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真题
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威王,名因齐,齐国之贤王也。
威王初立,朝政不修,国势日衰。
有臣子淳于髡者,智慧过人,深得威王赏识。
髡见威王沉湎酒色,荒废国事,遂进谏曰:“臣闻古之明君,不忧其身之劳,而忧其国之危;不忧其民之饥,而忧其民之不治。
今大王沉湎酒色,荒废国事,臣恐齐国将不保。
”威王闻言,大怒,曰:“淳于髡,汝何出此言?朕贵为天子,何愁国不保?汝敢妄言,罪莫大焉!”髡对曰:“臣不敢妄言,但愿大王深思。
臣闻古之贤君,不因一人之言而弃国家大事。
大王若不听臣言,必后悔莫及。
”威王怒火中烧,欲加髡以重罪。
髡从容对曰:“大王若欲加罪于臣,臣有一计,可令大王转怒为喜。
”威王曰:“汝有何计?”髡曰:“臣闻诸侯之中,赵国最为强盛。
大王若能遣使与赵国结盟,共同抗秦,则秦国必不敢轻举妄动。
如此,齐国可保无虞。
”威王闻言,沉吟良久,曰:“汝之言,似有道理。
朕当遣使与赵国结盟。
”髡又曰:“大王,臣还有一言相劝。
结盟之事,宜速不宜迟。
若大王犹豫不决,恐赵国先与秦国结盟,那时悔之晚矣。
”威王曰:“汝言甚是,朕当立即遣使。
”遂遣使赵国,结为兄弟之邦。
赵王闻齐使来,大喜,曰:“齐王欲与我国结盟,此乃我国之幸也。
”遂遣使回访,与齐王歃血为盟。
自此,齐、赵两国结为兄弟,共同抗秦。
秦国闻齐、赵结盟,惧怕不已。
秦王欲先灭赵国,再图齐国。
于是,秦王遣使赵国,劝赵王背齐、赵联盟,共同伐齐。
赵王犹豫不决,召集群臣商议。
髡闻讯,进谏赵王曰:“大王,臣闻秦王欲先灭赵国,再图齐国。
若大王背齐、赵联盟,与秦结盟,恐赵国将不保。
”赵王曰:“髡,汝何出此言?朕与齐王结盟,乃为国家大计。
岂可轻易背盟?”髡曰:“大王,臣非轻言背盟,但愿大王三思。
秦王狡诈,若大王背盟,秦必先攻赵国。
那时,赵国将陷入两难之地。
”赵王闻言,默然不语。
髡又曰:“大王,臣有一计,可令赵国转危为安。
”赵王曰:“汝有何计?”髡曰:“大王可遣使齐、楚两国,请其共同伐秦,以解赵国之危。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契丹盟好》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契丹盟好》含答案(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帝以问寇准,准曰:“不知谁为陛下画此二策?”帝曰:“卿姑断其可否,勿问其人也。
”准曰:“臣欲得献策之人,斩以衅鼓..,然后北伐耳!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敌当自遁;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佚之势,我得胜算矣。
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所在人心崩溃,敌乘胜深入,天下可复保耶?”帝意乃决,因问准曰:“今虏骑驰突,而天雄军实为重镇,万一陷没,则河朔皆虏境也。
轨为可守?”准以王钦若荐,且曰:“宜速召面谕,授敕俾行。
”钦若至,未及有言,准遽曰:“主上亲征,非臣子辞难之日,参政为国柄臣,当体此意。
”钦若惊惧不敢辞。
闰月..乙亥,以参知政事王钦若判天雄军兼都部署。
契丹主隆绪同其母萧氏遣其统军顺国王萧挞览攻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之,斩偏将,获其辎重..。
又攻北平砦及保州,复为州砦兵所败。
挞览与契丹主及其母合众攻定州,宋兵拒于唐河,击其游骑。
契丹遂驻兵阳城淀,号二十万,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
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
帝曰:“朕岂欲穷兵,惟思息战。
如许通和,即当遣使。
”冬十月,遣曹利用诣契丹军。
十二月庚辰,契丹使韩杞持书与曹利用俱来,请盟。
利用言契丹欲得关南地。
帝曰:“所言归地事极无名,若必邀求,朕当决战!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
”契丹犹觊关南,遣其监门卫大将军姚东之持书复议,帝不许而去。
利用竟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约而还。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B. 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C. 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D. 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衅鼓,指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取血涂鼓上以举行祭祀仪式。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自戒》真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自戒》真题含答案(2012·湖南卷·T5-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自戒郑思肖有行,至贫至贱可以进之;无行,至富至贵不可亲之。
何也?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忠孝仁义,睦于家,蔼于乡,不以害遗于人,断无后殃。
