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哲学的当代意义

合集下载

古代哲学家庄子的自然观与人生思考

古代哲学家庄子的自然观与人生思考

古代哲学家庄子的自然观与人生思考古代中国哲学中的庄子,是一位深受人们敬仰和研究的哲学家。

他对自然观及人生思考的见解,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庄子的自然观与人生思考,并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庄子的自然观主要体现在“无为而治”,“自然而然”等观点中。

他认为自然是一个自成体系、自由流动的整体,它无需人为的干预而自行运转。

与此相对应的是,人们在追求理想境界时,应顺应自然的规律,放下一切欲望和功利心,以达到心灵的自由和自在。

庄子的这种观点在现代生活中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当今社会,人们常常追求功利和名利,忙碌奔波,导致身心俱疲,内心迷茫。

庄子的自然观告诉我们,应该摆脱躁动,心灵宁静,与自然和谐共处,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在。

庄子的人生思考主要体现在“乐躬乐道”,“无为而无不治”等观点中。

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自己内心真正的喜悦和满足,而非盲目追逐物质财富。

他主张人们“快乐于自己的境遇”,也就是要顺应自己的本性,不要强求改变现状。

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被外界的压力和诱惑所困扰,很难找到真正的内心满足。

庄子的人生思考提醒我们,要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原则,弘扬内心的喜乐,摆脱他人的评判和束缚,以追求真我。

对于庄子的自然观与人生思考,我们还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思考。

比如在教育方面,我们应该尊重每个孩子的天性,提供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让他们追求内心真正的兴趣和激情;在工作方面,人们应该找到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领域,将工作当成一种享受而非负担;在生活方面,我们应该拥抱自然,享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美好,远离繁杂和功利,以获得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综上所述,庄子的自然观与人生思考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告诉我们,只有将自己的心灵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才能找到真正的自由和内心的满足。

面对繁杂的现实,我们需要回归内心,寻找真正的快乐与意义。

庄子的思想给予我们启示,引导我们走向更加健康、自在的人生。

让我们以庄子的哲学思想为指引,过上更加平和而有意义的生活。

略论庄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略论庄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略论庄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山东省高唐县第二实验中学焦来强庄子,名周,宋国人,是道家的代表人物。

庄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厚重丰盈。

《庄子》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在思想史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堪称国学经典。

但总有人认为庄子的思想是玄虚的、消极的、颓废的、反教育的。

古代读书无用论的滥觞。

然而仔细地研究,我认为,这是对这位心灵自由主义哲学家的误读。

虽然庄子没有从事过专门的教育工作,一生主要是著书立说。

但究其思想,称其为教育家却是当之无愧的,因为他的哲学思想中蕴含着极其宝贵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研究。

如追求自由的学习观认为学习的目的是获得生活的能力,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因材施教的人才观强调教育要顺应本性、宽容不苛;效法自然的美育观启发我们用美的眼光、美的情感审视我们生活的世界,从而发现美、创造美,获得自由的至高境界。

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对于当今的素质教育很有借鉴意义。

一、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庄子·骈拇》一篇。

堪称个性至上者的宣言。

骈拇即并趾,大趾与二趾合并成一个趾。

世人多以畸形视之,庄周替他们辩护,畸形对畸形者自身而言,同样是其本性实现,乃自然,非过失,理应受到尊重。

推而言之,任何个性与概念化的共性而言,都可以看做畸形,都有存在的权利。

从中可以看出庄周崇尚自然,任其本性的思想。

教育要规范,所以强调共性,纳学生于遵纪守规之轨道。

学生要发展,所以追求个性,教育者要有宽容的心态,包容个性。

庄子以天为真,以人为伪。

何谓天?他说:“牛马四足谓之天。

”何谓人?他说:“络马首穿牛鼻谓之人。

”他认为天真便是善,人伪便是恶。

所以野马生活在草原上,自由自在,渴了饮清泉,饿了吃茂草,高兴了交颈摩擦,生气了转身就踢,正是天真,是善。

一旦被捕捉,交给伯乐整治训练,强迫异化。

违背马本性的做法结果是马失去了活力,或成了厩马。

谁之罪过,伯乐难辞其咎。

当然,庄子的言行,难免有过激之处,不过我们必须看到其合理的成分——要尊重个性。

庄子的人生观及现实意义

庄子的人生观及现实意义

庄子的人生观及其现实意义庄子作为中国传统文明中最伟大的精神领袖之一,其深邃、乐观、豁达、汪洋的人生哲学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别开生面的奇葩。

