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二)

合集下载

新高考二卷语文文言文答案

新高考二卷语文文言文答案

新高考二卷语文文言文答案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

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秋八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逖既入谯城,石勒遣石虎围谯,桓宣救之,虎解去。

晋王传檄天下,称:“石虎敢帅犬羊,渡河纵毒,今遣九军,锐卒三万,水陆四道,径造贼场,受祖逖节度。

”大兴三年,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渐蹙。

秋七月,诏加逖镇西将军。

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抚纳附,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

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

后赵王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

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

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

边境之间,稍得休息。

四年秋七月,以尚书仆射戴渊为西将军,镇合肥,逖以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渊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又闻王敦与刘刁构隙,将有内难。

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

九月,卒于雍丘。

豫州士女若丧父母,谯、梁间皆为立祠。

祖逖既卒,后赵屡寇河南,拔襄城、城父,围谯。

豫州刺史祖约不能御,退屯寿春。

后赵遂取陈留,梁、郑之间复骚然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B.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C.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D.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是古代长江下游军事重镇,为兵家所重。

2023年新高考二卷语文文言文

2023年新高考二卷语文文言文

2023年新高考二卷语文文言文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脉搏黯然失色察颜观色言简意赅• B. 涵养骇人听闻汗流夹背鞭长莫及• C. 遴选苦思冥想不胫而走墨守成规• D. 凋敝老马识途视死如归萍水相逢答案:C解析:A项中“察颜观色”应为“察言观色”,B项中“汗流夹背”应为“汗流浃背”,D项中“老马识途”应为“老马识路”。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这座寺庙经过数月的修缮,如今已整旧如新,寺庙的大殿金碧辉煌,令游客们叹为观止。

• B. 她喜欢收藏古董,家里的藏品可谓琳琅满目,但遗憾的是由于保管不善,很多已经锈迹斑斑。

• C. 他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经过努力,不仅学会了电脑打字,还成为了单位的笔杆子,经常妙笔生花。

• D. 为了迎接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月饼生产厂家在月饼的包装上绞尽脑汁,花样百出,市场上的月饼包装却越来越奢华。

答案:D解析:A项“整旧如新”意思是整顿陈旧的使之如同新的一样,多用于建筑或物品的修复;B项“琳琅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C项“妙笔生花”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

本题中D项使用恰当,指花费心思在包装上。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在贵重物品展览期间,如何防止贵重展品免遭盗窃或抢劫,是组织者深感头痛的事。

• B. 在上海汽车展上,国产汽车不断层出不穷,这表明中国汽车业发展的前景正越来越好。

• C. 《达芬奇密码》是一部非常好的畅销书,我推荐大家在阅读之余思考一下其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

• D.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005年8月3日宣布: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被确定为国有独资公司。

答案:D解析:A项中“防止”“免”重复;B项中“不断”与“层出不穷”重复;C项中“非常好”与“畅销书”重复。

故选D项。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第12课:文言文阅读(二)--断句、实词、虚词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第12课:文言文阅读(二)--断句、实词、虚词
语言文字运用板块
专题二 断句、实词、虚词
高考文言文阅读要求
一、理解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 与、则、者、之) 3、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二、分析综合
1、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1.根据上下文猜测
平伐其功—— 非吾莫能为也 (某县)瘠而冲—— 地当冲要
2.借助字形推测词义
觐粜籴
3.借助读音推测词义
颁白者 中矢落马,滨死
语境猜测法
4.借助成语解释词义
听淮北取粜—— 听之任之 因遗策—— 因循守旧 治平至百余年—— 长治久安
语境猜测法
总结方法规律
从造字法推断非常词词义 由已掌握的知识联想判断 借助成语俗语中意义推断 组成现代双音节词来选择 分析词语短语结构来确定 语法分析而推断词性词义 结合语言环境来揣摩词义
朝绅/ 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
朝绅/ 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
朝绅/
方法指津
一、第一步:通文意,分层次,易到难
用“/”给下面文言语段断句
湖阳公主死了丈夫,帝要 为她物色一个丈夫
①寻名词、代词断句 ②寻对话词断句 ③寻虚词断句 ④寻句式断句 ⑤寻对称和修辞断句
提示: 断句选择题的快捷解题技法——先缩后排法 1、先缩小范围 选择题的4个选项并不是断句全不一致,这4个选项中也有很多断开的位置是一样的。因此,找出选项之间的区 别点,进行比较,根据语感先缩小范围。 2、再重点排除 依据前面讲到的5大断句着眼点,寻找标志词,结合语境就可以确定最终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九) 文言文阅读二

