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提分教程(湘教版)讲义:必修1第2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4讲含答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壳是由岩石组成,岩石是由矿物组成。
组成地壳的物质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的。
岩石圈:岩石组成了固体地球的坚硬外壳,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一 地壳物质组成(二)矿物1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
主要的化学元素有: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2矿物:具有确定的化学成、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存在的基本单元。
它是组成地壳物质的最基本单元。
如盐、石墨、石英、铁矿石等。
矿产:在各类岩石形成过程中,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并且能够被人们开采利用的,就是矿产。
它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3 矿物形态:气态(天然气)、液态(石油)、固态。
最多的是:石英。
4 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两类。
常见的金属矿有: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
常见的非金属矿有:石英、长石和云母(这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方解石(主要在石灰岩和大理岩中),滑石、石膏和磷灰石等。
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造岩矿物: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 (二)岩石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石: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按照一定规律聚集在一起,就形成岩石。
A 岩浆岩喷出地表 喷出型岩浆岩(火成岩) 如:玄武岩沿地壳薄弱地带 侵入地壳上部 侵入型岩浆岩 如:花岗岩 B 1、形成过程: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地表岩石 碎屑物质(砾石、沙子、泥土) 沉积岩2、沉积岩按沉积物分: 颗粒由大到小分有 —— 砾岩、砂岩、页岩等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是石灰岩。
3、沉积岩的特征(层理性、含有化石)岩层和化石 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①可确定地层顺序和时代 ②还可重塑古地理环境C 变质岩例如:石灰岩 大理岩 、页岩 板岩、 花岗岩 →片麻岩、 砂岩→石英岩二、物质循环(一)地质循环1、地质循环: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走向高考·】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湘教版必修1)课件 第2单元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2-5

3.如果图中a、b为等温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等温线b的数值大于a C.图示区域为陆地 B.图示区域为海洋 D.图示月份为7月
)
4.如果图中甲地区为某大陆的西岸,则甲地气候类型 可能是( ) B.温带海洋性气候 D.地中海气候
A.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
答案:3.C
4.D
解析:第3题,图中纬度向南增大,说明是南半球,a等 温线在b等温线的低纬度一方,应该温度更高,同时看到在 30° 附近的副热带高气压带主要分布在30° 的南侧,说明此时 是南半球的夏季,陆地上的气温应该高于海洋,陆地上的等 温线向高纬凸出。第4题,如果图中甲地区为某大陆的西 岸,则甲地区位于30° ~40° 大陆西岸,应该属于地中海气 候。
易错点提醒 1锋面经过时一定会带来天气变化,但不一定产生降 水。当锋面上的暖气团比较干燥时,就不能形成降水。如我 国北方春季的沙尘暴天气。 2明显的暖锋在我国出现得较少,大多伴随着气旋出 现。秋冬季一般出现在江淮流域和东北地区,春季多出现在 黄河流域。
3还有一些同学错误地认为,冷气团气温一定在0℃以 下,夏季因气温高没有冷锋活动。实质上,冷气团与暖气团 是两个气团相比较而言的,气温高的为暖气团,因而,夏季 有许多气温在0℃以上的冷气团,冬季也有气温在0℃以下的 暖气团。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多是由冷锋活动引起 的锋面雨。
锋线是指锋面与地面的交线,下图是“2月10~12日某 地区锋线移动情况”,读图回答(1)~(锋 C.北半球暖锋
) B.南半球暖锋 D.南半球冷锋 )
(2)12日没有形成云雨现象,其原因可能是( A.锋面移动速度减慢 B.锋面性质发生变化 C.暖气团中水汽含量很少 D.冷气团中水汽含量很少
走向高考· 地理
【走向高考·】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湘教版必修1)课件 第2单元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2-6

1.据图甲分析,15日至17日影响该地区的天气系统最 可能是( )
