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21课 女娲造人》同步精讲精练2(含答案)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女娲造人》同步练习(附解析)

专题21《女娲造人》同步练习1. 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女娲(wō) 寂寞(mò) 蓬勃(péng) 莽莽(máng)B. 澄澈(dèng) 崛起(jué) 掺和(cān) 揉团(róu)C. 气概(kài) 幽光(yōu) 藤条(téng) 不堪(kān)D. 溅落(jiàn) 挥洒(sǎ) 泥潭(tán) 省事(shěng)【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在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
A项应为女娲(wā),莽莽(mǎng);B项应为澄澈(chéng),掺和(chān) ;C项应为气概(gài)。
2.下列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B. 接着一阵兴高彩烈地跳跃和欢呼.C. 看起来似乎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的气慨.D. 她工作了许久,还没有达到她的意愿,而她本人已经疲倦不湛了.【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规范常用汉字的能力。
书写汉字时,要注意形近字的写法,对常见的、易写错的多音多义字应重点关注。
A正确;B有误,兴高彩烈-兴高采烈;C有误,气慨-气概;D有误,疲倦不湛-疲倦不堪。
据此,答案为A。
3. 选择恰当的动词填入下面文段中的横线上。
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
她从崖壁上_____下一条枯藤,_____入一个泥潭里,_____混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上这么一_____,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_____成的小人儿一般无二。
“妈妈,妈妈”的喊声,震响在周围。
①捏②搅③伸④挥洒⑤拉【答案】(1). ⑤ (2). ③ (3). ② (4). ④ (5). ①【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以及选词填空的能力。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1课《女娲造人》阅读理解题(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1课《女娲造人》阅读理解题(含解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1课《女娲造人》阅读理解题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盘古开天辟地(节选)①天和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要合拢,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的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
②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子也每天增长一丈。
这样,又过了十万八千年,天升得极高了,地变得极厚了,盘古的身子也长得极长了。
③盘古的身子究竟有多长呢?推算的结果,说是有九万里那么长。
这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长柱子似的,撑在天和地的当中,不让它们有重归于黑暗混沌的机会。
④他孤独地站在那里,做这种撑天拄地的辛苦工作,又不知道经过了多少年。
到后来,天和地的构造似乎已经逐渐成形了,他不必再担心它们会合拢了,他实在也需要休息休息,终于,他倒下来死去了。
⑤就在这时候,他周身突然起了变化:他口里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他的声音变成了轰隆隆的雷霆,他的一只眼睛变成了太阳,另一只眼睛变成了月亮,他的手足和身躯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变成了江河,他的筋脉变成了道路,他的肌肉变成了田土,他的头发变成了天上的星星,他浑身的汗毛变成了花草树木,他的牙齿、骨头、骨髓等,也都变成了闪光的金属、坚硬的石头、圆亮的珍珠和温润的宝石,他身上出的汗也变成了雨露和甘霖。
总之一句话:这“垂死化身"的盘古,就用了他的整个身体来使这新诞生的世界变得丰富而美丽。
(1)第④段中“孤独”“辛苦"“又不知道经过了多少年”“他实在也需要休息休息"这些词句表现了盘古的什么精神?结合选文,对盘古的形象进行评价。
___(2)结合选文说说是什么“使这新诞生的世界变得丰富而美丽”。
___(3)概括第⑤段的主要内容。
___(4)创世造人的美丽故事,让我们体会到神话的神奇。
你能说出神话的一些特点吗?___(5)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上古的神话传说,都是当时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创作,在有文字以前,已经广泛地流传于民间。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 女娲造人》同步精讲精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21课女娲造人》同步精讲精练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考试须知: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1 . 下面字形全对的一项是()(2分)A.寒噤愧怍击磐巧妙绝论B.尴尬蹒跚噩耗穷困缭倒C.吊唁帷幕唏嘘微不足道D.骷髅狼藉杀戳张皇失措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卖厨刀刘明(1)早晨有雾,淡淡的。
(2)桐庐镇优雅的轮廓,在薄纱般的晨雾中显露出来。
奔流不息的富春江和天目溪交叉着从镇前的岩石下缓缓流过,背后是若隐若现的青山翠岭。
远远望去,水傍青山,雾缭古城,宛如一张鲜嫩碧绿的荷叶,托着颗晶莹闪烁的珠露。
(3)正是起早赶露水集的时候。
来赶年前最后一个集市的乡民们,肩上挑着柴禾,手里提着鸡婆、绳头串着蘑菇,盆里盛着活鱼,从四面八方涌入这个小镇。
