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土家族的酒文化
中国土苗民俗文化酒

中国土苗民俗文化酒土家族苗族是两个勤劳勇敢而又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主要聚居在湘、鄂、渝、黔比邻地区,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浓郁的民族风情。
恩施州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一个土家族苗族聚居的地方,这里气候舒适,环境优美,是中国的“三大后花园”之一,生活在这里的土苗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土苗文化,特别是土苗酒文化,其历史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文化内涵极其深厚。
酒渗透于土苗人民整个生产生活活动中,它与土苗人民的宗教信仰、礼尚往来、民族性格、民风民俗结下了不解之缘。
酒是祭祀的必备品。
土苗文化与巫术文化紧密相关,在土苗人众多的祭祀活动中,酒是必备之物。
酒与节令密不可分。
酒在土苗节日文化中占有显要位置,几乎到了无酒不成节的程度。
土苗人月月都有节日,所有的节日几乎都离不开酒。
正月有春酒;二月有社酒;三月有祭山酒;四月有牛王生日酒;五月有端阳酒;……八月有送瓜酒;九月有登高酒,腊月还有除夕酒。
红白喜事必备酒。
土苗人长期生活在大山中,与外界接触极少,但每一群体内部却交往甚密,谁家有婚丧嫁娶、修房造屋、栽秧割谷等事邻里主动帮忙。
主人不给帮忙者工钱,热情招待自然离不开土苗人嗜爱的酒。
土家人从降生即与酒结缘,酒伴随土家人的一生。
接亲时,男方送一坛酒到女方家,待生小孩后,由娘家用这坛子装上甜酒送去,俗称“今天吃火酒,明年吃甜酒”。
小孩出生后,要办酒席叫“祝米酒”。
满一个月时要办“满月酒”,满周岁时要办“抓周酒”。
老年人过生日,办的酒席叫“整生期酒”。
老年人过世,要举行跳丧活动,歌舞相伴,边唱边饮酒吃黄豆,叫“喝黄豆酒”。
“家有亲丧,乡邻来吊,至夜不去,曰伴亡,于柩旁击鼓,盹鼓互唱俚歌哀词曰丧鼓歌,丧家酬以酒馔。
”(光绪《长乐县志》)此外,修房有“上梁酒”,木船下水有“启驾酒”,农事活动中有“栽秧酒”、“薅草酒”、“打谷酒”。
土家人有事必有酒,事事不离酒,时时事事充满浓浓的酒味。
酒在土家人的生活中无时不在,无所不有。
咂酒——土家族酒文化的精髓

咂酒——土家族酒文化的精髓咂酒——土家族酒文化的精髓土家族饮酒、酿酒的悠久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古《后汉书》记载:“秦与巴郡国中邑人石盟,刻有‘秦犯夷,输黄龙一双;夷犯秦清酒一钟’”[1]。
中国古代酒有清浊之分,汉邹阳《酒赋》载:“清者为酒,浊者为醴;清者为圣,浊者顽”。
《酒谱》载:“凡酒以色清味重为圣,色如金而醇苦者为贤”。
巴人能酿出当时的酒中上品——清酒,表明巴人的酿酒技艺已十分高超。
《水经注·江水》云:“江之左岸有巴村,村人善酿,故俗称巴乡清郡出名酒”[2]。
土家人民继承其先民巴人的饮酒习俗和酿酒技艺,并加以发展,形成了精湛的酿酒工艺。
能酿成上好的堆花酒(土家族用玉米或大米酿成浓度较高的烧酒,因烧酒倒在碗里,冲起的泡沫经久不散,土家人就把这种酒取名“堆花酒”,为酒中上品。
《长乐县志·习俗》上有:“邑惟包谷酒,上者谓堆花酒”),以及水酒(醪糟,也叫米酒、甜酒)、咂酒、葛根酒、配制酒、果酒等。
其中咂酒是最具土家族特色、最富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酒,是土家族酒文化的精髓。