2.关于该天气系统过境前后的气压变化图正确的是 ( )
3.据图乙,关于16日昼夜温差较小原因的描述正确的 是( ) A.①变小、④变大 C.①变大、③变小 B.③变大、④变小 D.②变大、③变小
答案:1.D
2.C
3.B
解析:第1题,16日日最高气温降低、日最低气温升 高,应为阴天,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强,晚上大气的保温作 用强;17日气温升高,所以应为暖锋过境。第2题,暖锋过 境后,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气压降低。第3题,16 日应为阴天,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强,晚上大气的保温作用 强,即③变大、④变小。
西向东绕一周,而南极大陆冰雪覆盖,气温极低,必然影响 周围水域的海水温度,同时,南极大陆延伸出来的冰舌形成 的海洋上的冰山融化时吸热降温,因此南半球西风漂流为寒 流,并且为世界最强大的寒流。
高频考点梳理
一、水循环的类型、作用及人类活动施加的影响 1.水循环的类型及其作用 不同区域间的水循环过程具有的特点及作用各不相同, 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2.水循环 3.洋流的分布 及其对地理环 境的影响
基础知识整合
一、水循环 1.概念:是指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 之相伴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变化。 2.能量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类型及主要环节
,维持全球水 促进各种水体间的 的总量平衡 4.意义 使地表物质大规模运动,塑造 促进能量在地理环境中的 5.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1)增加或减少________________。 (2)人工增雨。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水。
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2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12讲

A.Q 地因受寒流影响,冬季气温较低
B.P 地因受暖流影响,冬季气温较高
C.K 海域因上升流而形成大渔场
D.M 海域多海雾,对海上航运不利
解析:第 4 题,从图中可知,①为北大西洋暖流,受西风影 响;②为加利福尼亚寒流,与盛行风无关;③为北印度洋夏 季季风洋流,与西南季风有关;④为日本暖流,与极地东风 无关。第 5 题,Q 地受阿拉斯加暖流影响,P 地受千岛寒流 影响;K 海域寒暖流交汇形成北海道渔场;M 海域寒暖流交 汇多海雾,对海上航行不利。 答案:4.C 5.D
(2016·高考上海卷)大洋在不同因素作用下形成了多种类 型的洋流。读图回答 1~2 题。
1.7 月,一艘货船从日本横滨出发,沿图中路线前往瑞典的
哥德堡。途中会遇到风海流、密度流、涌升流三种洋流。货
船遇到这三种洋流的海区位置分别是( )
A.甲、乙、丙
B.甲、丙、丁
C.丁、乙、甲
D.丁、丙、乙
2.若一艘前往日本的油轮在 E 海域发生石油泄漏,则油污可
(2018·黄冈中学模拟)下图是副热带某海区海水温度立体 空间分布图。读图,完成 4~5 题。
4.图中洋流可能是流经( )
A.美国东海岸的寒流
B.澳大利亚东岸的暖流
C.南美洲西岸的寒流
D.北美洲西岸的寒流
5.若该洋流位于南半球,则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
A.减缓北上海轮航速
B.缩小海水污染范围
[自我检测] 读全球洋流分布与气压带、风带相关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左图可知,东北信风带、东南信风带、____________带 及____________带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盛行风的分 布决定了洋流的模式,也反映了洋流的________。 (2)中低纬海域的表层洋流以副热带为中心,呈反气旋型大洋 环流,大洋西岸为______流,大洋东岸为______流。 (3)北半球中高纬海域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呈气旋型大洋环 流;大洋西岸为______流,大洋东岸为______流。
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提分教程(湘教版)讲义:必修2第1章人口与环境第2讲含答案

第2讲 人口迁移 地域文化与人口基础全面梳理一 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1.人口变动的原因(1)人口自然增长,取决于人口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数值大小。
(2)人口机械增长,即□01迁入人口的增加值。
2.人口迁移(1)概念: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是不同的概念,人口流动是短期内人口的变动,而人口迁移的时间相对较长。
二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1.根本原因:不协调的□01人地关系。
2.具体因素三 地域文化与人口 1.概念(1)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01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地域文化: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2.文化背景与人口(1)婚俗:影响出生率的内容包括:初婚年龄大小、婚姻稳定程度等。
(2)宗教:一般不反对□02人口增殖,易形成较高的出生率。
