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兴趣入门第7讲彩虹的秘密_光的折射教案

合集下载

趣味物理小实验人造彩虹教案

趣味物理小实验人造彩虹教案

趣味物理小实验——人造彩虹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光的折射、色散原理。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和色散原理2. 实验材料和工具3. 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4. 实验现象的解释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真实彩虹的照片,引发学生对彩虹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光的折射和色散原理,让学生理解彩虹的形成原因。

3. 展示:展示实验材料和工具,讲解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

4. 动手: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人造彩虹的乐趣。

5.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实验现象,解释光的折射和色散原理。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掌握光的折射和色散原理。

2. 学生能正确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到人造彩虹的现象。

3. 学生能解释实验现象,将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五、教学资源1. 实验材料:水、透明塑料袋、剪刀、彩纸、胶带。

2. 教学工具:PPT、投影仪、黑板、粉笔。

3. 参考资料:相关物理知识教材、实验指导书。

六、教学延伸1.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物理科普讲座,深入讲解光学原理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2. 组织学生参观科学馆或博物馆,了解光学展品和实验。

3. 开展课后兴趣小组,研究光学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

七、安全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确保学生远离剪刀、胶带等尖锐物品,以免受伤。

2. 操作水时,注意防止水溅出,避免湿滑。

3. 教师应全程监督实验过程,确保学生按照指导书进行操作。

八、教学反思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探索更多有趣的物理实验,丰富教学内容。

九、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本教案适用于1-2课时。

2. 教学目标:确保学生在课堂时间内完成实验,掌握光的折射和色散原理。

3. 教学过程:遵循教案中的步骤,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解释原理。

十、课后作业2. 鼓励学生在家中进行类似的物理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

初中物理《光的折射》教案设计

初中物理《光的折射》教案设计

初中物理《光的折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折射定律,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的折射现象。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推理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现象2. 折射定律3. 折射现象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的运用。

2. 难点:折射定律的推导,折射现象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光的折射现象。

2. 利用实验教学,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光的折射。

3.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折射现象。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彩虹、水中物体看起来变浅等,引发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的思考。

2. 新课:讲解光的折射现象,介绍折射定律,引导学生理解折射定律的内容。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折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让学生亲身感受光的折射。

4.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折射现象,如眼镜、放大镜等,让学生学会运用折射定律解释实际问题。

5. 巩固知识:布置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折射定律解决问题。

6. 拓展延伸:介绍光的折射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光纤通信、天文观测等。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光的折射现象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安排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9. 板书设计:光的折射折射定律:n1sinθ1 = n2sinθ2应用:眼镜、放大镜、光纤通信等10.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作业批改、实验报告和课堂表现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2. 重点关注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的理解、折射定律的掌握以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3. 评价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推理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活动。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物理教材,提供相关章节内容。

初中物理兴趣入门第7讲彩虹的秘密_光的折射教案含答案

初中物理兴趣入门第7讲彩虹的秘密_光的折射教案含答案

第7讲彩虹的秘密—光的折射【温故知新】(5-10分钟)问:大家想一想上述彩虹和海市蜃楼都是怎样形成的呢?【趣味引入】(5-10分钟)问:筷子放到水里是真正折断了吗?答:没有问:为什么看水里的鱼感觉鱼是放大的?为什么岸上的人感觉水会比实际浅?眼见就一定为实吗?答:眼见不一定为实,看到的鱼比实际大,看到水比实际浅是光导致的[批注]:这个环节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选取的例子需要有趣或者贴近生活,也可以能引起学生的参与,目的是引出我们这节课的知识点来。

通过总结生活中这些常见的现象,提问学生:那想想上述现象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知识梳理】(25分钟左右)一、平面镜成像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是虚像,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像和物的大小相等,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上下相同,左右相反(镜中人的左手是人的右手,看镜子中的钟的时间要看纸张的反面,物体远离、靠近镜面像的大小不变,但亦要随着远离、靠近镜面相同的距离,对人是2倍距离)。

2、水中倒影的形成的原因:平静的水面就好像一个平面镜,它可以成像(水中月、镜中花);对实物的每一点来说,它在水中所成的像点都与物点“等距”,树木和房屋上各点与水面的距离不同,越接近水面的点,所成像亦距水面越近,无数个点组成的像在水面上看就是倒影了。

(物离水面多高,像离水面就是多远,与水的深度无关)。

3、平面镜成虚像的原因:物体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没有会聚而是发散的,这些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画时用虚线)相交成的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只能通过人眼观察到,故称为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并且光屏不可以承接)注意:进入眼睛的光并非来自像点,是反射光。