1 咂酒的历史源流土家族遇到盛大宴会诸如祭祀、征战、喜庆,土司王或主人主持饮酒仪式,其饮酒方式不是“喝”,而是“吸”,用竹管、芦秆、麦秆或藤枝吸酒,名“咂酒”。
其饮用来历据说是明代土家族士兵按时奔赴抗倭前线,将酒坛置于道旁,内插竹管,每过一人咂酒一口,以此传习成俗。
据传,永顺土司彭翼南,在剿灭倭寇天差平海大将军徐海时,于沈家庄外杀白水牛祭天、授旗。
每个舍把(将领)依次吸一口咂酒,接旗后在各自兵器上涂上牛血,贴上牛毛,跪下发誓:“只向前,不退后”,然后持旗立于队首。
彭土司就以这种方式激励将士,土家军在取得“第一战功”王江泾大捷后,又获得沈家庄大捷,使倭魁徐海授首,东南沿海一带倭寇荡平。
因而土家咂酒流传至今[3]。
其实咂酒的历史比这要久远得多,早在唐代,诗人杜甫就有“芦酒多还醉”的诗句,其诗注中说,这种酒“糜谷酿成,不醡也”。
三峡酒文化城

三峡酒文化城土家族酒文化的价值一、土家族的历史渊源土家族主要聚居在湘、鄂、渝、黔的武陵山区,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以及古老而鲜活民族文化。
这里被学者惊叹为中国独一无二的“文化沉积区”。
土家人民创造了丰富的土家族文化,土家酒文化在其中大放异彩,其历史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鲜活,文化内涵深厚,对土家人民具有重要价值。
土家族是一个喜好饮酒酿酒的热情豪迈、刚烈质朴的民族。
饮酒煮酒历史源自其先祖巴人。
据《太平御览》载:“南山峡峡西八十里有巴乡村,善酿酒,故俗称巴乡村酒也。
”《水经注.江水》云:“江之左岸有巴村,村人善酿,故俗称巴乡清郡出名酒。
”土家人继承古代巴人的饮酒习俗和酿酒技艺,加以发展,形成了精湛的酿酒工艺。
二、土家族酒的种类土家族的酒种类繁多,主要有白酒、水酒、砸酒、葛根酒、配置酒、果酒等。
1、白酒,由包谷酿制,土家人叫“包谷老烧”,苞谷酒是土家族最喜爱喝的酒,《长乐县志·习俗》上有“邑惟包谷酒,上者谓堆花酒”句,是说土家族人能酿制出白酒之上品—堆花酒,可见土家族酿制白酒的高超技艺和水平。
2、水酒,主要是糯米做成的米酒,土家人叫“醪糟”或“甜酒”,待酿好后连糟一起煮食或冷饮。
也可用包谷和其他杂粮制成。
3、砸酒,最有土家特色的酒。
土家族古籍中记载了不同的酿造饮用咂酒的方法。
光绪《长乐县志》记载:“其酿法于腊月取稻谷、苞谷并各种谷配合均匀,照寻常酿酒法酿之。
酿成携烧酒数斤置大瓮内封紧,于来年暑月开瓮取糟,置壶中冲以白沸汤,用细杆吸之,味甚醇厚,可以解暑。
”《石柱直隶厅志》载:“砸酒,贮糟注水成酒,插竹筒糟中,轻吸之”4、配置酒,土家族地区盛产中药材,善制药用和保健的配置酒。
三、土家族酒文化的价值“事物的功能决定事物的价值。
”土家族酒文化含有土家族丰富的历史、文化、审美、科学、伦理、创造、教育、经济信息和社会关系信息等,这些功能决定了土家族文化的历史、文化、审美、科学、伦理、认同、创造、教育、经济和社会和谐价值。
带你走进土家族酒文化(从以酒祭神到以酒会友)

带你走进土家族酒文化(从以酒祭神到以酒会友)若你去过湘西,一定会为声势浩大的迎宾拦门酒所震撼。
得知有贵客要来,主人家早早地就在桌子上摆上酒盏,并斟满自家精酿的好酒;客人在身着民族盛装的湘妹子簇拥下走来,客人进门要喝“拦门酒”,进屋要喝“三杯酒”,用餐时,再与主人家行唱“酒令歌”,这一套下来,才算是接受了主人家的热情与美意。
酒,一直是湘西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客人来了要送上“拦门酒”,婚丧祭祀等人生宗族大事也离不开酒。