(4)桐庐镇仅有的这条直街上热闹起来了,热闹得就像一锅正在滚动着的粥。
卖韭菜的放开嗓子直着吼叫:“多水嫩的韭菜,六角八一斤,便宜过草!”卖金针木耳的吆喝起来顿挫抑扬,如同唱戏文一般:“黄针——木耳,蘑菇——生姜!”卖藤条锅刷的吆喝声很有些特别,前声十二分地拖长,而到后半部分却喊得出奇的短:“卖藤——条!”卖葱煎包子的把平底锅沿敲得梆梆响;卖鸡的鼓圆腮帮吹开鸡婆的尾毛,两指捺着滚圆的鸡屁股直伸到买主的鼻尖,正和买主作激烈持久的讨价还价。
人们仿佛不是来赶集,而是来比声音的。
(5)唯有市场西边的一根电线杆子下,一个穿黑袄的汉子一声不响地蹲着,跟前放着二十多把厨刀。
汉子抬起胡子拉碴的脸朝喧闹的人群望了一眼,从他兜里摸出一块砚台大小的铁块和一团筷子粗的铁丝放在地下,捡起一把厨刀,低下头,“咔咔咔”砍起铁丝来了。
(6)“是在变戏法儿吗?”外圈的人只想往里面挤。
(7)“他怎么不说话?”里圈的人直纳闷。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同步练习(含答案)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荷叶·母亲》的作者冰心是著名女作家,其作品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她的诗集《繁星》《春水》是在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
B.《西游记》中,孙悟空面对妖怪有时也会遇到麻烦。
例如青牛怪有一个白森森的“金刚琢”,能把金箍棒一股脑儿套去,让孙悟空不得不另行设法。
C.古代有许多表示敬称的特定字词,例如“惠”用于与对方有关的行为动作,如“惠存”“惠赠”;“贵”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事物,如“贵干”“贵庚”。
D.《女娲造人》是一篇神话,这个故事是汉民族先祖对人类起源的神奇想象。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祝愿大家都有一颗慷慨的心,和别人分享。
给自己带来幸福。
B.“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二分地满意!”C.《女娲造人》选自《神话故事新编》。
D.你喜欢课外阅读吗,在你的平日生活中,阅读占有怎样的位置?3.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天地开辟.以后,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着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寂.寞。
A.bìmǎng zhēn jíB.pìmǎng zhēn jìC.pìmáng zhèn jìD.bìmáng zhèn jí4.下列词语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捏了一些同自己相仿..的“泥娃娃”。
相仿:大致相同,相差不多B.盘古开辟..了天地。
开辟:建立,创立C.捏累了,就索性..用树枝蘸满泥巴在地上甩来甩去。
索性:干脆。
D.女娲又把男人和女人相配,让他们繁衍..子孙。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在考场上千万别慌,”老师再三对我们说:“做题前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答题要完整。
”B.荠菜味辛甘,具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祛病养生之功效。
21课 《女娲造人》同步练习(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同步训练姓名:班级:等级: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女娲.(wā)澄.澈(dèng)揉.团(ruó)荒.凉(huāng)B.莽.莽(mǎng)掺.和(cān)幽.光(yōu)藤.条(téng)C.寂.寞(jì)不堪.(kān)绵.延(mián)挥洒.(sǎ)D.踪.迹(zōng)浑.黄(hún)溅.落(jiān)灵敏.(mǐn)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篷勃气慨泥潭非凡B.绝妙疲倦搅混枯腾C.澄澈绵延难题布满D.担负泥桨省事莽莽榛榛3.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
(宽阔无边的样子)B.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
(兴致高,情绪热烈)C.她工作了许久,还没有达到她的志愿,而她本人已经疲倦不堪....了。
(形容非常疲乏,过度劳累)D.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
(延续不断)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人类出现在大地上,给大地增添了生机。
女娲见到她亲手造出来的这些孩子,眉.开眼笑...,再也不觉得孤独、寂寞了。
B.为把“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王书记灵机一动....,亲自到特困户李大爷家走访。
C.一方面,孙悟空神通广大....,知人所不知,能人所不能,成为“齐天大圣”;另一方面,他不失猴子的本性,可爱又可亲,是真正的“美猴王”。
D.大雪纷纷扬扬地下了一夜,屋顶上、路面上、操场上,覆盖着厚厚的白雪,同学们都走出教室,兴高采烈....地玩起了打雪仗。
5.依次填入文段方框处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走呀走的,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
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的生物来加入到世间呢?A.,。
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课时练第21课《女娲造人》02(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1.女娲造人》课时练一、单选题1.下列对文章《女娲造人》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这篇神话赞扬了人的可贵的灵气。
B. 这篇神话赞颂了人的无穷的创造力。
C. 这篇神话反映了古代的人们对于人类由来的原始观念。
D. 这篇神话运用奇妙的想象,科学地解释了人类的起源。
