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旅游发展的需求潜力与变量影响测度研究
旅游者感知价值模型、测度与实证研究

旅游者感知价值模型、测度与实证研究引言:旅游业发展迅猛,对于旅游者而言,他们的旅游体验与感知价值直接关系到旅游活动的满意度和再次选择的意愿。
因此,研究旅游者感知价值模型、测度和实证成为了旅游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从理论层面出发,结合实证研究,探讨旅游者感知价值模型,给出感知价值测度方法,最后以实证研究为例,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
一、旅游者感知价值模型旅游者感知价值是指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旅游者对旅游产品和服务所给予的重要性和意义的主观评价。
感知价值模型主要包括背景变量、旅游特性变量和感知价值构面。
1. 背景变量背景变量是指旅游者个体特征、社会经济背景等对旅游者感知价值的影响因素。
例如,性别、年龄、收入水平、教育程度等个体特征,以及所属地区、住房条件、家庭结构等社会经济背景。
2. 旅游特性变量旅游特性变量是指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特性对旅游者感知价值产生影响的因素。
例如,旅游目的地的景点质量、交通便捷程度、住宿条件、餐饮服务等因素,以及旅游产品的价格、服务质量、旅游体验等因素。
3. 感知价值构面感知价值构面是指旅游者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感知价值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的构造。
常用的感知价值构面包括经济价值、社交价值、情感价值和认知价值等。
二、感知价值测度方法为了准确测量旅游者的感知价值,需要选择合适的测度方法。
常用的感知价值测度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实地观察法等。
1. 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使用结构化问卷对旅游者进行有针对性的主观评价。
通过设计合理的问题,收集旅游者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认知、态度和意见等信息,从而反映出其感知价值。
在问卷设计过程中,可以根据感知价值模型中的相关变量和构面进行问题设计。
2. 访谈法访谈法以深度访谈或半结构化访谈的形式,与旅游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通过问答的方式,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旅游者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感知价值,并获取更加详细的信息。
3. 实地观察法实地观察法是通过观察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行为和反应,来推测其感知价值。
旅游系毕业论文题目

旅游系毕业论文题目 随着国际经济的全球化,旅游业更加繁荣,旅游成为一项非常热门的行业。
近年来,旅游事业发展迅猛,每年的出入境旅游人数,国内外旅游人数以及旅游收入都在稳步上涨,旅游业现已成为影响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的重要因素。
为此学术堂收集了155个旅游系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旅游系毕业论文题目一: 1、中国旅游扶贫地空间分布格局及成因 2、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APP的持续性使用意愿研究 3、大陆居民对北京雾霾的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研究 4、高铁网络化下中国城市旅游场强空间格局及演化 5、中国低碳旅游发展效率、减排潜力及减排路径 6、信息化视角下的全域旅游 7、旅游目的地品牌象征性意义对到访意向的影响研究 8、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文明旅游路径依赖 9、论旅游的边界与层次 10、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治理研究--基于对四川泸沽湖景区的案例分析 11、旅游信息微博传播网络结构及时空特征 12、区域间旅游需求溢出测度的缺口模型及其验证 13、基于生活美学的旅游审美探析--从观光到休闲 14、“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东北地区边境口岸旅游发展研究 15、中国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影响的空间效应--基于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的研究 16、红色旅游价值观内化的网络文本研究--兼论国民幸福感的生成机制 17、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路径研究 18、文化创意产业视域下的博物馆文化授权研究 19、我国旅游季节性的区域差异与开发策略研究 20、海南旅游特区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21、中国旅游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异关系 22、山西煤炭经济替代产业探索--兼论重点旅游景区拉动地区经济发展之路径 23、中国旅游产业集聚与产业效率的关系研究 24、旅游卫星账户对我国现行旅游统计的影响和意义 25、现象学体验学说及其对旅游体验研究的启示 26、知识论视角审视下的旅游管理研究命题 27、“互联网+”背景下乡村旅游电子商务体系建设研究 28、文旅融合型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模式研究--以广东林寨古村落为例 29、基于生态标签制度的海洋生态产品生态补偿标准区域差异化研究 30、大都市传统工业区休闲旅游转型发展研究综述 31、大数据背景下旅游系统模型的重构 32、泛珠三角区域入境旅游发展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 33、武陵山片区旅游业与交通协同发展研究 34、西藏入境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 35、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流潜力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36、云南省旅游线路网络与空间结构特征 37、中国主要入境旅游城市交通通达性对比研究 38、跨境游客往来便利化的制度分析及对策研究 39、旅游网站的粘性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双系统认知理论 