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的人生哲学
《庄子·逍遥游》中的人生哲学思考

《庄子·逍遥游》中的人生哲学思考庄子,生活在战国中叶。
此时,诸侯割据,战乱四起,生于乱世的庄子看透了人民命运的凄惨、看透了暴君的杀戮、也看透了战争的血腥与暴力。
庄子大彻大悟,生命在这个动乱的时代犹如鸿毛一般,只有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才是人生真谛。
(一)道与人生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宇宙万物是由“道”派生出来的。
道这个哲学范畴的提出最早源于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开篇就提到了“道”,可见“道”在老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性,由此便开创了道家学说。
庄子继老子之后,对道家学说进行了极大的弘扬与发展,在《庄子》一书中,“道”字出现320余次。
作为哲学范畴,道主要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根所在,是万事万物的源头;另一方面,道更象征着一种自然无为的境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认为这个物质世界最初源自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道”。
在老子看来,人活在世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应做到“抱朴守真”,坚守住生命的淳朴,如果人沉溺于世俗的功名利禄之中,那么与“道”就渐行渐远了。
老子有“抱朴守真”。
庄子有他的“保身全生”。
怎样才能“保身全生”呢?在庄子看来,就应那些顺天地、忘物我而获得绝对自由的得道的人一样,做到“无功”、“无名”与“无己”。
“无功”、“无名”,指不求有功有名。
相对于“宾”这个“主”来,“名”只是“实”即名声是实体所派生之物。
道德之所以沦丧,是由于追求好的名声所致,因而名声也就成了人们互相倾轧的祸根。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庄子·胠箧》)。
庄子认为大盗的产生源自圣人的标榜,圣人把万事万物都分出了好坏。
有孝、就对应着出现了不孝;有忠,就就会有不忠;所以庄子认为圣人才是社会争端的源头,没有了圣人,太平盛世就出现了。
所以,对富贵、功名与利禄等物欲应持自然无为的态度,适可而止,绝不宜过分追求。
如果不加节制,任其膨胀横流,就会为其所役使,势必伤身残性,甚至丧失生命。
古文阅读庄子中的哲学思想

古文阅读庄子中的哲学思想庄子,中国古代哲学家,与老子并称为道家学派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著作《庄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
本文将围绕古文庄子中的哲学思想展开探讨和解读。
1. 庄子的自由观念庄子提出了自由观念,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强调顺其自然。
他认为,人应当放下一切束缚和执着,以达到心灵的自由状态。
他以自然界为榜样,主张追求无为而不争的境界,摆脱一切烦扰和纷争,获得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2. 庄子的虚无观念庄子对于人生的虚无观念也是他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人生之所以活得疲惫和无趣,是因为过于执着于名利和功成名就。
他倡导人们舍弃这些功利观念,追求思想的纯粹和内心的宁静。
庄子的虚无观念并不是悲观消极的,而是提出了一种超越世俗的人生态度。
3. 庄子的矛盾统一观念庄子的哲学追求矛盾的统一,他主张相反的事物在某种层面上是相互依存和平衡的。
他在《逍遥游》中提到蝴蝶和周而复始的梦境,以此说明人与自然之间的无处不在的联系。
他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相互关联的,没有绝对的对立和矛盾。
庄子通过这种思维方式,超越了传统的二元对立观念,倡导和谐统一的世界观。
4. 庄子的自我超越观念庄子的哲学思想中,强调通过超越自我的方式,获得心灵的自由和境界的提升。
他认为人们应该放下身心的执着,超越个人利益和欲望的限制,追求精神的升华和境界的提高。
通过自我超越,庄子认为人们可以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超越尘世纷扰,获得返璞归真的心灵解脱。
5. 庄子的反思主义观念庄子的哲学思想中,有着深刻的反思主义观念。
他主张人们应该反思现实和自我,超越主观和客观的局限,以达到境界的升华。
他以逍遥游的境地为例,在梦里觉醒的他意识到人生的无常和虚幻,进而提出反思和怀疑的观点。
庄子认为,反思和怀疑能够打破既有的框架和常规,给人们带来新的思考和认识。
总结起来,古文庄子中的哲学思想深邃而富有启发性。
庄子强调自由观念、虚无观念、矛盾统一观念、自我超越观念和反思主义观念,通过这些哲学思想,引领人们超越尘世的困扰和纷争,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简述庄子的处世哲学

简述庄子的处世哲学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思想被称为道家哲学,他的处世哲学主要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我解放。
庄子的处世哲学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要点。
庄子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我解放。
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不受外界的束缚和限制。
庄子认为人们应该超越物质欲望的追求,追求心灵的宁静和内心的自由。
