哲学智者,世世代代的后人都在学习其思想的精髓,从后人对他的著作的解读来看,他的主张和思想深深影响着喜爱并探寻《庄子》的人们。

本文主要从庄子自我标榜的独特的人生境界和开阔的价值观体系两方面来论述庄子的思想,以及庄子思想对现代人们的影响。

关键字:庄子;人生境界;价值观庄子精通哲学、文学,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的思想体现在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主张天人合一、清静无为的生活态度。

他的超脱人生是其对人生的理想境界和实践方法的思考,是对精神本然状态的自我认识,从而达到一种超脱世俗、没有约束的精神自由境界。

庄子追求精神无限和绝对自由的境界,他认为达到以无限游于无穷,“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这种个人与宇宙合一的自由境界,人也就成为了永恒的无限自由的存在。

庄子坚持的价值观体现在外化内不化,“内化”就是不要受变化万千的外部世界的影响,要求我们的内心有所坚持,否则会被纷繁复杂的社会所左右,而丧失了自我。

“外化”就是对于外在的社会环境要通达顺应,否则将无法在社会中安身立命。

而要真正做到内心的支持与外在顺应,则必须有一个安定的内心。

一、境界有大小庄子的确是一个圣人,他生活于距今两千多年的战国时期,那时候的社会动荡,经济不发达,生活落后,他能对生死、名利有深刻独到的领悟,实属不易。

庄子主张“乐生”与儒家的“未知生焉知死”不谋而合;孔子主张“活在当下”;儒家看重大地上圣贤的道德永远是人在最终成全以后的超越,一个人的境界大小决定他的思维方式,人们常以世俗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的价值,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价值。

有用和无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关于这方面的论述教给我们要拥有境界和眼光。

当我们以世俗小境界去观察事物时,常会以眼前的有用和无用来进行判断,当你拥有大境界时才能够理解什么叫天生我材必有用,重要的不在于客观上,我们有什么样的际遇,而在于主观上,我们有什么样的胸怀;不在于客观提供给我们哪些机会,而在于我们的心智,在有用和无用的判读上,关键是主观确立了什么样的价值观。

庄子中的人生观

庄子中的人生观

庄子中的人生观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化名人之一,他的思想理论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不仅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家之一。

庄子的一系列著作中,深刻地阐述了他对人生的独特观点和理解。

本文将从庄子的人生观的核心要点出发,探讨庄子对人生的看法,并对其思想进行解读和分析。

一、无为而治的人生观庄子的人生观的核心思想是“无为而治”,认为人应该以自然的方式生活,无需过度追求成功和名利。

庄子强调凡事顺其自然,守住自己的“道”,不过分计较功名利禄,不给自己过多的约束和压力,才能真正实现内心的自由和人生的价值。

在庄子的《逍遥游》中提到:“民生丧乱,如优昙狂,如手焚,如足矣。

”这句话揭示了庄子对于人生中种种纷扰繁杂的态度,他认为人们在面对生活不顺遂的时候,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泰然处之的态度。

他认为人们应该像“优昙狂”一样,无拘无束,不受外界琐碎事物的干扰,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自由。

二、达观的生活态度庄子对于人生观的阐述中,强调了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即面对人生的起伏和变化,应以一种超然的姿态去看待。

他用“化境”来形容人们在人生途中所面对的困境或者痛苦,认为这些都只是暂时的,不值得太多的执着和纠结。

庄子的《蝴蝶梦》中讲到:“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这段寓言故事诠释了庄子对于人生中种种困惑和迷茫的态度:人们在生活中时而处于梦乡中,时而醒来,而这种醒悟和觉醒才是真正的自我。

