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解说词解析
最新兵马俑导游词讲解5篇.doc

最新兵马俑导游词讲解5篇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
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坑里有8000多个兵马俑,四面有斜坡门道。
下面是小编搜集的最新兵马俑导游词讲解5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最新兵马俑导游词讲解(1)大家好,我是导游,自行把垃圾带走。
这是世界遗产。
如若弄坏,后果自负。
接下来我为大家介绍兵马俑的具体位置。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坐落在距西安37千米的临潼县城东,南倚骊山,北临渭水,气势宏伟,是全国重点的文物保护单位。
大家可以看到 1974年,在秦始皇帝陵东发现三个大型陪葬的兵马俑坑,并相继进行发掘和建馆保护。
三个坑成品字形,总面积22780平方米,坑内置放与真人马一般大小的陶俑陶马共约7400余件。
三个坑分别定名为一、二、三号兵马俑坑。
一号坑最大,坑深5米,面积14260平方米,坑内有6000余陶人陶马,井然有序地排列成环形方阵。
坑东端有三列横排武士俑,手执弓弩类远射兵器,似为前锋,其后是6000铠甲俑组成的主体,手执矛、戈戟等长兵器,同35乘驷马战车在11个过洞里排列成38路纵队。
南北两翼的后卫。
二号兵马俑坑平面呈曲尺形,面积6000平方米,是一坐西朝东,由骑兵、步兵、弩兵和战车混合编组的大型军阵。
大致可分为弩兵俑方阵,驷马战车方阵,车步、骑兵俑混合长方阵,骑兵俑方阵四个相对独立的单元。
共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0多辆,并有大量金属兵器。
三号兵马俑坑平面呈凹字形,面积约520平方米,它与一、二号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似为统师三军的指挥部,出土68个陶俑和4 马1 车。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上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军事博物馆。
俑阵经发掘对外开放后便轰动世界。
1978年,前法国总理希拉克参观后说:"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
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国。
"从此秦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兵马俑多用陶冶结合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是先烧后接,有的是先接再烧。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导游词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导游词欢迎大家来到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我将为大家介绍兵马俑的历史背景、发现过程以及各个兵马俑的特点和意义。
请大家跟随我,一同领略这个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兵马俑的历史背景。
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中包括建造秦朝的皇家陵墓。
而兵马俑就是秦始皇陵的守卫者。
兵马俑是秦朝时期的陶制品,它们模仿了秦朝的军队,数量众多,种类繁多,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古代军事博物馆。
接下来,让我们了解一下兵马俑的发现过程。
1974年,当地农民在打井时,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兵马俑坑。
这个发现震惊了整个世界,因为这是一个古代文明的巨大遗产。
从那以后,发掘工作一直在进行。
现在,兵马俑博物馆已经成为陕西省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兵马俑的特点和意义。
兵马俑分为三个坑,分别是一号坑、二号坑和三号坑。
一号坑是最大的一个坑,里面有数千个兵马俑,可以看做是秦始皇的军队。
二号坑是一个阵型复杂的坑,有不同的武器和装备,展示了秦朝军队的不同兵种和作战技巧。
三号坑是一个高级指挥所,里面有武器、工具和交通设施,显示出秦朝军队的高度组织性。
兵马俑的制作过程非常讲究,每个兵马俑都是按照真实人的尺寸比例制作的,而且表情、服饰和发型也都非常细致。
这些兵马俑的制作工艺非常高超,代表了古代中国陶器工艺的巅峰水平。
兵马俑的发现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了解秦朝军事制度和军事技术的宝贵资料,也让我们对古代军事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看兵马俑的文化意义。
