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雄与麦肯齐、摩根等人提出的一种新的大陆漂移说,它是海底扩张说的具体引伸。
板块构造,又叫全球大地构造。
所谓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也就是说地壳和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顶部。
新全球构造理论认为,不论大陆壳或大洋壳都曾发生并还在继续发生大规模水平运动。
但这种水平运动并不象大陆漂移说所设想的,发生在硅铝层和硅镁层之间,而是岩石圈板块整个地幔软流层上像传送带那样移动着,大陆只是传送带上的“乘客”。
勒皮雄在1968年将全球地壳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板。
其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此外,在板块中还可以分出若干次一级的小板块,如把美洲大板块分为南、北美洲两个板块,菲律宾、阿拉伯半岛、土耳其等也可作为独立的小板块。
板块之间的边界是大洋中脊或海岭、深海沟、转换断层和地缝合线。
这里提到的海岭,一般指大洋底的山岭。
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中间有地震活动性海岭,另名为中脊,由两条平行脊峰和中间峡谷构成。
太平洋也有地震性的海岭,但不在大洋中间,而偏在东边,它不甚崎岖,没有被中间峡谷分开的两排脊峰,一般叫它为太平洋中隆。
海岭实际上是海底分裂产生新地壳的地带。
转换断层,是大洋中脊被许多横断层切成小段,它不是一种简单的平移断层,而是一面向两侧分裂,一面发生水平错动,是属于另一种性质的断层,威尔逊称之为转换断层。
两大板块相撞,接触地带挤压变形,构成褶皱山脉,使原来分离的两块大陆缝合起来,叫地缝合线。
一般说来,在板块内部,地壳相对比较稳定,而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则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这里火山、地震活动以及断裂、挤压褶皱、岩浆上升、地壳俯冲等频繁发生。
是什么力量驱使板块进行运动呢?按照赫斯的海底扩张说来解释,认为大洋中脊是地幔对流上升的地方,地幔物质不断从这里涌出,冷却固结成新的大洋地壳,以后涌出的热流又把先前形成的大洋壳向外推移,自中脊向两旁每年以0.5~5厘米的速度扩展,不断为大洋壳增添新的条带。
[理学]板块构造学说
![[理学]板块构造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6a86d773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97.png)
地球科学大辞典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总论【全球板块构造】global plate tectonics现代板块边界主要是根据全球地震活动带和各种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划分的,因为构造地震意味着两侧地质体发生相互错移。
沿全球洋中脊分布的张性浅源地震带反映了两侧板块在背向运动;沿大陆边缘分布的倾斜地震带(贝尼奥夫带)代表两侧板块相向汇聚。
由此得出全球板块分布(如图)。
新洋壳现在正沿大西洋等大洋中脊产生。
红海就是印度洋中脊伸入非洲板块、使后者裂离而出现的新生洋盆。
阿尔卑斯 喜马拉雅山系是欧亚板块和非洲、印澳板块碰撞汇聚的地方。
可以看出多数情况下洋、陆边缘与板块界线并不一致。
全球板块构造(据D.P.McKenzie and F.Richter,1976)箭头和数字示相邻板块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单位cm/aⅠ.阿拉伯板块;Ⅱ.欧亚板块;Ⅲ.可可斯板块;Ⅳ.北美板块;Ⅴ.加勒比板块;Ⅵ.南美板块;Ⅶ.纳兹卡板块;Ⅷ.南极洲板块;Ⅸ.太平洋板块;Ⅹ.菲律宾海板块;Ⅺ.澳大利亚 印度板块;Ⅻ.非洲板块【岩石圈板块】lithosphere plate地球岩石圈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如洋中脊、岛弧海沟系、转换断层)分割成若干个不连续的板状块体。
每个板块的厚度50~150千米不等,面积大小也各不相同,故可按其直径大小划分为大、中、小板块。
也有人以巨板块、板块、亚板块和微板块等区分之。
最初由勒皮雄(Le Pichon,1968)将全球岩石圈划分出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等六个大板块。
以后,这些全球性的板块又被进一步划分出许多次一级板块。
例如美洲板块又被划分成南、北美洲两个板块等。
从垂向剖面上看,岩石圈板块具有双层结构,下部由上地幔上部物质组成,其成分相当于橄榄岩;上部即为莫霍面以上的地壳。
在空间上,板块的成分和厚度变化都很大。
板块的形状与全球海陆分布的地理面貌之间通常并不一致,只有少数例外,如太平洋板块主要全由洋壳组成,没有陆壳分布。
大陆板块知识点

大陆板块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
这一学说认为地球表面覆盖着不变形且坚固的板块(岩石圈),这些板块确实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
板块构造学说将地球板块分为三种状态:汇聚型板块边界、分离型板块边界和转换型板块边界。
2. 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学说是由德国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于1912年提出的。