40、城市旅游休闲公共空间组织及其管治研究 41、中国乡村旅游现状与发展对策 42、中国旅游年主题特征及其对入境旅游的影响分析 43、中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空间相关分析 44、近30年浙江省入境旅游周期波动特征及影响机制 45、中部崛起背景下江西旅游景区发展问题与提升路径 46、中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活动现状 47、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调查与生态旅游规划探究 48、我国旅游市场秩序的演变、评价及对策研究 49、高铁网络下的长三角旅游交通格局及联系研究 50、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创新研究旅游系毕业论文题目二: 51、乡村旅游新业态的族裔经济现象及其形成机理--以浙江德清地区为例 52、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态势测度与评价 53、基于产业链视角的旅游扶贫效应研究方法 54、武陵山区旅游扶贫效率的时间演进与空间分异 55、城市居民雾霾天气认知及其对城市旅游目的地选择倾向的影响 56、在线信息搜索对目的地感知形象演化影响研究 57、桐乡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58、基于文化生态旅游视角的古村落旅游开发--以后沟古村为例 59、中国省域旅游业发展效率测度及其时空演化 60、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 61、基于TAM的旅游App下载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62、浙江旅游经济时空差异的多尺度研究 63、中国旅游城市形象感知特征与分异 64、旅游商业化影响下的古镇居住空间变迁研究--以周庄为例 65、梯田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潜力评估研究 66、江苏省乡村旅游景点空间格局及其多尺度特征 67、新型城镇化下我国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探讨 68、旅游地文化空间及其演化机理 69、广东省旅游业依赖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空间态势 70、武汉城市圈旅游经济网络结构及其演化 71、社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动态变化 72、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73、中国旅游发展新常态的发展理念与战略选择 74、精准扶贫背景下旅游扶贫精准识别研究 76、社区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因子--基于杭州的调研 77、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78、高铁驱动下大尺度区域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优化--以京沪高铁为例 79、以新常态思维谋划“十三五”旅游发展思路 80、中国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协整分析 81、旅游运输通道演化对区域旅游空间模式的影响机理--以云南省为例 82、区域旅游流空间结构的高铁效应及机理--以中国京沪高铁为例 83、新常态下国内旅游创业的智慧取向及多种模式 84、旅游安全网络关注度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85、基于选择实验法的国家森林公园资源和管理属性经济价值评价 86、中国省际旅游发展的多指标综合相似性及时空聚类特征 87、旅游情境下公众低碳旅游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以三亚游客为例 88、基于游客视角的历史街区旅游发展模式影响机理及创新--以苏州平江路为例 89、陕西省旅游文化产业实力差异及空间结构构建 90、低碳经济下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的演化博弈 91、基于负面IPA的入境游客对华环境风险感知研究 92、旅游时间序列的季节性特征研究--以城市入境旅游为例 93、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格局与国际旅游合作模式研究 94、南京城市内部景点间游客流动特征分析 95、中原经济区县域碳收支空间分异及碳平衡分区 96、江苏省区域旅游业碳排放测度及其因素分解 97、池州市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 98、目的地网络界面对旅游者体验及品牌形象的影响 99、基于社会网络方法的跨界旅游客流网络结构研究--以泸沽湖为例 100、中原经济区城市间相互作用时空格局演变研究旅游系毕业论文题目三: 101、中国城镇化进程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 102、中国旅游产业结构变迁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 103、高速铁路影响下的全国旅游景点可达性研究 104、中国入境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变化及影响因素 105、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效率空间格局动态演化及其驱动机制 106、中国旅游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耦合关系研究 107、产业融合视域下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研究 108、旅游信息服务视阈下的智慧旅游概念探讨 109、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 110、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自驾游客满意度研究 111、旅游地乡村聚落演变与土地利用模式--野三坡旅游区三个旅游村落案例研究 112、安徽省旅游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 113、旅游目的地品牌差异化定位研究--基于品牌个性视角 114、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 115、村落遗产地社区居民旅游发展态度的影响因素 116、历史村镇的旅游商业化控制研究 117、旅游企业诚信概念及其结构维度--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 118、旅游经济增长及其溢出效应的空间面板计量经济分析 