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人生观与生死观

合集下载

庄子的生死观

庄子的生死观

庄子的生死观作者:王厚明来源:《思维与智慧·下半月》2022年第04期庄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为人洒脱不羁,处世淡泊旷达,主张从容面对人生悲欢离合,不为万物和自身的变化而悲喜。

特别是在生死观上,庄子认为人之生死都是一种“天行”,生命是自然运动变化的结果,“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对功名保持“恬淡寂寞、虚无无为”的平常心,才是应有的人生态度。

庄子的妻子不幸去世,他不仅面无愁容,还敲着盆唱起了歌,让前去吊唁的好友惠施很是不解。

他责怪庄子说:“你的妻子与你长相厮守,为你生儿育女,老而身死,你不悲伤痛哭也就罢了,却还敲着盆唱歌,这有点太过分了吧?”庄子淡然一笑:“我也是人啊,哪能不悲伤,但我不能一味地受感情支配。

人原本没有生命、没有形体、没有气息,只是在天地变化之间才形成了有气、有形、有生命的人,死是生命变化的结果,这与春夏秋冬四季交替变化一样。

现在我的妻子已经安息于天地之间,我却要哭哭啼啼的,那不是不通生命变化之常理吗?所以没有什么可伤心的。

”庄子坦然看待生死,推崇生如鲲鹏之逍遥,死若秋叶之静美,对生命看得通透,对死亡也看得豁达。

生死两忘,人生当歌,不失为一种境界。

在庄子临终的时候,弟子们都想着如何厚葬自己的老师。

庄子尽管气若游丝,却依然笑着说:“我死了以后就放在荒郊野外,无须埋葬,天地就是我的棺椁,日月就是我的双璧,星辰就是我的珠宝玉器,天地万物都是我的陪葬品,還有什么比这个更好呢?”弟子们对庄子说:“夫子呀,这样怎么行呢,乌鸦、老鹰会把您吃掉的!”庄子笑道:“在地上会被乌鸦、老鹰吃掉,在地下会被蝼蚁吃掉,从乌鸦、老鹰那儿抢过来给蝼蚁吃,为什么要这么偏心呢?”不去看重死后的礼仪,显示了庄子朴素务实的人生态度。

在他看来,老天用形体来示人存在,用生活来驱人奔忙,用衰老来使人闲逸,用死亡来让人休息。

因此,他认为当“不知说生,不知恶死”(“说”通“悦”),不会为活着而感到快乐,不会为死去而感到伤心。

国学:《庄子》的生死观

国学:《庄子》的生死观

国学:《庄⼦》的⽣死观有关先秦诸⼦的著作除《庄⼦》以外鲜有直接谈⽣死⼤关的。

作为后世正统的儒家⼀脉由孔⼦的⼀句“未知⽣,焉知死?”堵住了后世儒学谈论⽣死的道路。

《庄⼦》作为先秦诸⼦中最特⽴独⾏的⼀个,不仅在⼤谈如何养⽣延命,⽽且《齐物论》和《⼤宗师》等篇章中更是对⽣死进⾏了直接的辩论与描述。

⼀、《庄⼦》的⽣死观1.《庄⼦》以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所谓“⽼聃死”就是证明。

⽼聃死,秦失吊之,三号⽽出。

弟⼦⽈:“⾮夫⼦之友邪?”⽈:“然。

”“然则吊焉若此可乎?”⽈:“然。

始也吾以为其⼈也,⽽今⾮也。

向吾⼊⽽吊焉,有⽼者哭之,如哭其⼦;少者哭之,如哭其母。

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之,不蕲哭⽽哭者。

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

适来,夫⼦时也;适去,夫⼦顺也。

安时⽽处顺,哀乐不能⼊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养⽣主》)历史上有关⽼聃的记载,说他是西去出了函⾕关,⽽“莫知其所终”(《史记·⽼庄申韩列传》)。

此处偏⾔及其死,后世的道⼠神化⽼⼦之流不得不做还未《庄⼦》此段作⼀番说解:“此独云死者,欲明死⽣之理泯⼀,凡圣之道均齐,此盖庄⽣寓⾔⽿。

⽽⽼君为⼤道之祖,为天地万物之宗,岂有⽣死哉?故托此⾔圣⼈亦有死⽣,以明死⽣之理也”(《庄⼦疏》)。

圣⼈亦有终期,则《庄⼦》认为⽣命必有尽头是可以想见的了。

这样,养形养寿以求长⽣久视便是渺不可及的企望。

《庄⼦》既知⽣命不能永久,因⽽不以养形为根本究竟,那么,⾯对死亡,可以⾔说的便只是⼈的态度了。

死亡是⼈⽣的必然,对其⽤情过度,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天之所受,本⽆物也,犹以有情相感,则是忘其始者之所受,⽽遁逃其天理,背弃其情实”(林希逸《庄⼦⼝义》) 。