兵马俑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古代陶器艺术的杰作。
它们展示了中国古代军事实力和军事文化的辉煌成就。
兵马俑也是中国古代陵墓制度的体现,它们承载着秦始皇的意志和统治思想。
因此,兵马俑博物馆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
在结束之前,我要再次感谢大家选择兵马俑博物馆作为您的旅行目的地。
希望通过这次参观,您对兵马俑的历史、发现过程、特点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秦兵马俑博物馆讲解词修订分析

秦兵马俑博物馆讲解词(修订版)秦兵马俑博物馆讲解词(修订版)【秦始皇】在古城西安以东35公里的骊山脚下,埋葬着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封建皇帝一一秦始皇。
他生于公元前259年,死于公元前210年。
13岁时继承王位,公元前238年,22岁的秦王在都城咸阳举行了加冕礼,开始亲自掌握国家大权。
从公元前236年到前221年的十五年间,先后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个诸侯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一一秦帝国。
从统一的第二年起,秦始皇开始大规模的巡游天下。
公元前210年7月,在第五次巡游途中,突然暴病死于河北沙丘,终年50岁,同年九月,他的尸体被葬入骊山陵墓中。
秦始皇陵园的面积约56.25平方公里,根据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他的陵园应该是按照两千多年前秦朝宫城格局建造。
秦始皇陵南邻骊山,北邻渭水,其中高高突起的部分就是秦陵封土堆,原高115米,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现在已远没有原先那么高大。
目前,在它周围已发现大型地面建筑遗址十多处,陪葬坑,陪葬墓等各类遗址600多座,出土文物数万余件。
距其东 1.5公里处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兵马俑博物馆,按其先后的发现顺序,我们分别叫其为1, 2,3号坑。
【一号坑】下面我们即将要参观的是兵马俑一号坑,它是1974年3月29日当地农民在打井时偶然发现的。
1976年在一号坑遗址上开始建设占地 1.6万平方米的遗址保护大厅,它呈东西向的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为14260平方米,面积相当于两个足球场大小,是三个俑坑中面积最大的一处。
军阵:根据已修复好的陶俑、陶马密度推算,一号坑全部发掘估计可出土兵马俑6000余件,战车50余乘,是一个战车步兵混合编组的长方形军阵。
秦俑坑的发现真实的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的军阵排列。
一号坑是一种常阵”的布防,由前锋,后卫,侧翼和主体构成。
俑坑的东端有一长廊,站立着三排武士,大都身穿战袍,手持弓弩,是军阵中冲锋陷阵的前锋武士;俑坑的南北两侧和西端,各有一排面外而立的武士,是军阵的两翼和后卫,其作用是为了防止敌人从左右两侧和后边袭击;俑坑的中间是战车和步兵组成的38路纵队,全部面东而立,构成军阵的主体。
关于兵马俑的解说词

关于兵马俑的解说词
兵马俑是我国最著名的古代文物和古代文明遗迹,也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文物之一。
它是中国古代陶瓷和青铜雕塑艺术的精品,是上古文明的象征,是世界文明的精粹。
兵马俑考古发掘起源于1974年,位于西安临潼博物馆,被称为“兵马俑”。
它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以纪念其父秦桧统一六国而修建的一座葬礼陵墓。
兵马俑被认为是当时的最新科技,用以表达秦始皇的威望和权力,严厉提醒后人不要轻易犯法,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兵马俑的整体风格采用了当时流行的秦式雕刻,形象逼真,情景和谐,具有明显的战争气息。
它充分揭示了当时的军事思想和战争策略。
然而,兵马俑的发现,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它本身,还提醒人们要珍惜文化遗产,努力传承和发展文明。
兵马俑代表着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度,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者。
- 1 -。
兵马俑导游解说词

兵马俑导游解说词简介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兵马俑陵园。
在这里,你将会目睹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军事图景,亲身感受中国古代帝国的强大和辉煌。
