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哲学的思想体系
庄子的思想体系总结

庄子的思想体系总结庄子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体系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庄子》中。
庄子的思想具有独特性和深远影响,他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了“自由自在”、“道德经济”和“逍遥游”的核心观点。
首先,庄子强调“自由自在”的思想。
庄子认为人应该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不受外界束缚,不为名利所困。
他强调了个人的内心自由、心智的开放与自主性。
庄子以逍遥游的形象来表达自由自在的境界,认为人应该超脱生活的琐碎,追求心灵上的自在,超越物质的束缚。
他主张通过观察自然界的运行,学习自然界的自由自在,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其次,庄子提出了“道德经济”的思想。
庄子认为,人应当尽量追求简单而节制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过度追求物质财富。
他以自然界的发展为例,指出万物都有生长极限,一旦超越这个极限,便会导致自身的崩溃。
因此,人应当学会放下欲望,适度而克制地追求物质享受,以保持身心的健康和平衡。
庄子的“道德经济”思想与现代环保理念不谋而合。
庄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认为人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不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资源。
他主张人类应该以道德的方式对待动物和植物,不滥杀生灵。
这种观点与现代环保主义倡导的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观念高度契合。
最后,庄子提出了“逍遥游”的思想。
庄子认为,人应该超越现实的苦难和痛苦,追求精神的自在和快乐。
他以逍遥游的形象来形容人的精神境界,认为人应通过心灵的修炼,超越物质的追求,实现心灵的逍遥自在。
他认为,人类应该尽量避免对外界环境的依赖和执着,通过精神层面的修炼,超越物质的束缚,以达到心灵的自由和快乐。
庄子的“逍遥游”思想与现代心理学的某些观点存在一定的类似之处。
现代心理学认为,心理的健康与幸福感主要源于人的内心修养和对自身情绪的调节能力。
庄子提出的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快乐与现代心理学强调的自我实现和心理舒适感不谋而合。
综上所述,庄子的思想体系具有独特性和深远影响。
他强调了“自由自在”、“道德经济”和“逍遥游”的核心观点,倡导人们追求内心自由、心智开放与自主性,追求精神的自在和快乐。
庄子哲学思想

庄子哲学思想
庄子哲学思想概括如下:
一、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
庄子把道和人紧密结合,使道成为人生所要到达的最高境界。
庄子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宇宙万物运动的法则,”道“是无形的,在时空上是无生灭的。
万物常因特殊的际遇而兴起而消失,道运作万物而自身却永不消失。
二、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庄子主张以“无为”来积极地寻求真正的生命出路,也就是以精神上的超越把人从生命困境中释放出来,认为人只有超越现实,超越生死,超越世俗观念和习俗,通过“心斋”,“坐忘”,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来达到精神自由境界。
三、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
庄子主张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
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伪”,所以要摒弃它。
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著名代表,是中国古代最卓越的思想家之一。
他的哲学思想,内容深邃,形式独特,极其丰富多彩。
〃他的哲学用诗意盎然的散文写出,充满赏心悦目的寓言,颂扬一种崇高的人生理想,与任何西方哲学不相上下。
下面是本人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游乎四海之外〃--庄子哲学的人生观中国哲学之中心部分是人生论,人生论之中心部分是人生理想论。
庄子哲学被称为道家哲学,虽然从表面上看,完全是一种以〃道〃为核心的宇宙本体论,但实际上其哲学的突出特点是对人的个体精神亦即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这是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主要特征。
