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生活第三单元知识归纳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政治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政治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政治各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政治生活常识- 认识政治的概念和特征- 政治的基本任务和要求- 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政治决策的基本程序- 政治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第二单元:我国政治制度- 我国的政治制度和宪法制度- 国家权力机关及其组织方式-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国家主席和国家副主席- 国务院和其组成部门第三单元:人民民主专题- 人民民主的实现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 人民政协的作用和特点- 政党的作用和地位- 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践第四单元: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点- 经济体制改革及其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国有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 经济发展的战略和政策第五单元:我国社会建设与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色- 安居乐业和幸福生活的权利- 教育、科技和文化建设- 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 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作用和作为第六单元:我国法律与法治建设- 法律的含义和作用- 我国法律的主要规范- 法治社会的特征和要求-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九年义务教育和法制教育第七单元:全球化与中国- 全球化的概念和特征- 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意义和方式- 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 中国的对外政策和国际合作- 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第八单元:公民和社会-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公民的履行义务- 公民参与社会管理- 守法自觉与自觉守法- 公民素质与公民修养第九单元:经济与政治发展的关系- 经济发展对政治发展的要求- 政治发展对经济发展的要求- 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关系- 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性第十单元:珍爱生命,预防犯罪- 安全意识和自护能力- 预防性侵害和少年犯罪- 缅甸、尼泊尔的风险- 人员、设备、网络安全- 预防犯罪的重要性和策略以上是人教版九年级政治各单元的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人教版九年级政治第三单元核心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九年级政治第三单元核心知识点梳理

第三单元核心知识点总结第六课参与政治生活1、人民怎样当家作主?(人民——人大代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权力机关)广大人民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选出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成国家权力机关。

再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查等机关,分别行使管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的各项权力。

2、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易混淆知识点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的根本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①、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地位最高,权力最大。

②、主要职权: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立法权;任免权;重大事项决定权;监督权。

③、全国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位最高,权力最大;其他中央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要向它报告工作;可以对国务院及其各部门提出质询案。

4、依法治国:①、依法治国的地位: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长期治国理政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治国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②、依法治国含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③、依法治国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中心环节,执法必严是关键,违法必究是必要保证。

④、依法治国目的: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⑤、依法治国核心:依宪治国⑥、依法治国主体:广大人民⑦、依法治国重要环节:依法行政⑧、依法治国对公民提出了什么要求: 生活在法治国家里,人人都要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梳理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⑨、依法治国对国家机关的要求——依法行政: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一切国家机关都是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组织和建立起来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都必须依法行使职权。

政治生活第三单元复习(飞扬之旗)

政治生活第三单元复习(飞扬之旗)

特别提示 人民代表大会的四项权力属于集 国家权力机关, 国家权力机关的组
民统一行使。人大代表的权利是人大代表作为国
在人代会会议期间,当人大代表个人的权 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所具备的个人权利,二者不 联系 利“集中”起来,就可能变成会议通过的决 能等同。 议、决定,成为权力性存在。
对点 精练
[2012· 全国卷] 在2012年2月召开的Z市八届人
D.立法权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
对点 精练
[2012· 广东卷] 下表为某人大代表2011年工作总结的部分 内容。
联名向县人大提交“加快我县生态农业发展的思 路”议案 2011 联名对县政府财政预算中的采购项目提出质疑并 年 要求答复 对县农业局“农机支农”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根据其内容,可以看出( ) A.人大代表有依法行政的义务 B.人大代表有权监督政府的工作 C.该代表有权提出意见并直接处理问题 D.该代表行使了提案权、审议权、问责权
第三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思考: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有哪些?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 三 单 元 知 识 板 块
中国共产党
我国的政党制度
民族问题
宗教问题
社 会 主 义 民 主 政 治 的 特 点 和 优 越 性
第三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人民民主专政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保障公民享有广泛和真实的民主)
E、基层民主管理形式
5、人民法院
6、国务院
F、国家权力机关
H、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J、最高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7、人民检察院
8、村民自治组织
难点 释疑
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我国各国家机关的关系
(1)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同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 民检察院等国家机关都是由人大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 它们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不能说是 相互监督。 (2)人大产生并监督其他国家机关的工作,但不等于代替 其他国家机关的具体工作。各国家机关在人大的统一领导下 分工负责、各司其职。 (3)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既是支持,也是一种制约, 一方面使“一府两院”的工作以人大为依靠,获得强有力的 支持,另一方面又把“一府两院”的工作置于人大的有效监 督之下,防止权力滥用,保证国家权力合理配置和有效运行。