3.中国文化与人口(1)影响:主要表现在生育、职业选择、□03人口流动等方面。
(2)变化⎩⎪⎨⎪⎧从早婚早育到□04晚婚晚育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从安土重迁到“□05四海为家”1.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有区别吗?有。
人口迁移是永久或长期变更居住地,人口流动是暂时改变居住地。
2.自然因素比人文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小,对吗?不对。
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原始社会,自然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起主导作用的。
3.人口迁入多人口机械增长数量一定多吗?不一定。
影响一个地区人口机械增长的因素是人口迁移率,而人口迁移率=迁入率-迁出率,当人口迁移率大于零时,人口机械增长为正,当其小于零时,人口机械增长为负。
考点深度研析考点1人口迁移及其影响1.现代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现代国际人口迁移的形式主要有科技移民、劳务输出和国际难民迁移三种,其迁移人口类型、迁移原因、方向及影响具体分析如下:2.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
主要体现在对人口迁出地、迁入地、城市化和就业结构的影响上。
2020湘教版地理必修一培优教程课件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32a

16
第十六页,共38页。
(4)在图中箭头①处画出气流所受的力。(4 分) 答案 (4)如下图所示:
30
第三十页,共38页。
(1)读图 a 和图 b,A、B 两处气压比较,哪处的气压高? B 处。 C、D 两处气压升高的是_____C__处_______。(4 分)
31
第三十一页,共38页。
(2)不同性质的气团,密度往往不同。如果移到某地的气 团比原来的气团密度大,气压随之升高。反之该地气压就要 降低。我国冬季冷空气南下,流经之地的气压会___升__高___。 (2 分)
第一页,共38页。
1
湘教版·必修
03 课后课时 (kèshí)精练
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2
第二页,共38页。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56 分;综合题共 44 分。) 固本训练
读“形成某半球近地面的气压及各种力的示意图”,回 答 1~2 题。
3
第三页,共38页。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36
第三十六页,共38页。
满意(mǎnyì)后下载
学资学习网
押题
第三十七页,共38页。
湘教版·必修(bìxiū)I
内容(nèiróng)总结
No
Image
第三十八页,共38页。
23
第二十三页,共38页。
12.图甲中①、②、③、④四处气温最低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解析 由图甲中气流运动状况知近地面海洋气温低于 陆地,根据气温垂直分布规律知图甲中②处气温最低。
2020湘教版地理必修一培优教程课件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32

第二十五页,共44页。
提示:图中丁处在闭合等压线中是最高值,为高压中 心,而丙处则为低压中心,等压线图中的风向是在水平气 压梯度力的基础上偏转与等压线斜交,风力的大小取决于 等压线的密集状况,在热力作用下,高温低压,低温高压。
26
第二十六页,共44页。
1.基本气压场
[知识精讲]
27
第二十七页,共44页。
A.与空气运动方向成 180°角 B.与空气运动方向成 90°角 C.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 90°角 D.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 180°角
21
第二十一页,共44页。
[解析] 以等压线图为背景材料,考查风向的判断和画
法,以及风力大小的判断。第(1)题,若此图表示北半球,
PM>PN,则 O 点风向应考虑两种情况:在近地面时,风向 右偏,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即为⑥所示;在高空时,忽略
8
第八页,共44页。
02 课堂(kètáng) 合作探究
9
第九页,共44页。
考点 风的形成 [课堂实录]
阅读材料,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 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 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 带大胜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也是历史 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
10
第十页,共44页。
(1)此次战争时“东风”难借,说明当时正值____冬____ 季(季节),赤壁地区盛行__西__北____风。
(2) 从 诸 葛 亮 借 东 风 火 烧 曹 营 成 功 , 可 知 两 军 中
_孙__权__、__刘__备___联__军__位于赤壁东侧。
(3)试分析火烧赤壁当天赤壁附近的气压状况、等压线走 向。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培优教程课件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本章复习提纲

