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人生哲学

合集下载

庄子讲述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寓言故事

庄子讲述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寓言故事

庄子讲述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寓言故事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寓言故事庄子,又称庄子和南郭子綦华之后,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被誉为中国道家思想的代表之一。

庄子的思想内涵丰富多样,其中包括了他独特的思考方式、对人生态度的深刻探索以及精彩的寓言故事,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启示和思考的方向。

庄子的哲学思想深受道家思想和自然观的影响。

他主张“道”是宇宙的根本原则,是一切事物的本源。

在庄子看来,人应该顺应自然的道,在顺应中达到心灵的和谐与自由。

他反对追求功名利禄和社会虚荣,强调个体的自由和情感的宁静。

他提出了“自由奔放”的思想,认为人应该摆脱社会的束缚,回归自我,追求内心真实的自由。

他以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为比喻,通过寓言故事向人们传递他的思想。

庄子的寓言故事以幽默诙谐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他的哲学思想。

其中最著名的故事之一是关于“蝴蝶梦”的寓言。

故事描述了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飞在花花世界中,感受到了无忧无虑的自在。

当庄子醒来后,他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一个蝴蝶在梦中的幻觉。

庄子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他对人生和现实的思考。

他认为,人类往往对于自己的经验和认识抱有怀疑的态度,我们所看到的现实可能只是一个幻觉,真正的自我和真相可能在我们无法察觉的地方。

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过分追求表面的事物,要以自我的内在体验和精神状态为重。

除了蝴蝶梦外,庄子还创作了许多其他的寓言故事。

比如,他讲述了“胡鳞椒”的故事,描述了一个乌鸦主动请教智者如何变得像凤凰一样美丽的情节。

通过这个故事,庄子告诉我们,追求表面的美丽往往会让人失去真正的自我。

他以鳞椒为讽喻,表示该乌鸦过于追求表面的华丽,而忽视了内心的真善美。

庄子通过这些故事,以直观生动的方式阐述了他的哲学理念,让人们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领悟。

总结而言,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寓言故事以其深刻的内涵和巧妙的形式给我们带来了思考和启示。

他倡导了个体的自由和情感的宁静,鼓励人们回归自然。

《庄子》思想与道家哲学解读

《庄子》思想与道家哲学解读

庄子思想与道家哲学解读概述《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也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对《庄子》的思想进行解读,并探讨其中体现的道家哲学原则。

1. 庄子的生命观和自由观庄子的生命观强调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拒绝抗拒自然而选择顺应自然。

他认为个人的追求应当符合自然规律,而不应逆其自然。

同时,庄子提倡个人主体意识的超脱和返璞归真,通过寻求心灵上的解放来达到真正的自由。

2. 庄子的无为思想庄子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强调人应该以无为之道来达到最佳状态。

他认为过度努力和执着于功名利禄只会带来烦恼,并主张在适当时机保持内心平静、行动节制。

3. 庄子对人性与善恶的看法庄子认为人性本善,并将善定义为顺从天地之道并养育万物。

他反对价值判断和道德规范的强加,主张恢复人本性的本真状态,并以“大同”之观念来回归社会和谐。

4. 庄子的自我认知与境界追求庄子强调心灵的解放与成长,认为人应当通过修炼提高自己的境界。

他用“化虚”、“致虚”等概念来揭示个体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间的关系,提倡追求精神上的解脱和归一。

5. 庄子对待人生和死亡的态度庄子对待人生和死亡有着独特的看法。

他认为人生即梦幻,一切皆虚幻无常,追求宏观存在感才能摆脱对微观事物过分依恋而产生的烦恼。

因此,庄子用“自在”和“逍遥游”的思想导引人们超越生死边缘。

结论《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极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代表了道家思想中重要的观念和原则。

通过理解庄子思想和道家哲学,我们可以从更广阔、更深刻的角度理解世界和生命的真谛,并从中汲取启示指引我们的生活。

注意:本文内容是根据我的理解和知识对《庄子》思想与道家哲学进行解读,仅供参考。

如需深入了解庄子思想,请阅读原著或参考相关研究资料。

《庄子·逍遥游》中的人生哲学思考

《庄子·逍遥游》中的人生哲学思考

《庄子·逍遥游》中的人生哲学思考庄子,生活在战国中叶。

此时,诸侯割据,战乱四起,生于乱世的庄子看透了人民命运的凄惨、看透了暴君的杀戮、也看透了战争的血腥与暴力。

庄子大彻大悟,生命在这个动乱的时代犹如鸿毛一般,只有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才是人生真谛。

