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属性
地震属性及其提取方法

地震属性及其提取方法地震属性及其提取方法1绪论1.1选题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地震属性分析技术作为油气藏勘探的核心技术之一,其作用主要为:岩性及岩相、储层参数和油气的预测。
地震数据体中含有丰富的地下地质信息,不同的地震属性组合可能与某些地质参数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因此利用地震属性参数可以有效地进行储层预测。
常用的地震属性主要有瞬时类参数、振幅统计类参数、频能谱统计类、相关统计类、层序统计类。
在层序界而内追踪闭合基础上,将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储集层反演技术、相干体切片技术等许多新技术综合应用于分析论证,可以预测有利的区带,进行油气藏勘探。
1.2重要研究内容地震属性包括剖面属性、层位属性及体属性,目前层属性最为常用和具有实际意义。
剖面属性提取就是在地震剖面沿目的层拾取各种地震信息,主要通过特殊处理来完成;层位属性就是沿目的层的层面并根据界面开一定长度的时窗提取各种地震信息。
提取的方式有:瞬时提取、单道时窗提取和多道时窗提;体属性提取方法与层位属性相同,只是用时间切片代替层位。
地震属性提取选择合理的时窗很重要,时窗过大,包含了不必要的信息;时窗过小, 会丢失有效成分。
时窗选取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 当目的层厚度较大时,准确追出顶底界面,并以顶底界面限定时窗,提取层间各种属性,也可以内插层位进行属性提取;(2) 当目的层为薄层时,应该以目的层顶界面为时窗上限,时窗长度尽可能的小,因为目的层各种地质信息基本集中反映在目的层顶界面的地震响应中。
1.3地震属性分析的难点问题(1)地震属性分析的间接性。
地震数据中所含的储层信息往往是十分间接的,至今无法建立明确的物理或数学模型,这种关系通常是定性的、模糊的、不唯一的,带有一定的经验性,因此我们无法用某种确定性的方法从地震数据中进行分析。
(2)地震属性相关性的错综复杂。
各种地震属性之间的相关性错综复杂,主次关系变1绪论化不定,数量关系难于提取,因此应用常规的分析方法做出定量的分析也比较困难。
地震属性含义及其应用

地震属性含义及其应用一、瞬时属性19 假定复数道表示为:u(t) = x(t) • iy(t),则1. 瞬时实振幅IReAmp ( In sta nta neous Amplitude )是在选定的采样点上地震道时域振动振幅。
是振幅属性的基本参数。
广泛用于构造和地层学解释。
用来圈定高或低振幅异常,即亮点、暗点。
反映不同储集层、含气、油、水情况及厚度预测。
2. 瞬时虚振幅IQuadAmp (I nst. Quadrature Amplitude)是复数地震道的虚部,与复数地震道的相位为90o时的时域振动振幅。
即正交道,为虚振幅。
因它只能在特定的相位观测到,多用来识别与薄储层中的AVO异常。
3. 瞬时相位IPhase ( Instantaneous Phase)(t)二Atan(y(t).x(t)),定义为正切,输出相位已转换为角度,数值范围是[-180o,180°]。
为q(t)/f(t)的一个角,是采样点处地震道的相位。
有助于加强储层内部的弱反射同相轴,但同时也加强了噪声,可用于指示横向连续性;显示与波传播有关的相位部分;用于计算相速度;因为没有振幅信息因此能够显示所有同相轴;用于显示不连续;断层、显示层序边界。
由于烃类聚集常引起局部相位变化,也可以做烃类直接指示之一。
4. 瞬时相位余弦CIP ( Cos ine of In st. Phase )是瞬时相位导出的属性。
其计算式为Cos( (t))常用来改进瞬时相位的变异显示。
并用于相位追踪和检查地震剖面对比、解释的质量。
多与瞬时相位联用。
5. 瞬时频率IFreq (I nst. Freque ney)定义为瞬时相位对时间的函数 d (t) dt (以度/毫秒或弧度/毫秒表示),其量纲为频率的量纲(Hz),是地震道在频率方面的瞬时属性。
用来计算、估算地震波的衰减。
油气储层常引起高频成分衰减及杂乱反射显示,所以横向上可用于碳氢指示。
高频成份多显示为尖锐的界面或薄层,亦可反映岩相的粗、细变化及地层旋回。
地震属性分析在油气藏储层预测中的应用(1)

❖ (2)根据前人研究结果,不同工区有效的地震属性响 应是不同的。在本文所选工区中,振幅属性、倾角属性 以及相干体属性对于砂体发育的刻画、油气聚集带的预 测和构造解释方面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欢迎老师同学批评指正
v29井在H2-3 段发现油层
v29
H2III层和H2II为 含油层,选这两 层为目的层,详 细介绍这两层中 地震属性的应用。
n60井在H22 段出油
n60
地震属性分析
根据专家建议以及前人究: 在所选工内,振幅、倾角和相干体三种属性对本区 砂体展布趋势和断层解释较为有效。 所以,在本次砂体预测与识别过程中,重点应用这
三种属性开展分析工作。
(1)振幅属性
由H2III均方根振 幅图所示有亮色强 振幅出现,亮色强 振幅表征着砂体发 育区的存在。
H2III均方根振幅图
v29
H2III21最大波峰图
H2III21段均方根振幅图
H2III21段确实出现了油层, 出油的地方肯定是在砂体 分布的范围之内的,也就 是储层分布的范围之内的, 从而说明了目的层H2III 砂体发育,H2III21段砂体
提纲
❖ 1 前言 ❖ 2 地震属性 ❖ 3 地震属性在油气藏预测中的应用 ❖结 论
1 前言
1.1 什么是地震属性?地震属性的概念?
