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笔记
《山居笔记》简介

《山居笔记》简介《山居笔记》是一部描述山居生活的散文集,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基础,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观点,展现了山居生活的奥秘和魅力。
本文将为读者带来《山居笔记》的简介,介绍其创作背景、主题内容以及文学价值。
一、创作背景《山居笔记》是中国当代文学家杨显惠所著,创作于19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
作者本人曾在大城市生活多年,由于对繁忙、喧嚣的都市生活的烦扰,决定放弃繁忙的工作并回到山村,过上了隐居的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深入体验了山居的宁静与纯净,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山居笔记》。
二、主题内容《山居笔记》主要以描写山居生活为主题,通过作者真实的观察和感受,展现了山居生活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意义。
文章内容涉及山川景色、物种生态、季节变迁、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以及作者在山居中的工作、生活以及与邻居的交往等情景。
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和对山居生活的真实记录,读者可以真切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简朴生活的追求。
三、文学价值《山居笔记》作为一部散文集,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首先,作品注重细节描写,奇妙地将自然景致与人物情感融为一体,使读者感受到宁静、纯净的山居生活。
其次,作品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增加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同时,作者的文字简练而精准,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深情以及对平淡生活的领悟和赞美。
最后,作品的思想内涵丰富,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生,对现代社会中追求简单与纯粹的思考具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山居笔记》是一部富有魅力的散文集,通过对山居生活的真实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作品深情而真实,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和内心的深思。
值得一读。
《山居笔记》读书笔记(15篇)

《山居笔记》读书笔记(15篇)《山居笔记》读书笔记1读完整本书后第一感觉就是好像一下子读了很多本史书,听了很多个典故一样。
不得不说,余秋雨的历史文化底蕴真的很深厚。
站在任何一片土地都能怀古,看见任何一画风景都能将其中的典故娓娓道来。
每每读完一篇,总是发出哦,原来是这样啊的感叹。
只用短短两天的时间就读完了整本书,这本作者花了很长时间探索历史才把它写下来的书。
读完之后才知道清朝避暑山庄的原来用意,才知道清末的帝皇顺序,以前老把孙子当爷爷看或把爷爷当孙子看,还好也没人找我聊清朝历史,不然准让他人笑掉大牙。
读完之后才知道原来宁古塔不是一个塔,才知道原来宁古塔位于黑龙江这种极寒极困地带,怪不得电视上每次皇上一提到流放宁古塔,底下的人就立即惊慌失措。
在古代去到那种环境,真的是就算活下来也是生不如死啊!读完之后才知道苏东坡的赤壁赋是在如此一个心灰意冷的心情下的释怀,以前高中时语文老师总说苏东坡的被贬事迹,无非就是用“乌台诗案”这四个字概括。
现在才知道,即使是一个被贬案,也是有着层层历史原因,和一步一步的事态恶化的过程。
读完之后才知道这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书院是岳麓书院,才知道朱熹给出的历史影响不仅仅在哲学方面。
读完之后才知道山西曾经是全国最富,才知道给中国重大影响的商人出自山西,山西,一个在现代渐渐陨落的富成,陨落的原因居然是因为外族的入侵和内乱。
多么让人心痛的原因啊,山西,付出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沸腾热血,换来的却是痛心的毁灭。
读完之后才知道科举制度的利与弊,科举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科举制度中考生与考官的各有苦衷,唯一得利的恐怕是那高高在上的统治者。