譬如,湘西苗族和土家族的姑娘小伙在谈婚论嫁时,一次要喝“说媒酒”、“订亲酒”、“拦门酒”、“送亲酒”、“婚礼酒”和“回门酒”;到了新娘子回门的时候,还要喝“嫁别酒”。
因为人生各个重要的阶段离不开酒,湘西的土家族姑娘也有“酒坛子”的称号。
可千万别望文生义地觉得土家族姑娘能喝。
土家族的婚嫁文化中,姑娘出嫁时,女方家会喝上一天的酒,来庆祝新人的结合。
喝酒过程中的所有酒水都需要由男方提供,中途客人的酒盏空了,男方家还得立刻把酒满上,以示姑娘未来的婆家好酒永远喝不完。
夜幕降临,男方的娶亲队伍也到了姑娘家门口;娶亲队伍进门就得送上“三茶六礼”,这聘礼中就有一支精致小巧的酒坛子。
姑娘家送女儿出门,留下男方送来的小酒坛,此后只要坛子在,坛中的酒就得装满。
土家人相信,只要好酒年年不断,福祉也会绵绵不绝。
也正是因为婚嫁的各个阶段都有酒的出席,土家姑娘也就得了个“酒坛子”的美称。
另外,不只是婚嫁的喜事离不开酒,湘西人的丧葬之事也处处可见酒的身影。
葬礼时,邻居送来“慰问酒”,晚辈给离世的长辈送上“陪葬酒”,出殡后的27天,湘西人会为逝者举办“别魂酒”宴,此后逢年过节,还会为逝去的长辈奉上“祭祀酒”。
湘西人爱说,“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礼”。
他们爱酒也懂酒,他们以酒相聚,也以酒话别;他们以酒示尊,也以酒为礼;湘西人代代相传的酒文化中,湘西民族最自由、最纯朴、最乐观的灵魂亦在随酒飞歌摆舞。
2002年,湘西酉水河畔的里耶古镇,出土了3万余枚秦简,这其中有24枚提到了酒和酒与祭祀、礼赠、买卖的关系。
举酒施礼土族的酒文化

举酒施礼土族的酒文化土族是中国人口比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青海省、甘肃省等地区,由于土族人民生活清苦单调,又地处高寒地区需要借酒御寒。
土族人认为,人和人间相连的就是酒,并且对酒的优劣有自己的判断:“酒的香在井水上,人的美在知识上”。
因此追溯土族人的酒文化,可谓源远流长。
青稞,是大麦的一-种,粒大,皮薄,主要产在西藏、青海等地,可做糌粑,又可酿酒,是高原上特有的一种耐寒耐旱、生命力极强的古老作物。
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各族人民以它为主要食物。
在高原人民心目中,青稞是珍贵的,也是圣洁的,不仅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它,也是在寺庙敬神时必不可少的供品。
土族青稞酒酿造历史悠久,早在明末清初,互助民间就用土法酿造青稞酒。
青稞酒的酿造工艺史中吸收了汉地先进的技艺,是汉土及其他民族共同勤劳智慧的结晶。
青稞酒也是在立足自身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外来文明,从而延续几百年而长盛不衰。
青海土族的酒具,亦具有悠久的历史、浓厚的地方特点和独特的民族色彩。
牛角酒具,颇具收藏价值。
猎人在牛角酒具里灌满美酒,揣在怀.里,在感到寒冷或疲乏时,喝上两口,顿觉全身温暖。
葫芦酒具,用葫芦制作,方便携带。
玉石酒具,古典雅致。
以格尔木的白玉、祁连的祁连翠、乐都的中坝玉石、湟中的丹麻彩石、互助冰糖玉等材料雕刻的酒具,工艺精湛,收藏价值较高。
金银酒具,绚烂奢华。
铜酒具。
民国年间,西宁手工业名匠祁满贵手工制作的红铜火酒壶(俗称酒嗦子),有半斤装和一斤装两种,并在酒壶外底部砸上“祁满贵”三个字的钢印,作为标记。
举酒施礼是土族的传统礼仪。
只要知悉宾客登门,土族人早早就准备好酒具,在村前恭候。
不管是步行、骑马、坐车都要恭敬地为每位客人献上三杯酒,按他们的说法是下马酒。
在他们的簇拥下,客人被引到家门前,又有一伙人拦住去路,并举杯斟酒,要喝进门酒。