庄子认为人们应该放下追求名利和外在世界所带来的干扰,回归内心,追求心灵的宁静,才能达到一种超越尘世的理想境界。

三、游离于尘世的超然境界在庄子的人生观中,他通过对人生境界的描绘,提出了一种超越尘世的理念。

庄子认为人们应该摆脱物欲的羁绊,超越凡俗的追求,进入一种自由自在、超然物外的境界。

在庄子的《齐物论》中提到:“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敢开。

始皇不开户,通四海之交,闭阄塞门,极四海之内,四夷何罪,无所用其赋税,亦是远人不得入闾也。

庄子的人生观及现实意义

庄子的人生观及现实意义

庄子的人生观及其现实意义庄子作为中国传统文明中最伟大的精神领袖之一,其深邃、乐观、豁达、汪洋的人生哲学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别开生面的奇葩。

而洋溢在庄子哲学、文学著作中的乐观精神所表现出的人文关怀,早已成为当代国人人文精神的典范。

庄子人生观蕴涵着许多积极的思想因素,如注重人的发展和完善的思想,主张人与自然合一,反对人为物役的观念,对生死和名利的豁达情怀,渴望达到理想人生境界的恢宏精神等。

这对于当代学生调整心态,构建多层次的和谐关系,塑造理想人格,追求完美人生境界,拥有健康乐观的人文精神世界,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庄子人生观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庄子认为,要真正实现人格的完善、独立和自由,就必须挣脱人生对物质的依附关系,过平易恬淡的生活,不因所谓人生的辉煌腾达而改变自己高洁的志向,也不因生活窘困而变得庸俗不堪;并且,还必须在此基础上,顺其自然,超越生死,傲立于天地之间,从而达至内在与外在、天与人的和谐圆融的人生最高境界。

(一)反对物役,追求人格独立。

庄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代,他意识到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的苦难,人间的不平和强者的卑劣都是“人为物役”的结果。

庄子认为,许多人为过于膨胀的欲望所迷惑,狂热地追逐名利,一生为“外物”所役所累,成了名和利的奴隶。

庄子认为这些人犹如“以侯之珠,弹千仞之雀”(《庄子·让王》),得到的十分微小,损失的却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真——人性人格的伤害或扭曲。

因而这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是可悲的。

庄子认为人的最高享受是精神的满足,而不是对身外的物质财富的占有。

庄子一生极力推崇至人、神人、圣人以及真人的理想人格的精神世界,其实质就是追求一种乐观、豁达、安宁、恬静的心理环境。

庄子告诫人们:生当乱世,人欲横流,要做一个真正的人、理想的人、有价值的人,一定要保持独立、自主的人格尊严,而只有追求“平易恬淡”的质朴生活,做到无知、无欲、无情,超越一切束缚和制约,遨游于无限广大的宇宙,才可能维护人的尊严、保守人之为人的本质和独立人格。

庄子人生观解析

庄子人生观解析

庄子人生观解析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对人生观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见解,认为人生的真正境界在于与自然同归于尽。

以下是对庄子人生观的解析。

庄子人生观的核心是追求自由和自在。

他相信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而不受外界的束缚和约束。

他提出了“逍遥游”的概念,意味着人应该像自由自在的游鱼一样,舒心自在地生活。

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是超越形式和限制的,是内心的宁静和无拘无束的自由。

庄子的人生观也强调“无为而治”。

他认为,人们应该学会顺应自然,不要过于劳累和追求功利,而是顺其自然地生活。

他提倡“无为”并不是指消极面对生活,而是要让自己处于一种宁静的状态,随遇而安,不做刻意的追求和抗拒。

这样才能在人生中达到一种无拘无束的自在境地。

庄子人生观中的一大特点是虚无主义。

他认为,人们应该超越对名利、权力和社会规范的追求,追求无为而治的宁静和自在。

他通过借助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思考,认为人生没有固定的规则和真理,一切皆是虚幻而无常的。

他的虚无主义观点不是消极的否定世界,而是超越世俗的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庄子的人生观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与自然的和谐,摆脱对外在物质的追求和束缚。

他通过比喻和寓言的形式,借助于蝴蝶梦、胡蝶之梦等形象,表达了对自由自在的追求和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总之,庄子的人生观强调追求自由、自在、宁静和自然的和谐。