2.下面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女娲(guō)寂寞(mó)蓬(péng)勃莽(máng)莽B. 澄(dèng)澈崛(jué)起掺(cān)合揉(ròu)团C. 气概(gài)幽(yōu)光藤(téng)条不堪(kàn)D. 溅(jiàn)落挥洒(sǎ)泥潭(tán)省(shěng)事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在考场上千万别慌,”老师再三对我们说:“做题前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答题要完整。
”B. 荠菜味辛甘,具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祛病养生之功效。
C. 我不知道成语“世外桃源”出自哪部著作?D. 创造,是人类智慧高度发展的结晶;创造,也是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
4.对下列病句的修改,错误的一项是()A. 小明变化了早晨睡懒觉的习惯。
(把“变化”改为“改变”)B. 通过第六次铁路大提速,使我国铁路运输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通过”和“使”任删其一)C. 我一进教室,看到的第一眼是一幅很大的地图。
(把“一幅”和“很大的”调换位置)D. 我们一定要吸取这类事故的教训,避免校园踩踏事故不再发生。
(删去“不”)5.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和重音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 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了,可是/单单/没有人类。
B. 这世间,无论怎样说吧,总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C. 藤条一挥,就有/好些活人出现,不久,大地上/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21课 女娲造人》同步精讲精练2(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21课女娲造人》一、选择题1.下列成语意思与成语对应错误的一项是()A. 草木丛生的样子──莽莽榛榛B. 形容非常疲乏──疲倦不堪C. 形容本领高超,无所不能──无所事事D. 指心灵手巧,突然想出办法或注意──灵机一动2.下列神话人物都源于中国的是()A. 伏羲女娲嫦娥B. 宙斯赫拉雅典娜C. 潘多拉普罗米修斯丘比特D. 夸父阿波罗亚当3.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篇神话赞扬了人的可贵的灵气B. 这篇神话赞扬了人的无穷的创造力C. 这篇神话反映了古代的人们对于人类由来的原始想象D. 这篇神话运用奇妙的想象,科学地解释了人类的起源.4.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发掘,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举世闻名的古人类遗址,2011年7月,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开始迁建。
建成后的新馆,面积是旧馆的8倍。
走进博物馆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巨大的雕塑,“北京人”右手持木棍,肩上扛着猎物,身体直立着行走,①地还原了“北京人”狩猎归来的场景。
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用来收藏、保护和研究②。
根据语意,分别在横线①②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①栩栩如生②周口店遗址历年来的考古发掘物B. ①巧妙绝伦②周口店历年来的考古遗址发掘物C. ①巧妙绝伦[来源:②周口店遗址历年来的考古发掘物D. ①栩栩如生②周口店历年来的考古遗址发掘物5.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①花草树木枯萎,鱼鸟虫兽死亡,人类自然也就无法生存了。
②恐怕到了那个时候,地球的最后一滴水就是人类的眼泪。
③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水是万物生长的根基。
④如若有一天,地球的水枯竭了,那么人间就会变成地狱。
⑤正是有了水的滋润,一切生物才能如此欣欣向荣,如此生机勃勃。
A. ④③⑤①②B. ③④②①⑤C. ③⑤④①②D. ④①②⑤③二、语言表达6.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1)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的生物来加入到世间呢?______(2)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样的小东西。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课练及答案第21课《女娲造人》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课练及答案第21课《女娲造人》课时训练一、基础知识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女wā()澄chè()jué()起chān()合泥niē()mián()延2.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A.草木丛生的样子。
()B.形容本领十分高强或解决问题的途径多。
()C.形容非常愉快、高兴的神情。
()D.指事前没有准备,临时想出办法。
()3.文中方框处依次应填的标点符号是()走呀走的,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
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A.,—— B.,——C.,: D.,:4.女娲造人的目的是()A.女娲想让人类叫她“妈妈”。
B.女娲想让世间不再荒凉寂寞,想叫天地间更加生气蓬勃。
C.女娲闲着没事,用泥捏自己的形象消磨时光。
D.女娲想造出人来管理宇宙。
二、迁移过关女娲造人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传说是人面蛇身,创造了人类)抟(tuán,把某种东西揉成圆形)黄土作人。
