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融媒体视域下传统媒体的变与不变
融媒体时代记者的三变与三不变

融媒体时代记者的三变与三不变1. 引言1.1 融媒体时代记者的三变与三不变在融媒体时代,记者的工作环境和要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记者本身也提出了不同的挑战和要求。
在这个新的时代背景下,记者需要不断学习适应新的工作方式和技能,同时也需要坚守一些不变的记者职业道德和原则。
融媒体时代记者的三变主要包括:工作方式的变化、技能要求的变化和角色认知的变化。
而记者的三不变则是:对真相的追求不变、为公众服务的初心不变、言论自由和职业操守不变。
在这个变革与守正并存的时代,记者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思考,做到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维护公众的知情权和人民的知情权,为社会的进步和民众的福祉做出应有的贡献。
是记者在新时代的应有之道,也是记者应该牢记并不断践行的使命和责任。
2. 正文2.1 融媒体时代的变化融媒体时代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技术、传播方式和工作方式三个方面。
在技术方面,新兴的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新闻采编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平台。
记者可以利用各种数字工具进行新闻采访、编辑和传播,实现新闻线索的快速获取和即时报道。
在传播方式方面,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格局,传媒机构不再只依赖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形式,而是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来实现新闻的传播。
在工作方式方面,记者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记者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新闻报道形式,而是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表现新闻内容,如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形式,为读者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新闻信息。
融媒体时代的变化为记者的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2.2 记者的变化在融媒体时代,记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他们的工作方式和角色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记者的工作范围变得更加广泛。
传统媒体时代,记者主要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平台来发布信息,而在融媒体时代,记者需要掌握多种数字技术,如社交媒体、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以及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技术等工具,以满足不同平台和受众的需求。
传统媒体的转型与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传统媒体的转型与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分析报告一、引言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和传统媒体的转型,媒体行业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
本文旨在分析传统媒体的转型与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为媒体从业者和相关从业人员提供思路和参考。
二、传统媒体的转型1. 数字化转型传统媒体通过数字化转型,利用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实现了新闻生产、投放和传播链条的数字化,以提高效率和扩大影响力。
数字化转型不仅改变了媒体的生产方式,还改变了读者与媒体的互动模式。
2. 多元化经营传统媒体积极探索多元化经营方式,包括跨界合作、内容付费、电商推广等,以降低传统媒体所面临的广告收入下滑和发行量下降压力,并为读者提供更加丰富的服务。
3. 媒体融合传统媒体通过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实现了多媒体报道、新闻评论等形式的丰富化。
媒体融合促进了产业的良性互动,打破了传统媒体之间的壁垒,提供了更多元化的观点和信息。
三、新媒体的发展趋势1.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对信息的获取越来越依赖于移动设备和新媒体平台。
新媒体通过移动应用、微信公众号等方式,为用户提供更多样化的新闻内容和互动形式。
2. 视频化传播视频是新媒体最重要的传播形式之一。
人们更喜欢通过观看视频来获取信息,这也是新媒体平台打破传统媒体格局的重要原因。
视频平台吸引了大量用户的注意力,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
3. 用户生成内容的兴起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用户生成内容成为新媒体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户的参与和互动推动了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和壮大。
四、传统媒体转型的挑战1. 广告收入下滑随着传统媒体受众群体的分流和新媒体广告市场的兴起,传统媒体面临广告收入下滑的挑战。
广告收入是传统媒体的重要来源,如何应对这一挑战成为了传统媒体转型的关键问题。
2. 内容创新与传播在新媒体时代,内容创新和传播能力的提升将成为传统媒体转型的关键。
传统媒体需要以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内容吸引读者,同时通过新的传播渠道将内容传播出去。
