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高中语文期末试卷总结-精选文档

合集下载

湖北高一高中语文期末考试带答案解析

湖北高一高中语文期末考试带答案解析

湖北高一高中语文期末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与西方文学相比,中国古代文学具有特别鲜明的人文色彩和理性精神。

即使在上古神话中,中华民族的先民所崇拜的也不是希腊、罗马诸神那样的天上神灵,而是具有神奇力量并建立了丰功伟绩的人间英雄。

例如在“后羿射日”和“大禹治水”这两则著名的古代神话中,后羿和大禹等神话人物其实就是人间的英雄、氏族的首领,他们的神格其实就是崇高、伟大人格的升华。

他们以巨大的力量克服了自然界的种种灾难,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他们与希腊神话中那些高居天庭俯视人间、有时还任意惩罚人类的诸神是完全不同的。

“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故事也反映了先民们征服时间、空间阻隔的愿望,体现了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

古代的英雄崇拜其实是先民们对自身力量的崇拜,因为神话传说中的英雄都是箭垛式的人物,是先民们对自身集体力量的艺术加工。

所以在古代神话中产生了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等人物,他们分别发明了筑室居住、钻木取火及农业生产。

而黄帝及其周围的传说人物更被看作中国古代各种生产技术及文化知识的发明者(如嫘祖发明养蚕,仓颉造字等)。

在经过后人加工的中国上古神话中,神话的因素与历史的因素以传说的方式奇妙地结合起来了。

神话人物主要不是作为人类的异己力量出现,而是人类自身力量的凝聚和升华。

神话人物的主要活动场所是人间,他们的主要事迹是除害安民、发明创造,实际上就是人类早期生产活动的艺术夸张。

因此,中国上古神话或多或少具有信史化的倾向,许多神话人物一直被看作真实的历史人物在神话传说中的投影。

可见人文色彩和理性精神正是中国上古神话所体现的中国文化特征。

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中,无论是抒情文学还是叙事文学,作家总是把目光对准人间而不是天国。

他们关注的是现实世界中的悲欢离合,而不是属于彼岸的天堂地狱。

高一语文试卷期末答案解析

高一语文试卷期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解析1. 【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A选项“蔚为大观”形容景象壮丽;B选项“波澜壮阔”形容气势宏大;C选项“源远流长”形容历史悠久;D选项“洋洋大观”形容内容丰富。

根据句意,应选D。

2. 【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A选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示忧国忧民;B选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表示忠诚报国;C选项“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表示意志坚定;D选项“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表示胸怀壮志。

根据句意,应选B。

3. 【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

A选项“然”表示转折;B选项“者”表示主语;C选项“以”表示目的;D选项“之”表示的。

根据句意,应选C。

4. 【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A选项“总分总”结构,先提出观点,然后举例论证,最后总结观点;B选项“分总”结构,先分述几个方面,最后总结;C 选项“总分”结构,先提出观点,然后分述;D选项“分总分”结构,先分述几个方面,然后总结,最后再分述。

根据文章结构,应选A。

5. 【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对现代文的阅读理解。

A选项“主人公”指文章中的主要人物;B选项“情节”指文章中的事件发展过程;C选项“主题”指文章的中心思想;D 选项“描写”指对人物、景物等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

根据文章内容,应选D。

二、文言文解析1. 【答案】①乃密告其状于狱卒,使勿绝饮食。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第一句中,“乃”表示于是,“密告”表示秘密告诉,“状”表示情况,“狱卒”表示狱吏,“使”表示让,“勿”表示不要,“绝”表示断绝,“饮食”表示食物和饮料。

第二句中,“尝”表示曾经,“终日”表示整天,“而”表示连词,表修饰,“思”表示思考,“矣”表示了,“不如”表示不如,“须臾”表示片刻,“之所学”表示所学的。

根据句意,应选上述翻译。

2. 【答案】(1)①表示转折,却;②表示并列,和;③表示转折,却;④表示递进,而且。

高中语文期末考试总结(通用6篇)

高中语文期末考试总结(通用6篇)