地震属性是根据地震记录测量或计算出的一些参数, 如振幅、速度、时间、AVO、波阻抗、频率等等,是 从地震数据中产生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或统 计特征的具体测量。地震属性是地震资料的可描述 和能量化的特性,代表包括在原始地震资料中全部 信息的子集。
几何属性
2.2地震属性的分类
地震属性文字部分

4.地震属性分类
• 地震属性内容十分丰富,多达百种。 • 从计算角度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单道计算的地震属性;如频率、 相位和振幅类属性。 另一类是多道计算的地震属性。如相干 体(差异性)和波形聚类(相似 性)。 • 从地震属性的拾取方式可分为: 沿层和层间地震属性
5.沿层和层间地震属性提取方法
PAL 画一个使这三个采样点适合曲线并且 沿这一曲线确定出最大值。 Maximum Peak Amplitude = 125
(4)、平均波峰振幅 (Average Peak Amplitude) 平均峰值振幅是对每一道在分析时窗里的所有正振幅值相加,得到总数除以时 窗里的正振幅值采样数得到的。
(5)、最大波谷振幅 (Maximum Trough Amplitude) 最大波谷振幅的求取方法是,对于每一道,PAL 在分析时窗里做一抛物线, 恰好通过最大负的振幅值和它两边的两个采样点,沿着这曲线内插可得到最大波谷 振幅值。
专题4:地震属性分析技术
一、地震属性的基本概念 二、地震属性的分类 三、地震属性的计算方法 四、常用地震属性的意义和应用 五、地震属性与储层参数数值关系分析 六、应用实例
1.地震属性(Seismic attribute)的定义
• 地震属性是指从地震数据中导出的,与地震波 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及统计特征有关的具 体参数值。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6.地震属性的计算方法
单道计算地震属性理论
复数地震道公式:
x(t) xr (t) ixi (t)
瞬时相位计算公式:
(t) arctan(xr (t) xi (t))
瞬时频率计算公式:
f (t) d (t)
dt
瞬时振幅计算公式:
地震属性

一、地 震 属 性
一、Amplitude Statistics(振幅统计)
15、振幅峰态
用途: 识别振幅异常或刻画地层层序特征 识别岩性或含气砂岩变化 区分连续沉积和杂乱反射
二、复数道概念
复数道,包括实分量(传统的地震道)和虚分量(正交道) F(t)=f(t)+ih(t) f(t) 实地震道 h(t) 正交道 i -1开方 利用希尔伯特变换, 实地震道f(t)可以转换成正交道h(t)
用途: 识别岩性或含气砂岩变化, 适用于刻画层序地层内或沿特定反射 异常的平面展布
振幅
一、地 震 属 性
一、Amplitude Statistics(振幅统计)
4、平均峰值振幅
时窗内所有的峰值(正值)加起来;然后用总数除以窗口内的正样点数
用途:识别岩性、含气砂岩和地层变化等沉积造成的地震异; 区分连续沉积和杂乱反射
用途:识别岩性或含气砂岩变化 区分连续沉积和杂乱反射 适用于刻画层序地层内的振幅变化
一、地 震 属 性
一、Amplitude Statistics(振幅统计) 11、总 能 量
对每一道,计算指定时窗内振幅的平方之和
12、平均振幅
对每一道,在时窗内把所有振幅的相加,除以时窗内的非零样 点值的样点数。如时窗太大,建议时窗小一点(20到100ms)
4、反射强度的斜率
• PAL把每道转换成反射强度,然后在时窗内,做一个与反射强度匹配的 最小平方回归曲线。曲线的斜率即为反射强度的斜率。如反射强度向下 增加,斜率为正;如反射强度向下减小,斜率为负。 • 应用 反射强度斜率对画出主要垂直地层的趋势很有用。如,海进和海退序列 可以产生高振幅砂岩相和低振幅页岩相之间的垂直梯度。这些垂直变化 在反射强度斜率中非常明显,反射强度斜率属性,可以提供砂岩和页岩 的横向位置。同样,反射强度斜率对储层流体的变化也有反应。通过平 面图可以确定气和油的横向位置。
地震属性教程