⼈的⽣死是⼀个⾃然⽽然发⽣的过程,“‘时’者值其时,‘顺’者顺其常”(锺泰《庄⼦发微》),“安时处顺”就是知道⽣命有其来临之时,也应顺其天理,坦然⾯对它的离去:“既知其来去之适然,则来亦不⾜为乐,去亦不⾜为哀”,“知其⾃然⽽然者,于死⽣⽆所动其⼼,⽽后可以养⽣也”(林希逸《庄⼦⼝义》)。

庄子中的人生哲学思考

庄子中的人生哲学思考

庄子中的人生哲学思考庄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之一,他的著作《庄子》被誉为中国哲学、文化宝库之一。

在这部著作中,庄子提出了独特的人生哲学观点,对人们的生活与人生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本文将从庄子的人生观、生命态度以及生活方式三个方面,对庄子中的人生哲学思考进行探讨。

一、庄子的人生观庄子的人生观可以用“齐物论”来概括。

他认为人与世界是一个整体,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内在的平衡与和谐。

他认为世界万物皆有其自身的存在和价值,人不应该凌驾于自然之上,而应该反思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

庄子认为人生应该追求自我实现和内心的宁静。

他强调人性本善,人与自然应该保持真诚、自然的态度。

通过舍弃功名利禄等世俗欲望,人们才能达到内心的宁静与真实自我。

二、庄子的生命态度庄子提出了一种超然于尘世之上的生命态度,他认为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追求功名利禄和社会地位,而在于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他采用了许多寓言和插话的方式,抒发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反思。

他通过描绘蝴蝶梦幻般的飞舞、鱼儿在水中畅游等寓言故事,告诉人们要摆脱一切的羁绊,拥抱内心的自由,超越世俗的束缚。

他主张人应该以一种轻松自在的心态对待人生,顺应自然的变化,不为外在的压力和困扰所束缚。

三、庄子的生活方式庄子的生活方式与他的人生观和生命态度相一致。

他主张人们应该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不受世俗的桎梏。

他反对“为名不顾身”的虚荣追求,主张回归本真,追求内心的满足和真实。

庄子在他的著作中以修身养性、守持自我为生活方式,强调自我修行和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追求内在的满足和心灵的宁静,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在庄子的生活方式中,他提倡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不与外界争斗。

他认为人们应该拥抱自然变化,以宽容和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起落和变化。

总结:庄子的人生哲学思考为我们揭示了新的人生方式和生活态度。

他通过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真实自我,以及顺应自然的变化等观点,引导人们摆脱功名利禄的追逐,寻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追求真正的快乐与幸福。

庄子的生死观

庄子的生死观

庄子的生死观在讨论庄子的生死观时,得先理解他的核心思想。

庄子认为生死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对立。

比如他说:“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门。

”这句话意思很简单,生和死其实是相互依存的。

他提倡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像水流一样,无拘无束。

首先,庄子对于生命的看法很独特。

他不把生命看得太重,认为生命只是一种存在。

他用“蝴蝶梦”的故事来说明这一点。

梦中他是蝴蝶,醒来后却不确定自己是蝴蝶还是庄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身份和现实都是相对的。

生活中,我们常常被世俗的标准束缚,但其实可以用更开放的眼光去看待。

很多时候,放下执念,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再来说说死亡。

庄子觉得,死亡并不可怕。

他提到“无生无死”的境界,表达了对生死循环的理解。

其实,死亡就像一个轮回,仿佛一场季节的变换。

春夏秋冬,各有各的风景。

正如他所说:“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他让我们明白,生命的短暂并不意味着无意义。

其次,庄子强调生活中的自由。

自由对他来说,是超越生死的关键。

他常常用“逍遥游”来形容这种状态。

在逍遥的境界里,心灵是无拘无束的,哪怕面对生死也不会有恐惧。

就像在大海中遨游,任凭潮起潮落。

人生的烦恼,往往源于对生死的恐惧和对现实的执念。

在庄子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轨迹。

就像“北海之鲲,化为鹏”一样,每个人都有机会转变。

我们应该接受变化,拥抱每个阶段的自己。

生活中,哪怕遇到挫折,也能在痛苦中找到成长的契机。

最后,庄子的思想对现代人也有启示。

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很多人常常陷入焦虑中。

庄子的智慧提醒我们,别忘了停下来,观察生活的美好。

享受当下,别被未来的未知所困扰。

他提倡的“道法自然”,其实就是要我们顺应生活的变化,接受一切。

正如他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所有的变化都是生命的一部分。

总结来说,庄子的生死观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

他的思想鼓励我们去探索内心,接受自然的法则。

在这个过程中,或许我们能找到生活的最终智慧,活得更加自在。

庄子的生死观

庄子的生死观

读《庄子》,我们往往对其超然的生死观感触颇深。

如果说他主观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有关理论是有失偏颇的话,那么他的关于生死的观点无疑却又在很大程度上是比较正确的。

