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者多助的练习题
《孟子三章》专题练习(有答案)

《孟子三章》专题练习(有答案) XXX《孟子三章》专题练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对比阅读XXX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XXX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XXX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XXX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XXX发于畎亩之中,XXX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XXX吾举于士,XXX举于海,XXX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两章)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
B.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C.多助之至.至:抵达。
D.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而山不加增..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臣以XXX攻宋..C.寡助之至杜少府之任蜀州..D.困于心衡于虑搜于国中..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A.一个国家,国内却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土,国外却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外在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B.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外在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孟子三章》练习含答案

姓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字词翻译(28分)1.不如比得上2.城内城3.郭外城4.环围5.池护城河6.兵兵器7.委放弃8.去离开9.域限制 10.固巩固 11.至极点12.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13.畔同“叛”,背叛。
14.故君子有不战所以二、句子翻译(16分)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实施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富贵不能淫》一、字词解释(20分)1.岂难道2.诚真正,确实3.安居安静4.焉怎么,哪里5.冠行冠礼6.命教导,训诲。
7.戒之曰告诫 8.必戒谨慎9.由遵从 10.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二、句子翻译(8分)1.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字词解释(32分)1.发被任用2.畎亩田地3.举选拔、任用。
4.筑捣土用的杵5.士狱官6.市集市7.增益增加 8.恒常常 9.过犯错误 10.衡同“横”,梗塞、不顺。
11.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12.征征验、表现。
13.发于声显露、流露。
14.喻了解、明白。
15.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16.敌匹敌、相当。
二、句子翻译(16分)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
2.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如果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二)请阅读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8-10 题。
(共8 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 分)A. 三里之.城亲戚畔之.B.环.而攻之环.环相扣C.兵革之利.天时地利.D.委.而去之相委.而去9. 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 分)【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
理解:孟子认为,在战争中,好的天气、时令等因素不如地理条件优越;而地理条件优越,又不如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的力量大。
所以,战争胜利的最重要条件是“人和”。
【乙】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间溪流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士兵的勇猛。
理解:孟子认为划定边疆界限,有险要的山河、强大的武力,都不能使人民安居、国家稳定。
【丙】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理解:可见孟子期待战争,认为只要君主施行仁政,战争就一定能胜利。
10. 上文的结论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结合下面【链接材料】,简要说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西伯与纣王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4 分)【链接材料】百姓怨望①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
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②。
九侯有好女,入之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九年级语(上)复习专题N.7专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班级姓名主备人:审核人:时间阅读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按要求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一)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中的意思。
(1)兵革非不坚利也兵:(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2.“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A.正确的道理 B.作战的规律.施行“仁政” D.统治的方法3.对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的中心论点。
B.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本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
4.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 )和()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爷娘闻女,出郭相扶将(《木兰诗》)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岳阳楼记》).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E.多助之至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记》)5.“得道者”的意思是;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6.用中语句填空。
从上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7.回忆你学过的言课,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论点的史实。
(二)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1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委而去之(弃城而逃)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震慑天下)9.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试卷及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个词在文中表示“道义”?A. 天时B. 地利C. 人和D. 域民2. 文中“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中的“郭”指的是什么?A. 城墙B. 城池C. 护城河D. 城门3. “委而去之”中的“委”字的意思是?A. 扔掉B. 委托C. 放弃D. 委屈4. “得道者多助”中的“道”字指的是?A. 道路B. 道理C. 道义D. 道德5.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孟子强调的治国理政要素?A. 封疆之界B. 山溪之险C. 兵革之利D. 人和二、解释字词(每题2分,共10分)1. 天时2. 地利3. 人和4. 域民5. 威天下三、句子翻译(每题3分,共15分)1.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2.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3.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5.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默写填空(每题2分,共10分)1. “天时不如______,地利不如______。
”2.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______之险,威天下不以______之利。
”3. “得道者______,失道者______。
”五、内容理解概括(5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孟子的战争观和治国理念。
六、描写手法(5分)请分析文中使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阐述孟子的观点。
七、句子赏析(5分)请任选一句进行赏析,并说明其表达效果。
八、人物环境情感分析(5分)请分析文中体现出的人物、环境及情感特点。
九、主旨剖析(5分)请阐述本文的主旨,并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C. 道义2. B. 外城3. A. 封疆之界4. C. 放弃5. D. 战争胜利取决于民心向背和道德支持二、解释字词(每题2分,共10分)1. 天时:指自然气候条件,如晴天、雨天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习题及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习题及答案在日常过程学习中,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习题及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阅读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按要求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一)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兵革非不坚利也兵:(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2.“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A.正确的道理 B.作战的规律 C.施行“仁政” D.统治的方法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