政治生活第三单元【知识结构图】

政治生活第三单元【知识结构图】

【知识结构图】①民族的形成1.民族及其基本特征②民族的基本特征我国①我国民族概况是2.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统一的伟大祖国一②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的多①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建立民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族②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国①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我家4.民族区域自治②民族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国③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的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民①宗教的本质族1.宗教及其社会作用②当代世界主要宗教和③宗教的社会作用政策我①我国存在多种宗教国2.我国的宗教概况的②我国宗教状况的变化宗教①宗教将长期存在政3.我国的宗教政策②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策③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必要性①反对封建迷信活动4.树立科学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活动②努力树立科学世界观二、重难点剖析:1、民族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1)含义: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民族是个历史范畴,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基本特征:①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的基本特征,其中共同心理素质具有极大的稳定性,是区别民族的最显著特点。

②民族的四个特征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在民族形成过程中,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是首要的前提条件,为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提供了地理空间和物质基础,而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又促进了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的发展。

2、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以汉族为主体,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这种特点,对我国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的制定有深远的影响。

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1)基本原则:①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领域,都享有平等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

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我国各民族平等的权利已经得到真正的实现。

②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联合起来,为反对共同敌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

民族团结与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前途有密切的关系,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民族团结是我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

政治生活第三单元复习课件

政治生活第三单元复习课件
(1)含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 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 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
(2)组织原则: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 要的特点,就是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在 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表现)
①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涵 A、理解含义注意:有信仰和不信仰宗教自由;
有信仰不同宗教和不同教派自由; 有信仰和不信仰时间上的选择自由。
B、实质:是使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
C、全面、完整把握政策: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 宗教的自由。
D、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 的重要体现。
怎样坚持?

是什么? 多党合 的
我国政
作制度 领
党制度

为什么? 内容
(优越性)
领导地位 性质宗旨 指导思想 执政方式 领导方式
年度备考中要注意的问题:
(1)运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有关知识,分析如下问 题: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 民代表大会制度;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 《政府工作报告》;企业所得税、物权税、反垄断法等 法律的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是如何行使的。
(2)运用党的性质、地位、宗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的知识,分析如下问题: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 民的表现;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我国的政党制度,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运用民族关系、民族政策、民族原则的知识,分 析西部大开发,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实现社会和谐。
(4)运用宗教政策、民族政策、民族原则知识,分析 调动信教群众的积极性,维护国家统一的意义。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人教版九年级政治上册-单元知识点-九上政治知识提纲

人教版九年级政治上册-单元知识点-九上政治知识提纲

人教版九年级政治上册-单元知识点-九上政治知识提纲第一单元:政治生活1. 政治生活的概念与要求2. 政治生活对个人的意义与要求3. 政治生活对社会的意义与要求第二单元:国家机构和职责1. 国家机构的组成与职责2. 国家行政机关的职责与特点3. 国家立法机关的职责与特点4. 国家司法机关的职责与特点5. 其他重要的国家机构及其职责第三单元:政治文化1. 政治文化的概念与特点2. 中国的政治文化传统与现代政治文化3. 政治文化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第四单元: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1. 政治制度的概念与特点2. 中国的政治制度与其他国家的政治制度的比较与分析3. 中国的政治体制与其他国家的政治体制的比较与分析第五单元:政治与法律1. 政治与法律的关系及其作用2. 政治对法律的要求3. 法律对政治的保障第六单元:公民的权利和义务1.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2. 公民权利的保护3. 公民义务的履行第七单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点与优势2.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重要意义3. 如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第八单元: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和作用1. 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与实质2. 人民民主专政的作用与意义3. 人民民主专政的局限性与改进第九单元:中国的领导1. 中国的地位和作用2. 中国的性质和宗旨3. 中国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方法第十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背景和意义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历程和伟大成就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制度和基本政策第十一单元:一个中国的原则和“一国两制”1. 一个中国的原则的内涵和含义2. “一国两制”政策的提出和实践3. “一国两制”对台港澳地区的影响和意义第十二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探索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经验和成功实践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未来发展方向第十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和总任务2.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和路径3. 如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以上是人教版九年级政治上册各单元的知识提纲。