浅谈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

浅谈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摘要】在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
传统媒体面临着向新媒体转型的挑战,而新媒体则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冲击。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内容传播、技术创新和用户互动等方面具有互补优势,深度融合成为重要途径。
通过多元化的深度融合方式,传统媒体能够实现内容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在未来,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将更加紧密合作,深度融合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建设多元化、立体化的传媒格局将成为发展的主流趋势。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新媒体、深度融合、转型挑战、优势互补、方式和途径、变革、发展趋势、重要性、多元化、立体化、传媒格局。
1. 引言1.1 全媒体时代的背景在全媒体时代的背景下,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深刻改变了我们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方式。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作为两种不同的传播形式,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形成了一种紧密相连的关系。
传统媒体主要包括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传媒形式,而新媒体则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包括微博、微信、视频网站等,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和个性化的特点。
在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已经成为一个必然趋势。
传统媒体在新的形势下需要不断改进自身,与新媒体融合,以适应现代社会的传播需求。
新媒体的兴起也给传统媒体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促使传统媒体不断创新,提高竞争力。
全媒体时代的背景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关系日趋密切,深度融合的意义也变得愈发重要。
1.2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定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全媒体时代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两者之间的定义和特点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深度融合的意义至关重要。
传统媒体是指在印刷、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上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体形式。
这些媒体以其一对多的信息传播方式为特点,信息的传播受限于时空因素,受众比较被动接受。
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高的特点,因为其经过了严格的筛选和编辑,所以受众一般会较为相信传统媒体所报道的信息。
县级融媒体融合中的“变”与“不变”

县级融媒体融合中的“变”与“不变”1. 引言1.1 县级融媒体融合中的“变”与“不变”在县级融媒体融合中,变与不变交织相融,构成了一个独特而有趣的现象。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县级融媒体融合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新技术的应用,新媒体的兴起,以及受众需求的变化都在推动县级融媒体的发展变革。
与此一些传统的融媒体元素仍然保持着其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这种不变的因素也在县级融媒体融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变的方面,新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县级融媒体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使县级融媒体能够更加高效地传播信息,与受众进行更为互动的沟通,以及更好地挖掘用户喜好进行精准推送。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县级融媒体的传播效果,也丰富了媒体内容形式,满足了受众多样化的需求。
2. 正文2.1 县级融媒体融合的发展历程县级融媒体融合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我国新闻传媒事业的改革开放以及互联网的兴起。
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县级融媒体融合逐渐成为主流趋势。
在过去,县级媒体主要以报纸、广播和电视为主要形式,信息传播受限于技术和传播范围。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县级融媒体融合开始蓬勃发展。
各县级媒体逐渐意识到传统媒体形式的局限性,积极拓展新媒体平台和技术,如微信、微博、客户端等,提升信息传播效率和覆盖面,实现传媒内容的多元化和立体化。
随着融媒体融合的推进,县级媒体不仅在信息传播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也在内容制作、编辑发行、媒体营销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优化和提升。