他提出了“无为而治”的观点,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分追求功利和名利,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庄子主张顺应自然。
他认为自然是最高的道德准则,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去追求过分的功利和名利。
庄子认为人们应该像自然界的万物一样,顺应自然的变化和规律,不要去违背自然的本性。
他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整体,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要去违背自然的规律。
庄子主张“逍遥游”。
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不要过分追求功利和名利。
庄子认为人们应该像逍遥游一样,不受外界的束缚和限制,自由自在地生活。
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心灵的宁静和内心的自由,不要过分追求物质的欲望。
庄子主张“无为而治”。
他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分追求功利和名利,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庄子认为人们应该像自然界的万物一样,顺应自然的变化和规律,不要去违背自然的本性。
他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整体,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要去违背自然的规律。
总的来说,庄子的处世哲学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我解放,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不要过分追求功利和名利。
他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该学会放下功利和名利的追求,追求心灵的宁静和内心的自由,顺应自然的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样才能真正找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庄子人生哲学思考

庄子人生哲学思考庄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文化名人,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的人生哲学思考是一种对生命与自然、人与世界的颠覆性思考,他通过譬喻故事和哲学思考揭示了人生的真谛与境界。
本文将从庄子思想的核心理念、人生观和行为准则方面进行探讨,旨在进一步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思考。
一、庄子思想的核心理念庄子思想的核心理念可以归纳为“自由自在、超脱尘世”。
他主张人应当活在自然的规律中,追求内心的自由与流动。
在庄子看来,人与自然相互关联,人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摒弃功利与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
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变化莫测的,人应当顺应自然,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自由与自在。
二、庄子的人生观庄子的人生观可以概括为“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他认为人应当尽可能地顺应自然的变化,顺其自然地生活。
他强调人应当以心灵超脱尘世的境地去看待人生,超越物质欲望和功名利禄的困扰。
庄子提倡的无为而治是指人应当摒弃过度的行动和功利心态,顺应事物的本然而不加干预。
只有在内心平静的状态下,人才能够真正领悟生命的奥秘。
三、庄子的行为准则在庄子的哲学思考中,他给出了一系列的行为准则,以指导人们如何面对人生和世界。
首先是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静,心境的宁静是庄子认为人们应当追求的一种生活境界。
其次是保持谦逊与虚无,庄子认为人的智慧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应当充满谦逊和虚无之心,不要过分追求功名利禄。
再次是保持自由与自在,庄子主张人们应当摆脱束缚,活得自由自在。
最后是保持乐观与积极,庄子认为人应当积极地看待人生,活在当下,享受生命的美好。
庄子人生哲学思考的影响庄子的人生哲学思考对于现代社会和个人的生活方式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庄子的思想提倡尊重自然,追求心灵的自由,这对于当代人们逐渐拜物主义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深刻的启示。
其次,庄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引发了对于如何正确应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深思。
在当代社会,我们处于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庄子的思想提醒我们,要以一种内心平静的态度面对困难和挑战。
庄子人生观和处世态度的看法

庄子人生观和处世态度的看法
1. 庄子那自由洒脱的人生观啊,就像一阵清风,让人好生羡慕!你看那鲲鹏,能在广阔天地自由翱翔,这不正是庄子追求的无拘无束吗?我们为啥就不能像庄子那样,抛开束缚,大胆去追寻自己心中的自由呢!
2. 庄子的处世态度,简直绝了!就好比水一样,能适应各种环境。
咱就说和人相处的时候,为啥不能学学庄子的包容呢,别老是斤斤计较,多些宽容不好吗?
3. 庄子说要顺应自然,哎呀,这多有道理呀!你想想看,那些拼命违背自然规律做事的人,最后不都落得个不好的下场嘛。
咱就该像庄子一样,顺应自然,那生活得多惬意呀!