庄子以其特有的诗意文笔向我们展示了他对美好理想的无限憧憬,肯定了个体人格的价值和独立,并通过对〃道〃的认识、体悟和追求,以其独特的思想内涵,把无限自由的人生作为其哲学探索的终极目标,《庄子》实质上是一部人生哲学的著作。
《逍遥游》是整部《庄子》的开卷第一篇,是庄子理想人格的集中体现,也是其整个哲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的目的。
所谓〃逍遥〃,是指一种无为身外之物所累的精神境界,〃逍遥游〃,即指超然物外而无所凭待,从而达到一种无往而不适的无限自由的人生境界。
在庄子的思想中,〃逍遥游〃式的理想境界是一无所待、宁静和谐的自由天地,是人与天地万物合一的情感体验,是人与大自然融合的宽阔情怀。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
庄子认为人生苦恼和不自由的原因是在于〃有所待〃和〃有己〃。
所谓〃有所待〃是说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另外的事物和条件,这些事物和条件则成为对人的自由的限制和束缚;所谓〃有己〃是指意识到〃自我〃即意识到自身和环境的对立。
〃有己〃的意识使人去区分和计较生死、美丑、荣辱、得失,从而引起人生的苦恼。
庄子在《逍遥游》里生动地描绘了大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可谓形象及其高大雄伟,而小小的斥^翱翔于蓬篙之间,大小之殊,何其遥远。
庄子哲学导读

庄子哲学导读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文化名人之一,他的哲学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代表。
庄子的哲学思想包含着对人性、自然、生命意义和人生态度等多个领域的探讨与思考。
本文将从庄子哲学的基本思想、人性观、自然观、生命意义和人生态度等方面进行简要阐述和介绍。
一、庄子哲学的基本思想庄子的哲学思想主张以道为宗,以自然为师。
他认为,宇宙间万物生灭变化的规律就是道,这个道既是“大道”,又是“小道”,既是“天道”,又是“人道”,既是“物理”的,又是“人文”的。
庄子认为人生在世,就是要尽可能地遵循道的规律,追求个人的自由和自在,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在庄子哲学中,“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庄子认为,宇宙间万物生灭变化的规律就是道,这个道是无始无终、永恒不变的。
在道的面前,万事万物都显得微不足道,无论幸与不幸、荣与辱、生与死都不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了。
因此,庄子主张人们要追求自由和自在,能够超越世俗的琐事,回归到自己的本源,达到真正的幸福和自在的状态。
二、庄子哲学的人性观庄子认为,人的生存和发展应该是追求自由、自在和无忧无虑的。
他主张人们要尽可能地放下自己的欲望,超越具体的个人利益,追求更广阔、更深远的人生意义。
庄子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但是,在社会的制度和文化的影响下,人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欲望,使得人失去了自由和自在。
因此,庄子主张人们要放下欲望,追求自由和自在,达到“无为而治”的理想境界。
对待人的行为和态度,庄子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宽容和关爱。
他认为,如果所有人都能够遵循道的规律,找到自己的本源,那么所有人都能够相互配合,达到“天地之大同,而不与形同”的境界。
三、庄子哲学的自然观在庄子看来,自然是无限的、神秘的、神圣的。
他认为,自然是宇宙的本源,万物之母,在自然有很多的道理和智慧。
庄子强调人应该与自然相应,向自然学习、向自然致敬。
他认为,只有把自己融入到自然之中,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和自在。
庄子哲学中的“天人合一”就是强调人应该与自然相应,与自然一体化。
庄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庄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思想最深刻、语言最生动的哲学家。
他是道家哲学的第二人。
他的思想和老子一起被称为老子思想。
老庄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文化的有益补充。
庄子是对中国文化、中国思想和价值观影响最深刻的人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更优秀的散文作家之一。
后来李白、苏东坡等人都很推崇庄子的散文。
庄子散文的特点是想象力瑰丽,多采用独特怪诞的寓言。
可以说,不理解庄子的寓言,就无法真正理解庄子思想的精髓。