剧务(工作剧烈繁重),力不暇供(用上所有的力量还来不及供应),乃引(牵,拉)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縆(gēng,粗绳索)人也。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有删改)5.用白话文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縆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本文记载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课文在这则神话故事的基础上,通过大胆合理的想象,丰富补充了哪些内容课时训练答案一、1.娲澈掘掺捏绵2.A.莽莽榛榛 B.神通广大 C.兴高采烈 D.灵机一动3.D4.B二、5.所以富贵之人是用黄土做的;贫贱的人,是用泥绳形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21课女娲造人》一、选择题1.下列成语意思与成语对应错误的一项是()A. 草木丛生的样子──莽莽榛榛B. 形容非常疲乏──疲倦不堪C. 形容本领高超,无所不能──无所事事D. 指心灵手巧,突然想出办法或注意──灵机一动2.下列神话人物都源于中国的是()A. 伏羲女娲嫦娥B. 宙斯赫拉雅典娜C. 潘多拉普罗米修斯丘比特D. 夸父阿波罗亚当3.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篇神话赞扬了人的可贵的灵气B. 这篇神话赞扬了人的无穷的创造力C. 这篇神话反映了古代的人们对于人类由来的原始想象D. 这篇神话运用奇妙的想象,科学地解释了人类的起源.4.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发掘,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举世闻名的古人类遗址,2011年7月,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开始迁建。
建成后的新馆,面积是旧馆的8倍。
走进博物馆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巨大的雕塑,“北京人”右手持木棍,肩上扛着猎物,身体直立着行走,①地还原了“北京人”狩猎归来的场景。
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用来收藏、保护和研究②。
根据语意,分别在横线①②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①栩栩如生②周口店遗址历年来的考古发掘物B. ①巧妙绝伦②周口店历年来的考古遗址发掘物C. ①巧妙绝伦[来源:②周口店遗址历年来的考古发掘物D. ①栩栩如生②周口店历年来的考古遗址发掘物5.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①花草树木枯萎,鱼鸟虫兽死亡,人类自然也就无法生存了。
②恐怕到了那个时候,地球的最后一滴水就是人类的眼泪。
③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水是万物生长的根基。
④如若有一天,地球的水枯竭了,那么人间就会变成地狱。
⑤正是有了水的滋润,一切生物才能如此欣欣向荣,如此生机勃勃。
A. ④③⑤①②B. ③④②①⑤C. ③⑤④①②D. ④①②⑤③二、语言表达6.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1)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的生物来加入到世间呢?______(2)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样的小东西。
______(3)女娲……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______。
7.搜集古代的神话故事,复述故事内容,并把故事的名称写在下面。
三、其他8.给下列词中画线的字注音。
开辟______ 女娲______ 莽莽榛榛______澄澈______ 掘起______ 生气蓬勃______气概______ 搅混______ 疲倦不堪______9.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作女娲。
据说,她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
______(2)近日,我区青春联盟的志愿者来到敬老院,为老人包饺子,乐得老人们眉开..眼笑..。
______(3)人生路上,人人都有高低起落时,有时,一句简单的问候,也足以让疲惫不...堪.的人感到温暖。
______。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1)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到地面,马上就.活了起来,并且一开口就喊:“妈妈!”(2)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
四、现代文阅读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女娲补天女娲创造了人类之后,许多年来平静无事,人类一直过着快乐的日子。
不料有一天,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不知道为了什么事,忽然打起仗来了。
这一仗打得非常激烈,从天上一直打到人间。
战争的结果是火神胜利了,水神失败了。
失败的水神共工,又羞又恼,觉得再也没有脸面活在世间了,就一头向不周山撞去。
这一撞不打紧,他自己倒没有撞死,却闯出了天大的祸事。
原来那不周山本来是矗立在西北的一根擎天的柱子,经共工这么一撞,擎天的柱子被撞断了,大地的一角也被撞坏了,世界因此发生了一场可怕的大灾难。
看吧,半边天空崩塌下来,天上露出了大窟窿,地面上也破裂成了纵一道横一道黑黝黝的深坑。
山林烧起了熊熊大火,洪水从地底喷涌而来,波浪滔天,使大地成了海洋。
同时,从燃着大火的山林里又窜出各种恶鸟猛兽,到处害人,人们已经无法生存下去了。
女娲看见她的孩子们受到这么可怕的大灾难,痛心极了,她没法处罚那个捣乱的共工,只得辛辛苦苦地修补残破的天地。
补天这工作真是巨大而艰难呀!可是人类的母亲女娲,为了她心爱的孩子们,一点也不怕艰难和困苦,独自勇敢担负起了这个重担。
她先在大江大河里挑选了许多五色石子,架起一把火,把这些石子熔炼成胶糊状的液体,再拿这些胶糊状的液体去把天上一个个窟窿都填补好。
她怕补好的天空再崩塌,便又杀了一只大乌龟,斩下它的四只脚,立在大地的四方,代替天柱,把天空像帐篷似的撑起来。
柱子很结实,天再没有崩塌下去的危险了。
那时,地上有一条凶恶的黑龙在作怪,女娲便去杀了这条黑龙,同时又赶走各种恶鸟猛兽,使人类不再受禽兽的伤害。
剩下来的只有洪水的祸患没有平息,女娲又把河边的芦草烧成灰,堆积起来,堵住了洪水。