119、旅游电子商务成熟度对在线旅游预订意向的影响--以携程旅行网为例 120、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机制研究 121、基于空间集聚的中国入境旅游区域经济效应分析 122、京沪高铁对主要站点旅游流时空分布影响 123、旅游地意象、地方依恋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以浙江省旅游度假区为例 124、中国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研究 125、山岳型景区低碳旅游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黄山风景区为例 126、地质遗产区旅游产业融合路径探析--以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为例 127、中国入境旅游服务质量时空态势演变与区域影响因素 128、民俗旅游产品创新中的顾客价值需求研究--以湘西自治州为例 129、中国旅游全要素生产率差异与收敛实证研究 130、中国A级旅游景点空间结构的计量地理分析 131、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132、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与游客旅游意向--基于影视旅游视角的综合研究 133、武广高速铁路对湖北省区域旅游空间格局的影响 134、中国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135、基于产业关联视角的北京旅游业与农业融合研究 136、城际高速铁路对城市旅游客流的影响--以南京市为例 137、城市化推动我国国内旅游发展的时空动态分析 138、山东省旅游经济的时空演变格局探究 139、旅游地国内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的高铁效应 140、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 141、生态旅游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其展望 142、乡村旅游业与大农业耦合的动力效应及发展趋向 143、区域城市旅游效率的空间特征及溢出效应分析--以长三角为例 144、中国旅游产业集聚与旅游经济增长关系的空间计量分析 145、杭州城市旅游品牌的演化机理及优化 146、河南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147、低碳背景下乡村旅游功能构建问题探讨 148、海岛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149、中国城市入境旅游发展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以重点旅游城市为例 150、基于耦合模型的旅游产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151、基于旅游系统理论的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 152、世博建设期上海市旅游住宿产业空间格局演化 153、基于地方感视角的乡村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研究--以安徽省天堂寨为例 154、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贡献的演变 155、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及其应用。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中国省际旅游行业竞争力实证分析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中国省际旅游行业竞争力实证分析前言:旅游行业是当前全球性最强的产业之一,也是中国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最有潜力的行业之一。
中国的旅游行业发展潜力巨大,各地区之间也展现出不同的特点和竞争优势。
基于因子分析法,可以对各省际的旅游行业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和比较,为各地方有针对性地提供旅游发展策略和方向。
一、因子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因子分析法是一种多变量分析方法,是通过将一组相关性高的变量转换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来简化数据分析的方法。
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是将所有变量的方差分解为若干个因子的方差之和,以确定隐含在数据中的主要成分。
这些因子的组合解释了原始数据的最大部分方差,使得每个因子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而不同因子之间相关性较低。
二、旅游行业竞争力发展指标选择在本文中,我们选择以下十个指标作为旅游行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1. 旅游收入总额2. 旅游业从业人员数3. 旅游资源类别数4. 旅游接待人数5. 旅游景点数量6. 旅游消费水平7. 旅游宾馆数8. 旅游交通设施数量9. 旅游宣传投入10. 旅游投资额三、因子分析结果及分析我们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得到以下四个因子及其解释力:1. 旅游经济发展因子:解释力为48.2%。
该因子主要包括旅游收入总额、旅游业从业人员数、旅游宣传投入、旅游投资额等变量,说明旅游经济发展是影响旅游行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2. 旅游资源优势因子:解释力为17.3%。
该因子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类别数、旅游景点数量等变量,说明旅游资源优势是影响旅游行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3. 旅游接待能力因子:解释力为14.3%。
该因子主要包括旅游接待人数、旅游宾馆数等变量,说明旅游接待能力是影响旅游行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4. 旅游基础设施因子:解释力为10.6%。
该因子主要包括旅游交通设施数量等变量,说明旅游基础设施是影响旅游行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通过因子分析可以发现,影响中国各省际旅游行业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是旅游经济发展和旅游资源优势,其次是旅游接待能力和旅游基础设施。
国内旅游需求的计量经济学分析.

