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库一

合集下载

2020高考语文 名校文言文整体阅读专题训练1(含答案)

2020高考语文 名校文言文整体阅读专题训练1(含答案)

高2020届名校文言文整体阅读专题训练1(含答案)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4题。

钓台在浙东,汉严先生[1]隐处也。

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之。

顾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

然以为游则亦游矣。

舟发自常山,凡三百余里,山水皆有可观。

第.目之所及,未暇问名。

惟诫舟子以过七里滩,必予告。

越日,舟行万山中,忽睹云际双峰崭然秀峙,急呼舟子曰:“若非钓台耶?”曰:“然矣!”迫.视之,所云两台,实两峰也。

台东西峙,相距可数百步,陡起江干,数百仞不肯止。

巉岩如高士并立,风致岸然。

树多松,疏疏罗植,偃仰离奇各有态;倒影水中,水流波动,势欲飞起。

峰之下,先生祠堂在焉。

意当日垂纶[2],应在是地,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

山既奇秀,境复幽倩,欲舣舟一登,而舟子固持不可。

不能强,因.致礼焉,遂行。

于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

俯仰间,清风徐来,无名之香,四山俱至,则鼻游之。

舟子谓滩水佳甚,试之良然,则舌游之。

顷之,帆行峰转,瞻望弗及矣。

返坐舟中,惝恍间如舍舟登陆,如披草寻磴,如振衣最高处,下瞰群山趋列,大似云台诸将相,非不杰然卓立,觉视.先生,悉在下风,盖神游之矣。

日之.夕矣,舟泊前渚。

人稍定,呼舟子劳以.酒,细询之曰:“若尝登钓台乎,山中之景何若?”舟子具能答之,于是乎并以耳游。

快矣哉,是游乎!客或笑谓郑子足未出舟中一步游于何有?嗟乎!客不闻乎?昔宗少文[3]卧游五岳,孙兴公[4]遥赋天台,皆未尝身历其地,余今所得,较诸.二子,不多乎哉?”故曰:以为游,则亦游矣。

客曰:“虽然,少文之画,兴公之文,盍处一焉,以谢山灵?”余窃愧未之逮也,遂为之记。

(选自清•郑日奎《游钓台记》,有删改)【注释】 [1]严先生:指严光,字子陵,东汉初会稽余姚(今属浙江)人,早年曾与汉光武帝刘秀同学。

刘秀做皇帝后,他改名换姓,隐居不仕。

后被刘秀觅得,召到京师洛阳,授以谏议大夫,固辞不受,归隐于富春山。

[2]垂纶:垂钓[3]宗少文:宗炳,字少文,南朝宋画家,好游山水。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为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

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

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

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蔚,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

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

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幕,亦复不过三千人。

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

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

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

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

”后孤计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

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幸而破绍,枭其二子。

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

孤复定之,遂平天下。

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

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

《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

”夫能以大事小也。

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文意理解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文意理解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文意理解专项练习题一、专项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14分)丁巳,叔文以母丧去位。

王伾请起叔文为相既不获则请以为威远军使平章事又不得。

其党皆忧悸不自保。

明年,赐叔文死。

己卯,贬柳宗元为永州司马,刘禹锡为朗州司马,凡十年不量移,执政有怜其才欲渐进之者,悉召至京师。

谏官争言其不可,上亦恶之,皆以为远州刺史。

柳宗元为柳州刺史,刘禹锡为播州刺史。

宗元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万无母子俱往理。

”欲请于朝,愿以柳易播。

会中丞裴度亦为禹锡言曰:“禹锡诚有罪,然母老,与其子死别,良可伤。

”上曰:“为人子尤当自谨,勿贻亲忧,此则禹锡重可责也。

”度曰:“陛下方侍太后,恐禹锡在所宜矜。

”上良久乃曰:“朕所言以责为人子者耳,然不欲伤其亲心。

”明日,禹锡改连州刺史。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伾文用事》)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写出正确的序号()(3分)王伾请起叔文A为相B既不获C则请D以为威远军使E平章事F又不得。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凡十年不量移,执政有怜其才欲渐进之者,悉召至京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禹锡诚有罪,然母老,与其子死别,良可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原因概括题)为什么皇上最终决定将刘禹锡改任连州刺史?(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积累文化常识1.宫市,宫廷内所设的市肆。

