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资料】七年级语文下册 4 孙权劝学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孙权劝学教案新人教版

4 孙权劝学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涉及的的常用文言词语。
过程与方法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常见用法,掌握文中语气词和称谓语言的含义。
(重点)2.学习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和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方法;揣摩文中的对话,感受人物说话时口吻、神态和心理,体会利用对话组织材料的妙处。
(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启迪。
教学方法1.朗读法。
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可听读、齐读、思读、分角色读等。
2.表演法。
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再现人物形象。
3.讨论法。
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的习惯,使学生懂得“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课文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
教学两教学过程第一导入新课三国故事中有“刘备借荆州,有借不还”的故事,想来大家都很熟悉。
后来,孙权、鲁肃都想要夺回荆州,终不能如愿。
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刘备令守荆州的关羽率主力攻樊城,孙权一看机会来了,一面用计迷惑关羽,一面命一个人为大都督,率兵袭取荆州。
这个人把精兵隐藏在大船舱内,命摇橹士兵穿白衣,伪装商人西进,然后出其不意急袭荆州,关羽率军回救荆州失败,走麦城,中埋伏被俘杀。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衣渡江之计。
这个夺荆州擒关羽的厉害人物是谁呢?他就是吕蒙。
(《三国演义》第75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吕蒙,字子明,三国吴国名将,初不习文,怎么会变得这么厉害呢?今天要学的《孙权劝学》会告诉我们这个原因的。
基础梳理1.字词清单(1)生字注音卿(qīng)涉猎.(shè)孰(shú)遂(suì)(2)通假字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同“耶”,语气词)(3)古今异义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研究;今义:治理)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古义:指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卿言多务,孰若孤.(古义:古时王侯的自称;今义:孤单)但.当涉猎(古义:只,只是;今义:转折连词,但是)即更.刮目相待(古义:重新程度副词;今义:更加)(4)一词多义当卿今当.涂掌事(动词,掌握,担当)但当.涉猎(应当)见见.往事耳(动词,了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词,知晓)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拿)自以.为大有所益(和“为”合起来构成动词,可译为“认为”)大与蒙论议,大.惊曰副词,表程度,十分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形容词,年长2.作品简介《资治通鉴》,司马光编写,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孙权劝学语文教案

孙权劝学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孙权和鲁肃的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2)引导学生学习孙权的劝学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 孙权和鲁肃的历史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
2. 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3. 投影仪或白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2)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要求学生划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并做好笔记。
3. 课堂讲解:(1)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讲解孙权和鲁肃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4. 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中的问题。
(2)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并给出答案。
5. 角色扮演:(1)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表演。
(2)要求学生注意语气、表情和动作的准确性。
6. 课堂小结:(1)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六、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孙权劝学》。
2.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孙权和鲁肃的历史背景。
