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提高训练试题(01)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辅导培训:试题一 Word版含答案

专题突破训练:文言文阅读01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8—11题,其中8—10为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分,11题10分)余良肱字康臣,洪州分宁人。
第进士,调荆南司理参军。
属县捕得杀人者,既自诬服,良肱视验尸与刃,疑之日:“岂有刃盈尺而伤不及寸乎?”白府请自捕逮,未几,果获真杀人者。
民有失财物逾十万,逮平民数十人,方暑,榜掠号呼闻于外;或有附吏耳语,良肱阴知其为盗,亟捕诘之,赃尽得。
改大理寺丞,出知湘阴县。
县逋米数千石,岁责里胥代输,良肱论列之,遂蠲其籍。
通判杭州,江湖善溢,漂官民庐舍,良肱累石堤二十里障之,潮不为害。
时王陶为属官,常以气犯府帅,吏或诉陶,帅挟憾欲按之,良肱不可曰:“使陶以罪去,是以直不容也。
”帅遂已。
后陶官于朝,果以直闻。
知虔州,士大夫死岭外者,丧车自虔出,多弱子寡妇。
良肱悉力振护,孤女无所依者,出俸钱嫁之。
以母老,得知南康军。
丁母忧,服除,为三司使判官。
方关、陕用兵,朝议贷在京民钱,良肱力争之,会大臣亦以为言,议遂格。
内府出腐币售三司,三司吏将受之,良肱独曰:“若赋诸军,军且怨;不则货诸民,民且病。
请付文思院。
”改知明州。
朝廷方治汴渠,留提举汴河司。
汴水淀淤,流且缓,执政主狭河议。
良肱谓:“善治水者不与水争地。
方冬水涸,宜自京左浚治,以及畿右,三年,可使水复行地中。
”弗听。
又议伐汴堤木以资狭河。
良肱言:“自泗至京千余里,江、淮漕卒接踵,暑行多病渴,藉荫以休。
又其根盘错,与堤为固,伐之不便。
”屡争不能得,乃请不与其事。
执政虽怒,竟不为屈。
改太常少卿、知润州,迁光禄卿、知宣州,治为江东最。
请老,提举洪州玉隆观,卒,年八十一。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二》)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县逋.米数千石逋:拖欠。
B.岁责里胥代输.输:缴纳。
C.后陶官于朝,果以直闻.闻:上奏。
D.不则货诸民,民且病.- 病:困苦。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余良肱执政为民的一组是(3分)①白府请自捕逮②良肱论列之,遂蠲其籍③良肱累石堤二十里障之④帅挟憾欲按之,良肱不可⑤朝议贷在京民钱,良肱力争之⑥议伐汴堤木以资狭河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余良肱擅长断案。
2020-2021备战高考语文文言文提高练习题压轴题训练附答案解析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费祎,字文伟,江夏鄳人也。
少孤,依族父伯仁。
伯仁姑,益州牧刘璋之母也。
璋遣使迎仁,仁将祎游学入蜀。
会先主定蜀,祎遂留益土,与汝南许叔龙、南郡董允齐名。
时许靖丧子,允与祎欲共会其葬所。
允白父和请车,和遣开后鹿车给之,允有难载之色,祎便从前请先上。
及至葬所,诸葛亮及诸贵人悉集,车乘甚鲜,允犹神色未泰,而祎晏然自若。
持车人还,和问之,知其如此,乃谓允曰:“吾常疑汝与文伟优劣未别也,而今而后,吾意了矣。
”先主立太子,祎与允俱为舍人,迁庶子。
后主践位,为黄门侍郎。
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
诸葛恪、羊衜等才博果辩,论难锋至,祎辞顺义笃,据理以答,终不能屈。
权甚器之,谓祎曰:“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恐不能数来也。
”还,迁为郎中,亮北驻汉中,请祎为参军。
建兴八年,转为中护军,后又为司马。
值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刃拟仪,仪泣涕横集。
祎常入其坐间,谏喻分别,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者,祎匡救之力也。
亮卒,祎为后军师。
顷之,代蒋琬为尚书令。
琬自汉中还涪,祎迁大将军,录尚书事。
延熙七年,魏军次于兴势,假祎节,率众往御之。
光禄大夫来敏至祎许别,求共围棋。
于时羽檄交驰,人马擐甲,严驾已讫,祎与敏留意对戏,色无厌倦。
敏曰:“向聊观试君耳!君信可人,必能办贼者也。
”祎至,贼遂退,封成乡侯。
琬固让州职,祎复领益州刺史。
祎当国功名,略与琬比。
十一年,出驻汉中。
自琬及祎,虽自身在外,庆赏刑威,皆遥先咨断,然后乃行,其推任如此。
十六年岁首大会,魏降人郭循在坐。
祎欢饮沉醉,为循手刃所害,谥曰敬候。
(选自《三国志•蜀书》)(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B. 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C. 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 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D. 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战国及秦初王公贵族都有舍人。
2022高考语文文言文提高练习试卷(01)

2022高考语文文言文提高练习试卷(01)欧阳修岘山临汉上,望之隐然,盖诸山之小者。
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其人谓谁?羊祜叔子、杜预元凯是已。
方晋与吴以兵争,常倚荆州以为重,而二子相继于此,遂以平吴而成晋业,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
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至今人犹思之,而于思叔子也尤深。