高中语文期末考试总结(通用6篇)高中语文期末考试是每个学生都必须面对的一道坎,很多同学可能在这个过程中遇到过挫折,但是只要你下定决心,认真总结自己的失误,相信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接下来,我将就这次考试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启发。

首先,我们需要认真准备。

说到准备,很多同学可能会觉得只有在考试前的几天才需要认真复习,但是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

为了在考试中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水平,我们必须在平时就进行充分的准备,比如认真听讲、做好课堂笔记、刻意练习等等。

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考试时做到信心满满,从容应对。

其次,我们需要认真分析试卷。

分析试卷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只有了解了试卷的结构和内容,才能够在考试中更好地发挥自己。

在分析试卷时,我们需要看清楚试卷的命题意图,确定命题人的命题方向和目的,这样才能够清楚地了解命题人的要求,从而作出最好的答案。

另外,在考试时我们需要注意答题细节。

比如,写字要工整、卷面整洁、不要在试卷上乱涂乱画等等。

这些小细节看起来非常琐碎,但实际上却能够让我们在考试中拿到更好的成绩,所以一定要认真对待。

最后,我们需要认真总结自己的失误。

在考试后,我们需要对自己答错的题目进行仔细分析,找出自己的失误点,并想出解决方案。

比如,如果是知识点不够扎实,那我们就要多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如果是阅读理解能力不够强,那我们就要多进行相关的阅读练习等等。

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下一次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期末考试的总结就是这样。

只有认真准备、认真分析试卷、注意答题细节和认真总结失误,才能够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我相信只要你用心去做,一定会取得好的成绩。

作为高中语文教育的一员,期末考试的总结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通过对整个学期的学习内容的总结和回顾,既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又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开展自主学习。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以下几点是有助于高中语文期末考试总结的:一、清晰的学习目标在学生开始学习之前,教师应该明确的确定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样学好。

2020年高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及解析

2020年高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及解析

2020年高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及解析第一题
题目:请分析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荡露为霜。

”(5分)
解析:这句句子使用了对仗修辞手法,通过对称的结构和相对应的词语,营造出了秋天的凉爽和草木摇曳的景象。

第二题
题目:请阅读下面的短文,并回答问题。

短文:《红楼梦》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一部百科全书”。

小说通过展现贾府的兴衰和贾府人物的命运,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阴暗面,深刻反映了封建家族的道德沦丧和道德底线的失守,以及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悲惨遭遇。

作品语言优美,形象描写细腻,给人以强烈的艺术享受。

问:《红楼梦》的主要主题是什么?(10分)
解析:《红楼梦》的主要主题是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注。

小说通过贾府的兴衰和人物的命运,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阴暗面和道德沦丧。

同时,作品也深刻反映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悲惨遭遇,对女性命运的关注贯穿整个作品。

...
(继续完成后续试题及解析)
...
第N题
题目:...
解析:...
(根据实际情况继续完成后续试题及解析)
...。

总结高三语文期末卷子

总结高三语文期末卷子

总结高三语文期末卷子作为高三学生,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是巨大的。

在语文学科中,期末卷子是对学生一学期所学知识的总结和复习,也是考察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一项重要评价工具。

本次总结将围绕高三语文期末卷子的考察内容和学生答卷情况展开,以期进一步指导学生在语文学科上的学习和提高。

一、考察内容高三语文期末卷子的内容主要包括语言文字运用、阅读理解、作文等三个方面。

1. 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学科的基础,也是学生语文能力的底线。

试题设置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语法、词汇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在答题过程中,多数学生能够正确理解题意,答出正确的答案。

尤其是对于常见的语法错误和词义辨析问题,学生的正确率相对较高。

2. 阅读理解是测试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重要环节。

试卷中设置了多个阅读材料,要求学生进行综合阅读和分析,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要点。

对于各个层次的阅读材料,学生能够根据题目要求,快速定位和查找信息,答出相应的问题。

然而,对于一些资料型阅读,学生的理解和归纳能力相对较弱,此类题目的正确率较低。

3. 作文是高考语文卷子中的重头戏,也是考察学生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主要环节。