(一)道与人生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宇宙万物是由“道”派生出来的。

道这个哲学范畴的提出最早源于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开篇就提到了“道”,可见“道”在老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性,由此便开创了道家学说。

庄子继老子之后,对道家学说进行了极大的弘扬与发展,在《庄子》一书中,“道”字出现320余次。

作为哲学范畴,道主要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根所在,是万事万物的源头;另一方面,道更象征着一种自然无为的境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认为这个物质世界最初源自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道”。

在老子看来,人活在世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应做到“抱朴守真”,坚守住生命的淳朴,如果人沉溺于世俗的功名利禄之中,那么与“道”就渐行渐远了。

老子有“抱朴守真”。

庄子有他的“保身全生”。

怎样才能“保身全生”呢?在庄子看来,就应那些顺天地、忘物我而获得绝对自由的得道的人一样,做到“无功”、“无名”与“无己”。

“无功”、“无名”,指不求有功有名。

相对于“宾”这个“主”来,“名”只是“实”即名声是实体所派生之物。

道德之所以沦丧,是由于追求好的名声所致,因而名声也就成了人们互相倾轧的祸根。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庄子·胠箧》)。

庄子认为大盗的产生源自圣人的标榜,圣人把万事万物都分出了好坏。

有孝、就对应着出现了不孝;有忠,就就会有不忠;所以庄子认为圣人才是社会争端的源头,没有了圣人,太平盛世就出现了。

所以,对富贵、功名与利禄等物欲应持自然无为的态度,适可而止,绝不宜过分追求。

如果不加节制,任其膨胀横流,就会为其所役使,势必伤身残性,甚至丧失生命。

庄子的人生哲学

庄子的人生哲学

庄子的人生哲学庄子的人生哲学,有两个层面:一是全生保身;二是在此基础上达到心灵的自在逍遥。

1、保身全生在《达生》篇,庄子借“饿虎食单豹”、“张毅病热而死”的事例,主张养生要“内”、“外”并治。

先说“外”。

庄子认为人处于乱世之中,“仅免于刑”,故不可见用于世,而应“以无用为大用”,即隐姓埋名,以避世害。

庄子的这一观点,基于他对世事的洞察。

庄子看到了自然界中“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也看到当世乃处于“昏上乱相之间”,士人贫惫,难以有所作为,欲见用于世则不免被戕害,所以他不应楚王之召,“宁生而曳尾于途中”,宁愿过着清贫而艰苦的生活。

只看到庄子主张无用,而看不到庄子提出这一主张的境域而把庄子视为悲观的消极主义者,是对庄子的误解。

中国古代先贤所言往往是依存于一定的境域的,剥离了其言说的境域,往往会对之发生误解,而认为其思想上是矛盾的,这是不对的。

庄子主张“无用”,向往“以大瓠(hu)为樽而浮乎江湖”,“树大樗(chu)于无何有之乡而逍遥乎寝卧其下”的自在生活,但身处乱世之中,安得能避离战火,安得能无所困苦?在《山木》篇中,庄子只好提出了“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的两可方法。

并进而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

若夫乘道德浮游则不然。

无誉无訾(zi),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

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这实际上是庄子对于处于乱世之中,在现实中找不到解脱的办法,只得从心理上超越的一种办法。

“无肯专为”,就是不偏执于任何一方,“物物而不物于物”,就是主宰万物而不为万物所役使,即保持自己的独立的主宰性,而不为世所“异化”。

再说“内”。

“内”,即是庄子所主张的养生的方法。

庄子首先肯定了“物养”的重要性。

他说:“养性必先之以物”,即是肯定养护生命要以物质滋养为基础。

但是,他又接着说:“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即认为除了用物质滋养身体外,还须有其他的办法。

_庄子_内篇超越式个体人生哲学解析

_庄子_内篇超越式个体人生哲学解析
墨家儒家和法家主张积极应世以阐释和解决人不社会的关系为主旨哲学主体是社会化群体化了的人没有自我返三家都可以看着是现实性社会人生哲学以杨朱为代表的为我自利派以华子和瞻子为代表的贵生派将哲学主体从天下社会迒回到个体自我主张重生轻利3重视生命自我的现实自由不独立
《庄子》内篇超越式个体人生哲学解析