最新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1)

最新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1)

最新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1)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程师孟字公辟,吴人。

进士甲科。

累知南康军、楚州,提点夔路刑狱。

泸戎数犯渝州,边使者治所在万州,相去远,有警率浃日乃至,师孟奏徙于渝夔部无常平粟建请置仓适凶岁振民不足即矫发他储不俟报吏惧白不可师孟曰:“必俟报,饿者尽死矣。

”竟发之。

徙河东路。

晋地多土山,旁接川谷,春夏大雨,水浊如黄河,俗谓之“天河”,可溉灌。

师孟出钱开渠筑堰,淤良田万八千顷,集其事为《水利图经》,颁之州县。

知洪州,积石为江堤,浚章沟,揭北闸以节水升降,后无水患。

判三司都磨勘司。

接伴契丹使,萧惟辅曰:“白沟之地当两属,今南朝植柳数里,而以北人渔界河为罪,岂理也哉?”师孟曰:“两朝当守誓约,涿郡有案牍可覆视,君舍文书,滕口说,遽欲生事耶?”惟辅愧谢。

出为江西转运使。

盗发袁州,州吏为耳目,久不获。

师孟械吏数辈送狱,盗即成擒。

加直昭文馆、知福州。

筑子城,建学舍,治行最东南。

徙广州。

州城为寇所毁,他日有警,民骇窜,方伯相踵至,皆言土疏恶不可筑。

师孟在广六年,作西城。

及交阯陷邕管,闻广守备固,不敢东。

时师孟已召还,朝廷念前功,以为给事中、集贤殿修撰、判都水监。

贺契丹生辰,至涿州,契丹命席,迎者正南向,涿州官西向,宋使介东向。

师孟曰:“是卑我也。

”不就列。

自日昃争至暮,从者失色,师孟辞气益厉,叱傧者易之,于是更与迎者东西向。

明日,涿人饯于郊,疾驰过不顾;涿人移雄州,以为言,坐罢归班。

复起知越州、青州,遂致仕,以光禄大夫卒,年七十八。

(节选自《宋史·程师孟传》)(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师孟奏/徙于渝/夔部无常平粟/建请置仓/适凶岁/振民/不足/即矫发他储/不俟报/吏惧/白不可/B.师孟奏徙于渝/夔部无常平粟/建请置仓/适凶岁/振民不足/即矫发他储/不俟报/吏惧/白不可/C.师孟奏/徙于渝/夔部无常平粟/建请置仓/适凶岁/振民/不足/即矫发他储/不俟报吏/惧白不可/D.师孟奏徙于渝/夔部无常平粟/建请置仓/适凶岁/振民不足/即矫发他储/不俟报吏/惧白不可/(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朝廷考试者的称谓。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100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100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100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上宰相书①(宋)朱熹六月八日,具位谨奉书再拜献于某官:熹尝谓天下之事,有缓急之势;朝廷之政,有缓急之宜。

