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八上杜甫古诗鉴赏应用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精品课件《杜甫诗的鉴赏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精品课件《杜甫诗的鉴赏方法》
哭——寂寥之老境) 平缓——高歌——Leabharlann 抑——悲慨总结鉴赏诗歌
知人论世——情感美
以意逆志 置身诗境——意境美
因声求气——音乐美
---------------------------------- 赠予 ----------------------------------
【幸遇•书屋】
你来,或者不来 我都在这里,等你、盼你 等你婉转而至 盼你邂逅而遇
个人与时代的关系
• 有志有才无时机——时代负你,无怨无悔 • 有时机无志无才——你负时代,你活该 • 时代辜负了你,你若还能有所作为,历史
便记住了你。
• 杜甫的伟大在于他的“至君尧舜上,再使 风俗淳”的理想抱负不因时运不好而颓废, 一直心中有我,心中有天下。屈原是这样 子,司马迁是这样子,李白却不是。
人教版八年级精品课件
杜甫诗三首
——谈诗歌欣赏方法 周灿
蜀相
•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探究提示
• 1、题为《蜀相》而不是《武侯祠》,有何用意? • 2、这首诗歌属于典型的起承转合式结构,这种结
被你拥抱过,览了 被你默诵过,懂了 被你翻开又合起 被你动了奶酪和心思
不舍你的过往 和过往的你 记挂你的现今 和现今的你 遐想你的将来 和将来的你 难了难了 相思可以这一世
---------------------------------- 谢谢喜欢 ----------------------------------
构一般要求是: 首联奠定基调;颔联承接而上; 颈联是关键,拓开一笔,开阔诗境; 尾联总结深化。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

《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大诗人,诗中常以少陵野老自称,世称杜少陵。

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被称为“诗圣”。

主要作品有《杜工部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以及《三吏》《三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形成“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这三首诗歌是他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望岳》 《望岳》一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是现存杜甫诗歌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当时诗人风华正茂,满怀抱负,遍游祖国大地。

在北游齐、赵时写了这首诗。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春望》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

安史叛军攻破京都长安,杜甫投奔唐肃宗,中途被叛军俘获,带回长安。

此时长安被焚劫一空,满目凄凉。

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

《石壕吏》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诗人回到洛阳,看到战乱之后的家乡。

两个月后,唐军在邺城大败,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经骚乱。

诗人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

一路所见,征夫怨妇哀声载道。

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

《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知识积累《望岳》1.岱(dài)宗:即泰山。

旧时认为泰山为五岳之首,为众山所宗。

2.齐鲁青未了(1iǎo):意思是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

齐,指泰山以北地区,春秋时属齐。

八年级秋季课程讲义 第6章 杜甫诗歌鉴赏

八年级秋季课程讲义    第6章  杜甫诗歌鉴赏

(十一)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服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诗。

2.从诗中和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3.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
(十一)
1.诗圣,五言律诗。

2.戍鼓断人行,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写出两句即可)3.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十七)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这首诗歌在画面的描写上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2.诗歌描写了怎样的一种格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十七)
1.色彩鲜艳缤纷,意境开阔高远。

2.描写出了一种清新、欢快开朗的格调。

表达了作者无比欢快、舒畅的心情。

八上杜甫古诗鉴赏应用资料

八上杜甫古诗鉴赏应用资料
春望被安史之乱叛军所俘带回长安安乱时期石壕吏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平息蜀相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成都时期绝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平息蜀相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成都时期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的诗歌
八上古诗鉴赏
1、作者是如何望泰山的?望到了泰山怎 样的景色?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是近望所见。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乃细望所见 。
1、诗人是如何望泰山的?写出了泰山怎 样的景象?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 是虚笔,着力写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整 体形象。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 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
1、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 念家悲己的感情
《石壕吏》(唐朝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时代背景
杜甫生于士大夫家庭, 怀有“致君尧舜上” 的理想,却因奸臣李 林甫当道,屡试不第, 756年才得一小官, “安史之乱”时被俘, 757年逃出虎口,投奔 肃宗,任左拾遗。759 年,关内大饥,遂弃 官西行至成都,在西 郊浣花溪盖一间茅屋 栖身。后遇大风吹破 此屋,乃作此歌。
“歌行体”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 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 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 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 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 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初二,八年级上册,课后练习文档]《杜甫诗三首》课文简析