3. 写一篇关于《孙权劝学》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七、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年级语文下册 4 孙权劝学教案 新人教版

《孙权劝学》本文记载了孙权劝说吕蒙学习的故事,本单元课文选择的名人,是在历史上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人物,感受人物品格,学习他们良好的治学方法是非常有益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落实重点字词及翻译句子,感知课文内容;2.通过分析孙权的语言,体会规劝的艺术;3.通过探究本文主旨,领悟学习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2.通过分析孙权的语言,体会规劝的艺术。
【教学难点】 通过探究本文主旨,领悟学习的意义。
1.多媒体课件;2.布置预习,扫清字词障碍,熟读课文;3.学生课前阅读《三国演义》中相关篇章,了解演义小说中的孙权和吕蒙。
一、故事导入(PPT 展示吕蒙画像)画面中这个人物是三国时东吴大将吕蒙,预习之前可能不是所有人都熟悉这个人物。
那大家都知道关羽吧,他有万夫莫当之勇,被誉为武圣。
这样一个人物,却因为吕蒙略施小计,就大意失了荆州,且战且退,败走麦城,最后被活捉了。
吕蒙可以说是智勇双全了。
可当初吕蒙却是一个有勇无谋的莽夫,因为学识浅陋,人称“吴下阿蒙”。
究竟是什么彻底改变了吕蒙的人生轨迹?这件事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折点。
引出课题《孙权劝学》。
二、朗读正音1. 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余同学正音、纠正停顿。
大家课前已经预习过这篇文章了,接下来请一位同学起来朗读一遍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他的读音和句中停顿,如果有不准确的地方待会举手纠正。
重点提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的意思。
2.教师有感情范读,学生标注读音、停顿。
(简单点评刚才学生的朗读)接下来由我来范读一遍,请大家在书上标注准确的读音和停顿。
3.全班齐读全文。
三、疏通文意现在大家都能准确、流利地朗读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梳理文章的意思。
【语文】七年级语文下册4孙权劝学教案新人教版

【关键字】语文4 孙权劝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熟读并背诵课文,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关键词句,积累成语,翻译课文。
(重点)【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形象。
(重点)2.通过比较阅读,理解《孙权劝学》与《伤仲永》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难点)【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后天学习的重大作用,勉励学生重视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重点)导语设计设计1:(情景导入)说到三国,不由得让人想起“滚滚浪花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三国鼎立时期,英雄辈出,刘备、曹操、孙权可谓水火阻挡,但是,曹操曾经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
能让对手如此赞叹,可见孙权非同一般。
孙权手下有员大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孙权信赖。
可是他就是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
现在孙权又来劝说了,今天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
设计2:(故事导入)三国故事中有“刘备借荆州,有借不还”的故事,想来大家都很熟悉。
后来,孙权、鲁肃都想要夺回荆州,终不能如愿。
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刘备令守荆州的关羽率主力攻樊城,孙权一看机会来了,一面用计迷惑关羽,一面命一个人为大都督,率兵袭取荆州。
这个人把精兵隐藏在大船舱内,命摇橹士兵穿白衣,伪装商人西进,然后出其不意急袭荆州.关羽率军回救荆州失败,走麦城,中埋伏被俘杀。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衣渡江之计。
这个夺荆州擒关羽厉害人物是谁呢?他就是吕蒙。
(《三国演义》第75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吕蒙,字子明三国吴国名将,初不习文,怎么会变得这么厉害呢?今天要学的《孙权劝学》会告诉我们这个原因的。
设计3:(人物导入)以关羽导入,引出吕蒙。
多媒体展示关羽图片,以“败走麦城”的故事,引出吕蒙。
学习过程目标导学一:文章朗读,整体感知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语速。
1.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作示范背诵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听读,要求注意文中字音、语速等,并及时圈点标注。
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4孙权劝学

4孙权劝学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成语。
2.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3.分析人物对话,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4.认识开卷有益的道理,重视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一、导入新课三国鼎立时期,英雄辈出,刘备、曹操、孙权可谓水火不容,但是,曹操曾经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
