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启五集邮美文:芬园花香
郑启五集邮美文欣赏 裸纸运作

郑启五集邮美文欣赏裸纸运作
应邀参加福建省集邮学术、邮展、宣联三个委员会的年会,会上有两个重要议程,一是给各委的有功之臣发奖状,二是给新一届的各委委员发聘书,无论是聘书还是奖状,都只有一张纸,这纸本应该要被套在一个大红本本里的,但这次全部省去,有芯无皮,一纸裸身,这一个小小动作,就至少节省了一百二十个以上的红本本,不仅节省了开支,增加了与会诸君的环保意识,而且还有上行下效的示范,各县市区的相应活动也平添了跟进和效仿的可能。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喜欢大红本本的也无可厚非,那么不妨自掏腰包,无论配上怎样心仪的外壳,都是合情合理合法滴。
我们国家是一个聘书与奖状的大国,如果大家都能如同福建省集邮协会的“裸纸运作”,那么其节约的效果,也许可以和“光盘行动”相媲美,由此让我们的山更青,水更绿,环境更轻松,也让那些经营红本本铜牌牌木匾匾的厂家商家尽早转产!
当然福建省集邮协会的做法也许还有改进的空间,这些聘书和奖状如果能用毛笔写在明信片或首日封上,盖上会长先生寿山石的印章,再销“有福之城”当日的邮政日戳,弥散
出集邮文化和纸笔墨印的阵阵幽香,如此个性化的聘书或奖状,岂不羡煞圈内圈外的万千藏家与邮客?。
郑启五集邮美文欣赏 郑成功文化节纪念封二三事

郑启五集邮美文欣赏郑成功文化节纪念封二三事
“台海网”《郑成功文化节纪念封明天发行》的新闻配发该纪念封的图样,只见那封图收信人的名字写的是本人,而发
信人是“郑成功研究会”的秘书长郑希远。
该图的文字说明是“即将寄给郑启五的纪念封”。
“台海网”的这则新闻连同纪念封的图样瞬息被“网易”和“星岛”两头新闻大鳄转载,于是不胫而走,封未投邮,票未盖戳,我身为收信人尚一无所知,而预告的彩图早就风生水起,千树万树了。
这就是网络的双刃剑:封内传递信息的功能被一再滞后,而封外的纪念风采愈发风流。
这枚纪念封的策划人郑希远\郑灿峰以及设计人沈振海都是我的好朋友,他们在苦夏里精心筹措此封,辛劳可想而知。
封图设计尤为大气:头盔宝剑雕、日光岩水操台、郑氏军旗猎猎,三个层次,动静结合,层层叠叠。
但那盔甲与宝剑的雕塑,难免让人想到莫斯科新圣女公墓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墓雕:一顶布琼尼军帽和一把骑兵的军刀。
创作思路的模仿或剽窃往往是很杀风景的,乃至伤及无辜的纪念封!
邮友可能有所不知,纪念封上所贴的2001年的《郑成功收复台湾340周年》邮票的原始提案出自我手,那是2000年5月,应厦门邮政局的要求,我和盘托出我的三枚构想方案:“闽海雄风”、“越海扬威”和“胜利收复”(详情可查阅《郑启五
集邮日记》文联出版社2003年7月版29页),事后一年半,邮票正式发行,“闽海雄风”硕果仅存,另外两图“被否决”的往事至今依旧令人莞尔!
2014/6/25。
郑启五集邮美文:“真邮美”取悦邮迷和影迷