县级融媒体融合打破了传统媒体之间的界限,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协同,提升了县域传媒的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
当前,县级融媒体平台已经成为政府、企业和公众获取信息、交流互动的重要窗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未来,随着科技和市场的不断变革,县级融媒体融合将继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2.2 县级融媒体融合中的变化趋势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县级融媒体融合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论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的发展

论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的发展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传统媒体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变革。
传统媒体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它们在新媒体的冲击下面临着观众流失、广告收入下降等问题。
传统媒体并没有被淘汰,而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寻求着自身的发展道路。
新媒体的兴起对传统媒体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比于传统媒体的定时定点的发布,新媒体更加灵活、便捷,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
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可以自由传播和分享信息,这让传统媒体的传播和影响力大打折扣。
随着大众传媒的崛起,传统媒体的读者和收视率出现下滑,广告主也更倾向于在新媒体平台上投放广告。
传统媒体在内容传播方面也受到了新媒体的冲击。
新媒体所推崇的内容生产方式—用户生成内容,让人们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传统媒体所倚重的优质内容优势逐渐被打破。
在新媒体时代,用户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发布自己的见解和新闻,这无疑给传统媒体的报道带来了挑战。
在新媒体的直播、短视频等形式中,内容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大大超越了传统媒体,这也吸引了大量的用户和粉丝,使得传统媒体在内容传播方面处于劣势。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传统媒体并未束手就擒,而是积极应对,寻求自身的发展之路。
传统媒体通过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在传统媒体产品中融合了新媒体的元素,以此来弥补传统媒体在传播方式上的不足。
传统报纸也推出了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产品,以此来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需求。
传统媒体通过技术的创新,提高自身内容的生产水平,以此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传统电视台也推出了高清、4K等高清晰度的节目,以此来吸引观众。
传统媒体也通过版权运营等方式,将自身的内容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传播,以此来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和观众群体。
传统媒体也通过品牌塑造和内容垂直化来提升自身的影响力。
传统媒体在长期的发展中积累了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和声誉,通过加强品牌打造,传统媒体可以有效地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媒介融合趋势下传统报业面临的困境与机遇论文

媒介融合趋势下传统报业面临的困境与机遇论文•相关推荐媒介融合趋势下传统报业面临的困境与机遇论文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传播媒介也随之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使得当今的传媒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一种全新的媒介格局形式即“媒介融合”已逐步形成。
传统报业在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兴媒介形式层出不穷的情况之下,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与挑战。
在媒介融合趋势已不可逆转的环境中,传统报业如何把握机会,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之路,值得深思。
关键词:媒介融合;传统报业;困境;机遇;对策;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变革以及受众的需求,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发展,使得传统媒体尤其是报业受到较大冲击,其发行量、广告收入等发展都开始落后于各种新媒体。
新媒体的出现以及其惊人的发展变革速度,使得媒介融合的趋势已经逐步形成并且不可逆转,因而媒介融合也成将为传统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传统报业在媒介融合趋势下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同时也会遇到较好的发展机遇。
一、媒介融合的现状1.媒介融合的概念。
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最早提出“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在他的著作《自由的科技》(The T echnologies of Freedom)中提到“传播形态融合”,正是指媒介之间相互融合的寓意。