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贪涎满吻,并包之心炽然,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虽死且有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
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孙,遗善为.闾里传;卿相无行,亡身、亡家、亡国、亡天下,遗臭为后世笑。
敢断之曰:无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
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
然我或有一于此,人将拒我,如之何得若是之人而交之耶? 其惧人之.拒我也,莫若以所以拒于人者反拒乎吾身,庶乎可矣。
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能自检其身,则不失为君子。
终身其.行斯言乎!我少也昧,惟由我父所行之涂行焉,凛凛然或恐悖之,玷于父母,愿必进于道,期.为君子之归,故书以自戒。
(选自《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敢一毫越理犯分.分:本分B.谲.佞残妒,塞于胸间谲:诡诈C.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劫:劫持D.期.为君子之归期:希望【答案】选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劫”在古文中一般有三种解释:①劫掠,强夺;《荆轲刺秦王》中有“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②威逼,胁迫;《六国论》中有“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③佛教用语,意为极长的一个时期。
佛教认为在每一“劫”之后,世界俱毁,然后重新开始。
成语中有“万劫不复”。
此处根据语境用代入法即可推出,这里应该是“威逼,胁迫”之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遗善为.闾里传为.仲卿母所遣B其惧人之.拒我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C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D终身其.行斯言乎其.自视也,亦若此也【答案】选D。
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楚昭王失国,屠羊说①走而从于昭王。
昭王反国,将赏从者。
及屠羊说。
屠羊说曰:“大王失国,说失屠羊。
大王反国,说亦反屠羊。
臣之爵禄已复矣,又何赏之有哉!”王曰:“强之!”屠羊说曰:“大王失国非臣之罪故不敢伏其诛大王反国非臣之功故不敢当其赏。
”王曰:“见之!”屠羊说曰:“楚国之法,必有重赏大功而后得见,今臣之智不足以存国而勇不足以死寇。
吴军入郢,说畏难而避寇,非故随大王也。
今大王欲废法毁约而见说,此非臣之所以闻于天下也。
”王谓司马子綦曰:“屠羊说居处卑贱而陈义甚高,子其为我延之以三旌②之位。
”屠羊说曰:“夫三旌之位,吾知其贵于屠羊之肆也;万钟之禄,吾知其富于屠羊之利也;然岂可以贪爵禄而使吾君有妄施之名乎?说不敢当,愿复反吾屠羊之肆。
”遂不受也。
【注释】①屠羊说: “屠羊”是职业,“说”是人名。
②三旌:公、侯、伯三公。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4分1屠羊说走而从于昭王 2此非臣之所以闻于天下也3居处卑贱而陈义甚高 4子其为我延之以三旌之位18、下面句子中“之”字的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2分A、臣之爵禄已复矣B、何赏之有C、非臣之罪D、今臣之智不足以存国19、请用“/”标出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停顿。
3分大王失国非臣之罪故不敢伏其诛大王反国非臣之功故不敢当其赏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5分然岂可以贪爵禄而使吾君有妄施之名乎?说不敢当,愿复反吾屠羊之肆。
21、屠羊说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2分17.4分1逃跑 2用来……的方式3述说,陈述 4邀请每题1分18.2分B19.3分大王失国/①非臣之罪/②故不敢伏其诛/③大王反国/④非臣之功/⑤故不敢当其赏①④两处没标停顿,不扣分,②③⑤处错一处扣1分,不倒扣分20.5分但我怎么可以贪图爵禄而使我们国君得到胡乱施恩的名声呢?我不敢接受,希望再回到我宰羊的店铺。
[本题分3个评分单位,即“然岂可以贪爵禄而使吾君有妄施之名乎”2分,得分点3个:“岂”、“妄”、“施”,“说不敢当”1分,得分点2个:人名“说”的翻译及“当”,“愿复反吾屠羊之肆”2分,得分点3个:“愿”、“反”、“肆”。
2023年高考文言文真题

2023年文言文真题一、(2023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周尧卿,字子余。
其先汝阴人。
尧卿警悟强记,七岁善赋诗,弱冠以学行知名。
天圣二年登进士第,积官至太常博士、通判饶州。
卒,年五十三。
有文集二十卷,《诗》《春秋》说各三十篇。
尧卿十二丧父,忧戚如成人,见母氏则抑情忍哀,不欲伤其意。
周尧卿,字子余,他的祖先是汝阴人。
尧卿聪明机警,博闻强记,七岁时就擅长作诗,二十岁时以学识和品行而闻名。
天圣二年考中进士,历任太常博士和饶州通判。
去世时年五十三岁。
他的文集有二十卷,《诗》和《春秋》的注解各有三十卷。
尧卿在十二岁时失去了父亲,悲伤哀痛得就像成年人,见到母亲句抑制情感、忍耐哀痛,不想让母亲伤心。
