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6 开国大典 语文S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6 开国大典|语文S版

《开国大典》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开国大典》是一篇讲读课文,记叙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场面描写是课文的一大特点:群众进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队伍游行等众多场面都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激动万分,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严、隆重、热烈气氛。
记叙详实、条理清楚、用词准确是课文的另一大特点。
【学情分析】在学习这个单元前,学生们在第七单元中了解到,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曾经有过一个百年的噩梦,那是一段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也是一段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历史。
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因此通过联系第七单元课文的学习,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并在课文的学习中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协商、诞生、瞻仰、飘拂、汇集、宣告”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场面描写中群众激动、兴奋的表现和主席言行的语句感受人民对领袖的无比爱戴和为新中国诞生而欢欣鼓舞的感情。
3、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1、抓住场面描写中群众激动、兴奋的表现和主席言行的语句感受人民对领袖的无比爱戴和为新中国诞生而欢欣鼓舞的感情。
2.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
【教学重点】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伟人毛泽东资料、开国大典原声资料及图片、五星红旗图片、中国人民屈辱史资料。
2、学生准备:自主预习课文,收集“伟人毛泽东资料、中国人民屈辱史”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认识本课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协商、诞生、瞻仰、飘拂、汇集、宣告”等词语;2.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按典礼进行的顺序写了哪些场面;3. 抓住场面描写中群众激动、兴奋的表现和主席言行的语句感受人民对领袖的无比爱戴和为新中国诞生而欢欣鼓舞的感情。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二单元 6开国大典》优质课教学设计_20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重点学习典礼仪式这一部分,抓住相关语句,了解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七自然段。
3、抓住首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借助课外资料,使学生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重点学习典礼仪式这一部分,抓住相关语句,了解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抓住首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借助课外资料,使学生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一课时(40分钟)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听写上节课生字词,引入本课。
二、以图引路,深化“大典”(4分钟)1、“典”在这儿怎么理解?“典”字前有个“大”字,这是个怎么样的典礼?“开国”这两个字你读懂了什么?2、课件出示图片(中国贫穷落后、人们衣衫褴褛的情景。
)师进行入情入境的解说,加深学生对那一段历史的了解。
再引导带着这份理解读课题。
师:在旧中国,人民吃不饱、穿不暖,过着暗无天日、牛马不如的生活。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的浴血奋战、不懈的奋斗努力,我们终于翻身解放了,从此人民当家做了主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1949 年10月1日,是我们新中国的诞生之日。
这一天,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里,一个新的国家诞生了,这是多么重大的事件,而这隆重盛大的典礼就是为了这个国家的诞生而举行的,带着这样的理解齐读课题。
师: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一天,去看一看当时的情景,感受一下那激动人心的盛况吧!三、整体感知,初识“大典”(5分钟)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开国大典,去体验新中国的成立带给人们的无限欢跃,去感受这一典礼意义的重大。
请同学们看到课文,快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作者用他的语言记录了哪些盛大场面?小组讨论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
(总结开国大典的四个场面:“会场布置、大会盛况、阅兵仪式、群众游行”。
最新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6 开国大典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六年级上册课文:6 开国大典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开国大典》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新闻特写。
讲的是 1949 年 10 月 1 日新中国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典礼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为新中国成立无比幸福和激动的心情。
在教学这一课时,因为课文所讲述事件距离现在学生的生活,已经有了很长时间,要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很重要的手段就是要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所以在教学中,紧密结合了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事情,借助了容易被学生所理解的旧中国的状况,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耸、渠、钮、帜、聂”5个字;会写“防、耸、旗、擎、渠、钮、徐、帜、融、检、司、缓”12 个字;掌握“城防部队、高高耸起、旗杆、擎着、电钮、徐徐上升、旗帜、检阅、司令、缓缓”等词语。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中华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 7 自然段。
4.引导学习课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进行记叙的方法,抓住重点,详略突出,通过小练笔培养学生合理想象与书面表达能力。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抓住场面描写中群众激动、兴奋表现和主席言行的语句,感受人民对领袖的无比爱戴和为新中国诞生而欢欣鼓舞的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庄严宣告的重大意义,理解“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含义。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开国大典的历史资料。
搜集整理 2009 国庆大阅兵的图片资料。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把句子写具体。
2.学习转述并进行评价是否达到本次练习的要求。
3.表现寒假生活的丰富和情趣。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
2.让学生准备能反映自己寒假生活的照片、图片等。
3.老师为每位学生准备一份例文。
课时安排:3 课时教学过程:就到了。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开国大典-语文s版