在《庄子》中,很多篇幅都涉及到生死观问题。

综合来看,作者在这个问题上持如下观点:首先,庄子认为人的生死是一种自然现象。

在《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一文中,作者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意思是说人的生死和白天黑夜一样,是自然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这种观点早已经被科学证明了是完全正确的。

人只不过是自然的产物,和一块石头,一棵草,以及太阳和宇宙一样,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是人力所能改变的(“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庄子就能够以锐利的眼光看穿生死的本质,的确是难能可贵。

其次,庄子认为活着是一种痛苦,死了是一种快乐。

作者杜撰了一个《髑髅之乐》的故事,假托自己和髑髅对话,然后髑髅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

”,很明显这是庄子的观点,只不过是假借髑髅之口说出来罢了。

同样,在《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中,作者也说“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还是把生看成是一种痛苦,把死看成是一种休息。

再次,庄子认为既然生死是自然现象,生为苦,死为乐,那么对待死亡就无须乎悲痛,应该高兴才对。

在《安时处顺,视死如归》一文中,庄子假借秦失吊老聃“三号而出”,其弟子认为如此不合乎礼节的故事,让秦失说出了自己的观点“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也。

”。

意思是说,该来的时候,老聃应时而生;该去的时候,老聃顺乎自然而死。

对待生死能持安于常分、顺其自然的态度,哀乐之情就不能侵入人的内心。

同样,在《方外之人的丧事》一文中,作者虚构了孔子让子贡帮忙料理子桑户丧事的故事,子贡到时,见子桑户的好友孟子反和子琴张正在编曲弹琴以歌。

庄子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思考

庄子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思考

庄子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思考庄子,古代中国哲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有着独特的思考和观点。

在他的著作《庄子》中,他通过寓言、比喻等形式,阐述了他对于人生的理解和思考。

本文将从庄子的自由观、人性观、生死观以及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庄子的自由观庄子的自由观是他对于人生价值与意义的重要思考之一。

庄子认为,人应该追求的是内心的自由,而不是外在的束缚。

他以“胡蝶梦”为例,通过比喻来说明人们追求的是内心的自由和快乐。

他认为,人生如梦,一切都是虚幻的,所以人们不应该被外在的世俗观念所困扰,而是要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庄子提倡“无为而治”,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分追求功名利禄,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二、庄子的人性观庄子的人性观是他对于人生价值与意义的又一重要思考。

庄子认为,人是天地之间的一部分,与自然相辅相成。

他以“鱼游于水”为例,通过比喻来说明人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他认为,人应该放下功利心,顺应自然的道,而不是追求个人的私利。

庄子提倡“无为而无不为”,他认为人应该按照自己的本性去生活,不要过分追求物质的欲望,而是要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自由。

三、庄子的生死观庄子的生死观是他对于人生价值与意义的又一重要思考。

庄子认为,生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不可避免的。

他以“蝴蝶梦”为例,通过比喻来说明生死是虚幻的,人们不应该过分追求生命的延续,而是要顺应自然的规律。

他认为,人应该超越生死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庄子提倡“忘我”,他认为人应该放下对于生死的执着,顺应自然的变化,活在当下。

四、庄子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庄子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是他对于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核心思考。

庄子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他以“大庄周”为例,通过比喻来说明人们应该超越世俗的观念,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他认为,人应该放下功名利禄的追求,顺应自然的规律,活在当下。

庄子提倡“无为而无不为”,他认为人应该按照自己的本性去生活,不要过分追求物质的欲望,而是要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自由。

论庄子生死观的四种境界

论庄子生死观的四种境界

论庄子生死观的四种境界
庄子的生死观四种境界分别是:
第一种境界是"重生""全生","贵身""保身",这一境界体现了庄子对生命价值的觉醒,也体现了他对世俗观念的反思和批判。