二、气候类型的判读应用 对于气候类型判读的试题出题方式非常灵活,如根据气 候特征图、表判断;根据某地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判断; 已知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判断气候类型;依据景观图、文 字描述或直接根据地名判断等,现总结如下: 1.根据气候特征图、表判断 最常见的气候特征图有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点状 图、曲线图、折线图、玫瑰图、气候资料图表等,如下图所 示:
第三十一页,共34页。
[解析] 第(1)题,根据等温线的排列自北向南水温降 低,说明向南纬度升高,应为南半球。第(2)题,根据等温 线凸向水温高处,说明洋流流经处比同纬度其他海区水温要 低,因此应为寒流。第(3)题,根据前两题的判断,结合洋 流分布规律:南半球寒流应分布在大陆西岸;寒流对沿岸气 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可使该地区出现荒漠景观。第(4) 题,若该海域为太平洋,则此洋流应为秘鲁寒流,是受离岸 风影响而形成的;受其影响,深层海水中的营养盐类被带至 表层,使浮游生物繁盛,鱼类饵料丰富,从而形成世界上著 名的秘鲁渔场。
第二十二页,共34页。
(4)图中甲、丙两个气候区的纬度分布有什么差异?为 什么会形成这种差异?
第二十三页,共34页。
[答案] (2)位于亚热带大陆东岸;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 异,大陆上形成随季节变化的高、低气压中心,形成季风环 流,受不同性质的冬、夏季风的影响。
(4)甲气候区的北界比丙气候区低(约 5°纬度),因甲地区 西靠最大的大陆,东临最大的海洋,冬季风最为显著,冬季 气温较同纬度的丙地区更低,亚热带界线向更低纬度推移。 丙地区冬季风不够显著,冬季气温相对较高。
第九页,共34页。
再由 500 米等高线的分布,即能确定出该河流(G 河)自 N 点 至 M 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为盆地。第(2)题,由图中经纬 度可知该地区为非洲(赤道西部地区),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 气候,终年盛行上升气流,降水丰富,再加上流域面积大, 支流众多,因此,G 河水量丰富。第(3)题,三角洲形成的 前提条件是水流缓慢,河流的含沙量大,因此,要从这两方 面进行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G 河在入海口附近等高线稠 密,河流流经峡谷地区,因此水流湍急,泥沙不易沉积。然 后再分析河流含沙量小的原因,影响含沙量大小的因素有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讲 气压带与风带及气候基础全面梳理一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1.三圈环流的成因2.主要的气压带、风带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1)移动原因:□09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2)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10北移,冬季□11南移。
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3.季风环流4.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地球上所有的气压带形成原因是否相同?不是。
地球上的气压带,按其形成原因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热力原因形成的,包括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地区间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而形成。
二是动力原因形成的,包括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气流下沉或上升而形成近地面的高压或低压。
2.季风的形成除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这一原因,是否还有其他原因?有。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也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
如南亚夏季的西南季风是东南信风带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而形成的。
3.受信风影响的地区气候一定干燥吗?不一定。
信风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的过程中,随着气温升高,水汽不易凝结成云致雨,在其影响下,天气一般是干燥的。
但当信风经过暖湿洋面而增温增湿后,受山地(高原)地形的抬升在迎风坡会形成丰沛的降雨。
4.有海陆分布的地区就能形成季风吗?不一定。
季风形成的主导因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气环流、地形因素的影响也很突出。
如果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明显、风向转换不显著也不会形成季风。
季风形成强调“大范围”地区盛行风向随季节改变,小范围风向变化受地形影响大,不称其为季风。
考点深度研析考点1气压带、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1.形成(1)“冷热不均使其动”在假设地表均匀、地球不自转的情况下,极地与赤道间形成单圈闭合环流,如图所示:(2)“地球自转使其偏”在假设地表均匀、地球自转的情况下,形成三圈环流,以北半球为例,如下图所示: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1)原因地球公转使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在假设地表均匀、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情况下,气压带、风带随季节有规律地移动。