当客人在铺有大红羊毛毡的炕上坐定,俏丽大方,笑容可掬的土族姑娘端酒来到客人面前,名曰吉祥如意酒。
之后立即给以三道饭的款待。
土家族民俗文化

土家族民俗文化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个重要群体,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民俗文化。
土家族的民俗文化包括节日庆典、传统服饰、音乐舞蹈、饮食习俗等方面,它们既是土家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们传承祖先智慧和历史记忆的重要方式。
节日庆典是土家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家族人民热情好客,喜欢欢庆节日,庆祝活动常常以音乐舞蹈、民间歌曲、竹竿舞、步云山、封坛等形式举行。
其中,土家族最重要的节日是“花山节”,这个节日源自土家先祖封山立志的传说故事,每年正月十五举行。
花山节期间,人们会穿上传统的土家族服饰,举办盛大的祭祀仪式,表演传统歌舞,以及各种有趣而富有挑战的民间竞技活动。
传统服饰在土家族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土家族的传统服饰经过千百年的沉淀,形成了独特的特色。
男性常穿袍衫及紧身裤、长筒靴等,而女性则以长袍和半裙为主。
他们在服饰上注重色彩的搭配和花纹的装饰,如用蓝、黑相间的花纹装饰衣领、袖口等。
传统服饰的保留和传承,不仅反映了土家族的审美观念和文化认同,也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对自身历史和传统的尊重。
土家族音乐舞蹈也是其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家族音乐以其独特的节奏感和激昂的旋律而闻名,多采用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传统乐器如芦笙、打击乐等常被用于音乐演奏中。
土家族的舞蹈形式丰富多样,有表现生活场景的“田园舞”、婚礼上常见的“红缨舞”,还有英勇豪迈的“刀马旦”等。
土家族的音乐舞蹈无论是在家庭聚会还是集体庆典中,都扮演着重要的交流和娱乐角色,也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展示形式。
土家族的饮食习俗深深扎根于他们的生活中。
土家族以农耕为主,辛劳劳作需要丰盛的餐食来满足体力需求。
土家族的饮食偏向酸辣口味,以腌制食材和腌制菜肴为主,如酸辣鱼、腊肉、酸菜等。
此外,土家族还有独特的酒文化,制作出了以土家族传统工艺发酵而成的米酒。
土家族人民喜欢用米酒来招待客人,并在节庆和重要场合中饮用。
土家族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融汇着土家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土家族饮食文化变化研究

土家族饮食文化变化研究土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四川、重庆等地。
土家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饮食文化也是其独特的表现之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土家族的饮食文化也经历了一些变化。