这时候,大地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依着顺序循环,去了又来,该热就热,该冷就冷,一点也不出乱子,人类又能快乐地生活了。
(1)这篇文章的体裁是______。
(2)天是被谁弄破的?他为什么要撞天?(3)女娲是怎样补天的?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4)选文所写的内容是真实的吗?它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什么愿望?答案和解析【答案】1. C2. A3. D4. A5. C6. 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7. 本题考查学生的语文积累.根据题目的要求,举出一个神话故事,然后复述故事内容即可.语意清晰,语序合理,不设统一答案.答案: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夸父逐日、撞断天柱的共工、猛志常在的刑天、精卫填海、铜头铁额的蚩尤、伏羲发明八卦、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精卫填海的故事内容:这个神话故事写炎帝(传说中的神农氏)的小女儿被海水淹死后,化为精卫鸟,常衔木石,投到海里,一心要把东海填平的故事.8. pì;wā;mǎng zhēn;chè;jué;péng;gài;hún;kān9. 形容本领高超,无所不能.;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形容非常疲劳,几乎超出人的承受能力.10. 此题,可结合具体语境的理解辨析,思考如去掉加点词,句意会有哪些变化,然后解答.(1)“刚一”与“就”呼应搭配,表示两件事是紧接着发生的,说明人类生命力旺盛,生长迅速,若删去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了.(2)“赶紧”写女娲做事毫不拖延,表明女娲造人心切,塑造了一个勤劳热情的人类母亲形象,若删去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了.答案:(1)不能删去.“刚一”与“就”呼应搭配,表示两件事是紧接着发生的,说明人类生命力旺盛,生长迅速,若删去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了.(2)不能删去.“赶紧”写女娲毫不拖延,表明女娲造人心切,塑造了一个勤劳热情的人类母亲形象,若删去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了.11. 神话【解析】1. A.正确.B.正确.C.有误,正确的应为:形容本领高超,无所不能──神通广大.D.正确.故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成语的使用是考查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一个重要题型.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的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运用是否恰当.要做好该类题,平时的积累是离不开的.在出题时尤其是词义正确,而感情色彩不合乎题意的更应该注意.2. A.“伏羲、女娲、嫦娥”都出自中国;B.三个是古希腊神;C.前两个是古希腊神,“丘比特”是罗马神;D.“夸父”是我国古代神话中的神,“阿波罗”是希腊神,“亚当”是圣经中的欧洲之神.故选:A.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把握.注意所提示的人物的国籍,平时要多积累.3. 《女娲造人》是一篇神话故事,文中联想和想象运用,讲述了女娲造人的过程,并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本文不是对人类起源的科学解释,而是在生产力极地的情况下,人类对起源的神话传说.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对于人类起源所做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故此ABC准确,写出了人的创造力,及古代人们对人类起源的最初的想象.D有误,不是科学的解释.答案:D此题考查的知识点内容的理解.阅读文段可知,文章的体裁是神话故事,结合神话的特点即可进行判断.4. 文段中第①空应填“栩栩如生”,形容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巧妙绝伦”指精巧奇妙到了极点,其修饰的对象不能是具体的事物.第②空中“周口店遗址”应为一个整体,遗址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场景,如将“考古遗址”作为整体,遗址就成了考古之后遗留的场景,明显不符合语境.答案:A此题考查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包括,语言表达适合形式的特点和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身份,符合特定的场合,再就是要有分寸感,会用谦敬词.此题作答,可结合语境的理解辨析选项是否符合.5. 通读语段,可以看出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的③是总起句,强调了水的重要性,应放第一位,排除AD;然后是有水是怎样⑤和无水的后果④①②;故选C。
该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
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做该题时,要先了解文段的内容,找出写作的顺序,并弄清楚句子之间的关系,方可得出答案。