该学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名为“泛古陆”的庞大陆地,后来由于地球表面的变动,泛古陆开始破裂、漂移、碰撞和聚合,形成了现今的大陆和洋盆。
3. 海底扩张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是由美国地质学家哈里·哈蒙德·赫斯于1960年提出的。
该学说认为地球上的大洋地壳是由一系列不断移动的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在新海底生成的地方扩张,然后在老海底消亡的地方收缩。
这一过程使得地球上的大洋地壳不断更新。
4. 板块运动:板块运动是地球表面板块的移动过程,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是指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的位移,导致地壳变形、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现象。
垂直运动是指板块在地球表面上下方向的移动,导致地壳升降、山脉隆起或地壳下沉等现象。
5. 板块边界:板块边界是指板块之间的接触区域,分为汇聚型、分离型和转换型三种。
汇聚型边界是指两个板块相互靠近、碰撞的地方,如欧亚板与阿拉伯板的交界处。
分离型边界是指两个板块相互远离的地方,如东太平洋板与纳斯卡板的交界处。
转换型边界是指两个板块相互交错的地方,如太平洋板与北美板的交界处。
6. 地壳构造:地壳构造是指地球表面地壳的组成、结构和分布。
地壳主要由岩石组成,根据成因和成分可分为花岗岩地壳和玄武岩地壳。
地壳厚度不均,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地壳的构造单元包括地壳块、地壳带和地壳分区。
7. 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球表面板块运动、地壳构造变化等原因导致的自然灾害。
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地震、火山喷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岩石圈)是由厚度大约为100-150km的巨大板块构成,全球岩石圈可分成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只有太平洋板块几乎完全在海洋,其余均包括大陆和海洋。
板块内部地壳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这里火山、地震活动以及断裂、挤压褶皱、岩浆上升、地壳俯冲等频繁发生。
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是由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彼此碰撞和张裂形成的。
六大板块的常考区域如下:
东非大裂谷、红海: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
冰岛的火山: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张裂。
喜玛拉雅山:印度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下面,发生板块碰撞。
青藏高原: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相互碰撞。
安第斯山: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相互碰撞。
大西洋:非洲板块与美洲板块张裂。
白令海峡: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分界线。
阿尔卑斯山: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相互挤压。
落基山脉: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板块构造学说

证据之五:是海底平顶山。平顶山是由长条状的许
多弧山所构成。弧山之顶被海水所削平。其所以是 平顶的,就是因为海底扩张和洋壳下降,使之沉没 于海水之中的缘故。
证据之六:地震几乎全部分布在板块的边界上,火
山也特别多在边界附近,其它如张裂、岩浆上升、 热流增高、大规模的水平错动等,也多发生在边界 线上,地壳俯冲更是碰撞边界划分的重要标志之一; 可见板块边界是地壳的极不稳定地带。
3、.它能以统一的动力学和运动学模式,解释大洋及 其边缘地带的各种地质现象,解释大洋的历史和结构, 而且能将今论古,解释许多大陆上的地质问题。 4、此学说以全球整体的研究观点开拓了地球科学 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是地球科学领域中的一场革命。 现主要应用于解释火山地震的形成和分布,矿产的 生成分布。
(2)大陆与大陆碰撞(碰撞型): 在大陆与大陆碰撞的情况下,两个陆块产生裂隙、折 皱和变形,其中一个陆块可以部分地爬升到另一个陆 块之上,但是大陆岩石圈的浮力使得两者都不会深陷 入地幔中去,而产生 了巨厚的大陆。 在碰撞活跃期 间由于这一过程涉及巨大应力的结果,使得地震频繁 发生。
转换断层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板块边界,沿此种边界 既无板块的增生,又无板块的消减,而是相邻两个 板块作剪切错动。它既与洋脊相伴,也可以同海沟 相随。由于板块沿转换断层发生运动故引起地震和 构造变形。