要求能用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像、物关于镜面对称)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同一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反射后,反射光的反向延长线交于像点)作光路图(作出物、像、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实像:光线会聚相交而形成,光屏可以承接。

《光的折射》公开课教案(6篇)

《光的折射》公开课教案(6篇)

《光的折射》公开课教案(6篇)【学习目标】1、能识别光的折射现象。

2、通过试验探究,熟悉光的折射规律。

3、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

4、知道光路可逆【导学过程】1学问回忆:光在同种匀称介质中沿传播。

光的反射定律:2演示试验⑴在空玻璃杯的内壁(侧壁中部)做一个标记,用激光发出的光斜射到标记处(让标记点正对着学生),如下图。

保持玻璃杯和激光笔不动,向玻璃杯里加满水,激光笔发出的光还照在标记处吗?⑵把一根筷子斜插在盛水的碗中,你会看到什么现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一、光的折射现象(演示试验)活动1:利用右图所示的试验装置,让激光束从空气(有烟雾)斜射向水中,观看光在空气和水中传播的路径。

1、请写出你的发觉:2、在右图中画出光传播的大致路径。

并仿照光的反射光路图,画出法线,标出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入射角、折射角。

总结一:⑴光的折射现象:光由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现象,叫光的折射。

⑵折射角是与的夹角。

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活动2:试验探究1、光从空气射入玻璃⑴如下图,让激光束先后以不同的入射角射向半圆形玻璃砖O点,观看并记录激光束的偏折方向。

⑵读出每次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填入下面的表格。

试验次数123入射角折射角⑶依据观看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你得出的结论是:2、光从玻璃射入空气⑴如下图,让激光束通过玻璃砖先后以不同的入射角射向O点,观看并记录激光束的偏折方向。

⑵读出每次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填入下面的表格。

试验次数123入射角折射角⑶依据观看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你得出的结论是:⑷将光具盘的上半局部沿直线NN向后折转一个角度,在光具盘上半局部还能看到折射光线吗?由此,你得出的结论是:3、在试验中你还有其他发觉吗?请简要记录在下面:总结二:(光的折射规律)(1)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

(2)折射角随入射角的转变而: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入射角减小时,折射角。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光的折射》教学设计(精选13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光的折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光的折射规律。

能运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光现象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从身边最平常的最一般的事物中探究科学规律的兴趣,逐步养成正确良好的学习物理的习惯。

使学生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二.教材重点、难点重点:科学探究光的折射规律,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难点: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三.教具:激光笔、水槽、光的折射演示仪、硬币、筷子、杯子、水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多媒体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光现象:筷子在水中变弯,海市蜃楼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告诉学生,这些现象的产生都与光的折射有关。

那么,什么是光的折射,光的折射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1、光的折射现象演示师生互动实验,用两个相同的开口较大且深的杯子、水、硬币、筷子等带领学生在做完课本上的实验后,启发指导学生利用现有器材设计并完成实验。

(1)做好筷子折断实验,让学生思考放入水中的筷子为什么会折断。

(2)在杯子中放入硬币,把杯子端到刚好看不到硬币时,向杯子中倒水,则可再次看到硬币,引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能再看到硬币?2、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1)光的折射规律分三步进行:显示折射光线:通过多媒体展示,激光笔被固定,射出光线照在容器P点形成光斑,让学生猜想,容器中加水后,光斑P的位置是否不变。

光的折射教案设计 初中物理光的折射教案

光的折射教案设计 初中物理光的折射教案

光的折射教案设计初中物理光的折射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光的折射定律。

2.能够运用光的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光的折射现象、光的折射定律。

2.教学难点:光的折射定律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与光有关的现象?二、探究光的折射现象1.实验一:将一束光线从空气中射入水中,观察光线的传播方向。

2.实验二:将一束光线从水中射入空气中,观察光线的传播方向。

三、学习光的折射定律2.讲解光的折射定律: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之比。

3.通过例题巩固光的折射定律的应用。

四、光的折射现象的应用1.举例:水池底看起来比实际浅、放大镜、近视眼镜等。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光的折射现象解释这些现象?2.强调光的折射定律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1.复习光的折射定律。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使学生掌握了光的折射现象和光的折射定律。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同时,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物理学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与光有关的现象?二、探究光的折射现象1.实验一:将一束光线从空气中射入水中,观察光线的传播方向。

