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历史任务之一
民族复兴,就是要改变民 族 因某种原因陷入停滞不前,贫困 落后,被动挨打的状况,使民族 发奋图强,独立解放,实现繁荣 昌盛,以重振民族雄风,重塑民 族形象,重力民族地位,重现民 族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 兴,是近代以来仁人志士魂牵梦 萦的执着追求。
一、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型 的丰富和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 围绕台湾问题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
变化。在国际上,随着东欧剧变、苏 联解体,美国加紧利用台湾问题对我 国进行牵制。在台湾岛内,1988年1 月,蒋经国去世,李登辉继任台湾当 局领导人。此后,李登辉逐步背弃一 个中国原则,顽固拒绝和谈统一,企 图在维持“中华民国”、“一中一 台”;支持、纵容“台独”势力及其 活动,使:“台独”势力膨胀、“台 独”思潮蔓延。与此同时,俩岸关系 跌宕起伏,经历了复杂的发展变化。
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 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民族团结和统一,符合中华民 族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社 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实现中 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人民 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 的共同心愿。中国共产党代 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 益,始终高举爱国主义伟大 旗帜,捍卫民族尊严,实现 祖国完全统一。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 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对实现国家 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为什么要实行“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如何理解中国共 产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政策的一贯性和连续性? 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祖国后,如何继续推进祖 国统一大业,最终解觉台湾问题?这些问题关 系到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关系到中华民 族的的根本利益。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朝鲜停战了,我们身上的 担子一下轻了多……这两年, 我们那位在台 湾的蒋先生 趁我们抗美援朝无暇他顾之 际,仗着有‘山姆大叔’撑 腰,很是兴风作浪,在那里 做反 攻大陆的美梦哩!我 们现在已经可以腾出手来了, 我看该集中力量去解决台湾 的问题了。”
国内外环境因素
20世纪50年代中期, 我国确定由“武力解 放台湾”到“和平解 放台湾”方针转变 的国际国内因素
周 恩 来
“一纲四目”的提出
一纲 台湾和大陆必须统一。
四目
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由蒋介石决定。 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由中央拨付。 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协商解决。 双方互约不派人进行破坏对方团结之事。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 想
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形成和确立
中英两国政府首脑庆贺正式签署《中英联合声明》
我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 政长官董建华宣誓 就职
(二)澳门回归祖国
1987年4月13日,中葡双方签署联合声明,宣 布中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起对澳门地区 恢复行使主权。
1999年12月20日零点,中葡两国政府顺利进行 了交接仪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了对澳 门行使主权,澳门特别行政区宣告成立。
二、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第一、明确提出反对和遏制“台独”是新形势下两 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 第二、提出两岸关系现状的定义,丰富了坚持一个 中国原则的内涵。 第三、提出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和平发 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 第四、强调和平统一工作也要体现以民为本、为民 谋利。 第五、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将中央对台方针政策法 律化
设置特别行政区
即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 法在台湾、香港、澳门设置特别行 政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行使国 家权力,特别行政区政府行使地方 政府权力。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 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 (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 (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 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
三、“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 的成功实践
“一国两制”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 出来的,首先运用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 题。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是按照 “一国两制”方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 重要步骤,对外文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 民族的根本利益
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爱国主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对自己祖国的一中最深厚的感情,是一个国家 民族意识和民族觉悟的集中反映。中华民族富 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爱国主义是公元和鼓舞 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维护民族团 结和过统一、推动我过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 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二、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历史任务之一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
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 摇的坚强意志
第二节 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 放台湾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1、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 问题。 2、台湾问题是实质是中过内政问题。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
安徽医科大学人文学院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 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对实现国家繁 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为什么要实行“和平统一、 一过两制”的基本方针?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方针政策的一贯性和连续性? 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祖国后,如何继续推进祖 国统一大业,最终解决台湾问题?这些问题关 系到祖国完全统一大业,关系到维护国家主权 和领土完整。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历史向人们昭示:中华民族统一 远多于分裂,统一定战胜分裂。 反对分裂、坚持统一,是中华传 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中华民族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传统的
具体表现:
坚决维护民族 团结,反对分 裂卖国。 勇敢抵抗外来侵 略和压迫,捍卫 祖国的领土完整 和主权尊严。
古代历史画卷
为维护各民族的联合、团结和国
认识解决台湾 了解我们党和人民对解决 问题、实现祖 国完全统一的 台湾问题的坚定信念和决 极端重要性, 心,把握建国50多年来我 学习掌握“和 们党和政府对台方针政策 平统一、一国 经历了由“解放台湾”到 两制”构想在 新形势下的坚 “和平统一”的两个重要 持和发展。 历史过程; 把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 形成确立过程、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了解“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在香港、 澳门的成功实践及其对解决台湾问题 的重大推动作用;
成果 展示
将领风采