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二子所为虽不同,然皆足以垂于不朽。
余颇疑其反自汲汲于后世之名者,何哉?传言叔子尝登兹山,慨然语其属,以谓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灭于无闻,因自顾而悲伤。
然独不知兹山待己而名著也。
元凯铭功于二石,一置兹山之上,一投汉水之渊。
是知陵谷有变而不知石有时而磨灭也。
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山故有亭,世传以为叔子之所游止也。
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
熙宁元年,余友人史君中辉以光禄卿来守襄阳。
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
君知名当世,所至有声,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
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又欲纪其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
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
余谓君如慕叔子之风,而袭其遗迹,则其为人与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
襄人爱君而安乐之如此,则君之为政于襄者,又可知矣。
此襄人之所敬书也。
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与夫草木云烟之杳霭,出没于空旷有无之间,而能够备诗人之登高,写《离骚》之极目者,宜其览考自得之。
至于亭屡废兴,或自有记,或不必究其详者,皆不复道。
熙宁三年十月二十有二日,六一居士欧阳修记。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被:遍及B.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盖:压倒C.然独不知兹山待己而名著也待:对待D.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胜:美好5.下列各组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A.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B.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C.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王好战,请以战喻D.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因来宾至蔺相如门谢罪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是一篇碑记,是作者应襄阳知府史中辉之请而写的。
2020-2021 高考语文(文言文提高练习题)压轴题训练及答案解析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少有才名。
南阳何颙见彧而异之,曰:“王佐才也。
”中平六年,举孝廉。
董卓之乱,弃官归乡里。
比至冀州,袁绍待彧以上宾之礼。
彧每怀匡佐之义,度绍终不能定大业,乃去绍从操。
操与语大悦,曰:“吾子房也。
”兴平元年,操东击陶谦,使彧守甄城。
会张邈、陈宫以兖州反操,而潜迎吕布。
邈使人谲彧曰:“吕将军来助曹使君击陶谦,宜亟供军实。
”彧知邈有变,即勒兵设备,故邈计不行。
陶谦死,操欲遂取徐州,还定吕布。
彧谏曰:“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
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
宜急分讨,使虏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熟麦,约食蓄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
”操于是大收熟麦,复与布战,兖州遂平。
建安元年,献帝自河东还洛阳,操议欲奉迎车驾,徙都于许。
众多以山东未定,未可卒制。
彧乃劝操曰:“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秉至公以服天下,扶弘义以致英俊。
”操从之。
操保官渡,虽胜而军粮方尽,书与彧议,彧报曰:“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
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操乃坚壁持之。
遂以奇兵破绍。
十七年,董昭等欲共进操爵国公,九锡备物,密以访彧。
彧曰:“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振汉朝,虽勋庸崇著,犹秉忠贞之节。
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事遂寝。
操心不能平。
会南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帝从之。
至濡须,彧病留寿春,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
帝哀惜之,祖日为之废乐。
谥曰敬侯。
明年,操遂称魏公云。
(节选自《后汉书·荀彧传》)(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B. 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C. 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D. 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孝廉即“至孝至廉”之人,“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从上述文字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应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则。