本文将对土家族饮食文化变化进行研究,探究其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一、土家族传统饮食文化土家族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是土家族人民智慧和劳动的结晶。
土家族的食物以粮食为主,主要种植稻米、玉米、小麦等作物,以及蔬菜、水果等农作物。
土家族人民擅长利用当地的资源,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在土家族饮食文化中,酸辣是最为典型的特色之一。
土家族人民喜欢吃酸辣菜肴,如土家酸汤鱼、酸辣土鸡等,这些酸辣的食物不仅能够调节口味,还可以驱寒暖身。
土家族还有一种特色的食品——苦菜,据说吃了苦菜可以防止感冒。
土家族还有一种独特的酒文化,酿酒是土家族人的传统手艺,土家族酒是土家族人民的家常酒,是祭祖、招待客人的必备饮品。
土家族还有一种称为腊排的传统食品,腊排是用猪肉腌制而成,口感鲜美,风味独特。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发展,土家族的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经济发展是导致土家族饮食文化变化的重要原因。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他们的饮食习惯也在发生变化。
他们开始更加注重营养搭配和口味的多样性,更加注重食品的品质和安全。
文化交流也是土家族饮食文化变化的原因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交往日益频繁,各种文化元素不断交流融合。
土家族人民开始接触到外来的饮食文化,吸收了一些外来的烹饪技巧和食材,使土家族的饮食文化变得更加多元化和丰富。
现代科技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土家族饮食文化的变化。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土家族人民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各种食材和调料,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到各地各族的饮食文化,这些都为土家族饮食文化的变化提供了便利条件。
土家族饮食文化的变化对土家族社会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土家族饮食文化的变化丰富了人们的饮食选择。
土家族文化 土家族的酒文化有什么特别讲究

土家族文化土家族的酒文化有什么特别讲究>土家族人热情好客,每当有客人到来,除了用最好的食物招待客人,酒更是不可少的。
而且他们对喝酒的礼仪是特别讲究的,不可以随便喝喝就好,一定要当地的礼节来。
这样别具一格的土家族酒文化,你是不是想更深入的了解土家族文化,一起来看看吧。
酒渗透于土家族人民整个生产生活活动中,它与土家人民的宗教信仰、礼尚往来、民族性格、民风民俗结下了不解之缘。
酒是祭祀的必备品。
土家文化与巫术文化紧密相关,在土家人众多的祭祀活动中,酒是必备之物。
土家族最信仰的是白帝天王即白虎神。
若遇家人有疾病,都到天王庙烧香许愿,待病好后,即前往神前献牺牲,请土老师礼祭还愿,祭毕则就在神像前招族人亲戚畅饮。
每遇有争论冤屈之事,也得到天王庙前盟誓,刺猫血滴在酒内喝下去,叫做“吃血”。
祈求神断,吃血后必须发誓“你若冤我,我大发大旺,我若冤你,我九死九绝”。
事无巨细,吃血后不能反悔。
吃血后三日,肆献牺牲酬愿,谓之“悔罪做鬼”(《来凤土家族历史简编》)。