计量经济学论文——国内旅游需求的计量经济学分析学校:学院:班级:姓名:目录一、引言二、文献综述三、建立模型(一)变量的选择和分析(二)模型选择(三)样本数据的采集四、模型分析(一)多重共线性检验(二)异方差性检验(三)自相关性检验五、结论与建议国内旅游需求的计量经济学分析[内容摘要]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山河壮丽,风光旖旎,无论是人力资源还是旅游资源,中国的国内旅游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不断增加对精神的需求,旅游更是成为人们追求精神生活的一大利器。
本文通过对国内旅游需求影响因素的计量经济学分析来研究我国国内旅游需求的发展情况,从而对旅游业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旅游需求国内旅游多重共线性异方差自相关一、引言我国人口众多,拥有近14 亿的庞大人口,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增加,旅游已经成为人们主要的休闲方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潮流。
而网络上的“穷游生”、“驴友”、“背包客”等等名词的流行更是证明了旅游业在我国蓬勃发展的现状。
我国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优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消费需求进一步上升,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而我国的旅游业的发展一直遵循“适度超前”的原则,立足于开发国内旅游市场,在国际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国内旅游需求日益增长的情况下,国内旅游逐渐在我国的旅游市场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各类旅游景区20976家,其中,A级旅游景区5573家。
旅游景区已成为居民旅游消费的热点之一,景区收益不断增加。
2011年全国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人数25.54亿人次,平均每人到景区游览约2人次;营业收入达到2658.60亿元,在全国旅游总收入的比重在不断提高。
由此可见,旅游产业已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旅游消费支出是衡量旅游经济活动及其效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综合性指标,也是某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旅游业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
引力模型的应用领域

引力模型的应用领域引力模型是应用广泛的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它以牛顿万有引力公式为基础,这也是引力模型名字的由来。
目前这个模型理论相当成熟,应用领域也很广泛。
比如:空间布局、旅游、贸易、城市分析、交通、市场营销、企业区位、考古、高校招生和生物迁徙等领域。
下面我将从引力模型应用的不同领域来谈谈自己对引力模型的理解。
一、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应用引力模型最早应用于国际贸易研究,并且应用的相当广泛。
最早将引力模型应用到贸易领域的是Jan Tinbergen(1962)。
以下是我看过的有关该领域的一些期刊论文。
1、戴明辉、沈文星写的“中国木质林产品贸易流量与潜力研究:引力模型方法”,来源于资源科学2010(11)。
本文在传统引力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具有林产品特色的要素禀赋、森林认证变量,对传统引力模型进行修正。
运用1999年到2008年这10年间中国对28个木质林产品贸易伙伴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进行中国主要木质林产品贸易潜力测算。
结果表明中国木质林产品贸易流量和双方的经济规模成正相关,与距离因子成负相关,要素禀赋和双边贸易流量成正相关,而森林认证在双边贸易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2、刘岩写的“贸易流量引力模型的理论研究综述”,来源于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3)。
本文主要是进行引力模型的理论研究,笔者主要通过梳理近30 年来引力模型的理论发展脉络,全面展示了该理论从局部均衡到一般均衡的扩展;由无贸易理论基础到与贸易国自身禀赋的融合;并提出今后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可能进行扩展的方向。
比如:人均收入水平是否可以用于解释双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流量。