作为道家哲学的集大成者,庄子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庄子的无神论和天道观。
庄子认为道无处不在,只是没有具体的形式和意志,是世间万物的本源。
第二,庄子哲学富含辩证法。
庄子认为,事物是由正反两个方面的对立物组成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第三,庄子的认识论。
庄子认为,人类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但人永远不可能清楚地认识整个世界,所以努力学习是没有意义的。
第四,庄友友的人生观。
庄子的命运观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知道自己除了安于生活之外,别无他法。
第五,庄子的齐一论。
庄子认为,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其实如果从更高的层面去观察,会发现一切都是一样的。
什么悲欢离合,什么荣华富贵,甚至生死到最后都是一样的,没有区别。
第六,畅游的想法。
庄子认为,人要想逍遥自在,就必须摆脱物的制约,能够做到物而不是物,无为而治。
这样,我们就可以做到无情、无情、无用、无名,最终走向只有神人、圣人、至尊才能达到的逍遥境界。
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曰:“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其学无所不闚,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庄子思想以道为中心,主要分为道论和德论两个部分。
庄子的道论包括“逍遥”境界和“齐物”之法。
“逍遥”境界是一种理想中的精神世界;“齐物”是进入逍遥境界的方法和途径。
与道论紧密联系的是庄子的德论,德是道在现实层面的落实和体现。
《庄子·德充符》曰:“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
”庄子的德论以安命思想为中心,以“用心若镜”和“与物为春”为其两翼。
庄子的其他思想观念,诸如庄子的天人观、生死观、政治观、处世观、养生观等,都是在庄子道论和德论在不同方面的投射。
逍遥境界中的无己、无功、无名,齐物之法中的心斋、坐忘,都涉及人己之关系。
庄子德论中的安命思想,以“用心若镜”“与物为春”为安命之法,更应该成为处理人己关系的准则。
庄子认为,生命的出生与死亡、四季的运行轮转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作为个体的人,无法改变它;个人的贫穷与富贵、社会声誉的上扬与下降,取决于很多因素,有时候并不是通过个体的努力就能够改变的。
庄子把这些不能改变的东西统称为“命”。
面对这样的“命”,庄子的主张是并不消极去承受,而是“用心若镜”和“与物为春”。
“用心若镜”,镜子是被动的,它无法选择走向自己的物体。
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可能显现在镜子中,大到风云变幻,山川河流,小到人物花草,鸟兽鱼虫。
面对来者镜子只是客观的反映,面对去者镜子不会挽留。
静止的水面也具有和镜子同样的功能。
“用心若镜”也就是心如止水。
“与物为春”,用春天般温暖的情怀去接纳和对待我们不能改变的“命”。
“用心若镜”是说我们的内心如何去应对外在世界的冲击,“与物为春”是说我们的内心如何去面对冰封的外在世界。
“用心若镜”是由外入内,“与物为春”是由内向外。
庄子的主要作品

庄子的主要作品庄子,名周,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杰出哲学家和文学家。
他的主要作品《庄子》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包含了大量的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思想和观点。
一、哲学思想庄子的哲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庄子》一书的内篇中,包括《《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1.逍遥游“逍遥游”是庄子的核心思想之一,强调人生的自由和逍遥。
他认为,人生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精神的超越,摆脱世俗的束缚和烦恼。
他提倡顺应自然,与天地合一,达到心灵的宁静和自由。
2.齐物论“齐物论”是庄子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强调万物平等、无差别。
他认为,万物都是自然的一部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们应该平等对待万物,尊重自然规律。
3.养生主“养生主”是庄子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强调养生的方法和原则。
他认为,养生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更是心灵的健康。