“真邮美”取悦邮迷和影迷
郑启五
在“中国集邮信息网”上读到《北京晚报》的一则新闻:“经常到中关村邮局办事的靳小姐今天突然发现营业厅里多了个‘真邮美’创意角。
在工作人员的演示下,她看到了从一张照片到一版婚庆个性化邮票设计的全过程。
工作人员还按照靳小姐的意愿,在设计上进行了改动,令靳小姐兴奋不已。
……据介绍,‘真邮美’是中国首家集商业信函、纪念邮品、个性化邮票、账单业务、DM广告直投为一体的创意互动平台,通过现场设计人员的操作演示,把邮票、邮册等制作过程具体形象地展示给客户,使客户参与其中,随时看稿、修稿、定稿,在优美的电脑画面、错综复杂的变幻效果中体会创作的乐趣。
”这是一条典型的广告新闻,本来是该拍案而起的,但一腔的怒火却让“真邮美”的绝妙起名而给浇灭了!
何以见得?因为“真邮美”是从“真由美”演化而来的,没想到一个偏旁的信手添加,竟能旁敲侧击出邮坛如此美妙的清音!二十九年前,在我刚上大学不久,日本电影《追捕》震撼上映,女主角真由美清纯如水热情似火的爱情激荡着亿
万观众的心,我还为此写下了《我爱真由美》的诗歌,发表在《文化生活报》上。
最近《厦门商报》要举行“梦回1977——高考恢复三十周年回顾”的展览,我提供的“学生文物”中不但有一枚当年录取通知书的挂号实寄封,还有一张当年印着“真由美”身姿的年历片。
好一个“真邮美”,一个让邮迷和影迷双双都开心的好名字!
当然我还真诚地希望“真邮美”的营销能名副其实,像她的芳名一样心地透明,向所有的顾客讲明“个性化邮票”与“纪念邮票”的差别,用诚实守信去赢得市场!
2007/5/30。
郑启五集邮美文:书法猜想

“书法”猜想
郑启五
收到《集邮》杂志2003年第2期,灰暗的画面与新春的气息很不搭配。
但在一片灰暗中出现的《中国古代书法》邮票却令我感到十分兴奋,不是因为书法的特别精彩,也不是因为版式的别致,而是事前公布的图稿与最后的成品间出现的变化。
两个月前收到《集邮》杂志2002年11期时,在封底发现了2003年纪特邮票图稿,当即按捺不住兴奋,写下了《惊喜连连》的评论文章,褒多贬少,其中写道:“《中国古代书法》与想象中的差不离,但“中国邮政”既然已经设计成印章的模样,就应该置于右下角。
图稿上居然将其置于顶端的中央,实在刺眼!”文章以最快的速度从电子邮件点发出去,结果不见发表,惟有在《中国邮币卡》网上做了发布。
由于文章没有被国家的邮刊发表,就猜想意见没有被采纳,就想当然那被设计成四方的“中国邮政”仍将横蛮地镶在
书法作品的顶端,每每思之,大摇其头,芒刺在背,苦不堪言。
见到邮票的成型的模样(印在封面上的邮票应该是最后敲定的成品吧),这才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原来的设计实在是目不能睹的,邮票哟邮票,你可知道天下有多少自作多情的君子情牵于你!
在访谈中,设计者王虎鸣先生提及改动中有“听取了大家的意见”,不管这个大家有否我的意见,重要的是结果,是结果把那很不合理的处置彻底否决了,真是大快人心!其实邮迷对中国邮票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无论是是赞美还是咒骂,都是爱,都是发自内心的爱啊!
2003/2/01。
郑启五集邮美文:老人与邮展