喻国明教授在《传媒经济学》中认为,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为中介,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像和语言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
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 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强调各种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盟。
此后,学界进一步认为“媒介融合就是指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背景下,以信息消费终端的需求为指向,由内容融合、网络融合和终端融合所构成的媒介形态的演化过程。
媒体融合下传统媒体转型路径探讨 - 副本

媒体融合下传统媒体转型路径探讨摘要:近年来,各种新型媒体类型不断涌现。
新形势下,传统媒体也遭遇到一定的冲击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应对挑战,各种传统媒体也开始与新媒体融合共生。
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如何更好地进行转型发展,还需要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文章对媒体融合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分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现状,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的转型困境。
进而立足媒体融合背景,提出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相关路径,包括聚集平台,构建出多元化经营格局,立足现实,拓展新闻媒体发展空间,以及数字化融合转型,发展分众化传播等。
关键词:媒体融合;传统媒体;转型路径;数字化;多元化格局1. 绪论1.1 研究背景现如今,各种新媒体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这一情况对各种传统媒体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1]但是,传统媒体当前并不是没有任何优势,新媒体也不是说没有任何缺点。
同时,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都与时展背景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也存在着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
这一情况下,也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共生提供了可能。
关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社会各界都予以了诸多关注度。
近年来,我国制定了很多方针政策,来积极鼓励、指导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例如,在 2014 年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 2020 年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中,均明确指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性,为媒体融合指明了方向。
因此,对传统媒体而言,也应积极地审时度势,转变发展思路,积极地进行转型,谋求更大的发展。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2.1 研究目的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正呈现出不断融合发展的情况。
但是,在传统媒体不断调整发展思路,完善发展路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定的难题。
针对遇到的问题和困境,还需要引起重视,并积极探索有效的解决途径,以更好地促进传统媒体的转型与发展。
媒介融合时代下传统媒体的转型研究——以传统纸媒为例

媒介融合时代下传统媒体的转型研究——以传统纸媒为例摘要在网络等新媒体的迅速兴起以及飞速发展下,传统的纸媒,甚至是电视及广播媒体,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对于纸媒而言,新媒体无偿的使用它们的文章为其用户提供无偿的阅读,这不仅截流了原本属于纸媒的读者,而且也使注重报纸发行量的广告商转投新媒体,这对纸媒来讲无疑是个巨大的创伤。
在此背景下,本文采用文献查阅、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从介绍传统纸媒在新媒体冲击之下的现状入手,分析了新媒体时代传统纸媒面临的挑战,然后提出了传统纸媒发展方向和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新媒体时代;传统纸媒;发展转型1一、引言新媒体传播作为新近出现的重大社会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将对人类社会尤其是传统媒体带来怎样的影响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
围绕这个问题,业界人士大致抱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是呼吁传统媒体转型的乐观主义观点,一种是叹息“纸媒已死”的悲观主义观点。
笔者以为,技术在进步,纸质媒体、有线电视、家庭收音机也许终有一天会伴随着无处不在的移动互联设备退出历史舞台,传统的终端设备会遭到废弃,传统的采编、播报方式会被淘汰,传统的发行渠道将被改换,然而,传统媒体的品牌及其影响力不会也不应该消逝。
新媒体终究不是传统媒体的对立面,更不应该成为其“终结者”,相反的,传统媒体的原创性内容如今依旧哺育着新媒体。