读完之后才知道历史把小人给忘了,不管社会进步与否,小人都脱不了关系。
小人喜欢左右着执权者进行自己得利的行动,小人给历史的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可我们却歌颂伟人,唾弃坏人,拥护前进着,排斥守旧者,却独独把小人遗忘在历史的角落了。
往往是这样,小人才能更加肆无忌惮的做着损人利己的事情,小人自始至终都是虚伪的好人,看不清真相的我们就这样被小人骗在历史的漩涡了。
《山居笔记》讲解

《山居笔记》讲解山居笔记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是唐代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作品。
此篇文章以自然景物和山居生活为主线,表达了陶渊明对安逸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繁华的远离和反思。
以下是对《山居笔记》的详细讲解。
一、文章概述《山居笔记》先以“钟山深夏,云居静涼”作为开篇,描绘了作者所在的钟山之美。
接下来,陶渊明以自己做官时因遭遇世态炎凉而辞官归隐的经历开启了一段回忆,整篇文章旨在讲述作者对山居生活的感悟与向往。
二、对山居生活的向往陶渊明通过描绘自然山水的宏伟壮丽,表达了他对山居生活的向往。
文章中提到“清溪淌水自悠悠,峯顶禽飞总不休”,展现了山间自然环境的安宁与美好。
他写道:“溪从这边流过去,又从那边流过来,好像在路上的人们行走,也就是这般而已。
”这里通过对溪流的描写,表达了对宁静自然的追求。
三、对功名利禄的反思陶渊明在文章中多次反思个人追求功名利禄带来的烦扰与纷争。
他深刻认识到世俗的繁华并不能带来内心的宁静,因此选择远离尘嚣,回归山居。
他写道:“学之既同,问之相和,问以至于今日。
”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思考与反思。
四、对逍遥自在的追求陶渊明在《山居笔记》中对逍遥自在的追求贯穿始终。
他以山野风物与清新空气作为背景,表达出自己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生活的渴望。
他写道:“体物之情,动心之性也,远离空嚣,骈集天开。
”通过书写自然景物,展示了自由自在的心境与生活态度。
五、人与自然的关系文章中,陶渊明反复强调了自然与人的互动关系。
他认为人们应该按照自然的律动,顺应自然之道。
他写道:“伟岸之有休息者,何也?以俟佳人也。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他呼吁人们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摒弃功利的追求。
六、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山居笔记》是一篇富有哲理思考的文章,陶渊明通过自己的山居经历,反思和探讨人生的真谛。
他写道:“人胜于鬼而败于礼,富者僭焉则贫,贫者闲焉则劳,得志而忘法、穷者重医焉。
”通过对人生百味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感悟。
余秋雨山居笔记5篇600字

余秋雨山居笔记5篇600字《山居笔记》是余秋雨在1992年至1994年间创作成的,共11篇文章。
写作期间,作者辞去了学院的职务,不再上班;同时将写作与考察联在一起,很多写到的地方一去再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余秋雨山居笔记,希望你喜欢。
余秋雨山居笔记1《山居笔记》是余秋雨在1992年至1994年间,全身心地用两年多的时间创作成的,共十一篇文章。
写作期间,作者辞去了学院的职务,不再上班;同时写作又与考察联在一起,很多写到的地方一去再去。
在作者的总体计划上,这本《山居笔记》是他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访中华文明的第二阶段记述。
第一阶段的记述是《文化苦旅》,在那本书中,他背负着生命的困惑,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迹和文化现场,然后把自己的惊讶和感动告诉读者。
但是等到走完写完,发觉还有不少超越具体遗迹的整体性难题需要继续探访。
作者将这些问题归为:对于政治功业和文化情结的互相觊觎和生死与共;对于文化灵魂的流放、毁灭和复苏;对于商业文明与中华文化的狭路相逢和擦肩而过;对于千年科举留给社会历史的功绩和留给群体人格的祸害;对于稀有人格在中华文化中断绝的必然和祭奠的必要;对于君子和小人这条重要界线的无处不在和难于划分。
《山居笔记》并没有比《文化苦旅》有所进步,它的核心概念在前一本书中已经全部出现了:对文明盛衰的感慨,对尊崇文化的.呼吁,对健全人格的向往。
它的写作模式也没有什么变化:先由一件什么事起头,在巧合和偶遇中,发现了一根什么线索,然后“目光遥遥地投向历史的深处”,一篇文化散文诞生了。