《庄子》内篇超越式个体人生哲学解析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 有有也 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 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 《齐物论》) 然而,如果宇宙在时间上有一个开始的话,那么在开始之前,还有开始; 有无之前,还有没有有无的 无。这样下去,哪里还有穷尽呢?
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今我则已有有谓矣,而 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 谓乎? 其果无谓乎? ( 《齐物论》) 宇宙中突然出现的无和有,真的存在吗? 我现在真的说了这些话吗? 《庄子》内篇首次意识到初始 时间假设的缺限。《庄子》内篇以罕见的反思品质,建构了超时空的道本体: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 一。( 《齐物论》) 天地万物与个体自我在时空上同时存在,在本体上一体。由道的超时空性得出道的 总体实在性: “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齐物 论》) “一”就是道。道不 仅 是 事 物 存 在 的 根 源,也 是 万 物 的 总 体。它 既 超 越 万 物,也 存 在 于 万 物 之 中。[4] 《庄子》内篇挖掘出产生错误命题的方法论根源: “夫道,未始有封; 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 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 《齐物论》) 人的语言与是非标准,产生 了对“开始”与“界限”的认识判断; 有是非判断,就有偏见,有偏见就如同处于大梦中,是不能认识道 的。“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 ”( 《齐物论》) 《庄 子》内篇对道的时空超越性和万物总体实在性作了总结:

庄子有名的句子

庄子有名的句子

庄子有名的句子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深邃博大,影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他的著作《庄子》中有许多著名的句子,这些句子不仅具有哲学意义,而且也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下面是我列举的一些以庄子有名的句子:1.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这句话是庄子的名言之一,意思是大道通行于天下,天下都是公共的。

这句话强调了大道的普遍性和公正性,是庄子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2.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人生短暂的看法,他认为人生就像白驹一样,转瞬即逝,所以要珍惜每一刻。

3.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这句话强调了了解自己和了解对手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4.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人生选择的看法,他认为有时候要做出取舍,不能贪心不足。

5.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天地万物的看法,他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体的,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的。

6.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道的看法,他认为道是无法言说的,只有通过体验才能领悟。

7.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无形之物的看法,他认为有些东西虽然无形,但是却具有极大的力量。

8.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知识的看法,他认为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人的一生也无法掌握全部的知识。

9. “天地之大,人犹有所憾;物之稀,或为之不足。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人性的看法,他认为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永远无法满足。

10. “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人生态度的看法,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实际的东西,而不是虚华的东西。

以上是我列举的一些以庄子有名的句子,这些句子不仅具有哲学意义,而且也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这些句子反映了庄子的思想和人生态度,对我们的生活和思考都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庄子逍遥游中的人生观

庄子逍遥游中的人生观

庄子逍遥游中的人生观庄子逍遥游的思想是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所留下来的瑰宝,是庄子思想的核心,其中包含着道家的忘自我、轻名利、达到真正逍遥的人生观,是一种以出世的精神生活于现实世界的人生观。

(一)正视“有待”和“积厚”的人生观有待是指有所依赖,有所对待,是指人的某种愿望、要求受到一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大鹏徙于南冥,扶摇而上九万里,因其要等海动而生风,才能水击三千里,达其目的,所以大鹏不是真正的逍遥。

庄子要借大鹏表达对人生的看法,只要有所凭借就不能达到无所依赖,要放下有待追求无待,才是真正的逍遥。

庄子认为,不是外物的客观条件和必然性束缚了人的自由,而是人们自己的主观认识,自己的思想束缚了自己。

要以一种心灵无待的心态去生活,心自由了,那么自己的世界也就自由了,就可以做一个随时起飞的大鹏了。

积厚的人生观是在“有待”背后隐藏着的,逍遥游在提倡无待的同时也在阐述另一种思想,借有待而飞的前提是已积厚,不然即便已有所待,仍无法达到目的。

例如,在很少的水上放一个杯子就会黏住,放一片小草的叶子则能当做小船在上面漂浮是因其水薄。

鲲化鹏能在北海上飞翔是因其水厚,这两个寓言故事都阐释了积厚的思想。

想要将大如鲲之志存于心中就必须积厚,也就是说只有具大因、居大处,才能证大果翔大路。

一个人要不断地追求学识的丰富,底蕴的增长。

(二)要摆脱功名利禄而“游”的人生观《秋水》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庄子在濮水垂钓,楚王使大夫两人来请庄子,庄子持杆不顾,告诉二人“我只愿做快乐的在泥水中摆尾的龟,而不愿做被贡于高堂的龟。