第二种境界是以死为"真"以生为"假",以死为"乐"以生为"累",这种境界的生死观与其说是对世俗生死观的反动,毋宁说是对人生艰辛历程的揭示和对黑暗社会的批判。

第三种境界是"死生为徒,死生无变"。

在这种境界中,庄子既不重"生"贵"生",也不乐"死"厌"生",这是庄子从"齐物论"的立场对世俗生死观的进一步反思和批判。

第四种境界是"不知死不知生",或者叫"不死不生"。

只有达到这一境界,才是真正的"与道为一"的境界,也就是达到最高智慧的境界。

读后感论文从《庄子》看庄子的生死观

读后感论文从《庄子》看庄子的生死观

读后感论⽂从《庄⼦》看庄⼦的⽣死观从《庄⼦》看庄⼦的⽣死观摘要:《庄⼦》⼜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是战国早期庄⼦及其后学所著,也是庄⼦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庄周梦蝶和⿎盆⽽歌等故事⾥,我们能看出庄⼦的⽣死观,⽽由⽣死观⼜可深⼊理解庄⼦的哲学思想。

本⽂将从庄⼦和《庄⼦》的概述介绍⼊⼿,逐步剖析庄⼦的思想精髓,进⽽了解中国的哲学发展。

关键词:庄⼦⽣死观哲学思想⼀、庄⼦与他的《庄⼦》庄⼦,姓庄,名周,字⼦休(亦说⼦沐),宋国蒙(今河南商丘)⼈。

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学家。

创⽴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物之⼀。

庄⼦的学问渊博,游历过很多国家,对当时的各学派都有研究,进⾏过分析批判。

同时庄⼦为⼈⽣性洒脱随性。

有⼀则⼩故事:楚威王听说他的才学很⾼,派使者带着厚礼,请他去做相国。

庄⼦笑着对楚国的使者说:“千⾦,重利;卿相,尊位也。

可你就没有看见祭祀⽤的⽜吗?喂养它好⼏年,然后给它披上有花纹的锦绣,牵到祭祀祖先的太庙去充当祭品。

到了这个时候,它就想当个⼩猪,免受宰割,也办不到了。

你赶快给我⾛开,不要侮辱我。

我宁愿象乌龟⼀样在泥塘⾃寻快乐,也不受⼀国君的约束,我⼀辈⼦不做官,让我永远⾃由快乐。

”可见庄⼦并不像孔⼦、孟⼦⼀样希望⾃⼰的学说主张可以为政治所⽤。

庄⼦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便辞官隐居,⽽潜⼼研究道学。

他⼤⼤继承和发展了⽼聃的思想,与⽼⼦并称“道家之祖”。

他把“贵⽣”、“为我”引向“达⽣”、“忘我”,归结为天然的“道”、“我”合⼀。

《庄⼦》约成书于先秦时期。

《汉书·艺⽂志》著录五⼗⼆篇,今本三⼗三篇。

其中内篇七,外篇⼗五,杂篇⼗⼀。

全书以“寓⾔”、“重⾔”、“卮⾔”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学说⽽倡导相对主义,蔑视礼法权贵⽽倡⾔逍遥⾃由,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和《⼤宗师》集中反映了此种哲学思想。

⾏⽂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章的典范之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的人生观与生死观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在庄子的著作中,他对人生和生死问题有着独特的见解,这些见解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且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庄子的人生观与生死观,并分析其思想的深度和长度。

庄子的人生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追求功名利禄,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在庄子看来,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外在的物质财富,而在于追求内心的安宁和自我实现。

他认为人应该像大自然一样自然而然地生活,不要被社会的功利观念所束缚。

庄子的这种人生观与现代社会中追求物质利益的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一定的深度。

庄子的生死观也是他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生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宇宙的自然规律。

在庄子看来,生死是一种变化,就像四季更迭一样,是自然界中不可避免的过程。

他认为人应该对生死持一种超然的态度,不要过分恐惧或追求生死。

庄子主张人应该超越生死的界限,追求内心的自由和超脱。

他提出了“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云出岫,自然无心”的观点,强调人应该像自然界一样,自然而然地生活,不要过分追求或逃避生死。

庄子的这种生死观对于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生死的恐惧和追求有着重要的启示,具有一定的深度。

庄子的人生观和生死观的深度和长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他的思
想超越了个人的利益和欲望,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这种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物质利益和功名利禄的观念形成了重要的反思。

其次,庄子对于生死的态度超越了个人的恐惧和追求,强调人应该超越生死的界限,追求内心的自由和超脱。

这种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生死的恐惧和追求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方向。

最后,庄子的思想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长度,他的著作中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对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有着广泛的意义。

综上所述,庄子的人生观与生死观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长度。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
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庄子的人生观和生死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超越生死的界限,追求内心的自由和超脱。

这些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和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