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秋学期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 语文版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教案教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感激之情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含义和句子翻译。
(2)诗歌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3)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
(2)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审美鉴赏。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字词含义、句子翻译和创作背景。
2.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解答。
3. 示例法: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美。
4. 实践法:朗读、背诵诗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诗歌内容,了解作者背景,准备相关资料和案例。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查阅生僻字词的含义,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白居易和诗歌的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学习心得,解答疑问。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字词含义和句子翻译。
(2)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3)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寓意。
4. 分组讨论:(1)分组讨论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审美鉴赏。
5. 朗读背诵:(1)让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2)鼓励学生背诵诗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6. 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理解诗歌的背景,翻译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通过诗歌表达情感,培养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感激之情,培养珍惜友谊的价值观。
(2)体会诗人面对困境时乐观、豁达的心态,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背诵和翻译。
(2)理解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句中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
(2)诗歌意境的感悟和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白居易及其作品。
(2)讲述《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韵。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等。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友谊之美。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友谊的理解。
(2)引导学生树立珍惜友谊的价值观。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我们了解了诗人白居易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了友谊的可贵。
我们学会了如何鉴赏诗歌,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珍惜友谊,积极向上,成为有情怀的人。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 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的情感。
3. 写一篇关于友谊的作文。
六、教学拓展1. 比较白居易与其他唐代诗人的作品,探讨他们的创作风格和主题。
2. 研究《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典故和成语,了解古代文化。
七、课堂互动1. 提问:诗中的“乐天”指的是谁?为什么诗人要向他赠诗?2. 讨论:诗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八、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背诵和作文情况,评估学习效果。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欢迎大家分享。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前二首诗2、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3、能抑扬顿挫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初步培养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学法指导:初步了解一些诗人的生平事迹,体会他们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名句作一些浅显的分析教师导学:一、学习第一首《回乡偶书》知识目标: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二、作者简介及导入课题:贺知章,以写七绝为见长。
他一生仕途顺利,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
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揭示题目: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
(师板书课题)三、据题质疑:⑴这里的“偶书”是什么意思?诗人并非着意作诗,只是把回乡后感受最深的事和想法记下来⑵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副板书,并梳理归纳)㈡自主合作,初步感知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⒈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⒉检查反馈:⑴①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②齐读生字新词。
⑵①指名读诗②范读,生画节奏③分组读诗④齐读古诗㈢细读品味,感悟理解思考:1、几十年后作者还回到家乡来这时他的心情如何?指导朗读: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阔别多年后又返回到养育了自己的家乡与故乡的人们团聚,想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时一定会兴奋不已。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诗歌中的名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赏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感恩,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意境,掌握诗歌中的名句。
难点:体会诗人用典的艺术手法和诗歌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介绍刘禹锡和白居易的友情故事,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知识讲解:介绍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主题。
3.阅读课文:学生阅读诗歌,了解诗歌大意和结构。
教师指导阅读技巧,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
容。
4.赏析诗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名句和用典,感受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意境。
学生分
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5.课堂互动: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课堂互动和交
流。
6.作业布置: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读后感或仿写一首诗歌等,巩固所学知识和提
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反思
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和改进方向。
同时,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和作业情况来评估教学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优秀3篇)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优秀3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诗歌中表达的愤激和沧桑感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名句所包含的新陈代谢的自然哲理,以及现在对名句的新的理解3、对学生进行诗歌赏析的训练,学习写简单的赏析文章。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训练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朗读、赏析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重现情景,导入新课。
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
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