当缓而急,则繁细苛察,无以存大体;当急而缓,则怠慢废弛,无以赴事几。

均之二者,皆失也。

然愚以为当缓而急者,其害固不为小,若当急而反缓,则其害有不可胜言者,不可以不察也。

窃观今日之势,可谓当急而不可缓者矣,然今日之政则反是,愚不知其何以然也。

窃惟朝廷今日之政,无大无小,一归弛缓,今亦未暇一一条数。

且以荒政论之,则于天下之事,最为当急而不可缓者;而荒政之中,有两事焉,又其甚急而不可少缓者也。

一曰给降缗钱②,广籴米斛。

储蓄既多,缓急足用,政使朝廷别有支拔,一纸朝驰,而米夕发矣。

此一事也;二曰速行赏典③,激励富室。

盖此一策,本以诱民,事急则籍之,以为一时之用;事定则酬之,以为后日之劝。

旋观今日,失信已多,别有缓急,何以使众?谋国之计,乖戾若此,临事而悔,其可及哉?此二事也。

然或者之论,则以为朝廷撙节财用,重惜名器④,以为国之大政,将在于此,二者之请,恐难必济。

愚窃以为不然也。

夫撙节财用,在于塞侵欺渗漏之弊;爱惜名器,在于抑无功幸得之赏。

今将预储积蓄,以大为一方之备,则非所谓侵欺渗漏之弊也;推行恩赏,以昭示国家之信,则非所谓无功幸得之赏也。

且国家经费,用度至广,而耗于养兵者十而八九。

至于将帅之臣,则以军籍之虚数,而济其侵欺之奸;馈餫⑤之臣,则以簿籍之虚文,而行其盗窃之计;苞苴⑥辇载,争多斗巧,以归于权幸之门者,岁不知其几巨万。

明公不此之正,顾乃规规⑦焉较计毫末于饥民口吻之中,以是为撙节财用之计,愚不知其何说也?大抵朝廷爱民之心,不如惜一费之甚,是以不肯为极力救民之事明公忧国之念不如爱身之切是以但务为阿谀顺指之计此其自谋可谓尽矣然自旁观者论之则亦可谓不思之甚者也。

盖民之与财,孰轻孰重?身之与国,孰大孰小?财散犹可复聚,民心一失,则不可以复收;身危犹可复安,国势一倾,则不可以复正。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从上述文字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应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则。

(2)孔子强调“以直报怨”,是否有违儒家的“忠恕之道”?【答案】(1)遵循自律(律己);正直;客观(公正)原则(2)不违背。

孔子强调“以直报怨”,体现了与人交往中的正直原则。

坚守正直,不因有旧恶旧怨而改变自己的公平正直。

“忠恕之道”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准则。

强调待人要忠,即对人要尽心竭力,积极为人;待人要恕,即待人要仁爱宽厚,能推己及人。

在强调忠恕时也是有原则的,强调能明辨是非,因为无原则地忍让只会破坏正直、公正。

所以并不违背。

【解析】【分析】(1)第一则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意思是“遇事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他人的怨恨了”,这是说要自律或严于律己;第二则说“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意思是“用正直回报伤害,用恩惠报答恩惠”,这是说要以正直待人;第三则说“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意思是“君子不因为一个人的言语(说得好)而推举他,也不因为一个人有缺点而废弃他好的言论”,这说明待人要客观公正。

(2)从语段来看,孔子不同意“以德报怨”的做法,认为应当是“以直报怨”,这是说,不以有旧恶旧怨而改变自己的公平正直,公正合理不偏不倚,恩德要用恩德去回馈,怨要用公正合理的方式回击,不可一味姑息从而纵容罪恶扩散而良善丧失,也不可挟私加重报复,这里体现的是人际交往中的正直原则。

而“忠恕之道”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忠”也就是孔子在《雍也》篇里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飞黄腾达,这其实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待人忠心的意思;“恕”也就是孔子在《卫灵公》篇里回答子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问题时所说的:“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100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100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100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郭虾蟆,会州人。