2.实验二:将一束光线从水中射入空气中,观察光线的传播方向。

三、学习光的折射定律2.讲解光的折射定律: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之比。

3.通过例题巩固光的折射定律的应用。

四、光的折射现象的应用1.举例:水池底看起来比实际浅、放大镜、近视眼镜等。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光的折射现象解释这些现象?2.强调光的折射定律的重要性。

物理活动课教案

物理活动课教案

物理活动课教案--揭开彩虹的秘密活动内容人造彩虹活动目的1、常识性了解颜色之谜。

2、初步运用光的折射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3、让学生自己能揭开彩虹的秘密。

活动准备时间:应选择阳光强烈斜照的下午4时—5时左右,且无风。

地点:清水塘(或湖、池)边器材:背负喷雾器一个(喷雾情况良好),彩色照相机一部。

活动过程先由老师背负装好水的喷雾器,面对池塘,背对太阳,对着池面上方不断地喷雾,让学生在老师身后仔细观看,即刻看到一条雄伟、壮观美丽的七色彩带,成拱桥型伸向天际,与池塘中的另一半(实为彩虹的影子)浑然一体,构成彩虹圈,其宽度足有0.5m,十分清晰,令学生们感到大为惊讶。

只要保持不断地、均匀地向池塘上方喷雾,彩虹就可清楚地保持住。

此时可立即拍照。

老师示范完以后,可让有兴趣的学生一个接一个地进行“人造彩虹架长空”的制作。

在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再结合学生观察到的实景,不断地提出如下问题:“具备哪些条件才能产生彩虹?”、“是什么物质将太阳光分解成了红、橙、黄、绿、靛、蓝、紫这七色色?”、“彩虹是光的反射还是光的折射造成的?”、“那么天空中的彩虹是怎样产生的?”然后,让一部分学生不断地变换观察位置,让他们讨论观察的结果有什么变化?在什么位置时完全看不到彩虹?再回到课堂后,让学生结合这次活动写观察日记,或要求写小论文:“彩虹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农谚有东虹日头、西虹雨?”等等。

活动小结通过这次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学物理的兴趣,使他们进一步体会到我们身边的生活离不开物理知识,并为能用物理知识来分析和解释一些现象而感到自豪。

他们从中受到了启发:很多自然现象并不神秘,只要我们认真学科学、用科学,不断的去揭开自然之谜,就会自觉地破除迷信,才不会盲目地信迷信。

有的小论文把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分析得很透彻,把光的色散,颜色之谜,光的折射等知识融会贯通,综合应用,运用自如,很有说服力。

总之,让他们自己揭开了彩虹的秘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学效果良好。

彩虹形成科学教案

彩虹形成科学教案

彩虹形成科学教案引言:彩虹是大自然中美丽而神奇的景象,它的形成涉及到光的折射和反射。

通过本教案,我们将带领学生们一起探索彩虹背后的科学原理,并进行实践活动,加深对彩虹形成过程的理解。

一、学习目标:1. 了解彩虹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2. 掌握彩虹形成的科学原理。

3. 进行实践活动,观察并解释彩虹的形成过程。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彩虹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2. 彩虹形成的科学原理。

3. 彩虹实践活动。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彩虹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彩虹的兴趣,并让学生描述彩虹的特征和形成地点。

2. 知识讲授:简要介绍彩虹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彩虹出现。

3. 知识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准备一个透明的玻璃容器,加满水,然后在阳光照射下,用喷壶喷水雾,观察玻璃容器上是否会出现彩虹,并解释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4. 实践活动分析: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活动的结果,总结彩虹形成的科学原理。

引导他们明白彩虹是由太阳光经过水滴的折射和反射而形成的。

5. 巩固训练:通过提问和小组交流,检查学生对彩虹形成科学原理的理解。

6. 拓展延伸:让学生自行寻找其他能形成彩虹的材料,如喷雾瓶、水蒸气等,并观察和解释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7.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彩虹形成的科学原理,并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彩虹形成科学原理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 通过实践活动和讨论,检查学生对彩虹形成科学原理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3.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分,检查学生对彩虹形成科学原理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生们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深入理解彩虹形成的科学原理,并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实验和科学探究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结合更多的实例和实践活动,进一步拓宽学生们的科学视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讲彩虹的秘密—光的折射【温故知新】(5-10分钟)
问:大家想一想上述彩虹和海市蜃楼都是怎样形成的呢?
【趣味引入】(5-10分钟)
问:筷子放到水里是真正折断了吗?
答:没有
问:为什么看水里的鱼感觉鱼是放大的?为什么岸上的人感觉水会比实际浅?眼见就一定为实吗?
答:眼见不一定为实,看到的鱼比实际大,看到水比实际浅是光导致的
[批注]:这个环节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选取的例子需要有趣或者贴近生活,也可以能引起学生的参与,目的是引出我们这节课的知识点来。