6. (1)心理描写,“她忽然灵机一动”,描写了女娲的心理活动;(2)动作描写,“掘”“掺”“揉”等动词,准确的写出了女娲造人的过程;(3)神态描写,“满心欢喜”“眉开眼笑”,生动形象的描写了女娲的神态.答案答案:(1)心理描写(2)动作描写(3)神态描写人物形象是文章的灵魂,是构成文章吸引人的重要因素.而要成功地塑造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人物的刻画,它是展现性格的重要方法,人物性格在作者的笔下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是需要作者精心刻画加以渲染的,并力求使人物更加深入人心,跃然纸上.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可分为五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这五种人物描写的方法对塑造人物性格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物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总结:1、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作用在于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2、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作用在于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在人物描写中有重要地位.)3、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里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5、环境描写A、自然环境描写: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推动情节发展.作用是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点明时令、地点;表现人物关系;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B、社会环境描写:从狭义上讲,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预示人物命运;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分、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6、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作用是丰富人物形象、使人物描写有血有肉有灵魂.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7. 本题考查学生的语文积累.神话故事是民间文学的一种.远古时代人民的集体口头创作.包括神鬼的故事和神(鬼)化的英雄传说.其产生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它是一种精神寄托、人类的向往和宗教的实化展现,对后世的文学艺术有深远的影响.8. 答案:pì、wā、mǎng、zhēn,chè、jué、péng,gài、hún、kān.本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辩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和运用.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理解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9. 答案:(1)形容本领高超,无所不能.(2)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3)形容非常疲劳,几乎超出人的承受能力.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学生要明确成语的意思及用法,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成语使用的正确与否.成语在句中要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要和句子所表达的感情色彩相一致.做好本题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认真阅读,多积累课文中以及课外的成语和意思,学会恰当的使用.10. 此题考查字词含义,解答此题,要结合平时积累,注意不写错别字.此题作答,可结合具体语境的理解辨析.11. (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从体裁来看,这是一篇神话.(2)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通读文本内容,在第二至四段中可找到答案,天是水神共工弄破的,因为他和火神祝融打仗,被打败后觉得再也没有脸面活在世上,就一头撞向作为撑天的不周山,因此天就破了.(3)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整合.文段中有对女娲补天过程的描述,找出后用原句作答或是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都可以.文中描述的句子是:“她先在大江大河里挑选了许多五色石子,架起一把火,把这些石子熔炼成胶糊状的液体,再拿这些胶糊状的液体去把天上一个个窟窿都填补好.”(4)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本文的文体.本文为创世神话,神话是民间文学的一种.远古时代人民的集体口头创作,包括神鬼的故事和神(鬼)化的英雄传说.其产生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它是一种精神寄托、人类的向往和宗教的实化展现,对后世的文学艺术有深远的影响.根据这一文体知识可知本文的内容是不真实的,它主要反映了古代人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答案:(1)神话(2)水神共工.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仗,水神被打败了,他又羞又恼,觉得再也没有脸面活在世上,就一头撞向不周山,把天给撞破了.(3)“她先在大江大河里挑选了许多五色石子,架起一把火,把这些石子熔炼成胶糊状的液体,再拿这些胶糊状的液体去把天上一个个窟窿都填补好.”(4)不是真实的.它反映了古代人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记述了女娲补天的故事.故事从女娲创造了人类开始,因为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之间的争斗,共工将撑天的不周山撞倒,导致天斜地歪,女娲看到这种情况,不辞辛苦地补天,并斩杀大龟,用其四足撑天,终天让大地恢复了生机,人类又过上了快乐的生活.筛选信息答题技巧: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①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补充、筛选、提取所需要的信息;②合理地概括信息;③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