基于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他认为人生是一种无常和虚无的存在,人应该超越名利和功利的追求,追求无为而治的宁静和自在。

庄子的人生观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而深刻的思考和生活方式,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庄子的人生观深度解析

庄子的人生观深度解析

庄子的人生观深度解析一、庄子是谁呢?庄子啊,那可是咱中国古代特别厉害的一位思想家。

他叫庄周,是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这老哥可不得了,他的思想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闪亮。

他写的庄子这本书,里面满满的都是智慧的结晶。

1、庄子人生观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他对名利的看法。

庄子觉得啊,名利这东西就像那浮云一样。

他有个故事就特别能说明问题。

有一次啊,楚王派人来请庄子去当官,那可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儿啊。

可庄子呢,他就给使者讲了个故事,他说啊,有一只乌龟,它是愿意在泥塘里自由自在地爬呢,还是愿意被人杀了把壳供奉在庙堂上呢?使者说那肯定是愿意在泥塘里啊。

庄子就说,那我就像这只乌龟一样,我要自由自在的,不想被名利束缚住。

这就体现出庄子对名利那是相当看淡的,他觉得人要是被名利牵着鼻子走啊,就失去了自己的本真。

在现在这个社会啊,很多人都在拼命追求名利。

为了那点钱,为了那点地位,忙得晕头转向的。

就像那些天天加班到很晚的上班族,为了升职加薪,累得身体都垮了。

可是庄子要是看到这种情况,肯定会摇摇头说,这都不值得啊。

人要是把自己的一生都耗费在追逐名利上,那可就太可惜了。

人生还有很多更有意义的事情可以做呢。

2、庄子还特别注重精神的自由。

他觉得人的精神应该像那在天空中飞翔的大鹏一样,无拘无束。

他在书里描写大鹏啊,翅膀张开就像天边的云一样大,它能飞到九万里的高空。

这大鹏就是一种精神自由的象征。

庄子自己呢,他也在追求这种精神上的自由。

他不想被那些世俗的观念和规矩所束缚。

我们现在也经常会感觉到被束缚。

比如说,我们要按照社会的一些标准去生活,要穿得体面,要有好的工作,要有房子车子。

可是有时候我们的内心并不想这样。

我们可能更想背着个包,去到处旅行,去感受大自然,去寻找内心的宁静。

这就和庄子追求精神自由有点相似的地方了。

3、庄子的人生观里还有对生死的独特看法。

他觉得生死就像白天和黑夜一样,是自然的循环。

他有个故事是说他的妻子死了,他的朋友去看他,发现他居然在敲着盆子唱歌呢。

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

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

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庄子,古代中国哲学家之一,以其游戏人间、守拙无为的人生哲学而闻名于世。

庄子倡导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主张以自然为师,敬畏大道,摒弃功利主义和权谋之道,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心境的升华。

本文将深入探讨庄子“游”的人生哲学,探寻其对人生意义、自由与幸福的独到见解,以及这种哲学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与启示。

一、意义的追寻:自由、变化与虚无庄子的哲学观点强调追求自由与变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摆脱束缚和固执,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活力。

他以观察自然的变化为借鉴,主张适应自然、顺应天命、随遇而安。

庄子在《逍遥游》中写道:“变化无常而生乎无穷也。

”他认为人生如同水流一般不断变化,无法抗拒或预测,因此最好的生活方式是顺势而为,以轻松自在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

