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5课 《秋天的怀念》精品教案2(第2课时)

合集下载

5《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教学课件)—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5《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教学课件)—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1.阅读下面史铁生的两段文字,体会他顽强乐观的性格特点。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
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
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
过。
——《合欢树》
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 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 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 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 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 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 都可以加上一个“更”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 足……——《病隙碎笔》
细读本文,你能体会到作者在写作此文时是怎样的心情?
悔恨 悲痛 怀念
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秋天有什么值得作者去怀念的? 母亲是秋天去世的,“我”深切怀念母亲对“我”的爱。
秋天里去看菊花,是母亲对“我”的希望,“我”用行动 向母亲表示,不仅自己会好好儿活,还要带着妹妹好好儿活, 让母亲在九泉之下放心。
秋天是菊花盛开的时节,“菊花”是母亲坚韧、乐观精神 的象征,看到菊花绽放得那样鲜艳、灿烂,让“我”明白了要 好好儿活,活出精彩,做生活的强者。
2.文中有哪两处景物描写?找出并说说其作用。
第一处景物描写文字为“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 落”, 以动衬静,突出“我”孤独、痛苦、无望的心情。
第二处景物描写文字为“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 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写出了菊花蓬勃的生命力,渲染出悲壮、深沉的氛围,突出 了“我”的心理从痛苦、无望转向明朗、坚强的变化过程。

第5课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2024五四学制)

第5课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2024五四学制)

第5课《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秋天的怀念》是统编版2024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单元主题为亲情,学习重点是朗读。

《秋天的怀念》正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用凝重的笔触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和怀念之情,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伟大母爱的内涵。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本文的主题并不难,但是让学生内心受到震撼,唤起真切的情感体验不容易。

所以在教学中,结合单元目标,我想以朗读指导为途径,创设一个诵读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抓住作品细节和关键词句,体味人物内心情感,真正领悟作品内涵。

1.掌握文中生字词,并了解作者相关文学常识。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继续巩固朗读技巧,丰富审美创造体验。

3.在朗读中梳理文章思路,把握全文感情基调的变化;揣摩文中多处人物和细节描写,分析作品情境,理解人物情感,提高思维能力。

4.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深入体会伟大母爱;理解“好好儿活”的含义,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

教学重点:揣摩文中多处人物和细节描写,分析作品情境,理解人物情感,提高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深入体会伟大母爱;理解“好好儿活”的含义,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

第一课时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

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孔子家语》中有这样一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预养而亲不待。

”这句话多用于孩子想向父母尽孝时,但父母却已亡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作者在母亲猝然长逝后,对母亲深刻怀念的作品。

我们齐读课题:秋天的怀念【走近作者】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出生于北京,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后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代表作品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务虚笔记》《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背景资料】20岁时不幸因病瘫痪,风华正茂的史铁生不得不终生以轮椅为伴,永远离开了正常人的生活。

第5课《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第5课《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语句朗读中揣摩合适的语气,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调的变化。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抓住关键词句和细节描写赏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复杂情感,感悟母子深情。

3、理解本文主题,体会文中深沉无私的母爱和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精神。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语句朗读中揣摩合适的语气,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调的变化。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抓住关键词句和细节描写赏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复杂情感,感悟母子深情。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主题,体会文中深沉无私的母爱和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精神。

【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布置任务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曾说:“中国作协只养一个人,那也该是史铁生。

”为纪念这位中国当代文坛极具思想深度的文学巨匠,我校文学社“名家漫谈会”活动本期聚焦于史铁生先生,诚邀同学们一起参加!情境任务:任务一:诵读感知,明造化弄人任务二:深研细读,品母子深情任务三:理清线索,悟好好儿活二、任务一:诵读感知,明造化弄人1、诵读感知:美读课文是一种高雅的情感体验。

请参加漫谈会的同学们分组自由诵读课文。

【诵读要求】:①把握语速语调、语气节奏、停顿重音;②认知文字、感受音韵、领悟情感;③揣摩人物内心活动,置身情境,声情并茂。

2、扫清阅读障碍:①字词积累:瘫痪( huàn )暴怒( bào )沉寂( jì)侍弄( shì)捶打( chuí)憔悴( qiáo )央求( yānɡ)絮叨( xù)诀别( jué)淡雅( yǎ)高洁( jié)烂漫( làn )翻来覆去( fù)喜出望外仿膳( shàn )豌豆( wān )②词语释义:形容一次又一次。

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

(翻来覆去)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第5课《秋天的怀念》教案(共2课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5课《秋天的怀念》教案(共2课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上第五课《秋天的怀念》教案教学目标:1、读准生字,正确理解词义。

2、熟读课文,初步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感情基调。

(重点)3、学习文章抓住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4、感悟平凡、无私的母爱和生命的意义。