3、谢国娥、李亮写的“基于引力模型的中澳双边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研究”,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本文主要以1992~2008 年中澳双边农产品贸易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引力模型分析影响中澳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各种因素。
其结果表明:中澳双边农产品贸易流量与两国对农产品的需求成正相关;与澳大利亚进口关税率成负相关;与两国的RCA的相关系数、SARS的相关系数、与WTO成员身份的相关系数均为正;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计量经济学 李子奈 第七版 复习题汇总

计量经济学 复习题一、单选题1、怀特检验法可用于检验( )。
A.异方差性B.多重共线性C.序列相关D.模型设定误差2、计量经济学分析问题的工作程序是( )。
A.设定模型,检验模型,估计模型,改进模型B.设定模型,估计参数,检验模型,应用模型C.估计模型,应用模型,检验模型,改进模型D.搜集资料,设定模型,估计参数,应用模型3、对下列模型进行经济意义检验,哪一个模型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
A.i C (消费)i I 8.0500+=(收入)B.di Q (商品需求)i I 8.010+=(收入)i P 9.0+(价格)C.si Q (商品供给)i P 75.020+=(价格)D.i Y (产出量)6.065.0i K =(资本)4.0i L (劳动)4、戈德菲尔德—匡特检验法可用于检验模型的( )。
A.异方差性B.多重共线性C.序列相关D.设定误差5、在满足基本假定的情况下,对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而言,下列有关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A.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均为随机变量B.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均为非随机变量C.被解释变量为随机变量,解释变量为非随机变量D.被解释变量为非随机变量,解释变量为随机变量6、根据样本资料估计得到人均消费支出Y 对人均收入X 的回归方程为X Y ln 75.000.2ln += ,这表明人均收入每增加1%,人均消费支出将增加( )。
A.2%B.0.75C.0.75%D.7.5%7、设k 为回归模型中的解释变量个数,n 为样本容量,则对总体回归模型进行显著性检验(F 检验)时构造的F 统计量为( )。
A.)1/()/(--=k n RSS k ESS F B. )k n /(RSS )1k /(ESS 1F ---=C. RSS ESS F =D. ESSRSS F = 8.下列属于有限分布滞后模型的是( )。
A.u y b y b x b y t t t t t a +++++=-- 22110B.u y b y b y b x b y t k t k t t t t a ++++++=--- 22110C.u x b x b y t t t ta ++++=- 110 D.u xb x b x b y tk t k t t t a +++++=-- 110 9、已知DW 统计量的值接近于0,则样本回归模型残差的一阶自相关系数ρˆ近似等于( )。
基于因子-聚类分析的我国各地区国际旅游发展现状评价

基于因子-聚类分析的我国各地区国际旅游发展现状评价引言国际旅游是指人们跨越国界进行的旅行活动,包括出境旅游和入境旅游。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际旅游业发展迅速,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的旅游资源、旅游文化和旅游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各地区国际旅游发展现状进行评价和分析,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更好地制定发展策略和规划,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采用因子-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各地区国际旅游发展现状进行评价,旨在为各地区的国际旅游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因子分析—提取国际旅游发展指标在对我国各地区的国际旅游发展现状进行评价时,需要选取合适的评价指标。
国际旅游发展的评价指标包括但不限于国际旅游人数、国际旅游收入、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等。
为了进一步明确评价指标,我们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从众多指标中选取出具有代表性和权重较大的几个指标。