与此相呼应的是庄子对虚无的观念。

他提出“大块噫气”、“无胫而行”、“无绳而牵”等概念,旨在表达人生的本质是无边无际的,需要超越对现实事物的执着和依附。

庄子主张通过对个体的虚无态度,摆脱生死的思想囚禁,达到真正的自由境界。

他对于人生的意义有着独到的见解,认为人生并非一味追求功名利禄或对金钱地位的执着,而是追寻内心真实、超越常态的宁静状态。

二、内心的自由:守拙无为与自由自在庄子通过“守拙无为”的态度,倡导人们追求内心的自由,摆脱功利主义的束缚。

他认为人们应当接纳自然的变化,追求自由自在的境界。

庄子通过“无为而无不为”的实践,强调追求内心真正的宁静与自在。

他认为,只有在内心的平和与超然中,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与片刻的快乐。

然而,庄子并不是鼓励人们消极怠工或逃避责任。

他所谓的“无为”并不是指完全不做事,而是指超越功利心的束缚,摆脱躁动与浮躁的心态。

在《庄子·养生主》中,他写道:“道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他认为道是不可离开的,只有追求道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自在。

三、追求心境的升华:逍遥自在与至真至幻庄子倡导人们通过修炼和修身达到内心真正的宁静与安宁。

庄子的人生理想和处世智慧

庄子的人生理想和处世智慧

庄子的人生理想和处世智慧一、庄子的人生理想我们先来聊聊“逍遥游”,《庄子》的第一篇就是“逍遥游”,“逍遥”是庄子的人生理想,也是庄子人生论的核心思想。

“逍遥游”是指“无所待而游无穷”,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

“逍遥”在庄子这里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观念及其价值的限制而达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

在“逍遥游”中,庄子阐释了对幸福的理解。

他认为获得幸福有不同的等级。

自由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可以获得一种相对的幸福;而通过对事物的自然本性更高一层的理解可以获得绝对的幸福。

在“逍遥游”中讲了一个大鸟和小鸟的故事,庄子说,大鸟能飞千万里,而小鸟只能在树间穿梭,但它们都是一样幸福的。

“逍遥”看似容易,其实并不简单,庄子对人间的实际情况已经有相当透彻的了解和领悟,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就像鱼了解水性一样自然。

如果了解有限,则逍遥可能只是变成一种逃避。

关于庄子“逍遥”的思想,有一个故事最为生动。

战国时期的楚威王听说庄子才学过人,就派两位大夫带着厚礼,请他去做相国。

庄子当时在濮水钓鱼,在听完来意后。

庄子拿着鱼竿头都不回地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有三千岁了,国王用锦缎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

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两位大夫说:“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

”庄子说:“你们赶快给我走开,不要侮辱我,我宁愿象乌龟一样在泥塘自寻快乐,也不受一国君的约束,我一辈子不做官,让我永远自由快乐。

”二、庄子的处世智慧1、“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

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自己愚笨的,并不是真正的愚笨。

能够清醒地知道自己有很多迷惑不解的问题,不是真正的迷惑之人。

这样人是有自知之明的,他反而是一个明白人。

有的人一生都无法明白自己糊涂在哪里,愚笨在哪里。

这才是真正的糊涂和愚笨之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析庄子人生观系(部)文学院专业语文教育班级1303班学号12950130784学生姓名马焕指导教师张羽职称助教2016年4月目录摘要: (1)Abstract: (1)一、名利观 (2)(一)贪求名利的思想根源 (2)(二)贪求名利的危害 (2)(三)树立正确的名利观 (3)二、生死观 (4)(一)生死为自然想象 (4)(二)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4)三、养生观 (4)(一)顺应自然 (5)(二)忘我无欲 (5)(三)乐观豁达 (5)参考文献 (7)致谢 (8)浅析庄子人生观摘要: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字子休;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庄子认为,名利来自人心,是主观能动的,它无利弊之分,而过于看重名利那就会失去本心,因此庄子一生最求淡泊逍遥。