在试卷中,对于作文的要求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提供文章开头部分或稿件片段,要求学生续写下文;二是提出一个话题,要求学生自行发挥并展开论述。

在这两种形式的要求中,学生的续写水平相对较高,能够顺利将开头部分发展完整,并进行逻辑连贯的写作;而在自主发挥的作文中,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还有一定的欠缺,主题思想不够明确,难以展开深入的论述。

二、学生答卷情况总结通过分析学生答卷情况,可以发现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1. 对于语言文字运用部分,虽然学生的正确率相对较高,但仍有一些易错点存在。

例如,主谓一致、时态和语态的选择、代词指代不清等问题,学生在答题中出现错误的情况较多。

这说明学生对于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尚有不足之处,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夯实基础。

2. 在阅读理解方面,学生对于文章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语文期末考试试卷总结范文(通用10篇)

语文期末考试试卷总结范文(通用10篇)

语文期末考试试卷总结范文(通用10篇)总结是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提升我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因此十分有必须要写一份总结哦。

我们该怎么写总结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期末考试试卷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期末考试试卷总结篇1本次测试卷在难度、结构、题型等方面与以前的测试卷基本保持一致,下面就本卷特点、学生答题得失分析、对今后教学的启示等方面作些分析、谈点看法。

一、试题特点本卷分为三大块,综合考察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全卷考查的三大块、知识点及分数见下表:略综观这份试卷,体现以下特点:1、试卷强调基础。

从以上对积累与运用的考查类型的列举不难看出,试卷强调学生应全面掌握知识、重点把握基础。

2、试卷重视以人为本、强调情感熏陶。

无论是《鸟的天堂》的阅读,还是课外阅读,都有意识的将情感的熏陶贯穿其中,让学生在学习中学做人、在考试中被感动。

3、作文命题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使他们有话可说。

要求以“感动”为话题作文,内容范围比较宽泛,可写物、人或事件,学生个个有话说,有内容写,给予学生广阔的、自由发挥空间,有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能引发学生的真情实感。

二、批改中发现的问题。

1、学生对成语意思掌握不够熟练,因此容易张冠李戴,引号的用法不够明确。

文学常识掌握较差,词语的感情色彩理解不够,古诗名句的默写中易出错别字。

2、课内阅读出自本册略读课文,但学生掌握情况不容乐观。

3、作文时详略的把握,主题的凸显、句子的训练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4、试卷中共有五处错误。

其中看拼音写生字共两处拼音误写,其余题目共三处,影响学生答题,建议加强校对。

5、病句的判断较为隐蔽,大多数学生不知所云。

对说明方法的判断,建议不要从记忆的角度去考查,从理解的角度考查更能显现学生掌握情况。

三、试卷对今后教学的启示1、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

万丈高楼平地起,日常教学中应注重基础的积累,同时,注意积累的多样化,注重从各个不同方面给学生充实语文知识。

高中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doc

高中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doc

高中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高中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期末试卷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出于《论语为政》,原文是"人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古代用牛力的车叫大车,用马力的车叫小车。

两者都要把牲口套在车辕前面的横木上。

车子没有它们,自然无法套住牲口,也就不能行走。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信德,就好比大车小车没有车辕前面的横木一样,如何能立身处世呢?孔子用这个比喻说明了信德的重要。

从字形构造上看,"信"字左边是"人"字,右边为"言"字,"人言为信"表明"信"依赖于人的言语来表达。

所以关于信的论述有"一诺千金""言必信,行必果"等,由言语真实、守信进而建立起信誉、信赖、信任、信心等含义。

信德是维系人与人关系的基本准则,人一失信,必然害及他人,危及社会。

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这说明"忠信"是立人之本,是人生路上的"通行证"。

信德也是朋友交往的基本道德规范。

《论语学而》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友情是建立在言而有信的基础之上的,推心置腹才能够成为真正的朋友。

孟子提出"五伦"说,将"朋友有信"与"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一起,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五种基本道德规范。