”庄子把功名利禄看作是对“游”的限制。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求于功,有道学问的圣人无意于名。

如藐姑神人利泽遐敷,年丰物阜,而不见其功。

如唐尧那样荡荡乎有极大的功劳而民无能名焉。

泯大功、隐大名是价值实现的最高境界,将做那些能够为别人、社会谋福利的事情当做是生命本来应该有的一部分,而不是获得名利的工具。

庄子_法天贵真_的人生哲学浅析

庄子_法天贵真_的人生哲学浅析

为珠玑, 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耶 ! 何以加 此? 弟子曰: 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 庄子曰: 在上为乌鸢食 , 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 何 其偏也。 庄子对自己后 事的看法 , 一任自然, 十分旷达 , 大大超乎常人。 齐物论 出: 中庄子从 道的立场 , 对 生死哀乐关系作 了哲学 论述。指 方生方死, 方死方生 ; 方可方不可 , 方不 彼亦一是非 , 此亦一是非。 彼是 可方可。
复, 与天为一。天地者 , 万物之父母也。 说明 人乃自然之子, 形体健全 , 精神饱满, 应与万物 之父母融为一体成就大我。 庄子 时期人与自然融洽无间的情状 : 描述了上古 神农之世 , 卧
其和 , 故我 修身 千二 百岁 矣, 吾 形未 尝 衰。 阴阳、天人和谐也。守一处和 , 形神双超越 , 乃 可长生。 庄子 认为神农、黄帝乃守一处和、 法天贵真的典范。 若乎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 无誉无訾 , 一龙一蛇, 与时俱化, 而无肯专为。 一上一下 , 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 , 物物而 不物于物 , 则胡可得而累耶! 此神农、黄帝之法 则也。 不物于物 , 不为物累, 一龙一蛇 , 提出守一处 与时俱化 , 浮游于大道之中 , 与自然和谐相处, 乃炎黄二帝长生之法则。 大宗师 宁。所谓 和、法天贵真的具体修行法。一曰坐忘 , 二曰撄 撄宁 , 即排除外物干扰 , 保持心地 写道: 吾犹守而告之 , 三日而 九日而后 七日而后能外物 宁静。 大宗师 后能外天下,
导致人的自然本性的丧失。世俗生活中多方面的 欲望 , 正是自然本性败坏和丧失的根源。写道: 且夫失性有五 : 一曰五色乱目, 使目不明; 二 曰五声乱耳, 使耳不聪; 三曰五臭薰鼻 , 困惾中 颡; 四曰 五 味 浊 口, 使 口 厉 爽; 五 曰 趣 舍 滑 ( 乱) 心, 使性飞扬。此五者, 皆生 ( 性 ) 之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的人生哲学
——读《庄子》有感
庄子是个非凡的思想家——他是中国思想史上最富有浪漫诗情、生命体验和批判头脑的诗人哲学家,他妙解生死、漫画人生的旷达与幽默,让一代代的中国人倾心。

庄子的人生哲学,不是一种救世学说,而是一种拯救人心,寻求个人解脱的学说。

在庄子看来,“事之变,命之行”自有其客观必然性,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庄子不信上帝,不信鬼神,也不寄希望于明主圣主,不相信“英雄创造历史”,他唯一崇拜的就是哲人。

哲人,在晚周时代被称为“士”,即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手里拿着通向真理殿堂的钥匙,然而它不能决定社会的价值取向。

这一点庄子看得很清楚,他不仅看清了自己的时代,而且也看清了身后几千年的时代。

所以,庄子未曾赋予“圣人”,“至人”以重大的历史使命。

“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庄子·人间世》庄子奢望这种解脱也仅限于从天刑中解脱。

他对社会的看法是悲观的,甚至是敌视的。

这是对现实的否定,对过去的眷恋,也是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

庄子认为,自从有亲疏、贵贱、富贵、穷达的差别以来,人性就被扭曲了,所以他眷恋上古时代,向往未来“至仁”、“至贵”、“至富”、“至愿”的大同社会。

无论对奴隶主的统治,还是对地主阶级的统治,他都没有一丝一毫的好感。

如果说他的思想不自觉地打上了阶级的印记,那也只能是士阶级的关于社会理想的印记。

庄子这样的“士”是地地道道的知识分子,知识是他们唯一固定的资本。

春秋战国时期,专门从事精神建筑的士阶层已经彻底从统治层分离出来,丧失了对物质财富的所有权。

这种分离使得士阶层具有了独立的品格,但也被投进了心物二元分裂的深渊。

士阶层有独立的品格,却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以致于不得不依附于物质贵族求生存。