[初二,八年级上册,课后练习文档]《杜甫诗三首》课文简析

《杜甫诗三首》课文简析望岳这首五言古诗是杜甫现存诗歌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诗中通过描绘泰山壮丽的景色,抒发了自己的凌云壮志,表现了开阔的胸怀。

题目中“望”字贯穿全篇,也为全篇线索。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早到晚,并由望岳而想到将来登岳。

诗一开始就提出“岱宗夫如何”的设问,表现了诗人遥望泰山时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齐鲁青未了”,诗人用雄奇矫健的笔触,把青翠苍莽、气势磅礴的泰山,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一个“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入云的雄伟气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生命力。

诗人通过想像和夸张,表现了泰山的高峻和阔大。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层层云雾从山峰中涌现,荡涤着诗人的心胸,使人心旷神怡,胸襟开阔;小鸟在泰山上空回旋高飞,寻找归宿。

诗人必须睁大眼眶极目远望,才能把这些景物尽收眼底。

这里用“云”“鸟”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陡峭。

“会当凌绝顶”中“凌”字表现了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和坚毅豪迈的气概,“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像登上顶峰后的景象,表现出诗人浩瀚开阔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气魄。

这首诗尽管描绘的是泰山的景色,但抒发了诗人奋发向上、勇攀高峰的凌云壮志和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

春望诗篇一开头即写“国破山河在”,这句诗中包含了多少感慨!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草木丛生。

“国破”与“城春”两意相反,诗人却以之对举,从而形成鲜明强烈的对照。

“国破”下维以“山河在”,“城春”下缀以“草木深”,更是诗意翻新,出入意料。

正是通过这种别具匠心的艺术安排,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

第二联承接“国破”、“城春”而来,通过花与鸟这两种具有特征性的春天景物,来进一步渲染诗人的“感时”与“恨别”之情。

“感时花溅泪”,是写花,写所见,是感伤国事;“恨别鸟惊心”,是写鸟,写所闻,是伤感家事。

花香鸟语本是赏心悦目、无限美好的事物,但诗人现在却观花反落泪,闻鸟反惊心,这里运用反衬的手法更突出了忧国思家之情是何等深沉。

八年级上册古诗赏析

八年级上册古诗赏析

八年级语文上诗歌复习一、《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抒发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2、“破”描绘了国都被占,城池破败,残墙断壁的景象;“深”描绘出了草木繁密而又荒芜,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景象,刻画了诗人痛苦的心情。

3、“溅”“惊”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颔联移情于花鸟,在景中寄予无限的伤感之情。

4、颈联真切的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是心情。

它能引起人的共鸣,成为千古名句。

“连三月”写战祸之长;“抵万金”言家书难得。

5、“搔”通过细节写出了诗人无法排解的忧国思家之情。

二、《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1、抒发了诗人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2、首句写景。

两个“笼”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融为一体,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3、第二句点明环境,在结构上起枢纽作用。

4、后两句以形象化的议论,运用曲笔,讽刺了只顾贪图个人享受而不顾国家安危的晚唐统治者。

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

5、“犹”抒发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世风的愤恨之情。

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表达了诗人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欲望。

2、“僵卧孤村”描绘了诗人年老久病,无所作为的处境。

3、通过“风吹雨”把现实和梦境结合起来,自然而又巧妙。

“风吹雨”照应了诗题,同时窗外的风雨声与战场上的马蹄声很相似,引出了下一句。

四、《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廖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2、“干戈寥落”包含了诗人很多的辛酸和遗憾。

3、颔联的特点: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的命运。

八年级上册杜甫《春望》原文、译文以及赏析

八年级上册杜甫《春望》原文、译文以及赏析

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故国沦亡,空对着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深。

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

愁看这漫天烽火,早又阳春三月,珍重那远方家信,漫道片纸万金。

独立苍茫,无言搔首,白发稀疏,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赏析:全诗以“望”字贯穿始终。

诗题“春望”,就是望春。

作者面对大地回春的自然季节而触景生情,企盼恢复国家安定繁荣的局面。

开头两句承接题目,写春日远望所见的总印象。

国都沦陷,山河依旧,人事全非。

“城春”,承“山河在”,都城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春天。

“草木深”则接“国破”而言,人民逃难离散,草木任其疯长,一片荒凉。

这两句都用了转折法,但上句是逆折,下句是顺折,章法显出变化。

“国破”的断垣残壁与“城春”的生机蓬勃构成鲜明的对比。

这一对比,突出勾画了长安城沦陷后的破败景象,寄寓了诗人感时忧国的深沉感慨。

宋朝司马光十分欣赏这一联:“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

如,此言‘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见《温公续诗话》)颔联由远望收到眼前,把全景推向特写镜头。