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这些兵马俑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制作工艺,让大家对中国古代文明有更深入的认识。
请大家跟随我,开始这次奇妙的历史之旅吧!第一部分:历史背景兵马俑始建于公元前210年,是中国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也是中国古代兵器、军事装备的巅峰之作。
在秦朝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帝为巩固统一王朝的地位和威望,下令制作了这座规模宏大的陵墓。
而兵马俑就是其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第二部分:兵马俑的发现兵马俑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974年,当时一位农民在自己田地上挖井时,意外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陶俑。
这个发现引起了世界的轰动,随后考古学家们开始对兵马俑进行大规模的挖掘工作,并陆续发现了数以千计的兵马俑。
第三部分:兵马俑的分布和类型兵马俑陵园分为三个区域:第一坑、第二坑和第三坑。
每个坑内都有大量的兵马俑和马车,规模之大令人惊叹。
其中,第一坑是最大的,也是最先被发现的,主要由步兵兵马俑组成;第二坑规模相对较小,以骑兵和战车为主;第三坑则是将领俑和高级官员俑的集中地。
第四部分:兵马俑的制作工艺兵马俑虽然是陶制品,但它们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精细。
首先,制作师傅先用泥土将兵马俑的外形塑造出来,然后进行细节修饰,最后烧制而成。
每个兵马俑的面部、服装、装备都独一无二,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第五部分:兵马俑的意义和影响兵马俑不仅仅是古代军事图景的具体呈现,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精神的象征。
它们展示了古代中国高度发达的军事制度和雄壮的军队,见证了中国古代帝国的伟大和强盛。
兵马俑的发现也为研究中国古代军事、政治、文化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结束语在这次兵马俑导游解说中,我们一起了解了兵马俑的历史背景、发现过程以及制作工艺。
兵马俑作为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象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秦兵马俑讲解提纲3条

秦兵马俑讲解提纲3条一、秦兵马俑的发现与历史背景秦兵马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
它们是中国古代秦朝时期的陪葬品,用来保护秦始皇的灵魂和统治地位。
秦兵马俑的发现为人们研究秦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统治者,他在位期间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秦始皇下令修建了宏大的陵墓,而兵马俑就是陵墓的一部分。
二、秦兵马俑的规模和制作过程秦兵马俑的规模之大令人难以想象。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兵马俑坑分为三个巨大的坑,分别为一号坑、二号坑和三号坑。
其中一号坑是最大的,面积达到16,000多平方米,里面埋葬着6000多个兵马俑。
制作兵马俑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
首先,工匠们根据实际人体尺寸和特征,制作出木制模型。
然后,根据木制模型制作出泥质模型。
泥质模型制作完成后,再用泥板一片片地套在模型上,最后在泥板上涂上一层薄薄的白色矿物质,使其呈现出兵马俑的真实形象。
三、秦兵马俑的特点和意义秦兵马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首先,它们的制作精细,栩栩如生,根据不同的兵种和军衔,每个兵马俑的面部表情、发型、服饰和武器都有所不同,充分展现了秦朝军队的组织和装备水平。
秦兵马俑是对秦朝军事制度和战争思想的重要见证。
通过研究兵马俑,我们可以了解到秦朝军队的编制、武器、战术等方面的情况,以及秦朝军队的战争思想和作战方式。
秦兵马俑还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劳动分工。
根据兵马俑的服饰和军衔,我们可以看出秦朝社会的等级分明,军队中的各个兵种和军衔有着明确的区分,兵马俑的制作过程也需要大量的工匠和劳动力参与。
秦兵马俑也是对秦始皇统治思想和个人崇拜的体现。
秦始皇在位期间实行了严格的中央集权制度,兵马俑的制作和布置都是为了显示他的威严和权力。