4. 庄子那种超然物外的心境,真的好牛啊!就像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一样,能不被世俗的东西所羁绊,我们怎么就不能有点这样的气魄呢?
5. 庄子讲齐物论,这可太有意思了!这世界上的万物不都是平等的嘛,那我们干嘛还要分个三六九等呢,多可笑啊!
6. 庄子的逍遥游,哇,那真是让人向往啊!就跟我们梦想去一个没有烦恼的地方一样,为啥不能学学庄子,让自己的内心也逍遥起来呢?
7. 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也太豁达了吧!人固有一死,就像花开花落一样自然,我们干嘛要那么怕死呢,还不如好好享受当下!
8. 庄子强调无用之用,这不是很有深意嘛!有时候那些看似没用的东西,说不定在关键时刻能发挥大作用呢,就像那闲置的物品,说不定哪天就派上用场了,对不?
9. 庄子的达观真让人佩服啊!遇到困难就唉声叹气有啥用,学学庄子的乐观,相信总会有办法解决的,是不是?
10. 庄子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真的是我们人生的宝贵财富呀!我们要是能真正领悟并运用,那我们的生活肯定会大不一样,难道不是吗?
我的观点结论:庄子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充满了智慧和启示,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借鉴,让我们能更从容地面对生活的种种。
庄子的主要内容

庄子的主要内容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其思想对中国的文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哲学思想被称为“庄子学派”,主张人应该摆脱外在的物质追求,回归到自我内心深处去寻求真理。
庄子的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由无为庄子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就是自由无为。
他认为,人的心灵应该与自然趋于一致,不应该追求物质的欲望。
只有放弃追求外在物质,心灵才能得到自由的解放。
人应该放下自我,跟随自然的道,活得轻松自在。
二、心静自然庄子主张,心灵应该静下来,与自然融为一体。
人的心灵需要沉淀下来,才能够窥探到自然的真谛。
在庄子看来,必须具备静、深的内在,才能够体悟到自然的真实和谐。
三、悟空悟无庄子认为最高境界是“悟空悟无”。
悟空,就是对无限的空间概念的理解,以及对虚幻世界的看透。
悟无,是对万物的了解,洞悉人生境况,产生一种深刻的哲理思考。
庄子认为只有通过悟空悟无,才能真正了解自然的真谛。
四、天人合一庄子主张的天人合一思想,是指人类应该与自然达成和谐,将个人的行为融入到自然的法则中。
获得一种自然的境界,将人和天地万物融为一体,达成和谐的整体。
五、得道无患庄子的哲学思想,最终的目的是为了通过修炼自我,获得真正的道。
只有在这条道路上不断的探索,寻求真相,才能够得道无患,纵享自在而不受生命的纷扰。
庄子的哲学思想不仅深刻而且广阔,丰富了中国哲学的思想内涵。
他的思想的核心内容表达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精华之一,鼓励人们要尝试透彻理解道、天、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同时,他的主张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提醒人们应该追求性命自在,回归到内心的静谧领域,以此实现自我和谐。
庄子的哲学思想是在一系列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
在战国时期的中国,秦国正在逐渐统一六国,这种动荡的政治局面,不仅促使了各种学派的出现,也促进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形成了各种思想流派,其中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是比较重要的两个学派。
儒家思想尊崇礼仪,讲究孝道、忠诚等传统美德,注重社会秩序;道家思想则强调个体的内在精神发展,讲求自由自在、无为而治的境界。
庄子的人生哲学

庄子的人生哲学庄子,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庄子大师”。
他对生活和人生的看法独特而深刻,他的哲学思想融汇了自然观、人性观和生活智慧,对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庄子的人生哲学,解析他对于生命、自然、自由和快乐的思考与观点。
一、心性自由——达到自由的境界庄子的人生哲学强调内心的自由。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自己的内心自由,摆脱繁杂的物欲纷扰,放下外界的压力和负担,保有一颗自由自在的心。
庄子用“逍遥游”来形容自己对生活的态度,认为人应该像自由的鱼游荡在大海中一样,随波逐流,自由自在地生活。
庄子的人生观强调心性的重要性,他认为人的心性应当与天地自然相通。
只有认清自己的本性,达到内心的宁静与自在,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自然和谐——顺应自然的法则庄子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他认为人生应该像自然界一样,顺应自然的法则,与自然达成一种和谐的状态。
他认为人生不应过于追求功名利禄,而是应该顺其自然,放下攀比之心,真正融入大自然之中。