能让对手如此赞叹,可见孙权非同一般。
孙权手下有员大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孙权信赖。
可是他就是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
现在孙权又来劝说了,今天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孙权劝学》。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读译课文,理解文义1.作者作品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2.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注意多音字和通假字。
卿.(qīng)岂.(qǐ)涉.猎(shè)孰.(shú)遂.(suì)(2)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3.疏通文意,理解重点文言词语。
当涂:当道,当权。
辞:推托。
及:到,等到。
才略:才干和谋略。
涉猎:粗略地阅读。
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擦拭。
更:重新。
4.帮助学生梳理出重点文言现象。
2024年初一下册语文《孙权劝学》原文及教案

2024年初一下册语文《孙权劝学》原文及教案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熟读并背诵课文《孙权劝学》。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孙权的劝学方法及其对现代学生的启示。
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及成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奋好学的品质。
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的熟读背诵。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生字词及成语的掌握。
2.教学难点:孙权劝学方法的理解与运用。
对现代学生的启示。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孙权的画像,简介孙权的生平及其劝学的背景。
2.自主学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学生查阅字典,理解生字词及成语的含义。
3.课堂讨论教师提问:孙权为什么要劝学?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
4.文本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孙权的劝学方法:以身作则、耐心指导、因材施教等。
学生举例说明孙权劝学的效果:鲁肃的转变。
5.案例分享学生分享自己或他人的学习故事,讨论学习的重要性。
教师点评,强调学习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6.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孙权的劝学方法对现代学生的启示。
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制定改进措施。
四、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课文《孙权劝学》。
3.思考孙权的劝学方法对个人的启示,下周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孙权劝学》的内容,掌握了孙权的劝学方法,并从中获得了学习的启示。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
但在课堂讨论中,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清晰,需要加强训练。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附:《孙权劝学》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最新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3)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课文内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例如: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孙权的劝学行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例如: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经历,探讨孙权劝学的现代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文言文的基本概念。《孙权劝学》是一篇典型的文言文,它以古朴典雅的语言,传达了学习的道理和智慧。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它对我们传承文化、提升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孙权劝学》这篇课文。通过分析孙权的劝学策略,了解他在文章中如何运用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学习并运用这些论证技巧。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辩论活动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孙权劝学》在现代学习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此外,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学生们的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小组在展示成果时,表达不够清晰。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如何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点是,学生在联系实际生活时,对于孙权劝学的现代意义理解不够深刻。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我将在教学中加入更多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孙权劝学教案新人教版