世为保甲射生手,与兄禄大俱以善射应募。

兴定初,禄大以功迁遥授同知平凉府事、兼会州刺史,进官一阶,赐姓颜盏。

夏人攻会州禄大遥见其主兵者人马皆衣金出入阵中约二百余步一发中其吭殪之。

又射一人,矢贯两手于树,敌大骇。

城破,禄大、虾蟆俱被禽。

夏人怜其技,囚之,兄弟皆誓死不屈。

朝廷闻之,议加优奖,而未知存没,乃特迁禄大子伴牛官一阶,授巡尉职,以旌其忠。

其后兄弟谋奔会,自拔其须,事觉,禄大竟为所杀,虾蟆独拔归。

上思禄大之忠,命复迁伴牛官一阶,遥授会州军事判官,虾蟆遥授巩州铃辖。

会言者乞奖用禄大弟,遂迁虾蟆官两阶,授同知兰州军州事。

是年冬,虾蟆与巩州元帅田瑞攻取会州。

虾蟆率骑五百皆被赭衲,蔽州之南山而下,夏人猝望之以为神。

城上有举手于悬风版者,虾蟆射之,手与版俱贯。

凡射死数百人。

夏人震恐,乃出降。

盖会州为夏人所据近四年,至是复焉。

甲午春,金国已亡,西州无不归顺者,独虾蟆坚守孤城。

丙申岁冬十月,大兵并力攻之。

虾蟆度不能支,集州中所有金银铜铁,杂铸为炮以击攻者,杀牛马以食战士,又自焚卢舍积聚,曰:“无至资兵。

”日与血战,而大兵亦不能卒拔。

及军士死伤者众,乃命积薪于州廨,呼集家人及城中将校妻女,闭诸一室,将自焚之。

虾蟆之妾欲有所诉,立斩以徇。

火既炽,率将士于火前持满以待。

城破,兵填委以入,廛战既久,士卒有弓尽矢绝者,挺身入火中。

虾蟆独上大草积,以门扉自蔽,发二三百矢无不中者,矢尽,投弓剑于火自焚。

城中无一人肯降者。

虾蟆死时年四十五。

土人为立祠。

(节选自《金史·郭虾蟆传》)(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夏人攻会州/禄大遥见其主兵者人马皆衣金/出入阵中/约二百余步/一发中其吭殪之B. 夏人攻会州/禄大遥见其主兵者/人马皆衣金/出入阵中约二百余步/一发中其吭殪之C. 夏人攻/会州禄大遥见其主兵者人马皆衣金/出入阵中约二百余步/一发中其吭殪之D. 夏人攻/会州禄大遥见其主兵者/人马皆衣金/出入阵中/约二百余步/一发中其吭殪之(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兴定”,年号,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还有王公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1)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1)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1)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文,完下面小题。

偶园记(明)康范生①繇北郭门外,有长虹跨江,吾邑所称凤林桥也。

逾桥而北,沿河西行数十武,则偶园在□。

三面环山,一面距河。

左右古刹邻园,多寿樟修竹,高梧深柳。

竹柳之间,有小楼隐见者,芳草阁也。

据高眺远,西山爽气,倍觉亲人。

下临澄江,晴光映沼,从竹影柳阴中视之,如金碧铺地,目不周玩。

顷之,有小艇穿桥东来,掠岸而西,波纹尽裂,乃知是水。

春霖积旬,秋江方涨,楼边洲渚,尽成湖海。

游舫直抵槛下,门前高柳,反露梢中流。

西山百尺老樟,可攀枝直上。

若乃雪朝凭栏,千山皎洁;月夕临风,四顾凄清;南望楼台浮图,尽供点缀□。

②由芳草阁而北,为江霞馆,洞门重门,长江在几间。

判以卫垣,使波光玲珑透入。

邻园竹高千寻,随风狂舞,乱拥阶前;积雪压之,直伏庭下;日见雪消,则以次渐起。

③由江霞馆而北,为兰皋,深隐可,坐上有小楼,可眺北山。

山下半畴百亩,寓目旷如。

④由兰皋折而西,为夕揽亭。

开窗东向,芙蓉柏栗诸树,颇堪披对。

距邻寺仅隔一垣,暮鼓晨钟,足发深醒;梵贝琅琅,可从枕上听。

⑤凡是数者皆名号仅存风雨粗蔽遂俨然以偶园题之。

⑥客有教余楼前凿池,池上安亭,槛内莳花,庭前叠石者;余唯唯否否。

祖生击楫,陶公运甓①,彼何人□!士不获蚤庸于时,寄一枝②以避俗藏身,岂得已也。

且夫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一切嗜好,固无足以累之。

坡老与舅书云:“书画寄物,吾视之如粪土耳。

”此语非坡老不能道,非坡老不肯道,非坡老亦不敢道也。

书画且然,况其他乎?园亭固自清娱,然着意简饰,未免身安佚乐,无裨世用。

即神明,亦几何为山水花木所凝滞哉!全之为是园也,庶几弗为吾累也。

偶然而园,之亦姑偶然而记之□。

【注释】①祖狄,晋范阳人。

元帝时,为豫州刺史,渡江击辑,誓曰:“不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此江!”陶侃,晋浔阳人。