余秋雨山居笔记2《山居笔记》发扬的是《文化苦旅》中的根本性缺失:在文化单一前提下的文化决定论。
这是余秋雨的一贯思路。
在《文化苦旅》中,借助山水的记叙,还不那么显眼,到了《山居笔记》,这层依傍没有了,这点便愈发见得分明。
《天涯故事》,作者随便拈出几个历史人物,就敢断言海南文明是“女性文明”,从此便洋洋洒洒议论开去。
要在几千年的海南历史中找出骁勇善战、剽悍迅捷的例证,决非难事。
《山居笔记》赏析

《山居笔记》赏析《山居笔记》是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散文,描写了他在山中隐居的生活和对自然的观察与感悟。
本文将对《山居笔记》进行一些赏析。
苏轼以鲜明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展示了山居生活的美妙。
他将自己与山水融为一体,笔法流畅,字字贴切。
他写道:“山中无秋夜,天迥星汉高。
我仰视苍穹,细观群光灿烂,肃肃尔若斯,欲吐还止。
念其无穷远大之涵泳,不劳我人尔。
”这些文字展现了他对于山中夜晚景色的触动,以及对宇宙之奥妙的思考。
他的描写语言简明,却又极富诗意,让读者如同亲临其境。
除了描绘自然景色,苏轼还通过《山居笔记》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他写道:“山中人恬淡,心知其愈恬;山中人聪明,心知其愈聪。
”这句话表达了在山居生活中,人们可以远离尘嚣,静心思考,以达到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苏轼的文字通俗易懂,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令人深思。
此外,苏轼在《山居笔记》中还表达了对于自由的向往与追求。
他写道:“青木樵师深林中,山鸣则鸟飞时。
”这句话言简意赅地表达了在山中,人们可以追逐自己内心的欲望与向往,不受世俗所束缚。
他对自由的向往也体现在他笔耕不辍的精神上。
他写道:“道在人,人在天,欲业精神,必在其中。
”他通过笔墨表达了对于追求人生价值的执着与坚持。
总的来说,苏轼的《山居笔记》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描写,让读者领略到山居生活的美妙和对自然的敬畏。
通过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他向读者传达了一种追求自由与内心宁静的价值观。
这篇文章流畅自然,语言优美,令人陶醉其中。
通过对《山居笔记》的赏析,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苏轼的文学才华,更能从中感受到山居生活的美妙与诗意。
同时,这篇文章也引发了人们对于自由与内心宁静的追求。
因此,苏轼的《山居笔记》无论是在文学价值还是思想意义上,都是一篇值得我们深入品味的文章。
《山居笔记》读书笔记(15篇)

《山居笔记》读书笔记(15篇)《山居笔记》读书笔记1这个暑假,我虽然没有读很多书籍,但有了挺多的心得与体会。
对我影响最深的一本书是余秋雨先生的《山居笔记》。
余秋雨先生不愧是中国数一数二的散文家,他的语言清新自然,文笔通顺流畅,时不时一句富有深刻哲理的语句,就能让人不禁浮想联翩且深深地沉沦在__里"不能自拔"、回味无穷。
无论是人还是__,都是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的典范。
在《山居笔记》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__是《一个王朝的背影》和《历史的暗角》。
先谈一谈《一个王朝的背影》。
这篇__以清王朝为背景,以康熙的"长城"——避暑山庄为线索,开始了与清朝的谈话。
__的开头以康熙的人生与能力入笔,写到了"康熙希望能筑起一座无形的长城".所以他在避暑山庄外设立"木兰围场",每年去那里打猎,也算是一种浩大的军事演习。
这就是康熙作为一个君王的伟大之处,无形胜有形,便可以不再去修长城。
他不但精通中国文化,而且熟知国外名人所著的几何与自然科学的学说著作。
他"将生命从深宫里释放出来",使那个时代强盛无比。
而到了他的后代乾隆那里,这一切的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康熙的"长城"突然变成了康熙炫耀自己功名与荣誉的地方,"乐滋滋地自我品尝,这使山庄回荡出一些燥热而又不详的气氛".紧接着,排斥了外国文化并只限定在广州开放外贸,从而导致清王朝逐步走向衰落。
之后的嘉庆在避暑山庄看到了父亲的功德,不禁觉得身上的担子太重。
这就使之后的子孙在这种压力下一步步带领清王朝走向衰败。
在清朝灭亡后,著名的学者王国维在颐和园投水自尽;余秋雨先生在文末的一段话,让我很有感触:"我轻轻地叹息一声,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
"在《历史的暗角》这篇__中,余先生列举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又一个臭名昭著的小人,并且详细的分类为:恶奴型、乞丐型、流氓型、文痞型。