(2)孔子强调“以直报怨”,是否有违儒家的“忠恕之道”?【答案】(1)遵循自律(律己);正直;客观(公正)原则(2)不违背。
孔子强调“以直报怨”,体现了与人交往中的正直原则。
坚守正直,不因有旧恶旧怨而改变自己的公平正直。
“忠恕之道”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准则。
强调待人要忠,即对人要尽心竭力,积极为人;待人要恕,即待人要仁爱宽厚,能推己及人。
在强调忠恕时也是有原则的,强调能明辨是非,因为无原则地忍让只会破坏正直、公正。
所以并不违背。
【解析】【分析】(1)第一则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意思是“遇事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他人的怨恨了”,这是说要自律或严于律己;第二则说“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意思是“用正直回报伤害,用恩惠报答恩惠”,这是说要以正直待人;第三则说“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意思是“君子不因为一个人的言语(说得好)而推举他,也不因为一个人有缺点而废弃他好的言论”,这说明待人要客观公正。
(2)从语段来看,孔子不同意“以德报怨”的做法,认为应当是“以直报怨”,这是说,不以有旧恶旧怨而改变自己的公平正直,公正合理不偏不倚,恩德要用恩德去回馈,怨要用公正合理的方式回击,不可一味姑息从而纵容罪恶扩散而良善丧失,也不可挟私加重报复,这里体现的是人际交往中的正直原则。
而“忠恕之道”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忠”也就是孔子在《雍也》篇里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飞黄腾达,这其实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待人忠心的意思;“恕”也就是孔子在《卫灵公》篇里回答子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问题时所说的:“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2020-2021备战高考语文提高题专题复习文言文练习题及详细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虞奕字纯臣。
第进士。
崇宁,提举河北西路常平,洺、相饥,徙之东路。
入对,徽宗问行期,对曰:“臣退即行,流民不以时还,则来岁耕桑皆废矣。
”帝悦。
既而西部盗起,复徙提点刑狱。
时朝廷将遣兵逐捕,奕条上方略,请罢勿用,而自计讨贼,不阅月可定。
转运使张抟以为不可,宰相主抟策,数月不效,卒用奕议,悉降之。
擢监察御史。
亲祭北郊,燕人赵良嗣为秘书丞侍祠,奕白其长曰:“今亲卫不用三路人,而良嗣以外国降子,顾得预祠事,可乎?”长用其言,具以请,不报。
阳武民佣于富家,其室美,富子欲私之,弗得,怒杀之,而赂其夫使勿言。
事觉,府县及大理鬻狱,奕受诏鞫讯,皆伏辜。
自何承矩创边地为塘泺,有定界。
既中贵人典领,以屯田开拓为功,肆侵民田,民上诉,屡出使者按治,皆不敢与直。
奕曲折上之,疏其五不可,诏罢屯田。
加直秘阁、淮南转运副使。
入为开封少尹。
故时大理、开封治狱,得请实蔽罪,其后率任情弃法,法益不用。
奕言:“廷尉持天下平京师诸夏本法且不行何以示万国请自今非情法实不相当毋得辄请”从之。
迁光禄卿、户部侍郎。
睦州乱,以龙图阁直学士知镇江府。
寇平,论劳增两秩。
还为户部。
内侍总领内藏,予夺专己,视户部如僚属。
奕白宰相曰:“计臣不才,当去之而易能者,不可使他人侵其官。
”即自劾不称职。
诏徙奕工部。
袭庆守张漴使郡人诣阙请登封,东平守王靓谏以京东岁凶多盗,不当请封。
为政者不悦,将罪靓,奕言:“靓忧民爱君,所当奖激,奈何用为罪乎?”靓获免。
未几卒,年六十,赠龙图阁学士。
(节选自《宋史·虞奕传》)(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廷尉持天下平/京师诸夏/本法且不行/何以示万国/请自今非情/法实不相当/毋得辄请/B. 廷尉持天下平/京师诸夏本/法且不行/何以示万国/请自今非/情法实不相当/毋得辄请/C. 廷尉持天下平/京师诸夏本/法且不行/何以示万国/请自今非情/法实不相当/毋得辄请/D. 廷尉持天下平/京师诸夏/本法且不行/何以示万国/请自今非/情法实不相当/毋得辄请/(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路是宋朝行政区划名,河北路地处北宋北部,旧分东、西两路,后并为一路。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
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
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
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
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
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
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
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
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
弘治元年上富十五事,悉议行。
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