老人与邮展郑启五翻读李毅民先生的《中国集邮史话》,在第九章“集邮史的新篇章”中读得如下一段记载:“1981年7月1日,上海市邮协举办中国邮票展览,展品由上海30多位集邮家提供,包括商埠邮票、清代邮票、解放区和新中国邮票,及大量实寄封,这是上海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邮票展览。
”读着读着那次邮展的景况又一幕幕在眼前浮起,只是对“大量实寄封”一说抱有怀疑,记忆中并无相应的印象。
那时是我大学学生生活中的最后一个暑假,我与同学到杭州与上海旅游。
当我独自一人去上海自然博物馆找人时,意外地发现了邮展的海报,邮展的全称“中国共产党六十周年辛亥革命七十周年中国邮票展览”。
两个纪念日有长达三个余月的时间差,缘何同置?从现在分析,用第一个纪念日来作为邮展的开幕日,有利于邮展的举办与影响,此法一直持续至今。
以第二个纪念日(即辛亥革命纪念日)来作为名目之二,应该有利于邮展内容的扩张,可以得心应手地让解放区和新中国之外的邮票尽情参展。
我记得邮展的票类除了《中国集邮史话》所记载的,另有一小框台湾邮票,共展出台湾邮政当局新发行的邮票三至四套,有体育、鸟类、文物等内容。
我绝对没记错,我当时相当感慨:我生长在与台湾一水之隔的厦门市,却从未见过一枚台湾邮票。
反倒在千里之外的上海第一次目睹这“陌生的熟悉”。
台湾邮票旁边坐着一位值班的老人,时值黄昏,夕照把展厅的玻璃窗点染出几抹柔和的金色,四下看客寥寥无几。
我缓缓走向这位陌生而慈祥的长者,从台湾邮票开始了一见如故的交谈。
老人说,他们(指台湾当局)害怕我们的邮票,我们则恰恰相反,我们展出他们的,表现了我们的宽容与大量。
这些话尽管有时代的烙印,但仍不失为理直气壮的一说。
话题随后走向了商埠票,并沿着方寸的长廊一路徜徉,直至闭馆的时间。
这时我听到一位上海小青年指了指老人的坐位,说昨天这儿坐的是水原明窗,请那位日本集邮家签名的人排成了长队……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急忙将入馆时买的两枚纪念封拿出来,并打开了自己那本红色的学生证,老人在其中一枚的背面用粗粗的碳素水笔,以有力的笔划,一丝不苟地写下了“郑启五同志留念,马任全,1981年7月1日”。
郑启五集邮美文:一片娇巧

一片娇巧
郑启五
打开信箱,信报一堆,其中夹着一枚娇巧的“马踏飞燕”,是广东蕉岭的邮友汤东康发来的。
我的漳州邮友邹求栋主集明信片中的这类“小不点”,于是我的“马踏飞燕”大多劳燕分飞,翩翩飞入了老邹的“燕窝”。
但今天飞临的这一尾令我突生爱怜,竟不舍割爱。
原因并不在它的卡图,那幅父子打电脑的电信广告几分做作,且毫无新意。
我爱那卡上的邮戳,“博物馆”的“临”字电子邮戳,并附有“庆祝蕉岭集邮协会20周年”的宣传戳,一圆一方,两戳并列,蓝墨清晰,端正可人。
我也爱那卡上硬笔书法,寄卡人一笔娟秀的字迹,布局精巧,干净利落,看得出是一个富有文化涵养的爱美之人。
我还爱“蕉岭”这个邮戳上的地名,两个字美得像一幅山地水墨的大写意,尽管不曾去过,但40年前的上山下乡,我曾把我的青春足迹留在了与它紧邻的武平十方……
戳好字俏,让“马踏飞燕”平添风采;短小精悍,身材健美像一枚绿色环保的名片;往事悠悠,如一帧久远的年历饱含沧桑……
2008/2/28。
郑启五集邮美文 酷暑中三枚一套