他们自视极高,却又不能像君主那样一言定天下,所以又不免有一种失落感。

庄子对社会的态度,便是既轻蔑又失望,他的人生哲学所反应的,已是丧失了物质领地而拥有文化的士君子的心态。

他的人生哲学的终极目的,也正是士阶层在乱世中如何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求生存的哲学。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庄子·人间世》)历史的兴衰荣辱不决定于知识分子的存在,圣人可以营运而成。

如果生不逢时,不幸遇上“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的乱世,就只能求生存。

但庄子傲睨权贵,悻直有余而游刃不足,这便决定了他“非遭时”而被当权者冷落,只有去做避世君子。

庄子的入世思想同他寻求个人解脱的人生哲学是相一致的,这与凭借“士”的身份沽名钓誉之徒不同。

的确,庄子对政治心灰意冷,也厌恶官场上的众生相。

《庄子·列御寇》载:“或聘于庄子,庄子应其使曰:‘子见夫栖牛乎?在以文绣、食以刍叔、及其牵而入于太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为统治者做“内圣”,而无“外圣”,是救不了人世间的。

其实,隐士也不可能与社会完全隔绝,只要有人烟的地方,就没有所谓“世外桃源”,庄子也不可能离开社会谈纯粹的个人解脱。

庄子避世,是避官场,不是避人。

《山木》载,庄子曰:“且吾闻诸天子曰:‘入其俗,从其令。

’”可见,庄子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味。

《人间世》云:“法言曰:‘无迁令,无劝成,过度益也。

’迁令劝成殆事,美成在久,恶成不及改,可不慎与!”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从俗”。

“乐其俗,安其居。

”道家圣人不过身在世俗,游心天地罢了。

《人间世》又云:“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二,义也。

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是之谓大戒。

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

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庄子不反对“爱亲”、“事君”,但认为应该顺情行事,不受个人喜怒哀乐驱使。

从俗是“顺物”的社会表现,正像“顺物”是不得意的一样,从俗也是不得已的事。

像惠施那样为人臣子,便只好从俗,顺从君臣之义。

如果你不愿这么做,那就只有“喻牛辞相”,去做一个普通百姓。

但无论从俗还是避世,庄周都劝众人不要有所作为。

“方今之时,仅免刑焉”,在乱世中能求全生,尽天年,已经可以
满足。

如果你梦想拯救社会,则外受人间刑戮,内受“遁天之刑”,永远得不到“悬解”。

而所谓“俗”,本身就包含着进化。

《应帝王》云:“有虞氏不及泰式,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

”仁、义、知、教、德、商,这些都“俗”,把这些俗一一剥去,剩下的便是“天鬻”,那也只不过是上古社会的“俗”。

齐古今的庄子自己不免厚古薄今,违悖了他不遗是非的宗旨。

倒是他的血肉之躯,不得不与物俱化,在晚周俗世中做一个从俗的俗人。

他也未尝不想脱俗,但真要脱俗,须先超越自我。

个人最高意义上的解脱,离不开“使物自喜”、“无害私”的社会环境,个人这样去做了,影响的只是自家一人,别人偏偏要把他的意志强加给你,你又怎么能逍遥?所以你超越了自己也难以求生。

从庄子的避世、从俗到明正之治,我们可以看出庄子政治学说的深刻矛盾。

避世是庄子个人遭遇所使然,他自己也未尝过得如鱼那般的“从容自得”;从俗是现实所使然,子亲之情、君主之义直到现在也没打破,庄子当然也不可能大破;明王之治是理想所使然,这个理想直到现在也没实现,庄周当然也无法实现。

他相信避世是快乐的,又承认从俗是迫不得已,心里却怀着对人人平等的上古社会的眷恋和对“无害私”、“使物自喜”的未来社会的憧憬。

庄子的人生哲学,使我懂得要以大境界来看人生,感知己心,淡泊心态,合乎自然。

读过此书,让我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码,得到了力量的源泉,伴随了身心的成长,满足了心与心的交流,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

也使我认识到于己于人,无论处在何种岗位上,环境只是一种需要我去顺应的外在世界,而坚持自己内心的秉性而不随波逐流,并让自己尽力把自身的潜能激发到最佳状态,那也是一种超越自我的成功。

机械一班车晓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