激发感恩的情怀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重点)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了解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亲人,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给与我们各种温暖,你是否曾用心去感悟过呢?这一单元我们将走进几位作家的家庭,去感受他们所感悟到的亲情。

2、播放毛阿敏的《天之大》,让同学们从歌曲中感悟母爱。

3、作者简介:让学生将课前搜集到的关于史铁生的一些资料介绍一下,让大家对作者有个初步的了解。

二、新授(一)、生字瘫痪( tān huàn) 暴怒( bào nù) 侍弄( shì nònɡ)捶打( chuí dǎ) 憔悴( qiáo cuì) 絮叨( xù dao)诀别( jué bié) 烂漫( làn màn) 淡雅( dàn yǎ)翻来覆去( fān lái fù qù) 暴怒无常( wú chánɡ)(二)、词义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诀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絮叨:形容说话啰嗦,反复的说。

暴怒无常:形容人很容易发怒,而且很没有规律。

(三)、朗读1、老师范读,学生感受本文的感情基调。

深深的母爱与儿子的愧疚、思念2、学生反复朗读,理清文章脉络。

学生讨论后回答:第一段(1-2):叙述“我”瘫痪后,母亲强忍内心的痛苦和病痛的折磨下关心“我”。

第二段(3-6):“我”在母亲的央求下,同意去看花,母亲却因病离世。

七年级上册修订版语文第5课《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七年级上册修订版语文第5课《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七年级上册修订版语文第5课《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经历,掌握“瘫痪、捶打、憔悴、侍弄”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全文感情基调的变化。

3.通过文中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感受母亲的形象。

4.深切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感恩情怀。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重点词语检测1、指名读词语(课件展示),重点字词正音。

2、指名听写重点词语,规范字形。

3、根据意思猜词语,理解重点词语意思。

侍弄:经营照管。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诀别:多指不再相见的分别。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嗦,唠叨。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事情而特别高兴。

二、内容梳理,感知“母爱”的具体表现。

1、那个秋天,“我”的生活出现了什么变故?这场变故让“我”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习过程:学生思考、作答小结:双腿瘫痪;暴怒无常2、面对“我”的暴怒和悲观,母亲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找出文中对母亲的具体描写的语句,说一说你对母爱的理解。

学习过程:找出相关的句子,批注对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母爱的具体体现。

示例: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母爱是“理解”。

学生展示所找到和批注的句子,并交流对于母爱的理解。

三、重点问题解读1、作者多次在文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何用意?学习过程:学生从文中标注,展示交流。

母亲带“我”看花,是想唤起“我”生存的欲望。

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

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

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菊花在“我”眼里五彩缤纷,泼泼洒洒,也是在告诉读者“我”的人生态度发生了转变。

2、课文中反复出现“好好儿活”这个关键语句,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好好儿活”,一句朴素至极的话语,寄托着母亲对儿子最纯粹的爱与期望,她是在恳求儿子坚强起来,珍惜生命。

3、细读本文,你能体会到作者在写作此文时是怎样的心情吗?学习过程:学生思考、作答老师小结:悔恨、悲痛、怀念四、主旨探究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05[教学设计]秋天的怀念(第2课时)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05[教学设计]秋天的怀念(第2课时)

第5课秋天的怀念(第2课时)教学目标1.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自己的悔恨与愧疚,对于生存困境中“好好儿活”的领悟。

2.学习课文抓住细节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

3.感悟平凡、无私的母爱和生命的意义,激发感恩的情怀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自己的悔恨与愧疚,对于生存困境中“好好儿活”的领悟。

2.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本文唤起了你对母爱和生命的哪些感悟?教学难点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自己的悔恨与愧疚,对于生存困境中“好好儿活”的领悟。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课件中的歌词选段,让学生感受歌曲中对妈妈的思念。

引导学生联想本文作者在其母亲去世后,他的怀念之情。

新知探究一、知识回顾【活动内容】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说说母亲提出带“我”看花的原因。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出母亲为了让“我”“好好儿活”付出的爱和关心,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做铺垫。

二、文本研读【活动内容】分段朗读课文,找出各段的细节描写,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师指导学生从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描写入手,并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再根据课件中出示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展开讨论交流,教师加以点拨。

1.朗读课文第1段,如何理解母亲“悄悄”“偷偷”的一系列行为?2.用低沉的语气朗读第2段,说说本段交代母亲的病情,有什么作用。

3.再读第3段,思考问题。

(1)怎样理解母亲挡在窗前的行为?(2)怎样理解母亲“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3)为什么“我”答应去看花,母亲竟喜出望外、坐立不安,“我”责备她“烦不烦”,她却笑了?4.用沉重、缓慢的语气朗读第4~6段,说说母亲“一生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