庄子对自然界的观察启发了他对人生的思考。
他观察到自然界中万物生长、成熟、消亡的过程,并从中领悟到人类的生命也有着相似的规律。
他认为人生是一个循环不息的过程,生老病死是每个人无法避免的命运。
因此,我们应该接受这个不可逆转的规律,珍惜眼前的每一天,活在当下,享受人生的美好。
三、自由心境——争取内在的自由庄子的人生哲学强调争取内在的自由,他认为人应该摆脱物欲的困扰,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在他看来,世俗的欲望只会让人沉浸在无尽的追逐中,而无法真正获得内心的满足。
庄子主张心境的自由,他认为只有摆脱对外物的执着,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才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乐趣。
他用“逍遥游”来形容他对生活的态度,提倡人们要像自由的鱼游荡在大海中一样,摆脱束缚,畅游人生。
四、快乐追求——在逍遥自在中寻找快乐庄子的人生哲学认为快乐是人生的追求目标之一。
他主张人们要在内心的自由和宁静中寻找快乐,而不是通过追逐外在的功名利禄来获得满足。
从盗跖分析《庄子》的人生哲学

从盗跖分析《庄子》的人生哲学【摘要】在《庄子》中描述了一位杀人如麻的恶人——盗跖,但却正是这个杀人魔说出了不要被仁义礼智等道德束缚而要珍视生命本性的道理。
本文将分析《庄子》中描述盗跖的三处,解释庄子的人生哲学思想。
并将庄子对道德的批判与尼采的重估价值作比较,突出庄子寻求生命意义的方法。
【关键词】盗跖人生哲学无为在《庄子》中,有一位食人肉、夺人妻、肆意杀人的作恶多端者——盗跖。
就是这样一位为所欲为的恶人却把孔子说的哑口无言,甚至大骂圣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这虽然是《庄子》杜撰的故事,但这一段对儒家的激烈批评代表了庄子的思想。
本文将从《庄子》中对盗跖的三段叙述分析《庄子》的人生哲学。
1.仁义礼智皆是工具“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
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奚必伯夷之是而盗跖之非乎! 天下尽殉也,彼其所殉仁义也,则俗谓之君子;其所殉货财也,则俗谓之小人。
其殉一也,则有君子焉,有小人焉;若其残生损性,则盗跖亦伯夷已,又恶取君子小人于其间哉!”[1]“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
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2]“世之所谓贤士,莫若伯夷叔齐。
伯夷叔齐解孤竹之君而饿死于首阳之山,骨肉不葬。
鲍焦饰行非世,抱木而死。
申徒狄谏而不听,负石自投于河,为鱼髓所食。
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
尾生舆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此六子者,无异于磔犬流豕操瓢而乞者,皆离名轻死,不念本养寿命者也。
”[3]盗跖列举出六个被世人认为是有道德的圣贤——伯夷、叔齐、鲍焦、申徒狄、介子推、尾生,认为他们是把生命浪费在名上。
他认为所谓的仁义礼智只是工具而已,并不能作为人的最终目的去追求,至少不值得人付出自己的性命去实现仁义礼智。
他自己对圣、勇、义、知、仁的定义只是一种行为而已;只要任何一个人做了这样的行为,那么他便具有圣、勇、义、知、仁这些品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U RNAL OF OCEAN UNIV ERSIT Y OF CHINA(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0年第1期NO.1.2010论庄子的人生哲学3程光泉(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875)摘 要:庄子的哲学是人生哲学。
对人生问题的关注,对人生境遇的探讨,是庄子哲学的主要内容。
对如何超越人的有限存在以实现与无限之“道”的合一、如何摆脱人生的各种桎梏以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之境等问题的思考,构成庄子人生哲学的核心问题。
关键词:庄子;道;人生哲学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35X(2010)0120074203 庄子是我国战国时代的思想巨匠,也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庄子的人生哲学建立在“道”的范畴之上,从以“道”为根本的宇宙本体论出发,庄子从精神追求、处世心态、生死观念等不同方面阐述了其对人生问题的基本观点和看法。
探讨庄子的人生哲学,分析其人生理论中的消极成分和积极因素,对我们全面认识和正确评价庄子思想,发掘其对当代社会人生的作用和价值有着重要意义。
一就最初的含义而言,“道”字原指具体的道路。
但经老子的发挥,作为具体道路之表征的“道”被赋予了宇宙本根、世界本原,以及无限性等含义,原为普通名词的“道”也由此而被提升为具有形上学意义或本体论地位最高的哲学范畴。
庄子继承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并作了充分的改造与发挥。
在《大宗师》篇中,他对作为“生天生地”之本根的“道”作了详细的描述:“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1]作为宇宙之本体,“道”虽悠然寂静,不见形象,不可感知,不可言说,但它却有情有信,具有实在性,在天地产生以前就真实地存在着,并成为天地万物的本根和存在的根源。