母异之谓族人曰是儿爱我如此多知孝养我矣。
卒能孝养,志如母之言。
其于昆弟,尤笃友爱。
执母丧,倚庐三年,席薪枕块....,虽疾病不饮酒食肉。
或勉之以礼,曰:“《礼》‘老病不止酒肉’,意或不胜丧耳。
病且未老,忍及此耶?”葬之先期,躬自负土。
有告之日:“古之贫无以葬者或然,今子何自苦?”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母亲对此感到诧异,对亲戚说:“我的儿子这样的关怀我,非常懂得孝顺赡养我。
”尧卿后来果然赡养孝顺母亲,他的志向如同母亲所说的那样。
他对待兄弟,尤其厚道友爱。
母亲去世后,他结草庐守孝三年,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块上,即使生病也不饮酒吃肉。
有人劝他按照礼仪规矩适度保重,他说:“《礼记》上说‘老年多病可以不停止吃酒肉’,也许是因为忍受不了丧亲之痛罢了。
我虽然病了但还没有年老,能忍心像这样做吗?”安葬母亲时,他亲自背土填埋。
有人告诉他说:“古代贫穷无法安葬逝者的人或许会这样做,现在你何必自苦呢?”他泪流满面地回答说:“过了今天,即使以后我想要像现在这样竭尽全力,还能有机会吗?”尧卿为人简重不校,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
居官禄虽薄,赒宗族朋友,罄而后已。
所至称治,民有去思。
尧卿为人正直严谨,不喜计较,对于那些轻慢他的人,他必定会以丰厚的礼仪来使其惭愧。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从上述文字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应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则。
(2)孔子强调“以直报怨”,是否有违儒家的“忠恕之道”?【答案】(1)遵循自律(律己);正直;客观(公正)原则(2)不违背。
孔子强调“以直报怨”,体现了与人交往中的正直原则。
坚守正直,不因有旧恶旧怨而改变自己的公平正直。
“忠恕之道”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准则。
强调待人要忠,即对人要尽心竭力,积极为人;待人要恕,即待人要仁爱宽厚,能推己及人。
在强调忠恕时也是有原则的,强调能明辨是非,因为无原则地忍让只会破坏正直、公正。
所以并不违背。
【解析】【分析】(1)第一则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意思是“遇事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他人的怨恨了”,这是说要自律或严于律己;第二则说“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意思是“用正直回报伤害,用恩惠报答恩惠”,这是说要以正直待人;第三则说“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意思是“君子不因为一个人的言语(说得好)而推举他,也不因为一个人有缺点而废弃他好的言论”,这说明待人要客观公正。
(2)从语段来看,孔子不同意“以德报怨”的做法,认为应当是“以直报怨”,这是说,不以有旧恶旧怨而改变自己的公平正直,公正合理不偏不倚,恩德要用恩德去回馈,怨要用公正合理的方式回击,不可一味姑息从而纵容罪恶扩散而良善丧失,也不可挟私加重报复,这里体现的是人际交往中的正直原则。
而“忠恕之道”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忠”也就是孔子在《雍也》篇里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飞黄腾达,这其实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待人忠心的意思;“恕”也就是孔子在《卫灵公》篇里回答子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问题时所说的:“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文言文阅读)好题练习(附答案)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文言文阅读)好题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贞观六年,文武官请封禅,上曰:“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
若天下义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群臣请之不已,上欲从之,魏征独以为不可。
上曰:“公不欲朕封禅,以社稷..未安邪?”曰:“安矣。
”“四夷..未服邪?”曰:“服矣。
”“然则何为不可封禅?”对曰:“陛下虽有此数者,然今户口未复,仓廪尚虚,且远夷君长,皆当扈从,此乃引戎狄入内且示以虚弱也。
况赏赍不赀,未厌远人之望;给复连年,不偿百姓之劳。
崇虚名而受实害,陛下将焉用之!”会河南、北数州大水,事遂寝。
十二月,癸丑..,帝与侍臣论安危之本。
中书令温彦博曰:“伏愿陛下常如贞观初,则善矣。
”帝曰:“朕比来怠于为政乎?”魏征曰:“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帝拊掌大笑曰:“诚有是事。
”辛未,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
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
贞观七年,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