我们收集了我国各地区的国际旅游人数、国际旅游收入、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等15个指标,然后利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
在因子分析的结果中,我们选取了累积方差贡献率大于70%的因子作为代表性指标。
最终,我们确定了国际旅游发展的四个主要因子:国际旅游人数、国际旅游收入、旅游设施水平和服务水平。
二、聚类分析—划分国际旅游发展类型基于因子分析提取的主要指标,我们进一步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我国各地区的国际旅游发展水平进行分类。
聚类分析通过计算不同样本之间的距离,将样本划分成若干个类别,每个类别内部的样本相似度较高,类别之间的样本相似度较低。
为了进行聚类分析,我们先对选取的四个主要因子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利用K均值聚类算法对各地区进行聚类。
经过聚类分析,我们最终将我国各地区的国际旅游发展水平分为三类:发达地区、中等地区和欠发达地区。
发达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国际旅游人数和收入较高,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较好;中等地区包括湖南、四川、浙江等地,国际旅游发展处于中等水平;欠发达地区包括西藏、青海、贵州等地,国际旅游发展水平较低。
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Tourism Economy旅游经济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贺甜甜现阶段,旅游业在我国得到了较好发展,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旅游需求的不断增加,旅游业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之一。
因此,本文对影响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对大力推动旅游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引言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逐渐不只需要衣食住行,更在意享受生活,因此,外出旅游成为一个较好的选择。
由于旅游业是近年来才飞速发展的,所以旅游业是一个朝阳产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旅游需求的逐渐增加,每一个假期都会有大量的游客前往世界各地旅游。
尽管人们的收入逐年增多,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时旅游就是一个较好的减轻压力的方法。
目前,旅游业主要是分为两种:一种是国内旅游;另一种是国外旅游。
目前,旅游业从传统的旅行社发展为实体店和网店,现在通过网络订购一系列旅游项目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方法。
通过数据可知,我国旅游业收入在逐年增长,同时,与旅游业相关的其他产业收入也在逐年增多,例如餐饮店、酒店等。
所以为了大力发展我国旅游业,我们需要详细分析影响旅游业的因素,并加以防范。
一、我国现代旅游业发展的现状我国旅游业已经发展30余年,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以及整体经济的转型,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也迎来了巨大的机遇,旅游业渐渐成为一个与多产业相结合的多元化产业。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解决了当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对整个国家经济进步以及维持社会稳定起到重要作用,不但实现了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紧密合作,同时在促进我国整体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现阶段,大部分国家都非常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渐渐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产业,相关部门制定了相应政策和措施,对旅游业进行了大力扶持。
同样旅游业对我国了解他国或者他国了解我国也做出了相应贡献,不断传播一些特色文化,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公益旅游发展的需求潜力与变量影响测度研究(上)摘要:公益旅游是消费者需求而趋向于个性化自主选择的新型旅游趋势,是旅游者以志愿方式进行的涵盖社会援助或生态维护等意愿的特殊度假旅行活动。
本文试图选取与旅游消费相关的指标函数,运用相关经济统计工具,选取七个主要经济变量作为分析中国公益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以模型定量分析的方法测度中国公益旅游内在的消费制约因素和潜在发展效应。