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九) 文言文阅读二

2014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湖南专用)(九) [文言文阅读二]一、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

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

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

”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

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

今君有士,见过八矣。

”简主曰:“子不知也。

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

”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

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

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

明镜所以昭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

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昌,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

(节选自刘向《说苑·卷八·尊贤》,有改动)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虽有千里之望.望:名望、声望 B .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 聘:被聘用 C .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 疏:疏远 D .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 逮:达到、赶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则或咎其.欲出者 B.⎩⎪⎨⎪⎧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C.⎩⎪⎨⎪⎧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D.⎩⎪⎨⎪⎧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人君树立功名、成就霸业抑或破家亡国、身败名裂,根本的原因在于能否尊贤而下士。

上海高考语文文言文二

上海高考语文文言文二

上海高考语文文言文二
以下是上海高考语文文言文二的部分原文和解析: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

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

”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不能局限于旧的认识),大哥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解析:
本文记叙了三国时期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而吕蒙的才干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才干和谋略。

同时,孙权的劝学方式和吕蒙的转变也告诉我们,学习要靠自觉和努力,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2024年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九省专用)专题03文言文阅读2

2024年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九省专用)专题03文言文阅读2

专题3 文言文阅读一、(2024届安徽合肥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题材:明代人物传记】材料一:武王问太公曰:“论将之道奈何?”太公曰:“将有五材十过。

”武王曰:“敢问其目.。

”太公曰:A.目,指条目、纲目,在文中的意思与成语“巧立名目”中的“目”意思相同。

B.拔,指攻克,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中的“拔”意思不同。

C.外,指向外,“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中的“西”表示向西,两者用法相同。

D.遮道,指阻挡道路,文中是指地方百姓要求留用政绩卓著、深得民心的官吏。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题型:内容理解】A.太公建议武王在选任将帅前,要从“五材十过”等方面对这些人进行综合考察,这对战争胜负和国家存亡都至关重要。

B.王铭追随元帅俞通海在采石攻打蛮子海牙时,从作战开始就率领士兵冲锋陷阵,之后被选拔充当奇兵,多次立有战功。

C.王铭曾独自突入敌阵,即使被敌兵操槊刺伤脸部,仍能三进三出敌营,杀敌颇多,因此获得赏赐且被选为皇帝的警卫。

D.王铭随从作战,攻取了江州,在康郎山和泾江口一带作战时,又攻克了英山的各个营寨,凭借功劳被擢升为管军百户。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题型:句子翻译】(1)兵出逾境,期不十日,不有亡国,必有破军杀将。

(2)吾属为天子牧民,民视吾属去来漠然,愧王指挥多矣。

14.从王铭移守温州的经历来看,他符合太公“五材”的哪些标准?(3分)【题型:内容理解与梳理】二、(2024届甘肃兰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题材:先秦子书+儒家】〔注〕①曾西,曾参的孙子。

②镃基:耕田农具。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题型:断句】地未有过A千里者也B而齐C有其地矣D鸡鸣狗吠相闻E而达乎F四境G而齐有H其民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题型:词语解释】A.诏,文中指告诫,与《陈情表》中“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诏”意思不同。

2021-2022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二)

2021-2022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二)

2021-2022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二)(六)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