S版小语六年级上册6开国大典6开国大典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并领悟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述、重点突出、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七自然段。
3、帮助学生认识“耸、渠、钮、枳、聂”;会写“防、耸、旗、擎、渠、钮、徐、枳、融、司、缓”;理解“典礼、城防部队、擎、徐徐上升、缓缓、就位、肃立、瞻仰”等词语。
4、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培养学生的合理想象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重点与难点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难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帮助学生掌握11个生字,理解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
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介绍时代背景(放一段《开国大典》电影片断然后介绍。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
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
从此,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二、学习生字新词要求:1、自己读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三、反馈交流1、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场面?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
四、学习第一部分1、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2、读完这段你有什么感受?理解重点句“总数达三十万人。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开国大典教案1 语文S版-语文S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阅读第二段。
1.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开国大典
课题
6 开国大典
课型新授课
课时 3课时
个人修改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要求: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听写。
2.背诵6~8节。
二、阅读第四段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理解。
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4.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内含的意思。
三、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开国大典》教案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开国大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开国大典》的核心内容和主题;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3.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4.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理解《开国大典》的主题和故事情节;2.掌握运用扩展阅读和词语解释的方法,深化对文章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六年级语文上册的《开国大典》一课,该课是一篇记叙文,文章主要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典礼的盛况和历史意义。
2.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阅读、讨论、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全面了解《开国大典》这一历史事件。
四、教学过程安排1. 导入(约10分钟)介绍开学第一天的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国庆节的意义和国庆典礼的历史背景。
2. 预习阅读(约15分钟)让学生提前阅读《开国大典》这篇文章,并准备一个关于国庆典礼的问题。
鼓励学生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分享他们的问题和想法。
3. 阅读与理解(约30分钟)教师以导读的形式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然后进行整篇文章的阅读,学生可以借助课本上的注释和词语解释,逐句阅读并理解文章的意思。
教师可在适当的时候加以解释和澄清。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4. 分组讨论(约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 《开国大典》中哪些场景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 - 你对国庆典礼有什么新的认识和体会? - 开国大典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这个事件如此重要?5. 合作学习与总结(约20分钟)让学生按照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整理和总结他们的讨论结果。
然后,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成果,并进行全班讨论和分享。
6. 课堂延伸(约15分钟)带领学生通过扩展阅读了解其他相关的历史事件,如建国大业、解放军的历史等。
鼓励学生进行二次阅读,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开国大典》教案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开国大典》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1.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及重要历史事件;2.熟悉开国大典这一历史事件的经过和激动人心的场面;3.感受中国共产党的无私奉献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阅读《开国大典》,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和激动人心的场面。
教学难点:让学生感受中国共产党的无私奉献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电子版《开国大典》以及教学板书;2.学生准备课堂笔记本和作业本。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入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两个课前预习内容;2.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背景、经过及由此诞生的中国共产党。
学习新课1.教师借助电子版《开国大典》,讲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以及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2.让学生阅读《开国大典》的文本内容,并提供翻译或注释帮助学生理解;3.分享电子版《开国大典》中的相关图片、视频和资料,加深学生对开国大典的认识;4.让学生阅读《开国大典》的末尾内容,理解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无私奉献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总结归纳1.教师提问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2.通过画思维导图、梳理关键词等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思路;3.教师提出作业,让学生在作业本上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概括开国大典的意义和导致它发生的事件。
课后作业1.在作业本上写出开国大典的意义和导致它发生的事件;2.阅读电子版《开国大典》中相关资料和图片;3.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并做好复习准备。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深入了解了开国大典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意义和激动人心的场面,并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无私奉献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应更加注重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关注,从而更好地贯彻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开国大典 第1课时语文S版

1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
[句导读:交代了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
]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市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
观礼台上还有外宾。
[句导读:介绍参加开国大典的人员及人数。
]段导读:第1自然段简述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等。
场在天安门广场。
广场成丁字形。
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
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
2在一横❶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1☜2❶横,这里读héng。
段导读:第2自然段写出了会场的位置、构造和布局。
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
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
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段导读:第3自然段写主席台的位置和布置。
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
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
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3[①这两句话描写了什么?能够反映什么?]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②这句话表现了什么?]4段导读:第4自然段讲广场上汇集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群众的热闹景象。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详细介绍了开国大典前会场上的情况。
先概括交代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成员和人数,然后分别描述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
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③“排山倒海的掌声”表现了什么?]5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完成练习册
3、我会运用(运用本文的表达方法,试着以“节日的夜晚”为题写一个片段,写出夜晚焰火的形态变化,灯光的设置,人群的反应等或写写生活中的“-------庆典”,写出参加人员,会场设置,台上表演人员的表现及台下来宾的表现等)。
板书设计
6开国大典
大典前人多
大典时升旗阅兵激动、自豪
三、创设情景,强化爱国之情(放录像)
1、展示学生自编自办的“庆国庆”手抄小报。
2、播放中国成立五十周年庆典录像。
四、设问促思,升华情感
这节课,我们一起重温了开国大典那庄严盛大的历史时刻,不禁心潮起伏,那么你想说些什么?
五、主题阅读
1、学生自读,做批注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六、作业设计,拓展延伸(任选)
2、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多读多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记叙的顺序,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授课类型
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
第2课时(新授课)月日
教学流程
二次备课
安全教育:
1.讲卫生,勤洗手。
2.上下台阶不拥挤。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板书课题
二、品读语句,构建形象画面
2、你还有什么不懂。
五、课堂小结:
学习了课文第一部分,你感受到了什么?
六、作业:1、复习生字词语;2、预习剩下内容,做批注
板书设计
6开国大典
大典前
大典时
大典后
教学反思
课题
6.开国大典
主备人
总课时
13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领袖,热爱人民军队的思想感情。
课题
6.开国大典
主备人
总课时
1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读全文,了解大意,学习课文第一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记叙的顺序,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记叙的顺序,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授课类型
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
第1课时(新授课)月日
教学流程
二次备课
安全教育:
1.讲卫生,勤洗手。
2.上下台阶不拥挤。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学生轮读课文;
2、学生提出词语疑问,师生给予解决
3、默读课文,思考讨论课文主要内容,写了哪几部分
(大典前、大典时、大典后)
四、感悟学习课文第一段。
1、你读懂了什么?在书的空白处写出简要文字。
大典后游行队伍
教学反思
欣赏着这样盛大的开国大典,再回忆看过的电影,你的心情怎样?
1、自主读书,读中悟情
打开课本,速读课文,从中选择出你体会最深,认为最能表达人民激动、自豪的一个场面,练习朗读,读出感情。
2、合作品读,点拨深化
(1)学生自由汇报,整体交流朗读,师生适当评价。
(2)教师相机点拨,进一步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想象,抓重点词句指导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