研究发现目前中国公益旅游的发展成熟度相对较低,旅游消费者依然停留在对于旅游设备和住宿设施的敏感阶段。
对于公益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一般集中于经济发展较弱的自然生态旅游地,公益旅游的消费群体通常来自具有自主化旅游行为选择倾向的成熟客源地区。
中国仍然具有发展公益旅游资源空间和公益旅游消费动机的巨大潜力。
关键词:公益旅游,变量影响,需求潜力测度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全面提升旅游业发展质量的基本理论关键问题及对策研究”(10AZD028),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的多区域模型研究”(41001068)资助。
一、问题的提出公益旅游是现代旅游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型个性化旅游模式。
其最早可追溯到欧洲传教士的行善布道活动,二十世纪初出现了含有志愿行为诉求的现代旅游现象(Gillette,1968),八十年代后期美国形成了Volunteer Vacation的概念(Bill McMillion, 1987),通过非营利性组织利用学生假期到不同地区体验旅行并参与公益性的社会服务活动。
随后这种独特的旅游度假方式开始由大学生群体向不同社会阶层的旅游者扩展。
按照志愿服务与旅游活动所占比重的不同划分,国际上通常将公益旅游分为Volunteer-Minded和Vacation-Minded两类[1]。
Pearce和Butler (1990)分别对志愿型旅游活动中的住宿设施、细分市场、停留时间等变量进行了测度分析。
而旅游者社会价值观的改变和对社会支付系统的再认知都对公益旅游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Turcic,2002)。
公益旅游的消费者通常有强烈的意愿为某些特殊社会群体提供无偿性帮助,并且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身社会联系相迥异的旅游目的地(Gunderson,2005)。
公益旅游被认为是可持续性、负责性和教育性的可替代性旅游和生态旅游的重要形式。
目前欧美对于公益的旅游研究大多集中于公益旅游参与者的动机模型、公益旅游相关利益者分析、公益旅游的非大众化属性[2],以及公益旅游国际化趋势下的价值移植与文化冲击问题[3]。
而国内的研究相对起步较晚,研究者更多则是从公益旅游活动的生态属性与可持续性发展(何桂梅,2001)、对欧美公益旅游发展的特征解读(宗圆圆,2010)、公益组织与旅游地的关联影响(查艳华,2008)、公益旅游的替代型内涵角度等角度进行研究[4]。
其中中国台湾地区学者在中国公益旅游的初始探讨相对更早的投入了研究的关注(马慧君,199 7)。
但涉及采用定量分析模式解释公益旅游的消费动能与地区经济增长、城市化关联趋势的研究相对较少。
公益旅游在欧美发展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传教行善、生态保护、科考探险、扶贫赈灾、卫生医疗、捐助支教等多种方式[5]。
参与公益旅游的消费者,首先具备旅游者的需求,同时具备志愿者的功能[6]。
公益旅游活动的参与者较为符合Stanley的他人中心型的旅游者表征:喜欢选择非同寻常的旅游目的地;愿意尝试在其他旅游者来到该地区前猎奇体验;灵活自主参与性的旅游活动量较大;对不完善旅游设备和住宿设施不敏感;乐于接触具有他们所不熟悉的文化或阶层的居民。
公益旅游是建立在利己体验与利他感知变量函数基础上的旅游行为选择,呈现出不同于大众旅游活动的多中心型旅游消费特征。
旅游者潜在的自我需求状态与旅游模式选择是具有内在关系的。
Wearing通过对参加YCI公益旅游项目的学生群体进行研究,发现其参与公益旅游的动机主要是基于利他动机(回馈帮助社会)、猎奇动机(了解自然文化)、提升动机(挖掘自身潜能)等方面。
①埃里克·伯恩曾将旅游消费者的人格需求状态分成三个组成部分[7],旅游者的内隐性需求通常是指旅游消费者不愿轻易透露或无法明确描述的潜意识旅游动机。
其中“家长自我”内隐性需求会导致旅游消费者自身具有一种“权威溢出”与“慈善救世”的潜在行为选择。
公益旅游恰恰是符合这一内隐性需求状态的旅游模式。
本文认为公益旅游(Voluntourism)是基于利他动机的志愿慈善行为和效用动机的旅游体验活动相结合的重要形式,同时可为旅游社区带来某种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外部效应,公益旅游是具有多重旅游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综合旅行方式。
旅游消费者对旅游活动的行为选择是建立在效用最大化目标函数基础之上的,而效用目标函数的构成是由利己感知体验和利他旅游动机共同组成的。
旅游者基于探险猎奇、文化体验、生态保护、宗教传播、扶贫慈善等多种需求动机参与公益旅游活动,以适应复杂的消费偏好,特异化和专项化的旅游选择模式有效补充了旅游消费者的目标效用。
因而本文试图对中国公益旅游内在需求的影响因素和潜在发展效应进行一定的经济分析和测度研究。
二、中国公益旅游发展的需求潜力测度模型(一)模型设置与数据选取基于国外公益旅游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经济特征以及对于消费偏好的特殊选择,本文试图选取与公益旅游消费相关的指标函数,运用相关经济统计工具,以定量分析的方法测度影响中国公益旅游发展内在的消费驱动因素以及潜在的需求发展效应。