兵马俑的发现也进一步证实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伟业和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总结:秦兵马俑的发现是中国考古史上的重要事件,它们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为人们研究秦朝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秦兵马俑的导游词范文(3篇)

秦兵马俑的导游词范文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许导,今天我带大家来参观秦兵马俑。
秦兵马俑是秦始皇的殉葬品。
为什么说是殉葬品呢?因为在古代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为奴隶主陪葬,这就是殉葬品。
秦兵马俑不仅吸引了我们中国人民,也吸引了更多的外国朋友。
这不,前法国希拉克参观后说:“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
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国。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秦俑的类型吧!将军俑,在坑中数量极少,出土的还不足十件。
其中可分为两类,战袍将军俑和铠甲将军俑,在军队里做指挥,发号施令。
车士,即战车上除驭手,驾车者这类的士兵。
一般车上有两名军士,分别是车左俑和车右俑。
秦兵马俑还有许多类型,比如武士俑、驭手俑……等等,由于时间关系,我也不一一给大家讲述了。
现在是大家自由游览时间,游玩时要注意安全,祝大家玩得开心!秦兵马俑的导游词范文(2)尊敬的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举世闻名的秦兵马俑博物馆!我将为大家带领游览秦兵马俑的奇妙世界。
秦兵马俑是中国历史上的瑰宝,也是世界考古学的伟大发现之一。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秦兵马俑的背景。
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守卫,被称为“八千勇士的陪葬品”。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统一者,他统一了六国后成为了中国的第一个皇帝。
为了在死后享受同样的权力和尊严,秦始皇下令建造了一个宏伟的陵墓,不仅有数万平米的地下宫殿和陵墓,还有一支规模庞大的兵马俑队伍。
接下来,我们将进入一号坑,它是秦兵马俑博物馆最大、最重要的展览厅,也是目前发掘的唯一完整的坑。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近百米长的陪葬坑,这个巨大的地下宫殿用土墙和木框架支撑建造,再用覆盖在墙壁上的泥土保护起来。
整个坑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前面两个大厅是实际的陪葬区域,后面的过墙厅则是连接整个陵墓建筑群的专用通道。
一号坑的主要特点是里面摆放着数百个精确复制的兵马俑,规模宏大而壮观。
这些兵马俑是按照真实人体比例缩小而成,每一个都有独特的面部特征和穿戴装备,他们分布在不同的队伍和军阵中,栩栩如生。
秦兵马俑解说词(通用19篇)

秦兵马俑解说词(通用19篇)秦兵马俑篇1你们好!我是旅行社的导游,我们要去的地方就是秦兵马俑的出土地——西安。
一号坑里,有很多的兵马俑,二号坑里最多的就是战车了。
它们都是秦始皇的陪葬品,由于以前皇帝们死后总是要用活人陪葬的。
有一天,秦始皇手下的一个大臣说:“皇上,您用活人陪葬,天下会对您不满的,还不如让石匠用巨石雕刻一个队伍来给您陪葬,那不更威风吗?”秦始皇应允了,大批的石匠开始了漫长的雕刻时光。
这一位骑在马上身披铠甲的兵马俑,还有那一位手拿长矛的步兵俑……你看,这位高大壮实的将军,是不是很帅呢? 看这几千个兵马俑,个个精神抖擞,真想当年秦始皇统帅的一支南征北战的大军啊!好了,现在你们自由游赏一小时,要好好观赏哦!秦兵马俑解说词篇2你们好!欢迎来西安旅游,这里有震撼人心的秦兵马俑,我是你们的导游。
在进入景区之前,我先向你们介绍一下秦兵马俑。
秦兵马俑共有三千俑坑。
总面积有两万平方米,坑内的兵马俑有八千多个。
一号坑比另外两个坑的兵马俑加到一起的还多,占了约四分之三。
坑内最东端是武士俑,每排七个,每列三十个,共二百一十个。
他们是部队的先锋。
法国总统希拉克曾说:“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国!”现在你们用一个小时的时间来观看,请不要乱扔垃圾,要保护文物。
好了,现在已经过了一小时了。
请你们跟着我前往三号坑。
我现在给你们讲一讲三号坑,三号坑没有统帅。
由于队伍当时直接听皇帝,因此三号坑才没有统帅的。
面积只有五百二十平方米。
好了,一天的行程结束了,请你们回家吧!秦兵马俑解说词篇3各位同学们,你们好,我是一名导游,我将带你们参观秦兵马俑。
它举世无双,是享誉世界的历史文物。
兵马俑规模宏大。
已发掘三个俑坑,总面积近20000平方米,差不多有50个篮球声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八千个。