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
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
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
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
奸人大怒,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
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
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
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
帝皆深纳之。
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
诸大臣莫敢望也。
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
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
帝悉褒纳。
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
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
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五年卒,年八十五。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
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卷182)(1)下列对文中画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B.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C.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D.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漕运,古代利用水道调运粮食的运输方式,以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综合提升练(一)【含答案】

考点综合提升练(一)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人也。
谭以父任为郎,好音律,善鼓琴。
简易不修威仪,博学多通,能文章,有见地,不谄媚,而喜非毁俗儒,由是多见排抵。
哀、平间,位不过郎。
傅皇后父孔乡侯晏深善.于谭。
是时,高安侯董贤宠幸,女弟为昭仪,皇后日已疏,晏默默不得意。
谭进说曰:“昔武帝欲立卫子夫①,阴求陈皇后之过,而陈后终废,子夫竟.立。
今董贤至爱而女弟尤幸,殆将有子夫之变,可不忧哉!”晏惊动,曰:“然,为之奈何?”谭曰:“刑罚不能加无罪,邪枉不能胜正人。
夫士以才智要.君,女以.媚道求主。
皇后年少,希更艰难,或驱使医巫,外求方技,此不可不备。
又君侯以后父尊重而多通宾客,必贻致讥议。
不如谢.遣门徒,务执廉悫②,此修己正家避祸之.道也。
”晏曰:“善。
”遂罢遣常客,入白皇后,如谭所戒。
后贤果风太医令真钦,使求傅氏罪过。
遂逮后弟侍中喜,诏狱,无所得,乃.解,故傅氏终全于哀帝之时。
及董贤为大司马,闻谭名,欲与.之交。
谭先奏书于贤,说以辅国保身之.术,贤不能用,遂不与.通。
世祖即位,征待诏。
后大司空宋弘荐谭,拜议郎给事中,因上疏陈时政所宜,曰:“臣闻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辅佐贤明则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辅佐不明则论失时宜而举多过事夫有国之君俱欲兴化建善然而政道未理者其所谓贤者异也。
”书奏,不省。
是时,帝方信谶③,多以决定嫌疑。
有诏会议灵台所处,帝谓谭曰:“吾欲以谶决之,何如?”谭默然良久,曰:“臣不读谶。
”帝问其故,谭复极言谶之非经。
帝大怒曰:“桓谭非圣无法,将下斩之!”谭叩头流血,良久.乃得解。
出为六安郡丞,意忽忽不乐,道病卒,时年七十余。
初,谭著《新论》言当世行事,世祖善焉。
《琴道》一篇未成,肃宗使班固续成之。
元和中,肃宗行东巡狩,至沛国,使使者祠谭家,乡里以.为荣。
(节选自《后汉书·桓谭传》) 注 ①卫子夫:汉武帝的皇后。
②悫:诚实、谨慎。
③谶:预言吉凶、得失的文字、图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岘山亭记
欧阳修
岘山临汉上,望之隐然,盖诸山之小者。
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其人谓谁?羊祜叔子、杜预元凯是已。
方晋与吴以兵争,常倚荆州以为重,而二子相继于此,遂以平吴而成晋业,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
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至今人犹思之,而于思叔子也尤深。
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二子所为虽不同,然皆足以垂于不朽。
余颇疑其反自汲汲于后世之名者,何哉?传言叔子尝登兹山,慨然语其属,以谓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灭于无闻,因自顾而悲伤。
然独不知兹山待己而名著也。
元凯铭功于二石,一置兹山之上,一投汉水之渊。
是知陵谷有变而不知石有时而磨灭也。
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
山故有亭,世传以为叔子之所游止也。
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
