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课蒸发
水和水蒸气20

是
教学
时数
1课时
教学
课时
第1课时
备课
总数
第20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水到哪里去了
1.下雨之后我们常常都能看到地面上有些积水。天晴了,这些积水就会很快干掉的,那么这些水到哪里去了呢?(学生推测)
2.学生实验观察,指导学生看书P54看漫画和文字。
3.现在你能解释水洼里的水是怎么样干掉的吗?试试用图画的方式把你的解释展示出来。(学生画后投影交流。)
三、空气中的水
1.水会蒸发,在阳光照射下,河流和大海中的水一直在蒸发,因而空气中有很多看不见的水蒸气,那么如果不断的蒸发,河流和海里的水岂不是越来越少了啊,最终会没有,是这样的吗?那是怎么回事呢?
2.也就是说你们认为水蒸发到空气中之后又会通过下雨变成水,是这样吗?你能证明一下吗?
四、课堂小结
检查
签阅
第周,应备课时,实备课时,共课时。
评价:时间:签查(盖章):
古人云: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以渔,终身受用。
二、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
1.我们已经知道了水能够蒸发变成水蒸气,那你们有什么新的想了解的吗?
2.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预测(课件出示:温度越高,水蒸发得越快;空气越干燥,水越容易蒸发;有风吹,水蒸发得越快。)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观察到什么现象吗?(课件出示:放在蜡烛上加热的水里过一会儿就会不断地冒出气泡,水上方空气中有很多白汽。过几分钟后,勺子中的水就干了。而另外一只不加热勺子里的水量减少的不多。)从我们看到的现象里你有什么发现吗?
课题
水和水蒸气
学习
目标
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小学科学_20.蒸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蒸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蒸发现象、感受蒸发要从周围吸热;通过实验总结影响蒸发的因素。
2、科学探究目标:经历搜集证据的过程,能够对获取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能做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日常生活中的蒸发现象,培养科学看问题的意识;化验同学之间合作的快乐。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吧,(手拿棉花蘸水写“我们爱科学”),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个字,有什么变化?生1:字慢慢消失了师:你的眼睛真亮生2:水慢慢变干了。
师:了不起的发现。
二、认识蒸发现象1、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黑板上的水慢慢消失了,这可真有趣,这些水真的消失了么?变成了什么?跑到哪里去了?生:变成了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去了。
同学们总结的真不错,让我们来看看科学家是怎么说的课件出示:蒸发并板书(2)现在是春天,黑板上的水蒸发了,夏天呢?秋天呢?冬天呢?看来,不管是温度高还是温度低,水都可以蒸发。
由此可见: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
三、认识蒸发吸热的特点1、师:你想亲自感受一下水的蒸发吗?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杯清水,现在你们可以往自己手背上擦少量的水,并均匀抹开,观察水蒸发的同时,一定要认真体会手背的感觉。
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生:水蒸发的时候皮肤感觉有一些凉.师:手背感觉凉凉的,你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谁愿意来大胆地猜测一下。
生:我认为是因为水蒸发了,所以我们感觉到有些凉。
生:我认为可能是水蒸发把皮肤上的热量带走了,就感觉到有些凉。
生猜测:水蒸发时可能会带走热量。
2、实验验证师: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那水蒸发时到底会不会带走(吸收)热量呢?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好方法,老师为大家准备了温度计和棉纱等实验器材,你想怎样利用这些材料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呢?小组交流讨论。
哪位同学起来汇报一下你们组的实验方案?(1)、将温度计的液泡包上棉纱,浸入水中,观察温度是多少。
《蒸发》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实验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蒸发》中涉及到的一个控制变量的对比探究实验,这是学生第一次系统认识“蒸发”这一概念,也是《水循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