有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
现在我们正在参观兵马俑,看,那是将军俑,将军俑身材魁梧,头戴歇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真壮观!看那边,武士俑自信满满地站在地上,它们平均身高约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兵马俑博物馆解说词英文译文评析
概论:秦兵马俑博物馆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军事博物馆,经考古工作者连续多年大规模钻探及研究考证,这里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皇帝秦始皇帝之陵园中一处大型从葬坑。
秦兵马俑博物馆被列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佣阵经发掘和对外开放后便轰动了全世界。
法国总统希拉里曾说:不到兵马俑,不算到中国。
可见兵马俑在中国以致全世界中的重要地位。
为了方便国内外专家的研究,以及国外游客的参观。
秦兵马俑博物馆的介绍文和解说词采用了双语的方式。
解说词的英文译文为外国游客提供了理解的方便。
该管的解说词的翻译采用了灵活的方法和技巧,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但同时也有一些问题。
本文从语法、句法、理解等方面对其进行评析。
关键词:兵马俑博物馆;英文译文;问题;翻译亮点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国家5A级旅游景点,坐落在距西安37千米的临潼区东,南倚骊山,北临渭水,气势宏伟,是全国重点的文物保护单位。
秦兵马俑坑发现于1974年,位于秦始皇帝陵以东1.5公里处。
经考古工作者连续多年大规模钻探及研究考证,这里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皇帝秦始皇帝之陵园中一处大型从葬坑。
秦兵马俑博物馆是一个极其宝贵的的遗产,对中国古代经济、政治、文化的研究有巨大的帮助。
博物馆的译文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研究,具有科技文翻译的特点:忠实于客观事物,在语言材料和修辞手段的运用上注重平白朴实,不求华巧奇特。
在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的结合上要求严谨切合,直接呈现科学思维的逻辑性。
用词讲究术语的专义性,书面性和国际通用性。
起到传播文化的作用。
在兵马俑的解说词中用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同时也有些地方存在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讨论研究。
语法错误:在翻译博物馆的解说词中出现了一些基本的语法错误,比如说:固定搭配。
下面看这样一个例子:
“but the capital of each dynasty had its own character at that times.” 这里的“at that times” 想表达的意思应该是在它们时代。
根据《牛津高阶英语双解词典》对time 或times 的解释都没有at that times 这种搭配。
所以我觉得这里应改为“of their times”来表示他们所代表的时代。
错译:翻译过程一般包括两个阶段:正确理解和充分表达。
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结果,两者是有机的统一,是使译文符合“忠实、通顺”的翻译标准的必备条件。
博物馆解说词一文中出现了理解的误差,译文与其原文的意思不相符。
线面看这样几个例子:在对“…都司空‟瓦当”的翻译中。
原文是:“都司空”是秦汉时宗正的属官,设有令、臣。
职掌土木工程、制作建造宫殿官署所需的砖瓦等.”译文将其翻译为: “Du Si Kong is an official who was in charge of the palace construction…”根据译文的意思都司空就是一个建造宫殿的官署,而原文的意思是它为建造宫殿制作砖瓦,因此在理解上出现了偏差。
依我所见正确的翻译应为“Du Si Kong is an official who was in charge of manufacturing tiles for palace construction….”
再看下面一个例子。
“范金和土”中的一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译文将其翻译为:“greatest matters of one state are war and sacrifice”。
译文将“祀”和“戎”理解为战争和祭祀。
通过查找大量的资料,《左传》“成公十三年”中对其有记载,这里的祀和戎其实都是祭祀。
祀是祭祖的仪式,戎是出征前的祭社仪式,也就是说国之大事就是祭祀。
所以这里可以直接翻译为“greatest matters of one state are sacrifices.”