熙宁元年,余友人史君中辉以光禄卿来守襄阳。
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
君知名当世,所至有声,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
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又欲纪其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
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
余谓君如慕叔子之风,而袭其遗迹,则其为人与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
襄人爱君而安乐之如此,则君之为政于襄者,又可知矣。
此襄人之所敬书也。
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与夫草木云烟之杳霭,出没于空旷有无之间,而可以备诗人之登高,写《离骚》之极目者,宜其览考自得之。
至于亭屡废兴,或自有记,或不必究其详者,皆不复道。
熙宁三年十月二十有二日,六一居士欧阳修记。
4.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 被:遍及
B.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 盖:压倒
C.然独不知兹山待己而名著也 待:对待
D.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 胜:美好
5.下列各组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B.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 王好战,请以战喻
D.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篇碑记,是作者应襄阳知府史中辉之请而写的。
文章略去岘山的自然风貌,而着重抒发由岘山这一名胜所引起的感想,这在碑记文中是别具一格的。
B.岘山是一座普通的山,但因为晋朝两位开国元勋羊祜、杜预曾在此与吴激战并最终平定吴国为晋朝立下大功而著名。
C.作者一向反对趋时邀誉,所以文章一方面肯定羊祜、杜预“垂于不朽”的功业,一方面对他们的“汲汲于后世之名”,也发出了“自待者厚”的讥评。
D.文章中说到襄人打算把史中辉的事迹刻在石碑上,以和羊祜、杜预的名字一样永远流传。
作者是希望史中辉在政事上能更加有所建树。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3分)
(2)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4分)
(3)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
(3分)
【答案及解析】
4.C(“待”在此是“依靠。
)
5.B(“而”均为连词,表递进。
A“于”分别是表对象、表被动, C“以”分别为“因为”、“用”,D“因”分别为表原因;介词,经由、通过。
)
6.B(“在此与吴激战”误)
7.(1)然而它在荆州特别有名,这难道不是因为那里的人(才著名)吗?(“著”1分,“以”1分,句意1分) (2)难道(他们)都太重视自己的名声影响而作如此充分的忧虑呢,还是(他们为此)作得很周全而想得很深远呢?(“其名之甚”1分,“将”1分,“自待者厚”1分,句意1分)
(3)用壮丽的回廊环绕着亭子之后,又扩大了亭子后轩,使后轩与亭子的大小规模相称。
(“周”1分,“以回廊之壮”介宾结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岘山亭记
岘山面临汉水,看上去山势突出高大,(实际上)它是周围群山之中的小山。
然而它在荆州特别有名,这难道不是因为那里的人(才著名)吗?那些人是谁呢?是羊祜叔子、杜预元凯。
当晋与吴用武力相争时,常常要倚仗荆州,以它为军事重地,而羊祜杜预二人相继在这里,就平定东吴,成就了晋的统一大业,他们功业已经超过了当世之人。
至于他们成功的事迹产生的影响,广泛传扬于江汉之间,到现在人们仍然思念他们,而对于羊叔子的思念特别深。
大概是元凯凭他的功劳业绩,叔子凭他的仁义品行,二人所作所为有所不同,然而却都足以流传不朽。
我很怀疑那些(已有功业传世)却又反过来急切追求后世功名的人,什么原因呢?传说羊叔子曾登上这座山,很有感慨地告诉他的部下,认为这山一直矗立在那里,而前世的名人都已泯灭无闻,因此羊叔子联想到自己而十分悲伤。
然而(他)惟独没有想到这座山是因为有了自己才特别著名的。
元凯在两块石碑上刻了自己的功业,一块安置在这座山上,一块投到汉水之中。
(他这样做)是知道山峦沟壑有变化,而不知道石碑有时也会磨灭的。
难道(他们)都太重视自己的名声影响而作如此充分的忧虑呢,还是(他们为此)作得很周全而想得很深远呢?
岘山上本来有亭,世上人们传说是羊叔子所游历休憩之处。
那里建筑屡兴屡废的原因,就是后世之人敬慕他们的名声而思念他们的人很多。
熙宁元年,我的朋友史君中辉凭光禄卿的身份作襄阳长官。
第二年,因为岘山亭的破旧,(史君中辉)就扩大并且重新建造了这座亭,在环绕着亭子建造了壮丽的回廊后,又扩大了亭子后轩,使后轩与亭子的大小规模相称。
史君辉闻名于世间(天下),在他从政过的地方都留下了很高的声望。
襄人安定于他的执政,乐于跟从着他,也就根据史君的官职名号,为岘山亭的后轩命名为光禄堂;他人又想在石碑上记录史君的事迹,打算用这办法让史君与羊叔子、杜元凯之名声一起流传久远。
史君不能阻止襄人的这种行为举动。
于是他前来向我托付写亭记。
我认为,史君知道并敬慕羊叔子的风范而(想)承袭他在民间流传的事迹,那么史君的为人表现和志向(如何)就可以想见了;襄人敬爱史君而生活安定乐逸,那么史君的为政(如何)又可以知道了。
这些就是襄人想写下来的。
(我想)那岘山周围的秀丽风光和笼罩于幽深杳远之中的草木云烟,它们于空旷原野上时隐时现,可以供给登高远望写出忧思愁苦诗文的人,适合他们观览时得到它,满足它。
至于这座岘山亭的屡兴屡废,(或许)有人自会写出亭记,有人认为不必深究其中的详情,(这些)我都不再说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