5.文章尾段对菊花的描写有何作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细节,从细节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探究【活动内容】出示课件问题:从全文看,作者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推选个别学生加以概括总结。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5课秋天的怀念第一二课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5课秋天的怀念第一二课时
3.思维发展:通过分析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独立思考、合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文化理解:让学生在了解史铁生作品背景的基础上,感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亲情、生命的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
5.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家人、珍惜亲情的态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核心素养目标与新课标要求相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秋天的怀念》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在某个特别的时候,特别想念一个人?”(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作者在秋天怀念母亲的情感。
总的来说,今天的课堂教学有成功的地方,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加强对修辞手法的讲解和练习,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这一写作技巧。
2.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是那些较为内向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3.设计更多富有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们在课后能够继续巩固所学,提高写作水平。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中表达情感的基本方法。情感表达是通过文字描述、修辞手法等来传达内心的感受。它是文学作品的灵魂,能够触动读者的心弦。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如何通过描述母亲照顾自己的细节,以及秋天景物的变化来传达怀念之情。这个案例展示了情感表达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心情。
3.课文分析:分析课文的结构、写作手法,如对比、排比、设问等,以及这些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4.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敬爱、怀念之情,学会珍惜亲情,感悟生命的意义。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 5课《秋天的怀念》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 5课《秋天的怀念》教案

5.秋天的怀念【教学目标】1、在语言的品读中,概括母亲的品质。

2、在对人物行为的解读中,理解儿子的内心世界以及母亲的深爱之情。

3、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好好儿活”的思考。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在对人物行为的解读中,理解儿子的内心世界以及母亲的深爱之情。

教学难点: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好好儿活”的思考。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有人说,读史铁生的作品,不同读者可以有不同的感受:机智者读到了从容,富贵者读到了博爱,贫贱者读到了高贵,浮躁者读到了安宁,平庸者读到了智慧。

那么,《秋天的怀念》一文又给你怎样的感受呢,大家又分别能从中读到什么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大家能收获各自独特的体会。

难点: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好好儿活”的思考。

教学过程:二、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2010),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代表作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务虚记》等。

1972年,21岁的他因病瘫痪,从此永远坐上了轮椅。

他写的《我与地坛》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最优秀的散文之一。

2002年,他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是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三、正音:瘫痪憔悴捶打侍弄仿膳诀别整宿四、自学一:朗读课文,感知内容自学提示: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段落(3分钟)。

2、用一个词或几个字在书上写出你读完文章后的感受。

3、完成后亮绿牌进入知者加速知者加速:深入思考,针对本文提出一个你认为最值得探究的问题。

五、课文标题是“秋天的怀念”,请问:文中怀念的是谁?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文中几次写到北海看花?第二课时一、自学二:品读课文,领悟主旨找出文中描写母亲的句子,体会伟大的母爱。

自学提示:1、寻找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圈画并批注理由。

【可以从人物描写的句子(如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重点字词的理解等入手。

】答题格式:从课文第段的描写中我体会到了母亲的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天的怀念》精品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结尾的内蕴,反思生活,体悟生命的意义。

2. 探究本文独特的表现手法,体悟作者深挚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诵读课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
二、诵读结尾,理解主题(读“秋菊”)
思考一:
1. 如何理解文章结尾作者对北海菊花的描写?
2. 联系前文,你对“好好儿活”有了怎样的体悟?
小结:怎样活?好好儿活!这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期待:无论遇到怎样的厄运,都要活着,而且要好好儿地活着,要活得坚强,活出尊严,活出自我生命的个性与精彩,找到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路。

北海的菊花无论“淡雅”“高洁”,还是“热烈而深沉”,都是“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这象征着母亲的期望。

史铁生领悟到了母亲的期望,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幸福的路。

助读资料四: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且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

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的授奖词
设计意图:理解秋菊的象征意义,是把握本文主旨的关键。

这是本课的高潮,作者读懂母亲的“好好儿活”,并真正“好好儿活”是对母亲最好的回报。

思考二:
有人认为文章的标题可以改为“母亲”,你觉得呢?
提示:通读全文,理解“秋天的怀念”的表层义与深层义,体会作者复杂的
情感。

三、小组合作,探究写法
结合课后“思考探究二”,总结本文的写法,写一篇短文。

除了细节描写的力量,还可以写一写自己的发现。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写短文的方式”总结本文的写法,鼓励学生独特的发现,有助于七年级的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的习惯。

四、改文演读,总结全课
学习活动一:
师读第一小节,将“母亲”“她”第三人称改为第二人称“你”;学生先闭着眼睛听,感受“冷静的叙述,细节性的描写中饱含深情”的魅力。

齐读最后一小节。

学习活动二:
师读第二、第四、第五小节,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创造氛围,让学生在听读中感受真情。

五、作业布置
推荐阅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并写出不少于600字的读后感。

设计意图: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加大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

学习写作读后感是真阅读的有效抓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