地震属性建模1.地震属性优选: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连通性的地震属性进行优选,确定的最大曲率属性在反映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微断裂和裂缝的发育程度、描述垂向上的非连续性以及表征裂缝的线型特征等方面均优于相干和地震倾角属性。
最大曲率属性识别和描述微断裂—裂缝体系,追踪大尺度裂缝的延伸方向,并结合振幅梯度属性,刻画缝洞连通体的空间形态。
曲率属性在反映某些微小断裂、裂缝和褶皱时的效果很好,表现为可以分辨的挠曲特征,最大曲率属性中,断裂表现为正负相间曲率的特征,正、负曲率分别代表断裂的上升盘和下降盘,可以识别一些小型的断裂和裂缝。
因此,最大曲率属性是认识微裂缝—裂缝系统的有效手段,其优点是包含了形状的信息,可用来区别断裂和褶曲的线型特征,反映出微断裂和裂缝的发育程度;可识别出小型的挠曲、褶皱和凸起等,更好地描述垂向上岩性的非连续性;可展现裂缝的线型特征,进而反映缝洞体的空间分布、配置关系及其连通性。
相干属性常用于识别和刻画储层的断裂特征和地质体的非连续性,可用于描述大型断裂特征,岩性的不连续(河道边界)和断裂也会引起相干属性的变化,但其对于小型断裂、与裂缝相关的成岩特征以及河道边界、河谷底部等的分辨效果却较差。
断裂和裂缝在地震倾角属性平面图上往往表现为长条形的线型特征,可确定其长度,但无法确定其形态,难以区分出断裂和褶曲。
波阻抗:研究区的缝洞发育带较上覆碎屑岩层及奥陶统碳酸盐基质具有低密度低速度的特征,因此在波阻抗表现为低值,这是地球物理反演技术识别缝洞型油藏储层发育的理论基础地球物理反演波阻抗流程该流程主要包括3个过程:①井震标定及子波提取;②建立波阻抗低频模型;③反演运算,得到相对阻抗体和绝对阻抗体。
在井震标定获得时深关系的同时,可以进行子波的提取,代替理论子波以提高井震标定和反演的精度。
从绝对阻抗体的井旁道提取波阻抗曲线,统计井点处不同储集体类型与波阻抗数据之间的关系,结合钻井时放空漏失表以及测井解释结论,得到缝洞储集体与基质碳酸盐岩在阻抗上的门槛值为 1.57*107kg/(m2s),据此可对目的层缝洞储集体作出三维雕刻。
地震属性

地震属性地震属性是现代三维地震解释流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地震属性与地震振幅、三维可视化联合使用对常规分析有促进作用,可以使一些容易被忽视的微小特征显现出来。
因为属性能够定量化频率、振幅、相位和地震反射层的形态,它们可以作为模式识别和聚类软件的输入去外推由二维切片生成的地震地层分析到三维。
再就是与测井、微地震和产量测量相关的属性能够提供没有井控地方的储层物性的估计。
属性可以对断层、褶皱等构造特征,河道、物质搬运混合物等地层学特征,岩溶等成岩作用特征进行成图。
属性可以对地质灾害和甜点进行成图来估计地质力学特征和刻画裂缝。
属性也可以用来评价不同的地震数据处理流程对地震资料解释的影响和定量化数据质量。
本专题涵盖四个部分:算法发展、多属性分析工具、作为处理工具的属性、解释流程中属性的融合。
四篇论文介绍了新的属性:Fomel 和van der Baan 建议使用局部偏斜度作为估算地震信号局部相位的健壮方法。
他们利用合成数据和实际数据的例子说明了局部偏斜度在检测和校正地震信号的时变局部观测相位。
Giroldi和Garossino 注意到长波长的体曲率属性已经变成解释流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他们加入了分数阶积分来修改以前引入的分数阶导数曲率算法,并且展示了该方法能够快速生成千米级波长构造的特征的图像,这些特征通常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解释难以拾取的层位。
al-Dossary等引入了一种新的“地震紊乱”属性来定量描述三维叠后地震数据中的随机程度。
不像相干和混沌属性,紊乱属性对断层、河道以及其他的地层边界不敏感,正因如此,它在圈定盐体和提供风险评估中的地震数据质量定量测量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张等描述了一种骨架算法,该算法将倾角度量、相干、曲率等边缘敏感属性转化为称作断层面“目标”属性,该属性有望可以加快地震解释过程。