是岁,公卿以下复请封禅者前后相属,上谕以“旧有气疾,恐登高增剧,公等勿复言”。
贞观十四年,陈仓折冲都尉鲁宁坐事系狱,自恃高班,谩骂陈仓尉刘仁轨,仁轨杖杀之。
上怒,命追至长安面诘之。
仁轨曰:“鲁宁对臣百姓辱臣如此,臣实忿而杀之。
”征曰:“陛下知隋所以亡乎?百姓强而陵官吏,如鲁宁之比是也。
”上悦,擢仁轨为栎阳丞。
上将幸同州校猎,仁轨上言:“今秋大稔,民收获者才一二,使之供承猎事,治道葺桥,动费一二万功,实妨农事。
愿少停銮舆旬日,俟其毕务,则公私俱济。
”上赐玺书嘉纳之,寻迁新安令。
(节选自《资治通鉴ꞏ唐纪》)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B.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C.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D.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两者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根基,后借指国家。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
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
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
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
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
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
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
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
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
弘治元年上富十五事,悉议行。
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
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
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
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
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
奸人大怒,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
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
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
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
帝皆深纳之。
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
诸大臣莫敢望也。
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
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
帝悉褒纳。
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
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
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五年卒,年八十五。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
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卷182)(1)下列对文中画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B.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C.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D.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漕运,古代利用水道调运粮食的运输方式,以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全国各地高考题(文言文阅读)完全详解汇编【汇编说明】:[本系列对2006年全国各地高考题和试题详解详析进行了重新校对和整理分类,主要目的在于给处于繁忙和超负荷工作的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复习和教学提供一些方便。
但难免有错,在此请谅解]三、(9分,每小题3分)(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齐民者,若今言平民也,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晃错曰:"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力开其资财之道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