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的探究,是学生在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蒸发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的实验。
二、实验器材自制教具:高温加热器、液面增大器、高温加热板(石棉网和毛玻璃片)、蒸发实验板(石棉网和水写布)移液器、烧杯、电风扇三、实验改进要点1. 让实验更严谨。
用移液器代替滴管控制水滴,使得水量能够得到标准控制,避免水量多少不一致影响实验的结果,同时也能够控制水量节省课堂上水蒸发使用的时间;另外,自主研究设计了一个“液面增大器”,既简单易操作,又能很好地起到增大液面,避免水份被带走的效果,提高了实验的精确度和严谨性,保证数据准确。
2.让过程更科学。
用高温灯泡代替酒精灯加热,用石棉网和毛玻璃片做成高温加热板,避免在明火燃烧加热时水滴出现沸腾或冒热气等不必要的干扰因素对学生的影响,从而更加科学地认识“蒸发”本身相关知识。
3.让现象更明显。
用书写布、毛玻璃片代替玻璃片、纱布、蒸发皿等,用石棉网来隔热防护,特别是水写布的使用让原本无色透明的水滴变得清晰可见,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容易看到实验现象。
4.让探究更贴近生活。
乐高材料、浴霸灯泡、小风扇、书写布,材料更加均来自学生的生活,比较熟悉,让学生知道原来科学探究并不是遥不可及高大上的东西,就可以借助生活中所有的材料为我所用,而大大提高探究的兴趣。
四、实验原理物理学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个,即:“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与气体间接触的表面积大小”以及“液面上气体流动的快慢”,学生在生活中对蒸发现象有一定的感知,但是深入地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并设计对比实验验证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通过提高液体温度、增大液体表面积、加快液面空气流通速度来加快液体蒸发速度,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课程设计 蒸发器

第一章蒸发操作条件的确定蒸发作为化工产品工艺制造过程中的单元操作,有多种不同的设备,不同的流程和不同的操作方式。
蒸发操作条件的确定主要指蒸发器加热蒸汽的压强(或温度),冷凝器的操作压强(或温度)的确定,正确选择蒸发的操作条件,对保证产品质量和降低能耗极为重要。
1.1加热蒸汽压强的确定通常被蒸汽的溶液有一个允许的最高温度,若超过了此物料就会变质,破坏或分解,这是确定加热蒸汽压强的一个依据。
应使操作在低于最大温度范围内进行,可以采用加压蒸发,常压蒸发或真空蒸发。
一些化工厂,常装设蒸汽机或透平机以驱动发电机发电,因而蒸发用汽应考虑用蒸汽机、透平机的乏汽,直接采用未经做功的锅炉蒸汽进行减压蒸发是不经济的,乏汽压强一般在200~400 kPa左右。
蒸发是一个消耗大量加热蒸汽而又产生大量二次蒸汽的过程。
从节能的观点出发,应充分利用二次蒸汽作为其它加热用的热源,即要求蒸发装置能够提供温度较高的二次蒸汽。
这样既可减少锅炉产生蒸汽的消耗量,又可以减少末效进入冷凝器的二次蒸汽量,提高了蒸汽利用率。
因此,能够采用较高温度的饱和蒸汽作为加热蒸汽的有利的,但通常所用饱和蒸汽的温度不超过180 ℃,超过时相应的压强就很高,这样增加加热的设备费和操作费。
一般的加热蒸汽压强在400~800 kPa范围之内。
此次设计方案中加热蒸汽压强定为675 kPa(绝压)。
1.2 冷凝器操作压强的确定若一效采用较高压强的加热蒸汽,则末效可采用常压或加压蒸汽,此时末效产生的二次蒸汽具有较高的温度,可以全部利用。
而且各效操作温度高时,溶液粘度低,传热好。
若一效加热蒸汽压强低,末效应采用真空操作。
此时各效二次蒸汽温度低,进入冷凝器冷凝需消耗大量冷却水,而且溶液粘度大,传热差。
但对于那些热敏性物料的蒸发,为充分利用热源还是经常采用的。
对混合式冷凝器,其最大的真空度取决于冷凝器内的水温和真空装置的性能。
通常冷凝器的最大真空度为80~90 kPa。
此次设计方案中冷凝器压强定为20 kPa(绝压)。
实验18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实验18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第20课蒸发)实验材料: Nhomakorabea盘、湿巾、支架、酒精灯、火柴、水。
实验步骤:
1、两个同样的瓷盘,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一个放置在桌面上,一个放在火上加热。观察哪个蒸发的快。
2、两块同样大的湿巾,一块展开,一块折叠两次,观察哪块蒸发的快。
3、两块同样大的湿巾,一块放在阴凉处,一块放在通风处,观察哪块蒸发的快。
实验结论:加热、增大蒸发面积、有风都可以加快蒸发。
注意事项:要通过对比实验进行研究。
七上科学第四章第六节汽化与液化第一课时蒸发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你认为蒸发的应用前景如何?