4.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 )和()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岳阳楼记》)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E.多助之至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5.“得道者”的意思是;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6.用文中语句填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自测题及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自测题命题人:梦在他乡年级姓名得分_________________一.文学常识填空:孟子,名__________,字__________,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是孔子之孙伋的再传弟子;是我国__________时期著名的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人称孔子为“圣人”,而孟子为“__________”,与孔子合称“__________";他继承孔,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主要“______________”,他希望人们能,生活有保障;二.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在本文中的意思;_______________10 12________________14.故君子有不战________________三.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语: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解释下列多义词:1.利:①兵革非不坚利也_________________②天时不如地利_______________2.之:①三里之城_________________②多助之至_________________③天下顺之____________3.城:①三里之城_________________②城非不高也_________________4.而:①五.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默写:1.天时不如地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得道者多助,_______________;寡助之至,_____________;多助之至,_____________;七.问题探究:1.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由论点看,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有哪些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句话什么意思这三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孟子的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普遍意义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谁能从历史上或现实中举个借助“天时”取得作战胜利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二、三、四、五题:略六.问题探究: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地利、人和;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2. 明确: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运用了排比修辞;运用排比,使文章气势更雄壮、奇伟,使人感觉到一种不容怀疑,无可置辨的论辨力量;作者以“域民”、“固国”、“威天下”为引申推论,推出新的论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揭示了“人和”的核心内容;3. 治国、作战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正义,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失去民心的事情,注定要失败的;4.①草船借箭.诸葛亮借助大雾的天气迷惑曹军,使曹军把好多的箭射到他的草船上来;②赤壁之战;诸葛亮借助东风,让熊熊燃烧着的很多小船冲向曹军的战船,把曹军烧得溃不成军,伤亡过半;5.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2论证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3文章上部分运用举例说明,下部分运用对比说明的方法.更加突出其论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含答案附文言文的词类活用技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含答案附文言文的词类活用技巧(一)阅读回答下列问题(共4小题,共28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 .(7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 .(7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3 .(7分)下面是有关本文的分析,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
(前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后两空用原文回答)文章先用“三里”“七里”等词语来强调防守方虽,但占有地利,用“环而攻之”来表明进攻方,用攻方无法取胜的结果证明地利的重要。
然后再用一组排比句,表明防守方占有地利,用其最终却“”的结果证明人和的重要。
在此基础之上,文章最后阐明了作者的观点,告诉我们君子“战必胜”的根本原因是“"(限两个字)。
4 .(7分)(1)《伯牙善鼓琴》中“钟子期必得之”一句中“之”是代词,代“伯牙所念”,《核舟记》中“能以径寸之木”中“之”相当于“的”,文中“七里之郭”一句中“之”的意思是:。
(2)《小石潭记》“如鸣琼环”一句中“环”是指“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器”,《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一句中“环”是“围,绕”的意思,本文中“环而攻之而不胜”一句中,“环”的意思是:(二)阅读《《孟子》两章》回答下列问题(共5小题,共40分)《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烟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④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①环而攻之而不胜 ( )
②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
③池非不深也 ( )
④委而去之 (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3.“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 )
A.正确的道理 B.统治的方法
C.“地利”与“人和” D.施行仁政的治国之道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5.文段④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的重要性,推出了的结论。
2008内江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争一一9 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战必胜矣。
7、对下面文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委而去之.(到……地方去)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背叛)
C、威天下不以兵革
..之利(兵器) D、以.天下之所顺(用、靠)
8、文中画线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论证的观点是:。
文中最能表达“人和”意思的一句话是:
9、翻译下面句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008广西百色市
阅读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9~13题。
天时不如地利,……战必胜矣。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委.而去.之(委:)(去:)②亲戚畔.之(畔:)
10.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D.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11.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2.翻译下列句子。
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②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13.“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答:含义:。
事例:。
答案:9.①委:放弃去:离开②畔:通“叛”,背叛10.D (D项“以”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其余各项“以”字均为介词)1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12.①译文: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啊②译文: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就会归顺他。
13.含义: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相关事例如:①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
②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
③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
④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
⑤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
(能举类似一例即可)
答案:7 、A 8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9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1.①却、可是②这③护城河④放弃 2.①震慑天下不能单靠武器装备的精良。
(或“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②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亲属朋友都背叛他。
(把“亲戚”译成“内亲外戚”亦可)3.D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