4孙权劝学课题孙权劝学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作者及作品。
3.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1。
朗读课文,翻译课文。
2。
揣摩文中的对话描写在刻画人物和组材方面的作用.3.理解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励学生热爱学习,养成终生学习的好习惯。
课前预习作品简介《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通史,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
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长于描写战争。
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文章所叙故事发生于三国之初。
孙权大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后,不久病死于江陵.鲁肃接替周瑜成为孙权的谋佐,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共拒曹操,刘备很快取得益州,形成曹、刘、孙三方鼎峙的局面.孙权劝吕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读准字音卿.(qīnɡ)邪.(yé)涉猎..(shè liè)岂.(qǐ)遂.(suì)孰.若(shú)重点实词卿.今当涂..掌事: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相当于“你”,这里指吕蒙。
当涂,当道、当权。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邪,语气词,后写作“耶”。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知晓事情.蒙辞.以军中多务:推托。
及鲁肃过.寻阳:经过。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另,另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权劝学》本文记载了孙权劝说吕蒙学习的故事,本单元课文选择的名人,是在历史上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人物,感受人物品格,学习他们良好的治学方法是非常有益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落实重点字词及翻译句子,感知课文内容;2.通过分析孙权的语言,体会规劝的艺术;3.通过探究本文主旨,领悟学习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2.通过分析孙权的语言,体会规劝的艺术。
【教学难点】 通过探究本文主旨,领悟学习的意义。
1.多媒体课件;2.布置预习,扫清字词障碍,熟读课文;3.学生课前阅读《三国演义》中相关篇章,了解演义小说中的孙权和吕蒙。
一、故事导入(PPT 展示吕蒙画像)画面中这个人物是三国时东吴大将吕蒙,预习之前可能不是所有人都熟悉这个人物。
那大家都知道关羽吧,他有万夫莫当之勇,被誉为武圣。
这样一个人物,却因为吕蒙略施小计,就大意失了荆州,且战且退,败走麦城,最后被活捉了。
吕蒙可以说是智勇双全了。
可当初吕蒙却是一个有勇无谋的莽夫,因为学识浅陋,人称“吴下阿蒙”。
究竟是什么彻底改变了吕蒙的人生轨迹?这件事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折点。
引出课题《孙权劝学》。
二、朗读正音1. 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余同学正音、纠正停顿。
大家课前已经预习过这篇文章了,接下来请一位同学起来朗读一遍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他的读音和句中停顿,如果有不准确的地方待会举手纠正。
重点提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的意思。
2.教师有感情范读,学生标注读音、停顿。
(简单点评刚才学生的朗读)接下来由我来范读一遍,请大家在书上标注准确的读音和停顿。
3.全班齐读全文。
三、疏通文意现在大家都能准确、流利地朗读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梳理文章的意思。
1.小组合作,串译全文。
请大家先四人一组合作翻译一遍全文,遇到整个小组都有困难的字词、翻译问题,请标记好,待会举手提问,咱们一起解决。
2.解词、翻译答疑。
大家有什么字词、翻译问题是组内难以解决的吗?请举手提问。
两个虽有注解但学生可能会有疑问的解词:①“当涂”之“涂”是通假字吗?此处书下注解为“当道,当权”,“当权”的意思应是由“当道”引申出来的。
那么“涂”应该就是“道路,路途”的意思,可能会有学生质疑此处是否通“途”。
但这里并非通假现象,因为古人通常以“途”指陆路,以“涂”指水路,虽各有专指,但两者都有“道路”的意思,所以在泛指“道路”时“途”“涂”皆可,是混用的。
综上,“当涂”之“涂”并不是通假字。
②“涉猎”为什么有“粗略地阅读”的意思?“涉”的本义是徒步过河,“猎”的本义则是抓捕野兽。
把这两个词套用在读书的情境里想象一下,应当就是只把书过一遍,同时只捕获自己所需要信息的读书方法,就是所谓的“粗略地阅读”。
3.考查重点句子翻译。
通过答疑同学们没有更多问题了,接下来换我考考大家,以下几句话你能不能流畅翻译呢?(PPT给出要考查的句子。