新媒体更多的应该作为传统媒体发展的助力器,帮助传统媒体实现从技术、人员、组织结构到媒介渠道、传播内容、传播方式、盈利模式甚至新闻理念等各方面的转型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与竞争。
传统媒体不应是“非生即死”的,而应该是与时俱进的。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就在于,发掘传统媒体转型的机会,探索传统媒体继续发挥其品牌优势和影响力的途径,这不仅对中国的传媒产业研究意义重大,更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发展与转型带来一些新的思路。
二、传统纸媒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一)传统纸媒的发展现状从1994年中国获准加入国际互联网开始,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率一直在快速上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世纪伊始,互联网在中国社会各行各业的普及,掀起了一场由工业社会向科技社会转型的“革命”。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这场前所未有的传播领域“风暴”遮天蔽日,带走了一去不复返的旧媒体时代,迎来了天翻地覆的技术革新与意识转变。
在不断地碰撞、角力、汲取、渗透中,传统媒体最终选择了妥协与主动融合的“求生”之路。
回顾近十多年来的媒介融合历程,从最初门第之别清晰的“报网互联”,到高歌猛进的多媒体时代,如今又升级为互通有无的“融媒体”。
从不同阶段的称谓可看出:各种媒体之间从各自为战的单打独斗,已逐渐转为注重沟通并形成合力。
所谓“融媒体”,是指充分集合各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力量,在互联网生态环境中对人力资源、内容形态、传播通道进行整合与优化,从而实现“资源融通、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美好愿景。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在互联网出现之后,便不断纠缠于“生死一线”和“涅槃重生”之间。
虽在理论学界不断用“机遇与挑战”为其鼓舞士气,但现实境遇的良莠不齐确是不争的事实。
如今,融媒体的概念再度激活了传统媒体的斗志,面对新的媒体局面和过往的种种经验教训,传统媒体开始了又一次的觉醒与行动。
在历尽了多年的博弈之后,如今的传统媒体已然褪去了浮躁和生涩,在“变”与“不变”之间也多了几分游刃有余和冷静沉稳。
一、“困”: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之殇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曾说:“媒介即讯息。
”新媒介的诞生并非是冰冷的技术手段升级,而是从业者和全社会对于传播理念和思维的颠覆。
这些由新媒体所引发的改变紧紧依托在其周围,并裹挟着诸多文化附属品向传统媒体发起攻击。
几十年来,传统媒体占据着君临天下的“皇位”,趾高气昂地手捧着“金饭碗”指点舆论导向。
如今从高高“神坛”上一落千丈,不免会“坐的越高,摔得越狠”。
无论是起始端的信息源或是终端的受众,在“声情并茂”的新媒体时代,对信息形态的表达和接收均有着更高的要求。
在新媒体会声会影的讯息描述方式和多元化的商业运作手法面前,传统媒体的优势荡然无存。
(一)传统媒体的双重发展困扰与失败尝试两方面的“单一化”问题是困扰传统媒体生存与发展的顽疾。
一者,传播模式的“单一化”显然已无法适应受众的信息需求。
无论是传统的电视媒体,或是报刊类纸质媒体,均在固定的时间以一成不变的时长或篇幅来报道信息,对于受众者来说是全然无法接受的。
大多数用户选择了在更为便捷的网络终端获取同步资源,这无疑暴露了传统媒体[文化视野]艺苑 097不合时宜的传播模式“单一化”问题。
再者,盈利模式的“单一化”使自身发展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观念的陈旧直接导致其在行业竞争中身处劣势地位。
举例而言,传统的电视媒体多年来固守着广告收入,依靠节目间隙的广告插播来获取一次性利润。
除此之外,几乎很少出现其它优质创收渠道。
南方一些省份的热点节目虽近年来尝试制播分离的模式,并获得了不错的收益效果,但是并未激发各省市电视台的效法。
在盘活节目内容资源,版权运作与保护、衍生产品开发等方面也未取得质变突破,这直接导致电视媒体坐拥丰厚资源却无的放矢。
同样的困窘也出现在报刊与杂志等纸质媒体中,因果循环之间,扼杀了传统媒体的生存与发展能量。
[1]62当然,传统媒体在新的传播大潮中也不断尝试着主动“转身”,但却往往事与愿违。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无法正视现实,放下身份,牵强附会的“屈从”显然无法达到预期的收益;另一方面也在于互联网自身的发展与渗透方式不断推陈出新,传统媒体“慢半拍”的反应速度很难准确跟上节奏。
比如:传统媒体的主流代表报刊媒体,在与新媒体的融合过程中开拓了多元化的渠道,但大多存在“硬伤”。
早期的“电子报”和近年出现的“手机报”如昙花一现,生生将报纸内容复制到网站或手机软体中,读者饱受“折磨”,失败也试论融媒体视域下传统媒体的变与不变文‖宁 波098 艺苑[文化视野]在所难免;“报网互动”意欲借助网络影响力来提高传统媒体的知名度和品牌形象,虽隐约构筑起了虚实相连的“桥梁”,但成功的商业案例屈指可数;“地方门户网站”以官媒的姿态携领传统媒体进入网络生态,在前些年一度成为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
但是受到传统思维模式的限制,区域化和行业化的散乱分割导致各自为战,跨行业子媒体的缺位导致其信息的深入解读能力受限,最终成为可有可无的“鸡肋”;新近出现的“合办新媒体”概念再度唤醒了传统媒体的转型热情,诸如已经在互联网中开辟的“大楚网”和“大渝网”,便是由腾讯作为网络运营商与传统媒体之间的深度互联。
但新形式的合作中也暗含隐忧。
传统媒体在其中所担当的内容供应商角色并非主角,互联网公司的主控地位导致在信息内容筛选与组织方面,传统媒体并没有“一语定乾坤”主导话语权,那么自身的转型与蜕变又从何谈起呢。
(二)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弊病凸显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融”不仅在实质性进程中存在着错位与代沟,即便在思维意识与观念层面也沉积了大量的软性弊病,并在新媒体时代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犹豫和彷徨。
其一,传统媒体面对时刻出现的海量信息,受制于媒介的传播速度和涵盖范围,失去了竞争优势。