他提倡顺应自然、清心寡欲、知足常乐等养生之道。
二、文学成就庄子的文学成就也非常显著,他的作品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他的散文风格独特,语言简练而富有诗意,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和哲理。
他的作品常常通过寓言、故事等手法,让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领略到哲学的智慧。
三、影响与评价庄子的哲学思想和文学作品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广泛传播和传颂,被后人誉为文学巨匠和哲学大师。
同时,庄子的思想也受到了后人的评价和争议。
一些人认为他的思想过于消极和超脱现实,不适合现代社会的需要;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他的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学智慧和人生启示,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庄子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于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思想和作品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
庄子哲学思想体系

庄子哲学的思想体系张京华(洛阳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副教授)一、封闭性和开放性的双重特点道兼有无。
“无”是天地万物的根据,是天地万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是物理学和形而上学的统一,是抽象的绝对的本体论概念。
形而上学本体论在老子中还只是他哲学学说的一部分,在庄子中则成为庄子哲学的唯一逻辑线索。
庄子进一步地丰富和发展了老子的形而上学本体论思想,使道家在形而上学本体论这一重要方面具有了空前绝后的进展。
不过,绝对、抽象的“无”还并不是庄子哲学的顶点,庄子哲学的顶点是“矛盾”。
儒家的思想体系是封闭的思想体系,道家的思想体系既是封闭的,又是开放的,兼有封闭性和开放性的双重特点。
封闭与开放的双重性,即由庄子哲学中内在的、并且又是由庄子自己提出来的矛盾现象表现出来。
庄子在他的哲学体系中不断地提出一系列的矛盾问题。
这些矛盾问题庄子自己没有解决。
庄子的理想和出发点有可能是想找到宇宙万物中统一的、封闭的“道”的所在,但庄子哲学探索的实际结果则带有明显的矛盾和开放的性质。
庄子自己很可能没有识意到他是要表达“道”的封闭和开放的双重性,但在他的哲学探索过程中实际上是确实表现出了“道”的兼有开放性的双重性。
儒家的思想体系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因而也是实用的、现实可行的思想体系。
庄子的思想体系具有封闭和开放性的双重特点,因此就不是实用的和现实可行的思想体系,因此就空前绝后,往而不返,不为后世学者所继承,尤其是“不为王公大人所器”。
但是时过二千数百年之后,从现代哲学和现代科学的角度上看,从现代开放环境的背景上看,庄子哲学以揭示矛盾、表现为开放,而不是以涵括矛盾、表现为封闭作为结束,就并不比儒家的提出一个完备、实用、但却封闭的体系缺少意义。
认识到哲学史上的这一点,是极为重要的。
封闭性,是体系内部不存在内在矛盾,体系对其内部的所有内容都可以涵括、覆盖,体系内部的所有内容都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开放性,是体系内部存在内在矛盾,体系对其内部的所有内容不可以涵括、覆盖,体系内部的所有内容不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哲学的思想体系张京华(洛阳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副教授)一、封闭性和开放性的双重特点道兼有无。
“无”是天地万物的根据,是天地万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是物理学和形而上学的统一,是抽象的绝对的本体论概念。
形而上学本体论在老子中还只是他哲学学说的一部分,在庄子中则成为庄子哲学的唯一逻辑线索。
庄子进一步地丰富和发展了老子的形而上学本体论思想,使道家在形而上学本体论这一重要方面具有了空前绝后的进展。
不过,绝对、抽象的“无”还并不是庄子哲学的顶点,庄子哲学的顶点是“矛盾”。
儒家的思想体系是封闭的思想体系,道家的思想体系既是封闭的,又是开放的,兼有封闭性和开放性的双重特点。
封闭与开放的双重性,即由庄子哲学中内在的、并且又是由庄子自己提出来的矛盾现象表现出来。
庄子在他的哲学体系中不断地提出一系列的矛盾问题。
这些矛盾问题庄子自己没有解决。
庄子的理想和出发点有可能是想找到宇宙万物中统一的、封闭的“道”的所在,但庄子哲学探索的实际结果则带有明显的矛盾和开放的性质。