)4.小结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四、分析内容1.齐读全文2.梳理结构请一名学生概括主要情节。
教师提炼归纳:(孙权)劝—(吕蒙)学—(鲁肃)赞。
(板书)写鲁肃赞学和吕蒙调侃鲁肃的用意是什么?(侧面体现孙权劝学的效果之好。
)3.分析孙权的劝说艺术①孙权为什么劝?吕蒙的长进让东吴第一谋士鲁肃都刮目相待了,可见孙权劝学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孙权的建议一开始被吕蒙采纳了吗?(没有。
“蒙辞”)孙权的这个要求是临时起意随便提出的,还是郑重其事严肃提出的?从文中可以找到依据吗?(郑重其事提出的。
“不可不学”——双重否定句式,加强语气,强调了“学”的必要性。
)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提出这一要求是为难吕蒙,还是为他着想?(“卿今当涂掌事”——直接原因在于吕蒙的地位、使命发生了变化,必须加强理论水平,因此孙权提出要求实际是为吕蒙好的。
)②孙权是怎样劝的?面对孙权的郑重其事和良苦用心,吕蒙一开始却推辞了。
那么孙权是怎么劝说吕蒙的?(“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首先针对吕蒙不愿学习的真实原因,为吕蒙指出了学习的内容、方法、目的;“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然后现身说法,批驳吕蒙不学的借口,表明学习的重要性。
)孙权说的这四句话在意思、语气上轻重缓急是有区别的,哪些话说得轻、哪些话说得重?(两句反问句说得重,两句陈述句说得轻。
)两个同是重话的反问句有没有程度的区别?两个同是软话的陈述句呢?请同学们思考体会,并分别用表示“强”“弱”“次强”“次弱”的符号标注在每句话下面。
(通过对比分析,应能体会到两个反问句中,“卿言多务,孰若孤”的语气是比“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更重的,如果后者尚能让吕蒙回答“您应当不会”,那么前者则实在是一个臣子怎么回答都是错,只能屏息沉默的反问了。
而两个陈述句中,显然以身作则的那句“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比“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语气更和缓、更亲切。
)③孙权为什么不直接驳斥吕蒙说“卿言多务,孰若孤”?如果你是孙权,在“蒙辞以军中多务”后,你会有何感想?这个理由好吗,在君王面前能成立吗?如果我是孙权,我肯定气不打一处来,会直接反驳他:“你说你很忙,你能忙得过国君我吗!”不少同学也有同感吧。
那么,孙权为什么不直接驳斥说“卿言多务,孰若孤”?(若先说“卿言多务,孰若孤”这句意思最重的话,恐怕就不是“劝学”,而是在恼怒之下的“命学”、“逼学”了。
)现有的语序有什么妙处?这体现了孙权的什么用意?(这四句话的意思按“较重”—“较轻”—“重”—“轻”排列,让被劝的吕蒙听来心情一紧一松、一紧一松,充分抓住对方心理变化,软硬兼施,事半功倍。
而没有直接驳斥吕蒙的借口,实际是因为考虑到了对方的感受,驳斥借口前说的那两句话又直指吕蒙不学的真正原因,更可印证之前的结论:孙权此番劝说是有意为之,经过深思熟虑的,其出发点是为吕蒙着想的。
综上,孙权的劝说才让吕蒙不但口服,并且心服。
)④请学生朗读,体会孙权劝说过程中语气、情态和心理的变化。
五、探究主旨1.介绍《资治通鉴》,探讨本文的编写意图。
《孙权劝学》这篇文章是来自于《资治通鉴》的一段节选,主编司马光当初因为历代史书卷帙浩繁,皇帝看不完而开始编写的这部书,所以这本书对于史料是本着从简的原则进行删改的。
“资治通鉴”四个字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也就是说这本书能让帝王用历史的得失来作为统治好国家的借鉴。
那编者为什么要把《孙权劝学》的故事选入《资治通鉴》,编者想通过这件往事让统治者获得什么借鉴呢?(劝说的艺术;学习的意义;劝说艺术和学习意义兼而有之)这是同学们的观点,究竟是不是符合编者的本意呢?我们就来对比一下《孙权劝学》最初的史书来源——同学们昨天预习的《江表传》选段,看编者删改了什么,怎么删改的,编者的删改是不是能验证大家对本文写作意图的看法。
2.对比《江表传》中孙权劝学的片段,通过比较分析本文的主旨。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
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
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
卿何独不自勉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
我们主要关注孙权劝说吕蒙蒋钦的那段话,其中被《资治通鉴》删改的部分我用不同字体标注出来了。
斜体字的部分我们可以略过,因为这些书目因为年代久远,世易时移,已经不符合编书时的现状,所以自然要对这些语句进行删改。
我们重点看粗体字部分,(教师略加解释),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①为什么编者宁愿删减能直接表现孙权善劝的语言描写,也不舍弃后文间接表现孙权善劝的鲁肃与吕蒙的对话?(鲁肃与吕蒙的对话除了间接表现孙权的劝学效果,更能强调学习的意义——学习除了能让一个人的才能得到提升,也能让他赢得他人的尊重,更能使自己充满自信。
所以本文的主旨应是劝说艺术和学习意义兼而有之的。
)②孙权劝说吕蒙的语言中,可供删减的语句不少,为什么编者删去了粗体的四句话,而保留了课文中的四句呢?保留的句子与粗体的句子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粗体的句子更多的是一种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技术层面的劝说,而课文保留的四句话则是只是在当时的情境中针对吕蒙的劝说,经过删减,更突出了孙权的劝说是因“人”而异的,是为对方着想的,也就更突出了孙权劝学的艺术性,因为艺术的本质就是关注“人”本身。
)六、内容小结《孙权劝学》这篇课文不仅给读者展现了孙权的善劝,也让人认识到了学习的意义,世易时移,今天我们在座的虽已不是古代的帝王将相,但这篇文章同样有启发我们深思之处,希望同学们在理解主旨的基础上能进一步探讨它的现实意义。
七、作业布置今天的作业:请同学们仿照《伤仲永》,也为《孙权劝学》撰写一段议论性文字,把你在课上的未尽之言充分地表达出来吧。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