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

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

问其能,曰:“吾善度材。

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

舍我,众莫能就一宇。

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大半焉。

”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

”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宦署,余往过焉。

委群材,会众工。

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仗,而中处焉。

量栋宇之任,视本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

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

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

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

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委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①裴封叔之第.②吾指使而群工役.焉A.①门第②劳役B.①住宅②驱使C.①住宅②操作D.①门第②操作2.选出下列句子“焉”字分类正确的一组( )①愿佣隙宇而处焉②余往过焉③吾指使而群工役焉④莫敢愠焉⑤吾收其直大半焉⑥无进退焉⑦梓人左持引,右持杖,而处中焉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⑦/⑤⑥C.①②④⑦/③⑤⑥D.①②④⑥⑦/③⑤3.下面五个句子都含“工”字,其中与其它四个意义不同的一句是( )A.吾指使而群工役焉B.将求他工C.委群材,会众工D.凡执用之工不在列E.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4.下面句中的“莫”,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①舍我,众莫能就一宇②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③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④物莫能近乎此也A.①与②相同B.②与③相同C.①与③相同D.③与④相同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2022届上海市16区高三高考语文一模分类汇编六:文言文阅读二(文言散文)(练习版)

2022届上海市16区高三高考语文一模分类汇编六:文言文阅读二(文言散文)(练习版)
③臣等每退自西阁,即私相告言,以陛下圣明,必喜贽议论。但使圣贤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时。昔冯唐论颇、牧之贤①,则汉文为之太息;魏相条晁、董之对②,则孝宣以致中兴。若陛下能自得师,莫若近取诸贽。夫六经三史,诸子百家,非无可观,皆足为治。但圣言幽远,末学支离,譬如山海之崇深,难以一二而推择。如贽之论,开卷了然。聚古今之精英,实治乱之龟鉴。臣等欲取其奏议,稍加校正,缮写进呈。愿陛下置之坐隅,如见贽面,反覆熟读,如与贽言。必能发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岁月。臣等不胜区区之意,取进止。
[注]①颇:廉颇;牧:李牧。②晁:晁错;董:董仲舒。
19.填入第②段方框处正确的一项是( )
A.则B.故C.且D.然
20.对第②段的写作手法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整散结合B.对比鲜明C.譬喻生动D.欲扬先抑
21.南宋费衮的笔记《梁溪漫志》中记录了苏轼对这一札子的多处修改,如:将“但其不幸,所事暗君”改为“但其不幸,仕不遇时”;将“驭兵驭将之方”改为“治边驭将之方”;将“远小人以除民害”改为“去小人以除民害”。札子是古代向皇帝或官长进言议事的文书,请结合文体特征分析苏轼这样修改的原因。
22.概括苏轼校正进呈陆贽奏章的理由,选择语段(四)《陆贽列传》中所记载的一件事情为例,对这些理由加以阐述。
(五)(11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东林书院记
(明)王守仁
①东林书院者,宋龟山杨先生①讲学之所也。龟山没,其地化为僧区,而其学亦遂沦入于佛老训诂词章者且四百年。成化间,今少司徒泉斋邵先生②始以举子复聚徒讲诵于其间。先生既仕而址复荒,属于邑之华氏。华氏,先生之门人也,以先生之故,仍让其地为书院,以昭先生之迹,而复龟山之旧。先生既已纪其废兴,则以记属之某。
20.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二)(六)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

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

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

问其能,曰:“吾善度材。

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

舍我,众莫能就一宇。

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大半焉。

”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

”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宦署,余往过焉。

委群材,会众工。

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仗,而中处焉。

量栋宇之任,视本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

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

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

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

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委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①裴封叔之第②吾指使而群工役焉A.①门第②劳役B.①住宅②驱使C.①住宅②操作D.①门第②操作2.选出下列句子“焉”字分类正确的一组( )①愿佣隙宇而处焉②余往过焉③吾指使而群工役焉④莫敢愠焉⑤吾收其直大半焉⑥无进退焉⑦梓人左持引,右持杖,而处中焉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⑦/⑤⑥C.①②④⑦/③⑤⑥D.①②④⑥⑦/③⑤3.下面五个句子都含“工”字,其中与其它四个意义不同的一句是( )A.吾指使而群工役焉B.将求他工C.委群材,会众工D.凡执用之工不在列E.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4.下面句中的“莫”,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①舍我,众莫能就一宇②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③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④物莫能近乎此也A.①与②相同B.②与③相同C.①与③相同D.③与④相同(七)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饮,人多厌之者。