庄子自己很可能没有识意到他是要表达“道”的封闭和开放的双重性,但在他的哲学探索过程中实际上是确实表现出了“道”的兼有开放性的双重性。
儒家的思想体系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因而也是实用的、现实可行的思想体系。
庄子的思想体系具有封闭和开放性的双重特点,因此就不是实用的和现实可行的思想体系,因此就空前绝后,往而不返,不为后世学者所继承,尤其是“不为王公大人所器”。
但是时过二千数百年之后,从现代哲学和现代科学的角度上看,从现代开放环境的背景上看,庄子哲学以揭示矛盾、表现为开放,而不是以涵括矛盾、表现为封闭作为结束,就并不比儒家的提出一个完备、实用、但却封闭的体系缺少意义。
认识到哲学史上的这一点,是极为重要的。
封闭性,是体系内部不存在内在矛盾,体系对其内部的所有内容都可以涵括、覆盖,体系内部的所有内容都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开放性,是体系内部存在内在矛盾,体系对其内部的所有内容不可以涵括、覆盖,体系内部的所有内容不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从“有”和“无”的关系上看。
道兼“有”“无”,庄子的“道”是“有”和“无”的统一。
“有”是就物质全体而言,“无”是就抽象本质而言。
二者异名同实,“无”就是“有”,“有”就是“无”。
“无”是宇宙万物的普遍联系,是天地万物的统一和绝对。
“有”生于“无”,“无”是“有”的终极根据,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本质。
但同时,“无”也可以是无根据,也可以是对终极根据和宇宙万物共同本质的否定。
从宇宙万物的生成上看。
庄子的“道”有情有信,现实的物质世界有日月之明,有星辰随转,有旦暮之期。
春夏秋冬四时运行,各得其序。
但有序的现实物质世界的本原和根据是“无”,而“无”的展现形式又是“无所可用乃为予大用”,从而使得在从“无”到“有”的物质运动与生化过程中,存在着无限多样的可能性。
从生命的意义上看。
庄子认为“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
人的生命的意义在于“道”。
人从人与宇宙万物的共同本质上获得了自身的生命意义、存在意义。
但“道”之于物,生生不休,变动不居。
对于万物来说,生为体,死为尻,生如得,死如丧,生死一守,“万物一府,死生同状”。
生的意义又从而为“道”的更高层次所否定了。
从对“道”的认识上看。
“道”无所不在。
日夜萌于前,春夏秋冬四时代序。
“道”在蝼蚁,在瓦甓,在屎尿。
“道”可道,可名,“道”的痕迹至显无遗。
但是在“道”的认识和描述上,“道”非常道,非常名。
“道”不可闻,闻而非也。
“道”不可见,见而非也。
“道”不可言,言而非也。
知之为不知,不知乃知之。
所以,如果庄子知“道”,就应该抱一自守,对“道”不加论述;如果庄子对“道”屡有论述,著书十余万言,申之无已,这个“道”就应该不是真实的“道”。
道家学说的最主要特点就是认为有“道”,以“道”为精,以“道”为本,叫作“主之以太一”(《庄子·天下》)。
庄子继关尹、老聃之后十分认真地坚持了“道”的绝对性、一元性,力求建立道论的封闭体系。
但在庄子坚求乎“道”的过程中,却因为同时出现了“道”自身内部的矛盾现象,从而使道论导向了开放。
一方面“道”是统一的,不统一就不是“道”,“道”只能是统一的;另一方面,“道”实际上并不统一,还存在着内在矛盾,包含着它所不能包含的因素。
既然“道”是统一的,也就不必要有人类对于“道”的追求探索;既然“道”并不统一,也就不能先验地称之为“道”。
在学术界已经有很多人分析了庄子哲学中的矛盾现象,认为这是庄子哲学体系的缺陷。
比如周勃《论庄子的自由观与人生哲学》(载《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一期。
)指出人生理想和社会现实的矛盾在庄子思想中的深刻对立,刘笑敢《庄子人生哲学中的矛盾》(载《文史哲》1985年第二期。
)指出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在庄子人生哲学中的根本矛盾,等等。
但是这种对庄子哲学中矛盾现象的分析对于庄子哲学并不具有实际意义,所谓的指出矛盾也并没有涉及到庄子哲学的实质,因此也不能以此作为评判庄子哲学性质和衡量庄子哲学水平的标准。
庄子道论中的矛盾问题,是在庄子道论的阐述过程中内在出现的,而且是由庄子自己首先意识到和积极总结出来的。
恰恰是由庄子哲学中的矛盾问题,展现出了庄子哲学体系中封闭性和开放性的双重特点,而这也正是庄子哲学在思维水平上高于封闭体系的儒家哲学,发展了老子哲学,使道家一派无愧于儒家而与之并称,虽然有空前绝后的不幸,而又能够超越时代,超越古代,直接与现代哲学中的许多重要原则相吻合的关键所在。
在老子的道论中,也可以看到这种内在而根本的矛盾之处。
比如第一,老子认为“道”是绝对统一的,但同时老子又认为现实中存在着不合于“道”的事物,如“仁”、“义”、“礼”,如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人道”,如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第二,认为“道”无名但又强为之名曰“大”,字之曰“道”,著书五千言以讲“道”。