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
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
席间,白居易(略显醉态):刘兄。
你远在巴山楚水凄凉之地,过着寂寞的生活,满朝那么多官员,唯独你多次被贬外任;我深知你才高名重,却偏偏遭逢不公的对待,这二十三年,你失去的太多了。
来来来!你为我倒酒,我为你击盘而歌!(边举杯喝酒,边用筷子击盘吟诵)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眼含热泪):白兄。
好久不见了。
如今物是人非事事休,你老了我也老了,青春年华就这样逝去了。
我在边远之地寂寞倒是不觉得苦啊!苦的是我满腔热情无处可施啊!心中可感慨万千了。
二、解题。
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
乐天,白居易的字。
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
到底是哪一种理解,现在尚无定论。
我个人采用的是第二种理解。
“席上见赠”是对白居易的诗的回赠之说。
三、教师范读课文,师生共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提醒学生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篇二教学目的:1、诗歌中表达的愤激和沧桑感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名句所包含的新陈代谢的自然哲理,以及现在对名句的新的理解3、对学生进行诗歌赏析的训练,学习写简单的赏析文章。
第14课《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学情分析《语文新课标》指出初中阶段的古诗文教学要让学生“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九年级学生在此前的学习中有了一定古诗文知识的积累,初步掌握了学习诗歌的方法。
但班级的学生基础较差,生活阅历有限,尤其是对诗歌的审美能力欠缺,因此需要教师从语言入手,带领学生去体悟诗歌的意境美和情感美,反复诵读,理解诗意,体会情感,学习诗人的精神,提高审美品味。
教学工具课件、配乐、导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反复诵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意境美。
过程与方法:赏析诗歌语言,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和伟大品格。
教学重难点重点:反复诵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意境美。
难点:赏析诗歌语言,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和伟大品格。
教学方法授法、谈论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练习法、语言品析法教学过程一、导学领航:1、入情入境,了解背景。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段古代文豪的文坛佳话。
刘禹锡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20多年。
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途经扬州,与白居易相遇。
两人都是鬓发苍白,居50多岁高龄。
不由感叹同是天涯沦落人,在酒宴上白居易赠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表达对刘禹锡被贬23年的遭遇的同情和惋惜。
那么刘禹锡作何回应?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
2、明确学习目标初诗解意赏读悟情研读明人二、自主学习:(一)预习检测1、解题:划停顿: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酬:_____乐天_____初逢:久别之后,再次相逢见赠:赠给我题意:体裁:诗(内容上看)诗(诗体来看)2、作者介绍:刘禹锡,字,洛阳人。
唐代、、哲学家、政治家,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被白居易称为“”。
其诗与白居易合称为“”,二人唱和诗结集为《刘白唱和集》其散文与柳宗元合称为“”。
作品有《刘宾客集》。
3、读准字音、掌握节奏酬()畔()柯()长()节奏是(二)初读古诗,把握解意:1、字正腔圆地读:读准字音;读得流畅;读出节奏。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生字词。
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学会欣赏和分析古典诗歌的基本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诗歌中的生字词和句子的理解。
诗歌主题和情感的分析。
2.2 教学难点:诗歌中某些生字词的理解。
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向学生展示杨柳、桃花等自然景物,引导学生思考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之间的关系。
提问学生是否曾经为某个景物而感动,从而引出诗人与朋友间的情感交流。
3.2 诗歌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鼓励学生背诵诗歌,增强对语言的感知和记忆力。
3.3 生字词学习:针对诗歌中的生字词,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组词等方式进行学习。
讨论生字词在诗歌中的含义和作用。
四、课堂练习与作业4.1 课堂练习:请学生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一句诗句,说明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4.2 作业:背诵诗歌。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与某个特定自然景物的情感联系。
五、教学反思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
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古典诗歌。
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6.1 教学策略: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详细解析。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6.2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通过图片、音频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运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任务,提高学习效果。
采用互动式教学法,教师与学生进行问答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一)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并体会诗歌意境。
2.通过对诗歌的诵读,体会作者情感,并提升朗读能力。
3.让学生理解“乐天”精神的内涵,并以此为指导,培养学生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和意境。
2.体会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并提升朗读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乐天”精神的内涵,并以此为指导,培养学生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通过诗歌的意象,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教案和教学PPT。
2.学生准备笔、纸以及工具书,如字典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和《琵琶行》,引出本课内容。
二、介绍背景和作者:介绍刘禹锡的生平事迹和时代背景,为理解诗歌中的“乐天”精神做铺垫。
三、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学生齐读,并纠正字音和停顿。
3.指名学生朗读,并请其他同学评价。
4.教师总结,并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四、分析课文: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哲理和意境。
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点拨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名句的深层含义。
同时,通过意象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2.重点讲解“乐天”精神的内涵。
通过分析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引导学生理解“乐天”精神的实质,并讨论这种精神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
同时,通过对比阅读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乐天”精神的普遍性和独特性。
3.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点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五、巩固练习:1.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作业。
2.请学生根据本课所学知识,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或赏析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秋学期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语文版教学目的:1、诗歌中表达的愤激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名句所包含的新陈代谢的自然哲理,以及现在对名句的新的理解3、对学生进行诗歌赏析的训练,学习写简单的赏析文章。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训练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朗读、赏析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1)节奏;(2)重音;(3)韵脚二、作者与背景介绍: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