汉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卷带答案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卷带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气喘吁吁(xū)恍若隔世(wǎng)琳琅满目(láng)B. 畸形病态(jī)妩媚多姿(wǔ)震耳欲聋(lóng)C. 毛骨悚然(sǒng)欣喜若狂(ruò)惊心动魄(pò)D. 崇山峻岭(jùn)雕梁画栋(diāo)雪中送炭(tàn)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这场演讲比赛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的演讲水平,也增强了大家的自信心。

B. 通过这次旅行,我们不仅领略了美丽的自然风光,还增进了彼此间的友谊。

C. 他的文章虽然语言优美,但内容空洞,缺乏深度。

D.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应该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选择环保的替代品。

3. 下列诗句中,意境优美、富有哲理的一项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B.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C.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D.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曹雪芹。

B. 《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它以宋江为主人公,讲述了一百零八位好汉的故事。

C. 《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它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艰辛历程。

D.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它以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为主人公,描绘了三国时期的英雄传奇。

5. 下列关于古诗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李白的《将进酒》表达了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以及对人生的热爱和追求。

B. 杜甫的《春望》描绘了春天美丽的景色,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C. 白居易的《琵琶行》通过描写琵琶女的故事,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

D.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明月为象征,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庐山谣》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期末试卷总结为了解对教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每当期末考试结束后都会对试卷进行分析,那么,以下是XX给大家整理收集的高中语文期末试卷总结,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一:高中语文期末试卷总结1、试题体现了高考重视教材的教学导向。

近年来,高考试题一直在引导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重视教材,重视考查学生的迁移能力,这一点在某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得到了特别显著的体现。

本套试题在命题上同样体现了这一点。

主要体现为:一是命题材料直接从教材中选取,如语音、错别字、成语、元曲鉴赏的第一则的考查材料都是直接源于教材;二是命题材料从课外选取,而考查点则体现了第四学期教材的教学重点,如文言文阅读、诗词鉴赏、小说阅读等的考查可以说较好的体现了选材在课外,而考点在课内。

2、试题较好的体现了高考的方向,对高二学生进入高三有较好的导向意义。

如诗词鉴赏的设问方式,文言文的选材和试题中关键语句的翻译考查,特别是现代文阅读中对小小说阅读的考查,都很好的体现了某年四川高考的特点和走向。

3、试卷长度稳定,难易基本适中。

全卷字数在6500字左右,与近年四川高考语文试卷的长度基本保持一致。

试题难度把握得较好,全卷21题中,得分率在90%以上的1题,分值3分;80—89%的3题,分值9分;70—79%的1题,60分;60—69%的6题,26分;50—59%的2题,13分;40—49%的5题,26分;30—39%的2题,9分;20%—29%,1题,4分。

4、试题有较好的区分度。

全卷多数试题的难度在左右,难、较难、较易的分值比分别约为1:4:5,从统计学的角度看,这样的试题是具有较好的区分度的。

第一大题:命题材料的选材大多取材于教材,特别是语音、文字、成语运用体现了引导对平时教学应该重视教材的导向,在成语运用中也体现了对课内知识的运用;同时在成语的运用体现了对时代的关注,如美元贬值、灾后旅游、知识产权、大型京剧交响诗剧《梅兰芳》等都进入了试题,注意了对学生要注意时时关注当前社会生活的引导。

第二大题:命题材料是一篇最新的时事文学评论,是一篇典型的社科类文章。

作者王蒙也是当代大家。

试题侧重于考查学生对重点语句的分析、关键信息的把握和主要内容的概括。

第三大题:选文为苏辙的《武昌九曲亭记》,体现了对高二文言文课内篇目特点的一致性。

题目设计上体现了本册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实词的积累和重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虚词的考查较好的体现了课内外的结合。

文意的考查题较好的体现了对句意概括、文意的理解和写法分析三个方面。

第四大题:文言文翻译选取的语句典型,其中蕴涵了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固定结构、文言句式等多个考点,如“杖策”“南”,“所以”“于是”等。