(2)规律气压带、风带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
a.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各气压带、风带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如下图所示:b.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晚于太阳直射点移动约1个月,即“移动不同步”。
c.气压带、风带年移动幅度约10°。
夏季向北半球偏5个纬度,冬季向南半球偏5个纬度,即“移动不同幅”。
(3)影响使气压带、风带之间的过渡地区在不同的季节被不同的气压带或风带交替控制,使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3.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气压带的性质对气候的影响(2)受单一气压带、风带影响形成的气候(3)受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分析惠灵顿常年多风的原因。
[思维探究][答案]地处西风带,常年盛行偏西风,两岛之间为海峡,风速加快;依山面海,迎风。
考向1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气候(2018·河北衡水中学二调)下图中四地位于同一大陆西岸沿海低地。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四地,位置最南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 D解析读图可知,①地受信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且7月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说明①地位于10°N~20°N之间;②地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7月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说明②地位于30°N~40°N之间大陆西岸;③地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位于回归线附近;④地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1月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说明④地位于30°S~40°S之间大陆西岸。
所以位置最南的是④,故D项正确。
(2)下列地区的组合中,气候特征相同的是()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答案 C解析结合上题分析可知,②④两地气候类型相同,都属于地中海气候,气候特征相同。
故C项正确。
考向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与气候(2018·江苏考前模拟)下图为非洲某月盛行风向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月份最可能是()A.1月B.4月C.7月D.10月答案 C解析图示月份非洲几内亚湾沿岸盛行西南风,说明气压带、风带北移,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形成西南季风。
北半球处于夏季,最可能是7月,C项正确。
(2)此时节()A.①地羚羊成群B.②地树叶枯黄C.③地阴雨绵绵D.④地酷暑难当答案 A解析根据上题分析可知,此时北半球处于夏季。
①地属于热带草原气候,正值雨季,羚羊成群,A项正确;②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树叶常绿,B项错误;③地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晴朗干燥,C项错误;④地属于地中海气候,受西风带影响,温和湿润,D项错误。
图示法掌握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不同气压带、风带控制区形成的气候类型各不相同,有的气候为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形成,还有的是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其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考点2冬、夏季气压中心与季风1.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如下图)(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如下图)2.季风环流的成因(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与季风环流冬季,陆地气温低、气压高,海洋气温高、气压低,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风向向右偏,南半球风向向左偏。
东亚形成西北季风,南亚形成东北季风。
夏季,陆地气温高、气压低,海洋气温低、气压高,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风向向右偏,南半球风向向左偏。
东亚形成东南季风,南亚形成西南季风。
(2)气压带、风带移动与季风环流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向右偏,形成西南季风。