漏译:兵马俑博物馆的译文中出现了漏译的问题,这就使得译文不能完整的表达原文的意思,是的外国友人不能完整的了解解说词。
线面看几个例子:
在丽邑遗址的解说词中有这样一句话,丽邑的设置的目的有二:一是服务于陵园的修建
工程;二是侍奉陵园。
一文中是这样翻译的:“the city was established for serve the project of mausoleum construction.” 很明显译文只翻译了设置陵园的一个目的,而第二个目的侍奉陵园就没有翻译出来。
这样就会使得国外游人不能全面把握设置此陵园的目的。
因此这句话应这样翻译:“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ity has two purposes: one was to serve the project of maus oleum; another was to serve the mausoleum.”我们在翻译是应该确保信息的完整性。
翻译亮点:当然在对兵马俑解说词的翻译中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疑问在信息的整合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有时候我们在翻译的时候由于信息比较多,但是又不是十分必要的,只需翻译出一两个信息便可以将原文表达的很清楚,这是我们就采用省略的方法,以达到简洁易懂的目的。
而有的时候原文并没有讲一些暗含的意思表达出来,比如说背景信息,以及字里行间已经表达出来的信息。
这是就需要译者将其表达出来。
通过省略和增补的方法将原文更好地展现给读者,下面看几个例子:
在对鱼池建筑遗址的翻译中,有这样一个信息:“勘查发现断续相连的夯土强恒及多处房屋建筑基址,排水管道、水井、灰坑、残碎瓦等遗址···”译文为:“… the founding of some buildings, the water well etc…” 译文并没有将排水管道、水井、灰坑、残碎瓦一一翻译出来,因为这些都属于房屋建筑遗址,所以只需列举一项排水管道就好,我们就可以理解。
而在译文的结尾译者增加了这样一句话“experts think…” 这是原文中没有出现的,失意者根据前文发掘出来的信息,这样就是的读者能更好的理解鱼池的功能,而不仅仅是局限于对鱼池的简单介绍。
再看另一个例句,在对秦始皇帝陵的介绍中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英文译文比汉语长了很多,译者增加了很多背景知识以及自己所了解的知识。
比如说译文中出现的“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records, the mausoleum has started to be planed when he ascended the throne at the age of 13.” 这句在原文中是没有相对应的汉语的,这也是秦始皇帝陵的修建的一个背景知识点。
而译者却省略了文中提到的“…事死如事生‟的丧葬理念”这个信息点。
后面一这也增加了很多关于秦始皇帝陵的背景知识,还有研究秦始皇帝陵的专家们的一些观点。
这样就使得游者们能更好的了解秦始皇帝陵的知识,而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眼睛看到的和解说词上记载的。
将兵马俑博物馆的解说词翻译成英语的主要目的就是是国外游客更好的了解兵马俑的建成及其中间所暗含的历史文化。
当然我们的译者已经在这方面做得很出色了,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说在背景知识的介绍方面和资料的收集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对历史文化的介绍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有利于文化的交流。
但是我们不得不否认,在有些方面还是有些缺陷的。
译者在翻译的时候要准确地把无翻译的理论知识,扎实自己的基本功,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做到细心、耐心,准确无误地将信心传达给读者。
在这方面译者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译者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汉语修养和英语表达能力,只有很好的理解了汉语的意思才能准确的将其用英语表达出来。
最后,我希望我们的翻译工作能越来越完善,达到完美的境界,是我们的兵马俑文化更国际化。
吸引更多的外国友人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
了解中国虎带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
也使中国更加的国际化。
参考文献
Sally Wehmeier. 牛津高阶英语双解词典(第六版)北京:商务出版社2004
王治奎. 大学英汉翻译教程[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张燕清、席东.英汉互译理论与实践(理论篇)[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秦荻辉.科技英语语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儒家经典:《左传》
魏羽、高宝平、曹岩. 汉英科技翻译教程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