四篇论文描述了融合多种属性到一个图中的方法:McArdle等展示了颜色和调配的有效使用怎样提供多属性图,这些属性图不仅能用在盆地水平的快速勘察,也能用在储层和勘探层面。
石油勘探中的地震波形解释方法与技巧

石油勘探中的地震波形解释方法与技巧地震波形解释方法与技巧在石油勘探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解释地震波形数据,地震解释师可以确定地下油气储层的位置、大小和分布,从而指导勘探人员在合适的地点进行钻探。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地震波形解释方法与技巧,并探讨其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
一、地震波形解释方法1. 初动波解释法初动波即P波,是指沿岩石弹性介质传播的纵波,具有较高的速度和频率。
初动波解释法是最常用的一种解释方法,通过分析初动波在地下储层中的传播特征,可以确定储层的位置和边界。
初动波解释法主要依靠速度分析和延迟时间分析,结合地震剖面的形态特征来推断油气储层的分布。
2. 弹性模量解释法弹性模量是指岩石对应力的响应程度,是评估储层性质的一个重要指标。
弹性模量解释法通过分析地震波形的振幅和频率特征,推断储层的弹性模量变化,进而判断储层中是否存在油气。
弹性模量解释法主要依靠幅度分析和频率分析,可以帮助地震解释师区分不同类型的储层和岩性。
3. 偏移距解释法偏移距是指地震波从发射点到接收点的水平距离。
偏移距解释法通过分析地震波形在不同偏移距下的变化规律,可以判断储层的厚度、倾角和连续性。
偏移距解释法主要依靠时间-偏移距剖面的分析,可以提供更详细和准确的储层信息。
二、地震波形解释技巧1. 水平对比法水平对比法是指通过对比不同地震剖面上的地震波形数据,寻找相似的特征,来确定储层的分布和连续性。
水平对比法可以帮助地震解释师发现隐藏的储层,较为准确地预测油气藏。
2. 反射事件解释法反射事件是指地震波在岩石界面上发生反射的现象。
反射事件解释法通过分析反射事件的形态和强度,推断储层的性质和边界。
反射事件解释法主要依靠地震剖面上的反射体识别和解析,可以提供详细的储层信息。
3. 地震属性解释法地震属性是指地震波形数据的某些特定属性,如频率、幅度、相位等。
地震属性解释法通过分析地震属性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储层之间的关系,来推断储层的性质和分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积分 倾角倾向 数据体
识别砂体、 对 地 震 道 进 行积 识别砂体 、 岩性尖灭 分 点等 计 算 同 相 轴 的倾 识 别 尖 灭 点 、 不 整 角 合、了解地层产状
相对对数波阻抗 相对对数波阻抗
(1)、 均方根振幅(RMS Amplitude) 均方根振幅( ) 均方根振幅是将振幅平方的平均值开平方。由于振幅值在平均前平方, 因此,它对特别大的振幅非常敏感。
h(t)是 f(t)的希 h(t)是 f(t) 的希 尔 伯 特 变 换 , 也 用于复数道分析的品 当实地震道代表地震响应中 质点位移的动能时, 质点位移的动能时,正交道 f(t)的 90°相 是 f(t) 的 90 相 质控制 相当于质点位移的势能 移 h(t ) = 1 * f (t )
πt
在 振 幅 包 络 峰值 处 实 地 震 道 的极 性 用于振幅异常的品质 分析
、有效带宽 ( 16) 有效带宽(Effective Bandwidth) ) 有效带宽( 、 ) 数据体时窗的有效带宽是由数据体的零延时的自相关除以采样周期与道两边所 有自相关的总和之积而求得的。 r(t) = the two-sided auto-correlation of the data in the window T = sample period Window length = M+1 有效带宽被看作是定量化的相似数据体。狭窄的带宽就是比较相似的数据体; 而较宽的带宽是不太相似的数据体。因此,宽的带宽表示不均质的反射特征,被认 为是复杂的地层;窄的带宽表示的是较简单的或平滑的反射特征,认为是均质的地 层模式。带宽能帮助我们在数据体中识别噪声区,有噪声的数据体比没有噪声的纯 数据体有很明显宽的带宽。 应用地震地层学的方法,可以从与其它属性相配合的有效带宽中推断出一系列 地震反射所代表的沉积环境。如一个狭窄的带宽区域,低振幅,高频,连续的平行 反射代表了低能量沉积环境,认为是深海页岩。