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饮蓐食。

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善,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衤夸下。

”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衤夸下,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

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

数以策于项羽,羽不用。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

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与语,大说之。

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

”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

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顾王策安所决耳。

”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

”王曰:“吾为公以为将。

”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

”王曰:“以为大将。

”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

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王许之。

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

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1.下列句子,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有一母见信饥,饭信B.大丈夫不能自食C.项伯杀人臣活之D.滕公奇其言,壮其貌2.下列句中的“乃”与“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中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设坛场具礼,乃可耳②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③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④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⑤赢乃夷门抱关者也⑥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⑦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⑧吕后女乃吕也⑨相君之背,贵乃不可信⑩荆轲者,卫人也,其克乃齐人A.②⑤③④⑩B.②⑤⑦⑧⑨⑩C.①②⑤⑦⑧⑩D.①②④⑥⑦⑧⑩3.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上未之奇也B.上不我用C.何陋之有?D.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4.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一母见信饥,(母)饭信B.食时信往,(亭长)不为具食C.释(羽)而不斩D.以(何)为大将(八)魏知古起诸吏,为姚崇所引用,及同升也,崇颇轻之。

无何,知古拜吏部尚书,知东道选事。

崇二子并分曹洛邑,会知古至,恃其蒙恩,颇顾请托。

知古归,悉以闻。

上召崇,从容谓曰:“卿子才乎?皆何官也?又安在?”崇揣知上意,因奏曰:“臣有三子,二人分司东都矣。

其为人多欲而寡交,以是必干知古,然臣未及闻之耳。

”上始以丞相子重言之,欲微动崇意,若崇私其子,或为之隐;及闻所奏,大喜,且曰:“卿安从知之?”崇曰:“知古微时,是臣荐以至荣达。

臣子愚,谓知古见德必容其非,故必干之。

”上于是明崇不私子之过,而薄知古之负崇也,欲斥之。

崇为之请曰:“臣有子无状,挠陛下法,陛下欲特原之,臣为幸大矣。

而由臣逐知古,海内臣庶,必以陛下为私臣矣,非所以裨玄化也。

”上久之乃许。

翌日,以知古为工部尚书,罢知政事。

姚崇与张说同为相,而相衔颇深,崇病,戒诸子曰:“张丞相与吾不协,然其人素侈,尤好服玩。

吾身没后,当来吊,汝具陈吾生平服玩、宝带、重器罗列帐前,张若不顾,汝曹无类矣。

若顾此,便录致之。

乃以神道碑为请。

既获其文,即时录进,先砻石以待,至使镌刻进御。

张丞相见事常迟于我,数日后必悔,若征碑文,当告以上闻,且引视镌石。

”崇没,说果至,目其服现者三四,姚家急如崇戒。

及文成,叙致赅详,时谓“极至”。

数日,果遣使取本,以为辞未周密,欲加删改。

姚氏诸子引使者视碑,告以奏御。

使者复,说大悔恨,抚膺曰:“死姚崇能算生张说,吾今日方知才之不及!”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知古拜吏部尚书,知东道选事拜:授与(官职) 知:主管B.其为人多欲而寡交,以是必干知古欲:私心干:冒犯C.挠陛下法,陛下欲特原之挠:扰乱原:宽宥D.姚崇与张说同为相,而相衔颇深为相:作宰相相衔:相互怀恨在心2.比较下列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然臣未及闻之耳②上始以丞相子重言之③卿安从知之④崇为之请曰A.①②③④都是代词,其中①②③所指相同,④另有所指。