明帝时,拜征西大将军,都督荆襄军事,平苏峻之乱。

初为广州刺史,日运百甓习劳,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库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投知己书[宋]张耒五月日,某谨因.仆夫百拜献书某官:某闻古之致精竭思以事.一艺,而其志不分者,其心之所思,意之所感,必能自达于其技,使人观其动作变态,而逆.得其悲欢好恶之微情。

故工乐者能使喜愠见于其声,工舞者能使欣戚见于其容。

当其情见于物,而意泄于外也,盖虽欲自掩而不可得。

昔伯牙之所好者琴耳钟子期坐而听之而伯牙不能藏其微情夫伯牙之情岂与琴谋哉?惟其专意一心以事其技,故意之所动,默然相授而不自知也。

某不幸少苦贫贱,十有七岁而亲病,又二年而亲丧。

既仕而困于州县者,十有二年矣。

其煎熬逼迫之情,郁塞愤懑之.气,盈心满怀。

而又饥寒困穷,就食以活其妻孥者,往来奔走,率常数千里。

计其安居饱燠①,脱忧危而解逼仄②,扬眉开口,无事一笑者,百分之中不占其一。

又观一世之情,其所矜尚..可以自振于贫贱厄穷者,耒素于其身,无有其一。

故虽出仕四方,而门单族薄,执版趋拜以.见大吏,大则骂辱诟责,小则诘问凌侮。

其.穷愁困苦有不可胜言者,又岂独此哉!古之能为文章者,大率穷人之词十居其九。

盖其心之所激者既已沮遏壅塞而不得肆独发于言语文章无掩其口而窒之者庶几可以舒其情以自慰于寂寞之滨耳。

如某之穷.者,亦可谓之极矣。

其平生之区区,既尝自致其工于此,而又遭会穷厄,投其所便。

故朝夕所接,事物百态,长歌恸哭,诟骂怨怒,可喜可骇,可爱可恶,出驰而入息,阳厉而阴肃,沛然于文。

耒之于文,虽不可谓之工,然其.用心,亦已专.矣。

某之区区,盖已尽布于此,则世之高明博达之君子俯而.听之,盖有不待夫疑而问,问而后知其心也。

伏惟某官以文章学术暴.著天下,方为朝廷训词之臣,而不腆..之文尝欲奖与。

人谁不欲自达于.世之显人,而某自顾所藏,无一而可,敢书其平日之文与诗几六十卷,以辱左右,伏惟闲暇而赐观焉.。

则耒之精诚..,虽欲毫发自伏,而不可得矣,公亦念之耶?(选自《张耒集》,有删改)注①燠(yù):暖。

②逼仄:窘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逆.得其悲欢好恶之微情 逆:违背 B.其所矜尚..可以自振于贫贱厄穷者 矜尚:夸耀 C.伏惟某官以文章学术暴.著天下 暴:显露 D.而不腆..之文尝欲奖与 不腼:谦辞,浅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某谨因.仆夫百拜献书某官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B.⎩⎪⎨⎪⎧ 执版趋拜以.见大吏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C.⎩⎪⎨⎪⎧ 其.穷愁困苦有不可胜言者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D.⎩⎪⎨⎪⎧人谁不欲自达于.世之显人然微以自文于.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作者写给朝廷某官的一封书信,文中就“发愤著书”“穷而后工”的观点进行了细致而深刻的阐述,并直截了当地向某官表达了提携自己的愿望。

B.借伯牙鼓琴而子期知音的典故,说明技艺的精湛在于专注。

当人真正达于专注的境界,就会“情见于物而意泄于外”,使创作者与接受者有不期而遇的情感交流。

C.作者自陈遍历生活的艰辛折磨,遍观古今文章,“大率穷人之词十居其九”,认为文章写作有舒忧慰藉的功能,困穷之境能够激发人的潜能,发愤创作。

D.本文语言朴实,风格平易。

作者认为文章是生活体验的真实表现,要注重对个人主观感受的抒写,体现了对文学真实性的重视和对充实自然的文风的倡导。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盖其心之所激者既已沮遏壅塞而不得肆独发于言语文章无掩其口而窒之者庶几可以舒其情以自慰于寂寞之滨耳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故工乐者能使喜愠见于其声,工舞者能使欣戚见于其容。