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多 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 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进 祖国完成统一大业.并顺 利实现了香港、澳门的 回归,有力地维护了祖 国的统一,使爱国主义 优良传统在新的形势下 得到了更好的体现和展 示。
成果 展示
香港回归
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历史任务之一
把握两点
访尼 华克 松
中美建交不过三个月,美国国会却通过所谓“与台湾关系 法”,并由美国总统签署生效 截至2000年底,在21年间美国向台湾出售的高性能武器的 军费交易有40多种,高达400多亿美元。仅在1994年至 2000年的短短六年间,台湾就从美国进口了高达150多亿美 元的武器装备,占同期世界军火销量的11%
我们今天所讲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广大人民的艰
苦奋斗,彻底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状况,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 现代化强国,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在维 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方面发挥重要 用,作出重大贡献。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一国两制土木与建筑学院桥梁工程09-02班200918020230 柯璐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民族关系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中至关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关系,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处理民族问题,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发展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结成了牢不可破的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共同捍卫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实践证明,这一制度适合中国国情,巩固了民族团结、维护了祖国统一,得到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
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大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我们就一定能够经受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不断胜利前进!邓小平提出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伟大的科学构想,是他所倡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国两制”是一种新思维,旨在把台港澳问题作为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把国际上通用的“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国内。
这是一个伟大的创造,是对人类社会科学理论的一个新的重大贡献。
“一国两制”的提出,有利于保持港澳台地区的繁荣和稳定,是对和平共处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国家学说,也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
“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其的基本涵义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目前我们的国家还没有完全实现祖国统一,台湾任然没有统一,台湾问题的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针对台湾问题,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很多相应的政策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央政府在北京。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日本应将所窃取于中国的 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在 内的土地,归还中国。
3、台湾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波茨坦公告》
规定 :“ 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 实施。” 同年十月,同盟国中国战区 台湾省受降仪式在台北举行,受降主官 代表中国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 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 切土地、人民政事皆置于中国主权之下。
本节主要内容: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三、“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第三节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 想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 形成和确立
二、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 内 容和重要意义。 1、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 基本内容
第五、指出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地拖延下去。
二、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 的丰富和发展
解决台湾问题要有个时间 表,这是战略考虑,各方 面都要加强工作,做好解 决台湾问题的充分准备。
二、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 的丰富和发展
第六,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阐述了解放台湾 问题与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强调解 决台湾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强综合国力。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 容
基本内容:
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题坚 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 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 容
具体内容:
1、一个中国; 2、两制并存;
3、高度自治;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 容
具体内容: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 义
第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 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 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
12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1)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坚决反对制造“台湾独立”、“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言行。
(2)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以和平的方式实现国家统一,就需要通过谈判解决问题。
(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台独”活动与国际反华力量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台独”将使台湾沦为外国附庸。维护祖国统一事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人民将义无反顾地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
第一节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爱国主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一个国家民族意识和民族觉悟的集中反映。中华民族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一、维护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二、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仁人志士魂牵梦萦的执著追求。
2.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
三、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2.中国共产党在实现祖国统一的问题上的立场是坚定不移的。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人在考虑解决台湾问题时,逐步形成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1)78年11月—81年8月:萌芽阶段(2)81年9月—82年9月:正式提出阶段(3)82年9月——93年:系统化、法制化阶段(1)1978年11月—1981年8月:萌芽阶段1978年11月,邓小平在缅甸同吴奈温总统的会谈中,初步表述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在解决台湾问题时,我们会充分尊重台湾的现实。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和1981年叶剑英委员长发表的《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蕴涵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基本内容。