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北半球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向左偏,形成西北季风。
3.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比较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成因并不完全相同,二者特征差异较大,具体如下:(2018·江苏高考)公元399~412年,僧人法显西行求法,游历三十余国,其旅行见闻《佛国记》是现存最早关于中国与南亚陆海交通的地理文献。
下图为法显求法路线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佛国记》中有“无冬夏之异,草木常茂,田种随人,无有时节”的记载,其描述的区域是()A.印度河上游谷地B.帕米尔高原C.斯里兰卡沿海平原D.塔里木盆地(2)法显从耶婆提国乘船返回中国最适合的时间是()A.1~5月B.5~9月C.9~12月D.11月~次年3月[思维探究][答案](1)C(2)B考向1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及其影响(2018·浙江萧山中学模拟)北半球海陆分布造成纬向气压带分隔成一系列的高、低气压中心,其位置和强度的异常往往造成各地天气、气候的异常。
下图中1 028百帕等压线的分布作为某气压中心的分布范围(单位:百帕)。
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甲地气压中心的性质及其切断的气压带最有可能为()A.冷高压副热带高气压带B.暖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C.暖高压副热带高气压带D.冷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答案 D解析读图可知,亚欧大陆上形成了高压,说明此时亚欧大陆气温低,为冬季,故甲地气压中心为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冬季时大陆上形成冷高压,冷高压切断了完整的副极地低气压带,使低压仅保留在海洋上,故D项正确。
(2)若某年份1 028百帕等压线分布偏南偏东,对我国东部地区冬季可能带来()A.冬季气温距平为正值B.梅雨季节较往年提前C.寒潮天气较往年频发D.登陆台风较往年偏多答案 C解析据题意,若某年份1 028百帕等压线分布偏南偏东,则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势力较强,说明冬季气温较低,则冬季气温距平为负值,A项错误;与梅雨天气早晚和登陆台风的次数关系不大,B、D两项错误;对我国东部地区影响较大,使寒潮天气较往年频发,故C项正确。
考向2季风的形成和分布(2018·广西桂梧联考)下图为1950~2010年我国某海域冬、夏季节风向与风速变化趋势图,风向角度0°(360°)表示正北风,风向角度90°表示正东风,风向角度180°表示正南风,风向角度270°表示正西风。
读图,完成(1)~(2)题。
(1)该海域()A.冬季风向较夏季稳定B.盛行风季节更替不明显C.冬、夏季风速变化完全一致D.冬季风速始终较夏季大答案 A解析由材料可知,风向角度0°(360°)表示正北风,风向角度90°表示正东风,风向角度180°表示正南风,风向角度270°表示正西风。
读图可知,冬季风角度在300°附近,风向为西北风,夏季为东南风,季节变化明显。
从风向变化看,冬季风风向更加稳定;从风速变化看,冬、夏季风风速变化不一致,大部分时间冬季风风速较夏季风大,但是在约1965年以前夏季风风速有时大于冬季风。
(2)该海域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是()A.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B.气压带、风带的移动C.青藏高原和周围湖泊的温差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答案 D解析由材料可知,该地冬、夏季风风向完全相反,应为季风气候区,冬季盛行西北季风,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应处于亚洲东部季风气候区,形成原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故D项正确。
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强,位置偏北、偏西,夏季风势力强;雨带滞留北方,北方降水多,南方降水少,我国东部出现北涝南旱。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弱,位置偏南、偏东,夏季风势力弱;雨带滞留南方,北方降水少,南方降水多,出现南涝北旱。
冬季亚洲高压势力强,冬季风势力强,冷空气南下,常常给一些地区造成低温冷害。
亚洲高压势力弱,位置偏北,冷空气势力弱,出现暖冬。
素能专项突破图表解读9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2016·天津高考)读图,回答(1)~(2)题。
(1)与天津市其他地区相比,北部地区降水较多的原因主要是()A.锋面过境频繁B.地处迎风坡C.空气对流旺盛D.多气旋活动(2)题图所示甲地比周边地区气温高的最主要原因是()A.海拔高度低B.降水少C.人口密度大D.距海远[答案](1)B(2)C1.观察年等降水量线数值的递变规律,明确其空间分布的基本规律。
降水空间分布特征的描述模式:“从××向××递减”或“××地区降水多,××地区降水少”。
降水空间差异大(小)。
2.观察年等降水量线的延伸方向,确定影响因素。
(1)若年等降水量线与海岸线大致平行,说明影响降水多少的主要因素是海陆位置。
(2)若年等降水量线与山脉走向平行,说明影响降水多少的主要因素是山脉的坡向(多雨一侧为迎风坡,少雨的一侧为背风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