而洋溢在庄子哲学、文学著作中的乐观精神所表现出的人文关怀,早已成为当代国人人文精神的典范。

庄子人生观蕴涵着许多积极的思想因素,如注重人的发展和完善的思想,主张人与自然合一,反对人为物役的观念,对生死和名利的豁达情怀,渴望达到理想人生境界的恢宏精神等。

这对于当代学生调整心态,构建多层次的和谐关系,塑造理想人格,追求完美人生境界,拥有健康乐观的人文精神世界,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庄子人生观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庄子认为,要真正实现人格的完善、独立和自由,就必须挣脱人生对物质的依附关系,过平易恬淡的生活,不因所谓人生的辉煌腾达而改变自己高洁的志向,也不因生活窘困而变得庸俗不堪;并且,还必须在此基础上,顺其自然,超越生死,傲立于天地之间,从而达至内在与外在、天与人的和谐圆融的人生最高境界。

(一)反对物役,追求人格独立。

庄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代,他意识到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的苦难,人间的不平和强者的卑劣都是“人为物役”的结果。

庄子认为,许多人为过于膨胀的欲望所迷惑,狂热地追逐名利,一生为“外物”所役所累,成了名和利的奴隶。

庄子认为这些人犹如“以侯之珠,弹千仞之雀”(《庄子·让王》),得到的十分微小,损失的却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真——人性人格的伤害或扭曲。

因而这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是可悲的。

庄子认为人的最高享受是精神的满足,而不是对身外的物质财富的占有。

庄子一生极力推崇至人、神人、圣人以及真人的理想人格的精神世界,其实质就是追求一种乐观、豁达、安宁、恬静的心理环境。

庄子告诫人们:生当乱世,人欲横流,要做一个真正的人、理想的人、有价值的人,一定要保持独立、自主的人格尊严,而只有追求“平易恬淡”的质朴生活,做到无知、无欲、无情,超越一切束缚和制约,遨游于无限广大的宇宙,才可能维护人的尊严、保守人之为人的本质和独立人格。

《庄子·人问世》处事哲学的现代意义

《庄子·人问世》处事哲学的现代意义
s i g n i i f c a n c e t o o u r w o r k a n d s t u d y .
Ke y wo r ds: ”Z hu a n g z i :t h e Wo r l d”;ph i l o s o p h y;t h mo d e r n me a ni ng
人 。然人 间 之 变 故 , 世世异 宜, 唯 无 心 而 不 自用
一 、
心斋 : 人生险境的全生与养生之 术
庄子 所处 的战 国是 一个 欲望横 流 、 纷争 不 已 、 道德 沦丧 的时代 , 面对 暴虐 阴暗 的统 治者 , 绝对 不 是 几句名 言 、 几个 故事 就能够 感化 的 。对 此 , 庄 子
《 庄子 ・ 人 间世》 ( 以下简 称《 人 间世》 ) 是 《 庄子 ・ 养生主》 的续篇, 两篇结构相互衔接, 《 庄 子 ・ 养生 主》 是 先 卮 言后 寓 言 , 而《 人 间世 》 则 是 先 寓言后卮 言 , 由“ 颜 回适 卫 ” 、 “ 叶公 使 齐 ” 、 “ 颜
阖傅 储 ” 、 “ 匠石 之 齐 ” 、 “ 高丘散木 、 荆 氏 文 木 ”、 “ 支 离疏 ” 和“ 孔子适楚 ” 七 个 故 事 组 成 。《 人 间 世》 虽然 主要讲 述 的是 在混 浊 的人 际间关 系 的纷 争 纠结 以及处人 与 自处之 道 : “ 与 人 群者 , 不 得 离
“ 无用之 用” 等五个方面。了解和把握这些关键词 的真正含 义, 对我们的工作和 学习都具有重要 的现 实意义。 关键词 : 人 间世 ; 处事哲学 ; 现代意义
中 图分 类号 : B 2 2 3 . 5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1 — 7 3 3 X( 2 0 1 3 ) 0 2— 0 0 6 4一 O 5