但在信息采集和筛选过程中,独立自主的“守关人”也严重缺失。
对网络信息不假思索的借用,对于观念不明就里的随声附和,导致传统媒体的责任感和公信力受到社会质疑。
相对于媒体自身的硬性缺陷,这种消极的态度更加恶劣;其二,传统媒体不仅承担着信息输出的功能,最重要的“利器”还在于准确深刻的解读与评论。
但传统媒体的记者与编辑显然在网络时代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富贵病”。
与其艰难获取一手资讯,不如“坐收渔翁之利”,对新媒体用起了“拿来主义”的套路。
此种做法虽降低了信息获取成本,但也降低了自身的格调。
丧失信息报道先机,再抛弃报道深度和力度,无异于“自残”。
其三,除了消极懈怠,也有态度上急功近利的一面。
传统媒体近年来不遗余力的在速成培养“全媒体记者”,要求他们具备“十八般武艺”,能够驾驭各行各业的信息采集与编辑报道。
但毕竟“术业有专攻”,强迫专业化人才转变为通才,无论是为解燃眉之急,或是借此完成媒体转型,都未免有些不切实际。
[2]148面对融媒体环境的新格局,传统媒体的“退守”或“强攻”均非万全之策。
也许,必须具备有勇有谋的智取和戒骄戒躁的平和心态,在“变”与“不变”之间觅得攻守兼备的良方,才不枉融媒体大局再次给予的发展契机。
二、“谋”:传统媒体应对僵局的三种转型之变通过对传统媒体发展乏力的因由进行分析,可观其所处境遇的岌岌可危。
融媒体时代所提供的“融”,是对传统媒体这一弱势群体的兼容与提携。
融合可视为手段,转型才是根本。
转型的目的是为了取长补短,提升媒体竞争力与活力,重构媒体的价值体系。
而转型的方略在于对顶层体系的解构与重建,绝非在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
历数传统媒体在融合道路上的失败案例,无一不崩溃于“形式大于内容”的戒律。
“面子工程”只能成为一时的噱头,却无法完成转型的重任。
传统媒体转型的本质在于借融合的契机“壮骨强身”与“轻装扬弃”,重聚媒体人气,盘活产业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链条。
于国、于民、于未来而言,传统媒体的转型都是可行且必要的。
痛定思痛,在新的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转型必须内外兼修,在内容整合、技术支持、服务升级三方面谋求突破。
(一)高效整合内容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内容建设,苦修“内家功”是转型的根基所在。
无论在何种媒体环境中,有两个基本条件是一成不变的。
一个是公众对新闻的诉求;另一个是传统媒体生产信息的工作职能。
在融媒体时代的格局下,新闻仍是最为珍贵的稀缺资源,公众对新闻报道的品质要求大幅提升。
如何使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适应这一需求转变是当务之急。
“融”的前提和资质是需要传统媒体具有充沛的媒体价值,而提升内容质量则是强化核心竞争力最简便直接的方法。
在具体措施层面主要通过四个方面实现:其一,对现有平台高效利用。
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传统媒体已经在“两微一端”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
在警惕媒介更新换代的同时,将微信公众号、微博门户和网络端口高效利用,借助网络平台推广各个传统媒体的品牌形象,完善与受众用户之间的弱连接。
其目的不仅在于挽回流失的用户,还要大幅提升其忠实度;其二,融媒体环境为各种信息的曝光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传统媒体应顺势抓住这一有利条件,融合自身特点,用视频、音频、文字等多种手段进行报道呈现。
与此同时,传统媒体应借助融媒体所提供的信息终端“大脑”,以“中央厨房”的信息制作方式引导传播,使静态的信息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其三,传统媒体需改变语言口吻。
长久以来,传统媒体的官方身份使其习惯了信息单向传播的主导地位,表达方式善用高高在上的说教,缺乏亲和力。
在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应关注新媒体的语言技巧,兼顾公众审美的倾向性,注重媒体的语言艺术性与时代感,彻底扭转公众心中沉闷正统的旧媒体形象;其四,加强版权保护意识,依靠法律武器维护媒体的合法权益。
融媒体的新环境并不代表可以随意剽窃信息资源,在传统媒体洁身自好的同时,也要对自身权益有力主张,这也是突出媒体内容优势和信息个性的必要条件。
[3]22-26(二)谋求大数据信息的技术支持传统媒体应快速弥补技术“短板”,用大数据引导信息的精准投放。
传统媒体较之新媒体的劣势,主要集中于技术瓶颈方面。
在今天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发送可以实现实时性、交互性、移动性,在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支撑下,形成信息传播的定向投放。
这不仅使媒体的效率大幅提升,也带来了良好的用户体验和商业利润的增长。
传统媒体面[文化视野]艺苑 099对日益拉开的技术差距,需从技术环节“亡羊补牢”,将最前沿的大数据技术有机引入。
一些具有先见之明的国外媒体已开始布局大数据技术,美国的《华尔街日报》召集了100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大数据中心,不仅分析用户需求,还可以量身定做多种专项行业发展趋势报告,提供增值业务。
“澎湃社”开辟了《今日图表》专栏,《卫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C N N、B B C等知名报业集团和电视媒体均开辟了数据新闻版块。
这说明,传统媒体对于大数据的应用已成为未来趋势。
在大数据支撑下,传统媒体可以摆脱单一、重复、无营养的信息报道,提供个性化、垂直化和具有体验快感的优质服务。
从而摆脱大而全的臃肿“躯体”,形成机动灵活且传受两端对称的转型。
(三)服务品质升级最后,以特色化的服务优势增强在融媒体环境中的竞争力,是传统媒体提升软实力的重要筹码。
传统媒体的政府性背景既有制约其发展的一面,也有凸显其特色的一面。
传统媒体的官媒优势无疑是其它媒体的缺憾,为此,传统媒体可以利用多元化的项目服务来反哺商业运营的利润空间。
全方位加强与政府之间的合作,采用跨界形式整合信息服务,在政策扶持的优势条件下,促使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传统报纸、刊物、电视台、电台等媒体应对产品设计、内容采集、传播渠道等方面具有针对性的进行转型调整,脱离“内容服务商”的狭隘视野,转型为“综合信息服务商”,用优质服务换取用户群体的关注和信任。