B.①④是助词;②③是代词,且所指各不相同。

C.①②是代词,代事;③④也是代词,代人。

D.①②③④不全是助词,也不全是代词。

3.“非所以裨玄化也”一句中的“所以”与现代汉语中“所以”意义不同,这种现象叫词语古今异义。

下列加点词语属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魏知古起诸吏,为姚崇所引用B.汝具陈吾生平服玩、宝带、重器罗列帐前C.以为辞未周密,欲加删改D.使者复,说大悔恨4.对句中划线部分解释无误的一组是( )A.无何,知古拜吏部尚书上久之乃许“无何”“久之”都表时间短,而“无何”比“久之”更短B.欲斥之而由臣逐知古“斥之”“逐知古”都是指罢免魏知古C.恃其蒙恩谓知古见德必容其非“蒙恩”指姚崇二子受到魏知古优待;“见德”指魏知古只看到姚崇二子表现好的一面。

D.臣有子无状尔曹无类矣“无状”“无类”均指姚崇二子为官不成体统,表现不佳。

5.文中“知古归,悉以闻”一句省略较多,译时要补出来。

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魏知古回到家里,就把他听到的消息全都告诉了家里人。

B.魏知古回到长安,把姚崇的两个儿子在洛阳的情况全都告诉了姚崇。

C.魏知古回到吏部,把在东都听到的有关情况全都奏闻皇上。

D.魏知古回到长安,把姚崇二子在洛阳为官的不良表现及多次请托自己的情况全部奏闻皇上。

(九)(甲)樊姬,楚国之夫人也。

楚庄王罢朝而晏。

问其故,庄王曰:“今旦与贤相语,不知日之晏也。

”樊姬曰:“贤相为谁?”王曰:“为虞丘子。

”樊姬掩口而笑,王问其故,曰:“妾幸得持巾栉以侍王,非不欲专贵善爱也,以为伤王之义,故所进与妾同位者数人矣。

今虞丘为相数十年,未尝进一贤,知而不进,是不忠也;不知,是不智也。

安得为贤?”明日朝,王以樊姬之言告虞丘子。

虞丘子稽首曰:“如樊姬之言。

”于是辞位,而进孙叔敖。

孙叔敖相楚庄王,卒以霸,樊姬与有力焉。

(刘向《新序》)(乙)郗超与谢玄不善。

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歧,又虎视淮阴矣。

于是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

吾昔尝与共在醒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

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元功既举,时人感叹超之先举,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世说新语·识鉴》)1.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读音和意思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妾幸得持巾栉以侍王②虽履屐之间A.①jié盆子②jī木头鞋B.①jié盆子②jì草鞋C.①zhì梳子、篦子的能称②jì草鞋D.①zhì梳子、篦子的通称②jī木头鞋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知日之晏也②人间颇有异同之论③妾幸得持巾栉以侍王④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A.①与②同义,③与④不同义B.①与②同义,③与④同义C.①与②不同义,③与④同义D.①与②不同义,③与④不同义3.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罢朝而晏:舍弃召见。

B.虞丘子稽首曰:古代的一种跪拜礼。

C.苻坚将问晋鼎:推翻晋的统治,取而代之。

D.颇有异同之论:不同。

4.①卒以霸,樊姬与有力焉。

②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 )A.①士丘能助王称霸,与樊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②从现在推荐他,想来是一定能建立功勋的。

B.①终于称霸,是同樊姬的有力参与分不开的。

②从这些事推断,想来他是一定能建立功勋的。

C.①士兵的助王称霸,同樊姬的有力参与是分不开的。

②从现在推荐他,想来他是必然会受勋的。

D.①终于称霸,是与樊姬的努力分不开的。

②从这些事推断,想来他是必然会受勋的。

5.虞丘子听樊姬之言后,立即认错辞职的原因是( )A.虞丘子怕楚王加罪于自己。

B.虞丘子言有理,“为相数十年,未尝进一贤”是事实。

C.因樊姬深得楚王的宠幸而自己又理亏,难以辩驳。

D.虞丘子也正想进孙叔敖为相,樊姬之言适逢其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