不过和庄子相比,老子中的这些矛盾问题是隐微的,而且也与老子本质上有为的、作为政治理论一家之言的目的相同步,从而实际上也就本无所谓内在的矛盾与不矛盾。
庄子执着于道的统一,又困苦于道的开放。
《庄子·天下》:“天下大乱,道德不一。
悲夫!百家往而不返,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庄子沉痛百家的“往而不返”,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只往不来。
一得一失,一失一得。
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百家蔽于人而不知天。
知天而困于天,知人而困于人。
既封闭,又开放,这一双重特点自始至终遍在于庄子哲学的各部分,成为贯穿庄子哲学体系的、与道论的主线相对称的又一条重要线索。
在庄子哲学中由庄子自己所提出的矛盾问题分八组略述于下。
(一)《齐物论》: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黮暗,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惧,猿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螂蛆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猿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此一事物、彼一事物与他一事物各有自己的原则和本质。
每一事物都自以为是对的、正确的,但每一事物实际上都不一定是对的、正确的,因为各事物相互之间都不能互证。
而且,对于每一事物既然不能证明其是、其正确,也就同样不能证明其非、其不正确。
所以:《齐物论》:啮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
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啮缺问:“你知道事物都是正确的吗?”王倪说:“我哪里知道。
”啮缺问:“你知道你不知道吗?”王倪说:“我哪里知道。
”啮缺问:“那么所有人都没有知吗?”王倪说:“我哪里知道。
不过,我试着问你:你怎么能知道我所说的知道不是不知道?你怎么能知道我所说的不知道不是知道?”(二)同是感觉和认识的主体,在不同的环境下就会有不同的情况。
《徐无鬼》:濡需者,豕虱是也。
择疏鬣自以为广宫大囿,奎蹄曲隈,乳间股脚,自以为安室利处。
不知屠者之一旦鼓臂布草操烟火,而己与豕俱焦也。
囿于行迹者,就像猪身上的虱子。
猪身上的虱子选择了猪毛稀疏的地方,自己以为是宽广的宫殿苑囿。
选择了猪的两股之间,两胯之内,两排乳之间或脚弯之处,自己以为是平安有利的居室住处,却不知道杀猪的人有一天动起手来,布草点火,把自己和猪一起烧焦。
《达生》: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
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是故迕物而不折。
喝酒醉了的人从车上摔下来,车跑得很快人也不会摔死。
醉了的人骨骼与常人相同,但受到的损伤却与常人不同,这是因为醉了的人神智完全,乘了车也不自知,摔下来也不自知,面临死亡心中也不惊惧,所以本应受到损伤却不会有损伤。
《齐物论》: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
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我怎么知道热爱生活不是迷惑?怎么知道怕死的人不是像人小时候从家里走散,长大了就不再想回家乡那样?丽姬本是丽戎国艾地看守封疆的小官的女儿。
晋国带走她的时候,她哭得那么厉害,等到到了晋王的宫中,和晋王一起睡在大床上,吃的是肉食,就后悔开始的哭泣了。
我怎么知道已经死了的人不后悔他当初的祈求活下来?《齐物论》:梦饮酒者,旦而哭泣。
梦哭泣者,旦而田猎。
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
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
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
丘也与汝,皆梦也。
予谓汝梦,亦梦也。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梦中饮酒的人,醒了以后在哭泣。
梦中哭泣的人,醒了以后去畋猎。
梦之中又有梦,而且在梦中时并不自知是在做梦。
愚笨的人梦醒之后自以为知道是做了一个梦,但却不知他仍然是在一个大梦之中。
我和你都是梦,我告诉你我和你都是梦,也是一个梦。
庄周做梦,在梦中成为了一只蝴蝶,成为蝴蝶以后感觉身心都很便当,并没有什么不适,飞起来真是一只蝴蝶。
梦醒了,就又还是庄周,觉得作为庄周身心也很适应。
不知道庄周在梦中成为蝴蝶了呢?还是蝴蝶在梦中成为了现在的庄周呢?(三)《骈拇》: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
鹤胫虽长,断之则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