板块位于固体地球表层,地球是曲面体,因而板块 的运动,可以想象成为球壳的碎块沿着球面绕各自 的旋转轴而运动。板块上每一点的运动轨迹都是以 旋转轴与球面交点,即以旋转极为圆心的圆弧。板 块的旋转轴通常都不和地球的自转轴重合。 板块上距离旋转极远近不同的块段,运动的线速度 不同。距旋转极近者,其线速度小;距旋转极远者, 其线速度大;在旋转赤道上其线速度最大。板块运 动的这一特征得到了实测资料的证明。如大西洋中 脊的扩张速度在赤道附近者最大,向北则逐渐减小。 横切洋脊的转换断层对于同一板块的不同块段具有 的不同运动速度正好起到调节作用。
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应用

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应用一、板块构造学说的概念及发展历程板块构造学说是指地球表面的岩石圈被分为若干个大型板块,并且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相对运动,从而导致地球上的地震、火山和山脉等现象。
这个理论最早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于1912年提出,但当时并未得到广泛认可。
直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海洋学家哈里·哈姆林提出了海底扩张理论,才使得板块构造学说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
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面被划分为多个大型岩石板块,并且这些板块不断发生相对运动。
这种相对运动产生了很多重要的现象,包括:1. 地震:当两个岩石板块之间的摩擦力超过它们之间的粘合力时,就会发生地震。
2. 火山:当一个岩石板块下沉到另一个岩石板块下方时,会产生高温高压环境,从而导致火山喷发。
3. 山脉:当两个岩石板块相互碰撞时,它们之间的挤压力会导致新的山脉形成。
三、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1. 地震预测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震是由于岩石板块相对运动产生的。
因此,科学家可以通过观察板块运动的方式来预测地震。
例如,当两个岩石板块之间的摩擦力增加时,可能会发生地震。
2. 火山喷发预测同样地,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火山喷发也是由于岩石板块相对运动产生的。
因此,科学家可以通过观察岩石板块运动的方式来预测火山喷发。
例如,在一个岩石板块下沉到另一个岩石板块下方时,可能会导致火山喷发。
3. 地质勘探根据板块构造学说,不同类型的岩石可能在不同类型的岩石板块上形成。
因此,在进行地质勘探时,科学家可以使用这个理论来确定哪些区域可能存在矿藏或油气资源。
4. 环境保护板块构造学说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然环境,从而更好地保护它。
例如,在某些岩石板块上可能存在生态系统,科学家可以通过这个理论来研究和保护这些生态系统。
四、结语总之,板块构造学说是地球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然环境,并且可以应用于很多方面,包括地震预测、火山喷发预测、地质勘探和环境保护等。
地球科学中的板块构造学说

地球科学中的板块构造学说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了解地球的结构和运动是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一步。
板块构造学说是地球科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它揭示了地球的构造和运动规律,对于我们认识地球和预测自然灾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历程早在19世纪,科学家就开始研究地球内部的构造和运动。
1906年,美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韦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理论,认为地球上的大陆曾经是一块大陆,后来因为地球的旋转和内部的热液运动而分裂成多个大陆。
但当时缺乏足够的证据,这个理论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
20世纪60年代,美国地质学家李纳德·恩斯特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并提供了充分的证据来支持这个理论。
他发现地球表面被划分成了许多移动的“板块”,它们不断地相互碰撞、分裂和滑动,导致地震、火山喷发和山脉的形成。
这个理论得到了全球地质学家的共同认可,并被称为地球科学发展史上的一大里程碑。
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外部由一系列互相连接但并不连续的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不断移动,导致地震、火山爆发和地壳变形。
板块的运动是由地球内部的热液运动和地球自转所驱动的。
板块的运动速度在每年数厘米到几十厘米不等,有的板块相互撞击,重叠和挤压,形成山脉、海沟、火山、地震和热液喷口等地质现象。
而地质现象又进一步表明了板块构造的存在。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了当今地球地壳、岩石、矿藏、地形地貌、地震等现象,丰富了人们对地球的认识。