节能环保
随着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利用蒸发进行干燥等操作可以减 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高效利用资源
通过研究影响蒸发的因素,可以更好地控制和利用资源,提高生产 效率。
拓展应用领域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于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蒸发的应用领域将 不断拓展,例如在医疗、环保、能源等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质。
02 影响蒸发的因素
温度对蒸发的影响
总结词
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详细描述
温度是影响蒸发快慢的重要因素。随着温度的升高,液体分子获得更多的能量, 从而更容易摆脱液体的束缚,变成气体分子,因此蒸发速度加快。在炎热的夏季 ,由于气温较高,地面水分蒸发较快,导致空气湿度较低。
湿度对蒸发的影响
总结词
湿度越低,蒸发越快
详细描述
湿度是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多少,它也影响蒸发的速度。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中,空气中的水蒸气已经很多,因此 水分蒸发的速度会减慢。而在湿度较低的环境中,空气中的水蒸气较少,水分更容易蒸发。例如,在沙漠等干燥 地区,由于湿度较低,水分蒸发较快。
风速对蒸发的影响
总结词
风速越大,蒸发越快
详细描述
风速对蒸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它可以加速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当风速较大时,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 加快,这有助于将更多的新鲜空气带入液体表面,从而加速水分的蒸发。在微风或大风的情况下,水 分蒸发速度都会有所增加。
4. 改变环境温度和湿度, 重复实验步骤,观察温 度和湿度对蒸发的影响。
实验结果与结论
通过实验,可以得出以下 结论
1. 不同材质的布料对蒸发 速度有显著影响,其中透 气性好的布料蒸发速度更 快。
【知识点】青岛版 科学 五年级上册学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1课、地球内部有什么填空:1.从地面到地球中心有(6000)多千米,最先进的钻机钻探深度不过( 10)千米。
2. 地震波能够向(四面八方)传播,有的可以一直传到(地心)。
地震波碰到不同的物质,就会有不同的(反射)和(折射)。
3.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磁力)等提供的信息,对地球内部情况进行探知。
4.地球内部可以分为三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地核)。
5.地壳由(岩石)组成,厚(5—70)千米,地幔由(硅、铁、镁)组成,厚(2900多)千米,地核由(铁、镍)组成,厚(3400多)千米。
简答:1.人们是怎样了解地球内部情况的?答:是利用地震波、磁力等提供的信息,对地球内部情况进行探知。
2.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答:知道火山喷发、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可避免它对人类造成灾难。
3.认识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
答:地球内部划分为三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是最外面的一层,厚5—70千米不等;地壳下面是地幔,厚2900多千米,温度在1200℃到2000℃之间;地幔下面是地核,厚3400多千米,温度可达5000℃。
2课、火山1、火山喷发是一种壮观的自然现象,它是地球内力作用的产物2、1980年5月18日(圣海伦斯火山)受地震影响喷发。
3、地壳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裂隙向上升,在地壳比较薄的部位或者地壳裂缝距地面较近处,上升的岩浆在巨大压力下冲出地面,形成火山。
4、火山喷发所带来的影响。
(1)地表形态的变化。
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口湖、圆锥形火山和火山岛(2)火山喷发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火山喷发给人类带来灾难——烧毁森林、房屋,覆盖农田和城市,污染空气;同时火山喷发也会给人类带来许多益处,如在岩浆向上移动和喷发的过程中,会在地下形成铁、铜、金刚石等多种矿藏,火山灰是农作物的上等肥料。
火山喷发使地貌发生巨大的变化而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如日本的富士山、中国长白山的天池、五大连池的火山群、火山地热喷泉,景象非常壮观,还有的地区利用火山地热来发电。
活学活用:五年级物理上册蒸发实践教案

近年来,中国的教育改革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这也导致物理实践教学在五年级上册物理课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对于学生而言,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更需要学会将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因此,五年级上册物理课程的蒸发实践教案也备受教师和家长的关注。
蒸发是流体通过表面蒸发释放其潜热的过程。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蒸发实践教案,让学生了解蒸发的过程,丰富其物理实践经历,并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要向学生简单地介绍蒸发的表现及原理,使学生了解蒸发现象及其发生的原因。
接下来,老师可以分组让学生通过实践来验证蒸发的原理。
一般情况下,实验器材我们可以使用小瓶子、口香糖盒等,将水加入其中,然后让学生将不同物品盖在瓶子上,包括塑料薄膜、蜡烛、塑料袋、橡皮等材料。
在将小瓶子放置一段时间后,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不同材料下掉落的水量和蒸发的速率,从而让学生通过实践来了解不同材料下的蒸发速率和原理。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录实验结果,鼓励学生主思考,提出问题,并在实验过程中逐渐总结出规律。
同时,教师还应教育学生要注意安全,如在实验过程中不得随意打开盖子等等。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实践来帮助学生了解蒸发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作用。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西瓜和香蕉等水果会因为蒸发而变坏,从而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合理利用蒸发原理,如存放食物时应当密封或放入冰箱中,以减少蒸发造成的浪费和食物变质。
五年级上册物理课程的蒸发实践教案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物理实践经历,还可以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应用物理知识,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希望未来的教学中,更多的教育者和家长能够重视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