2014届《政治生活》第三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014届《政治生活》第三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做法:①人大代表的职责(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对 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②人大代表的权利:审议 权、表决权、提案权和质询权。③不断学习,提高参 政议政的能力。
(一)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政体
1、我国的政体是什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地位: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基本内容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 民主选举 选出代表, 组成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国家权
祝贺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 议》,国务院根据《建议》制定《十二五规划实施纲 要》经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后实施。上 述现象说明( ) A.我国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政治地位
B.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大共同行使立法权
C.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是依 法执政的体现 D.享有平等选举权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最有效途径
第二部分 政治生活 第三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根本政 治制度) (基 本政 治制 度)
人民当家 作主的政 治制度
多党合作政党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体现我国的民主具有真实性,有制度保障。)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 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 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 治制度,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
一、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1.人民如何行使国家权力?
(人民行使权力的途径)
• • • •
(1)人民的法律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人民行使权力的途径(如何行使) 广大人民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选出人大代表, 由他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 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 务,并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 具体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

政治生活知识归纳

政治生活知识归纳

必修二《政治生活》基本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一、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1、本质上讲,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我国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国家的性质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

4、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5、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6、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1)广泛性: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2)真实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充分实现。

7、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对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8、民主与专政的关系:辩证统一,相辅相成。

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二、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1、政治生活的全部内容,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为基础和准则。

2、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基本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②政治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③监督权。

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等。

3、政治义务: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它权利的重要保证。

②遵守宪法和法律。

——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的体现,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

④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4、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我国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

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生活》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政体)(一)是什么(什么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含义: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

2.地位: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决定着国家的其他各种具体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最高形式和重要途径,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

3.基本内容:(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2)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作为国家权力机关;(3)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职权;(4)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4.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1)含义: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原则。

(2)具体表现:①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②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③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5.人民代表大会:(1)性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简称国家权力机关。

(2)组织体系: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和最高监督权。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行使全国人大的部分职权。

③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是本行政区域内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3)职权:①立法权:制定法律的权力。

②决定权:各级人大和县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法决定国家和社会或本行政区域内重大事项的权力。

③任免权: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相应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及其他组成人员进行选举、任命、罢免的权力。

④监督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

6.人大代表:(1)性质: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2)产生方式:①直接选举: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大代表;②间接选举: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代表。

(3)任期:五年(4)权利:审议权、质询权、提案权、表决权,在人大各种会议上发言免责权。

(5)义务:①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②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③接受选民和原选单位的监督。

(二)为什么(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动员了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3.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

4.根本原因:是由我国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二、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为什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的实践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

(2)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怎样加强党的领导(1)不断改进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①科学执政: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②民主执政: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③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制度化。

三者之间的关系: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施。

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2)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提高领导能力(思想领导、组织领导、政治领导)(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

①邓小平理论: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内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③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4)党坚持以人为本。

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是什么(1)我国各民主党派的性质: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2)基本内容:①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②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共产党只是在政治上领导民主党派,而组织上是相互独立的)③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④多党合作的基本原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⑤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人民政协(记住人民政协的组成人员、性质、主题和职能)2.为什么(1)我国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我国必须以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3)它适合我国国情,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显著的优越性。

①它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②它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③它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④它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三、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1.是什么——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1)民族平等:①表现:我国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都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

(2)民族团结: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

意义: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3)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因: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关系: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2.为什么(1)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2)我国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3.如何做: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是什么(1)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3)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4)自治权(该制度的核心内容):①含义: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②内容:立法自治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变通执行权和其他自治权2.为什么(1)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显著优越性: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四、我国的宗教政策(一)是什么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宗教信仰自由:(1)地位: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

(2)内涵:①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②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③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④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3)要求:①公民在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②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③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反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④坚持政教分离的原则,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行政、司法等国家职能的实施;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注意区分宗教与邪教、宗教与封建迷信活动)(1)管理对象: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2)目的: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1)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2)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具体内涵:(1)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2)要求他们从事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与民族的整体利益;(3)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4)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祖国统一多作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