三、应用与前景在工程学、地质灾害防范、能源开发等领域,板块构造学说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的研究,可为新能源的开发提供指导,特别是海洋热能和地热能的开发,它们都与板块构造密切相关。
在地震防预研究方面,板块构造学说对震源机制和震灾分布有着重要指导作用,可帮助地震烈度、滑坡地质灾害、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防范。
当然,探索地球深处的奥秘没有止境,对于科学家而言,板块构造只是了解地球运动的起点,我们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去探索和发现。
第9章 板块构造学说

含大洋沉积物和 岩石圈碎块的混 杂堆积体
由于海沟与岛弧(山弧)紧密相随, 称之为海沟岛弧系。它们构成了特 征性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班尼奥 夫Benioff带 )。
马里亚纳群岛
读书思考
• 知识点:大陆漂移、地幔对流、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大洋 中脊、海底地磁条带、转换断层、地幔对流、威尔逊旋回、 活动大陆边缘、稳定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 海沟、岛弧、贝尼奥夫(Benioff)地震带 、地幔柱、热点; • 试述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的要点,并对该学说加以评价。 • 试述海底扩张说的要点。 • 板块构造的基本含义? • 板块边界有哪些基本类型? • 用板块俯冲观点解释全球火山与地震的分布规律。
(3)成年期—大西洋型大洋盆地
持续海底扩张,洋底不断展宽,逐渐形成宏伟的大洋中脊体系 和开阔的深海平原。实例:大西洋。
(4)衰退期—太平洋型大洋盆地
洋中脊虽继续扩张,但洋盆一侧或两侧出现俯冲消减作用,海洋 面积渐趋缩小。实例:太平洋。
(5)终了期—残留海
随着洋壳海域的缩小,两侧的陆壳地块相互逼近,其间仅残留 内陆海。现代实例:地中海。
3 从中生代开始,在潮汐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下,大陆逐渐 破裂、分离,造成现在的海陆分布;
4 大西洋、印度洋是在 大陆分裂漂移的过程 中形成的,太平洋是 泛大洋的残余。 5 大陆在向赤道和向西 漂移的过程中,前缘 受到挤压褶皱形成山 脉,后缘由于硅镁层 的粘结、拖曳而脱落 形成岛弧、岛屿。 大陆漂移假说提出至20世纪20年代在欧洲引起广泛 讨论,盛极一时. 30年代后就逐渐趋于沉寂。
(1) 胚胎期—大陆裂谷 地幔物质上升,大陆地壳隆起、变薄,在拉力作用下, 地表形成一系列大陆裂谷盆地。现代实例:东非裂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块构造学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2.通过录像、投影、模型等多种媒体组合教学,培养学生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及形象思维能力;应用板块学说解释山脉、岛弧、海沟成因的能力。
3.通过学习人类认识地壳运动的三部曲,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人类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
全球构造理论的发展过程,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海底扩张过程。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
教学媒体
录像片:海底扩张过程、板块运动过程,投影片:大陆漂移证据的复合片、太平洋洋底地层年龄分布图、海底扩张旋转片、六大板块空白图、练习题,教学挂图:两半球图、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模型:地球仪、吹塑纸、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模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地壳是运动的,现在的地表状况只是地球漫长历史中短暂的一瞬。
很久以来,许多科学家对地壳为何运动,如何运动,运动的力量从何而来等提出了许多观点,建立了许多理论体系。
直到本世纪初,年青的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一个全新的学说,打破了当时固定论占统治地位的局面,拉开了全球构造理论的序幕。
【板书】板块构造学说
在1910年的一天,魏格纳正卧病在床,他望着墙上的地图(停顿,指两半球图),突然眼睛一亮,他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在黑板上用吹塑纸演示,将大西洋两岸的南美洲与非洲轮廓拼合在一起。
魏格纳联想已有的知识,提出大胆的猜想,是否其它大陆也能拼合在一起呢?从此,他开始收集大量证据,请看投影片1。
【出示投影片1】鸵鸟、肺鱼、舌羊齿化石等古生物分布,大西洋两岸古地质构造连续性,赤道有冰川遗迹、南极有巨大煤层等古气候的复合片。
【启发讲解】 1912年,魏格纳提出了他的学说。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47页,读最后一段,并观察第148页的插图,思考:这个学说的名称是什么?它的主要论点是什么?