续修《鹤峰县志?杂述》载:“大二三神,田氏之家神也。
刻木为三,其形怪恶灵验异常,求医问寿者,往来相属于道。
神所在,人康物阜,合族按户计期迎奉焉。
期将终,具酒醴,封羊豕以祭之,合曰喜神。
”酒与节令密不可分。
酒在土家节日文化中占有显要位置,几乎到了无酒不成节的程度。
土家族月月都有节日,所有的节日几乎都离不开酒。
正月有春酒;二月有社酒;三月有祭山酒;四月有牛王生日酒;五月有端阳酒;八月有送瓜酒;九月有登高酒,腊月还有除夕酒。
红白喜事必备酒。
土家族长期生活在大山中,与外界接触极少,但每一群体内部却交往甚密,谁家有婚丧嫁娶、修房造屋、栽秧割谷等事邻里主动帮忙。
主人不给帮忙者工钱,热情招待自然离不开土家人嗜爱的酒。
土家人从降生即与酒结缘,酒伴随土家人的一生。
接亲时,男方送一坛酒到女方家,待生小孩后,由娘家用这坛子装上甜酒送去,俗称“今天吃火酒,明年吃甜酒”。
小孩出生后,要办酒席叫“祝米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 了更多 的民族 特性。土家族 主要 聚居在湘 、鄂 、渝 、黔的 武陵 山区 , 具有 独特的风俗 习惯 和浓郁 的 民族风情 。土家族 人 民 自古好饮酒 , 有事必有酒 , 无酒 不成席 , 世代传 承着 “ 家 家会酿酒 ,敬老先敬酒 ,请客必有酒”的风俗 。 土家族的酒文化 ,不仅 是认 识和 了解土家族整 体文化的 个有效途径 , 更是 土家族 丰富的民族风情 的重要组成部分 , 对研究土家族 民族文化具有很好 的参考性和观赏性 。
青年与社 会
2 0 1 4 年9 月中 第2 6 期 总第5 7 2 期
浅谈土家族的酒文化
陈 小双
( 中南民族 大学 民族 学与社会 学学院 ,湖北 武汉 4 3 0 0 7 4 )
【 摘 要】 土 家族是 一个悠久历 史的 民族 ,同时拥有 着丰 富的酒文化 。土家族独特 的酒俗 文化在他们 的 日常 生活中 占据 着 重要 的地位 ,尤其是在 土家族农事 节庆、婚 丧嫁娶 、生朝满 日、庆功祭奠 、奉 迎宾客等种 种 民俗活动之 中。丰 富的酒文化 对 土家族的政 治、经济 、民族文化和 民族 精神都产 生 了深远的 影响。文章从 土家族酒 文化 的历史 、土家族 酒的类别 、酒与土 家族人 民生活、土 家族酒文化 的保护几 方面来描 述 ,进一步的 了解土 家族酒文化的深厚 内涵。 【 关键词 】 土家族 ;酒文化 ;白酒 ;包谷 酒;砸 酒;祝 酒辞
土 家 族 酒 文化 的历 史 土家族 的酿酒技术 有着悠久 的历史 ,是其 显著 的民族特 征 。土家族先 民—— 巴人 ,创造 了成熟 的酿酒技术 也形成 了
一
、
民风之倡 。……死亡不从 凶而从 吉 ,家家燕乐闹丧 ……其尤 可怪者 ,邀集男 女会 饮砸酒 。遂贮糟 ,糟 注水 成酒 ,插竹筒
一
糯米等一起 煮好并发酵好 ,再将材料贮 藏在一个坛子里 ,要 用泥 土将坛 口密封好 ,待一段 时间之后 ,有的是几个月甚 至 是几年 的时 间 , 高粱或大麦糟 就会 浸出晶莹透明的酒泉 出来 , 这 时就可 以随时饮用 ,非常之方便 。土家咂酒浓度低 、味道 确实 甘甜爽 口,耐人 回味 ,饮用 时用竹 、麦 、芦管 吸吮 ,而 且还 可加 热开水复咂 ,直至喝到没有酒味为止 。 土家族 喝咂酒 可以调节社会关系 ,民族 内部 的凝 聚力得 以加 强 ,民族之间 的关系得 以融洽 。
一