θ ( t ) = ta n − 1
h(t ) f (t )
进行地震地层层序和 特征的识别; 特征的识别;加强同 相轴的连续性, 相轴的连续性, 因此 使得断层、尖灭、 使得断层 、尖灭 、 河 道更易被发现。 道更易被发现。 可对 相位反转成图, 相位反转成图, 有可 能指示 含气否 用于气体聚集带和低 频带的识别; 频带的识别;确定沉 积厚度;显示尖灭、 积厚度; 显示尖灭、 烃水界面边界等突变 现象
cosϑ (t ) =
f (t ) A(t )
它在正值和负值之间平滑地 振荡。 振荡。它可能影响地震显示 中同相轴的外观, 中同相轴的外观,更便于用 传统的彩色图进行分析
当 Perigram>0 时 , 反 射 强 度交 流 分 量 与 相 位余 弦 的 乘 积 ; 否则 为0
强振幅、 强振幅 、 连续相位成 图 , 用于振幅异常分 析 , 与反射强度应用 相同
相应频率在区域上更具可解 在 振 幅 包 络 峰值 识别与气藏聚集有关 释性。 释性。与瞬时频率的应用相 的可能区带 处的瞬时频率值 同 用于振幅异常的品质 消 除 了 反 射 强度 分析。 分析 。 与反射强度的 中 的 均 值 ( 直流 应用相同, 应用相同 , 但更适合 分 量 ) 部 分 后的 于分析和处理, 于分析和处理 , 因为 偏差 它有正负 用于地震地层层序和 特征的识别, 特征的识别 , 与瞬时 相位的应用相同, 相位的应用相同 , 但 克服了相位反转的跳 断 , 可用于数据加强 处理 这种显示使能量最大值的定 位比在地震剖面上更明显、 位比在地震剖面上更明显、 更清晰
为实地震道的符号位,假设 为实地震道的符号位, 零相位子波、 零相位子波、视极性与反射 系数的极性相同
地震地 层 层序的 识 检测。 别 、 检测 。 由于流体 在 振 幅 包 络 峰值 含量或岩性引起的横 强调反射 界 面的 主相 位 特 向变化, 向变化 , 在具有相似 征。与瞬时相位的应用相同 处的瞬时相位值 的振幅响应时, 的振幅响应时 , 用来 区分有利和不利带
、振幅的立方差 (14) 振幅的立方差 (Skew in Amplitude) ) 、 对于每一道的振幅的立方差的求取方法是,对分析时窗内的所有采样点求取平 均值,然后减去每道的平均值,计算差值的立方,求出这些值的总和,除以采样点 数就可得到。
、振幅的峰态 ( 15) 振幅的峰态 (Kurtosis in Amplitude) ) 、 对于每一道的振幅的峰态的求取方法是,对分析时窗内的所有采样点求取平均 值,然后减去每道的平均值,计算差值的四次方,求出这些值的总和,除以采样点 数就可得到。
响应频率 ( Response Frequency ) RESPFREQ ( 缩 写) 反射强度交流 分量 Perigram ( PERIGRAM( )PERIGRAM(缩 写) 相位余弦 ( cosine of Phase) Phase ) 瞬时相位 余 弦 ( cosine of Instaneous Phase) Phase ) 道归一 化 Normalized ( Trace) Trace) 反射强度交流 分量× 分量 × 相位余弦 Perigram× ( Perigram × cosine of Phase) Phase ) GRPXPERI ( 缩 写)
Total Energy = sum of squared amplitudes = 83,945
、平均振幅 (12) 平均振幅 (Mean Amplitude) ) 、 对于每一道的平均振幅的求取方法是,对分析时窗内的振幅值相加,总数除以 非零采样点数得到的。
、振幅的平方差 (13) 振幅的平方差 (Variance in Amplitude) ) 、 对于每一道的振幅的平方差的求取方法是,对分析时窗内的每个振幅值减去平 均值累加,总数除以非零采样点数得到的。