(2)1981年9月—1982年1月:正式提出阶段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对新华社记者发表了《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谈话,进一步阐述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
1982年1月10日,邓小平在接见来华访问的美国华人协会主席李耀滋时第一次使用了“一国两制”的概念。
(3)1982年1月—1985年:法制化阶段1982年12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增加了设立特别行政区规定,为“一国两制”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
1983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美籍华人学者时,进一步阐述了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构想,即后来被称为的“邓六条”。
1985年3月,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一、单项选择题
1.新形势下两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是()
A.反对和遏制“台独”
B.推进两岸“三通”
C.促进两岸政治谈判
D.回到“九二共识”
2.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发表的关于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重要讲话是()
A.《告台湾同胞书》
B.《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C.《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D.《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二、多项选择题
1.台湾问题是()
A.中国内战遗留下来的问题
B.中国的内政问题
C.中美关系的最大障碍
D.殖民主义侵略中国遗留下来的问题
E.“二战”遗留下来的问题
2.按照“一国两制”方针实现两岸统一,就是()
A.用武力方式
B.通过经济交流的方式来解决
C.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来解决
D.通过政治谈判的方式来解决
E.力争和平手段来解决,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三、辨析题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四、简答题
1、如何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
4、胡锦涛为总书记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与发展。
五、论述题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DE
三、辨析题
此观点正确。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历史范畴,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一个国家内一般只能有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一种社会制度存在。
“一国两制”构想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说过的新话,是解决中国统一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
“一国两制”的国家结构形式,既不是传统的单一制,又不是通常的复合制,而是一种新型的国家结构组织形式,即不仅在单一制的国家结构下带有某些复合制的特点,而且容纳了两种性质不同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
四、简答题
1、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对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第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
第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十个方面内容。
(1)一个中国。
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2)两制并存。
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高度自治。
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
.(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
(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
(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
(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
3、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避免了武力统一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第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第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4、第一,明确提出反对和遏制“台独”是新形势下两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
第二,提出两岸关系现状的定义,丰富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
1949年以来,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
这就是两岸关系的现状。
第三,提出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
第四,强调和平统一工作也要体现以民为本、为民谋利。
第五,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将中央对台方针政策法律化。
五、论述题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作为自己神圣的历史使命,并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制定和实施了对台方针政策。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上,经历了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的过程。
1949年3月,新华社发表题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时评。
同年12月中共中央发表《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明确提出1950年的任务就是解放海南岛、台湾和西藏,全歼蒋介石集团的最后残余势力。
朝鲜战争爆发后,解放台湾的计划被迫搁置。
20世纪50年代中期,围绕台湾问题的国内外形势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我们党及时调整了对台政策,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
60年代初,周恩来将我们党提出的一系列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政策和主张归纳为“一纲四目”。
20世纪70年代,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为确立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创造了新的有利条件。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驱逐了台湾当局的非法代表。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同月,中美决定自1979年1月1日起建立外交关系。
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并承认中国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在此背景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争取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基础上,确立了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随后,逐步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行统一大业”代替“解放台湾”。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布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国家统一的大政方针,标志着我们党对台方针政策的重大转变。
1981年9月,叶剑英对新华社记者发表了被称为“叶九条”的谈话,进一步阐明了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
1982年1月,邓小平指出:“九条方针是以叶副主席名义提出来的,实际上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这是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
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其中第三十一条规定所载明的“设立特别行政区”,指的就是实行“一国两制”。
这表明,实行“一国两制”有了宪法的保证。
1983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美籍华人学者时,进一步阐述了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构想,后来被称为“邓六条”。
“邓六条”使“一国两制”的构想更加完备、充实,更加具体化、系统化。
1985年3月,全国人大六届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