再来几大碗 ,好汉醉不倒 。 ’的酒歌” 。 2 . 糯 米酒 。糯 米酒又称 “ 醪糟 ” 、“ 甜酒 ” 、“ 水酒 ”等 , 其历史非常悠久 。甜酒 的主要材料是糯米 和粳 米 , 味道香 甜。 酿酒时先将糯米 煮熟装入酒坛之 中 ,待酿 好之后连糟一起食 用 。甜酒一年 四季都可食用 ,可冷可 热 ,冬 日甜酒煮汤 圆或 糍粑 ,暖身可 口,味道极佳 ; 炎炎夏 日,甜酒 用来 当茶 ,让 在 田间劳作 的土家族儿 女 , 喝上一碗碗甜酒 ,顿时身凉心爽 、 驱散疲劳 。 酿造甜酒可是说是 土家妇女的拿手好戏 。在酿制甜酒 之 时是 非常讲 究清 洁卫生 的 ,不 仅所有 的工具 都要清洗 干净 , 而且 对糯 米和粳米 的淘洗也 要非常仔细认真 ,直到搓洗 得雪 白为止。蒸糯米 的火候也 到掌握 的恰到好处 ,因为糯米饭 既 不能蒸的太硬也不 能太 软 ,而要 粒粒可数 。然后让其发 酵之 后 ,才能品尝 。传统的发酵时 间一般要三 五天才可 以。 3 . 咂酒 。咂酒是土家人一种具有 本民族特色的酒。咂酒 的历史很 长 ,如乾隆 四十年刻 本 《 石柱厅 志 》载 : “ 土 风为
( 二 )以 酒入 礼
土家族 喜酒 ,酒文化也深深 的渗透 到土家族 人的生产生 活之 中,它与 土家族 的信仰 、礼 尚往来 、风俗 民俗 紧密的联
系在一起 。
习俗 ,构成 了土家族独 特的酒文化 。
二 、土家 族 独 特 的饮 酒 习俗
( 一 )以 酒 入 饮
土家 族继承 了先 民高超成熟 的酿酒 技术 ,并 不断创 新 , 使其酿酒 品种繁多 。主要包括包谷酒 、糯 米酒 、砸酒 。 1 . 包谷酒 。土家族包谷酒 ,又名包谷老烧 ,主要 的原材 料 为玉米 ,酿造 出来 的酒 的度数非常之 高 ,喝进嘴里 ,吞到 肚子 里 ,都有一种火烧 火燎 的感觉 ,包谷 酒是土家人最喜欢 的一种酒 ,也是 日常生活 中必不 可少 的传统饮 品。 包谷酒 是烈性烧酒 。土家男 人一般都爱 喝苞谷烧 。生产 的艰辛 困难 ,生活的沉重压抑 ,培养 了土家汉子 喝烈酒 的习 惯。如在 《中国土家 习俗 》中记载 的 : “ 土家族汉 子最喜 欢 喝包谷烧 ,有 ‘ 包 谷烧 ,包谷烧 ,三碗 不可少 ,十碗不为多 ,
中国是一个有着 丰富饮食文化特色 的泱泱 大国 ,各少数 民族独 特的饮食文化也正 是中国饮食特色 的体 现。然而任何 个 民族的饮食文化都要 受到该地 区的经济发 展 、地理 自然 条件 、民族构成 以及历史 文化的综合影响 ,因此也才形成 了 各具 特色的饮食文化 。虽然酒只是饮食文化 中的一方面 ,但 酒 文化 却是有着 丰富的文化 内涵 ,已成为一种 文化现象 ,具 有 多种功能 ,能 为社会 的政治 、经济 和文化 服务 ,有着重要 的使 用价值和时代价值 。 少数 民族的酒文化更是 中国酒 文化中的瑰宝 ,丰富多彩 的酒文化点缀着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也从另一方 面体
糟 中 ,轮 吸 之 。 ” 咂酒 的酿造过程是非常独特 的 ,先将高粱 、大麦 、小米
豪饮的性格特征。北魏郦道元所著 《 水经注 ・ 江水》中也说 : “ 江 之左岸有 巴乡村 ,村人 善酿 ,故俗 称 巴乡清郡 出名褥 。
《 华 阳国志 . 巴志 》中记载 “ 川压惟 平 ,其 稼 多黍 。 旨酒嘉 谷, 可 以养父 。野 性阜丘 , 彼稷多有 。嘉谷 旨酒 , 可 以养母 ” 。 南 朝盛宏 之在 《 荆 州记 》中说 : “ 南 乡峡西八 十里 ,有 巴乡 村 ,善 酿酒 ,故俗 称 巴乡酒 。 ”此外 ,《 后 汉书 南蛮传 》记 载, 战 国时秦 昭襄 王与巴人订立盟约 : “ 秦犯夷 , 输黄龙一双 ; 夷犯秦 ,输清酒 一钟 。 ”可见 在 当时一钟清酒 的价 值等 同于 双黄龙 ,可想 而知早在 当时清酒 就 已誉满天下 ,连鼎鼎有 名的秦 昭王都 对这清酒垂涎 三尺 ,进一步反映 出巴人酿酒技 术的成熟 与高超。可 以说源远 流长的酒历史和 丰厚 特别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