学生读课文,回答。
这个学说是大陆漂移学说,主要论点是在二三亿年以前,地球上只有一块联合古陆,它的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后来在天体引潮力与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作用下,这片古陆开始分离,逐渐形成现在的海陆分布状况。
【板书】一、大陆漂移学说
【启发提问】漂移发生在哪两层之间?魏格纳用了什么形象的比喻?你认为这个学说存在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回答。
正如同学们所说,动力问题是本学说的致命弱点。
这个学说一经提出,立刻引起轩然大波,但是魏格纳顶住巨大的压力,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断的求证。
1930年,当他第四次去格陵兰寻找证据时,不幸去世,那一天是他50岁的生日。
随之,大陆漂移学说销声匿迹了。
但他留给我们很多启发:科学发现并不神秘,首先要有知识的储备,其二还要善于观察思考与联想,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坚持不断的去求证。
【承转】随着科技进步,人们对地球科学的研究不断深入,收集了大量有关海底岩石年龄的资料,据此,形成了另一构造理论。
【出示投影片2】太平洋洋底地层年龄(彩色)分布图(参考教材第149页图)。
【启发提问】各种颜色分别表示的年龄范围是多少?
学生读图回答。
【演示提问】找到地球仪上太平洋颜色最浅部分,其地形名称是什么?
海岭,又叫大洋中脊,但它不一定在大洋中部。
【启发提问】太平洋洋底岩石年龄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
海岭岩石年龄最轻,向两侧逐渐变老,但最老不超过2亿年;以海岭为中心岩石年龄对称分布。
【启发思考】这种分布规律可能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大胆的猜想和发言。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回答,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并鼓励和引导同学深入思考。
刚才大家的猜想都很好,下面我们看一段录像,你是否同意录像中的解释呢?
【录像1】海底扩张过程。
【概括小结】地幔物质从海岭不断冒出,形成新的大洋地壳;新生地壳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把早已形成的大洋地壳推向两侧,就像商场的滚动电梯;地球表面积是一定的,海底不断的扩张,必然会有物质消亡。
请看投影片,思考:扩张的大洋地壳遇到大陆地壳时会发生什么变化?
【演示活动投影片3】大洋地壳遇大陆地壳俯冲示意图。
大洋地壳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到大陆地壳下方的地幔中,逐渐熔化消亡,太平洋洋底岩石约2亿年更新一次。
【启发想象】能否将刚才讲的内容用一个游泳动作形容一下?
这好像蛙泳动作。
我们大家一起做:熔岩冒出(双手合十向上)→推向两边(双手向两侧分开)→遇陆俯冲(双手往下)→重熔再生(双手相向合并向上)。
【小结板书】二、海底扩张学说
前面我们学习了两个假说,整理一下已知条件:事实证明大陆是在漂移的,如欧洲与美洲的距离在扩张,但是漂移的动力不足;海底是不断扩张的,有生长与消亡。
能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更准确更合理的假设呢?一个新的理论诞生了,它是目前最盛行、最活跃的全球构造理论
【板书】三、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概念
学生读书。
【启发提问】板块“漂移”与大陆“漂移”的位置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
板块漂移是指岩石圈漂在软流层上,大陆漂移发生在地壳两层之间。
【提问】板块是如何划分的?读图用半分钟记下六大板块的位置和名称(提示:按大洲和大洋名称记忆)。
【板书】 2.板块划分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片4】读空白板块图,回答问题:
(1)判断各板块的名称。
(2)板块界线为何有两种之分?
(3)判断:每一个板块是否都与四个板块相邻。
(4)几乎全在大洋中的板块是哪个?
【指挂图提问】看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它们与板块的分布有何关系?
任何物质都在不停的运动中,板块也不例外。
在板块内部,地壳相对比较稳定,而在板块交界处,活动比较剧烈。
我们知道,板块的边界有两种—生长边界(即在板块张裂处)、消亡边界(即在两个板块碰撞处)。
下面看录像,注意观察板块运动的类型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
【录像2】板块运动过程。
学生看录像,然后回答问题。
【用模型验证讲解】板块运动方式有碰撞与张裂。
若大陆板块(如亚欧板块)与大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碰撞,大洋板块向下俯冲;由于拖拽,常有地震发生,在地形上则形成海沟、岛弧或海岸山脉;若大
陆板块(如亚欧板块)与大陆板块(如印度洋板块)相撞,则形成高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在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如东非大裂谷)或海洋(如红海、大西洋)。
【总结板书】 3.板块运动:“内稳边活”
张裂—裂谷、海洋
【总结】板块构造学说能较好地解释许多自然现象,但它的驱动力问题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人类在认识自然时尽管走了许多弯路,但认识总是在不断的深入,希望许多的不解之谜能在你们手中得以解决。
板书设计
板块构造学说
一、大陆漂移学说
二、海底扩张学说
三、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概念
2.板块划分
3.板块运动:“内稳边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