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
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
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集》。
唐顺宗时主张打击宦官势力、革新政治的官僚士大夫。
“二王”指王伓、王叔文,“八司马”指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他们在改革失败后,俱被贬为州司马,故名。
王叔文被贬后又被赐死。
王伾死于贬所。
柳宗元等八人都被贬为“边州司马”。
韦执谊被贬为崖州司马,韩泰被贬为虔州司马,陈谏被贬为台州司马,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刘禹锡被贬为郎州司马,韩晔被贬为饶州司马,凌准被贬为连州司马,程异被贬为郴州司马。
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因顺宗在位期间的年号为“永贞”,故又称这次政治革新运动为“永贞革新”。
10年后,他和柳宗元被新一任皇帝召回京城时,欣然写下了“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挑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的千古绝唱,充分表达了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
刘禹锡返京后,因一首玄都观即景诗再次被贬。
11年后,他又被召回京城。
他在从安徽和县绕道扬州时,与贞元进士白居易相会。
两位大诗人酒逢知己,感慨万千。
白居易说:“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刘禹锡回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自居易安慰刘禹锡:“亦知合被才名折事•二十三年折太多。
”两人“借酒浇愁愁更愁”。
刘禹锡回慰白居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人格与文格在淡淡的忧伤中沁着馨香。
“二十三年折太多”,但这只是暂时的,它并没有把诗人折趴下去。
回到京城后,刘禹锡又去了玄都I观。
他欣然命笔:“百亩庭中二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文如其人,文品乃人品。
刘禹锡那样讲究书本上的古老出典,同时又对口头文学的民间歌谣发生了新鲜事物感。
他不但学会了唱民歌,还受了民歌的启发,写出了《竹枝词》《杨柳枝词》等耐人吟咏的好诗,创造一种新体载。
终为一代大师。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所作。
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
尚无定论。
当时淮南节度使是王播。
王播在扬州设宴招待刘禹锡、白居易两位诗人。
白居易在酒席上把箸击盘,吟诗一首,题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四句,为刘禹锡长期被贬的不幸遭遇鸣不平。
刘禹锡从宪宗永贞元年(805)被贬,到宝历二年,只有二十二年。
由于作诗时已是岁末,预计次年春初才能到达洛阳,而且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尚未接到新的任命,所以白居易干脆称为“二十三年”,以求平仄协调,符合格律。
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端,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答谢白居易。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
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
白的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
大意是说:你该当遭到不幸,谁叫你的才名那么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未免过分了。
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
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三、解题。
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
乐天,白居易的字。
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
到底是哪一种理解,现在尚无定论。
我个人采用的是第二种理解。
“席上见赠”是对白居易的诗的回赠之说。
(二)老师作简洁的诗歌赏析介绍,目的是帮助同学们深入地理解诗歌。
(这首诗歌的首联直抒胸臆。
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贬。
被贬到“巴山蜀水凄凉地”,一去就是“二十三载”,其间苦楚可以想见。
“凄凉地”和“弃置身”两句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把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之情表现了出来。
颔联用了两个典故。
一个是《闻笛赋》,另一个是“烂柯人”。
“怀旧”句表达了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颔联用典贴切,感情深沉。
颈联承颔联而来。
“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
后来的欣赏者和引用者不以“沉舟”和“病树”自比了,而只采取这一联所表达的哲理,来表明: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暇美好的道理。
这种与诗人的理解不同的理解,并不奇怪,因为时代不同,欣赏某一作品的感受和作者不同这是很自然的。
,尾联看似平淡,其实是点睛之笔。
“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慨。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多遍。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首联:直抒胸臆。
“凄凉地”“弃置身”愤激之情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
诗的首联,便表现出作者不同凡响的抒情才能。
刘禹锡因积极参加顺宗朝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受迫害。
在宦官和藩镇的联合反扑下,顺宗让位给宪宗,王叔文被杀,刘禹锡等被贬。
他先贬到朗州(今湖南常德),再贬连州(今广东连县),调夔州(今重庆奉节)、和州(今安徽和县),未离谪籍。
朗州在战国时是楚地,夔州在秦、汉时属巴郡,楚地多水,巴郡多山,“巴山楚水”,泛指贬地。
刘禹锡没有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接着,诗人很自然地发出感慨道:“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
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
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颔联:运用典故。
《闻笛赋》“烂柯人”感叹之情“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
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
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
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据《述异记》,王质人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
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
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颈联:千古名句。
“沉舟”“病树”自比之意“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
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
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
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
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
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
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
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
正象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
”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
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
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
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
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尾联:点睛之笔。
“歌一曲”“长精神”坚忍之慨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自居易)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振作。
本诗是刘禹锡回赠自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
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三、读诗思考:1、本诗各联分别写了什么?首联:表现辛酸,愤懑不平颔联:悲悼旧友,感叹变迁颈联:新贵得意,悲叹身世尾联:意志不衰,坚忍不拔2、对过去诗人是怎么看的?对现实诗人是怎么表现的?对未来诗人是怎么展望的?从中你觉得诗人是怎样的一个人?3、拓展延伸:模拟白居易与刘禹锡相逢,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然后表演。
4、赏析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六、学习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结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