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夫腹饥不得食,体寒不得衣,慈母不能保其子,君亦安能以有民"皇甫隆为敦煌,敦煌俗不晓作耧犁,及种,人牛功力既费,而收谷更少,皇甫隆乃教作耧犁,所省佣力过半,得谷加五①。
又,敦煌俗,妇女作裙,孪缩②如羊肠,用布一匹。
隆又改之,所省复不赀③。
黄霸为颖川,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
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④: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豚子,可以为祭。
吏往,皆如言。
李衡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种柑橘千树。
临卒,敕儿曰:"吾州里有千头木奴⑤,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矣。
"后柑橘成,岁得绢数千匹。
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
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
向之笑者,咸求假焉。
此种植之不可已已也。
谚曰:"一年之计,莫如种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此之谓也。
孔子曰:"居家理,治可移于官。
"然则家犹国,国犹家,其义一也。
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直自耕农,终于醯醢。
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
凡九十二篇,分为十卷,卷首皆有目录。
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闻之有识。
故叮咛周至,不尚浮辞。
览者无或嗤焉。
(选自《齐民要术》,有删改)[注]①加五:增加五成。
②挛缩:褶皱。
③不赀:不计其数④区处:分别处理。
⑤千头木奴:暗指千棵柑橘树。
⑥醯醢(xīhǎi):指酿造,腌制的方法。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书》所述,要在安民要:关键。
B。
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责:需要。
C。
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询:询问。
D。
资生之业,靡不毕书资:资财。
【答案】:D(【解析】"资",凭借,获取。
本文指用来谋生的方法。
)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B。
李衡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此所谓战胜于朝廷C。
家犹国,国犹家,其义一也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D。
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间之有识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答案】:B(【解析】两个"于"是介词,在。
A 项"以",前句是连词"来",后句是"因为"。
C 项"其",前句是代词"他们",后句是语气词"一定"。
D项"之",前句是代词,后句是助词。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举皇浦隆治理敦煌,黄霸治理颖川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地方官获得拥戴,是因为能与百姓同甘共苦,甚至与他们共享家产。
B。
文中李衡,樊重种树虽然是居家理财的事例,但结合全文看,举这两个例子的目的,与全书为民众提供谋生之术的宗旨是一致的。
C。
作者广泛搜集各种耕作,种植,加工技术的知识,目的是为平民提供一部谋生致富的读物,所以把这本书命名为《齐民要术》。
D。
作者把全书分为十卷,在每卷开头标上目录,并详尽交代相关内容,不追求词藻的华丽,用意是让文化不高的人也能读懂。
【答案】:A (【解析】"共享家产"错,无中生有)【附译文】:"齐民"的意思,就是今天所说的一般百姓(齐等无有贵贱,故谓之齐民)。
神农发明耒耜一类的农具,是让天下的百姓得到好处。
殷商,周代的强大,按照《诗》,《书》的记述,关键是在让老百姓安乐,老百姓富有了后就可以进行教化。
晁错说:"圣明的君王在位之上,而老百姓有不受冻挨饿的原因,并不是国君自己能耕种而使老百姓能有饭吃,国君自己能织布而使百姓能有衣服穿,关键是能为他们开辟获取财富的途径(或方法)。
人们在受寒时对于衣服的需求,是等不到又轻又暖的皮裘丝绵之类的衣服才穿;饥饿的时候对于食物的需求,也等不到甜美的食品才吃;饥寒来到身上,就顾不得廉耻了。
人的通常情况是一天不吃两餐就饥饿,整年不做衣服就寒冷。
肚子饿了没吃的,肌肤受寒没衣穿,即使慈爱的母亲也不能养育她的儿子,君主又怎能拥有他的百姓呢"皇甫隆(三国魏人)担任敦煌太守时,敦煌当时的农业生产不懂得使用"耧犁"下种(耧犁耕作下种法,开创者赵过,汉武帝时担任搜粟都尉,曾总结农民经验发明"三犁共一牛"的耧车,改进了牛耕。
事见《汉书·食货志》。
)人力和畜力花费很大,而收成却不高。
皇甫隆于是教给当地百姓"耧犁"下种的方法,节省劳力超过一半,收成增加了五成。
另外,当时敦煌妇女的衣着风俗是用一匹布像羊肠一样裹在腰间围成裙子,皇甫隆改变了敦煌妇女在穿衣方面的落后习俗,这样的事不计其数。