而对于常人所追求的长生与常人所惧怕的死亡,庄子却认为生死只是人们存于世间的一种形式,他提倡生死应当顺其自然,坦然面对。

而对于自古以来人们所看重的养生之道,庄子提倡无欲无求,他认为无欲得以长生,乐观处事方能摆脱精神枷锁。

要获得人生的幸福就要保持内心的恬静,就要顺应自然,就要有辩证的“利”、“弊”观和宽广的胸怀。

庄子的人生观,对于今天的人们安顿心灵,实现人生幸福有重要的意义。

键词关:庄子;人生观;名利;顺其自然;乐观豁达Analysis of Zhuang zi's outlook on lifeAbstract:Zhuang zi's philosophy is the key of his thought,and his mind and way of thinking express the brilliant intelligence of great philosopher in China ancient time. Facing life and death from nature,destiny and situation from society,different kinds of life troubles from self-emotion and self-desire.Zhuangzi's philosophy points out that as long as people can accord with the nature,furthermore understand the essence of nature,fully present its native,people can be able to achieve the highest state of life-free and unfettered.Look through zhuangzi's thought,you will find that it still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real life.Keywords:Zhungzi;philosophy;nature;optimistic;fame and gain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庄子生平只做过宋国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是老子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以他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对我国古代艺术特色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

不仅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现代人也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正值社会大变革的时期。

一方面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另一方面人们疯狂地追逐财富和权利,物欲横流。

面对当时的社会、自然环境,庄子深深觉察到人生的种种局限。

这些困境来自自然、来自社会、来自自我。

庄子以敏锐的头脑和深邃的目光洞察人生,以自己的个人体验对人生困境及人生理想做出了独具道家特色的阐释,形成了独特的庄子哲学。

审视庄子哲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我们会发现它教会我们很多的道理,它能使我们在纷繁喧闹的世间认清自己的心灵,发现自己的本性,以淡泊自然的心态面对时间的困惑,保持一颗健康、永恒的心。

一、名利观(一)贪求名利的思想根源庄子强调追逐名利的根源在内不在外,在主观不在客观。

“不足故求之,争四处而不自以为贪;有余故辞之,弃天下而不自以为廉。

廉贪之实,非以迫外也,反监之度[3]”(《庄子·盗跖》)人都是因为不满足才去求取,四处争夺而不以为自己是贪;知足者却会处处辞让,舍弃一切而不认为自己是廉。

廉和贪实质上并不取决于外界因素,而取决于自己内在的价值尺度。

“困窘织履”(《庄子·列御寇》)、“往贷粟于监河侯”(《庄子·外物》)的庄子,并没有追求名利,而是拒绝相位:“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1]。

’”(《史记·庄子列传》)他视相位如“腐鼠”,宁可“快吾志”,而不愿“为有国者所羁”,表现出他的淡泊名利。

(二)贪求名利的危害在庄子看来,名利本身本无所谓好坏善恶之分别,贫富穷达,与死生一样,都是“物之情”,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但是名利一旦成为人生狂热追逐的目标,成为衡量人生成功与否的价值尺度,成了被崇拜的对象,在庄子看来,这就会束缚人,人们就会“为物所役”、“为物所累”而残生伤性。

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

其往也,得车数乘。

王说之,益车百乘。

反于宋,见庄子,曰:“……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

”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

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舔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

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2]!”(《庄子·列御寇》)寓言把那种通过卑污下贱的行为去博得统治者的欢心,而获得功名利禄的人进行讽刺和嘲笑。

如把曹商获得的“车数乘”、“车百乘”讽刺为是“舔痔”而得来的,并且说:“所治愈下,得车愈多。

”这样功利性的人生价值观的追求不过是一种“功得机巧”,最终会导致“必忘夫人之心[3]”(《庄子·天地》)(三)树立正确的名利观追逐名利是自然现象,是人性的必然,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

利,是很实在东西,是见的到摸的着的,存在的,有型的。

名,是属意识形态、精神思想之东西,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往往能让一个人失去自己的本性。

人生在世,从古至今,很难看破的就是名与利这两个字。

应该说,人们首先面临的就是利益的纷扰和诱惑,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会面临着经济问题,生存的困惑。