各注本对这两句的理解有分歧。

焦点在于,究竟是谁“溅泪”,谁“惊心”。

一种解释是诗人自己对花而溅泪,闻鸟而惊心。

另一种解释则认为句中的主语是“花”,是“鸟”。

花因“感时”在溅泪,鸟为“恨别”而惊心。

这看似不合理,其实是用了移情法。

花、鸟本是自然物,现在由于诗人的特殊心境,把自己的感受移加到它们身上,觉得它们也通人情。

花朵含露,是感伤时局在落泪,鸟儿跳跃,是因为生死别离而心绪不宁。

这样写,比直抒自己内心如何如何,意味更浓郁,效果更强烈。

如同说“天地含愁,草木同悲”那样,写的就不仅仅是个人的感受,而是表现当时遭受战乱之苦的许多人的共同感受。

不采用特殊的表现手法,就难以恰切形容。

颈联又因远观、近察,从翘首望转低头思,感情也自然地从伤悼国破过渡到思念亲人。

八年级上诗词赏析

八年级上诗词赏析
寓情于客观描写之中。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号、卷、飞、洒、挂罥、飘转,一系列动词突出风大、危害大,也隐隐让我们看到诗人的愁苦、无奈的神情。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写傍晚秋雨之前的景色,渲染出一种暗淡阴冷的氛围。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正面写下雨、屋漏,写诗人在这种境状中的心情。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写诗人到故人家里开窗畅饮,亲切谈话的情景,亲切愉悦之情跃然纸上。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写和故人相约再来,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尾联收束,却又开出新意,更觉老友之间情深意厚,使人回味无穷。
游山西村
陆游,南宋爱国诗人。
诗中表现了农家的热情好客和风俗古朴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的向往。
张养浩(元代)
见最后两句赏析。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写出了潼关的险要壮观。“如聚”,华山聚集于潼关之状。“如怒”,黄河奔涌之状。潼关外临黄河,内有华山,故云“山河表里”;又为东西交通之枢纽,故云“潼关路”。此层极言潼关形势险要,已寓兵家必争之意,为下文张本。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封建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宫阙万间”);“亡”则战争频繁,百姓遭殃(“作了土”)。表现了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描写生动逼真,对仗工稳,语言明白晓畅,给我们呈现了一幅意趣浓郁的风情画。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农村明媚绚丽、变化万千的自然风光,也表现了诗人的喜悦心情。画面:诗人应邀赴约,美景扑面而来,一重一重的山,往复回环的水,走着走着,仿佛没有了路,然而,绕过柳树,穿过桃林,又一个村庄到了。哲理:人们在无路可走的时候,经过一番周折、一番努力,会有新的出路、新的天地(绝处逢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怎 样的画面?
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 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 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 这一联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 感情。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历
来为世人称道,请你说说这句诗好在哪 里?
杜 甫
茅 屋 为 秋 风 所 破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 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 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 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 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与李 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 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 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 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 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 “诗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选自《杜工部诗》。
答案二:一个“钟”字将大自然拟 人化,赋予人的情感,大自然的情 有独钟更能生动形象地突出泰山的 神奇秀丽;“割”字是分割、判割 的意思,用在这里更能表现出泰山 的高大巍峨。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这句诗又蕴含 着怎样的深刻哲理?
答案: ①这句诗既写出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 誓言,也写出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远 大抱负。 ②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脑筋急转弯!
3、为什么是“捉人”还是“夜晚”? 夜晚老百姓都在家里,白天躲避战乱 和抓丁。 4、最终抓到人没有?
抓走了老妇人,到河阳军中做饭。 5、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脑筋急转弯!
6、思考妇人交代的几层意思? 三层:战争惨烈;家境困难;自请服役。 7、自请服役时老妇人心理真实想法是什么? 自请服役也暗示掩护老翁和儿媳的心理。 8、有人读完文章说显然老妇人致辞的三层意 思是一口气表达出来的,你怎么认为? 不是,是官吏再三逼迫的 9、如果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 应该是哪句? 有吏夜捉人
《石壕吏》(唐朝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
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
岳。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
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人是如何望泰山的?写出了泰山怎样的景 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 “钟”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割”炼得好,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 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 形象。
1、诗人是如何望泰山的?写出了泰山怎样的景
象?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写 出了泰山的极高、极幽深,诗人抓住这两个景 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对 比
1、思想主题:通过写石壕吏夜捉人的故事,
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安史之
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 忧国忧民的感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脑筋急转弯!
1、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 地点、事件分别是什么?
时间:晚上 地点:石壕村老妇人家里 事件:差役抓壮丁。
2、文中主要人物是谁?
老妇人和差役。
拓展与延伸
学了这三首诗歌,你对杜甫的思想发展有 怎样的了解?