译文:(2)而又饥寒困穷,就食以活其妻孥者,往来奔走,率常数千里。

译文: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闻古之致精竭思以事.一艺 事:从事 B.如某之穷.者,亦可谓之极矣 穷:贫穷 C.然其用心,亦已专.矣 专:专一 D.则耒之精诚..精诚:真心诚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伏惟闲暇而赐观焉.风雨兴焉.B.⎩⎪⎨⎪⎧ 然其.用心吾其.还也 C.⎩⎪⎨⎪⎧ 则世之高明博达之君子俯而.听之扣舷而.歌之 D.⎩⎪⎨⎪⎧郁塞愤懑之.气望西山,始指异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认为人只要竭尽心力从事某事,其思想和情感一定可以在这件事上有所体现。

B.文章第三段提到作者通过广泛学习各类文章,逐步具备了用写作抒发所思所想的能力。

C.文章重点写作者仕宦生涯中的漂泊之苦,目的是想表明生活的磨难能够淬炼人的才华。

D.全文夹叙夹议,饱含深情。

文末委婉地表达了欲凭借才华获得推荐的愿望,不卑不亢。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昔伯牙之所好者琴耳钟子期坐而听之而伯牙不能藏其微情夫伯牙之情岂与琴谋哉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故虽出仕四方,而门单族薄,执版趋拜以见大吏,大则骂辱诟责,小则诘问凌侮。

译文:(2)人谁不欲自达于世之显人,而某自顾所藏,无一而可,敢书其平日之文与诗几六十卷,以辱左右,伏惟闲暇而赐观焉。

译文:答案精析第一组1.A[逆:推测。

]2.D[D项均为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在”。

A项介词,通过,经由/介词,因为。

B项连词,表示修饰关系/介词,把。

C项指示代词,表远指,那/连词,表选择,是……还是……。

]3.A[A项“并直截了当地向某官表达了提携自己的愿望”不正确。

]4.盖其心之所激者/既已沮遏壅塞而不得肆/独发于言语文章/无掩其口而窒之者/庶几可以舒其情/以自慰于寂寞之滨耳5.(1)所以擅长演奏的人能使他的欢喜愠怒表现在音乐上,擅长舞蹈的人能使他的欢欣悲戚表现在容颜神色上。

(“工”,擅长;“愠”,怨恨,恼怒;“见”通“现”,显露,表现;“戚”,忧愁,悲伤。

)(2)而且还饥饿寒冷,艰难窘迫,外出谋生来养活妻子儿女,往来奔走,一般经常就是数千里。

(“困穷”,艰难窘迫;“就食”,谋生;“活”,使……活,养活;“率常”,经常,通常。

)第二组1.B[穷:处境困难,常常指不得志。

]2.C[C项均为连词,表修饰。

A项句末语气词/兼词,相当于“于之”。

B项代词,自己/语气词,表商量语气。

D项助词,的/代词,西山。

]3.C[目的是表明自己的文章是有感而发,希望某官重视自己的文章。

]4.昔伯牙之所好者/琴耳/钟子期坐而听之/而伯牙不能藏其微情/夫伯牙之情/岂与琴谋哉5.(1)所以虽然在四方为官,但家道衰微,(只好)拿着手板恭敬地去拜见大官,重则被他们辱骂责备,轻则被他们诘问凌侮。

(“出仕”,为官;“执版”,拿着手板;“大则骂辱诟责,小则诘问凌侮”为被动句。

)(2)人谁不想在世上的贵人面前有所表现,而我自己看我的那些文章,没有一篇满意的。

我冒昧写了平日的文和诗近六十卷,让您屈尊看看,希望您能在闲暇时拨冗赐观。

(“显人”,显贵的人;“几”,近,约;“左右”,谦虚的说法,实指主人。

)参考译文五月某日,我恭敬地通过车夫,多次行礼后(虔诚地)把信呈给您:我听说古代殚精竭虑去从事一种技能,而志向专一的人,他的思想和情感一定能在他的技艺和本领上有所表现,让人观察他的动作姿态的变化,就能推测得知他内心悲欢好恶的隐曲情感。