庄子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思考

庄子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思考

庄子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思考庄子,古代中国哲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有着独特的思考和观点。

在他的著作《庄子》中,他通过寓言、比喻等形式,阐述了他对于人生的理解和思考。

本文将从庄子的自由观、人性观、生死观以及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庄子的自由观庄子的自由观是他对于人生价值与意义的重要思考之一。

庄子认为,人应该追求的是内心的自由,而不是外在的束缚。

他以“胡蝶梦”为例,通过比喻来说明人们追求的是内心的自由和快乐。

他认为,人生如梦,一切都是虚幻的,所以人们不应该被外在的世俗观念所困扰,而是要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庄子提倡“无为而治”,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分追求功名利禄,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二、庄子的人性观庄子的人性观是他对于人生价值与意义的又一重要思考。

庄子认为,人是天地之间的一部分,与自然相辅相成。

他以“鱼游于水”为例,通过比喻来说明人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他认为,人应该放下功利心,顺应自然的道,而不是追求个人的私利。

庄子提倡“无为而无不为”,他认为人应该按照自己的本性去生活,不要过分追求物质的欲望,而是要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自由。

三、庄子的生死观庄子的生死观是他对于人生价值与意义的又一重要思考。

庄子认为,生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不可避免的。

他以“蝴蝶梦”为例,通过比喻来说明生死是虚幻的,人们不应该过分追求生命的延续,而是要顺应自然的规律。

他认为,人应该超越生死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庄子提倡“忘我”,他认为人应该放下对于生死的执着,顺应自然的变化,活在当下。

四、庄子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庄子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是他对于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核心思考。

庄子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他以“大庄周”为例,通过比喻来说明人们应该超越世俗的观念,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他认为,人应该放下功名利禄的追求,顺应自然的规律,活在当下。

庄子提倡“无为而无不为”,他认为人应该按照自己的本性去生活,不要过分追求物质的欲望,而是要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自由。

谈庄子的人生处世哲学及其对当代社会的观照

谈庄子的人生处世哲学及其对当代社会的观照

谈庄子的人生处世哲学及其对当代社会的观照《庄子》的人生处世哲学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察:一是个体逍遥的心灵境界,一是对世俗政治、教化的批判,一是个体生命在世俗世界中的融合。

通过这三个方面,我们可以了解《庄子》,并能透过《庄子》来反观当下社会所出现的问题以及个体所面临的生命困境,然后依循、借鉴《庄子》中的人生智慧,在当下社会中走出合理的人生之路。

标签:庄子;人生;处世;生命;当代《庄子》的人生与处世哲学涵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心斋、坐忘等修养功夫来实现心灵世界的逍遥,从而与天地冥合为一;一是通过对仁义教化和腐朽政治的批判与抛弃,来说明“有为”对人生命的戕害;一是通过对现实生命、朋友交往、世俗生活的安时处顺、莫逆于心、不谴是非,来完成理想与现实的融合。

一、逍遥的心灵境界在庄子看来,人性应当是自然无为的,所谓“性者,生之质也”(《庚桑楚》)。

人先天所具有的即是人的本性,《马蹄》篇认为:“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

”但是人一旦进入到社会,和外物有所接触,就极易受到外物的影响,人的自然本性就会受到斫伤,“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曰五臭熏鼻,困■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

此五者,皆生之害也”(《天地》),“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

与物相刃相靡,其行进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齐物论》)“五色”、“五声”、“五臭”、“五味”、“趣舍滑心”、“物相刃相靡”等都可使人“遁其天,离其性,灭其情,亡其神,以众为。

”(《则阳》)诚然,庄子对外物的否定过于绝对化,但庄子并不否定外物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在《齐物论》中,庄子肯定了万物的存在。

庄子的抛离外物是针对外物对人性、人心的影响而言的,庄子主张“物物而不物于物”(《山木》)。

庄子眼见当时的社会现实,在指出人之本性、人被物奴役的同时,告诉我们应当如何才能不陷入物的世界,使人性复归于朴,即回归本真的自然之性——这就是通过“心斋”与“坐忘的修养功夫,使心灵达到逍遥自在之至高境界。

庄子《齐物论》的主要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庄子《齐物论》的主要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庄子《齐物论》的主要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庄子是我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了老子的思想。

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中,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