通过总结生活中这些常见的现象,提问学生:那想想上述现象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知识梳理】(25分钟左右)
一、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是虚像,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像和物的大小相等,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上下相同,左右相反(镜中人的左手是人的右手,看镜子中的钟的时间要看纸张的反面,物体远离、靠近镜面像的大小不变,但亦要随着远离、靠近镜面相同的距离,对人是2倍距离)。

2、水中倒影的形成的原因:平静的水面就好像一个平面镜,它可以成像(水中月、镜中花);对实物的每一点来说,它在水中所成的像点都与物点“等距”,树木和房屋上各点与水面的距离不同,越接近水面的点,所成像亦距水面越近,无数个点组成的像在水面上看就是倒影了。

(物离水面多高,像离水面就是多远,与水的深度无关)。

3、平面镜成虚像的原因:物体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没有会聚而是发散的,这些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画时用虚线)相交成的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只能通过人眼观察到,故称为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并且光屏不可以承接)
注意:进入眼睛的光并非来自像点,是反射光。

要求能用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像、物关于镜面对称)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同一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反射后,反射光的反向延长线交于像点)作光路图(作出物、像、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实像:光线会聚相交而形成,光屏可以承接。

4、平面镜的作用:可以成像;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批注]:讲完以上知识点,需要讲解【典题探究】例1.
二、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2、光在同种介质中传播,当介质不均匀时,光的传播方向亦会发生变化。

3、折射角:折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

[批注]:讲完以上知识点,需要讲解【典题探究】例2.
三、光的折射定律
1、在光的折射中,三线共面,法线居中。

2、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要求会画折射光线、入射光线的光路图)
3、斜射时,总是空气中的角大;垂直入射时,折射角和入射角都等于0°,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
4、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5、当光射到两介质的分界面时,反射、折射同时发生
6、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批注]:讲完以上知识点,需要讲解【典题探究】例3,例4.
四、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1、生活中与光的折射有关的例子:水中的鱼的位置看起来比实际位置高一些(鱼实际在看到位置的后下方);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一些;水中的人看岸上的景物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些;夏天看到天上的星斗的位置比星斗实际位置高些;透过厚玻璃看钢笔,笔杆好像错位了;斜放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向上弯折了;(要求会作光路图)
2、人们利用光的折射看见水中物体的像是虚像(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批注]:讲完以上知识点,需要讲解【典题探究】例5,例6.
五、光的色散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种现象叫色散;
2、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
3、天边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4太阳光谱: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色光按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太阳光谱;(从左往右其波长逐渐减小;散射逐渐增强;人眼辨别率依次降低)应用傍晚太阳是红的,晴天天是蓝的,汽车的雾灯是黄光。

[批注]:讲完以上知识点,需要讲解【典题探究】例7。

【典题探究】(30分钟左右)
知识点一:平面镜成像
例1.已知一物体AB,请划出它在镜中的像A′B′
【答案】:如下图
【解析】:分别作出物体AB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
B′即为AB在平面镜中的像.如下图
知识点二:光的折射
例2、早晨看到太阳从地平线刚刚升起时,实际上它还处在地平线的下方,这种现象是由于_____________造成的。

【答案】:光的折射
【解析】光在同种介质中传播,当介质不均匀时,光的传播方向亦会发生变化。

知识点三:光的折射定律
例 3.一束光在玻璃和空气的界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时,它们的光路图如图所示,其中________是界面,________侧是玻璃,________是入射光线,________是反射光线,________是折射光线.
【答案】NN’,右侧,BO,OC,OA
【解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BO为入射光线,OC为反射光线,所以NN’为界面,空气中的角大,所以右侧是玻璃。

例4.光线斜射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同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如果入射角逐渐减小,则()
A.反射光线、折射光线都远离法线
B.反射光线、折射光线都靠拢法线
C.反射光线靠拢法线,折射光线远离法线
D.反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光线靠拢法线
【答案】B
【解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当入射角减小,反射角也减小;
知识点四、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例5用气枪射击池水中的鱼,为提高命中率,在射击时应瞄准()
A.看到的鱼 B.看到的鱼的上部 C.看到的鱼的下部 D.看到的鱼的右边
【答案】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