黄霸(汉武帝末年曾任"均输长",汉宣帝时两次出任颍川郡太守,累迁至丞相)担任颍川郡太守时,让邮亭(供传送文书者或过往官员歇脚的驿站),乡官(乡政权所在地)都蓄养鸡,猪,用来供养鳏寡老人和贫穷的人;及时从事耕种养殖,节约物品用度增加(积累)钱财,种植树木(饲养家畜,减少粮食来喂养马匹)。
鳏寡孤独者有死了没被安葬的,乡里的官员写信一说,黄霸都给分别处置,某个地方的大木头可以做棺木,某个邮亭有小猪可以用来祭祀,官吏前往都像他说的那样。
李衡(三国时仕于吴,后出任丹杨太守)在武陵(郡名)龙阳(县名,在今湖南省汉寿县)湖中大片的淤积洲渚上建住宅,并种柑橘一千多棵。
11。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⑴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力开其资财之道也。
【答案】:⑴圣明的君王在位而百姓不受冻不挨饿的原因,不是君王能亲自耕种使他们有饭吃,亲自织布使他们有衣穿,而是能为他们开辟增加财富的途径。
⑵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
向之笑者,咸求假焉。
【答案】:⑵然而岁月久了,它们(指所种树木)都派上了用场。
先前嘲笑他的人,都来向他请教。
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北京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
公饮酒,日夜相继。
晏子请发乘于民,三请,不见许。
公命柏遽国,致能歌者。
晏子闻之,不说,遂分家粟于氓,致任器①于陌,徒行见公曰:"霖雨十有七日矣,坏室乡有数十,饥氓里有数家,百姓老弱,冻寒不得短褐,饥饿不得糟糠,敝撤②无走,四顾无告。
而君无恤,曰夜饮酒,令国致乐不已。
马食府粟,狗餍刍豢,三室之妾俱足肉。
狗马室妾,不已厚乎民氓百姓,不亦薄乎故里穷而无告,无乐③有上矣;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
婴随百官,使民饥饿穷约而无告,使上淫湎失本而不恤,婴之罪大矣。
"再拜稽首,请身而去,遂走而出。
公从之,兼于涂而不能逮。
令趋驾追晏子其家,不及。
粟米尽于氓,任器存于陌。
公驱,及之康④内。
公下车从晏子曰:"寡人有罪,夫子倍弃不援,寡人不是以有约也,夫子不顾社稷百姓乎愿夫子之幸存寡人。
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委之百姓,多寡轻重,惟夫子之令。
"遂拜于途。
晏子乃返。
命禀巡氓,家有布缕之本而绝食者,使有终月之委;绝本之家,使有期年之食;无委积之氓,与之薪撩,使足以毕霖而。
令柏巡氓,家室不能御雨者,予之金。
巡求氓寡用财乏者,三日而毕。
后者,若不用令之罪。
公出舍,损肉撤酒。
三日,吏告毕上:贫氓万七千家,用粟九十七万种,薪撩万三千乘;坏室二千七百家,用金三千。
公然后就内退食,琴瑟不张,钟鼓不陈。
晏子请左右与以歌舞娱君者退之。
(取材于《晏子春秋》)注释:①任器:装粟米的容器②敝撤:艰难的样子③乐:喜欢,乐意④康:大路6。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致能歌者致:使……到来B。
徒行见公曰徒:步行C。
兼于涂而不能逮逮:赶上D。
委之百姓委:任命6。
答案:D【解析】属文言实词的考查。
D项中"委"应解释为"交给",联系上下文并不难理解。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
三请,不见许徒行见公曰B。
令国致乐不已狗马室妾,不已厚乎C。
公驱,及之康内愿夫子之幸存寡人D。
晏子乃返断其喉,尽其肉,乃去7。
答案:D【解析】A项前面"见"表被动,译为"被",介词,后面"见"是"拜见"的意思,动词;B项前面"已"意为"停止",后面"已"意为"已经";C项前面"之"意为"动,往",动词,后面"之"是结构助词,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协调音节,不译;D项,两个"乃"字意思均为"于是,就"的意思。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意为:咬断它的喉咙,吃光他的肉,就离开了)故选D。
8。
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被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号原文的一项是A。
(但)无乐有上矣。
B。
(景公)令趋驾追晏子其家。
C。
惟夫子之令(是听)。
D。
后(于三日)者,若不用令之罪。
8。
答案:A【解析】A项省略的文字应是"民氓百姓"。
其实可根据上下文推知,此类题解题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理解文意方可正确作答。
9。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晏子爱民爱国的一组是①遂分家粟于氓②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
③请身而去,遂走而出。
④公出舍,损肉撤酒。
⑤三日,吏告毕上。
⑥晏子请左右与以歌舞娱君者退之。
A。
①②⑤ B。
②④⑤ C。
①③⑥ D。
③④⑥9。
答案:C【解析】②句是讲百姓对国君的态度,④句是讲国君省悟后的节俭之举,⑤句陈述三天官吏完成朝廷使命后汇报的事实,这三句都与表现晏子爱民爱国的事无关,故选C。
10。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百姓生活困苦而得不到救助,就会对统治者不满。
B。
景公是一位从谏如流,知错就改的开明君主。
C。
景公降尊纡贵,并以社稷百姓的名义追回了晏子。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