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显然,这些消极避世,过分脱离现实的唯心主义观点是不足取的。

《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道”为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其外涉及政治、处世、养生、世界起源论和本质论、唯物辩证法等各个方面。

它既是道家用以认识世界的工具,更是其劝人律己的道德手段。

《齐物论》是《庄子》的代表篇目,“齐物”与“齐论”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方面,与《逍遥游》一起构成了庄子哲学思想体系的主题。

所谓的“齐物”,是指世界万物包括人的本性和情感貌似存在差异,其实是齐一的。

“齐物论”即“齐同物论”,阐述万物平等观。

庄子认为,万物在作为个体的存在意义上,主要表现为差异性,也就是对立性;而在“道”面前则是统一的,均齐的,“道通为一”。

庄子看到了客观事物存在这样那样的区别,看到了事物的对立,但出于万物一体的观点,他又认为这一切又都是统一的,浑然一体的,而且都在向其对立的一面不断转化,因而又都是没有区别的。

庄子还认为各种各样的学派和论争都是没有价值的。

是与非、正与误,从事物本于一体的观点看也是不存在的。

他主张应该抛弃万物相对性的差异,而去把握道永恒性、绝对性的统一。

《齐物论》的核心思想就是“齐物”与“齐论”,即万事万物看起来是千差万别的,但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的是非与不同。

庄子的平衡与和谐思想研究

庄子的平衡与和谐思想研究

庄子的平衡与和谐思想研究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著作《庄子》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之作,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庄子的平衡与和谐思想角度进行分析研究。

一、庄子的平衡观念庄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出了一种独特的平衡观念。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外的平衡,即内心的平衡与外在世界的平衡。

内心的平衡体现在个体的心境、情感和思想上,而外在的平衡则体现在个体与社会、自然环境的关系上。

庄子通过对“道”的思考,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理念,主张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预。

他认为,自然界中万物都有其独特的存在和功能,人应该以谦逊的态度面对自然,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

只有在与自然的平衡中,人才能够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此外,庄子还关注个体内部各个方面的平衡。

他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的身体、心灵和精神应该保持和谐的状态。

他认为,只有当身体、心灵和精神达到平衡,人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二、庄子的和谐观念庄子对和谐的追求贯穿于他的思想体系中。

他认为,和谐是宇宙万物的本质属性,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他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思考,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在相互作用中保持着和谐的状态。

他认为,人应该以和谐的方式与自然界和社会进行互动,而不是以对抗的方式。

庄子提出了“大同”的理念,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包容和合作,共同构建和谐的社会。

他认为,和谐的社会应该是一个没有争斗和冲突的社会,每个人都能够自由发展和实现自己的潜力。

庄子还关注个体内部的和谐。

他认为,个体的身体、心灵和精神应该保持和谐的状态。

他主张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身心的和谐。

三、庄子的平衡与和谐思想的现实意义庄子的平衡与和谐思想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身心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庄子的平衡与和谐思想提供了一种解决之道。

首先,庄子的平衡与和谐思想可以帮助人们调整心态,缓解压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哲学的当代意义郜捷(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1级本科4班,陕西汉中723001)指导教师史继东[摘要]庄子的哲学思想穿越几千年而不朽,并且对于当今现实生活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为道家思想的继承者,庄子继续发扬了道家崇尚自然法则,顺应天命,自在无为的思想。

就整个社会来看,庄子的自然哲学思想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存在方式,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构建整个社会的和谐秩序,不搞盲目的生产和建设。

对于社会中的个体而言,虽然崇尚自然与逍遥,渴望安于天命的庄子哲学显得好似在逃避现实,是消极的表现,但这样的思想与当代社会盛行的,也是大众所追求的物欲膨胀的思想形成了制衡,让人能够释怀和减轻压力,庄子“齐生死,等万物”的人生观启迪我们不要过分计较得失成败,而是用相同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这也使我们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洗礼。

庄子的哲学思想蕴含于他的寓言之中,他非常善于将深刻的道理隐喻于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让读者从浅显易懂的文字中探究出许多人生感悟,而后获得更丰富的生命体验。

[关键词]庄子哲学思想当代意义自然哲学社会人生哲学个人当代社会可以说是一个渐趋浮躁的社会,人类在享受了自然带给我们的丰富资源之后,能够征服自然的渴望开始越来越强烈。