这三首诗歌是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望 岳》表达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自己的远大 抱负,其感情基调热情奔放。 《春望》写诗人历经战乱,目睹国都破败之 象,身感离乡背井之苦,表达出忧国伤时之情。 《石壕吏》也写于战乱,但这时诗人面对战 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现出深切的同情。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什么 意思? 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 难通音信。 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 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3、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 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案: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 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 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 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 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1、作者是如何望泰山的?望到了泰山怎
样的景色?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是近望所见。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乃细望所见 。
1、诗人是如何望泰山的?写出了泰山怎 样的景象?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 是虚笔,着力写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整 体形象。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 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
6、表明诗人并未登上泰山之顶的依据有两个, 一是标题中的“ 望 ”字,二是诗句中的 “ 会当 ”一词
7、从本诗中,你读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 景色,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的雄 心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8、下面是对这首诗的理解,错误的 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杜甫现存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
时代背景
杜甫生于士大夫家庭, 怀有“致君尧舜上” 的理想,却因奸臣李 林甫当道,屡试不第, 756年才得一小官, “安史之乱”时被俘, 757年逃出虎口,投奔 肃宗,任左拾遗。759 年,关内大饥,遂弃 官西行至成都,在西 郊浣花溪盖一间茅屋 栖身。后遇大风吹破 此屋,乃作此歌。
“歌行体”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 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 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 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 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 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2、描绘画面:“造化钟神秀,阴阳 割昏晓。” 大自然也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 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 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 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3、炼字: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一句中“钟”、“割”二字好在哪里? 答案一:“钟”字含有拟人的意味,作者 赋予自然以人的感情,说造物主对泰山情 有独钟,既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也表达 了作者对泰山的赞美之情。 一个“割”字 炼得好,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 大无朋的刀切断了,形成山南山北两种不 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 象。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 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表达了诗人 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运用了细节描写,“白头”而 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可见诗 人苍老之快,而苍老的这么快完全是 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春望》(唐朝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 念家悲己的感情
【投】投宿 【逾】越过 【一何】多么 【前致词】 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戍】防守 【附书至 】 捎信回来【新 】最近 【且】 况且 【已 】停止,这里引 申为完结 【更无人】再没有 别的(男)人了【去】离开 【完裙】完整的衣服【老妪】 老妇【请】请让我【应】应 征【犹得】 还能够 【绝】 没有了【泣幽咽 】(有人) 低声地哭【登】登程
(2)家无壮男,十分贫困。
(3)为保家庭,自请服役。
暮 ——投宿——开端:有吏夜捉人
时 间 顺 序
三男从军,两儿战死。
夜 ——住宿——发展:听妇前致词
家无壮男,十分贫困。
为保家庭,自请服役。
夜久
高潮:请从吏夜归
天明——告辞——结局:独与老翁别
线索:诗人的行踪
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 而出,主动从军,有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 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官吏态度蛮横,凶暴 无比。
1、这首诗从内容上来看属于______诗, 最能概括诗歌中心事件的句子_________。 其主体部分是_________。 (叙事 有吏夜捉人 老妇人的致词) (1)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2)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 妇已被差吏抓走。
2、主体部分写了什么? (1)三男从军,两儿战死。
杜甫的诗歌:
青年时期 :《望岳》(25岁,现存最早的杜诗) 《春望》(被安史之乱叛军所俘,带回长安) 安乱时期 《石壕吏》“三吏”“三别”
《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安史之乱平息)
《蜀相 》 《春夜喜雨》 《江畔独步寻花 》 成都时期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老年时期 《登高》《 登岳阳楼》 《江南逢李龟年》
5、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 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 山小”的理解 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 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 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 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或“这句富有哲 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 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八上古诗鉴赏
(课内7首)
杜甫(公元712—7 70),字子美,自称 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 少陵。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 主义诗人,他的诗篇广泛 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 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 衰的真实历史面貌。他的 诗歌被公认为“诗史”。 他的诗“沉郁顿挫”, 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 人影响极大,被誉为“诗 圣”。
读准下面字的音:
壕 邺 惟 衰 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