PAL 画一个使这三个采样点适合曲线并且 沿这一曲线确定出最大值。 Maximum Peak Amplitude = 125
、平均波峰振幅 ( 4) 平均波峰振幅 (Average Peak Amplitude) ) 、 平均峰值振幅是对每一道在分析时窗里的所有正振幅值相加,得到总数除以时 窗里的正振幅值采样数得到的。
、最大波谷振幅 ( 5) 最大波谷振幅 (Maximum Trough Amplitude) ) 、 最大波谷振幅的求取方法是,对于每一道,PAL 在分析时窗里做一抛物线, 恰好通过最大负的振幅值和它两边的两个采样点,沿着这曲线内插可得到最大波谷 振幅值。 PAL 画一个适合这三个采样点的曲线 并且沿着这一曲线确定出最大值。
将实际资料分离成振幅 (Perigram)和相位 和相位( (Perigram) 和相位(cosine 分, of phase ) 两 部 分 , 消 除 小于振幅能量一半的数据
相干体
相似体
波阻抗
时窗长度可以选择, 时窗长度可以选择,还可以 识别断层、裂缝带、 计 算 相 邻 地 震道 识别断层 、 裂缝带 、 选连续度处理和非连续度处 理。另外还有相干系数的平 的互相关系数 河道和砂体边界等 均方、中值等选项。 均、均方、中值等选项。 不但可以对三维体数据作不 连续分析, 连续分析,还可以对基于层 位的二维 数 据作 相似 性 预 计 算 相 邻 地 震道 以及倾角、 方位角,边 测 , 以及倾角、 方位角 边 同上 的相似系数 界检测和图象增强。 界检测和图象增强。还可以 沿层解释的层位作相似性分 析 料、 它 将 地 震 资 料、 测 井 数 据 、 地质 解 释 相 结 合 ,利 将地震资料与测井资料连接 用 测 井 资 料 具有 较 高 的 垂 向 分辨 用于储集层的研究 , 对比,能有效地对地层物性 用于储集层的研究, 对比, 率 和 地 震 剖 面有 识别砂体的分布特征 参数的变化进行研究,对储 参数的变化进行研究, 较 好 的 横 向 连续 和范围 层特征进行描述 性 的 特 点 , 将地 震剖面“转换成 震剖面“ 转换 成” 波阻抗剖面
瞬时频率 ( Instaneous Frequency ) INSTFREQ ( 缩 写)
w (t ) =
dθ (t ) dt
正 交 道 ( Quadrature Trace) Trace ) 希尔伯特变换 ( Hilbert Transform ) QUADRATR ( 缩 写) 视 极 性 ( Apparent Polarity ) APPAPOLA ( 缩 写) 响应相位 ( Response Phase ) RESPPHAS ( 缩 写)
Total Amplitude = sum of amplitudes = 559
、平均能量 (10) 平均能量 (Average Energy) ) 、 对于每一道的平均能量的求取方法是,对分析时窗内的振幅值平方相加,对总 数除以时窗内的采样数求得。
) 总能量 、总能量 (11) 总能量(Total Energy) 、 对于每一道总能量的求取方法是,对分析时窗内的振幅值平方相加求和得到 的。
Maximum Trough Amplitude = |-90| = 90
( 6) 平 均 波 谷振 幅 (Average Tro ug h A mplitude) ) 、 平均波谷振幅是对每一道在分析时窗里的所有负振幅值相加,得到总数除以时 窗里的负振幅值采样数得到的。
、最大绝对值振幅 ( 7) 最大绝对值振幅 ) 、 计算每道的最大绝对值振幅的求取方法是,首先在分析时窗内计算出波峰和波 谷的值,得出最大的波峰或波谷值,然后,PAL 画一抛物线,恰好通过最大波峰 或波谷振幅值和它两边的两个采样点,沿着这曲线内插可得到最大绝对值振幅值。 PAL 画一个适合这三个采样点的曲线 并且沿着这一曲线确定出最大值。 Maximum Absolute Amplitude = 123.6
地震属性
八 项 80 多 条
地震属性
一般解释系统上的主要叠后处理功能
览表: 常 用属性 体属 性意义 及潜 在地质应 用一 览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