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个体的物质欲望也在不断膨胀,人们渴望功成名就的心理远远战胜对于悠闲自在生活的享受。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随之被激化和扩大,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显得越发脆弱,在种种不和谐的事件粉墨登场之后,另一种倡导人们价值观念转变以及发展模式转变的声音呼之欲出。

事实上,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庄子就为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良好范本。

在他流传于后世的著作《庄子》一书中,分别以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论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

通过对世界之本原“道”的辩证思考,阐明了人与自然是以怎样的方式存在的,以及人与自然应该以怎样的关系和谐共处;又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表达了庄子“齐物”的哲学世界观。

在具有代表性的《庄子·齐物论》一篇中,提出了“世上万物没有共同的标准”,“一切事物都应看作等同”的观点,摒弃由于种种主观原因产生的“是非争执,意气之见”[1]41,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态度。

庄子虽然是东周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但他的生活境遇却不如一个普通人,他一生基本上是在贫穷中度过的。

他住在狭小的巷子里,靠编草鞋勉强过活,有时甚至要向邻居借米面救急,但他即使到了饿得面黄肌瘦,只能穿打补丁的粗布衣服的地步,也绝不愿以牺牲自己的自由为代价去贪求高官厚禄。

这恰恰体现了他忽视功名利禄,崇尚自然逍遥的人生态度。

《庄子·秋水》中记载了楚威王希望委以政事给庄子时,庄子答道:“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1]510表明他宁愿做一只拖着尾巴在泥里爬的快活的乌龟,也不愿意做一只被供奉于庙堂之上的,死了三千年的神龟。

他的思想摆脱了现世社会中一些狭隘的束缚,不被世俗所囿,启示了我们不是只有高居庙堂,荣华富贵才是值得追求的,摆脱精神的枷锁或许意味着更广阔的空间。

一、道法自然——庄子自然哲学对社会建设的意义与以往的各家学派从社会伦理角度出发观察人生的思路不同,庄子的哲学思想开始拓宽路子,从更加广阔的“宇宙和自然”的角度来探讨人生。

[2]105早在庄子之前,道家的先驱人物老子就已经提出了“道”的概念,至于“道”为何物?不少人会觉得它是虚无缥缈的,当代的诸多学者也有多种不同的解释,但各个学派都把“道”看作一个抽象的哲学范畴,指没有外在形态,不可触及的原则规律。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对“道”做了进一步阐述。

如《庄子·知北游》中讲东郭子与庄子的谈话: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处不在。

”东郭子曰:“期而后可。

”庄子曰:“在蝼蚁。

”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

”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

”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

”[3]31这说明了在庄子眼中“道”是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的,虽然事物的外在形态不同,贵贱有别,但都存在着道。

在庄子的另一篇文章《庄子·渔父》中也有一句话:“且道者,万物之所由也。

”[3]31庄子把“道”看作万物存在和变化的依据,认为宇宙在开始的时候,什么也没有,唯一的存在物就是“道”,天地万物都由它产生,又最终回归于它。

接下来又说:“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

”[3]31在这里可以说把“道”理解成了做事的方法、准则,表明我们在处理问题时只有依照“道”的原则去做,才有可能获得成功,违背了“道”,就必然失败。

“道”的存在,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关于“道”的理论似乎不难懂,然而,庄子在几千年前就阐明的道理,在当今社会仍然有很多人不能正确地理解和加以运用。

自从人类诞生以后,对于自然的探索就没有停止过。

人类从最初的畏惧自然,过渡到不断地改造自然,进而开发自然界中可以利用的资源,最终又过渡到渴望征服自然。

人类社会为了发展和进步,往往只一味伸出手向自然索取,却没能依照自然的法则处理事情。

自然界有着自身的法则这是不容置喙的,它的承受能力也是有限度的,如果不能尊重自然原本的“道”,对自然合理开发,一旦打破了原来的生态平衡,那么自然很有可能以它自己的方式来“报复”人类。

埃及的阿斯旺大坝工程的建设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训,当地政府为了开发尼罗河的水能资源,没有充分考虑当地水系的自然环境就破土动工,导致大坝在建成后泥沙淤积,土壤盐渍化,原来的绿洲变成了荒漠。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能一一列举,但这些惨痛的事实恰恰都印证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庄子所谓的违背“道”就会“逆之则败”的说法,体现出了早在几千年前的我国战国思想家的智慧,告诫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务必要以自然的规律和法则为前提。