《山居笔记》读书笔记(15篇)

《山居笔记》读书笔记(15篇)《山居笔记》读书笔记1《山居笔记》是继《文化苦旅》之后我所读余秋雨先生的第二部文集。
正因真实喜爱因此看,正因炒作的厉害因此急着看,正因它的人文气息不可不看。
余秋雨先生的这部书从《一个王朝的背影》开始,以《历史的暗角》结束,这本书是在20__年1月出版的,他在这本新版的自序中说他写这本书历时两年有余(从92年----94年),而且牺牲是相当大的,他辞去了学院的行政职务,十分纯粹地几乎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仅仅十一篇__却耗费了两年多的时刻。
这,并不是他的写作效率低,而是那有股坚韧的探求精神,正是他的那种认真态度和永无止境的追求让人心悦诚服。
多年来他透过边走边想,有机地将写作与考察结合在了一齐,很多写到的地方,他是一次又一次的拜访求证。
以前就为了核对海南岛某古迹的一副对联上方的两个字,在几度函询都得不到准确回答后,只得亲自再次去海南,很多时候,他就是这样不得不一去再去,在追求真理和对文学的无比热爱方面,他是毫不吝啬的,不管时刻还是金钱。
对他的__,他真正做到了“得失寸心知”,是不会在乎他的经济和得失的。
按照余先生的话说:“全书是我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访中华礼貌的第二阶段记述”。
他还说:“写作这本书的最大困难,不在言论之勇,不在跋涉之苦,也不在考证之烦,而在于要把深涩嶙峋的思考粹炼得平易可感,把玄奥细微的感触释放给更大的人群,这等于用手掌碾碎石块,用体温焐化坚冰,字字句句都要耗费难言的艰辛,而艰辛的结果却是不能让人感受到艰辛。
”我被他的这种治学精神和严谨的求实作风以及认真的求学态度所折服,我深深地被他的文字和精神打动了。
这种境界早已超越了文字本身,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穿梭,在东西南北的古老土地上走过。
余先生的__带给我们的都是精彩纷呈的人文、地理、历史、故事……上下求索,展示出人类人文历史的绚丽诗篇,给我们掀开了精神的家园、文化的粮仓。
《山居笔记》读书笔记2最近,我读了一本有趣的书,名字叫《山居岁月》,读了这本书,我引发了一阵考虑。
山居笔记读书笔记范文(通用6篇)

山居笔记读书笔记范文(通用6篇)山居笔记读书笔记范文(通用6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山居笔记读书笔记范文(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山居笔记读书笔记1读完一部不算很厚的《山居笔记》,只觉得心中有些沉甸甸的,历史的沉淀,文化的积累,余秋雨先生娓娓道来,千年风云如高山流水般在面前穿行而过,感觉有如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描述的那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于是我在感慨他知识丰富之余,与他同呼吸:流放者的凄楚,进士们的挣扎,小人们的挣扎…千年画卷仿佛只有一个“灰”字了得——阴沉沉的让人难以透气,这就是中华历史五千年的繁荣,表面之下掩盖着怎样一副颓败倾轧的景象?人类文明进步了吗?怎么有时猛然发现周围的事有俨然历史重现?不管是帝王是学者或是一个草民,无论地位高贵,地位低贱,他都首先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存在,是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都是个人选择,有人为国家,有人为自己在历史的画页上寻找自己的位置,成败功过自有人评说!山居笔记读书笔记2偶然翻看书架,《山居笔记》映入眼帘,伴着书香,不觉已夕阳西下,不禁感觉有些奇怪,因为我竟然从那些挥洒自如的文字中嗅到了些许的味道。
确切地说应该是透过字里行间,我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上的碰撞,或许这就是通常说的所谓心灵上的共鸣吧!《山居笔记》以《一个王朝的背影》开始,以《历史的暗角》结束,余秋雨领着我们在一处处山水间浏览着岁月的痕迹,在一座座古刹前回味着历史的兴衰,他带着我们更深刻的去品读中国那沧桑的历史。
他悲痛地遥望着一个王朝的背影,告诉我们清代的荣辱兴衰,从一个避暑山庄读出了清朝几代君王的雄才伟略或昏庸无道,兴盛或衰亡,英勇或懦弱。
他心痛的遥望着一个脆弱的都城,诉说着文明与野蛮,昔日与未来。
他又满怀崇敬的讲述着一代文豪苏东坡的伟岸与冤屈,潇洒与凄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臻于极致
文臣用兵真正用到家的还有清代的曾国藩,曾国藩的学问也不错,但与王阳明比显然还差了一大截。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浙江余姚人:
余秋雨、王阳明、黄宗羲、朱舜水、陆谷孙、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范仲淹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指出,蒙昧——野蛮——文明这三个段落,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普遍阶梯。
文明的碎片有可能被修补,有可能无法修补,然而即便是无法修补的碎片,也会保存着高贵的光彩,永久地让人想象。
能这样,也就够了。
火车外面,陆游、徐渭的家乡过去了,鲁迅、周作人的家乡过去了,郁达夫、茅盾的家乡过去了,丰子恺、徐志摩的家乡过去了……
魏晋人物晚唐诗
潘岳,与陆机齐名的诗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美男子,被杀;
谢灵运,中国古代山水诗的鼻祖,直到今天还有很多名句活在人们口边的横跨千年的第一流诗人,被杀;
范晔,写成了煌煌史学巨著《后汉书》的杰出历史学家,被杀;
阮籍徘徊良久,叹一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唐代诗人李白对阮籍做官的这种潇洒劲头钦佩万分,曾写诗道:
阮籍为太守,乘驴上东平。
判竹十余日,一朝化风清。
迭床架屋
这真是千古一理了:许多叛逆者往往比卫道者更忠于层层外部规范背后的内核。
既然阮籍如此干脆地扯断了一根根陈旧的世俗经纬而直取人生本义,那么,他当然也不会受制于人际关系的重负。
“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
对嵇康来说,真正能从心灵深处干扰他的,是朋友。
友情之外的造访,他可以低头不语,挥之即去,但对于朋友就不一
样了,哪怕是一丁点儿的心理隔阂,也会使他焦灼和痛苦,因此,友情有多深,干扰也有多深。
引颈就刎
流放宁古塔这三个字完全是满语的音译,意为“六个”(“宁古”为“六”,“塔”为“个”)
高枕锦衾
中国古代列朝对犯人的惩罚,条例繁杂,但粗粗说来无外乎打、杀、流放三种。
打是轻刑,杀是极刑,流放不轻不重嵌在中间。
而流放却是一种长时间的可怖折磨
康熙时期的诗人丁介曾写过这样两句诗:
南国佳人多塞北,
中原名士半辽阳。
灾难,对常人来说也就是灾难而已,但对知识分子来说就不一样了。
流放文人终于熬过生生死死最初撞击的信号是开始吟诗
文人面对流放,产生的总体感受应该是“山非山兮水非水,生非生兮死非死”,原先的价值坐标轰毁了,连一些本来确定无疑的概念也都走向模糊和混乱,
生经多难情愈好,
未觉人间古道沦。
“廿年词赋穷边老,万里冰霜匹马还。
但宁古塔那样的流放方式却永远也出不了《离骚》、《史记》和《红楼梦》。
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却绝不喜欢野蛮。
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
我们不怕迫害,却绝不肯定迫害。
在浓重暮霭中越来越清静的岳麓山,你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所在?
朱熹是一位一辈子都想做教师的大学者。
他的学术成就之高,可以用伟大诗人辛弃疾称赞他的一句话来概括:“历数唐尧千载下,如公仅有两三人。
”
所谓会讲是岳麓书院的一种学术活动,不同学术观点的学派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进行探讨和论辩,学生也可旁听,既推动了学术又推动了教学。
世间每个人都会死在不同的身份上,却很少有人像蔡元定,以一个地地道道的学生身份,踏上生命的最后跑道。
谁能说,历代教育家一辈子又一辈子浇下的心血和汗水,一定能滋养出文明的花朵,则这些花朵又永不凋谢?
山长:他们只想好生管住一座书院,以及满山的春花秋叶、夏风冬月,管住一个独立的世界。
二十世纪的许多事情,都由于了结得匆忙而没能作冷静的总
结。
因此有的封建主开始寻求做官的后天资格,而后天资格主要表现于文纔和武功这两个方面
白居易在一篇文章中表述了这种科举原则:
唯贤是求,何贱之有……拣金于沙砾,岂为类贱而不收?度木于涧松,宁以地卑而见弃?但恐所举失德,不可以贱废人。
(《白居易集》卷六十七)
直到今天,我们都没有资格去轻薄地嘲笑这些天底下最老实、最忠厚的农民。
大家花费几十年时间参与过的那场社会革命,是以改变贫困为号召的,改变贫困的革命方法是剥夺富裕为了说明这种剥夺的合理性,又必须在逻辑上把富裕和罪恶划上等号。
误解容易消除,原因却深可玩味
义无返顾的出发,并不一定能到达预想的彼岸,
一群缺少扳依的强人,一拨精神贫乏的富豪,一批在根本性的大问题上不大能掌握得住的掌柜。
他们的出发点和终结点都在农村,他们那在前后左右找到的参照物只有旧式家庭的深宅大院,因此,他们的人生规范中不得不融化进大量中国式的封建色彩。
在我们中国,许多情绪化的社会评判规范,虽然堂而皇之地
传之久远,却包含着极大的不公正
我们缺少人类普遍意义上的价值启蒙,因此这些情绪化的社会评判规范大多是从封建正统观念逐渐引伸出来的,带有很多盲目性。
在这张罗圈椅上,休息过一个疲惫的王朝。
木兰围场热河行宫
我轻轻地叹息一声,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