贫困不是长久的,只要要决心;有信念,再贫困的生活也会变的富裕。

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的贫困,怕的是精神上的潦倒。

世间上最宝贵的,不是金钱名利;比金钱名利更重要的,是健康、是欢喜、是满足、是和谐;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更不是个人的名与利。

庄子告诉人们,“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

”(《庄子·山木》)能生成万物形质的,正是没有形质的先天之道。

拥有众多财物的人,不可被财物所役使和牵累;不为财物所驱使,才能主宰天下万物。

“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3]!”(《庄子·山木》)役使外物而不为外物所役使,怎么会为外物而劳神受累呢!“求名失己,非士也。

”为求名(《庄子·山木》)而丧失了自己的本性,不是有识之士。

总之,他认为人是本,名利是身外之物,人不能沦为外物的奴隶。

二、生死观(一)生死为自然想象庄子一生过的并不如意,非常贫苦。

有时候不得不去借米,总是粗布麻衣,但他自己却是怡然自得,他看开了一切,将一切之物都置于身外。

又或者说,即便是他自己这个人,他也从未看重过。

人有生,就有死。

世界上任何人都不能够逃脱生死。

庄子认为,生命只不过是人的一种存在形式罢了,即使没有了生命,人也只是换成其他形式存在着。

因此,生不足喜,死不足悲。

在面对死亡时,应当抱着坦然的心态。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4]!”(《庄子·知北游》)庄子认为,人作为自然万物之一,乃是“气”的一种存在形式。

人的生命是由气的聚合而形成的,气聚则生,气散则死,生是死的伴侣,死是生的开始。

是一种必然的自然现象,是自然的变化与循环。

(二)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生老病死是每个人必经的阶段,也是每个物种必经的过程,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避免。

我们的短暂生命只是组成漫漫历史长河的一部分,虽微不足道,但也不可或缺,我们的肉体会随着时间慢慢腐化,可我们的精神却可代代相传,直至永恒!“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5]。

”(《庄子·大宗师》)意思是说生与死,犹如日夜的运行,都是自然规律。

庄子认为,既然生与死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必然的自然现象,那么人们就应该克制死亡所带来的恐惧和悲痛,坦然的面对生死,顺应自然。

三、养生观(一)顺应自然庄子的养生宗旨认为,只有循乎天理,依乎自然,处于至虚,游于无有,完全取消主客对立,使精神不被外物所伤害,才能保全自己,从而达到享尽天年的目的。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3]。

”(《庄子·养生主》)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情识是无穷的。

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穷的情识,那就很危险了,业已危险,而仍苦苦追逐情识,那就更加危险了。

做好事不贪图名利,做坏事不遭受刑罚,把顺应自然的中虚之道作为养生的常法,便可以不使形躯遭受刑罚,可以保全自然本性,可以不残生伤性,以辱双亲,可以享尽天年。

在庄子看来,沽名钓誉的善举和唯利是图的恶行都是逆反天性的,我们应该完全消除主客对立,使精神不为外物所伤,所累,才能尽享天年。

(二)忘我无欲人欲不可绝,亦不可纵,纵欲必招祸染病。

一个人如果抑情欲,就不会欺男霸女,损肾伤尊;节食欲,就不会谋财害命,贪吃伤身;寡权欲,就不会投机钻营,逢迎伤神。

“多行不义必折寿”。

只有做到知其荣、守其辱、安其身、图其志、创其业、洁身自好的人,才堪称大丈夫,伟男人。

“寡欲多寿”,是庄子推崇的养生要诀。

(三)乐观豁达庄子认为“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3]。

”(《庄子·养生主》)庄子主张处世要乐观。

他曾形象地比喻说,水泽里的野鹤,十步一啄,百步一饮,消遥自得,幽闲自如,因而得以保生;而笼中之乌虽然饮食充足,但有翅难飞,蹦跳不能,成天低头不鸣,无精打采,因之难以全生。

一个人长期锢于自己设置的精神枷锁之中,必然会忧愁苦恼,“病由心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