诗歌鉴赏题,选取了两首元曲的阅读,照应了本册教材中古代戏剧的学习,其中第一首元曲直接选材于教材,体现了课内外的结合,同时考查点两题各有侧重,第一小题侧重考查写法分析,第二首侧重考查了对内容的分析。

名句名篇的默写题体现了高考记忆性背诵和理解性背诵相结合的特点,有利于引导学生真正在背诵的同时加强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

第五大题:选材为一篇外国小小说的阅读,符合小说阅读是本学期的教学重点。

从设题上看,体现了情节把握、细节分析、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和标题含义理解,较为全面的体现了小说阅读的基本要求,这与某年高考对小小说阅读的考查点是完全一致的,这对今后复习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第六大题:试题能紧扣教材特点和高考考点,有利于引导师生在学期复习中明确方向,深入研究。

18小题考查了主要观点的概括,素材源自当前最“火”山寨文化现象;19小题重点考查了语句表达的衔接,要求能在准确理解上文叙述重点的基础上提炼出自己对事件的看法,选材同样是当前很受国人关注的“文化申遗”的话题;20小题考查的是本学期口语交际中的辩论这一形式,同样体现了对教材的重视。

辩论话题的设置能紧扣学生实际,涉及“网络能否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一时尚话题,采用辩论的形式,要求分别站在正方和反方的角度进行辩论,形式新颖,能较好的体现对学生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的考查。

第七大题:本次作文采用了当前常见的“新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材料内容选取了寓言的形式,但话题范围较好地切中学生怎样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环境影响的实际,给他们言志写情提供了恰当的平台,能较好的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准确把握。

在阅卷中我们在全市选取了26个学校作为抽样样本学校,其中包括了国家级示范学校、省级示范学校、市级示范学校和普通中学,每个学校抽取了一袋,共计780份试卷,对第二卷做了分小题的统计分析,由于时间关系抽取的样本量仅占全市参考学生的%,所以抽样平均分与全员平均分可能不完全一致。

但各题的平均分也应该具有典型性。

第一大题:1—4题,每一题3分,总分12分,平均得分:,得分率:76%。

第二大题:5—7题,每小题3分,总分9分,平均得分:,得分率:%。

第三大题:8—10题,每小题3分,总分9分,平均得分:,得分率:%。

第四大题:11—13题,总分23分,平均得分:,得分率:%。

第五大题:14—17题,总分22分,平均得分:,得分率:%。

第六大题:18—20题,总分15分,平均得分:,得分率:%。

第七大题:21题。

总分60分,平均得分,得分率:%。

全卷总分:150分,抽样平均得分:,得分率:%,难度值:。

通过对第二卷的抽样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在第二卷的答题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四大题:文言文翻译、诗词鉴赏、古诗文积累1、文言翻译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难以把整个句子翻译通顺,同时对其中的实词、虚词的把握不够准确,如对“所以”“于是”“焉”的翻译不准确,对怎样准确翻译文言句式的意识不够,这些都反映出学生的文言基础不扎实。

2、在诗词鉴赏中,存在着对题目的审题不够准确的问题,如第一小题要求分析“写景的特点和作用”,题干实际要求是两个要点,一是特点,二是作用,而不少学生却只回答了其中的一个方面。

其次在诗词鉴赏中,不少学生不能通过具体的诗句分析出其中包含的内容,如第二小题,要求回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愁”,这就需要对具体语句和典型意象进行分析概括,而不少学生却无法从具体诗句中概括出来。

3、古诗文背诵默写主要问题是不能正确书写,出现错别字的问题,不少学生能背诵,但是由于错别字而不能得分。

同时还有部分学生不能根据意义写出相应的诗句,说明对古诗文的学习中没有能真正把诗文读懂,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五大题:现代文阅读1、学生对题干的理解不够全面,如17题,要求回答是“被骗”的含义和作用,不少学生都只回答了其中的一个方面,有的只回答了含义,有的只回答了作用;2、小说阅读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如环境描写的作用,细节描写的作用等基础知识在阅读中的运用;如15题,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运用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来具体分析,而多数学生却不会运用这一知识来分析小说中写肖邦音乐的作用;3、答题不够规范,如16题考查的是人物形象分析,题干要求是先回答出“司机是怎样一个人”,然后再“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因此答题的规范就应该先是要概括回答出人物形象的特点,再在小说中举出具体的例子进行分析。