早在庄子之前,老子就在《道德经》中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19的哲学观点,庄子继承了这样的思想,认为人以及天地万物都是以道的法则为法则,而道以自然为法则。

这告诉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既不像远古社会那样是人类畏惧自然,也不是想当然的那样自然无条件地服务于人类,只有人与自然以某种方式和平相处,才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唯一途径。

既然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存所必须的各种资源,那么人类也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虽然现代社会的生存环境与庄子生活的年代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规律是永恒不变的,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对于当代社会建设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道法自然的哲学观点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兼顾保护环境,走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回归原始的刀耕火种的自然生活状态,也不是说我们要放缓建设和发展,止步不前,我们应当从当代的视角出发,利用自然法则去为人类的利益服务,不能违背规律,亦不能破坏规律。

改革开放初期,当代社会建设一直走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不科学发展道路,殊不知有些生态平衡一旦遭到破坏,想要恢复十分困难。

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类才越发意识到了这条道路是走不通的,可持续发展和循环发展的方案才开始提上日程。

当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不好的时候,最终受到惩罚的一定是人类自身。

《庄子·大宗师》中写道“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1]200,[4]161意思是自然不能战胜人类,人类也战胜不了自然,庄子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对立的,人类不应该试图改变自然规律,而应该顺应它。

同时,庄子又提出“人与天一”,强调人与自然万物的融合,只有真正了解人与自然的这种关系,才是真人。

随着当代社会发展进入平稳的轨道,庄子的自然哲学思想也在不断地被后人思考和研究,这些自然哲学思想和后人的研究成果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不仅加深了我们对于今后发展道路的认识,同时也为建设实践提供了指导。

理论和实践的经验告诉我们不能忽视自然规律盲目建设,而是要把我们的发展方向指向另一条科学和可持续的途径。

在这种自然哲学的指导下,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加入了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行列;以《环境保护法》为核心,相关的法律政策也开始出台;以往为了增产增收而盲目开辟的耕地,开始退耕还林,退耕还湖;以往对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开始找到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运营模式,这使得发展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

二、齐物之心——庄子人生哲学对个人追求的启迪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除了庄子自然哲学对于社会建设有重要指导意义之外,庄子的人生哲学也为我们思考自己的人生推开了一扇门。

庄子的人生哲学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部分,他从人生存中遇到的“困境”角度出发,对人生的理想境界和实践方法做了一系列思考,分别谈到人受到“生与死的自然之限,时与命的自然之限,情与欲的自我之限。

”[2]142在《庄子·逍遥游》中庄子写道“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彼於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1]20庄子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人和物都是“有待”的,所谓“有待”,就是要依赖一定的条件,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关系而独立存在,人总是难免与外界产生某种联系,受到外界或自身的某种限制。

因而在庄子看来,但凡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世上之人,都过着世俗的生活,总是被这样那样的困扰所束缚,达不到无牵无绊,也就不能做到精神的自由。

在当今时代,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于是就必然会为自己树立一个奋斗目标,有自己的价值追求。

并且,在这个个人的价值追求趋向于多元化的社会,每个人在不同的价值追求过程中,都会经历相应的成败得失,得到了会获得满足的幸福感,得不到就会陷入痛苦的矛盾。

人会因为得失而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这自然是常理所在。

但是,过分的追求和渴望成功不但不会成为个人进步的动力,反而会给人造成精神压力和心理束缚。

小到因为竞争而引起同伴之间的排斥和争吵,大到因妒生恨而引起的一些杀人案件,这些都是因为在个人追求的过程中没有形成正确价值观念,没有树立良好心的态造成的。

有所追求固然是好的,但是追求的狂热程度超过了一定的限额,或者追求的前提是没有摆正心态,那只能造成适得其反的后果。

在庄子看来,个人所遭遇的一些成败得失只不过是那些让人不能自由和逍遥地生活的外在束缚而已,不必让这些外物影响自己的生活。

庄子在《庄子·齐物论》中写道“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

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1]76他把世间万事万物看作等同,不论是丑癞女人还是美貌的西施,有成也必有所毁,都是复归于一个整体。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既然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便不必再计较是大还是小,长或者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