郑启五集邮美文酷暑中三枚一套
暑假伊始,我参加了在逸夫中学举办的“厦门中学生集邮夏令营”开幕式,酷暑难当,我想近期集邮活动应该会因此偃旗息鼓一个时段,没想到今日到学校信箱走一遭,收获的纪念信封一大把,其中厦门的三枚封形同一套,记载着2014年8月上旬接二连三的邮事运作:“海峡两岸中学生集邮夏令营”、“郑成功诞辰390周年”和“陈化成杯武术大赛”。
之所以喜滋滋地赞叹“三枚形同一套”,主要是设计上厦门元素鲜明而饱满,海峡味、民俗文化味纷至沓来;尽管艺术风格各有所长,票图类别不一,但封的大小却浑然一致,三枚“大小一致”也是形成“一套”错觉的推手。
我对纪念封或首日封的理解是:封图的设计风格百花盛开,票图的内容与封图相符或相顺(例如“郑成功”的票图就是与封图相符,而“日光岩”和“菊花”就属于“相顺”);票图的大小尽管五花八门,但封的规格最好一致,一则可以让各封的设计人在同样的平台上各显神通,比试比试;二则让收藏者摸起来顺手,便于欣赏、整理乃至存放。
2014/8/15。
郑启五集邮美文:心惊肉跳

心惊肉跳
郑启五
署名“中国花卉协会茶花分会”的游慕贤邮友,寄来《茶花》特种明信片“大朱砂”与“鸳鸯凤冠”两枚,分别销有“2003年中国金华国际茶花大会暨国际茶花节”、“中国花卉文化园”纪念邮戳,并配套盖出“浙江金华竹马”的邮政日戳。
纪念邮戳销在邮资图案上,邮政日戳盖在邮资片可供留言的空白处,十分规整、醒目,而且油墨浓淡相宜,戳记图文清晰。
可以说,在慕贤邮友和金华邮政当局的共同努力下,娇艳的《茶花》特种邮资片首日从原地完美出发!
问题出在我们厦门的落地邮戳上,红墨的邮政滚筒日戳落在了极为光亮的茶花图一面,而极为光亮的茶花图根本就不吃墨,于是滚筒滚出的波纹和圆戳成了心惊肉跳的“不干戳”,四下沾染,把好端端的茶花图搞得“血迹斑斑”!而更为恼人的是稍不留神,两片的接触和手指的拿捏,红色墨迹又沾染到了白洁的正面,使原本完美的一面烙下了大小斑点和半截指纹,成了邮迷永远的心疼!
问题至此并没有结束,在那明信片光亮的画面上,残留的落地戳迹似乎一直处在一种“保鲜”状态,一有摩擦,它还会污染到左邻右舍……
落地戳啊落地戳,你为什么不能落在邮资片的正面!
2003/3/0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芬园花香
郑启五
上海朱骅邮友从上海寄出牡丹花420分普通邮资片,加贴三枚绿油油的“保护森林”的10分普票,销“上海青浦”“香花”局(所)的邮政日戳以及“百合花”邮票的首日纪念邮戳,航空挂号寄台湾省的“芬园”邮局“存局候领”。
“百合”、“绿树”寄台湾,表达了邮友“颂两岸百事好合,歌九州万古长青”的心语声声!
朱友在“存局候领”的“声明后用括号加注了如下的文字——“贵局名雅!此乃集邮品,敬烦贵局在正面赐盖邮戳后退回,多有烦劳,不胜感谢,拜托拜托!”。
问题是朱友在寄件人标注的是“请退361005福建厦门大学101信箱郑启五先生”,如此作为似乎已经超出了“存局候领”的范畴。
幸好台湾邮政当局办理此件的“邮务士”特事特办,个案专理(也可能是朱友的彬彬有礼,“以礼服人”),在明信片正面的空白处清晰地留下了“台北”和“芬园”两个邮政日
戳,在明信片的背面张贴了“联邮挂号函件”是条形码签条。
事到如此,已经公德圆满,但“芬园”邮局热心的邮务士仍然放心不下,再小心翼翼地在明信片上加贴了一张白条,上面用圆珠笔非常工整而有力地写出“集邮票品请退寄件人”的字样,并再盖一戳“芬园”!
如果有什么“双原地明信片”,这也许算!但不算又怎么了?一纸薄片,满园花香,这样文绉绉的明信片其中的敬业之情、同胞之爱弥散着比花香更深挚更久远芬芳!
2003/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