相对于天地万物而言,“道”作为本体具有超越和永恒的意义。
在肯定“道”的超越性意义和本根性地位的同时,庄子也将其内化而成为其人生哲学理论赖以立论的根据和基础。
在庄子看来,作为本体的“道”虽然表现为对现象世界的超越,但它并不是一个脱离现象世界的抽象的独立实在,而是内在地显现于万事万物之中,是万物之所以成为其自身的内在因素。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
东郭子曰:“期而后可”。
庄子曰:“在蝼蚁”。
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
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
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
东郭子不应。
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
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
汝唯莫必,无乎逃物。
至道若是,大言亦然。
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
”(《庄子・知北游》,以下凡引自《庄子》,只注篇名)道内在于宇宙万有之中,与万物没有分际。
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体现着“道”的品性,“道”也通过宇宙万有展现着自身的存在与特性。
“道”与万物即内在即超越,超越性与内在性在终极意义的“道”上体现出了统一,追求超越的依据不在外而在于内。
内在性即蕴含了超越性,超越是“内在超越”,反身内观,即可明见大道。
在庄子那里,个体存在与永恒的宇宙自然实在互相交融,道与人生、宇宙本体与人生追求紧密相联,道的本体论意义正是为人的个体存在提供了一473收稿日期:2009211203作者简介:程光泉(19642 ),男,山东梁山人,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哲学研究。
个终极性的价值理想和价值目标,为人的精神追求提供了一种本原性的依托和保证。
可见,庄子的本体论为其人生论提供了前提基础,由本体论出发,庄子开出了他的人生理论。
二在庄子看来,现实的人生总是被外物所累,“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
与接为构,日以心斗。
缦者、窖者、密者。
小恐惴惴,大恐缦缦。
”(《齐物论》)世俗之事即为人之樊笼,驱使人们为私己之利勾心斗角,束缚着人的心灵,人在世俗的桎梏中永远不可能有心灵的宁静和幸福。
“(人)一受其形,不亡以待尽。
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之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齐物论》)正因为如此,庄子主张超脱于世俗名利是非之上,摆脱现实中的种种苦闷,追求一种理想的“逍遥游”式的自由境界。
逍遥游是庄子的精神追求和生活理想,是他极力推崇的自由观,也是其人生论的核心内容。
在《逍遥游》篇中,庄子先后描绘了“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大鹏、“翱翔于蓬蒿之间”的斥鴳、“御风而行“的列子、对是非荣辱无所感觉的宋荣子,但在他看来,所有这些”游“仍要为外物所累,受各种条件的束缚制约,仍犹有所待,没有达到逍遥之境,没有实现真正的自由。
而真正的自由则是超脱“有待”之状态,“若夫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旷埌之野。
”(《应帝王》)“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
(《齐物论》)只有游于无穷,超脱有限的世俗世界,不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达到“无待”之境界,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才能真正实现“逍遥”之游。
在纷纭的现实之中,如何才能达到“逍遥”之境,游“心”于无穷呢?庄子认为,要得到真正的自由,达到理想的“逍遥”之境,最根本的是要做到“无己”,即泯灭物我的对立,忘却社会、人生及自身的存在,从精神上超越一切自然和社会的限制。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逍遥游》)“无己”即是“无所待”也是庄子所追求的“道”、“我”合一的理想境界。
但是庄子认为,要实现“道”与“我”的合一,需要有一个修养的过程,即“心斋”和“坐忘”。
所谓“心斋”,即是指虚心以得道。
“一若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听止于耳,心止于符。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人间世》)虚即是心斋,虚才能得“道“。
“心斋”即是要摈弃心官知觉,通过集虚达到与“道”的契合。
所谓“坐忘”,就是要“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
”(《大宗师》)使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忘却自己,无心无情,对内忘记自身之存在,对外不识有天地之万物,与天地万物合而为一,达于“无所待”之境,游于无何有之乡。