具体模型假设如下:yit=∝0+∝j1βit+∝j2γit+δi+θt+εit其中:yit表示第i省第t年的公益旅游测算规模,βit、γit、δi、θt、εit为相应的被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
βit表示第i省第t年的被解释变量;包括各地区电力消耗、各地旅行社数量、交通里程、各地区农村消费支出。
γit为一组影响公益旅游人数的其它控制变量;包括年末总人口、各地星级饭店数量、城镇人口比重。
δi表示不随时间改变的特定地区效应,θt表示不随地区改变的特定时间效应。
εit 为随机扰动项。
本文选取31个省份的省级面板数据,时间范围为2006-2009年。
由于目前国内尚无单独统计公益旅游人数的数据指标,根据国外公益旅游的发展经验,本文根据《中国旅游年鉴》旅游数据统计类别,选择约占旅游目的统计中其它类的10 %比例作为公益旅游的估算测量标准;各省份GDP数据来自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各省份的物价指数以2006年为基期进行GDP折算处理;各省份农村消费支出的数据以2006年为基期折算而得;基础设施的统计指标以交通里程数为主,本文采用樊纲、王小鲁、马光荣(2011)的测算方法,以14.7的折算系数将铁路里程、标准公路里程与内河航运里程折合为标准里程数据。
其他数据均来自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
(二)统计描述与方差检验由于数据选自31个省份4年范围内的经济指标,因此观测值为124。
本文尝试选取各地区年末总人口、各地区电力消耗、各地星级饭店数量、各地旅行社单位数量、城镇人口比重、交通里程、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等七个主要经济变量作为影响公益旅游发展的测度指标,通过对2006-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处理可以得到相应的统计描述。
首先需要对相关变量采用“方差膨胀因子”(VIF)检验,防止出现多重共线性。
如果解释变量中出现多重共线性,则不容易区分它们各自对被解释变量的单独影响程度,从而影响统计分析的结果。
通过VIF检验,Mean VIF值为6.73低于10,故而不必担心多重共线性。
(三)效应分析与指标建模本文采用Hausman检验的方式,判断测算模型应选取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
从本质而言选取依据应视模型的假设条件而定,为了使统计分析具有完整性,首先采用Hau sman检验对其进行筛选。
Hausman检验的P值显示为0.2273,表明系数在10%的水平下接受原假设,即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都可以,但通常意义上固定效应可使估计结果较为稳定。
本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和Bottom-Up的建模思路,分层逐级加入解释变量测度相关经济指标对公益旅游潜在发展规模的影响。
模型(1)将各地区电力消耗、各地旅游社数量、交通里程、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作为解释变量引入模型;模型(2)在模型(1)基础上加入各地区年末总人口指标作为解释变量;模型(3)继续在模型(2)基础上加入各地区星级饭店数量指标作为解释变量;最终模型(4)在模型(3)基础上加入城镇人口比重指标作为解释变量。
具体模型结果如下:参考文献:[1] Wang Fude, Liao Ke.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tour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m productsbased on [J]. Journal of Beijing / gnksguyhl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2012, (9)[2] Yang Junping. A discussion on the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of AHP method -- Taking /gnksguyhl Geleshan district as an example and cave [J]. based forum,2009 (1)[3] Liu Jian. Journal, in tourism resources planning and exploitation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J].2001 in Chongqing teachers' College, 20 (9)[4] Zheng Jing. Cultural variability impact on / gnksguyhl China's cultural tourism in minority regions [J]. agricultural economy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