不少学生在回答时没有先进行概括,而只有具体的事例,缺少了分析概括,造成得分偏低。

第六大题:语言表达1、关键信息的概括不能抓住表达要点,导致答题不合要求。

如18题,从文段表达看,这段文字的议论对象是两个方面,一是“山寨文化”,二是“山寨”这一词汇,不少学生在概括时只能抓住“山寨文化”,而不能抓住“山寨”词汇这一个要点。

2、语感不足,造成语言表达不能很好的与上下文衔接,如19题要求是对上面材料中韩国的做法进行概括,应该针对韩国的做法提出我们应该采取的措施,两者是紧密联系的,而不少学生将两句完全割裂开来,使上下文表达不够通畅。

同样20题,站在正反双方的辩论,反方的辩论应该针对正方的观点和事例组织语言,而多数学生没有能体现这两小题的联系造成失分。

3、不能根据题目体现语言的特色,如20题,辩论是要求口头语言,就要注意体现口语的特点,同时体现辩论的语言特点,而这多数学生在答题中都没有能体现出来。

第七大题:作文作文主要存在的问题:1、审题不准,不能全面理解材料,忽视了材料的核心是“自己”,如离开自己去谈“自信”,去谈“快乐”,去谈“奉献”,而不能提炼出“做好自己就是最大的奉献”等这样的观点。

2、无病呻吟,空发议论,满篇的排比段,没有落到实处,内容空洞。

3、学生作文中对古今材料的取用生硬的现象比较明显,不能很好地展示自我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积累。

4、学生作文普遍缺乏深度和新意,大多数学生语言缺乏表现力,无多少文采可言,标点运用不甚规范,文面整洁可观者太少。

本次阅卷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由于人手紧、时间紧导致阅卷质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第四大题、现代文阅读组和作文组每位教师在10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需要完成600份试卷的阅卷任务,平均每分钟都需要完成一份试卷的评改;其次反映出部分老师阅卷的责任心不强,不敢承担责任,不在所阅试卷上签名或者签名不规范;部分教师对评分标准的把握不够准确,部分作文的阅卷教师打保险分等问题。

这些都是今后的工作中亟待改进的地方。

一是在语文教学中要更加重视基础。

从学生答题的情况看,如成语运用、病句辨析、文言文虚词辨析等,这些试题的得分率都不高,说明了很多学生的语言基础还不够扎实,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基础,要让学生对这些语言基础要多做整理归纳工作,要让学生有厚实的知识积累。

二是在语文教学中要更加重视教材。

从学生答题情况看,不少学生对教材不熟悉,对教材中出现的知识点掌握得不好是造成答题不够理想的主要原因。

如阅读中的所有考点均出自课内,如果学生在课内阅读中掌握了这些题目的分析方法的话,这些题目应该能回答得较为理想的。

因此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教材的教学和学习,要引导学生重视教材、重视教材知识点的迁移。

三是在语文教学中要扎实训练。

从学生答题情况看,我们当前不少学校的训练还不够到位,学生答题的规范性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进入高三以后,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扎实训练,要加强阅读审题训练,明确题目要求,答题思路,增强明确性,减少盲目性。

阅读文本一定要注意整体把握、理清思路,然后答题。

文言复习要扎实,尤其是文言实虚词和句式,要让学生在复习文言翻译时有得分意识。

解题规范化需要严格要求。

四是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生活。

语文教学应体现出时代性,特别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关注现实,要不断引进时代的活水,这一点在某年的高考中体现得十分充分,这也是对语文教学一个好的导向,我们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因此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应该特别重视语文学科的时代性,要让学生养成勤读书、多读报的习惯,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热点,关注他人,要让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