所以擅长演奏的人能使他的欢喜愠怒表现在音乐上,擅长舞蹈的人能使他的欢欣悲戚表现在容颜神色上。

当他们的情感和思想表现出来时,即使自己想掩藏也不可能。

从前伯牙所喜欢的就是弹琴,钟子期坐着听琴,伯牙不能掩藏他隐曲的感情。

伯牙的感情,难道能与琴相沟通吗?只是他专心致志从事弹琴,所以心中情动,便默默地传到琴上而自己都不知道。

我不幸从小困苦贫贱,十七岁时父母得病,两年后父母去世。

出仕后又困厄于州县十二年。

那种煎熬逼迫之情、郁闷愤怒之气,充满心胸。

而且还饥饿寒冷,艰难窘迫,外出谋生来养活妻子儿女,往来奔走,一般经常就是数千里。

算起来那种安居饱暖,没有忧危窘迫,扬眉吐气而无事一笑的日子,不到百分之一。

再看整个世道人情,人们所夸耀的是能使自己摆脱贫困低贱和艰难困苦的手段,我自己是空有一身,而没一点那些手段。

所以虽然在四方为官,但家道衰微,(只好)拿着手板恭敬地去拜见大官,重则被他们辱骂责备,轻则被他们诘问凌侮。

那种窘迫惨淡艰难的情状说都说不尽,又哪里只是这些!古代能写文章的人,大抵十篇中有九篇是在他们不得志的时候写的。

他们心中的激愤,既被阻遏壅塞不能发泄,只能在言语文章中抒发,不会掩住自己的嘴使自己窒息,这样大概可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在无边寂寞中自我安慰罢了。

像我这样处境困厄的人,可以说是达到极点了。

我平生微不足道,既然曾使自己致力于把文章写好,而又遭遇仕途的失意困窘,正好投合我所擅长的。

所以早晚所接触到的事,事物的各种形态,放声高歌和痛哭,辱骂怨恨和忿怒,令人高兴和令人害怕的,令人喜爱和令人厌恶的,出驰入息,表面积极内心沮丧,都充分地表现在文章中。

我对于写文章,虽不能算擅长,但是用心是专一的。

平生所有,都寄托于文章之中了,如果世上高明广博、通达事理的君子愿意俯首阅读我的文章,大概不用等到对方疑惑而提问,一问就会明白其中蕴含的心思了。

我想尊敬的您凭文章学术显露昭著于天下,又正是朝廷写诰敕文词的大臣。

而对于我那些浅薄的文章,您曾想给我勉励。

人谁不想在世上的贵人面前有所表现,而我自己看我的那些文章,没有一篇满意的。

我冒昧写了平日的文和诗近六十卷,让您屈尊看看,希望您能在闲暇时拨冗赐观。

那么我的精诚之心,即使想有一丁点掩藏,恐怕也是不可能的,您也是这样想的吧?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乐毅论苏轼自知其.可以王而.王者,三王也。

自知其不可以王而霸者,五霸也。

或者之论曰:“图王不成,其弊犹可以霸。

”呜呼!使齐桓、晋文而行汤、武之事,将求亡之不暇.,虽欲霸,可得乎?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

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

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无取天下之心,乃可与言王矣。

范蠡、留侯,虽非汤、武之佐,然亦可谓刚毅果敢,卓然不惑,而能有所必为者也。

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赦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卒刎其颈。

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曰:“此天亡也,急击勿失。

”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

嗟夫!乐毅战国之雄,未知大道,而窃尝闻之,则足以亡其身而已矣。

论者以为燕惠王不肖,用反间,以.骑劫代将,卒走乐生。

此其所以无成者,出于不幸,而非用兵之罪。

然当时使昭王尚在,反间不得行,乐毅终亦必败。

何者?燕之并..齐,非秦、楚、三晋之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