三庄子追求的自由是精神性的、想象性的绝对之自由,是超越于现实之上的理想之境。
其勾画设想的逍遥游的美妙境界,也仅仅是“游心”,是精神世界的遨游。
庄子虽然力图从精神上超脱现实,但是,作为生存于世的个体存在,他毕竟生活在现实之中,不可能完全摆脱世俗之累。
面对纷纭复杂的社会与人生,如何顺时应势,在矛盾丛生的险恶环境中得以“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养生主》),成为庄子人生哲学所必须关注的问题。
为回应这一问题,庄子提出了“安时处顺”、“与时俱化”的“游世”哲学。
在庄子那里,“游世”的本质并不是要超世或遁世,而是顺世,“随”、“顺”是庄子“游世”哲学的重要特征。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大宗师》)“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
(《外物》)在庄子看来,在动乱的战国时代,才与不才都难以全生葆真。
成材的大树,因其材大而被伐;不鸣之雁又因其不鸣而被烹,只有处于“材与不材之间”,随俗应变,与世浮沉,才能避害保身。
“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
若乎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
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山木》)不计毁誉,或现或蛰,顺其自然而处世,因着时序而变化,凡事无可无不可,以合于道为原则,以无为取有为,就不会有外物之累患。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养生主》)从表面上看,庄子的“游世”哲学主张随顺勿逆、无为无用,被动地适应社会,否认人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摒弃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消极的处世哲学。
但是应当看到,庄子的顺世并非真的消极避世,并非真的与世俗合流,他所谓的“与时俱化”,“安时处顺”,并非真的与世俗合流,而是为了让人在是非莫辩、争名逐利的社会中保持自己的自然本性,是让人不要在纷纭变幻的世界中失去自我;其所谓“不57争”,也是从人的生存来看待不争,是要以不争止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就此而言,在庄子哲学中,“游世”不是消极被动、无所作为,“游世”一种顺随自然本性的生存状态,是合乎于“道枢”的处世准则,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生存方式。
四生死问题是人生的重要问题,也是庄子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
在庄子看来,生死变化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是由天所决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因此,人只能随顺万物之变化,达观超然地对待死亡。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大宗师》)“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
”(《达生》)“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
”(《德充符》)在庄子的人生哲学中,生死不仅象自然现象一样普遍平常。
而且生死又是相通,融为一体的。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知北游》)生是死的延续,死是生的开始。
人的生命是气的聚合,气聚合为生,离散为死。
生死变化之本质乃是气聚散之变化。
“察其始,而本无生。
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
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
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至乐》)人开始本来无有生命,没有生命就无所谓形体,没有形体更无有气。
生命的形成只是因为有气之变化,形由气生,生由形显,犹如春秋冬夏四季交替运行一样。
生死既然是气之变化,是“命定”之事,那么面对生死,人就不应惴惴于心,而应超然豁达,因顺自然,善生善死,坦然面对。
“父母于子,东西南北,唯命之从。
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成然寐,遽然觉。
”(《大宗师》)《庄子・列御寇》篇记载:庄子将死之时,他的弟子准备隆重厚葬,庄子却说:“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
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
”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面对死亡,庄子的表现超然淡定、豁达乐观极富浪漫之色彩。
庄子以气解释生死变化,把生死看成是一种自然的、必然的变化过程,批判了对于死亡的恐惧忧虑,主张超脱生死,主张用理性克服感情的痛苦,反映了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因而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